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菜根譚》讀後感合集15篇

讀後感5.58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菜根譚》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菜根譚》讀後感合集15篇

《菜根譚》讀後感1

“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培根

讀了融歷史與道德、詩歌與哲理、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於一爐的書籍——《菜根譚》,猶如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潤著我的心靈。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的長河不斷地衝刷、洗禮中留下一顆顆瑰麗無比的明珠。《菜根譚》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菜根譚》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來品味,果香可以用口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

《菜根譚》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隱士融釋、道、儒於一身,別具慧眼,將自己的人生奧妙和盤托出的結晶。我覺得《菜根譚》思人間事,是一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書。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我覺得《菜根譚》是一本修身養德、為人處世的好書。讀起來感覺內心很平和的,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一段段樸素無華的語言,感覺就像在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哦,原來有些事情還可以這樣處理的。

街上流行的服飾,最時髦的往往最容易過時,而經久不變的,是那些式樣簡潔普通的衣服。對於一個人來說,物質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調劑,卻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能讓我們百吃不厭的是粗茶淡飯,酸甜苦辣只是調味品,能讓我們活得充實、活得踏實的關鍵要有一種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道德觀念。讀了“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讓我體會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保持喜悅的心情,就是獲得幸福的根本。讀了“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讓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真理進駐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實,充實才能使貪念物慾無法入侵。人在做學問和做人,要善於聽取不同人的意見,並改變自己,要保持“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狀態,才能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行。

讀了“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讓我懂得做事不要任憑自己意氣用事,也不要帶著太多的情感去領悟道理,這樣才會少走彎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們作為教師,我們育人的工作是細水長流的,不是立竿見影的。因此工作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因為感性的熱情是乾柴上的火,響起來是比比剝剝的,但片刻就會燒盡;理智卻是沉默的煤炭,能夠放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有始有終的人,依靠的.是恆心和毅力。想成為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師,除了要學會順應時勢,要有責任心外,關鍵要用心去工作。淺水是喧譁的,深水是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尋味的深水,厚積薄發,每一天能展現經過沉澱後的精華!

《菜根譚》全書,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無所不包。政治家可以從其中找到經邦治國的謀略。比如“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商人可以找到機智,一種進退的機智,一種以仁取勝的機智;僧侶則會發現博大和寬柔,而我喜歡《菜根譚》,是因為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淡泊、寬容、善良和智慧,所有這一切,讓我覺得自己豈止是在讀書,而是與一位智者交談,與一位畏友交流,心中的疑慮消失了。

《菜根譚》讀後感2

日前,有朋友專程從鄉下老家來黃石找我,來的目的就是當面向我道一聲謝謝。事情的起因是:他老家有棟房子被徵收拆遷,在補償問題上與親叔發生了糾紛,還差點大打出手,在他正準備把親叔告上法庭時,他偶然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了我分享的一則《菜根譚》,使他深受啟發,從而放棄了與親叔法庭上見的念頭。這則《菜根譚》的原文是:“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貧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於外人。此處若不當以冷腸,御以平氣,鮮不日坐煩惱障中矣。”

他說他對這則文章的“註釋”和“感悟”讀了好幾遍,使他明白了這則文章的真諦,他很贊同“炎涼的世態,在富足尊貴的人中,比起貧困卑賤的人來更加顯得突出;妒忌的心思,在親生骨肉同胞中,比起外界之人顯得更加凶狠。這個時候,如果不用冷淡的態度來應對,不用平靜的氣度來駕馭,很少有人不是每天生活在煩惱的精神狀態中的”這種對文對事很透徹的解釋,對他教育很深,他也領悟了: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用不著為了一點補償款而去傷親情。

他同意我在“感悟”中所說:“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紅眼病,人一旦患上了紅眼病,是容不下別人比自己強的'。這種人在面對真正的強者時,心胸狹窄到連蚊子都要側著身子飛進去,什麼親情友情愛情都可丟到九霄雲外。這種人認為自己是綠葉,那別人絕不能當紅花,當他們感覺到成了別人的綠葉時,於是就會煩躁不安、心神不寧,處處都會找別人的麻煩,和別人過意不去。為此,在與這種人交往時,一定要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千萬不要去招惹,做到敬而遠之就行。”

這位朋友還告訴我,他在來找我之前已經與親叔達成了協議,親叔也得到了老房拆遷的補償款,叔侄之間握手言和,使親情在和諧相處中得以延續。我想,這正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所要的因文施教,因事啟迪的目的所在吧。我聽完他道出的故事,也笑了起來:“看來《菜根譚》還真的這麼有影響力,既能解決處事中的矛盾,又能在為人方面指點迷津。要謝,我們還真得謝謝還初道人哦!”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恩裡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人生在世總有不如意事,總是不斷上演著失意和得意。這則《菜根譚》告訴我們:“得意時不要忘形,失意時不要心冷”。明白了為人處事的道理,才能去面對、去適應環境,去面對生活、面對工作,才能去面對人生。

從前看此書,覺得不過如此,總認為都是些常見常聽的勸告。如今再來看此書,而讓我越看越著迷,書中的一些道理在平時常被我們忽視了,確如咬菜根一樣,一旦細細品味卻是有其獨特之味。

菜根譚讀後感:《菜根譚》現在仍有它的現實意義,很值得大家去讀,書中內容言近旨遠,雅俗共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能使人警醒,也能使人引發無數聯想,其儒家的道德,佛道的妙理,確能給人以智慧和力量。在啟迪人、教育人、影響人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它確實稱得上是一本歷世閱人的好書。其充滿哲理的味道,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確實讓我們受益匪淺。但是在閱讀這本書時,我們一定要明白作者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使得書中也存在一些糟粕,比如宣揚唯心論、天命論和消極厭世、浮生如夢的思想等,我們以歷史的觀點去看待,在批判中取其精華,千萬不要用現代的思想去苛求於古人。

《菜根譚》讀後感3

這段時間,閒時一直在看從女兒那兒拿來的一本《菜根潭》,它是明朝末年隱士洪應明所著。菜根潭三個字表達了作者“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至高心境。它講述了作者對人生的的領悟,包含了許多的人生哲理,讓你讀後會豁然開朗。無論你身陷人際困局還是職場是非中,它都會給你一把智慧的鑰匙幫你開啟煩惱的大門。不僅如此,它還能讓你開闊思想、修養身心、讓你成為一個懂事理、明大義的人,這是本難得的、助人一生的好書。

常言道,人生不順之事十有八 九。只要你還在人世間生存,就不可避免的涉入人情,不可避免的與各種各樣的煩心之事攪和在一起。“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隱珠藏,不可使人易知。”闡述了,做人要光明磊落,象晴天白日一樣,人們都說“君子坦蕩蕩”“明人不做暗事”。對於才能來說呢,不易急於展示自己的才華,以免遭人嫉妒。在坦露自我的同時,我們要心存善意的帶上面具,不同的面具去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展現才華的時候不要不分時間,不分場合。這樣不僅不能讓你矚目,還可能遭到嫉恨的眼光。因而做人要低調些,這不是世俗眼中的軟弱,而是一種修身之法,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處世之道。大海之所以能成為大海,那是因為他比所有的河流都要低!

“做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臻聖境。”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偉大事業,只要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就能躋身於名流,做學問也沒有什麼訣竅,只要擯除外物的誘惑,便可以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了。如果我們沒有被名利所左右,便專心致力與一項事業,只要能擺脫俗情物慾。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遠。如果追求華服美食,這些貪圖物質享受的做法還在繼續,那我們就是真的活著沒什麼意義了。真的沒有必要去屈膝奉承,一切隨遇而安。

“晴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身履薄處出。”像晴天白日般的光明磊落的節操,是從貧困艱難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而扭轉大局的雄才偉略是從謹慎的行事態度中磨練出來的,我明白了“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並且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來行事。在讀書中靜靜的思考過程也即是生活的過程,若要真正的讀懂一部書,必須要保持一顆融有真實,真誠,真情的心,並可以為你所控,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釋放出來,讓周圍的人們感受的到你的真實,真誠與真情。讀書也就是品味人生真諦的過程,一本包含智慧的好書,讓人感覺就是如沐春風,《菜根譚》中每條的字數都不多,但卻融入了人生的最為真切的感悟。當這些集古賢人智慧於一體的文字從舌尖劃過時,不單單的是一種清新,心頭那份無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菜根譚》成功的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之道,既讓人有積極的對待人生之態度,又有超然於名利之外的情懷。我“悟性淺”,對於書中的智慧,只能“淺嘗”,結合自己以前對待人生的想法,感悟最為深刻的就是“糊塗處世”及如何耐得住寂寞。《菜根譚》的智慧印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另一方面上,我也找到了一條排遣寂寞、煩惱的曲徑——在夜深人靜時,翻開一本名著,靜下心來,走入文字的世界,用心來品味“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譚》讀後感4

佛家有言“心靜自然涼”,與《菜根譚》有異曲同工之妙,“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見其寂;虛其中者,涼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心中浮躁的人即使在幽靜的山林中也體會不到的寂靜,心中虛脫明淨的人即使在夏日裡也能得到清爽,在嘈雜的躁市也能心靜。無論在哪個時代這都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很多人一昧的追求功名利祿整天心浮氣躁,惶惶不可終日,若得若是若即若離忐忑不安的,就算是找個人間仙境也無福消受;但是一個人把名利地位看得很簡單,他的人生會很輕鬆,這也是把物慾看透了的表現,他明白錢財乃身外之物,內心純潔才是最重要的。

陶淵明就是超凡脫俗的隱士的典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懷,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清高昭然可見。但是他那種清高又是那麼的平易近人,把清高放在內心而不是表現在外表的高傲,這也是洪應明所認可的高尚。

洪應明對叱吒政壇的風雲人物說要學會激流勇進明哲保身,對仕途迷茫前途坎坷之人說要苦中求進永不言棄,對整日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人說要內心持淨以修其德,對高傲自大自以為是的人說要虛懷若谷虛心謙卑,對雄才大略威震八方的`霸主說要仁者無敵。

嚼著菜根香,體會世海滄桑,讀懂人生哲理,導航著未來的方向!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靜;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你聽過嗎?這是在《菜根譚》中的一則,說了在一個靜的地方,很安靜,這不是真正的靜,要在一個喧鬧的地方靜下來,才是真正的靜。

有一次,我和媽媽來到一個農村,那裡很窮苦,他們在那裡幹活,種田,滿頭大汗。我在城市裡整天很開心,可是我在農村裡看到那些小孩子,和種田的大人們也很開心。為什麼呢?我知道了一個道理,在快樂的環境中很快樂,這不是真的快樂,在很窮苦的生活環境中仍然保持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我終於知道了,我在學校裡努力學習,刻苦讀書中取得的快樂才是真的快樂。

我一定會做到這些的。

《菜根譚》這本書是對我有好處,我會把這本書儲存得很好,認真學習。

最近,筆者讀完洪應明的《菜根譚》,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寬容、淡泊、向善與智慧,讓你覺得彷彿在與一位智者交談,疑慮消弭,警策長留。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給我感悟最深的是其中有關教育批評的至善妙語。

洪應明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意思是說,當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太嚴厲,要顧及對方是否能承受,注意不傷對方的自尊心;當教誨別人行善時,不可以期望過高,要顧及別人是否能做到。

我們常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育,但有沒有反省過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呢?我們當教師的有時在公眾場合、在家長面前大聲斥責學生;有時小題大做、聲色俱厲,嚴詞批評;有時長篇大論、喋喋不休像老太婆……這些做法都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像上句話中所說的那樣教育孩子去惡趨善,還愁效果不佳嗎?

《菜根譚》中處處充滿了辯證法觀點。“念頭濃者,自待厚,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濃豔,亦不宜太枯寂。”“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這些話語告訴我們,凡事應求恰到好處,過之不及都將失之偏頗。

我喜歡《菜根譚》。它淡雅的眉目下是一雙歷世閱人的慧眼。它宛如一溪清泉,盪滌人心的積鬱,使人澄懷物象,進而得以超然物外,靜觀世界,參悟人生。

《菜根譚》讀後感5

有一段日子心情很浮躁,在朋友的推薦下我初讀《菜根譚》。看書名對它並沒有太多的好感,如何就用“菜根”為題呢?甚是不解。讀過才知道它的魅力,喜歡它工整的對仗,非詩非詞卻有著詩詞一樣的朗朗上口;喜歡它溫暖的語句,親切如長輩的諄諄教誨;喜歡它優美的意境,雲淡風輕清泉山上。

書中句句是經典,印象最深的便是“有木石心,具雲水趣”。我一直認為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在於它有生命力。它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意義,對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啟迪。“有木石心,具雲水趣”,就像一股清泉,洗滌了心中的灰塵,讓我的世界瞬間變得清晰:一個做學問的人,應該有木石一樣的定力,任外界風吹雨打或是百般誘惑都不能妥協,守得住實驗室耐得住孤獨與寂寞才能在專業上有所突破;一個人還要有遊山玩水閒雲野鶴的閒情,在週末的時候不妨親近自然放鬆自己。總之,我們既應該有敬業的精神,也應該有高雅的興趣。另一句“拂心莫停手”,則像是對“有木石心”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我憑自己僅有的古文知識理解為:在心煩意亂的時候也不要放棄。作為一個研究生,已經比不上本科時的輕鬆,無休止的試驗和龐大的資料,處理起來不免天昏地暗頭暈腦脹。雖然開學不足三個月,我已經領教了實驗的魔力。一次次的失敗確實很打擊人的積極性,無可奈何的時候總想找個地方大喊或者大哭一場。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不能只感嘆時光易逝,更重要的是要成熟。“拂心莫停手”,這句話春風化雨似的潛入我浮躁的心靈,一切塵埃落定,失敗了,給自己一個鼓勵的微笑,不就是從頭再來嗎?我可以,我可以平靜的認真的更加細緻地從頭再來。

“閒時吃緊,忙時悠閒”,就是對以上兩句的補充了。研究生的生活並不像本科時那樣規律,不僅僅需要上課還有很多的專案等著我們完成。這就造成了“時忙時緊”的假象。閒的時候沒有課也沒有專案,搖曳在美麗的校園彷彿過著度假般的生活。這句話警示我們,清閒的時候更要給自己補充理論知識。“書到用時方恨少”,何不閒時著手多讀書來減少這種沒必要的“恨”呢?而忙的時候,我們又往往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努力學習是正確的,但在這樣的'緊張時期也要學會放鬆自己,哪怕是一個深呼吸。在忙碌的學習工作中要始終給自己保留一個悠閒地空間,那是一個可以補充精力和能量的地方,是生命的加油站。

“木石”和“雲水”是一種學業和生活相容的生活態度,《菜根譚》告訴我們的不僅如此,更多的是人生哲理,比如一個人的修養。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一切淡淡的就好,平凡中自有無窮韻味,看似尋常的生活往往蘊藏著不尋常的力量。真正的“至人”,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神祕,也許他就是我們身邊的某一個。我們大可不必為自己的平凡而懊惱,優秀是一種習慣,來源於點滴的生活。來到地學院,我最敬重的一個人便是李院士。老人家已經八十歲,卻每天早早地來到實驗室,上樓下樓絲毫不見腳步蹣跚。讀到“至人如常”,我第一個便想到李院士,他是我崇拜而又敬重的學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工作上(雖然已經沒有任何人給他指派工作),他執著敬業事必躬親;在生活中,他寧靜淡泊堅守本性。他有很多好的習慣,最大的一個便是好學,在他身上我真正看到了“活到老,學到老”;他堅持鍛鍊,上樓的速度讓我們這些年輕人都望塵莫及;他今日事今日畢,做事雷厲風行,絕不拖拖拉拉。所以,想要成為“至人”,從改變自己的習慣開始吧。

《菜根譚》讀後感6

《菜根譚》的作者是明朝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菜根譚》是一本格言體寫成的集子,關於書名的由來,有著不同的說法,但我認同是作者品味艱苦人生後的一種領悟,包含了許多的人生哲理,這本書包含儒家、道教、佛教三家的思想,但主要還是儒家思想,特別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中庸並非不為,它主要是要求我們要有理解包容的精神。

《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等學問的語錄體文集,將儒釋道三家精髓於一爐,道出中國式的處世建業之方和修身養性之學,既富於生活氣息,又充滿詩情畫意。無論你身陷人際困局還是職場是非中,它都會幫你解脫。不僅如此,它還能讓你開闊思想、修養身心、讓你成為一個懂事理、明大義的人,這是本難得的、助人一生的好書。初看此書,覺得不過如此,都是些常見常聽的勸告,但細看之後,會發現這些道理在平時常被我們忽略,就如菜根一樣,一旦細細品味卻是有其獨特之處。

它是一本歷世閱人的書,充滿了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

當你遭遇苦惱,心情鬱悶,事業不如意時,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菜根譚》。它會讓你有豁達開朗的感覺,一切都如風散去。

當你任性放縱自己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菜根譚》。它會讓你對自己的行為有個清醒的認識,促使你有所約束免誤碼入,以免誤入歧途。

讀一本好書,給我們的影響不只是一時的,而是一生的,能讓我們在閒暇時對人生、事業、家庭有更深的省悟,因而生活的更加輕鬆快樂,人生就是這樣,簡單而快樂著。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靜;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寬容、淡泊、向善與智慧,讓你覺得彷彿在與一位智者交談,疑慮消弭。見其文字就如同與他本人對話,書中的一句話就能夠改變你命運中的很多東西。通過對《菜根譚》的學習,我找到了一種人生的寧靜。現在的社會人很浮躁,對物質的追求永無止境。對名利的追求及在官場中的執著,使人總生活在一種不安定的心境中,不僅有損身體還會使思想有恙。"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欲守窮廬,將復何及!"品德高尚者的作為,通過靜加強自身修養,通過節儉培養良好的德行。不恬淡寡欲,不能表明志趣;沒有寧靜的心境,不能確立高遠的志向。求學一定要安心;取得才幹,一定要通過學習,不學習,不能增長才幹;不立志,不能成就學業。輕浮怠惰不能鑽研學問,偏傲浮躁不能陶冶性情。年逝。意志消磨,就會成為枯葉一般,不合世用,悲守窮屋,後悔不及了!這就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要能夠在榮譽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教會了我怎樣面對生活,面對工作,面對人生。

一本《菜根譚》,一部警世書,品讀它,嚼著菜根香,體會世事滄桑,讀懂人生哲理,導航未來的方向!

《菜根譚》讀後感7

20xx年的時候,一個異常好的戰友(少巨班長)給我推薦過此書,當時壓根就不明白《菜根譚》,依稀記得當年在京城涉獵餐飲時許,瞭解過譚府菜,以為是烹飪相關,聽聞菜根還有譚的姓氏,沒想到天馬行空的想像竟是愚鈍。

《菜根譚》是明朝萬曆年間成書,距離此刻大概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將自我的人生體會,讀書心得,生活參悟總結記錄,揮灑汗水,記錄下來,才有了這本書。

百度百科上頭是這樣描述的:

“菜根”這個詞出自於北宋學者汪信民的一句“咬的菜根,百事可做”,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能夠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所成就!

洪應明受到啟發,所以“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寫下了經久不衰的菜根語錄,令一代又一代的人痴迷道理,重新領悟生命的真諦。

陽光透過窗戶,落在桌椅上,與影子構成莫名的契合。再從那個角度望去,以往已不再是以往。驀然,才想起自我已經苟活廿陸載。我所追求的,可是是過眼雲煙而已。想到那裡,我的心靈一片空明,瞬間釋然~~~

這本書分別從“修身、慎獨、寬心、交友、處世、功業、功名、淡泊、求學、育人、靜心”的方面指明意義。這些範圍,幾乎涵蓋了人的一生。

書中透過世俗名利,一針見血的指出了人性的另外一面。對於人們戒驕戒躁,自我管理和約束,有很大的`幫忙。

我最最鍾情的幾句話: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雲捲雲舒”

幾乎就是一瞬間,讓我頓悟,有時候想想,真的是執念太重,因為放不下,所以時常牽掛。因為牽掛,所以諸多煩惱,要明白,放下,即是解脫。可是,茫茫人海,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呢?或許做到的時候,得慢慢的修煉自我的內心吧,我目前還做不到,所以,我有很多的煩惱!

這本書集大家之大成:“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無為而治,佛家的因果業報”,能夠這樣說,閱讀讀此書,感覺古代百家的思想雖然性質不一樣,思想不一樣,可是涉及到處世哲學方面,總有一絲相通之處。中國古代聖人的智慧,我們現代人是無法企及和並行的,更別說超越了。

我們應當用中庸的心態看待工作中的壓力、人際交往中的困惑,以德行的修養開闊求學的心域,以曠達的心胸調和工作和休閒的比例,以真我之心反省自身、跟進生活等等。

有時候我們很懷疑自我,懷疑到整個人生。就比如自我經歷了一些事,然後想要去思考,追究究竟,可是,翻來覆去,總是矇蔽自我的心靈。包括我也是,涉及到自我交友這方面。

我覺得真的是這樣,必須要交摯友,真友,好友。而非酒肉朋友,那些人已經漸漸的遠離,最終淡出了我的視線。而我,自我感覺被其冠上“個色”標籤。在自我真正需要幫忙,或者需要剖析的時候,僅有那麼幾個人能夠交心。甚至於在用錢的時候,僅有那幾個人慷慨解囊。所以,以後的飯局酒場,我十分厭倦。我更傾向於送我書籍、贈我茶具,我們談天說地,對彼此的生活狀態有所提議的這樣的人。

那些酒場上,哥們弟兄的敬酒詞,令人反感!聒噪。

推薦有心人能夠看看《菜根譚》,無論您是閱讀中,還是已經合上書本之後,我們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放鬆下來,開闊心胸,放慢腳步,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去享受生活。

做一個恬然淡泊,心靈釋放,不驕不躁,順其內心的完美的人。

放下,就是解脫!

《菜根譚》讀後感8

閒來無事,隨手拈一小冊子,讀畢,若有所悟,而後,心靜如水。

抬眼一看,此冊名為《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名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此書內容令人陶醉,可單單書名令我頗為不解。菜根譚?莫不是與那菜根有何關聯?我百思不得其解,一經查詢,乃知,此書名得自於宋朝汪信明的一句話:“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俗語亦云:”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此“譚"同”談“,音近通假,如《天方夜譚》等。

細細查詢,原來,《菜根譚》寫於明代,作者洪應明流傳至今的著作除《菜根譚》外,還有被收入《四庫全書》的《仙佛奇蹤》4卷。實則,《菜根譚》 嚴格說來並非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學術著作,而是論述修身、處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這些格言警句無一不是文辭秀美,對仗工整,促人覺醒,耐人尋味,有著深刻的哲理,得以教人,育人。仔細品讀,竟也發覺有了一種不可捉摸的意味。

讀完此書,偏就有一那麼一章的句子令我極為影響深刻。”弄權一時,淒涼萬古“,”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這句是關於理論道德規範的,大致意思也就是:“一個堅守道德規範的人,雖然有時會遭受短暫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權勢的人,卻會遭受永久的淒涼。大凡一個胸襟開闊的聰明人,能重視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並且又能顧及到死後的名譽問題。所以他們寧願承受一時的冷落,也不願遭受永久的淒涼。” 這段話說明正義與邪惡的結果是及其不同的,一個遵守道德規範的人即使受到了誤會,那也是暫時的,而那些依附權勢的人,終究是沒有好結果的,宣揚了正與惡的本質區別。一個真正看透世事的人,大都是把精神財富看重於物質的,他們寧屈一時,亦不揹負冤屈一世。堅守道德規範的人大抵是把世事看得更透徹些吧,大夢初醒,看破往事,清者自清,窮極一生,僅為於此。話說回來,何為“聰明人”,不過是看透了萬古之中,看過了世上世事,心有所悟,安分守己,做自己該做的事,想自己該想的事。 做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臻聖境。深者見深,淺者見淺 ,高手未見,亦是無物。體味人生的百種滋味,就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豔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 這些道理亦不過是書中一小部分,或許,不僅是書中,在學習之中,生活之中,有更多百般在等待我們 。

其是這本書的深意,或許更深入人心 。讀畢,心尤幽靜,似有潺潺小溪留過心底,清澈純淨。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寬容、理解、淡泊、向善與智慧,讓我並不覺得自己是在讀書,讓我覺得彷彿在與一位智者交談,與一位畏友交談,帶著暖意的警策。

這就是《菜根譚》,這就是 “ 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究其意,“菜根”堅硬多筋,只有經過反覆咀嚼,才能體會其“真味”。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鍊才能獲得,或許只有耐得貧苦生活,才更能創造人生的百般事業。如此修身養性、教人育人、意味深長的好書,買來讀上一二又有何妨!

《菜根譚》讀後感9

于孔兼序曰: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裡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主席讀《菜根譚》時也曾說: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菜根譚》乃洪應明集釋、道、儒之大成,其有獨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又有清靜無為、四大皆空的佛、道思想,更有進取追求而又無可奈的矛盾,品讀時使人銳意進取卻不失中正平和。

現今的社會,太多的浮躁,太多的不確定性,當然,繁華世界,也就註定了有很多的人在此間留戀,迷失。投機者有之,苟且者有之。相對於學校讀書使的豪情萬丈,天生我材必有用;現如今因社會的大染缸泡染,相對於隨波逐流者,獨守己身實乃更顯珍貴。己之情慾不可縱,當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個忍字;人之情慾不可拂,當用順之之法以調之,其道只在一恕字。今人皆恕以適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此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相對於各年齡段人群來說,80年代出生的人實在苦。國小教育,教育費附加;嘗讀國中,國小義務教育當道;及至高中,國中也納入義務教育範疇;大學畢業,剛遇經濟蕭條,房屋價格飆升似火箭。有些人戲言:讀書讀不起,買房買不起,到死連個墓地也買不起。在這個讓人發瘋壓抑的年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寒窗苦讀,只為緊守內心的那一份執著。所謂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奮迅,常患奮迅而成鹵莽,故當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縮,故當振其惰氣。80後正值當年,壓力乃其動力,所以,我們不缺少努力奮進的決心,奈何奮迅之餘因浮躁之心而成鹵莽之輩比比皆是。群處守己,獨處守心。守住自己的那份淨土,為內心的那份寧靜而銳意進取。所謂:我苦,故我在;我思,故我在。

仰頭大聲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作為航道局一位職工,奔波勞碌,居無定所是大部分人的`常態。獨居在外,酸苦自知。為了我們航道局這條大船的迎風破浪,我們大多數人都毫無怨言,兢兢業業。君不見,中東片區我們開疆拓土,奮戰沙場;君不見,非洲艱苦地帶我們開天闢地,任勞任怨;君不見,在大中國片區港口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精衛填海為祖國錦上添花而豪情萬丈!奈何,得了天下,負了卻是盼望過年時節能夠一見的他們!一個朋友在海南因工作繁忙而無歸家過節時寫到:鹿城元宵吃浮元子,粒粒團圓。異鄉上元盼相聚日,陣陣心酸。我看了不禁潸然淚下。為了生活,我們選擇了遠方,選擇是痛苦的,有得必有失。因為只有選擇了遠方,你才能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有一個無後顧之憂的大後方。所以既然選擇了遠方,夥伴們,就不要停下你們那繼續前行的腳步,努力奮進吧。幸福的生活,在遠方!美麗的花朵綻開時總是讓人炫目不已,但很多人卻忽略了它在泥土中掙扎的堅持。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撲鼻香?!

世事如棋局,不著著的才是高手;人生如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一場閒富貴,狠狠爭來,雖得還是失;百歲好光陰,忙忙過了,縱壽亦為夭。

諸位,在前路迷茫之時,心累了,就歇歇吧,讀讀《菜根譚》吧,它將是你們的心靈雞湯,指導你們在迷茫之餘休整片刻,蓄力前進!

《菜根譚》讀後感10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籍貫不詳。他的名作是《菜根譚》,和王永彬的《圍爐夜話》、陳繼儒的《小窗幽記》被人評為處事三大奇書。不過,就文學的藝術而論,其餘兩部書趕不上《菜根譚》:《圍爐夜話》過於拘謹,語言缺乏靈動性,好像一灘濃泥流不開;《小窗幽記》部分語句大膽的因襲了《菜根譚》,那沒有添磚加瓦加以掩飾的行為好像是為了表示自己的勇敢。所以這兩部書如同同胎兄弟,部分觀點是一以貫通的。據洪應明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可知道,他早年熱衷於仕途,不過和大多數不得志的文人雅士一樣,到了晚年都隱歸了山林。他和袁黃、馮夢楨等人是好朋友,難免有些相互的影響。可是多數人不知道《仙佛奇蹤》是洪應明的書,只知道一本《菜根譚》,這應該是一般作家的通病,因為自己某一部作品的過分出名而其他作品黯然失色,甚至有的乾脆滯銷,惹得出版商不快,又讓我們以為這位作家的才情有限,只能做到一支獨秀,無法促使百花齊放。

《菜根譚》原書共有三人作序,都是當時名士,足見此書炙熱一時。其實這只是一本教人出世入世的小冊子,說到底是一本《使用說明》,與袁了凡《了凡四訓》情致相當,都是說教口氣。全書綜合了儒、釋、道三者思想,所以領悟起來顯得緩慢,有時不知所云。好在書中語言峭拔,意境闊大,頗能引起讀者興趣。書中節目分為“修身”、“應酬”、“評議”和“閒適”四大部分,閱畢後生出些感想,如同秋後算賬一樣記下,給讀過的人一些心得上的交流,給未讀或在讀的人一點鋪墊。

第一、“無為”。

這本是老莊的產物,洪應明取其神進行說明,將其變成體系化,讓自己的觀點不僅有據可依,又顯得正統。他說“軀殼的我要看得破,則萬物皆空而其心常虛,虛則義理來據”,又說“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蠟”,清心寡慾得讓人險些喪失味覺。他不像老子直接說“為無為,則無不治”,也不像莊子憤憤勸道“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更不想列子挑明瞭說“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總歸在“無能”二字上。所以洪應明話說得很漂亮,讓自己成為《菜根譚》處事規則的'生動標榜。

第二、“無慾”。

洪應明抄襲了釋氏的玄妙,卻發展了他們的空靈,傳播了佛家的禪宗。例如“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鍔,而水亦不留痕”、“心與竹俱空,問是非何處安腳?”、“胸中滌去數鬥塵,語言方覺有味”等,都是這種特點的體現。

第三、“清閒”。

這是最絕妙的一部分,集中在“閒適”章節裡,表現出了古代隱士的雅緻。比如“階下幾點飛翠落紅,收拾來無非詩料;窗前一片浮清映白,悟入處盡是禪機”,“芳菲園林看蜂忙,覷破幾船塵情世態;寂寞衡茅觀燕寢,引起一種冷趣幽思”,比較有名的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支捲雲舒”。這本書裡的另一個可觀之處在語言上,洪應明用了細碎精緻的筆法去表現一種雄健放浪的情懷,可是落在條條細則上面,卻如同滂沱大浪裡面的小水滴,溫柔可愛,比如“鳶飛魚躍”、“波恬浪靜”、“漚生大海”、“影滅長空”、“碗茗爐煙”等等。

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在其他類似書籍裡它要算較出色的一家,對我們人生以及人生以外的認識會給出一些合適的指引,不至於過早的迷了路。

《菜根譚》讀後感11

不流於濃豔,不陷於枯寂

念頭濃者,自待厚待人亦厚,處處皆濃;念頭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濃豔,亦不宜太枯寂。

大意

一個心胸豁達的人,不但要求自己的生活豐足,對待別人也要講究豐足,因此他凡事都講究氣派豪華。一個慾望淡泊的人,不但自己過著清苦的生活,就是對待別人也很淡薄,因此他凡事都表現得冷漠無情。所以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日常的愛好,既不過分奢侈,也不過分刻薄吝嗇。

讀後感

初讀這句話的時候,腦海中蹦出來的是三個詞:“不二”、“中庸”和“中道”。你讓我詳細說說這三個詞,貌似很難說清楚,不過在過去幾年的工作學習生活中確實是有些感觸和收穫的。

剛畢業的時候,我在工作電腦上貼了兩個詞叫“止語”和“少欲知足”,那時候對於自己也很苛刻,在工作上不要和同事講太多的工作之外的話,也不會去關注同事的工作狀態,情緒狀態和身體狀態,就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衡量一個工作成果的時候,只有自定的一套標準,不去考慮同事的實際情況,抱有很大的期待。整天都是臉上緊繃著,出了很多褶子,不願意多笑幾下,也不願意給人和顏悅色,總會感覺是在討好別人,其實是自己處在一種心理上的虧空狀態。分享的精神就更別提了,沒有影子的事情,“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你好不好又能關我有何事。以自我為中心的.持續折磨開始了。

最開始來昊天雅居時,被牆上寫的“空杯心態”四字以及對這個詞的解釋折服了,再到後來接觸到情緒管理中,意識到已固化的處理模式:“在處理各種關係的時候,我就很會講道理,用這種生硬的方式去溝通,整個人處於防禦狀態,構建講道理不會傷害到我的小城堡,用理欺人太甚”。用語言去溝通,只會說個不停,而用心去溝通,要換位思考,讓別人舒服,有些好的感受,並不容易做到。

後來嘗試著做了一些訓練,一日晨時,重複抄寫海靈格《我允許》中的“我允許一切如其所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和自己相處,來清除自己的凌亂思緒和不滿情緒,對於別人,事情,自己的表現要能夠容納,能容納一些就能撐開一些心量,有點心量了,臉上就會能掛著些許笑,不是很勉為其難的那種,而是放過了自己。

到後來讀到“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之時,要想悅人心,能否先愉悅下自己呢,讓自己輕鬆些,放開些呢,別人和自己相處時也要舒服一些,這樣不是更好嗎?眼裡要有人,不要“目中無人”,心裡面要有人,不要“乾綱獨斷”,過剛易折。

後來嘗試著和同事分享一些好玩的事兒,然後嘗試分享一些好用的物件。謙讓怎麼寫?謙為言兼,讓為言上,能讓人說話,做個安靜的傾聽者,承認別人說的對,多說句真心讚美人的話,這樣慢慢跳出“老挑別人刺”的死迴圈,從“寬於律己,嚴於律人”中走出來,走出自己的小城堡,和更多的人接觸,結善的緣分,探索新世界收穫更多。

把這一段經歷分享出來給有緣人,最後以“對事情對世界對別人輕鬆些放開些,笑的一定是我”共勉。

《菜根譚》讀後感12

不算書評,隨便寫點。

圍爐夜話,菜根譚,呻吟語,當然還有道德經。其實這些講道理的書都需要時時翻,事事翻。其中道德經讀的最多,最喜呻吟語,是我喜歡的文字,對胃口。裡面道理讀來真的是簡單的很,但就是做起來難,更難的是在你每時每刻,事無鉅細。相反一本看了六七年的曾國藩家書至今也沒翻完,總覺得這些流水家常嘮嘮叨叨有個毛線的道理,但今天想來或許這可貴之處就在於堅持,見微知著,於細節處彰顯人格魅力。一絲不苟,真的就是每件事都用心對待,所以說,最重要的就是把你能做的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更難得是你把一件外平凡不過的事情反反覆覆,做到最後竟然有了一點道理。記得潤之曾說,餘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由此可見,確實是多麼了不起的人。

道者也,須臾不離也,離也,非道也。

卷不離手,道不離心。

所以才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有負笈遊學,才有下山證道。

最喜呻吟語裡一句,

此心拖泥帶水,最是苦處。隨理,隨緣,隨心,隨他去。這其中最難的莫過於隨心。為什麼呢?因為聖人說過,規矩不逾,天下有序。凡所有皆有秩序,或者說是順序?可恨又可憐,終究是可恨多點,難免要被懲罰。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這句菜根譚裡的經典,相信大多數人早已耳熟能詳,卻不知道這就是隨心隨意的大自在境界。

命運裡面的因果,莫過於你越在乎的東西越容易失去,萬事皆如此。美好的東西,珍惜就好了,切不可太太在乎,事關因果,一飲一啄。

最喜歡裡面的一句,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何為俠氣?李白之氣?五花馬,千金裘,呼兒欲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何為素心,青如素縞,白如冬雪,清清白白,乾乾淨淨,赤子之心。

世間文字千萬,唯有情字難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蹤,一笑而泯。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就夠了,大道三千,選一條走到黑就可以了,貪多嚼不爛。

就像喜歡很多書,喜歡很多人,但喜歡並不代表都是一樣的,有很喜歡,有特喜歡,還有最喜歡。

最喜歡?那應該是愛了吧,只可惜世間愛很多,永恆的愛卻少的可憐。

都是雞湯。

清楚的記得自己讀過的第一本雞湯,然而時間過去太久卻連名字都忘記了,只記得書的開頭,

說,如果把我們的人生,假設把八十年,比作一天二十四小時,那二十多歲的'我們正好才是清晨的七八點鐘,正好朝氣蓬勃呢?我記得我讀這書的時候不過二十歲,那就是六點多?當時我想的是,我他媽正睡的香甜呢。如今呢?起床了?哈哈。

以至於以後看到什麼姜子牙八十歲才當上宰相,摩西奶奶七十歲才開始畫畫,人生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的雞湯就沒由來的反感,我心裡默默換算,晚上十點多了,該睡了,他們開始加班了?

過去的時間終究是過去了,浪費了終究就是浪費了。不要再騙自己了。

大道至簡,書裡的景色再美,倒不如去親眼看看,書裡的故事再美,不妨去親身體驗。人生如戲,做一個被劇本左右的戲子多無聊,學會去自己左右故事,改變情節。對這個世界很失望?那就忍著,忍到你有底氣和它講道理的時候。

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自導自演,我想過的開心就開心些,過的惆悵就惆悵些。很有趣呢。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我在心裡默默對自己說,如果這鐘聲是偶數,我就放一放,一切隨風,如果這鐘聲是奇數,我就繼續想一個人,隨著心兒。

咚咚咚…

當第七聲落下,再無聲響。

《菜根譚》讀後感13

陳才根是一位深諳人生的隱士,他集佛、道、儒於一身,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將人生的奧祕展現出來。我認為《蔡根談》是一本對人類事務有不同看法的書。喜歡讀《彩禪》,他想:“嚼彩禪香,做什麼都可以。”;企業大亨們喜歡讀陳彩根,因為他們認為陳彩根是一本好書,是企業管理的“指南”,是企業家自我修養的“教科書”;和尚喜歡讀《赤膽經》,因為它博大、寬容、善良。我也喜歡讀陳彩根,因為我覺得它充滿了哲學的味道,充滿了變化的哲學,充滿了詩意。我認為《蔡根談》是一本陶冶情操的好書。讀起來很平靜。這是一個生動的例子,一個簡單的語言。就像家庭例行公事一樣。談論它很容易。它在不知不覺中對自我有益:哦,有些事情可以這樣處理。

讀陳彩根,讓我得到了很多靈感。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要有“憂天下先,樂天下後”的愛國精神,更要有“憂天下先,樂天下後”的工作熱情,立足於自己的工作崗位。我們不應該只有的.心態”沒有冷漠,沒有野心,沒有和平,沒有距離”,“沒有怨恨,沒有特別的人”,但也“自我修養”作為一個平凡的人,如果他想跟上時代,他不僅應該考慮安全危險的想法,但也“博學,審問,仔細想想,說很明顯,努力和實踐“自己不斷充電,加油!

街上最時髦的衣服往往是過時的,而最後的衣服則是簡單而普通的。對於一個人來說,物質需求只是生活的調節,而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能讓我們吃上一百次的是簡單的食物。酸、甜、苦、辣都是調味品。擁有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道德觀是使我們生活充實而實際的關鍵。讀“天地不能無和,人不能無樂”。讓我意識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朝它皺眉,它也朝你皺眉;當你微笑時,它也向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工作和生活中不斷的快樂是幸福的關鍵。讀過《心不應空》之後,如果它是空的,那麼正義和理性就會復活;如果不是真的,那麼物質的慾望就不會進入”,我懂得了心不能謙虛,只有謙虛才能讓正義和真理進入心;心再充實也不夠,只有充實才能使貪婪的物質慾望無法入侵。在學習和做人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善於聽取不同人的意見,改變自己。只有保持“有水源”的狀態,才能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

“心是後裔的根,沒有不種的根,但枝子是茂盛的。”一個善良的人,他的後代自然學會了善良。這樣,如果我們作為教師具有無私奉獻、以身作則、精益求精、師德高尚、行為良好的精神,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我們應該經常反省自己:我的教育給了學生多少快樂、自信、快樂的享受和成功的經驗?

讀“照人的意思去做,帶著工作,帶著結束,是沒有退路的車輪;從情感的理解,到理解,有一種神祕,終有十道清輝。”讓我知道,我不應該讓自己去做事情,也不應該帶著太多的情緒去理解真相,從而避免走彎路。思考一下是有意義的。作為教師,我們教育人民的工作是長期的,而不是立竿見影的。所以當你工作時,你不能有野心。因為感性的激情是乾柴上的火,這比剝皮還要響亮,但它會在瞬間熄滅;原因是無聲的煤炭,可以發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從頭到尾靠的是恆心和毅力。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你不僅要學會適應現狀,還要有責任心。關鍵是努力工作。淺水喧鬧,深水沉默。我希望自己是最發人深省的深水,每天都在積澱,展現沉澱的本質。

《菜根譚》讀後感14

這是一部類似《論語》論述修身處事、待人接物的格言集,也是歷代文人士子競相把玩的一部應世奇書。靜心沉玩,乃得其旨。

讀《菜根譚》,思人間事,常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本書囊括了中國幾千年的處事智慧,自它一問世,便經久不衰,流傳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於人人都可以從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功者讀它,失意者讀它,孤寂者讀它,平凡者讀它,生意人讀它,居官者讀它,就連僧舍道觀、文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習。

它涉及的範圍極其廣泛,幾乎闡述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問題,但核心主題只有兩個:一個是入世,一個是出世。讀懂一部《菜根譚》,體味人生的百種滋味,就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豔處,著得眼高;路徑危險處,回得頭早。”

人說,如果說半部《論語》可治天下,那麼一部《菜根譚》即可潤物一生。《菜根譚》需靜靜地讀,細細地品,菜根才會越嚼越香,心智才能越來越高。它的外表一點也不顯眼,看似平淡的話語,細讀之下卻能讓人回味無窮,頓生無限感慨。

“潔常自汙出,明每從暗生”,“糞土至穢,變為蟬而飲露於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耀採於夏月。因知潔常自汙出,明每從晦生也。”由此可知,萬事萬物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改變環境。我曾抱怨過很多,但現在我會靜心做好該做的,希望能成為生於穢而成於潔的蟬。

“偏激之人,難建功業。躁性者大熾,遇物則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殺;凝滯者固執,如死水腐木,生機已死;俱難建功立業而延福祉。”看到這一點,心裡不禁一顫,因為我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直想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裡,而如今終於知道該如何完善自己,我會努力去改變,有激情地做事,有熱情地待人,在大學裡完成應修的課業。

“雲止水中,動靜適宜。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鴛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我曾是一個很好動的.女孩,我也一度是一個很封閉的女孩,有時太動,卻覺茫然;有時太靜,卻覺抑鬱。我一直希望能找到解開的辦法。現在才知道,在沉寂的水中也有躍動的魚,以這種心態來觀察萬事萬物,這樣才能找到心靈的平衡。

“樂者不言,言者不樂。談山林之樂者,未必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淡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佛祖曾在西天拈花無語,眾弟子中惟迦葉拈指微笑。真正懂的人,什麼都不用說,一個微笑足矣。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經歷萬千頭髮斑白之時,真正有了感悟,卻望著畫船外的雨絲,什麼也說不出來。這一條教會了我如何做人,也教會了我如何辨人。

《菜根譚》的每一條讀來都能讓人感慨頗多,但對於其中的某些觀點,我卻不敢苟同。作者基本上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上講述入世,採用佛、道的思想講述出世。我是一個俗人,有著人們所說的那麼一點進取心,故而對書中“省事為適,無能全真”不敢苟同。多才不如平凡,無才能夠保全自己的真實本性,但我一直希望自己多才多藝,不願做一個平凡無才的人。我認為多才多藝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真實本性。也許在這一點上我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上,而作者是站在道家的立場上來看的吧!

這的確是一本好書,它能流傳至今,受到各種各樣的人的追捧與細心研讀,的確是有道理的。如果有人問我,青少年必讀的書目有哪些,我一定會強烈地推薦這本書。它真的值得我們每個人細細地品味一番。泡上一杯香茗,在窗明几淨的室內,靜心品讀,相信你和我一樣,定能收穫不少。

《菜根譚》讀後感15

今天,當我們還在為慾望而掙扎,為慾望而勾心鬥角,為慾望而忽視身邊平淡的幸福,為慾望而拋棄自己純真的信念,為慾望而苦惱的時候,很多很多的道理,在很早以前我們的先人們就已經悟出來了

還是在今天,當我們還在煩悶於紛繁複雜的人際交往時,當我們面對工作消極懶惰時,當我們還在為衣食住行勞心勞力時,很多很多的思想,在那古老淳樸的年代裡,在那個慾望還沒有埋沒靈魂的年代裡,我們的先人早就有所交代了。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這三十二個字就是《菜根譚》的開場白。作者洪應明先生在書裡闡明“性定菜根香”的真義,因為萬味皆由根處發,“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說到人的慾望,大到可以吞噬宇宙,沒有幾個人能滿足於一碟菜根。還記得在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裡,顏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讚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過著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子裡,但他卻能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的物慾困擾,所以被後人稱為“亞聖”。“君子憂道不憂貧”,“一簞食,一瓢飲”這些古老樸素的道理,闡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描繪了多麼平淡的幸福畫面。

現代社會裡,恰恰相反,到處充斥著慾望和誘惑,我們的選擇多了,卻很少能選擇明智的。正如當我們習慣了吃、喝各種氣味濃烈的東西之後,已經完全喪失了欣賞涼水、清茶、淡飯的能力;當我們習慣了寶馬香車之後,卻浪費了上帝給我們用來腳踏實地走路的雙腿;當我們習慣了阿諛奉承之後,卻忘了耳朵的功能是用來過濾留不住的風聲的;當我們習慣了燈紅酒綠的奢華生活之後,卻忽略了天空是藍色的,草兒是綠色的。太多太多的習慣,太多太多對美好事物的視而不見,也許若干年之後,回想自己的一生,早沒了綠色的草,藍色的天空,清淨的耳根,甜美的味覺,靈活的雙腿。到那時,留下的不僅僅是一聲嘆息吧。

看完這本書,心情頓時感覺明亮了很多,書上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成功的心態等等,給我很多很多的啟示。正如書上所說,一個人的思想不應該被慾望給矇蔽,太多對物質的慾望會阻止理想的完成,牽絆我們前行的腳步。有了工作,我們還希望工作是輕鬆的,能賺大錢的,其實手頭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樣樣都充滿意義;有了房子,我們還希望房子再大一點,再豪華一點,其實房子不就是休息的場所麼,能放下一張床足以,在這一次比一次更高的要求中,我們忽略了握在手中的平淡的真實,更遺忘了這份真實中我們擁有的幸福,於是,人生顯得越發不如意起來,在慾望的面前,我們成了一隻可憐的搖頭乞尾的哈巴狗,一個會說話的奴隸。

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淡泊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極大的滿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這本書裡闡述了為人應世、淡泊從容、修身養性、怡情適性、功業成敗、返璞歸真幾方面內容。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方式。表現了古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見解。非常值得一讀,我確信讀過之後一定會為你開啟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年老,回頭看看來時的路,如果我們不夠偉大,至少我們應該是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