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湖畔》讀後感

讀後感1.45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湖畔》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湖畔》讀後感

《湖畔》讀後感1

書的背景很貼近我們的生活,家庭和教育。看的時候想到了很多。

書裡描繪的幾個家庭,家人間的關係都有些疏離,不像家人。他們漠視家人之間的裂縫,並任由其肆意擴大,不思考原因,也不尋求解決方法,欺騙自己不聽不看就可以不存在。

我的家庭其實也並不十分和諧,夫妻之間、婆媳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都有一些相處上的問題。所以小的時候有過很多不愉快的回憶,甚至有一些可怕的經歷還時常出現在夢裡。曾經他們的處理方式很糟糕很極端,隨著時間推移,我們長大了,他們也漸漸看開了些,雖然矛盾和芥蒂都還在,時不時地也有點摩擦,但很多事情他們也都慢慢釋懷了,學會了理解和包容。現在的我們是比較幸福的,是珍惜此刻的。

裡面的教育背景跟我們現在也很相似。很多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就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不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和休息娛樂的空間。他們總說著為孩子好,讓孩子拼了命地去學習,巴著他們考一個重點學校,做學校裡的“佼佼者”。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順利考上理想學校,還不惜做些背離道德和法律的事。

總是覺得現在的孩子很辛苦,童年於他們來說到底是什麼。想想我們小時候,每天按時上下學,完成作業後的時間就都是自己的了,我們在戶外奔跑,跟小夥伴一起玩耍,跟家人看喜歡的節目,吃吃東西聊聊天。

爸爸總希望我當個老師,安穩又輕鬆。我不覺得教室是個輕鬆的職業,教書育人,在我看來是個無比重大的責任。也許一句無意識的話,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能給他們帶來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不敢輕易地擔上這麼大的責任,是的,我很慫。再加上現在總體的教育環境我並不認同,我不知道這樣的教育對他們來說是好是壞,太難評斷,太難選擇,而個人的力量又如此有限。如果去嘗試了,但又因為蚍蜉難以撼動整棵大樹,改變不了大環境,結果大概只會害了那群學生吧。

最後,故事的真相太讓我驚訝,讓我覺得很可怕。孩子的教育,真的太難太難,也太讓人糾結和揪心了。

《湖畔》讀後感2

這幾天,我讀完了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說精選,覺得茨威格的文筆著實厲害,絲毫不遜色於歐亨利,莫迫桑等作家,描寫場景時運用大量優美的比喻,使讀者覺得使讀者覺得如臨其境,但到敘述故事時,絲毫不拖泥帶水,整個故事的情節結構緊湊,沒有一丁點的廢話,極其吸引讀者。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不是茨威格的收官之作《象棋的故事》,而是極具諷刺意義的《日內瓦湖畔的插曲》。

這個故事主要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漁的漁夫無意中在水中救上來了一個男子,經過一番詢問,才得知他是一名來自戰場的逃兵,現在想要翻山越嶺回到祖國俄羅斯,但令眾人驚訝的是,他竟然還認為早已被推翻的沙皇依舊在位,並且執意要回到祖國,眾人極力勸阻他,可他依舊堅持自己的觀點,無可奈何的村民們只好放他走了,後來,人們在水中發現了他的屍體。

也不知道是什麼,我總覺得我有點可憐這個人,沉溺在自己的幻想中,或者說自己的信仰中,不肯相信現實,不會畏懼任何困難,依舊要朝著自己的信仰去衝擊,去維護自己的信仰。這些人是有點可悲的,也許是當時的社會制度製造出了這種悲劇吧。

換一個角度想一想,通常這種人可能被我們叫做“瘋子”,但是你要注意到,有幾個人被我們稱作“瘋子”,一個是阿里巴巴的總裁馬雲,還有一個就是360的董事長周鴻禕。他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不都是被稱作“瘋子”嗎?那麼現在他們因為那些瘋狂的事情而身家百萬,而那些曾經叫他們“瘋子”的人去哪了呢?

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會有一個新的世界。

《湖畔》讀後感3

在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之後終於是鬆了一口氣,東野圭吾的高明之處也就是知道如何掌控讀者的內心,讓他們義無反顧的想要去尋找真相,甚至有強烈的代入感,在真相浮出水面的時候,自己的心跳也隨著劇烈的跳動——直到下意識的說出“原來如此”

在湖畔這本書中比之前看過的東野圭吾的書要短一點,不是那種長篇大案也不是實間跨服更長的故事,而是一個僅僅在三天的時間裡就演繹完了一個精彩絕倫的演出。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大多是深思和無奈吧;在我這個年齡段是沒有經歷過書中的事件(相信大部分人也是)但更多的是缺乏對這種親情的思考。在文章結尾點評也指明瞭,親情真的是不同於愛情,友情而至上的存在,親情只能在特定的人而義無反顧存在於血脈的情感。四個家長也只有在包庇自己的孩子時才會這麼一致的合作去完成這麼一場複雜的設計吧。但是父母們為了讓各自的孩子在學業上有所成就真的不惜代價去付出,這社會的無奈也展現出來了,真的不能苟同關谷這類家長對於下一代的看法:孩子就應該接受更好的,不問孩子的意見就毅然決然的去付出甚至覺得這是為了他們好只是他們現在還不明白。但就是這樣,這樣的父母哪裡都有。

文章最後揭開真相的時候,說到孩子的惡意是我們大人無法想象的,真的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但是作者在結尾還是指出章太有更單純的想法還是讓我慶幸了一下。

《湖畔》讀後感4

看完這部小說,最先閃現在我腦海裡的三個詞。從一開始的丈夫出軌情人被害,到合謀隱瞞拋屍滅跡,以及最後的真相揭露人性(親情)拷問。整部小說環環相扣,處處看似無心的細節描寫,使得最後的結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當然,東野老師滴水不漏的推理思維與邏輯論證早已折服吾等讀者粉絲。但這本書真正令我佩服的地方不在於此,而是東野老師批判的社會現象。

1.相信大多數中國孩子(尤其是教育大省)都經歷過辛苦奮鬥的中學生活,更有甚者從國小起就在各式各類補習班與培優班的“壓迫”下成長。不得不承認,這種社會現象不僅出現在日本,在中國同樣存在,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許多少年都曾做出過另他們終身後悔的事情。的確,為了選拔人才,為了更加美好的未來,考試似乎成為唯一相對公平的手段。但希望隨著教改進一步推進,花朵們的成長能更輕鬆些。

2.另一種社會現象,則是父母的失職。不得不承,書中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偏袒有溺愛之嫌,但仔細想過就會發現,若家長們對自己孩子有足夠的瞭解,或者家長們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更負責一些,事情的進展也不會像作者所述。“小偷針,大偷金”,這樣淺顯的道理他們不會不知。但“可憐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絕大多數都是全心全意為孩子著想,不心疼孩子那是假話。

但在理性思考過後,孩子的未來到底該如何選擇?這不僅是親情的羈絆,也是人性的考驗。作者最後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也許作者批判與抨擊的目的已經達到,也許因為故事本身就是虛構。當然,作為讀者的我們,希望它永遠會是虛構。

《湖畔》讀後感5

一直認為東野大叔是最會講故事的人。結尾處說屍體在湖底經過一定的時間就會消失,但是圍繞在湖畔對所有人靈魂的叩問卻永遠不會消失,這應該是所有讀者的共鳴吧。在我們的家庭關係中,父母為了孩子,一再的犧牲自己,甚至可以為了孩子越過自己道德的底線。而孩子出於自己對父母之愛的單純維護,做出了無法挽回的行為。人之初性本善在我認為是有待商榷的,孩子們年少無知,對任何事情都沒有太大的顧忌,這反而成為了一切犯罪的出發點。東野大叔應該也是最會諷刺社會現狀的吧,孩子所受到的教育與家長的社會地位緊密連線在一起,家長其實並不真正在乎孩子們學到了什麼。同樣,父母在結婚之後,喪失了對彼此的愛。湖畔從父母的關係出發,最後又迴歸到父母。好像沒有哪一處描寫了心理活動,但是每一句都經過推敲,畫面就在自己腦海中,很真實,也很喪,每一個情節好像很意外,但是思考會有覺得應該是這樣的沒錯。並木俊介的代入感太強,總覺得我自己就是他,經歷了難以想象的.事情之後,心裡還是無法釋懷。總覺得湖畔相比於嫌疑人X的獻身差了一點什麼,但是東叔這一貫細膩手法還是令人很著迷。

《湖畔》讀後感6

東野先生這本小說寫了四個家庭因孩子入學考試而聚集在一起發生的謀殺案,我從這本小說讀出以下幾個諷刺點。一,對日本家庭婚姻的諷刺,從板崎先生對待妻子君子的態度可以看出,君子切除子宮後板崎認為君子不是一個女人了,或者板崎先生對君子有感情只是隨著生活磨滅了,或許板崎只是把君子當一個性欲發洩工具或者生育工具吧,婚姻到最後只是因為孩子而聯絡在一起,可悲。二,對家長們望子成龍而揠苗助長的心態諷刺,家長們為了孩子的入學考試甚至不顧道德底線,去用金錢甚至身體去賄賂他人,更甚至為了孩子沉屍。到底是什麼動機讓孩子殺掉高階英里子呢?或許是孩子害怕高階英里子洩露他們的祕密,還是章太出於對親情的渴望,謀殺掉繼父的情人。不管這兩個動機的哪一個都是家庭環境,父母關係而導致的結果,所以家庭和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巨大。

最後我並未同其他人一樣吐槽應試教育,因為我們國家正處於現狀,這是我們國家的國情,隨著發展會有改變的這一天,我始終覺得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道德方面更多的是受父母影響,不僅是老師的問題體制的問題,父母也需要時刻因材施教,就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視訊,視訊中一個小孩子偷拿了超市裡面的口香糖,孩子父親發現後要求孩子自己去道歉歸還盜竊物品,任憑孩子哭鬧也沒有心軟,事過之後還教育孩子以後不能隨便拿東西,自己犯的錯誤要自己承擔,不能因為是小孩子就不承認錯誤。我不禁想起我們國內的情況,說不定一些父母遇到同樣的情況會覺得小孩子,拿點東西沒有關係,反正也沒有被發現。

我希望我以後我教育自己的孩子時要以身作則,因材施教。

《湖畔》讀後感7

湖畔是東野的一部平庸之作,以下簡單品析此作所折射的問題和藝術特色。

折射的問題

1、社會問題。日本人民普遍追求精英教育,認為學歷的高低反映出個人的素質。許多家長為把孩子們培養成優秀人才,擠破頭也要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學習。湖畔中的描寫可以說是社會問題的一個縮影,為了孩子的學位,家長和學校職員私下交易。而書中所述包括金錢和肉體的交易,雖是虛構情節,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家長急功近利的心態。

2、家庭問題。

(1)婚姻關係。湖畔出版於06年,而日本這一年的家庭暴力資料表示,約80%的女性受到來自丈夫的(肉體、精神)暴力對待。湖畔中藤間和關谷彼此擁有彼此的妻子,但大家心知肚明,都沒有說什麼。這時候,夫婦之間沒有所謂的愛情,而是女性為了報復男性的精神暴力而解放自我。

(2)親子關係。湖畔中,俊介對章太的事情並不上心,也許是由於他並非親生,也有可能是日本男人以事業為自己所在的集體,家庭不過是附屬。但章太對父親是有感情的,在放煙火時拿了父親的車鑰匙,偷偷把自己做的木雕放在車裡送給了他。

《湖畔》讀後感8

如果你的孩子有殺人的嫌疑,你會選擇相信他去了解真相嗎?還是為了所謂的保護他而去隱瞞犯罪事實?

四個家庭由於孩子都要考私立中學聯絡在一起,在日本要想考取一個好的私立中學比考高中和大學都要重要得多,使得某些家長為達到這一目的不惜花費金錢,母親甚至出賣自己的身體去換取考試題目。對於這個現象,丈夫們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或許覺得為了孩子沒有什麼是不能犧牲的。我卻不能苟同,沒有愛情的婚姻存在著也猶如行屍走肉,那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孩子是他們之間唯一的紐帶,只要當孩子遭遇危險,即使夫妻雙方沒有了感情,他們也能通力合作為孩子排除危險。我不知道這是親情的偉大還是它的悲涼之處。

一個孩子是一個原生家庭的寫照,可以透過孩子去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不管孩子的初衷如何,也不管他是想要把父親拉回母親的身邊,還是他只為一己私利想有個好的前途,只要他犯下了人最基本的底線外的錯誤,家長都應該有讓他去正視錯誤並承擔責任的勇氣。

《湖畔》讀後感9

看到這本書時,也是隨意翻看,被一些名字都沒看清楚的日式名字佔據,看了一會覺得有趣,然後仔細看看,再睡覺時滿腦子都是情節,終於看完了,東野大叔的書的確是花式吊胃口。

從《解憂雜貨店》到《湖畔》,大概看了五六部東野圭吾的作品,除了《解憂雜貨店》,其他大多是以懸疑破案為主的。

東野圭吾從來都不滿足於,只是經營一個漂亮但再也單薄不過的動機,在他的文字世界裡,動機只是殺人的一個觸媒。他真正要經營的是,做出“痛下殺手”這個動作,凶手背後整個的個人歷史背景、環境因素,還有包括這些因素加乘之後,所形成的更復雜的心理層面。他將這些部分緊緊串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龐大的內容,最後用一個意外性來作為結束。但這些意外其實一點都不意外,因為在他前面交代的龐大背景中,你可以一一把它們召喚出來,產生更濃郁的餘味。而這,正是東野圭吾的魅力所在。

“屍體要在湖底消失需要好幾年,不,大概要花幾十年吧。這中間我們肯定都會提心吊膽的。就算屍體不見了,我們的靈魂也無法離開這湖畔吧。”

《湖畔》讀後感10

一氣呵成!《湖畔》是東野圭吾又一部挑戰人倫道德底線的推理作品。它就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嚴厲拷問當代社會與家庭的舞臺劇,儘管沒有過多的心理描寫,但藉助於舞臺的表現力,每一個人物形象依然鮮活生動,再一次抨擊和震撼讀者的心靈。人們不禁要問:做人的底線到底在哪裡?

本書裡出場的是並木家、藤間家、關谷家、阪崎家這四家。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考上有名的私立國中,四對夫婦和他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輔導老師一起到姬神湖邊的避暑別墅進行升學考試前的集訓,為了孩子出人頭地,家長們認為殘酷的考前學習是必要的,故事由此拉開帷幕。

四個家庭中只有並木家的父子沒有血緣關係,兒子章太是美菜子和前夫所生。美菜子現任丈夫俊介一直想要一個自己的孩子,但始終未能如願。家長中只有俊介反對父母隨意去鋪墊孩子成長的道路,這樣的行為讓他感到不快。

俊介的情人高階英里子以給俊介送東西為由也來到了避暑別墅。可就在當天夜裡,美菜子卻殺死了英里子。而其他的家庭成員在權衡利弊之後,決定幫助俊介夫妻將屍體沉於湖底。俊介剛得知妻子殺死了自己的情人這個事件時迷失了自我,並按照周圍人所說的話去做,但隨著善後事宜的進行,漸漸恢復理性的他最終嗅到了這個事件的不自然,於是俊介開始尋找事件背後所隱藏的祕密。

祕密終於被揭開!可是找到答案的俊介,卻又面臨一個痛苦的抉擇。對讀者而言,這也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選擇題。

《湖畔》讀完之後略顯沉重,留給讀者的思考很多。“家”到底是什麼?孩子需要的“愛”、夫妻彼此的“愛”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