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祝福》有感

讀後感9.99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祝福》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祝福》有感

讀《祝福》有感1

高二之前,我還沒讀過原著,雖聽過祥林嫂的大名,但她究竟有什麼故事,我便不大瞭解了,當時只知道是一出經典老戲裡的一個人物,僅此而已。由於"祥林嫂"名氣太響,以至於自小便一直以為《祥林嫂》就是原著名字。高一暑假,一家越劇班子來我村演出,劇目就是《祥林嫂》。對於這齣戲,村裡年長的觀眾們多是不太喜歡的,比起悽悽慘慘的悲劇他們更願意看熱鬧歡喜的故事,嫌這戲太冷清,不好笑。可能這也是《祥林嫂》這部戲一直鮮少演出的原因吧。不過我當時看了這戲的感受卻是十分震撼的,情節的起伏、思想的波動在戲臺上渲染的入木三分。戲唱完了,餘興未散,回家就在百度上輸入"祥林嫂"。百度百科第一句話就給我帶來了巨大驚喜——"祥林嫂是魯迅短篇小說《祝福》中虛構的人物"。如此悲劇卻用了 "祝福"二字作標題,此刻便更因作者精湛的諷刺藝術而佩服了。

這種諷刺藝術在我們所熟悉的另一部外國文學作品中也有所體現,那便是安徒生的代表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祥林嫂最終凍死在大年夜裡,而賣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凍死在新年夜裡,歡喜的日子裡發生悲劇,彷彿在陽光下感到嚴寒,展現了悲劇在傷不在慘的魅力。"慘"指的是故事寫了一件悲慘的事,而"傷"則是激起讀者的情緒、讓讀者自己在閱讀中感到悲傷。寫一件悲慘的事情容易,可要讓讀者從中感受到悲傷那便是一件技術活了,因此悲劇的"傷"比"慘"更能展現作者的功底。"女孩在夜裡凍死",這只是一件悲慘的事件,讀者只能感受到慘,卻難以激發悲傷。而安徒生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描繪她的死亡時,未曾用到一句"我好慘""我好難過"之類催淚悲情的句子,反而都是用"噴香的烤鵝"、"慈祥的奶奶"、"掛滿禮物的聖誕樹"、"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照耀在她臉上"這類美好的詞句替代。作者雖未著墨她如何悽慘痛苦,但愈是提及這些美妙的事物,便愈是能令讀者聯想到她的現實是多麼不幸,從而產生同情;當美好的幻象一幕幕從女孩的眼中閃現,讀者們的心緒也便跟著產生波動,直至結尾潸然淚下。這便充分地達到了"傷"的效果。

借美好襯托悲傷,這一手法不僅出現於悲劇,在喜劇作品中也同樣適用。如《大話西遊》,謝霆鋒對它的評價是"讓我笑著笑著就哭了";而一篇了不起的悲劇,其魅力就在於它讓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波動、在人群中感受到孤獨、在溫暖的陽光裡讓人倍感淒涼。這比直接濃墨重彩地嘮叨"她好慘啊她好慘"更能打動讀者。

至於《祝福》中的思想表現手法,又讓我忍不住聯想到《梁祝》、《一縷麻》等戲劇。

就以《梁祝》為例子。《梁祝》裡面有壞人嗎?沒有。有人要問了:馬文才不是壞人嗎?當然不是。很多影視劇中,為了突出主角梁山伯,總會給他樹立一個boss,既然馬文才是情敵,那boss的黑鍋只能是馬文才來背。可實際上《梁祝》整齣戲裡,馬文才壓根就沒出場過,更沒做過什麼壞事,人家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而且他也是明媒正娶並非逼婚,那麼為什麼會給人一種他是惡人的錯覺呢?唯一的解釋是他想追求祝英臺,可英臺是山伯的呀,山伯又是男主啊,我們慣常的思維裡男主追女主天經地義,你馬文才一個暗場的湊什麼熱鬧!啥叫暗場?就是隻活在他人臺詞裡、連龍套都輪不著跑的角色。因此在獲取觀眾的支援上,僅從這一點他就輸給了享有主角光環的梁山伯。其實,倘若把《梁祝》這一標題改叫《馬祝》那麼馬文才顯然能夠獲得更多的同情,觀眾們的罵聲也會隨之轉移到樑、祝二人身上。細細一想,他從頭到尾就不認識梁山伯、更不知道其中發生的事情,自己按照正規的流程求親,獲得女方家長批准後,正風風光光的辦著婚禮等著花轎子抬家來,冷不丁聽說新娘子死了,自己還憑空落下個橫刀奪愛的黑鍋,豈不比竇娥更冤?在《梁祝》全戲裡,馬文才既無刁難過樑山伯,又未逼迫過祝英臺,他僅僅是按當時社會最規矩的流程求親,未做過一件不通情理的事情,那麼顯然他不是構成悲劇的反派。

既然馬文才不是壞人,那麼構成悲劇的壞人是誰?人們會想到第二個boss候選人:祝老爺。然而祝老爺也不是壞人。

在男尊女卑的社會裡,祝老爺肯讓女兒假扮男子去讀書,這已經算是很開明瞭。同時對梁山伯也是以禮相待,之所以拒絕梁山伯也並不是因為嫌他家窮而是因為自己已經許諾把女兒嫁給馬家。在這種知書達理的知識分子家庭,無故悔婚絕對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也就是說,人家也是按照當時社會的道德標準拒絕的梁山伯。在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裡,馬文才和祝老爺都不是壞人,他們都是按照那個時代正確的制度、正確的流程、正確的道德方式做正確的事情,那麼既然沒有壞人,又為何會造成悲劇呢?這就正好引出了這部劇比其他戲劇偉大的地方:錯誤的不是個人而是時代。

通常的戲劇、小說作品中,悲劇往往是由一個壞人引起的,當結尾主角打敗那個壞人後就立馬天下太平了。可《梁祝》這部戲裡都是好人啊,為什麼好人在遵循制度的同時還會釀成悲劇呢?那麼原因就不是出在人身上,而是出在制度身上。是制度本身就存在著缺陷,而遵守這個不良制度的.人,不過是該制度操控下的一個可悲的傀儡(包括遵守該制度去"害人"的以及因遵守該制度而"被害"的)

與《梁祝》類似,《一縷麻》也是全程沒有一個壞人,都是好人在遵紀守法,卻也因此接連釀造了好幾起悲劇。

如此看來,祥林嫂的故事就與他們太相似了。她所遭遇的四叔等人也不算壞人,因為他們也是封建社會裡知書達理的"文明人";她所受到的也是封建好人們"遵紀守法"所引起的悲劇。不過祥林嫂又比上述兩部戲曲的主角要更倒黴一些:

《梁祝》裡頭,祝老爺對梁山伯是以禮相待,後來又覺得過意不去還不停的送金送銀給他。馬文才壓根就不認識梁山伯,更不可能刁難他。梁山伯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夠氣死的。

《一縷麻》的男主更是人生贏家。一個傻子娶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雖然中途運氣不好得了病死掉了(故事本可以就這樣結束,不過如此豈不是和梁祝太過相似?)就在大家哭靈的時候,這傻子又活了,而且智商就像吃了腦白金+黃金搭檔一樣噌的一下從0飆升到 20。

那麼祥林嫂遇到的人顯然都比他們倆遇到的要狠得許多。先是被婆婆出賣,再是被四叔掃地出門,即便是中途短暫的與老六一起的幸福時光那也是靠被婆婆販賣這一悲慘遭遇所帶來的。然而祥林嫂與梁山伯、榮少爺的不同不僅在於外界遭遇,在自身個性上祥林嫂也與他倆存在著一個很大的不同:

梁山伯是太過被動,什麼好運厄運都是等著它來而不是自己主動出擊。如果不是祝英臺給他機會,他壓根沒有愛情;而遇到困難之後他也一點都不知道反抗、不懂得如何應對困難、沒有為兩人的愛情想過一絲解決困難的主意。有時候觀眾就會想,這呆頭鵝要是主動點或者機靈點說不定就能把悲劇變成喜劇了。那麼這一假設在《祝福》裡得到實驗:

祥林嫂與梁山伯在這方面是很有區別的:她是知道反抗的,是動過腦子的,她為了擺脫厄運是採取過各種措施的。她不像梁山伯那樣被動無主見。然而即便如此,為何她最後還是悲劇了?因此不論梁山伯還是祥林嫂,他們的問題都不是出在自己身上,歸根結底,還是一句話:制度問題。祥林嫂真正的敵人不是四叔也不是四嬸,而是制度。畢竟處在這樣一個社會制度下,全世界遵循該制度人都會是她的boss。如果說社會是一條江河,那麼制度、禮教就是一場風浪,她陷落了封建禮教製造的漩渦裡,試圖游出來,然而整條江河都是漩渦,她剛從這裡游出來,轉眼又捲到了另一個漩渦中。雖然我們在心靈雞湯裡常看見"想要擺脫困難、求幸福只能靠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之類的字句,然而在時代的波濤裡,有時候問題還偏就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是真的就出在時代上。真正能讓她擺脫苦難的方式,就是等封建時代的風浪平息了,這些漩渦才會消失,她才能游到岸上。

從上述幾篇作品裡,我們可以獲得一個啟發:

在暢銷書中,所有的壞事儘可以由一個反派、一個壞人來做;可是在偉大的作品裡,反派不一定是壞人A或壞人B,而是一整個時代的風氣、制度。而遵循這些制度的好人,往往成為釀造主角悲劇命運的反派。《白蛇傳》裡面的法海就是典型的做了一件正確的壞事。如果悲劇只是由一個壞人釀造,那問題也就只侷限於這一個壞人;而好人與制度所產生的悲劇,那便足以折射整個時代。

讀《祝福》有感2

《祝福》由“我”的口吻介紹了魯四老爺家曾經的僕人祥林嫂的悲慘的一生。祥林嫂先後失去了兩任丈夫,兒子被狼叼走,使得她精神出現了問題,手腳也不在麻利,變得迷信。一系列的行為使其被趕出了魯家,以乞討為生。最終,在一片祝福聲中死去……

祥林嫂是可憐的。兩任丈夫,兒子先後去世,有這樣遭遇的人,她一定是可憐的,但同時她也是可恨的。她不應該把自己的遭遇一遍遍的講述了別人,以求博得對方的一聲嘆息、一聲安慰、或者是對方的一個可憐的眼神。是她自己一直在自討沒趣,用自己血淋淋的痛苦來作為別人的談資,自己破滅了自己的希望,自己讓自己變得廉價。她一直活在過去的世界中,沉浸在痛苦中,不懂得萬事向前看,一直在痛苦中淪陷。

另外便是魯四老爺、柳媽等人的.冷漠。魯四老爺的封建思想與冷漠無情,使其將祥林嫂趕走了,斷了祥林嫂的物質來源。柳媽則是斷了祥林嫂的精神支撐,給祥林嫂的死亡加上了最後一把火。失去了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吃撐,祥林嫂的死亡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覺得祥林嫂的死亡在在一定的意義上也是一種解脫,畢竟“地獄的事誰也說不清”,死了最起碼不在受折磨!

讀《祝福》有感3

當我看完了魯迅先生的《祝福》之後,心十分的沉重,本文講了祥林嫂因為自己的兩個丈夫和孩子都死了,而被大家所鄙視,儘管她捐了一個門檻,但還是沒有改變大家對她的鄙視,最後她在新年中死去。

因為當時的人都相信好女不嫁二男,因此對於祥林嫂便充滿冷淡,鄙視,那時的'人們多麼愚昧,無知。不光是他們,連祥林嫂也相信好女不嫁二男這一句話,這是多麼的可悲啊。

祥林嫂·用自己的血汗錢,買來了門檻·,讓成千上百的人從上面跨過,為的就是贖罪,不讓自己死後被砍成兩半,分給兩個丈夫,可是人們還要那樣對待她,四嬸打發她走,不讓她在這工作,讓她成為了乞丐;當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賞鑑了許多天,便變成了渣滓,不但不給予她同情,反而讓人覺得厭煩。

看完了這本書,我厭惡當時的封建社會思想,但又感到十分幸福,因為我出生在這樣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中。

讀《祝福》有感4

《祝福》是魯迅小說集《彷徨》中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文中記敘了祥林嫂這個生活在社會底層,命運悲慘的女性形象。揭露封建社會制度對女性的壓迫與精神摧殘。

祥林嫂從不奢求什麼,她只是希望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換來生存的權力。可是在這個“人吃人”的社會中,沒有金錢,沒有依靠,僅僅是善良的心和勤勞的雙手,是沒有立足之地的。當她第一次喪夫時,嚴厲,迷信的`婆婆是不會把這個“剋星”留在家裡的。孤苦伶仃的祥林嫂在人們的唾棄中逃到了魯鎮。她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她單純的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勤勞就可以重新開始生活。可是這飢寒交迫,封建禮教的殘酷社會中,人們從來都不會有同情與善良。他們只是睜大眼睛,帶著譏笑的目光,用封閉在身體中殘酷的思想與骯髒的內心去看著這場揪心的“戲”。但當讀到這時,我不禁為人世間的真情所質疑,也許吧!每個人心裡都藏著一個的惡魔,等著我們去戰勝它。她對生活充滿無限希望時,她那貪圖錢財的婆婆卻用極其野蠻的手段把她劫持走了,綁進了花轎,原來,她婆婆已經把它許配給了山裡的賀老六。當然,她也得到了一筆錢財。一路上,祥林嫂在花轎裡喊破了嗓子,這難道不是對命運的哭訴與失望嗎?此後,大家都說她交了好運,丈夫很好,她也生了個兒子。但好景不長,丈夫因傷寒死了,兒子又被狼叼了去,吃空了五臟。我不禁也為祥林嫂難過起來。難道是命運的轉折,生活的苦難開始,也許是上天給她開了一個不懷好意的玩笑。她再回到魯鎮時,僱主魯四老爺把她看成是傷風敗俗的不祥之物,鎮上的人們也都嘲笑她,奚落她,厭棄她。當她向大家哭訴時,那些陰暗的人們只是象徵性的落下幾滴眼淚,在她轉過身的瞬間,又恢復了可惡的面孔,對不幸的祥林嫂議論一番,才紛紛散開了。從那之後,她失魂落魄,當那悲傷而又麻木的眼珠轉動時,才發現她是個活人。也許此時她已經對生命失去信心了吧!在萬家團聚,歡歡喜喜,大雪紛飛的瞬間,她帶著對地獄的恐懼,思想的枷鎖倒在黑暗中結束了悲慘的一生。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受盡世間屈辱,至死,她也沒有得到美好的生活。魯迅運用祥林嫂的形象真實地體現出,在辛亥革命失敗後,人們的生活飢寒交迫。當時社會是一隻黑暗的,沾滿血腥的手。曾認為祥林嫂的死亡是一種解脫,但想到柳媽說的“你死後,那兩個死鬼男人還要爭搶你,閻王爺要用鋸子把你鋸成兩半分給他們”沒想到,她死後還帶著對地獄的恐懼去了。也許吧,她的一生就是用悲劇鋪墊而成的,終是傷痛。

真的有祝福嗎?

讀《祝福》有感5

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會有許多的坎坷,許多的挫折。但只要我們咬緊牙關,努力奮鬥,就一定會看到雨過天晴的彩虹。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名叫曾明悅的小女孩在生活中遭遇的`一些挫折,以及她戰勝困難的故事。她在國小六年級時,父親就因病去世了。生前去醫院看他時,他還高興的說,等病好了,就帶她和弟弟去海洋館看白海豚,但現在爸爸再也不能帶他們出去玩了。她每天晚上都把自己捂在被子裡偷偷的哭,當我凝望著那幅“母女痛哭”的插圖時,我也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她在學校時,被同學嘲笑。媽媽一天打兩份工,早上送餐,下午去麵包店當學徒。但工作不怎麼順利,送餐時出了車禍,肇事車主還誤以為媽媽是碰瓷的。但命運並沒有將她打敗—她並沒有沉浸在苦痛中,沒有放棄希望,而是選擇面對現實。憑自己的努力撐起這個家,讀到這兒,一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小時候,我們總是生活在父母的臂膀下,體會不到現實的生活有多麼的殘酷,多麼的無情。但現在我們長大了,不需要父母再關懷倍至的操勞了。我們要學會獨立,學會面對現實,要像雛鷹學習飛那樣,即使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依然保持堅強,不拋棄,不放棄。只要堅持這個信念,相信有一天,我們一定會翱翔於天際。

讀《祝福》有感6

魯迅先生是我國非常有名的一位文學家,前不久讀了他的一篇小書《祝福》心中感受頗多。這本小說也讓我看到了那個黑暗的封建時代。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可以說她的一生是非常悲慘的,在她的身上我們看不出沒有一處不悲慘的地方。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可是因為受到封建禮教的思想的束縛。在她的丈夫死去以後,她的婆婆竟然要將她賣給其他人。當時的祥林嫂還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她逃走以後跑到鎮上一位地主家裡面當傭工,可是沒想到,沒過多久就被婆婆給搶走了,賣到賀家。

她一開始的時候是想反抗的,可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最後只能夠順從。比較幸運的是,她的丈夫賀老六是一位比較淳樸的農民,他們兩個人在一起沒多久就有了兒子阿毛。很多人都覺得而且包括祥林嫂,自己也覺得自己可以過上一個好日子了。但是天不遂人願,誰也想不到賀老六因為傷寒讓自己的病復發而死,祥林嫂的兒子阿毛也因為一次外出的時候被狼叼走給吃掉了。她的.大伯認為祥林嫂是一個天煞孤星,所以將她趕出家門。就這樣嫌少,成為了一個無家可歸的人。經過這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之後,她已經徹底崩潰了,最後在別人慶祝新年的時候她被凍死了。我們縱觀祥林嫂的一生是極其悲慘,一開始的時候她是一個善良淳樸並且頑強的農村婦女。可是她出生的時代是一個非常不幸的時代,是一個黑暗的時代,是一個被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所以沒有人會關心她的命運,所以她會被踐踏破壞。

以小見大,我們可以從魯迅先生的文筆中見到當時我國的情形。因為祥林嫂只是當時我國封建社會許許多多個婦女悲慘命運的縮影,這些婦女的一生就是我國封建社會下許多普通母親的真實寫照。魯迅先生通過祥林嫂的悲慘命運,向我們揭示了封建社會對勞動婦女的踐踏和迫害。也讓我們看到了封建禮教的本質。也許正因為如此,魯迅先生才會寫下這篇小書向我們揭示當時中國的黑暗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這篇小說讓我讀懂了封建社會是一個非常黑暗的社會,我很慶幸自己能夠出生在如今這個時代。

讀《祝福》有感7

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就如魯迅在《燈下漫筆》一文中,概括的中國人民歷史命運的兩種表現形式:一“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二“欲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祥林嫂第一次到魯家當女工,可以說是“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她在魯四老爺家出的是牛馬力,吃的是殘湯剩飯,工資十分低微,但她卻十分滿足。不僅賣力幹活,而且“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她並不認為魯四老爺家壓迫她,剝削她,反而對魯家還有一種忠實得感激之情。這就是中國農民忠厚善良卻缺乏階級覺悟的悲哀。然而,連這樣的時代也並不能維持太久,隨之而來的是欲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由於封建的“夫權”,她被婆婆綁架回去,而且賣給了深山裡得賀老劉。好不容易和賀老劉在一起度過了兩年對她來說已經非常幸福得時光。但很快,賀老劉病死,心愛得兒子阿毛也被狼叼去,大伯趁火打劫,前來收屋,她被封建得“族權”趕出深山,不得不再度到魯家當傭人。而因為她的過去經歷,在魯四老爺心目中,她以成了“不乾淨”,“敗壞風俗”的人,被無情剝奪了參與“祭祀’的權利。正當她困惑不解得時候,又受到封建”神權“的.進一步打擊。做了封建迷信犧牲品得柳媽得一番話,又向祥林嫂心靈深處狠狠得剜了一刀。當她支取歷來積存的全部錢,指了門檻,她內心舒暢,坦然地回來,本以為一切都會好轉,得到的卻仍是“放著吧,祥林嫂”這樣的拒絕。

祥林嫂已然已經受不住這個以外得沉重打擊,她當時就說“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一個善良的靈魂被徹底摧毀,欲做奴隸而不得的祥林嫂,終於一步一步地被推上了死亡的深淵。

而然,最大的不幸並不在於祥林嫂這一連串悲慘的遭遇,而在於她一再地把自己的不幸當成幸福。這才是祥林嫂不幸中得最大不幸,悲劇中的最大悲劇。

讀《祝福》有感8

《祝福》是魯迅《吶喊》中的首篇,開篇就吸引了眾多人的眼光,這必與它的內容曲折精彩有關。因而我也隨波逐流,帶著一顆好奇心翻閱此篇。

細細地品讀,我的眼神開始迷離,眼前的一切正在消散。再回過神,我竟發現我正身處一片熱鬧的世界中:送灶的爆竹聲噼啪響,身邊繚繞著幽微的火藥香。這應該是在過祝福吧!可我的內心卻與這氛圍沾不上半點關係,我只想知道,祥林嫂,你在哪?

這時,天下起了雪,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我迷茫地奔尋,最終在魯鎮的一個角落裡,我找到了她。周圍的環境很冷,冷的我心已成冰,即使還沒有入冬。我用顫抖的手緩緩地將她身上的雪拍掉,她閉著眼,嘴脣微微闔著。我想:她應該開心了吧!畢竟著熱鬧的世界已把她拋棄,她只有去另一個世界才活的快活。

瀏覽整篇,祥林嫂的命運真可謂是一波三折,從好不容易逃到魯四老爺家當女工,生活安逸卻是短暫,她還是逃不掉命運的折磨。似乎命運在和她開玩笑,她的第二個丈夫待她很好,還生了一個白胖小子,可是命運終究是在開玩笑,它收走了她最珍貴的寶貝——兩條生命,從此樣林嫂成了一個無家可歸、孤苦伶仃的寡婦。她又一次回到了原點,經歷了太多的'她早已狼狽不堪,最終她的一生就這樣終結在魯鎮的角落裡。

祥林嫂用她的一輩子向我們放映了封建舊制度下生活的婦女的悲慘電影,影射出封建宗法制的“四條繩索”——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對中國婦女肉體的折磨。但閱讀《祝福》後,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世態的冷酷涼薄。

在《祝福》中,祥林嫂最基本的生存權利被肆意踐踏。她的婆家像追捕牲口一樣把她捕獲、倒賣,周圍的人不僅沒有任何異議,相反幾乎無一例外地表示了認可和讚賞。這像是再現了一群麻木的中國人看著日寇踐踏同族還不忘鼓掌的冷酷畫面。當祥林嫂被婆家抓走後,四嬸首先分頭尋找的是淘籮而不是祥林嫂,難道一個完整的生命竟比不上一個淘籮嗎?在祥林嫂的一生中,從來沒有人真正把她當成一個人來看待,而事實上,祥林嫂爭取的也不是一個“人”的權利,而是做奴隸的資格。可就是這一點微薄得可憐的願望都落空了。

世態的冷酷涼薄像是在世界紮了根,無論時代如此變遷,它都沒有消失。環顧我們這個和平年代,這種現象還是會時不時的在我們的視野中晃動,例如針對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問題;當某人遭遇生命危險時,很多人是拿出手機拍照等。這種情況僅僅出現在國內嗎?

在國外,一位華人在乘坐高鐵時,車上的一位美國人揪著這位華人句句罵中國、踐踏中國的尊嚴,華人和她吵了起來。可面對這種情況,高鐵上的中國人卻似乎在看熱鬧,這叫怎麼一回事?

世態的冷酷涼薄,讓我寒心。再翻一頁,已見底,《祝福》的故事終究還是結束了,而祥林嫂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被社會給遺棄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