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2.16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理智與情感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範文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範文1

《理智與情感》這本書是英國文學史上傑出的現實主義小說家簡奧斯丁的成名作之一,也是她的處女作。英國文壇現實主義作品在經過40多年的青黃不接之後,終於由這部作品打破了沉悶的局面。《理智與情感》的發表無疑為以後現實主義的重新崛起和發揚光大奠定了基礎。

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了埃麗諾與瑪麗安兩姐妹曲折複雜的婚事風波,並通過“理智與情感”的幽默對比。小說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它對理智與情感、道德與規範的討論對於今天依然有指導意義。

姐姐埃莉諾善於用理智來控制情感,妹妹瑪麗安的感情卻毫無節制,因此面對愛情時,她們做出了不同的反映——奧斯丁以其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展現了英國鄉紳的日常生活和英國鄉村的田園風光。品讀她的作品,會使人有一種在放鬆狀態下的閒適,恬靜的感覺。

埃莉諾——為人和善,性格堅強,能妥善處理理智與情感的關係。即使在得知自己心愛的愛德華已經有婚約,而且不得不履行婚約時,依舊錶現的樂觀,讓別人,甚至是自己的妹妹都看不出她內心隱藏的痛苦。這樣豁達,大度,舉止得體的女性。

瑪麗安——聰明靈巧,性格爽直,有火一樣的熱情,並且天生麗質。使眾人追捧的物件。在遭到威洛比拒絕後,痛苦得天天以淚洗面,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後來又得了一場大病,差點死掉。

範妮達希伍德——一個重財輕義,神經衰弱的只會狂叫的女人,在這個世界上,又到哪裡去找呢?

簡奧斯丁讓世人看到了一個個呼之欲出的形象。

儘管小說對理智與情感的對比的描寫有時過於誇張,但這種描寫能夠帶給讀者深刻的啟迪,那就是:我們要理智地對待情感。其實不僅是情感,我們還可以把它推廣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去。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裡,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不公平、不順心的事,有時還會很惱火。這時候我們如果想瑪麗安那樣不顧一切地去宣洩,那麼不僅不會得到同情,還會更加不利於煩惱的消除。雖然後來聽說他已經訂婚,但埃麗諾能夠剋制自己的情感,理智地接受這一事實。在被母親和未婚妻拋棄後,她仍對他一往情深,最終她和德華有情人終成眷屬。而妹妹瑪麗安代表情感,她一心想找一個“人品出眾,風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威洛比,而對35歲的布蘭登上校不屑一顧。當她被威洛比拋棄後,又自暴自棄,整日以淚洗面,宣洩情感,差點因此而喪命。最終,她聽從了姐姐的勸導,以理智剋制情感,嫁給了布蘭登上校。

另一方面像埃麗諾那樣理智地剋制自己,冷靜地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那麼即使這樣不會使事情變得很好,最起碼不會使事情變得更糟。在對待友情、宿舍關係,等各種複雜多變的關係時,我們可以多想想怎樣理智地處理這些關係,才能有利於問題的解決。選擇理智,我們會變得更加成熟。

《理智與情感》是簡奧斯丁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它開創了作者獨特的幽默風格——模仿加反諷的諷刺手法,屬於簡奧斯丁最富有幽默情趣的作品之一。

簡奧斯丁是世界上為數極少的`著名女作家之一,介於新古典主義和浪漫運動的抒情主義之間的“小幅畫家”和“家庭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眼裡堪與莎士比亞在不朽性方面相提並論的英國作家。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範文2

今天終於把《理智與情感》看完了,怎麼說呢,有一種空蕩蕩的感覺,有點失落。就像一個人一直在追趕某樣東西,而突然之間那件東西又不見了,此時的我就是這樣的感覺。

再來說說這部小說,它將愛情,親情,友情,人心丟棄在那個社會的大背景下。雖然是喜劇的結局,卻也給了人不少的壓力。小說圍繞埃莉諾與瑪麗安兩姐妹各自的“三角”愛情展開,埃莉諾愛慕愛德華,卻受到嫂子的阻撓,認為他的弟弟要娶一個有財產的貴族小姐,在聽到愛德華與地位甚至不及埃莉諾的露西訂婚時,氣的暈倒。這就是那個社會,人的價值就是用金錢衡量,愛情什麼也不是。約翰夫人,明顯就是一個理智有餘,感情不足的典型代表。而約翰先生,更是親情寡淡,答應亡父照顧寡母和兩個妹妹,最後卻為了省下金錢,將他們趕出去。張口閉口就是“錢”。愛德華明明已經與露西訂婚,卻又與埃莉諾曖昧,在後來給埃莉諾帶來極大痛苦。而露西卻又是一個狡詐的女人,在聽到埃莉諾愛慕愛德華的訊息時,故意與她交好,又裝作對她的信任,告訴其與愛德華訂婚的事實,這無疑是在埃莉諾的傷口上撒鹽。露西打著友情的幌子,在埃莉諾的面前極度炫耀。而同時她也將自己的無知,勢力,巧言令色展露無遺。埃莉諾固然是一個理智凌駕於感情之上的的人,她將自己的情緒控制的很好,沒讓家裡擔心,但是自己無疑是痛苦的。所以說太過理智的女孩子是很難讓人心愛的,因為她令人心疼。

相反,妹妹瑪麗安,一個對愛情充滿著浪漫的幻想,認為人生如果沒有一場浪漫的愛情是不圓滿的。在她與威洛比的愛情中,她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給了他,在得知自己被拋棄後,她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境地中,整日避開人群,躲在角落裡。對於一個浪漫的女孩來說,現實無疑能使她快速成長,只有經歷過痛苦,才能意識到這個世界不是她心中的象牙塔。威洛比這個人一直遊手好閒,大手揮霍,最後迫於破產的壓力,娶了一個有財產的姑娘。他也只不過是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內心卻是空乏的。

故事裡的所有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選擇的,而他們的價值觀卻是在這個社會大環境的薰陶中漸漸形成的,我們是該譴責他們的無情與虛偽還是該同情他們呢?理智與情感,到底該如何選擇的?

國學者沃爾波爾有句名言,“這個世界,憑理智來領會是個喜劇,憑感情來領會是個悲劇。”單就這部小說而言,它無疑是切合主題的,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卻是無法苟同的。如果生活只能靠理智的約束,缺乏一時衝動的激情,那麼生活會失去很多樂趣。人的生命不在於長短,在於是否痛快活過。三毛也說過,“等我長大了,我要做個拾破爛的……拾荒人眼底下的垃圾場是世界上最撫媚的花園。因為這種職業,不但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同時又可以大街小巷的遊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遊戲,自由快樂得如同天上的飛鳥。更重要的是,人們常常不知不覺的將許多還可以利用的好東西當作垃圾丟掉,拾破爛的人最愉快的時刻就是將這些蒙塵的好東西再度發掘出來,這……”這樣灑脫的人生與心態,是一個理智在先的人永遠無法體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