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讀論語有感

論語7.96K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論語有感

讀論語有感1

七月,盛夏。日子波瀾不驚,此時,窗外雨水滴答,清脆悅耳。雨點濺落在窗臺上,風吹著雨絲穿過窗戶,一陣涼意。這樣慵懶的時刻,捧一本書,在文字裡度過。此季的主旋律,源於一本《論語》。

書桌上,靜靜地躺著《論語》,思緒又飄到了剛剛接觸《論語》的時候。記憶裡,簡陋的國中課本,我還是一隻小小的毛毛蟲,不知道鮮花的芬芳,懵懵懂懂的跟著老師讀、念、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當時的感覺很困惑,天天做作業,不是複習就是預習,哪來的愉悅?

現在想想,那時雖讀《論語》,始終一知半解,參不太透。偶爾提及,只是人云亦云的胡謅幾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耳熟能詳的句子。後來,偶遇舊書攤,附庸風雅地淘來一本線裝的《論語》繁體本,一行行繁體豎字,硬著頭皮讀了一遍。說實話,那一遍沒讀懂什麼,只讀了一些表面的文字而已,得出結論:《論語》難讀!在沒有小說看的日子,偶爾也會翻翻那早已發黃的紙頁,只是依然無法讀懂其意!

再讀《論語》,正是于丹熱播的時候,那個時候不叫讀了,是看。于丹教授聲情並茂的解讀,我又一次翻開那本《論語》,泛黃的書頁由於歲月的風蝕,留下了時間的`滄桑,失去了特有的那種書香,有些黴味,但這並不影響我徜徉在經典裡。那些日子,孔夫子親切得猶如鄰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也不再深不可測、高不可及,那些似曾相識的警句、良言迎面撲來……而我如遇故知,信矣!

輕輕地合上書卷,穿越2500年風雲的華光,驚覺這一團燃燒了數千年卻依然熊熊的火焰,跨越漫漫時空,仍然照亮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我等,我能做的,只是,跨越千年的距離,瞭解你,仰望你。不為別的,只為貼近你的溫暖。

讀論語有感2

說了這麼多,不舉例子就全是空談。所以下面我就舉一些例子來說明我讀論語的一些原則和方法。

《論語》中記載孔子評詩經,“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第二)。如果要問我,讀了《論語》,如何用簡短的話概括一下讀到了什麼呢?我覺得,我讀到的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幾個字以說得詳細些,那就是:中庸之道。

首先,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使用的恰當與否,會直接導致文學作品的成敗。

其次,說到塑造人物形象,《論語》雖不是小說和傳記,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然而其記生活小片段,從側面描寫人物的手法,對後世卻影響甚遠。

最後,《論語》限於其採用的`文體結構,敘事方面較別的文體稍遜一籌。

以上幾處,足可見《論語》敘事的精彩和洗練。

上面這段話中的“無友不如己者”一句,很多書(例如我為寫這篇文章參看的《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P4)譯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這種說法難以令人接受,至少我是如此。而南懷謹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則將它譯為(大意):沒有朋友會在每個方面都不如自己。我想,大家應該能夠憑感覺判斷哪一種譯法更正確。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前一種譯法呢?顯然是因為沒有從整體上把握導致。

讀論語有感3

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卻很可能不曾認真思考過什麼是學習,又是為什麼而學,有人認為,學習是學習者把外界知識內化來提升自我的過程,也有人認為學習就是收集、積累各種資訊,並進行思考,可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這些不同的觀點,也引起了我對學習的思考。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是在於死記書本,強搬硬套,而在於學以致用,在於實踐。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今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古人學習,是為了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希望可以為了國事,為了天下,施展自己的抱負,希望通過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能對國家安定,天下戰亂貢獻一份力量;而處於這樣一個和平年代的我們,有多少人學習是為了國家做貢獻,又有多少人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才去學習,想必現在的人們,普遍都是為了將來謀求一份好工作,每個月拿著差不多的收入,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罷了。

“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正簡潔的顯示了學禮和修身的高度同一性,孔子說,那些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適、做事勤勉而言語謹慎、“不遷怒,不貳過”,能接近有道德的人來匡正自己過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學之士,正如孔子最喜歡的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體現顏回安貧樂道的品質的同時,也體現出了孔子對於君子之道的高度肯定和讚揚。可見,完善品德修養是孔子賦予學習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人生意義。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老夫子一言道出學習之真諦。學與思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學習的過程中,注重反思,總結教訓和經驗,智慧學習,體味學習中的快樂。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中、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中,以智慧的眼光去選擇。凡是智慧學習的人往往能以自己的思維、獨特的見解去理解知識、消化知識,而不是隻會一味地囫圇吞棗、死搬硬套,使得學習事半功倍。同樣,智慧學習的人,其思想高度不再是以自己為中心,而加於整個社會、國家,乃至世界。於學習中,品嚐人間百態,並反思自己的言行,悲天憫人,由此,人格魅力,道德修養都得以昇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提到學習,想必現在很多學生對這個詞最深的'概念就是這是為了家長而學,為了老師而學,為了成績而學,為了工作而學,這才不得已而為之,而孔子認為,這都不如樂於學習,主動學習的人,作為萬世師表的他,卻自謙“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這正是樂知的最好體現啊,這樣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他才會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而當“志”於“道”,要從永珍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在孔子看來,只有悟道,特別是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才有信仰,才有駕馭各種複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以不變應萬變。一旦明道,即朱子說的格物致知,也是王陽明講的致良知,則可以持經達變,抱一應萬,待人接物事事可為,“君子不器”,並不是說可以脫離實際,忽略現實,因為陰陽一體,道器不離,悟道總是在器中,悟道後還是在器中運用。

所以我認為,不如以學為友,勤勉於學習,樂於學習,主動學習,才能是我們學生目前所能達到的學習的最高境界。(李沛烜)

讀論語有感4

《論語》是記載孔子和一些弟子言行的語錄,孔子死後由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而成的。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主要活動便是聚徒講學和整理古籍,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

《論語》這本書雖然篇幅不大,但是內容卻十分廣泛,有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個方面的言論,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也是瞭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宋代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它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論語》不僅影響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很早就傳到了海外,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世人稱為東方的“聖經”。

這本書既可以讓我們學習該怎麼做人,遇到事情該怎麼解決最妥當,對人怎麼樣才能讓別人不討厭你,還能從孔子的話裡體會到孔子對他的學生的良苦用心,學生們對學習的渴望!

讀論語有感5

在我上三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論語》,並對我說:“孩子,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告訴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時間多讀一讀。”我以前也聽說過《論語》這本書,但是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內容,於是捧起書翻看起來。我驚訝地發現,很多我聽過的話都在這本書中出現,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等。這本書中不僅有這些原話,而且有詳細的解釋,告訴我們這些話是什麼含義。

讓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的意思是:同朋友交往,說話要誠實,而且要講信用。讀完這段話,一件幾天前剛剛發生過的事情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我有一支非常漂亮、很好用的自動鉛筆,很多同學都很喜歡。我的好朋友王強也想要一支。他對我說:“你能幫我買一支同樣的筆嗎?”我滿口答應,說:“沒問題,我今天放學就去幫你買。”然而,放學的時候,媽媽來接我去吃晚飯,我就把這件事給忘了。第二天來到學校,看見王強,我才突然想起昨天答應幫他買筆的事情,可是我不好意思說忘了,於是對王強說:“昨天那種筆賣完了,今天我再去看看。”可是到了放學的時候,由於我在教室做值日,等我急匆匆地趕到商店,已經關門了。第三天,王強沒有問我這件事,我心想:“他一定也忘記了讓我幫他買筆的事,我也不用太著急了,什麼時候有機會再去買吧。”就這樣,幾天過去了,我一直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直到看到《論語》中“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人要誠實、守信用,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即便由於自身的`某些原因沒有做到,也要誠實地對別人講清楚原因。只有自己遵守諾言,才能讓朋友信任我,成為真正的好朋友。當我想到這裡,就把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地對媽媽說了一遍,媽媽欣慰地笑著說:“好孩子,你能想通這個道理真好,做人就是要從小養成守信用的好品質,這樣無論你將來長大了做什麼事,都會擁有很多真正的好朋友。”我聽了點點頭,對媽媽說:“我現在就去幫王強買筆。”就這樣,雖然遲到了幾天,但是我終於兌現了自己的諾言!當我把這支非常漂亮的自動鉛筆交給王強的時候,看著他開心的笑臉,我不由自主地也笑了,心裡感覺輕鬆極了!

從那以後,無論我做什麼事情,心裡都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兌現自己的諾言!

讀論語有感6

汲取先賢智慧,鋪就成功階梯。論語是一部哲學著作,又是一本思想智慧書,它是修德立身之學,是做人處事的經典。這部2400多年前的著作所講的每一個道理和智慧,給與我們每一個忠告和提醒,彷彿就是針對我們生活中身邊的人和事,讓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讓我們知行合一。

南懷瑾先生說,論語這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字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入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在惜字如金的中國傳統典籍當中,從來不缺乏需要反覆品味的`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歷代的經史子集,成為了一代代中國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建立了基礎,閱讀論語這本國學經典,也就是我們在和先聖先賢在對話,讓我們的生命層次不斷的提升,天人合一,大道至簡,道法自然,以人為本,知行合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天不斷的反省自己,改掉自身的缺點和毛病,以天的角度看問題,包容萬物,保羅永珍。站得越高,看得越遠,格局決定了人生的效率,做得對遠比做的快重要的多,讀論語,開啟自身的智慧,信因果,重內觀,大格局,不斷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讓正向的能量不斷加強,讓缺點和不足不斷的減弱變弱甚至消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是分階層和位置的,認清自己的階層和位置很重要,在不同的階層和位置遵循不同的責權利執行規則。

每天所思、所堅持不懈的遵循論語中的三基點:願每天可以清晰感受到精進,每天所思,堅持不懈的杜絕壞習慣,願生命可清晰的感受到境界的上升。

讀論語是國學入門的基礎,方向正確,堅持不懈,循序漸進就能最終開啟智慧印記,讓自己優秀成長,敬業工作,生活幸福。努力做到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讀論語有感7

日常生活中,父母總是告訴我們:只有好好學習和讀書才能有出路,才能改變自己的未來。聽到這些話後,我們絕大多時內心掀起“這些道理我都懂”的波瀾,也可能會產生反感。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可曾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學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學、怎麼學才能成為好學之人?

學習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在書中佔有較多比例。在讀完《論語》後,孔子告訴我其中的答案,使我對學習的見解不僅僅停留在表面,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學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訴我們: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我們要學習的是,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換位思考,不僅僅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避免在人際關係出現較多矛盾。

二、為何學?

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孔子告訴我們: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聰明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喜好信實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拘於小信而賊害自己;喜好直率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搗亂闖禍;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狂妄自大。在孔子眼中,仁、智、信、直、勇、剛都是好品德,都是我們應該加以修養的。但是,如果不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不能把握其實質,便很容易造成危害,從而由“六言”變成“六蔽”。由此可見,學習的意義非凡!

三、何學?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告訴我們:溫習學過的知識,預習新的知識,可以成為其中的老師。我們可採取的學習方法是在學習知識後,及時的溫故,及時的思考,重視量的積累,促成質變。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告訴我們: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也是很危險的。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深體會和牢記,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終日而學矣,不如須臾之所思也。在如今的學習型社會中,不但要求我們全面學習,終身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高中階段,我們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而缺乏對一些實際問題的'思考,這就要求我們多思考、多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告訴我們:勤勉而又好學,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而感到恥辱,方能成為好學之人。這就要求我們在遇到難題時,要不恥下問。而不是以韓愈《師說》中,那些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好學的人。

學習,不是空乏的獲取知識,而是用知識去充實自己,推動成功。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在孔子認為,思考是學習必不可少的過程,學習的最終結果是學以致用。因此,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學而思,思而學,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讀論語有感8

在不少報章雜誌裡,我總會看到有人提起《論語》,這不由得使我想起這本熟悉的書。

記得讀四年級時,在爸爸媽媽的輔導下,我就背熟了《論語》。由於是第一次背一本書,花的時間比較長,很多字我是第一次才開始“碰面”,所以我當時只是用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來對待它。

近兩年來,我多次反覆看《論語》,慢慢體會了其中的道理。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三千弟子共誦《論語》的盛大場面,給我一種“春雷”猛炸驚醒之感覺。它使我頓悟,它使我興奮,它使我驕傲。至今它仍在我耳邊迴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那真是一部千古絕唱。它不但唱響了我國古代文明,而且唱響了世界古代文明。它向所有華夏兒女乃至全世界人民宣示:這是一部中國蒙學的經典之作。

古人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在人類過去的漫長歲月中,世界上人們讀得最多的書恐怕就是《論語》了。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的讀書人,都曾將此書奉為經典。就連外國人也曾讚揚孔子和《論語》。如,在1988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感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現代日本企業家的精神導師澀澤榮一也曾說過:“要把現代企業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上。”可見,《論語》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在生活中,《論語》這本書無時無刻地提醒我。例如,我在和別人交朋友時,它就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它提醒我要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或者與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朋友,不要和虛偽、阿諛奉承、喜歡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還有,我學習中不深入思考的時候,它會告誡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這本書如同我生活的老師,時刻提醒和糾正我的錯誤行為,它就像我的人生座標,時刻指引我前進。

朋友們,《論語》是祖先留給我們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珍惜它。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親密夥伴,我們要學習它,運用它。

讓《論語》這部千古絕唱繼續在中華大地上唱響吧!

讀論語有感9

從二年級暑假開始到現在,我一直在背《論語》我覺得它裡面所包含的道理實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讀就懂,要你細細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閱讀才能明白這其中的含義。最讓我銘記在心的一句是第一篇第一句,原文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對於這句話我是讀的好多啟遍,今天再讀才有一番感悟。

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學習知識以後,時常去複習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我記得我剛上一年級讀課外書的'時候對成語特感興趣,一看到成語就很高興。媽媽給我準備了一個小本子,讓我把喜歡的成語和句子抄在小本子裡。那時興備,我是記了很多,但是我沒有像孔子說的那樣“學而時習之”。媽媽當時也說過:“記,就得在有時間的時候翻出來看看,要不然就和沒記一樣,什麼也得不到。”我也沒把媽媽的話當回事,只記不看。現在想想那個小本子所記的東西,什麼也不記得了。當再次背《論語》時,感覺媽媽說的話還真是對的。

當學到的知識增多,讀完的書也慢慢地推滿了書櫃一格又一格時,卻想不起那本書裡說的是什麼故事,有什麼精彩的地方,讀完的書就如同交過一次手的球友而忘的一乾二淨。再背《論語》時我明白了,學習知識要經常複習才會學的牢固,理解的透徹,才能做到溫故而知新。

《論語》是孔子智慧的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論語》的深澳,我還不能好好體會,但我想,我以後會繼續一遍一遍地背下去,不斷地學習。

讀論語有感10

在我最初接觸《論語》的時候,是處於一種孩提的矇昧狀態,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識要去讀,要去記憶。

大概是在四五歲的時候,現在想起來,我父親從一開始就沒有要求我死記硬背,卻經常帶我去叔叔、阿姨家參加聚會,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爸爸就悄悄地跟我說,你看,這裡有這麼多人,孔子說過一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麼些人裡頭,肯定有能當你老師的人,你去看看,你覺得他們誰對人特別有禮貌,誰特別博學,誰做事做得特別麻利,你去看看誰能當你的老師?小孩子嘛,我就這樣跑來跑去看,有的時候看到有些行為是好的,也有的時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會跑回來問爸爸,說你看,有一個叔叔他隨地吐痰了,這個人肯定不是老師吧。然後我爸爸會告訴我說,這也是老師啊,因為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樣好,這是老師;但是見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會不會跟他一樣不好,所以這也是一種老師。

我對《論語》的介入一直都是這樣隻言片語化進生活的。《論語》對我來講是篤定的、真實的、親切的、溫暖的。

隨著年齡的增大,我讀的書多了,但唯一不變的是對《論語》學習的熱忱。長大的我,不僅停留在誦讀何從生活的角度理解問題,而是去背誦和從做人的角度理解。

我愛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當太陽炙烤著大地時,當熱浪襲來時,期末考試的最後衝刺也到了白熱化階段。作為一名中學生,溫故早已成為主旋律。在這個階段,我明白了要溫習學過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山之所以高,那是因為每天都在得到新的石頭;海之所以廣,那是因為每刻都在融合每一滴新的水珠,所以經常溫習學過的知識,我們大腦中的知識也會如同山之高大,海之寬闊。

當然在《論語》中最被推崇的算得上是仁愛與孝道了。還記得國小時的我曾問老師什麼是仁,老師的回答就兩個字:愛人。真正的仁愛之心無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還記得中央衛視曾播過這樣一段公益廣告:一個小孩的母親給婆婆洗腳,她的小兒子看見後也也端來一碰水為母親洗腳。這反映了孝與仁愛都是代代相傳的。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農村阿姨,從嫁到這個村子,就義務撫養村裡所有的孤寡老人。就這樣,她日復一日地在這些老人家中奔走。她自己的四個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從小就覺得村裡的孤寡老人就是自己的爺爺奶奶,媽媽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們就會去幫忙給老人們洗腳、剪指甲。這樣一直持續了三四十年。有人評價她:如果富人做這樣的事叫做慈善,那窮人做這樣的事,她就是聖賢。看到她的故事時,我明白了什麼是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當然我們從小就知道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最有用的.。古人尚知要不斷請教他人,要有虛心的態度。然而現在有些同學會想:我是好學生,我才不去問他們,多丟人呀!真的丟人嗎?不丟人!不問怎知如何學!人與人沒有高低之分,沒有貴賤之差,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學會謙虛。

中國古代名著經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顆燦爛的瑰寶,其中《紅樓夢》寫出了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的封建家族;《三國演義》道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局勢。然而只有《論語》奏響了人生真諦與感悟的優美樂章。而《論語》卻奏響了人生真諦與感悟的優美樂章,她對我的一生造成了深厚的影響,相信她永遠會是我人生的指向標。

讀論語有感11

當我在國小課堂中揹著《論語》“子曰”“子夏曰”“子路曰”“子貢曰”時一直有疑惑,這些弟子的言論有這麼重要嗎?難道師傅不應是獨大?孔子教授於弟子的道理,這些道理本身難道不是屬於師傅的嗎?這些弟子為何把自己的言論和師傅的放在一起?況且自己編纂自己的書不好嗎?伴隨這樣的問題一直到長大。在這很長一段時間,我落寞了很久,一直對孔子幼稚的行為和做法感到耿耿於懷,反側難眠。

在老師的組織下,我再讀《論語》,擁有了一次瞭解孔子的機會,一句句的認真地讀著,慢慢地沉浸於其中,突然發現《論語》作為中國第一部語錄體的書籍,記載著孔子與弟子的言論的文字之下,是孔子佝僂而又挺拔的背影與無邊的智慧光輝。

仕途不暢的聖人

他是孔子,一個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卻生逢禮崩樂壞之亂世的普通人。他有凌雲的壯志,卻生不逢時,可他並沒有像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一流的人物選擇避世,像他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積極入世,率領弟子周遊列國以宣傳自己克己復禮的仁政思想。他到過衛、陳、宋等國,期間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數落和不解,他只好憮然,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他還曾斷糧七天,甚至險些被人害死,他明知仕途不暢仍知其不可而為之;他為加強國君力量,試圖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三家貴族,妄圖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但行動受限制,終招失敗……雖然不解、譏諷和困厄一直伴隨著他的.人生,但正因如此,方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心懷天下的他不愧是我們心中的聖人。

有教無類的教育家

他是孔子,是中華文明的奠基人,是中國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他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明世宗封他為“至聖先師”;清聖祖康熙尊他為“萬世師表”,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堪當此譽者,他一人而已。在《論語》中,從“子曰:‘有教無類’”中我彷彿看到了生性粗鄙,志氣剛強直率的子路戴著公雞的羽毛,佩著公豬的牙齒等示強之物侮辱他時,他沒有生氣而是在一邊心平氣和地設禮樂引導子路,終使子路心服口服,從此踏上了向孔子求學之路,最終成為一大賢人。假如他因為子路的粗鄙而拒絕教導子路,那麼社會上就會多一個粗人,少一個賢人了。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雨後甘露,總能讓人心曠神怡並有所收穫。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給教育帶來了啟迪:因材施教;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我們學會了學與思相結合……他的教學思想像奔流不息的長河一樣源遠流長,流進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又像是一塊歷經歲月的洗禮仍然會發光的寶石,時間越是往前走,它越耀眼。他無愧於是中國教育乃至世界的教育的啟蒙老師,更是偉大的教育家。

待人處事的高手

在孔子的待人處事語錄裡,仁是核心。仁是“克己復禮”,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不同的角度,“仁”有不同的含義,它的範疇很大,彰顯了孔子乃至中華民族極為純粹和崇高的道德精神。在現代快節奏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越顯緊張和脆弱,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待人處事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從《論語》中找到答案:設身處地體貼他人、遵循禮的規定、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學會待人處事才能走得更遠。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在待人處事方面孔子可謂是高手。

民國時期著名的學者柳詒徵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此評價,孔子受之無愧也。

從《論語》中,我讀到了一個鮮活的睿智的可愛的情感豐沛的孔子,他既是凡人也是聖人,更是一位讓我受益終生的老師。

讀論語有感12

有人說,閱讀是汲取精神的食糧;有人說,閱讀是接受靈魂的洗禮。但我說,閱讀是開啟新階層的人生,每讀一本書,我都感到自己在蛻變,在成長。書,就像一個引路者,它引導著我脫去幼稚的外衣,變得更加沉穩,智慧,向著知識大道走去。而《論語》這本儒家名著,是眾多書籍中給我啟發最深的一本書,每次讀到這本書,我都能從中發現更多的知識,感悟更多的人生智慧。童年,在閱讀中慢慢成長……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這句話,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聽到的名言。那時,我才七歲,但也懂得了“自尊”,經常滿懷嫉妒愁悶,老是想著如何超過別人,抬高自己,這時,我看到了《論語》中的這句話。頓時,我如同捱了一記悶棍,我明白了整天想著如何抬高自己,想這想那,成天憂慮是小人之舉,不僅沒能如你所想,還白白浪費大好時光。而君子,心胸寬闊,宰相肚裡能撐船,與小人相比,顯得多麼有氣度!我立刻提醒自己平時要“制怒”,擁有寬廣的心胸。從此以後,我一旦發現“嫉妒之魔”出現,我就會告訴自己,這是平庸的表現,只有市井小民才會這樣做,道德高尚的君子,心懷如天般寬闊,我要剋制住自己。從此以後,我生氣的.次數大減,一直保持著廣闊的胸懷。《論語》,是你教會了我做人之道!

在我成長的每一步,背後都有著一個身影——《論語》。它將不慎落入沼澤的我拉出,將捲入漩渦的我拉出,它幾乎幫助我化解了一切困難。我一見到它,就像見到了一位老朋友,又像見到了父親。它就是一把利劍,幫我將攔路虎一一擊敗。記得三年級,在三月一日那個黑暗的日子裡,我的語文成績跌到了歷史最低點,我就像被人扇了一記耳光,一整天恍恍惚惚。那時的我,就像失足墜落懸崖那般絕望。在這時候,《論語》又給了我以無盡的動力:“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是啊,我怎麼能如此之快地失去了鬥志,變得絕望?難道失敗不是暫時的嗎?人的志氣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我絕不能輕易失去啊!於是,我立刻恢復了信心,對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剖析,果然,在第二次考試中,我的成績又恢復到優秀水平。《論語》啊,是你讓我不斷成長,不斷拋棄壞品質!

看似普通的一本《論語》,卻為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力量!有了閱讀,我相信,我將會迅速成長,有了閱讀,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將精彩!

讀論語有感13

我們經常聽到:做事要思路清晰。原先在企業做大資料時,每天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做事思路清晰。思路清晰,邏輯,條理性等好像是當代人時刻具備的硬技能。帶娃半年,就會發現有些小孩天生思路清晰,有些小孩卻思維混亂,我稱之腦子一團漿糊。老師面對思路清晰的孩子總會多關照一些,而那些腦子一團漿糊的人無論多麼努力,卻總是不能討喜。好像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教育能改變這種不平等麼?很難,很難。首先思維混亂的問題能不能被家長意識到。做到第一步,就難於上青天。解決兒童思維混亂的問題,似乎沒人提出來,而分析商業案例時,寫系統分析文件時,行業內是有大師訓練的,但也是針對某一塊內容,比如企業分析,比如系統分析。但是並不是企業分析做的很好的人,生活上就能保持思路的清晰。

以上我提出了兒童思維混亂的問題。但是怎麼解決呢?

以下是我切身的經歷.

從今年2月份,我開始帶我侄子讀書,我也在我侄子的班級任英語老師。我願意培養他,也是因為他父母善良孝順,孩子雖不是天賦異稟,但也還算善良,大方。但是不懂教育的父母很可怕,他們從小給孩子玩手機,看電視,旁邊還有個奶奶恨不得掛在孫子身上,幫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我剛帶去海南的時候,打掃衛生,洗衣服,整理床鋪,洗碗啥都不會。成績也是差的很。我們班早上有三節課經典背誦課,別的孩子一早上能背上2-3段,而他一週只能背一段。其他學科更是慘不忍睹。大部分家長一定會先解決讀書的問題,哪科不好補哪科,於是數學補習班,英語補習班等等。

而我教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尊師。我剛帶他去見老師的時候,我沒有對老師說,你要多多照顧我家侄子,畢竟我是這個班的'老師,其他老師總得給點面子。我對著我家侄子說:你要照顧好老師。拜師學習,首先不是老師對學生好,而是學生把老師照顧好。尤其在兒童時代,能教會孩子這點尤為重要。學會這點,他這一輩子會遇貴人無數。家長們總會怕孩子在學校受欺負,所以每次見到老師的時候,都會希望老師能照顧好學生,而忘記給孩子強調老師是需要被照顧的。再有一些比較有見識的家長,會強調讓學生不要給老師惹麻煩。這已經是一大進步了。但還不夠,沒有達到尊師的要求。好的老師會給孩子思維上極好的訓練,所以必須尊師。

第二件事,就是教他怎麼生活獨立。一些家長意識到人生活的自立能力比學科的學習更加重要。有些比較有見識的家長就會給孩子報各種夏令營,學習打掃衛生,洗衣服。本應當家庭承擔的責任,外包給各種培訓機構做了,孩子回去之後又變回原樣了—什麼都不做,依賴爺爺奶奶,保姆,機器人,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生活的問題和思維又有啥關係呢?關係大了。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是最好的訓練思維的方式。我們看到好的保潔工,做事情總是很有條理。估計沒有父母說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清潔工。但是灑掃卻是訓練孩子思維方式的第一步。在我半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那些在生活自立能力強的人,學科成績表現得很好。也不乏有些孩子天賦異稟,生活能力極差,但是學的特別快。我的侄子肯定不是屬於那萬分之一的人。所以當他學科成績表現差得時候,我並未急於給他補課,而是教他如何生活,洗衣服,晾衣服,打掃衛生,一點點教,花的時間是最長的。

其次,斷絕一切電子產品。有很多人說這樣做會讓孩子脫離社會,其實如果不好好用電子產品,也會讓人脫離社會,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裡,宅男宅女就是很好的例子。孩子判斷力,自律能力不夠時,遠離電子產品是很好的選擇。

之後,體育鍛煉,高強度的體育鍛煉。有個很好的體育教練是很好的,但是我們沒這個條件,就讓他跑步,每天一個小時,2個小時的跑步。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強身健體,看不見的東西就是孩子的心性。我們班有個孩子長期練永春拳的,靜定能力就非常好,她總是能保持持續專注。

其次,就是讓他背經典。我觀察到背經典的孩子靜,也就是禪定功夫很強,這樣的孩子學習就學的很快。我說的不包括特例哦!有些孩子天生就是那底層的萬分之一,很難教。孩子真正的背誦經典之後有這個功夫,也有些國學機構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罷了,拉了一個很長的做國學的橫幅,學生估計沒讀幾本書。我家侄子就是背經典,週末也要早起背誦,反覆的讀背。讀背一定時間之後,就開始學習解經。

最後才是其他學科的學習,數學,英語等,這些全部自學,老師不上課,只引導。

長時間這樣的訓練,孩子的思維會慢慢清晰,做事有條理。

讀論語有感14

在20xx年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有幾篇我深有感觸: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的同時又時常去複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讓人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個君子嗎?”。“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學習”不只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孔子也是這樣認為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學習中的'“實踐”,就是把所學的東西反覆實踐才能真正掌握,並體會到其中的喜悅。因為好學者的心胸是敞開的,願意與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遠方有人來講道論學,近處的人也向自己請教,這不正是學有所成的快樂嗎?再者,當他人不瞭解自己時,也不去怨恨他人,這是君子的涵養。

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師長,做事情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愛護眾人,與有仁德的人親近。如果之後還有精力,就去學文化知識”。古代對少年兒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說的這段話。在我國古代,書本知識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基本內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兒童培養成孝敬父母、謙遜待人、講究信用、團結他人而又嚮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與孔子所處的時代不同了,書本知識的學習成為少年兒童學習的主要內容,一個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學習知識上,就很難勝任以後的工作。學習做人的品質與學習書本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學生要在德、智、體、美、勞這幾個方面發展。古今社會的發展給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知識,懂得了孝敬父母、為人處事,這本書真的很好,建議大家來讀《論語》吧!

讀論語有感15

今天,我讀了《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春秋時期的孔丘寫的。它和《中庸》《孟子》《大學》合稱“四書”。

這本書主要寫了孔子對一些仁孝、君子、政治等問題的看法,也寫了孔子的一些習慣。後面還有學生與孔子的對話。從而寫出了許許多多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它分了二十篇,每篇又有幾十章。

在這本書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是《學而》篇第一章。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孔子說:“學了知識後,能按時反覆地溫習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並不怨恨,不也是個有修養的'人嗎?讀完了這一段話,我明白了,要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就要好好學習,多學一些文化知識,講文明、懂道理。還要熱情好客,家裡來了客人,要熱情接待,不能小氣,要大方一點。最後就是寬恕。我們在生活中自己和別人總會遇到誤會或做錯了什麼事。這時你要原諒別人,寬恕別人。你寬恕他人,自然別人也會寬恕你的。古今中外多少人是君子啊。我也要努力做一個有修養的人。

這本書告訴我做人的道理,是一本多好的書呀。我也要像書中說的一樣孝敬父母做一個有修養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