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曾國藩讀後感

讀後感2.81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曾國藩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曾國藩讀後感

曾國藩讀後感1

近人對曾國藩非常推崇,毛澤東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對曾國藩也是視若神靈,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回國,蔣介石將他安置在溪口讀書,交給他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傳》描寫了曾國藩從一個睚眥必報的孩童一步步成長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從事道德修養的心路歷程。讀這本書可以讓人感覺到原來成功是如此簡單;原來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諸多缺點,只是他們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來成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跡可循的。

曾文正說:“開國之際,若漢唐之初,異才、畸土、豐功、偉烈,飆舉雲興,蓋全系夫夫運,而人事不得與其間。至中葉以後,君子欲有所建樹,以濟世而康屯,則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與天爭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亂世多尚巧偽,惟忠者可以革其習;末欲多趨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過人之才智,盡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過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他的意思是說,朝代建國之初,奇才異士不勝列舉,這靠的都是天運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謂亂世出豪傑;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業,天運佔一半,人的努力佔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則主要靠忠和勤了。這段話的描述雖有偏頗之處,但是他肯定了一個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

曾國藩從小並沒有表現出多少超於常人之處,相反他個性內向、尤好報復、天生一對三角眼似閉非閉,人稱“閉眼蛇”。而且資質平平並無天賦之才,兩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後是在不懈的勤奮鑽研下考得功名。之後他在於太平軍對抗中,由於自己剛愎自用、不擅指揮等原因遭到多次失敗,並三次跳河自殺未遂。但是,與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國藩並沒有長期沉溺於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斷自我反省、惕厲自己、吸取教訓並最終成為一名為後世推崇的大家。

在曾國藩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喜歡把提高修養的做法具體化並羅列成條,以便於實踐。

他把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來教導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這種家教的約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輩出。他的兒子曾紀澤就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曾據理力爭的為我國收回了烏宗島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帶,維護了我國的`主權。

曾國藩家訓中,分門別類的涉及了養心、求學、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對於今人,若能按照家訓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曾國藩家訓中,有兩處我感觸最深:一是他提到,“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也就是讀史時要做到設身處地,好比自己正在於當時的人對答應酬。如果遇到當時的事,你自己會怎麼做,應該擇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詩文,有情極真摯,不得不一傾吐之時。然必須乎日積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達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時無鐫刻字句之苦,文成後無鬱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讀書積理之功也。若平日盛釀不深,則雖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適之,不得不臨時尋思義理;義理非一時所可取辦,則不得不求工於字句;至於雕飾字句,則巧言取悅,作偽日抽,所謂修調立誠者,蕩然失其本旨矣!以後真情激發之時,則必視胸中義理何如,如取如攜,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須臨時取辦,則不如不作,作則必巧偽媚久矣。”

也就是說,在寫文章時即使有真情要傾吐,可是道理卻無法表達清楚,從而不得不臨時去探尋義理,而義理並不是一時就可以獲得的,於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於作文時沉溺於雕字飾句,想通過巧言來取悅於人,而修辭立誠的宗旨早已蕩然無存,這就更為拙劣了。

我寫東西的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發可真正開始寫時,卻發現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情感,以至於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後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壞,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無味。一直以為這是自己才疏學淺的表現,沒想到在曾國藩家訓中竟然有類似描述,看來這是初寫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決這個困境的辦法,曾國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書、多思考、多積累。

19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的曾國藩一直用“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所許”來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曾國藩讀後感2

近來夜讀《曾國藩家書》(附家訓),其文風樸實,敘事細緻,所述內容包羅廣泛,從國家政策,讀書成才,修身養性,到為人處世,求醫看病等等,甚至到養花養草,無所不談,就像聽一位長者在和你聊家常,感受到的是孝順、親情、友悌,展現出來的是良好的家風。

家風,簡單的講,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習俗作風。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於治家的內容,比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是提倡家庭要“積善”。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等內容對我們今天的“家風”討論仍然有積極的啟示意義。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值得我們去認真借鑑的“好家風”。通過曾國藩家書體現出來的曾家家風中就有著至今都值得學習的內容。

曾國藩是晚清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近百年來對他的評價譭譽參半、褒貶不一。但曾國藩在治家和教育方面的過人才能,卻是人人佩服的。這一家風教育在他所撰寫的《曾國藩家書》中有著很好的體現。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咸豐年間19世紀中葉,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曾國藩家書》不僅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還是一部蘊含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書。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含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在曾家,男子“看、讀、寫、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細工、粗工”須樣樣精通,形成了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當年無論公務多麼繁忙,他有兩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讀書,二是堅持寫家信。從寫信時間上就可以看到曾國藩與家裡寫信的頻繁,當年通訊極不發達,只能靠人捎帶,卻能如此堅持寫家信,足見其勤。除自己身體力行,他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時,見到世家子弟一味的

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歐陽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歐陽夫人在家手無餘錢,只能事事躬親,下廚燒灶、紡紗織布。

曾國藩還敦促家人每日堅持學習,並多次為全家擬定嚴格的學習計劃:“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於食、衣、細、粗四字缺一不可。”他為曾家婦女規定“日課”四項為:“食事”,每天早飯後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中飯後做針黹刺繡;“粗工”,傍晚即晚飯後做男女布鞋或縫製衣服。曾國潘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可見其家風中對學習的重視。

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在曾家家風的薰陶教育下,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階幹部。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裡,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曾國藩讀後感3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我寫的是手足情誼,今天我想講講曾國藩對讀書的見解以及對我的影響。在“曾國藩家書”中,他曾經提到“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讀完這段我只能用醍醐灌頂來形容此時此刻的感受了,同時暗暗感嘆為什麼我總結不出來這麼精闢的見解。讀書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我這裡談t的讀書不是指讀小說,更不是指看漫畫,而是指讀那些有知識,有智慧的書。通常這類書都會有些枯燥,讀起來很生澀,讀久了會昏昏欲睡。所以,曾國藩在書中提到讀書第一要有志,吊著一口志氣讀書才會堅持下去。

我對這一點有著深刻的體會,幾年前我去一所學校面試,因為不是研究生學歷,試講完之後校長說,“嗯,講得不錯,但是你這學歷應該只適合教幼兒園的小朋友吧。”說實話,得到這樣的評價我的內心是極其不服氣的,雖然我的學歷不高,但是我的教學經驗絕對豐富。不服氣也抵不過現實,灰溜溜的離開學校之後,我就暗下決心,你說我不行是因為我沒有體面的學歷,那我就偏要讀一個體面的學歷。

憑著這口志氣,我走到了今天,在教育學世界排名第九的大學讀master。但是,我始終認為不應該以一個人的學歷作為他能不能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唯一標準。孔子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三個人中難道每個人都要有一個漂亮的學歷背景才會成為別人的老師嗎?如果一個企業只用一種標準來識人,那麼在這樣一個嚴格又統一的標準之下難免會漏掉一些真正優秀的人才。

有點兒跑題,我們接著聊讀書,關於“識“,是指著無論我們讀多少書,我們都應該保持低調的態度,不要因為讀了幾本書,就覺得已經飽讀詩書,可以指點江山了。據我觀察,那些越是成功的人,越低調,越親和,越願意傾聽。相比尚未成功的人來說,他們更願意把自己的身份放的更低。前幾天我遇到我們的院長,我以為他已經不記得我了,沒想到他笑眯眯的走過來問我:“粵語得不得啊?”還告訴我以後他跟我說話可以用粵語,因為他的粵語非常標準又容易理解,可以幫助我很快的掌握粵語。然後,笑咪咪的離開了,留下受寵若驚的我在原地轉圈圈。雖然我知道以後我跟院長交流的機會可能屈指可數,他也不會真的有時間教我講粵語,可是就是這種親和的態度和平等的'姿態讓我對他的印象大大加分,雖然院長大人根本不需要我給他加分啦!

然後,我們再聊一下“恆”,“恆”就是恆心嘛。其實,做任何事情都講究一個堅持,因為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會看到堅持的結果。就例如健身,馬甲線不是一天練成的,翹臀也不是幾個深蹲能促成的。當然,滿腹經綸也需要時間來驗證,今天讀一本書,明年再讀一本書,註定體會不到堅持的益處。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而在堅持的道路上,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障礙阻撓著我們,克服這些障礙需要靠強大的意志。

最後,我想再聊一聊曾國藩的“不二“讀書法。其實,他主要講的是當我們讀一本書的時候,需要讀完這本書,然後再接著讀下本書,不要一本沒讀完,就拿起另一本書。以前,我讀書的時候會下載很多本書,然後一會兒讀這本,讀煩了就開啟另外一本接著讀,如此重複導致讀了很多本都只有開始沒有結尾,書中的思想也沒有領悟到。因為同一時間讀好幾本書,每本書的精華都領略不到了,讀書需要思考和反思,為了讀而讀的確掌握不到其中的精華。

看完“不二”讀書方法之後,我就改變了自己的讀書策略,其實這樣並不會降低我的閱讀速度,相反還會push我結合自己的經驗做出相應的反思,大大提高了閱讀速度。讀書最好的狀態就是會有反思,這樣才會更深刻的記憶書中的內容,融會貫通,從而達到運用的目的。不知道我講了這麼多,大家對讀書的方法有沒有一個更深刻的瞭解?或者你們也可以跟我分享一些讀書心得,讓我們一起進步嘛。

曾國藩讀後感4

繼《紅樓夢》之後看的《曾國藩》,紅樓雖然寫盡了人生百態,但畢竟是小說,《曾國藩》就不一樣了,它記錄的是真實歷史,一共三本已看完兩本,初有些感受。

感受一:收斂鋒芒、圓滑世故更能收穫人心

曾國藩初辦湘勇團練,鋒芒畢露,目空一切,手段狠辣,還常插手別人轄區內的事務,雖然出發點都是為國,但因過於剛硬,得罪了很多人,並得一“曾剃頭”稱號。更麻煩的是,和不少官場其他同僚的關係很僵,以至於籌餉銀無人支援,湘勇屢被人欺。人處於低谷時,諸多不順的事都會隨之而來,帶兵打仗三次險被俘,欲跳江自盡。好在曾國藩本性是正直善良的,日久見人心,跟著他年歲久的屬下都很敬重他,幾次自盡都被忠心的屬下救起,才沒讓這個將才消失在歷史中。而曾更是個有膽識有魄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自知短期的形勢和自己的狀態對未來的仕途不利,趁父親去世的時機,藉口卸職回鄉。

這一次的卸任時期,曾國藩的'收穫很大,自己不斷反省,並接受高人指點,最終豁然開朗,明白了之前自己性格欠缺之處。當再次被啟用時,為人處世風格完全換了,慈眉善目主動拜訪其他官員,尤其是和嫉惡如仇的左宗棠冰釋前嫌。雖然不少只是面上的工程,曾在心裡並不一定認可那些人或是真的原諒他們,但只要臉上不顯山露水,對他是百利而無一害的,這也就是他後來能夠為自己重建口碑的主要原因。

以前總會跟大家一起吐槽誰誰誰城府深,現在想想,在官場上職場中混得開的,都是有城府的,有城府並不代表要去害別人,只是知道收斂,情緒管理也是有城府的一種表現,而這也是我欠缺的,已經在有意識地去改變。

感受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對上謹言慎行保烏紗

在滿人皇帝的江山下,曾國藩作為漢人能手握重權實屬不易,自然能有這結果也是經歷了一番很不容易的過程。從每次勝仗時他上報聖上的奏摺,都是謙虛謹慎,將自己放在功勞身後,到攻克金陵後,主動裁撤湘軍,並讓曾國荃卸甲歸田……如果說逆境中的隱忍是一種氣概,順境中的低調則是更為難能可貴的。

感受三:團隊力量重於個人能力

在曾國藩的軍事生涯中有兩次大規模的戰爭,結局和旁人對他的評價卻相差甚遠。第一階段的軍事活動是對太平天國的鎮壓,這也是曾國藩名噪千古的關鍵性事件,在曾國藩之前,朝廷已派出諸多欽差大臣帶領綠營軍和太平天國對抗,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因此朝廷起用曾國藩辦理團練,逐漸發展為後來的湘軍。湘軍的將領大多是曾國藩選拔的,士兵也是他招募的,可以算得上是曾國藩的心腹,忠誠度很高。湘軍在太平天國平定工作中能夠取得最後的成功,曾國藩本人都說是因為他那群得力的下屬干將,所以歷史對曾國藩有一方面的評價很高,就是他的識人能力。在平叛的前期曾國藩有幾次親自指揮戰事,以失敗收尾,且為不讓長毛抓住跳江自盡,後來因為鮑超在其他戰場打了勝仗才勉強保住臉面。在平叛的後期,他自己意識到他在前線指揮作戰的能力欠缺,接管湘軍以來的勝仗主要都是下屬將領的功勞,因此有些重大戰役如攻克金陵之戰他故意離開戰場,全權委託給將領。所以在和太平天國的戰役中,湘軍各級將領的作用佔據重要地位。

再看後期的捻軍之戰,同樣的主帥曾國藩,結果卻大相徑庭,成了曾國藩仕途下坡的轉折點。平定太平天國後,多疑的清廷逼著曾國藩解散了湘軍,只留了少部分,後來跟捻軍的作戰,依靠部分剩餘的湘軍和幾個老將領臨時招募的新兵,另外靠李鴻章的淮軍。但此時的湘軍風氣跟士氣都遠不如和長毛對戰時,淮軍對曾國藩又是面服心不服,加上滿親權貴在背後使絆,曾國藩佈署的護防計劃失敗,被撤到原職。朝廷讓李鴻章接替,李鴻章的作戰方案仍然沿用曾國藩的計劃,只是李更圓滑,又有武器最先進戰鬥力最強的淮軍支撐,遂得以成功。

同一個主帥,對手長毛只有比捻軍更強大,卻打贏了長毛,輸給了捻軍。是領導能力不行嗎?顯然不是,最重要的是團隊的戰鬥力,打長毛時期的湘軍唯曾國藩的命令適從、目標一致、全力以赴,打捻軍時期軍隊內部、官場之間人心不和不穩,這是最大的差別。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一個家庭,只有群體的目標一致並共同為之努力奮鬥,才有可能興旺,這是亙古不衰的道理。

曾國藩讀後感5

自己接觸《曾國藩家書》這本書是有故事的,在自己國中畢業那年去到自己姑姑家中才瞭解到姑父是曾國藩的後裔,家中自有《曾國藩家書》,也正是聽姑父的推薦,自己才對於該書有了一定的瞭解與興趣,當時並未完成閱讀,這個學期上了方老師的課後,不經意見到方老師的書單中有這麼一本書,於是在這個學期完成了閱讀。曾國藩的一生正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寫照。《家書》一般分為七大篇,即修身、勸學、治家、理財、交友、為政、用人。幾乎涵蓋了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對於自己的啟迪也是巨大的。

修身是曾國藩家書的核心靈魂。古往今來,凡能成大事者,無不在“修身”上有獨到之處。曾子說過:“每日當三省吾身。”在晚清諸位名人之中,曾國藩就是其中一個成功的範例。他在個人修養上最為嚴格,他每日靜坐,反思己過,數十年如一日潛心修為。他立志於聖賢之道,無論是早年治學,還是後來投筆從戎,畢生追求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事無成。”並謙虛地舉例自己在當翰林時、讀理性書時和在外帶兵的“不恆”,結果“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他的“持身敬肅、靜坐養性、早早起床、讀書專一、閱讀史書、說活謹慎、保養真氣、愛護身體、每天都應獲知新學問、每月不可荒廢舊技能、寫字、夜晚不出屋門”的.修身十二法影響廣泛,對現代人還很有教益。

治家則是《曾國藩家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曾國藩十分注重對家人尤其是弟弟們的品行教育,特別是要求弟弟們戒除“傲”氣。我初步估算了一下,在《家書》修身篇中共有37封書信,其中專門提出要弟弟們注意戒除“傲”氣的就有10封書信。在《勸弟勿夜郎自大》一篇中,曾國藩對六弟的虎頭蛇尾的行為頗有微辭,說“大抵第一要除驕傲氣習,中無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壞事。四弟九弟雖不長進,亦不自滿,求大人教六弟,總期不自滿足為要。”《勸弟切勿恃才傲物》篇中,曾國藩生恐弟弟們“平日皆恂恂退讓,第累年小試不售,恐因憤激之久,致生驕惰之氣”,特意來信述說自己如何“力除傲氣,力戒自滿”。在《言凶德有二端》一篇中曾國藩更將“傲”視為敗家之端,認為“凡激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語加人,有以神氣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意思是凡屬傲氣欺凌物事,不必一定是言語傷人,有的是那股子傲氣欺人,有的是臉色難看而欺人。甚至在曾國藩打仗行軍的時候,也不忘記詢問“諸子侄無傲氣否?傲為凶德,惰為衰氣,二者皆敗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轎。望弟留心儆戒,如聞我又傲惰之處,亦寫信來規勸。”從勸弟戒傲這一點上,就可以窺見曾國藩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落實,永遠是先要求到自己做到,然後再要求自己的家人做到,最後才會去要求自己的軍隊做到,這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有用的。單從“傲”這一點,放眼清華,我覺得這正是清華學生的通病,很多學生在心裡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帶著這種優越感總覺得自己可以凌駕於別人之上,完全不顧及身邊人的感受,我覺得很多時候如果能夠沉下心來,仔細悟一悟曾國藩家書的道理,看到的不僅是曾國藩的書信表面上的東西,更能看到曾國藩在寫這些書信時的心境,那樣,對於這些道理才會有更深的體會。

雖然曾國藩在歷史上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但只從《家書》的閱讀方面來看,曾國藩在為人處世上的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至於他的很多人生性的選擇留給大家去評判,畢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這本書應該放下他的一些爭議,從書本自身的角度去欣賞它。在今天,經濟發展迅速,激發了現代人的雄心壯志,卻也引發了浮躁之氣。很多事情追求短期的效應,做事情不是在基礎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在“一飛沖天,一鳴驚人”。這部家書值得每個人好好閱讀,在追求很多東西的時候應該重新認識自己,從修身開始,再去治家,最後才應該去“平天下”,或者說叫去創造一份自己的事業。讀罷,才理解青年毛澤東為什麼會說出“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話語。

曾國藩讀後感6

記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聊天,說起我的一個同學家,住的是高檔小區好幾百平方米的豪宅,她家的客廳都比我們整個家大好多,裝修的富麗堂皇,真豪華,好羨慕。還有我的好朋友新搬了家,住的是三層樓帶院子的排屋,希望啥時我也能住到她們這樣的房子裡。

聽了我的話,爸爸媽媽相互看了看,會心地一笑。爸爸說:“還記得我給你講歷史故事,說起過晚晴中興四大名臣都有誰嗎?”我說:“記得,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爸爸說:“排第一位的是曾國藩,你想知道他教育子女的家訓家規嗎?”我說“想啊。”於是爸爸給我講了曾國藩教育子女的故事。

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以儉持家、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手無金錢,親自下廚、紡織。

除了“儉”,曾國藩對子女的另一條要求是“勤”。曾國藩堅持給子女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探討學業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寫信給曾紀澤,要他每天起床後,衣服要穿戴整齊,先向伯、叔問安,然後把所有房子打掃一遍再坐下來讀書,每天要練1000個字。

曾國藩留下來16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曾國藩的勤奮、簡樸、求學、務實的家規家訓一直為曾家後人所傳承。曾國藩自己對其家規家訓也一直身體力行,其一生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

他的子女因從小受到良好家訓家風的薰陶,長大都成為了國家的棟樑之才。

爸爸說完曾國藩教育子女的故事,媽媽接著說:“家溫馨就好,人生更應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這樣才會有幸福感。小朋友之間應該不比奢華比節儉,不比享受比勤奮。”媽媽還對我說:“女孩子要大氣、有見識,做事有條理、有效率、會勤儉持家。”

聽了爸爸媽媽說的話,我想他們其實說的就是“勤”、“儉”二字。再聯想到我剛看過的《浙江好家風》讀本,裡面講的'周氏家訓“儉,美德也。儉可養廉,可惜福,可無窮困之憂,可享溫飽之樂。故治家以節儉為第一義”。還有周恩來說過“丟掉艱苦奮鬥傳統才難看”的故事,以及謝楊琳的故事“我來做爸爸的手”。我被深深地觸動了。

我想我應該把“勤、儉”當作人生寶貴的財富,勤奮學習、努力修身、參與實踐、提高本領。“少年強則國強”,我也努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我的一份力量!

讀了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酈波的《曾國藩家訓》(上下),感受頗深,特別是講到曾國藩的日課十二條,每天持之以恆的踐行,非常受益。結合自身實際,反思自己也存在比較突出的七條問題和惡習。一是抖腳;二是無事看手機;三是不善總結;四是不細心;五是不能從容;六是臆測行事;七是不耐煩。等等

因此也制定了自己的日課七條:

1.早起。冬春6點起床,23點前睡覺,午休1小時。

2.專敬。一是早起後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存在差距。二是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後再做下一件事情。三是保持精神振奮。四是時刻不間斷琢磨從事業務工作。五是嚴以自律,公私分明,時刻與自己的私心作鬥爭。

3.謹言。一是正確領會領導意圖,及時彙報溝通。二是背後莫論人非。三是不當眾批評人。

4.保身。一是節勞。保持專注力,勿分散精力;中午午休,工作間隙運動10分鐘。二是節慾。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三是節飲食。不飲酒、不吃辣;早起一杯溫水、一碗黑米粥;晚飯吃中飯一半並不吃肉;飯前喝湯。四是鍛鍊。早起做2次平板支撐、俯臥撐、下蹲各10個;下班後跑步30分鐘及以上;每週打一次羽毛球。

5.研文。一是每天剖析一段或一篇文章,並記錄納入知識體系。二是不看任何參考資料、用手寫文稿的方法檢驗學習成效。

6.讀書留痕。一是讀書不二。二是讀不懂不往下讀。三是每讀一次書須做讀書筆記。四是每月至少讀兩本書,每日至少讀10頁,每讀完一本書須寫讀後感。

7.日有所獲。一是用日記反省不足。二是靜坐30分鐘。三是完成一篇文稿、一次公務活動等較大工作量的須在日記進行總結。四是每日梳理所學,並納入知識結構。

曾國藩讀後感7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關於曾國藩的書,覺得不錯,推薦大家可以看看。

曾國藩被稱作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關於所謂四大,我查了一下,有兩種說法,一說: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一說: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看起來曾國藩作為所謂中興名臣之首是沒有爭議的。實際上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與曾國藩年齡相仿,算是一代人,李鴻章比曾國藩小了12歲,算是晚輩,張之洞則又比李鴻章小了15歲。江山代有才人出,所謂四大也不過是後人主觀給起的名號罷了。

從人物關係上來說,是曾國藩建立了湘軍,胡、左、彭都出自於湘軍,多少得到過曾國藩的提攜和推薦,後來才逐漸自立門戶,而李鴻章更是在曾國藩家當過幕僚,算是曾的學生。

曾國藩最後做到封疆大臣中的最高階直隸總督,封一等毅勇侯,可以說位極人臣,而李鴻章、左宗棠後來也不過是一等伯爵,可見曾的江湖地位,當然從跟皇室的關係上可能李鴻章更進一步,這也主要是兩人的為人處事方式不同。順便回顧一下,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的劃分,也就是說在除了清滿族只給自己皇室宗親保留的王公級別的爵位外,曾國藩在對漢人始終有防備心和小氣吝嗇的大清朝已經做到了當官的極致。

回到本書,作者非常詳盡的講述了曾國藩的生平、品行、思想、一生的主要功績以及自始至終的志向和心路歷程,曾國藩可以說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幾近完人,我覺得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首先,曾國藩不是那種天賦異稟從小就開掛的人,而是一個光秀才就考了七次才考上的普通青年,所以作者在文中也多次提到曾國藩資質平平,很多成功是以拙笨堅守取勝。這給人以欲揚先抑的.感覺,試想一下,單是這份考了六次不中後還沒有崩潰的執著與堅韌就不是凡人能比,尤其還能在第六次不中後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總結自己之前不足的這份越挫越勇的強大內心,並且真的就找到了成功的要訣,打通了任督二脈,第七次終於得中,並且在次年就接連中了舉人,可見他不但不笨拙,而是本來就是一個天性堅守,耐得心煩的人,這在他後來的領軍過程的成功中也能體現出來。

然後,進京官後,曾國藩發現了自己在大城市的不足,在學識上的淺薄和品行上的鄙陋,於是立志做聖人,以聖賢的標準要求自己,而且後來真的就成為了儒家理學大家,實在令人佩服。據說他甚至還是毛爺爺的精神偶像,畢竟都是湖南人。

曾國藩平生嚴於律己,很多方面都做的不錯,他培養和提攜了很多人才,也算是為國家做了很多的貢獻。他的格局很大,不太關注私利,不過也並非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式的清官和高潔之士,而是既能入世也能出世,畢竟活在晚清那種昏庸混亂的朝代,想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不可能的,也只有放鬆一些細節,才有機會做自己本心想做的利國利民的事情。

曾國藩平生的兩大功績主要體現在平定太平天國和興辦洋務運動。前者可以說是給大清朝續命,後者則是為後世之中國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建造了中國第一艘現代戰船,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兵工學堂,還提議送出了中國第一批留洋學生。總體來說他的功遠大於過。

書的後半部分講述了曾國藩晚年經歷的也是讓他背上“賣國賊”標籤的天津教案,不得不說,在一個昏庸落後孱弱的國家,誰去出面處理這件事也討不了好,沒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是不可能有正常的外交的。要麼先認慫但要吃恥而後勇,早晚要把丟掉的面子和裡子再掙回來,要麼就是拼命的打法,不管代價與後果如何反正就是拼了,至於孰對孰錯,就只有歷史能夠回答了。

最後,曾國藩在回認兩江總督位上因病去世,享年僅62歲,依作者講,他很大程度上是累死的,曾國藩一生也算是為了風雨飄搖的大清朝拼盡了全力,只是大廈將傾,個人的力量能延遲一會已經是不易了。功過後人評,我覺得曾國藩還是很值得尊敬的和學習,有機會再看看別的關於他的書。

曾國藩讀後感8

據老爸介紹,一些擔任領導職務的人也喜歡讀《曾國藩全集》,他們關注的重心大約不會是歷史怎麼寫,曾國藩怎麼評價,其中曾經有人語重心長地告訴我老爸,應該好好向曾國藩學習。

如今讀完《曾國藩全集》和其他關於他的書籍,整理出他的一些歷史印跡——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他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他去世一百餘年,提起曾國藩,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有的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這句話從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國藩的個人作用和影響。他也是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

曾國藩出生於清代一個地主家庭,自幼雖笨,但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同年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列為優等。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轉衰、內憂外患的動盪歲月裡,既無家學,也無根底,卻以一介儒生,僅憑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舉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查中科事務、禮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後升至總督,官居一品。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翻譯印刷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以儒家思想治軍,講仁守義,自籌湘軍,另立綱紀。他創作的《愛民歌》使湘軍士兵行為有所遵循。

曾國藩寫的《討粵匪檄》文,鼓動了不少知識分子脫下長衫,心甘情願地投入同太平軍的.作戰中。

曾國藩鎮壓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使清王朝得以生存。

他學習西方文化,整肅政風,“匡救時弊”,心存高遠,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

他廉服人心,遠權避禍,重禮慎法,編織了最結實的關係網。

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薦保舉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餘人,實現了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業。

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內,連跳七級,37歲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榮者,清代僅此曾國藩。

他官做得最穩,侍奉了道光、咸豐、同治三代君王,歷時34年,恩寵不衰。

他官做得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美譽。他君子為學,明道經世,寧靜致遠,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書》堪稱中國古代家教範本。

我對曾國藩做了這樣的歸納:曾國藩,富家子弟,靠讀書而升官,憑沙場征戰而權重。既要秣馬厲兵,叱吒風雲,又要哼哼哈哈,唯唯諾諾;既要建功立業,又不功高震主;既要兼濟天下,又要獨善其身。雖然他仕途起伏坎坷,卻終能善始善終,這在腐敗險惡的封建官場實在不易。

雖然今天的官場同過去的官場不可同日而語,但既然都是官場,總有可借鑑之處。雖然今天的幹部同曾國藩不可同日而語,但為官之道,有沒有相通之處呢?

一部《曾國藩全集》,不用寫得很精彩,不用寫得很漂亮,只要寫得紮實,曾國藩其人本身就能夠讓人讀得長吁短嘆,掩卷不已了

曾國藩讀後感9

讀《曾國藩》時,正處於人生的困頓期,那時,大二剛開學,在經歷了大一一年的迷茫和數次挫敗之後,我確信我的人生存在著巨大問題,於是開始反思自己,在思考了很久之後,我確定我一切的迷惘都是出由於價值觀的缺失。

我決定從書中發現自己。

很偶然的一次,在網易新聞上看到一個噹噹的歷史小說推薦,其中便有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國藩》,出於對近代史的興趣,我就買來認真閱讀。

唐浩明先生是研究湖南近代史出身的,汗牛充棟的古籍,大量的史料,在睿智的思考與探索之後,透徹的認識與讀書人揭真批偽的使命感使他開始動筆寫一部大書。上千個日日夜夜過後,《曾國藩》終於出爐,而且爐火純青。

據白巖鬆講,1993年這部書一出版,就迅速在兩岸三地的文化圈中流行起來,而且,它也是對白巖鬆人生第三個十年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曾國藩》這本書從曾國藩在赴江西任主考官途中聞母去世而回鄉奔喪開始寫起,到曾國藩在黑雨滂沱中去世於兩江總督府為止。幾十年中,曾國藩經歷著巨大的艱辛、恥辱和榮耀,從湘軍草創的迷惘與榮寵,到後來官場的重重阻撓和戰場的屢屢失利,從有條不紊的行軍打仗和處理種種變故,再到後來攻克天京、入宮朝覲的莫大榮耀…

他的這一段人生,幾乎是按照《周易》“初難知,二多譽,三多驚,四多懼,五有功”的順序走過的',不同的是,在“飛龍在天”之後,他小心而謹慎,認認真真地裁撤湘軍,避免走上“龍戰於野”的慘烈境地。之後,又經歷了使自己遭受巨大恥辱的天津教案和疑雲重重的馬新貽被刺案,一生如一場夢一樣,終於走到盡頭,霎時,黑雨滂沱而下…

讀之前是疑惑的,讀書時是享受和思考的,讀完後是沉重的。一本文筆、故事、內涵、真實性都極佳的歷史小說,寫出了一部傳記所不能表達得當的意味。

“寫歷史小說就像是在刀尖上起舞。”唐浩明如是說。誠然,歷史的真實性和小說的故事性,在某種層面上有著深刻的矛盾,但如果處理得當卻能發揮各自的效力:既準確地闡述了歷史,又能在故事中引人入勝,使人沉思。

這部書中虛構了兩個人物——康福與康祿兩兄弟,二人性格相似,俠肝義膽,古道熱腸,又同樣本領高強,但卻走上了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道路——康福做了曾國藩的貼身護衛和親信,康祿成為太平軍的一位將領,到最後,康祿在天京保衛戰中殉職,康福離開曾國藩歸隱山林。

但兩個虛構人物的加入並未減損全書的真實性(即使假定為真實人物,其對歷史的影響也微乎其微),反而成為這本書的一個剖面和作者對於這段歷史及其主要人物反思的一個視窗。歷史並沒有嚴格的正確和錯誤之分,太平軍建軍初期的平等口號和民主作風毫無疑問是值得肯定的,曾國藩振衰起疲、經邦濟世的士大夫精神難道就有錯?歷史的矛盾和作者對它的反思,借兩個虛構的人物含蓄地表達著。

我相信,讀書應該是一種生活習慣。我也相信,讀書正如吃飯,奶蛋魚肉果蔬都應該吃一些而且良好搭配。我更相信,讀書對於人的作用是持續而昇華的。但若非要談一談這本書對於我的人生啟示,那就是《道德經》(又稱《老子》)對於曾國藩的影響。

曾國藩在江西戰場屢屢敗於石達開,而且受到江西官場上上下下所有官員的一致排擠,困厄之時,曾國藩父親去世,他索性撇下軍隊回鄉奔喪,咸豐皇帝則藉機解除了他的兵權。

百般困頓之時,曾國藩重讀《道德經》,驚覺字字珠璣,深以為然,出山以後,曾國藩引以為人生準則,從此左右逢源於官場,報國報民於實踐。可以說,沒有《道德經》,曾國藩就不會有後來的成就。

曾國藩的每一次反思,亦是我的每一次反思。一次次地向書中尋求思想,一次次地拷問內心——我究竟想要什麼?從那時到現在已是兩年過去,我想,有一些答案我已經找到,前路上永遠亮著一盞燈,不管,這夜有多黑,多久。

曾國藩讀後感10

北宋理學家張載有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立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堪稱理學的精髓所在,而在數百年後將其貫徹至今的卻是一名不喜理學但卻足夠偉大的清代官員。雖然他在歷史上的記載不討人喜愛,但他卻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國家,無愧於民族,他便是曾國潘。

近日讀了由蕭一山先生嘔心瀝血所創作出來的《曾國潘傳》後,令我感慨萬分,對曾國藩這樣的人物刮目相看。此書深刻透徹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以及影響,同時也概述了以曾國藩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和主要特徵。除此之外,蕭一山先生還在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並重點記述了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的過程,同時還系統客觀地總結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評述曾國藩的歷史著作。

那麼曾國藩究竟何許人也呢?曾國藩在1811年出生於湖南雙峰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從小熱愛書文,後來隻身一人進京赴考,憑自己的才華斬獲進士之名並且在京師任職,年僅37歲便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的美譽。在我看來,陸游的這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便是對曾國藩一生最好的評價了。本是胸懷大志的一代鴻儒,卻因硝煙四起的國土毅然選擇了棄筆從戎。當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國肆虐華夏大地之時,心懷天下的曾國藩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戰鬥中磨鍊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終得以崛起,為平定動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樣兢兢業業的他卻被皇上所猜疑,藉口曾國藩漢人身份而將已然許諾的王位貶成了"毅勇侯",他忠實的將士門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擁戴曾國藩自立為王。熟讀史書的曾國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呢?但"君為臣綱"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國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內心不准許他作出這樣違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權力誘惑之前,他始終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務於當朝聖上,可謂是無愧於國家了。

而曾國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側目的成就都離不開他嚴以律己的高尚品質。而除了對自己嚴格之外,曾國藩對於自己的後輩更是有著諸多期望和勸誡。他所作的《家書》中不僅有著:"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散,一國之中,廉則興,貪則敗。"這樣的.話語,更是有著:"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這樣的教誨。他讓我瞭解了為人處世的三個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讀書之勤——唯有專注才可以有所作為,富貴功名只是過眼雲煙,通過讀書來提高自己的修養才是最為重要的;二是為官之廉——要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作為為人處世之道,將廉字時時自惕;三是做人之謙——天地間唯謙謹是載富之道,要時時刻刻將謙這一字牢記於心,鞭策自我。可以毫無誇大地說,他用他一生的積累教會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曾國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對於國家,對於民族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教育意義。他的《家書》不止是對其後輩有著深遠影響,更是令我們這代人振聾發聵,警鐘長響。毛主席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如此高的評價,可見曾國藩在為人處世,治學為官以及齊家治國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讓偉大的毛主席都情不自禁地肅然起敬。而中國作為擁有悠悠五千年曆史的泱泱大國,無數先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曾國藩便是其中的偉大人物之一,他讓我領悟到了許多人生哲理,可謂是給我的前路指明瞭方向,讓我很是感慨。

身為一名鐵警後輩,曾國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質值得我去借鑑和學習。我們鐵警需要秉持著"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這樣的道理,不驕不傲,持之以恆,在鐵警這個崗位上不懈地奮鬥下去,雖然前方道路迷霧重重,但我相信謙遜和努力定會衝破重重阻礙,不負韻華,抵力前行,為我的從警夢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曾國藩讀後感11

最早把這本書列到必讀清單裡面,是受到白巖鬆的影響,白巖鬆的一段話令我非常好奇。他說:“在《曾國藩》這套書裡頭,讓我看到了最為複雜的人性,有讓我最為尊敬的曾國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國藩,也有鑽牛角尖的曾國藩,在一個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複雜,讓我對人,對人性有了更充分的瞭解。”因為我也想了解一下,人性到底是怎麼一個複雜法?

讀完《曾國藩傳》,對我啟發最深的有三個方面:

一是:曾國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過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舉之路,曾國藩本人的天資連一般都談不上,更不用說聰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最紮實徹底的功夫,一步一個腳印。做人講究“拙誠”,不玩心眼。他帶兵,講究“結硬寨,打呆仗”,從不依靠奇謀詭計,只憑堅韌踏實,死磕到底。邏輯思維創始人羅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們很多007學員,都是以日更來死磕自己。

吳軍說“人的成就,都不在於開始了多少件事,而在於結了多少次尾”。我們通常定計劃容易,開頭也很多。但能夠有恆心的',有始有終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幾件事的情況比較少,大多數時候,我們不願意下笨功夫,不願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開頭,沒有結果。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沒有恆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來死磕自己。

二是:曾國藩善於自省。年輕時,曾國藩也有很多缺點和毛病,並且知識面很窄,眼界見識也不高,他通過寫日記天天自省,高度自律,來一次脫胎換骨的改變。再一次證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關的,官場的失利也讓他痛定思痛。寫信給各位好朋友,讓大家給他多提意見,幫助自己總結經驗教訓。自己來了一場中年變革,為後面的事業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們007的戰友,很多人堅持冥想,也都是善於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堅持寫“”每天三件事”,裡面有一個小確幸,讓我提升了自己對生活的幸福感,還有個昨日收穫,讓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進的缺點。

曾國藩也是在自省中瞭解了人性的複雜,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行事過於放蕩的人,表面上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這片土地真正的強者,都是表面上看起來柔弱退讓之人,最後曾國藩用誘之以名,攏之以利,網路天下英才,擴大鞏固湘軍,完成了他的“中年變法”。

對這一點我感觸最深,最主要是因為自己,在讀這本書之前,也一直是曾國藩說那個方剛之人,做什麼就憑著自己的直性子,自以為是的觀點。在工作上,不喜歡公司那些討好領導的人,覺得任何時候以實力說話,以至於在職場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裡,也是暴脾氣,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臉紅脖子粗,說話聲音也很大,方剛之氣溢於顏表,很多時候,也讓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壓力。

三是:曾國藩對於詆譭自己,謾罵自己的人態度。

文中說到了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左宗棠每見一個人都要談論他與曾國藩的前前後後,然後每次談論都必大罵曾國藩。跟部下,朋友吃飯也是頓頓破口大罵他。

對於左宗堂的不斷攻擊,他做出的反應是,第一,要求朋友們及家人不要回擊左宗棠,避免火上澆油,反而鼓勵他們儘量與左宗棠搞好關係。

第二,對左宗棠的攻擊不聞不問,不予回答。

每次都有人聽不下去了,告訴他左宗堂是如何罵他的時候,曾國藩都是不溫不火,你可以說他達觀,也可以說他淡然,也可以說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誠,終能白於天下,不必浪費精力與左宗棠爭這些口舌。

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很多時候,做不到這麼坦然。對別人的辱罵,誤解,我們總是要和他辯一個高低,爭下這口氣,更有甚至還會撕破臉。

最後,以曾國藩家書中,本人最喜歡的金句作為結束語自勉: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讀後感12

讀完了唐浩明的《曾國藩》,對於太平天國的滅亡,對於大清王朝的滅亡,對於曾國藩這一傳奇人物的人生以及心理,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當談及曾國藩,在大家的映像裡,必定就是清末興辦洋務的,在朝廷位高權重,老謀深算的大臣,然而又會覺得這樣的大臣是失敗的,因為生處於這樣腐敗傾頹的清王朝,他沒有創造出令人稱讚的特大功勞。而是不免凡俗的有著自己的私心。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清末名臣之中,軍事決斷當看左宗棠,高瞻遠矚當看李鴻章,而知人善任當看曾國藩。“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時常覺得自己的人際交往這一塊處理得非常不好。曾國藩實在是學習的榜樣,身邊賢士如雲,使這位手無縛雞之力的翰林學士,成為軍功卓越的名臣。而初入官場的曾國藩並卻也是嫉惡如仇,剛正不阿的性格使自己在這樣一個諾大而腐敗的官場時局中顯得格格不入。大家排擠他,軍事上遭遇失敗、政治上遭遇冷落的曾國藩回到荷葉塘,隱居之中得到高人指點,習黃老之學,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曾國藩的這段經歷令我也收穫頗多。這世間,太多的人與我們不一樣,或許在我們眼中,他不對甚至十惡不赦,但是我們不是天地主宰,無法去判定和決斷他人,所以與人相處要淡然,鋒芒畢露必然會造致禍端。而有時候我們必須要記得自己的初衷與目標,這樣才不會因小事而煩擾,志存高遠,胸襟寬廣,方得始終。

曾國藩對弟弟曾國荃說,兄弟兩個是為抗擊太平天國而生。對康福說,自己終究不過是一枚棋子。曾國藩一直以來,都希望自己能夠匡扶王室,拱衛疆土,開闢盛世,名留千古。然而他所謂的理想與忠君愛國的思想,在那樣一個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成為了迂腐、成為了愚忠、成為了一個笑話。他本可以發起兵諫,要求慈禧下臺,捍衛千年祖制。抑或推翻清王朝建立新的太平盛世。然而他沒有,他害怕自己一旦實施後會揹負罵名,害怕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權勢地位會與自己的性命一同失去,所以他妥協退讓,自剪羽翼,裁軍十萬。這一決定,實則讓曾國藩的人生開始了向下的轉折。天津教會一案,使曾國藩揹負喪權辱國的罵名,其實這無關一個人的氣節,而關乎一個國家的強盛。曾國藩如此的心思縝密,小心防備,又怎會為成就個人威名而使國家陷入困境呢?

胡林翼臨死之前對朝廷的擔憂,對曾國藩的囑託,經歷史的驗證,宿命一樣準確,洋人的堅船利炮對於清朝的打擊遠甚於太平軍與捻軍。而這些東西的出現,也強烈的衝擊著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思想觀念。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得到了學習和借鑑。於是,買機器、僱洋人、辦洋務、開辦京師大學堂、派遣幼童出國學習……曾國藩的後期開始了對中國意義深遠的事業。人們鮮少能記得他抗擊太平軍的輝煌,更多的記得他以開闊的胸襟支援洋務事業發展的功績。正如陳廣敷所說,大家對於清王朝已經沒有期待了,人們希望的是改朝換代開闢新篇章,所以曾國藩之前所謂的抗擊太平天國的功勳沒有贏得百姓以及歷史的認同。曾國藩在與曾國荃的話別中說,湘軍能夠成就如此的地位,更多的在於運氣。多次兵敗後尋死都有人相救,並使軍隊扭轉敗局。孔子所說的五十而知天命,曾國藩信了,我也信了。或許過早的認識天命這一詞會使人覺得唯心主義了,也會就此而放棄去努力了。但是很多事情就是冥冥中的註定,而這天命取決於你前期的積累,取決於你的選擇,取決於一個大起點、大背景。我們要學著去模糊掉自己。

如果說每個人都負載著歷史這一任務前進,那不得不承認,曾國藩是極大的推動者,他個人潔身自好,頗具儒家風範,然正如康福所認為,他又是一個極其虛偽的人。因為他老謀深算,城府極深,現在大家看來或許在那個大的歷史背景之下他沒有錯,一切都是明智的選擇,為求自保,別無他法。可是歷史上所謂的英雄人物好像都有極強的鮮明特徵,曾國藩的多面玲瓏使他能夠很好的周旋,卻不足以使他成為大英雄。說到底,一切都是私心太重,功利心太強。

商政必讀《曾國潘》,曾國潘的一生教會世人的不僅是如何讀書養德,更多的是如何去看待周遭的人和事。一切都並非偶然,一切都剛剛好。我們不能說一定要去堅守些什麼,而是要學會在艱難的環境下能夠學會變通,能夠學會判斷對錯,更多的學會舍予,更多的學會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