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優)

讀後感2.41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瓦爾登湖讀後感(優)

瓦爾登湖讀後感1

要說美國19世紀的超自然主義之父大衛亨利梭羅,不免想起田園哲學筆錄《瓦爾登湖》。這部書都圍繞梭羅為了驗證自己離群也能生活的想法,並對當時底層農民的眼界狹小的不滿,決定靠自己,靠智慧和雙手生活,因此在一個叫瓦爾登湖畔定居,自己建造小木屋,說實在的,我自己很喜歡木屋的,還有草場。木屋裡的東西也很普通,三把椅子,一張桌子,一個燒水壺,一張床,還有一些工具和乾糧。每天出去捕魚和翻地種豆,這不免讓人想起了中國東晉的陶淵明,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的詩句。

在一個人生活在瓦人登湖的時候,偶爾有一些過路人來拜訪,大家一起談論些發生在自己身邊有趣的事,是一種原始的最質樸的生活。

然而在過了將近200年,人不免有些懷戀當年梭羅離群的原因,在如此喧囂的世界,是否還真的'有人類安居樂業的寶地,不用關注現代科技的文明,遠離紛爭和鬥爭,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瓦爾登湖》詮釋的是一種最原始生態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見底的湖泊,不用擔心魚的過度捕殺,只在需要是一種含信念,一把鋤頭,力量是不大,創造不了摩天大樓,但對一小塊土地實則是厚愛,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潤,使作物成長。梭羅做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事的活動,但最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想要效仿,但最後又放棄了呢?原因嗎,是複雜的,在經歷了幾百年後,人類是否還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說,梭羅做的是我們嚮往的生活,但能體會其真正滋味,非梭羅莫屬。

瓦爾登湖讀後感2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的散文集,講述他兩年獨居瓦爾登湖畔的所思所想。

初看《瓦爾登湖》會有些意外,因為它的內容並不像其他田園類散文那般好讀。作者深邃的思想如瓦爾登湖清澈的湖水,隨四季的變換而不斷顫動,產生不同的迴路波紋。很難說究竟是農園生活觸動了梭羅,還是他本就在天性中充滿了對自然和人類存在本質的思考,瓦爾登湖相對靜謐的環境只是給了他一個盡情闡述的機會。

翻開書,沿著這些思想盪漾的波紋,可以感受到19世紀哲人的辯思,但作為一本名著它的價值顯然不侷限於此。對淳樸生活的崇尚,對自然風光的熱愛是人類作品中永恆的話題,只是難有人寫的`如他這般意義深遠。

“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們身體內的生命像活動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無窮無盡地注入這個世界來,而我們卻忍受著不可思議的愚蠢。”真理是最深層次的快樂,這大概也是梭羅想向世人傳達的心聲吧。

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正處於向工業時代轉型的初始階段,蓬勃發展的工業和商業造成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盛行。梭羅的獨居發生在這樣的年代更有了一層時代意義。如今的瓦爾登湖已經成為了一個象徵,一種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一個具體化的自然概念,一部人與自然的浪漫史。他倡導的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生態環境學方面展現出超越時代的眼光。對人的關懷也是他書中一個深刻的主題。梭羅的文章給深受物慾之苦的人指出一條超驗主義的光明之路。

瓦爾登湖讀後感3

編者按:《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1845年,亨利·戴維·梭羅拿了一柄斧頭,一個人走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一間小木屋。在自己親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著一切,以自然為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我案頭的這本靜靜的`書——《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一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只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後,平靜躁動,心清神澈。

看著這本綠色封皮的《瓦爾登湖》,眼晴似乎透過這層綠的書皮,已經看到了湖畔翠綠的森林和那碧波盪漾的湖水。湖邊有一間精緻的小屋。一切都安靜極了。心靈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滌了一遍,也變得安靜,恬淡了。而到萬賴俱靜之時,心便為之神往了。正如徐遲先所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泌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賴俱靜之時,我更為之神往了。的確,在讀這本書時心靈會逐漸寂靜不來,在慢慢的嚼讀中,你逐漸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義。

瓦爾登湖讀後感4

兄弟的離世讓他難過,但人總要愈傷,他到了瓦爾登湖畔,在碧水蒼山的環繞中,在悲痛之餘,開始對整個世界和人生的思考。

他便是梭羅,《瓦爾登湖》的作者。

那時世人不解,笑他,奚落他,嘲諷他,說他離經叛道,不識時務,但他不為所動,他心中有一支火炬高舉,早已為他指明瞭方向。

在瓦爾登湖的日子,他窮盡自然,返璞歸真,而思想的深度卻愈發向縱深發展。他在走出了人群,卻始終不忘人群,人權思想之木傲然生長,他遠離城市,卻掛念城市,環境保護思想在溪畔源流。日復一日的.樸素生活中,他從未停止思考,他的思想,在日復一日的打磨中,也終於實現了蚌育珍珠的過程。

終於,歷史的判官筆是公正的,在那時人眼中盧梭所謂的“離經叛道”,終在時間的淘洗中散發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光彩,《瓦爾登湖》的出版,超驗主義不斷轉化為切實的社會制度。就算總有世人看不得,可又奈何時代的巨輪永不停止前進。

憶往昔,回首今朝,時代飛速的發展把每個人的時間打散撞碎,走出機械式的日復一日,當代人是否也需要如“瓦爾登湖”一般的寧靜呢?我認為是需要的。縱使往昔不可度量,但在當下,我們也總要讓自己保有思考的空間,站在以往時代巨人的肩膀上的我們,看到的,也應該是更大的世界,更廣闊的天空。

瓦爾登湖讀後感5

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兩年半的時間,進行身心與自然的觸碰,思想與萬物的摩擦,他所洞察到的,是每個人心中最貞潔的花海。

梭羅所敬仰的是生於自然,用於自然。在整本書的開始,看似普通的生活方式,樸實的'文筆語言,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他認為我們生活在喧囂繁雜的塵世中,應該為了自己內心的追求去生活,而不是被現如今城市,農田的生活環境所禁錮,工作日復一日,耕地年復一年,從這一代,傳給下一代,使日後的人們永遠被土地禁錮,永遠被工作束縛,而每天的生活就是為了生存而活著,在梭羅看來,在這樣紛爭的環境中,只有進入自然,去聆聽內心的話語,去感受萬物的和諧,通過雨聲來洗刷沾滿自己身上那塵世的汙穢,用孤獨去深思自己內心的渴望。

他不僅有對生活的追求,也有對自然的敬畏。雖然在瓦爾登湖旁自己建造了一個小屋,但是他從不去打擾森林中原本的主人,總是用眼睛去觀察自然給予他們的恩慧,用耳朵傾聽大自然中的音樂盛典。並且將商人們的貪婪,自私,予以抨擊,為了利益流量,將原本的生態環境進行開發,利用,他們關心的只有每日的收成,也僅有這個。

梭羅所追求的正是一種與世無爭的心態,一種心屬自然的嚮往,一種整潔而淳樸的生活。海子在生前身上總會帶著這本書,在海子的詩:我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正是對那樣對純潔生活的渴望,正因為感受太深刻,對現代環境的厭惡,對樸素生活的渴求,使海子與死神慢慢靠近。

瓦爾登湖讀後感6

《瓦爾登湖》是一本孤獨的書,寂靜的書。你需要把你的心靜下來,才能領悟到真諦。當我沉下心時,再次拿起這本書,去細細地品味這哲學的思想!

梭羅先生這種生活是寂寞的,隻身在瓦爾登湖畔生活了三年。一個人建造了木屋,在安靜的生活條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狩獵、捕魚、寫作並靜靜地沉思著人生。他為自己建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鬧的田園,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生活,他用自己的內心昇華自己的思想。

他提倡節儉的生活,但又並不是要粗茶淡飯才行。而是要用內心去傾聽更多新的節奏,去發現更多新的世界,讓生活的`每一天都豐富多彩。也許,這就是體現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吧。寂靜地思考著,寫出一部部作品,使自己充實著,而並不是享受奢侈。他在孤獨中追求深刻的哲理,在孤獨的心境裡探索人生。

他靜靜的解除安裝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隻有些許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7

“梭羅自己在瓦爾登湖的生活和他的作品中都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張,那就是迴歸自然。他在作品中不斷地指出,我們大多數現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種物質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過著物慾的生活。這樣的情形今天依然存在,並且愈發嚴重。我們有許多人幾乎很少去關注在那些瑣碎的個人利益和活動之外的事物。許多人的精神活動過於侷限,只關心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而用梭羅的話來說,我們這樣的'生活不能稱為“真正的生活”。

在瓦爾登湖這個地名之後我們發現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個人與自然的浪漫史,一種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一個具體化的自然的概念,還有人類永恆不變的希望接近自然並與自然融合的願望。”

推薦:是一本適合在秋天讀的書! ? ?溫暖而又清醒。撓的你心裡癢癢的,恨不得脫下高跟鞋反身撲入那一片蔚藍與靜謐……

吐槽:翻譯實在不咋地!前半部分差點沒堅持看下去,如果不是因為此書聲名大震的話。

好的翻譯是再創作!

需要譯者根據自己對原著的理解對作者思想的瞭解寫出自己的東西,這本身就是一個消化之後再提取的過程。

瓦爾登湖讀後感8

“人們讚揚並認為是成功的生活只不過是生活的一種,我們為什麼要在損害別的生活的情況下誇大某一種生活呢?”

世間亦有語:

“所謂生活的減法,是已有加法者方可嘗試的。身無長物、地位卑微者憑何以此遮掩羞澀的現實?”

我猜想梭羅聞此語,也要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減法是做給自己的生命看的,何來“遮掩”一說?

他像是一條榆樹的枝子,生與死、盛與枯,完全由自己定奪。“超驗主義”的概念即使在今天也難以被人真正接受,也許我們的物質水平越高,就越是難以自拔於社會聯絡,也因此越來越難以崇尚自己的直覺與感受。

梭羅並不是喜歡隱居生活,而是一個真正的自由人。真正的自由人,當不該因為世界中人的'手都朝著同一方向乞討,也就跟風的伸出自己的手;也不該因為有人欣賞,就固守一個方向不變。

自由者該尊崇己心。我的心思你不知曉、世界不知曉無所謂,也不必非得將高尚昭告天下,這顆真心天地可鑑,自己可見,足矣。

梭羅這樣的人難出現,難尋找。

他希望世界上的人不注重生活而注重靈魂的寧靜,殊不知對於有些人來說,

生活便是靈魂唯一可做的事。

瓦爾登湖讀後感9

身在喧囂都市的我,幾乎對鄉村的理解只有:窮,荒蕪。但一本書,改變了我的看法並讓我對生活更加有希望。

梭羅,一個無名小卒,一生困苦,但在鄉村中自得其樂,著名的《瓦爾登湖》便出自他手,正是此書改變了我。

這本書是我和奶奶去書店時買的,奶奶當時看我才二年級,便不停地向我推薦兒童故事書,但這些故事書讓我厭煩,我偶然看到了這本書,從我的.目光剛接觸到它的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碧藍色的捲曲花紋讓人神往,如同清澈的湖水。我將此書從書架上抽出來,一張書卡上寫著:“美國最偉大的寫實文學,平淡生活中透出人性的光芒”我當機立斷,將它買下。

回到家,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簡約生活,硬著頭皮讀了一會之後,覺得十分深奧,實在讀不下去,便不再讀了。

後來,我升上了四年級,一天無意翻開這本書,我竟愛不釋手!這部自傳體小說,如水一般的平淡描寫,寫出了作者的鄉居生活,看著看著我入了迷,我多麼希望自己也能在美麗的瓦爾湖畔釣魚,我多麼想與作者一起耕作……看完了,我的心就如同碧澄的瓦爾湖水,無比的平靜。原來我經常渴了就買水,餓了就掏錢買零食,但是讀了這本書以後,我一直在奉行節儉。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孩子的精神寫照以及憧憬,但最後他依然承受不住精神壓力臥軌了,梭羅雖然沒有幹出這樣的事情,但我能從他的書中看到他,就像海子一樣希望自己的心靈能有一處平靜的居所。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梭羅沒有像李固《遺黃瓊書》中指斥的以處士之名“純盜虛聲”,也沒有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樣壯懷激烈地譴責不再隱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執著於某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 他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他來到湖畔居住了兩年零兩個月餘兩天,然後告別——“到時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將自始至終的湖畔生活完整地聯結成一個完滿的結局——如此簡單,而沒有造作和偽飾,也沒有對生活的消極和疲倦。

結廬而居於闢野,似是在呼應大自然的'召喚,尋找內心深處的自留地,以及一種理想化的生活狀態。 在這兩年多時間裡,梭羅離群索居,基本上與外界隔絕。他自己勞作耕種,不與外界發生任何關係,他從不納稅,拒絕任何政府行為。除了必須的比如農事和砍柴,他的剩餘時間就用來觀察自然,思考問題。兩年後,他終於又回到了文明世界。然後把在大自然裡採擷的詩篇,化成至純至清的泉水,流淌到只有靈魂才能觸及的深處。

前些日子去探訪了陽山腳下的拾房書院,它掩映在桃花從中,安詳自珍。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閉門即是深山。無論是桃花源或是瓦爾登湖,也許只是尋找它來盛放一顆渴望孤靜充盈的心。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這是梭羅給我的啟示。

生活方式就好比是一雙鞋子,是否合腳,只有自己知道。如果鞋子尺寸不對,就應該毫不猶豫地換下來;如果鞋子裡滲進了沙子,就應該及時抖落。否則,外觀再精緻漂亮,它也不能伴隨你順利地走完長長的充滿未知的旅途。

當我們為生活的種種而茫然的時候,解脫自己吧!像梭羅一樣,去親近自然,從而回歸自我,奇妙的大自然會給我們無窮的安慰和啟示,讓我們稍作停留,繼而更好地前進。當我們為自己各種各樣的需求苦苦追逐而不可得感到痛苦的時候,為自己減負吧!像梭羅一樣,過濾掉自己過多的貪念,收穫簡單的快樂和幸福。像梭羅一樣,果斷地進行嘗試,不去在意他人的誤解,縱使避免不了艱辛和困苦,至少能獲得自我心靈的慰藉,活出生命的`本色。

一個人,一片湖,一座木屋,一程堅守,創造了一個不可複製的精神世界的傳奇。我們或許不能夠像梭羅一樣將生命的詩意與浪漫發揮到極致,卻可以在行色匆匆中始終秉持這樣的信念: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然後執著而心無旁騖地在這條路上且行且歌地走下去。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每個人最不缺的都是時間,然而卻都顯得沒有多少時間來閱讀思考。在讀瓦爾登湖的過程中,一些想法明顯的拓寬了我的思路,雖然有些問題沒有能夠得出最終的結論,但還是多了一些方向,而不是僅僅身陷於原本的想法。

偶爾無聊會在想人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幹嘛,我們光溜溜地來到世界,最後什麼也沒有帶走。像玄幻小說裡,最後主角都是自己創造了世界,自己成為了世界裡的神,但是他們卻還是沒有脫離受想行識、色香味觸法等,最終還是沒有脫離親人、愛人抑或是朋友之類的感覺。或者當一個人不需要旁邊的其他人的時候,他是不是需要不斷地滿足自身的感覺來促使自己更好地活下去,所以最終我們是否是都是為了過日子而過日子,或者是為了一種感覺,但是到最後都變成了一種空。

就像是當一個人做慈善的`時候,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自認為做了一件正能量的事情,但是卻沒有想過他們所在的困境是他們今生所必須經歷的[]磨難,我們可能傳播了一種負能量,打破了他們自己所應該走的路。作者梭羅在瓦爾登湖生活的過程中,是不是隻是為了找尋一種另類的生活方式,讓自己的思路更加寬廣?為了尋找一種另類的方式麼?

然而,為什麼現在的我們幾乎都是活成了同一個人、同十個人,是因為在前人的經驗模式下我們能夠更好地讓自己生活嗎?所以我們是否只是另一種模式下別人的延續呢?就算最終我們能夠活成了自己,到了那一種傳說中的情況,是否真的是?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昨天那本書跑到哪兒去了?”我一邊嘀咕著,一邊像只小狗一樣在圖書館密密麻麻的書中尋找那獨特的芳香。

啊,在這兒!漆黑的書脊,閃閃發亮的四個字《群星閃耀》。它像極了夜空的一顆星,閃爍著迷人的光芒。我像一個餓了許久的人看見大餐一樣,不由自主地跳進了書的海洋

我一會兒和拜占庭皇帝一同守護城牆;一會兒與亨德爾見證奇蹟的.發生;一會兒跟斯科特上校一起去往神祕的南極;一會兒又痛心地看著在決定命運的一分鐘拿破崙慘敗滑鐵盧,無可奈何地看著格魯西率領著將士們慢慢遠去……

在家裡,我沉浸在《瓦爾登湖》,流連忘返。書房看,餐桌看,就連上廁所也在看。瓦爾登湖的叮咚流水聲;梭羅的咔咔造房聲;周圍松鼠、百靈的歌唱聲就像一支變幻莫測的曲子;湖面碧波盪漾,周圍盡是參天大樹,梭羅的精緻房屋美不勝收……真是令人歎為觀止。我陶醉在如詩如畫的瓦爾登湖,腳麻得猶如蟻齧卻渾然不覺,只知陣陣書香撲鼻,全然不知身處“烏煙瘴氣”的廁所。

“啪”,門被擰開。媽媽一臉的不悅:“又這樣!”雙目噴火,似乎又是一場暴雨。“這是最後一次,絕沒有下次。”我趕緊乖巧的保證。其實,我的心裡卻盤算著下次怎麼逃過媽媽鷹一樣的眼睛。

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書海深處。爭讀,爭讀,惹得媽媽憤怒。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我認為這是一本孤獨的書。

這本書描述的是作者梭羅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邊建起了一個小木屋,過著自食而又富有詩意與哲理的生活故事。

書中並沒有運用太多華麗的詞藻,但卻很生動的描繪了那時的情景,一幅心中嚮往瓦爾登湖的景象。

梭羅用自己的實踐向人們證明了,不需要許多物質,我們依舊能好好的活著,並且快樂的活著。他的觀點也許不完全符合現代人的想法與做法,但我卻認為依然有許多可以參考的地方。

作者並不是要表達任何一種他他所無比深愛的大自然的哪一個孩子,甚至不是他自己,這麼多年的林間生活,他用自己的雙手雙腳,自己對周邊花草樹木農田湖泊或者說魚兒兔子或是陽光微風雨露的描寫上,來用心感受大自然。大自然的一切物質在他心裡都有生命。他的語言對大自然無比舒坦,他對社會的見解是赤裸而指人心的,他的情感無比細膩真實。

或許他喚醒的人們心中丟失的最美好的最真實的東西,喚起的是一種原始的`不自我欺騙的對事物的見解和情感,對大自然的尊重與熱愛。讓你無端端變得坦率和真誠。這也正是讓人愛這本書的原因所在吧。

物質上的簡樸至極,精神上的豐盈充實。這是我最後對這本書的評價。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梭羅是現實的,瓦爾登湖也不是一個理想國。看完這本書也許這樣的概括最能體現我的感受了。梭羅追求的是自己的生活“每條道路都是命運之路,唯獨你自己的不是,既然如此請繼續走你自己的路吧”他之所以來了然後有又離開其原因用他的話說“或許是因為我認為還有好幾種生活等著我去體驗,而且無法勻出更多的時間給那一種生活”梭羅是有信仰的,信仰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正如電影《等風來》上的那句話:“人活著,總得信點什麼”但不幸的是現在我們很多人都已不知自己還有什麼信仰。終於明白了為什梭羅把那個“總是頌揚上帝,貶低煩人,反正他的頭腦裡只有這些崇高的思想”的哲學家視為貴客了。

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於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它的人也可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瓦爾登湖在梭羅眼中並不僅僅是一個湖,而是一個充滿著性情的湖,是一個心靈的.歸所。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有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這塊地方可能並不是我們現在正在匍匐的地方,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發去尋找它,它不僅是我們身體的棲所,也是我們心靈的故鄉,精神的家園;它給我們活力,給我們靈感,給我們安寧,更是給了我們信仰,我們可能終老於此,也可能離開它,即使離開,我們也會像安泰需要大地一樣時常需要它。

寫的無拘無束,沒有一點迂腐和胭脂氣,為必要表達什麼看法,只傳達一種溫馨的氛圍。梭羅用質樸的聲音,歡快自信的語調告誡我們,一億人當中才能有一個人生活的詩意而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