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瓦爾登湖》有感

讀後感4.64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瓦爾登湖》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瓦爾登湖》有感

讀《瓦爾登湖》有感1

兩年零兩個月,文明與原始的距離疏遠,喧囂與平靜的對話。.梭羅作為一個沉思者,獨自隱居在他雙手建造的木屋裡,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著孤立的貧困生活。蓋房子,蓋房子,種豆子,生活在煙雨中。

他說:我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我想過一種省略生活,面對生活中最根本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不厭其煩地重複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一天虔誠的休息和閱讀。瓦爾登湖非常美麗,早晨昏倒的樹林,四季不同的湖泊,沼澤上低飛的鷹。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了寒冷和炎熱,春天依然不變。若至春與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塵土飛揚的美中,我們開始省略文明人需要鉛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荒涼。原始與文明,隔時間,隔人本質。在那個飲血的時代,人們敬畏和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生歌的時代,人類挑釁和剝削它!這是一張暴露在私慾中的人類猙獰面孔!你侮辱了大地,甚至敢談天堂。梭羅憤怒地說,但儘管如此,瓦爾登湖還在生長,就像大自然原諒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態度忽略了我們可笑的瘋狂。

大自然的美是迴歸自然後的一種自由。李太白明白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喝完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明白這個道理,傲骨不為三鬥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明白這個道理,不爭世俗與天共生。

孟子說:數魚不入池,魚龜不可勝食。家裡的老人說: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禮物是古人珍惜的,是我們踐踏的。我們把它當作芥末,將來把它當作珍寶。

大自然是一個貧窮而優雅的智者。安之若素經歷了流離失所的歲月,被戰爭和硝煙消失了,但他仍然為世界感到驕傲。而我們,要做仁者,善待環境,才能永存。

讀《瓦爾登湖》有感2

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裡,他認為他在瓦爾登湖畔,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模式。

冬日裡,沐浴著溫暖的陽光,漫步在鋪滿松針的小徑,閒看著銀色鱒魚遊弋在清澈湖水裡;秋日裡,嗅聞著野果的芬芳,獨坐在肥胖的南瓜身上,興致勃勃的觀看著螞蟻們忙來奔去的身影;和煦春風裡,欣賞著那些恣意盛開的藍菖蒲,像冰藍的火焰轟轟烈烈地燃燒在短暫的生命季節裡;炎炎烈日下,撫摸著突然暈開了綠色的白樺,仰望著它們挺拔地朝向湛藍的天空……瓦爾登湖是他在喧囂的世界中尋得的一個幽雅僻靜的去處,他在這裡觀察、傾聽、感受、沉思、並且夢想,夢想著能孕育出美麗的珍珠奉獻到公共福利上來。

梭羅,我念著他的名字,輕輕撫摩《瓦爾登湖》,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

我驚歎!

世上竟有這樣一個人,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裡獨自居住,就是為了證明給世人,“生活用‘減法’,思想用‘加法’”。梭羅,他的心靜如水,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他的樸素淡泊的心境觸動了我的心靈。

“世界是否真實,我們是否應當追尋現實的幸福”的爭論早已被人們所遺忘。在這繁華的現代都市裡,我們遮住了本應明亮的雙眼,喧囂嘈雜挑起了人們多餘的慾望。紅燈綠酒的酒吧,人聲鼎沸的商場,眼花繚亂的大螢幕,那些不安的人們啊,早已不能清靜自守。走在十字路口,摩肩接踵的是行色匆匆的人們,放眼望去是蜿蜒不息的車流,耳旁充斥著的是那些因堵車而煩躁的喇叭聲。城市裡的人們是在不斷前行,還是在自顧自地演戲?

有人抱怨社會的殘酷,有人質疑生活的意義,有人忘記了生存的價值,而更多的人,則是在迷茫的度過空虛的時間。我們在漂泊,卻始終找不到心靈棲息的港灣。心是何物?身在何處?我被那滿天的塵埃困惑了。

還記得那次的數學競賽,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為了不讓老師失望,也為了證明自己還是那個最優秀的學生,每天晚上,我都強睜著疲憊的`雙眼鏖戰在孤燈下,每個週末,我都強打著那顆憔悴虛弱的心抗拒著窗外無限的春光,終於我拖著厚重僵硬的軀殼換來了數學競賽一等獎的優秀成績;為了成為同齡人中那個“榜樣”,我錯過了很多次原本該屬於我的那些幼稚而快樂的遊戲;為了能讓父母少一份爭吵,多一份和諧,我努力的扮演著他們心中完美孩子的形象……恍惚中,竟發現自己已走過了14個春秋。笑過,哭過,失敗過,得意過……卻從未靜下過心來尋找屬於自己的那個心靈的家園。

茫然間,窗外的一陣清風喚醒了我,隱隱吹動著《瓦爾登湖》,一陣油墨的芳香如醍醐灌頂驚醒了沉睡著的我。我一聲嘆息,為自己,也為了那些迷茫的人們。

“充滿自信地追求你的夢想!去過你夢想中的生活。當你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簡單,宇宙的法則也會變得簡單。”若我們能有這份平靜,大概就不會有太多的痛苦了吧。

多一份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和慾望,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我輕輕的合上了《瓦爾登湖》,走向窗外,和弟弟一起玩起了泥巴。

讀《瓦爾登湖》有感3

沒必要迎合別人或者社會的期待去做高富帥,去做好男人,事業家庭兩不誤,我覺得那是別人的想法,不是自己的,為了別人的期待去苦惱那是自尋苦惱。

關鍵是什麼是真正的富裕,美國哲理大師梭羅給出了答案,他是19世紀中葉哈佛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那是精英中的精英,他經過商當過律師,按理說他要是想發財那是分分鐘的事,他沒去這麼做,為啥?因為物質富裕對他並不重要,他知道真正重要寶貴的是時間,追逐財富必然伴隨光陰荏苒,那他何必把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因此他選擇寄宿自然的生活,在農村蓋個小屋,種種田,看看花開花落,四季變遷,並選擇那些經典名著重點閱讀,追尋偉大心靈的溝通交流,因此他並不貧窮,他在精神上很富裕。

當然那時候美國社會不這麼看,認為他就是個loser,隱世避居,逃避現實,但50年後他的名著(瓦爾登湖)在美國廣為流傳,他在鄉村的親身示範,他對生活的態度,他對人生價值觀在這本書裡完全體現出來,可以說他是美國浪漫主義超驗主義的代表人物,他通過躬親自然,淨化心靈,認為他的心靈已經接近神的程度,因此他何來貧窮。他的這本書在美國僅次於聖經的出版量說明了他的生活理念對美國民眾的影響程度。

那我們生活在21世紀,平心而論,我們真的窮的嗎,是真的吃不飽穿不暖嗎?還是僅僅是和同時代那些高富帥的比較中感覺自己貧窮?那對比19世紀的梭羅的生活條件,我們是不是又生活的太好了呢?如何認識寂寞,心靈的溫度代表了寂寞的溫度,你的心靈越追求對你自身有價值的事,達到痴迷的程度那你越寂寞;價值的深度代表寂寞的深度,你的價值觀越脫離膚淺的價值,那你自然越寂寞。

讀《瓦爾登湖》有感4

《瓦爾登湖》是安靜的,寂寞的。但讀到’冬天的訪客‘、’冬天的動物‘時,我才發現先生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瓦爾登湖》並不是先生在自說自話。然後暗自嘆息自己的淺薄與狹隘,同時更加喜愛《瓦爾登湖》。我得承認,當我聽到瓦爾登湖邊野鵝咕咕的叫聲,覺察到狐狸在皓月當空的夜裡尋找松雞,偷窺到松雞偷食紅松鼠掉在地上的玉米粒,我簡直對先生妒忌的`要死。呵,這群明火執仗的盜賊,不知道松鼠和野鼠為了堅果爭吵會是怎樣的有趣?

再這樣下去,我會陷入一個怪圈:單純的妒忌、敘述(而且頗不精彩)《瓦爾登湖》的魅力。但事實就是這樣,原諒我的淺薄吧,因為梭羅先生的敏銳。

梭羅先生並不是單純的敘述,他也在思考,思考著生活,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思考著大自然,什麼是自然的大自然?思考著人,什麼是本來的人?那麼,親愛的你,有沒有思考過?

人們往往把一種生活方式視為成功的生活方式,於是無數人為之疲於奔命卻不知道自己丟失了什麼。你能夠在陽光下的青草地上坐上一下午而不嘆息浪費了一下午時間嗎?你能夠衝路遇的陌生人微笑嗎?你能夠在週末靜靜地讀一本書而不是去東大街羅馬市壓馬路嗎?你能夠安靜的傾聽自己的內心而不是費盡心機的揣測別人的心理嗎?你能夠心平氣和的接受發生在你身上的一切嗎?幸運的或者不幸的。

真的很幸運能夠邂逅《瓦爾登湖》。在這個匆匆忙忙為掙財產掙地位的世界裡,也許我們真該放慢腳步聽聽自己的內心。去閱讀真正的文學,去思考,去豐富自己、服務社會,而不是為功利、為娛樂。真正的和諧是與大自然合拍,如春天花開秋天葉落一樣自然。《瓦爾登湖》絕不是希爾頓《消失的地平線》中虛幻的香格里拉,梭羅先生是思考者,亦是實踐者。那麼,親愛的,你準備好安靜的閱讀《瓦爾登湖》了嗎?

能夠邂逅《瓦爾登湖》,真好。

讀《瓦爾登湖》有感5

也許只有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只剩下清澈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靈性的字才能在筆下像流水一樣靜靜地流淌;也許只有當生活從喧囂中歸於平靜,從忙碌中歸於沉思,月光才能灑下最美的光芒;也許只有當生命歸於寧靜,棲息在透明的瓦爾登湖湖畔,佈滿傷痕的靈魂才能得以安息。

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的那個孤單的靈魂,只有他,在簡單的生活中將思想和字靜靜地打磨。

《瓦爾登湖》是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它是一本簡明輕快的書,因為它不晦澀,它只是一曲靈魂的高歌。從間清晨的一陣陣微風到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隨著季節變幻的鄉村田野;從水天一色下的鷗鳥到樹叢裡驚恐逃走的小獸;從垂在小灌木枝頭飽滿的漿果到耕作於湖畔放眼遠眺的靈魂。這裡是他靈魂的棲息地,也是他心靈寧靜和溫暖的港灣。

正如他所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泓瓦爾登湖"這種寧靜和溫暖是多麼讓人嚮往啊,每個人或許都願意像他一樣,平靜地居住於瓦爾登湖的湖畔,安靜地老去。但是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對生活還抱有太多地所求,這些"所求"使我們的靈魂不堪重負,無法拋下一切。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裡,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追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需杜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你是否也應該有一顆平靜的心面對這不再簡單的世界?

在越越緊密的鋼筋叢林中,心靈的羅盤仍應固執地指向寧靜和自然。只有這樣,你的靈魂才不會在生活中迷失方向。迴歸自然,那是人類最美好的理想,也是心靈最好地歸宿!而在今天,我們卻無法想象它已經成為遙不可及的幻想!

現代生活給我們帶了幾乎隨心而動的`舒適,水泥柏油路面光潔如新而路旁的植物卻在忙亂地紮根;室內牆紙五彩繽紛、夢幻動人而室外卻一片昏暗佈滿陰霾。昏暗遮住了我們看清世界的雙眼;調味劑麻痺了我們分辨甘甜泉水的味覺;日復一日的工作指揮著我們的身體,如同機器一樣周而復始,生鏽了便會送往醫院修理,修理不了便會送往殯儀館,最後只留下一個精緻的小盒包裝自己。這不應該是我們人類應該渴望的生活!我們渴望迴歸自然,歸於塵土!

但社會不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就算你的堅定地放下一切迴歸自然,又上哪兒去尋找這一塊淨土?要知道,瓦爾登湖只有一個,而人類卻有幾十億!

明知道自己不可能,那麼還不如做一個在都市裡隱居者。我們或許只能這樣安慰自己,而有的人卻甚至連這都做不到,這是人類的悲哀!一次次地追求解放,卻又一次次將自己束縛在這片土地上。

幻想歸於終將遙不可及,只能欺騙一下自己貧乏的內心。我們終究是不屬於瓦爾登湖的,不像梭羅,他是瓦爾登湖的孩子,只有瓦爾登湖的孩子,才能融入瓦爾登湖這片淨土。

曾經那瓦爾登湖的清泉,清澈、寧靜、歡暢,一滴滴匯成一泓,如同流淌在身體裡的血液,涓涓不息,永不停滯。絕不是一滴滴尿液,匯成一股洪流,將它染黃!我只知道,當最後一片淨土也被染上了人類的色彩,迷途的靈魂終將會永遠找不到方向……

讀《瓦爾登湖》有感6

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按照自己夢想的方式去生活,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停下來感悟和思考。

亨利·戴維·梭羅是不屬於很多人中的。

1845年春天,28歲的梭羅,提著一把斧頭,來到他的`老家馬薩諸塞州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畔,在附近村民的幫助下,只花不到29美元,就建起了一棟小木屋。

梭羅在小木屋裡住了兩年多,其間,除了躬耕田地種糧種菜解決吃飯問題,其餘時間便是讀書,讀大自然,以及感悟與思考。

梭羅把第一年的觀察和思考所得記錄下來,1854年出版了《瓦爾登湖》。

於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瓦爾登湖,因為《瓦爾登湖》而舉世聞名,成為文學的聖地和精神的家園。

梭羅是一位超凡脫俗的聖者,《瓦爾登湖》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給人以啟迪。

讀《瓦爾登湖》有感7

散讀一百多年以前的《瓦爾登湖》,作者美國人,亨利戴維·梭羅。

它是一本安靜的書,寂寞的書,孤獨的書。它屬於一個人的書。如果心未安靜,很難進入書裡。

作者活了44年,人生短暫,簡單馥郁,孤獨而芬芳。讀者發現,他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精美絕倫,世上罕見。現實生活中和他交往的人並不多,更多的人和他的文字神交。

譯者在序中對讀者寫到:

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開啟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讀它,最好在夜深人靜。書中的文字,“深沉而敏感的抒情”著。記得朱光潛先生在《談美談文學》中的“情與辭”中提到,一切藝術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現一種心靈上的感觸。又,不表現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學作品。

我不知道其它讀者怎麼理解這個文學觀點,理解“抒情”兩字在文學作品中所起到的重要功用,相信大多數有一定品位的讀者會認同的。譯者還提到一個詞,就是“超凡入聖”,我想這是譯者對《瓦爾登湖》最高的文學藝術評價了。

《瓦爾登湖》幾乎所有的文字圍饒這些主題的關鍵詞展開敘述。比如:清新、健康、綠色、低碳、環保、引人向上;它講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簡單生活、快樂日子。它甚至可以說是一本現代生活指南書,綠色經典文庫範本,西方環境科學名著。

在《種豆》的篇章裡,我特別喜歡開場的句式。

“這時我的豆子,已經種好了的一行一行地加起來,長度總有七英里了吧,急待鋤草鬆土,因為最後一批還沒播種下去,最先一批已經長得很不錯了;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

瞧,文字極易地鬆軟,蓬鬆,字裡行間,似溼漉漉的黑土,長出了一行一行豆苗。青青嫩嫩的芽兒鑽出土地,抽著地氣,打著哈欠,迎著小雨粒茁壯成長。

“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是道春光無限好,時間流散無奈?其實,純粹似幅畫,西方陶淵明式田園風光再現。我想。

再讀《孤獨》篇,梭羅寫到:

“大部分時間內,我覺得寂寞是有益於健康的。有了伴兒,即使是最好的伴兒,不久也要厭倦,弄得很糟糕。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梭羅把寂寞當成好朋友款待,在朋友身上讀出美味了。可能,這是世界上關於寂寞的最好詮釋。

講到時間概念,梭羅這樣形容。

“時間只是我垂釣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時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麼淺啊。它的汨汨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恆留了下來。”

梭羅把時間放入手下垂釣。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垂釣時間,時間垂釣,是一種怎樣的思想境界?垂釣,我理解為現代詞“把握”之意。珍惜時間,把握當下。

梭羅在結束語中開頭講到:如果生病的`話,醫生要明智地勸告你轉移個地方,換換空氣。

試想,一個人到達生命的某個階段,習慣把某個地點視為可能安家落戶的處所,也想換換空氣,安靜下來,閱讀自己,審視自己。

瓦爾登湖給了梭羅一個儘可能的好去處。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夠像梭羅,找到一處像瓦爾登湖那樣美麗的湖泊,和他一樣在那裡生活、閱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接待訪客、感受村子、感受冬天的湖、在室內取暖。如此,居住湖畔完成一項人生課題,是對自身心靈深度的最好“衡量”。 面對平靜如鏡的湖,精神上的瓦爾登湖,產生美好聯想。歲月靜好,生命安詳,思想自然純情。梭羅面對湖、眺望湖,思考、沉思。他享受寂寞,閱讀人生。

而我,你,他,我們大家呢?彼時,我彷彿站在瓦爾登湖畔,看見湖面波光粼粼,湖岸三兩垂釣者,四周搖曳的楓樹,思緒停滯,沉醉於瓦爾登湖無邊的意象中。

於是,我的目光越過湖畔的樹林,開始明亮起來。《瓦爾登湖》如在黑暗中點燃的一矩火把,照亮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長的路。在路上,我想用明鏡似的目光盡情閱讀光明的世界,美麗的世界。

讀《瓦爾登湖》有感8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梭羅

這本書記錄了梭羅隱居瓦爾登湖畔,與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園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異歷程,讀的過程中彷彿進入了一個澄明、寧靜、素雅的世界。

梭羅彷彿是自然的孩子,他靜靜地打量著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靜靜地思考,關懷著人類,又蔑視著人類,擔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隨著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甚至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為記憶之湖。

書中大面積鋪陳對鄉村生活的描述,這個詞在人們頭頂生活的重壓、稍得喘息片刻時反覆被提及,陶潛的歸園田居成了現代人的想得卻不可得。許多人利用假期在春日的餘暉下去鄉間小路散步,觀賞小草野花;冬日去山澗小溪,遊覽溪邊枯黃的野草和朦朧的冰凌。最享受的應當是鄉村晴天的.傍晚,特有的炊煙裊裊,晚飯後在低矮圍牆裡的院子裡閒晃,鼻尖是乾爽的涼意。聽歌手唱著蜉蝣,看月牙,看星星連成一片的蒼穹,以及掛在樹梢和藏在林子裡的太陽。如今,人們或許只能把那份淡泊寧靜的嚮往與追求留在心裡,在閱讀中體會那種安詳靜謐的意境,不失為一種歸於純粹的自我享受。

對此,梭羅從書中走出,帶領著我們,走向那片湖畔。他常常獨自來到林中漫步,感受大自然的恬靜和廣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一些獨處的時光,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切,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既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我們認識自己,和自己心靈交流的珍貴時刻。

他還提到很重要的一個部分:閱讀。“珍惜時間在你人生中劃過的痕跡”,本書鄭重其事,向人們真誠陳說。而閱讀,是對時間最好的描摹和增色。閱讀好書,閱讀蘊藏著真摯精神的真誠的書,是一種高尚的鍛鍊,會使讀者獲得比當前受到推崇的做法更好的鍛鍊,這需要接受像運動員那樣的訓練,一生鍥而不捨地獻給這個目標。書本是經過深思熟慮、含蓄地寫下來的,閱讀時也應如此。

它在網上被親切地調侃為“奇效抗失眠讀物”,這從側面也反映出來它是徹底拒絕浮躁的好書,是屬於一個人的書,要心無雜念地去捧讀,心如止水地思考,才能懂得這樣做的好處。書中雋語不斷迭出,猶如涓涓細流注入當下人們的心靈的荒原,沖淡通俗,只餘留清新的香氣。

一切大悲大喜都會過去,倒映在瓦爾登湖上的只有這些靜默的閱讀、思考和勞作。背身喧囂,返璞歸真,拾級而上即心之所向。

讀《瓦爾登湖》有感9

我希望我們的農民在砍伐森林時能感受到那種敬畏,就像古羅馬人在聖林中疏散森林,讓它透光時感到敬畏一樣,因為他們認為森林屬於一些神。

有一千個人在砍伐邪惡的樹枝,但只有一個人在砍伐邪惡的根。

我喜歡我生活中的閒暇空間。有時,在夏天的一個早晨,我像往常一樣洗澡,坐在陽光明媚的門前,從紅日東昇到陽光明媚的中午,坐在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森林裡,坐在遠離喧囂的孤獨和寧靜中,冥想。

所謂的明天,即使時間結束了,也永遠不會到來。讓我們視而不見的光對我們來說是黑暗的。當我們醒來時,黎明就會黎明。太陽只是一顆星星。

當梭羅寫下這些話時,我相信他心中充滿了對瓦爾登湖的愛,對小屋的愛,對山林的愛,對林中小動物的愛,以及對大自然萬物的愛。然而,我看到梭羅心中的孤獨,一種超越浮躁、個人榮辱和所有物質的孤獨。事實上,與其說是孤獨,我更喜歡和安靜.梭羅看穿了安靜中的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什麼,然後靜靜地寫下他的想法,靜靜地在瓦爾登湖邊呆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話,我都會感到震驚,然後靜靜地思考,思考我的生活,我的理想,我的未來.然後一步一步實現,那時候我覺得自己活得真誠,沒有矯揉造作。.

其實什麼是安靜?也許我的理解會和很多人不一樣。我覺得安靜更像是禪,生活禪。.雖然孤獨但充實,但生活並不單調,也不無聊,因為在安靜中總有一種支援的信念,讓我們明白什麼是生活,什麼是生活.

當我很小的時候,我一直在追求一種感覺,一種能讓自己穩定的感覺,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中,我逐漸明白我是一個孤獨的人,總是在午夜安靜的氣氛中表達我的思想,只有在安靜中我才能找到自己.

一切總是慢慢流動,沒有一點聲音,流動是我的童年,帶來我更深入的思考,不知道交易是否公平,但我仍然走到重複的`門口,大學聯考失敗像一塊巨大的石頭,我只能在凌晨四五點睡覺,結果無情地下降,終於不能下降:班級倒數第一.老師的勸退命令在我耳邊一次次響起.我似乎無路可退,就像一個垂死的人在懸崖邊掙扎.記得那天,在絕望中,我靜靜地坐在書桌前,突然喜歡這種安靜的感覺,什麼都不想,但什麼都可以想.什麼是學習,什麼是生活.終於明白了,從此沒有悲傷,只有安靜,在安靜中,我走到了大學門口.

上了大學後,我的第一感覺是我們的生活太浮躁了,太多的人只是在大學生涯中度過了四年。.有一次做了一個調查,問大學生大學的目的,有太多的人說不考慮,有太多的人說只是為了混合大學文憑,經歷了這麼多我終於明白很多事情不需要強迫,重要的只是一種感覺,如果你認為有必要做,如果你做得好,不要後悔。如果你後悔了,你所做的將毫無意義.始終保持一種安靜的感覺,理解你需要什麼,努力完成你的任務,走向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什麼是好生活。我的解釋是在安靜中走向自己.

最後,讓我們仔細聆聽梭羅心中的吶喊:

我引以為容的是,一位客人用黃胡桃葉作為名片,並在上面寫了幾首斯賓塞的詩。我把它當作我的壞室銘:

人們來到這裡,豐富小屋,不需要額外的款待;

休息是一場盛宴,一切順其自然,最崇高的心靈,最舒適。

讀《瓦爾登湖》有感10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年僅28歲,名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深深影響了一代人,許多偉人也拜讀了此書,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此書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哈丁曾說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

字裡行間都洋溢著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著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著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讀《瓦爾登湖》有感11

梭羅的作品是瓦爾登湖。

梭羅試圖描述瓦爾登湖不同於世俗的美,讚美與世隔絕的和平。他試圖讓每個人都相信瓦爾登湖是他想要的寧靜和溫暖。

然而,作為一名讀者,我明顯感受到了文字背面的另一個真理,那就是他的心並沒有真正放在這深藍色中。這不是他的家,而是一個避風避雨的亭子。瓦爾登湖的水融化了白色的雪花和金色的陽光,但它並沒有融化出對現實世界充滿憤怒和失望的心。

梭羅和他的想法是瓦爾登湖來自遠方的真誠朋友。瓦爾登湖對梭羅來說是一種深刻的思考和無助的超然。就像一個企業家從天而降,離開家躲在月亮湖裡一樣。睡不著的時候,躺在草地上數星星,一兩顆……

梭羅數著第一塊冰下的氣泡,一兩個……

雖然梭羅仔細研究了瓦爾登湖的'每一滴水。然而,我看到的仍然是一個沒有家的孩子。他試圖皈依瓦爾登湖。

只有瓦爾登湖的兒子才能融入瓦爾登湖的心。無論如何,它都無法與生命的起源和生長的天堂相媲美。安靜、快樂、舒適的水,一滴一滴,就像流淌在自己體內的血液。

發自內心的愛,是大自然的音樂。

讀《瓦爾登湖》有感12

合上《瓦爾登湖》的封面,我靜靜地,我感覺到自然的力量,感覺到一股清勁的風吹拂著我的心,我瞭解到,靜心感受,原來自然真的是那麼美好。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著人類、侵蝕著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著,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著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裡,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解除安裝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裡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裡呼聲。

《瓦爾登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梭羅能夠通過藝術來實現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業。通過創造一個有機的形式,他使自己的決定獲得了新生:通過有意識的努力,他重新獲得了一種成熟的恬靜,如果說那不是黃金年齡的清純狂喜的話。 。

如果梭羅僅僅給我們留下一部一個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記載,或者說他僅僅退隱到森林之中,在那兒記載著他對社會的抱怨。甚至說,如果他想把這兩者都合到一本書裡,那麼《瓦爾登湖》就不會有這一百年的生命。

正像一切所進展的一樣,梭羅記下了人跟自然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習性,連他自己恐怕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他一會兒為自我辯護,一會兒充滿了喜悅、自由、奔放、創造出了一個獨特的煎蛋卷,讓人們在飢餓的一天不斷從中汲以營養。《瓦爾登湖》是最早一盤充滿維生素的菜餚之一。

讀《瓦爾登湖》有感13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隻螞蟻的爭鬥,無不栩栩如生地再現於梭羅的生花妙筆之下,而且描寫也不流於表淺,而是有著博物學家的精確。下面是分享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種特殊的意義上說,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面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裡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湧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著。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徐遲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讓我們追隨著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讀《瓦爾登湖》有感14

斷斷續續小半年才讀完這本書,前情已想不起時候又開始讀,好在是本散文書,不太影響後續的閱讀。一開始讀確實還是比較吸引人,其中大段瓦爾登湖景色的描寫,令人神往。但是看多了不乏有點沒意思,可能我總是偏向於故事性的書籍,但並不影響這本書確實是很經典。

我想分享一段其中記憶比較深刻的,梭羅在其中說因為你需要麵包、咖啡、牛奶,所以你就需要出賣更多的勞動力來換取這些東西。但是如果你只是需要維持生命的物質,一些土豆泥,玉米糊即可。

一旦你需要的越多你付出能量的越多,這樣就是一個惡性迴圈。應該少一些慾望和需求,更多是維持生存本質即可。但是我覺得梭羅的想法過於理想化了,一個人不僅只是如梭羅般生活在瓦爾登湖的人,他是一個社會人,在社會中生存,衣食住行都需要通過大量的能量付出以此進行交換。此外,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是基於人的慾望,因為需要獲取更多的`物質因而存進社會的進步。當然我覺得梭羅的本意可能是想通過較為誇張的方式表達人的慾望過多不是一件好事。慾望是應當有的,但是如何平衡好,把握好這個度,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一點一點悟透的。

經典之所為經典,想必是值得多拜讀幾次的。這次只是粗略泛泛而讀,下次再精度細讀獲取營養吧!

讀《瓦爾登湖》有感15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處於一個快生活環境,尤其是居住在上海這座現代都市中的我們。

早晨,我們熙熙攘攘地擠在各式交通中,地鐵一列一列飛馳而過,汽車一輛接一輛馳過。汽車“嘟嘟”的急促鳴笛聲代表人門一天繁忙生活的開始。辦公樓裡,職員門飛快打著各類報告;學校中,學生門在紙上寫字“沙沙”聲格外急促……

人們忙於自己的生活,他們忙著工作,忙著學習。同樣在這樣一個快節奏城市中的我,作為學生忙於“兩點一線”的緊張生活。

《瓦爾登湖》書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離我們現在很遙遠的慢生活,它使我向往。梭羅在瓦爾登湖濱自己動手建造了一間小屋,在那兒住了兩年。他在那種蔬菜,在那兒閱讀,在那不焦不燥、井然有序地生活著。《瓦爾登湖》中的一切都靜謐而美好,這種慢生活與我們大有不同,是我們所不能嘗試的。

在梭羅看來,大多數人只是花費時間獲取衣、食、住所,而非精神慰藉,因而並沒有真正生活。這說的不就是我們嗎?我們為了活而活,為了生而生,大片大片時間都用於獲取物質。但有了足夠條件後又因“上進心”而繼續花大把時間索取。等到人老珠黃,卻發現自己沒有了解過這大千世界。

我們能不能像梭羅在《瓦爾登湖》中那樣“忙裡偷閒”一下呢?減少些沒有必要的、沒有意義的工作,在一個清晨欣賞一下朝陽的活力,在一個午後蜷在沙發邊吭食“精神食糧”書本……去看看這個充滿生機的世界的美麗。不是這個世界沒有美麗,是你沒有慢慢地,細細地欣賞這個世界。

慢一點兒,再慢一點兒……

或許只是草叢中的`一朵嬌嫩的小花,或許只是樹上一隻與你對視的小鳥,又或許只是一本書中短小而精煉的句子……

你慢一點兒,會發現有“瓦爾登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