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讀《論語》有感(精選15篇)

論語2.78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論語》有感(精選15篇)

讀《論語》有感1

在沒有學習《論語》之前,我自己經常問自己,人生的價值是什麼?世界上為什麼會有一個我?……

也經常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使自己徘徊不前;有許多困惑的問題,一時無法悟明。

學習《論語》之後,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重新的梳理和思索,雖然沒有徹底悟透,但是,已經找到了思想的根源,解決問題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對待事物的態度。

《論語》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闡述著國人內心根本的.問題:為什麼活著?怎麼活著?做什麼樣的人?《論語》思想的核心:做人。建設精神家園首先要讀《論語》。讀《論語》,學做人。追求為人大道。不侷限於職業、事業;不侷限於成才成名;也不侷限於物質生活享受。先做人,後做事;先做好人,後做貴人、名人。

讀《論語》有感2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對映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後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讀《論語》有感3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讀《論語》有感4

《溫儒敏論語文教育》大致分為7輯。第一輯“課表與課改”, 第二輯“教材編寫”, 第三輯“大學聯考語文”, 第四輯“語文教學”, 第五輯“研修文化”, 第六輯“大學本義”, 第七輯“文學生活”,而我最感興趣且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輯:語文教學。下面就本書第四輯:語文教學中的“語文課要‘聚焦語用’”談談我的讀後感。

一、語文課要“聚焦語用”

溫儒敏教授提出語文課要“聚焦語用”,語用就是語言文字運用。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那該如何定位呢?語文課就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同時把文化修養、精神薰陶,很自然地帶進課堂中。如何實現語用,溫儒敏教授建議我們教師讓學生自己讀,接著老師帶著學生邊讀邊把生詞和某些難點解決了,並在閱讀中很自然地講解或者穿插討論課文中的重點。

在平常的`教學中,我通常都是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理解了再讀,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課文中讀,我發現學生也樂於去讀,樂於去說,且很自然地走進了課文,接近作者,理解文字。

二、語文課要教給學生具體方法

語文教學中,閱讀是最為重要的!學生閱讀時,我們並不是僅僅口頭佈置,而是要授予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

在課堂上,我一般會提問學生:讀了課文你們有什麼感受或者有什麼想說的?學生回答的都千篇一律,讓我很疑惑。看了溫教授的這篇文章,我明白了:閱讀得有提示、得有具體,得有練習。原來我沒有教給他們一些方法,而不是籠統的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摸不著頭腦。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三、略讀課就要讓學生自己讀

溫儒敏教授提出略讀課就放手讓學生自己讀。在新的教材中,“精讀”改成“教讀”,“略讀”改成“自讀”。“教讀”課安排 有預習,思考題也比較多,照顧到方法的提示與練習。“自讀”課有導讀,還有旁批提示,引導學生順利閱讀,理解課文,激發思考。除了“教讀”、 “自讀”,教師還要注重課外閱讀的延伸,這樣的語文課才算是成功的。所以溫教授建議我們老師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因為擴大閱讀量,是語文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們需要引起重視。

四、不要濫用多媒體

溫儒敏教授認為現在濫用多媒體,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毒藥”,且很多老師得了“百度依賴症”。確實如此,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只要手指頭動一動,上網百度一下,什麼教學資源都有,這確實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許多方便,但凡事都是有利弊!現在的我們過於依賴多媒體,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困擾。濫用多媒體會讓我們的老師失去自己的個性,制約老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溫教授建議老師語文課不用或者少用多媒體,讓語文課重新回到樸素本真的狀態中來。

“活到老,學到老”,這段時間閱讀《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我受益匪淺。在未來教育的道路上,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讀《論語》有感5

這幾天,我跟爸爸一起認真地學習了掛曆上的《論語》經典。

第一篇是“有容乃大”,講了我們要對別人寬容,別人才有可能對我們寬容。第二篇是“厚德載物”,講了君子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質。第三篇是“上善若水”,講了水能為百谷王的原因是因為水謙虛,而且團結,把最堅固的東西也能衝破。第四篇是“寧靜致遠”,講了我們不要被雜念所左右,只有心平靜下來才能學習,要不然學習就不會上進,反而會像野馬奔跑一樣飛快的下降。第五篇是“得失不驚”,講了你要是丟了東西或是得到東西都不要驚慌,更不要介意。第六篇是“從善如流”,講了我們要善良,樂於助人。

爸爸將每一篇的`意思講給我聽,還讓我口頭說一說大意,又讓我聯絡實際,說一說感想。我學習了《論語》裡的知識,覺得非常非常開心。

讀《論語》有感6

中國古學博大精深。儒、墨、道、法四家學派將中國人民從千百年的水生火熱之中解救出來。其中儒家學派是我最喜愛的一家學派,它讓我受益匪淺。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又名孔夫子,他名丘,字仲尼,山東魯國人。他可是人類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與弟子編纂的《論語》被流傳千百年,將知識以及人間道理向世界各地傳播。當翻開一些語文課本,你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這正是世人對孔夫子的讚揚。

在讀完《論語》後,我深有體會,其中有幾條孔子語錄讓我銘記在心。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一句我們都耳熟能響,這句語錄後來也變成了成語——擇善而從。我們的漫漫人生路上,總會遇到那麼幾個人,可沒有人是完美的,他們各有所長,也有缺陷。我們該怎樣向他們學習呢?我們要從他們的身上找到他們的優點,並向他們學習;找到他們的缺點,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些缺點,在將這些缺點改正。這不正是學習的好方法嗎?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看上去這句話好像不關學習什麼事,其實道出了一部分學習真諦,學習不能求快,要慢一點,穩穩當當的一步一步學,不能一口氣吃成胖子,學習太快反而會讓知識更快流失;在我們學習時,不能因為休息一會這樣的小利而暫時停止學習,這樣子學習是會讓自己更加“貪圖小利”,如果面前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呢?所以我們要從一開始就抗拒小利,認真休息。這難道不是學習的道理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是我最喜歡的一句,我都到這句話時就肯定,孔子一定是一個重視學習方法的一位長者。在學習時,我們會學到很多知識,但如果我們不去反覆地溫故它,也許有一天,這些知識就慢慢離你而去;在生活中,我們周圍的朋友,家人都會給我們提一些建議,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們都要虛心接受他們的建議,這樣才會成長進步;當你小有名氣時,定當還有人不太瞭解你,這時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君子的表現,我們要表現得平靜一點,讓別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一個有學問的人。這難道不是學習的好表現嗎?

孔夫子知道的知識是多少呢?猶如那滔滔江水吧。

《論語》所帶來的道理數之不盡,孔夫子流傳的學習精神也不會殆盡。我們應當感謝《論語》帶來的知識,更應當感謝孔夫子編纂了這篇千古長論。

讀《論語》有感7

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有一本書記錄了他與他弟子的言行——《論語》。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撰的一部語錄體著作。這本書涉及政治、文學、哲學、道德以及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朱熹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這本書裡的每一個句子都能告訴我一個道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讓我知道了如何才能保持君子風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明白了“學”與“思”的辯證關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讓我瞭解了認識事物的正確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知道了要向一切人學習,要隨時隨地注意學習······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這句話闡述了孔子認為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恕”。寬恕是一種潤滑劑,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寬恕是一種鎮定劑,可以使人在眾多紛擾中格守平靜;寬恕是一縷陽光,可以消融彼此之間的猜疑積雪;寬恕是一座橋樑,可以將彼此間的心靈溝通······寬恕是生活裡必不可少的一種因素。如果沒有寬恕,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無比沉重,身後的包袱就會越來越重。總有一天,它會把我們壓垮。

《論語》中的句子不長,但是每一個句子中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這本書。

讀《論語》有感8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

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我們也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裡,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生活中愉快地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讀《論語》有感9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人生經驗和智慧的高度濃縮,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在我們中學的語文學習中,都存在對論語的學習。在高中時甚至有一本單獨的書讓我們學習論語。由此可見,儘管論語歷經瞭如此長的歲月,但卻依然被世人所借鑑與推崇。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對論語進行了剖析,把論語的內涵與現時代的精神結合在一起,《論語新解》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一。《論語新解》所以取名新解,非謂能自創新義,掩蓋前儒。實亦備採眾說,折衷求是,而特以時代之語言觀念加以申述。此書寫於1963年,作者錢穆曾被評價為在史學領域高舉現代新儒學旗幟,維護中國歷史文化精神的第一人。錢穆一生中的著作有許多都是關於論語的解讀,更體現了他對論語的獨特見解。

翻開這本厚重的書卷,一字一言都細細的詮釋著中國流傳千年的'儒家哲學。樸素的言語中處處蘊含著一種信仰,一種情懷,一種社會擔當。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學習就是邊學習、邊思考,要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化為己有,聯絡生活,並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這是一種學習的態度,所以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總是提醒自己不斷地思考,學習學的就是一種興趣,為滿足自己而感到滿足。。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根據錢穆先生的解釋,弟子在家則講孝道,出門則盡弟職,言行當謹慎信實, 對人當泛愛,而親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餘力,再向書本文字上用心。這更適合運用於如今的生活。在如今教育狀況下的學習,我們都注重書本上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道德仁愛修養的提高。因此,多看書是永遠適用於現在的我們的。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錢穆先生解釋為——品德不加意修養,學問不精勤講習。聽到義的,不能遷而從之。知道了不好的,不能勇於改正。這是我的擔憂呀。孔子擔憂他以及他的學生做不到這些,不僅僅是在當時,現在我們也存在著這些問題,歷史傳統文化正在流失,人們的道德水平也跟著時代發展而被消磨。新聞報道的那些老人該不該扶,外國景點的中文提示都表示了深深的擔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句話。培養堅強的意志,樹立遠大的目標,並要以堅持不懈的恆心努力奮鬥。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奮鬥過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現在的我們不需要說一定要為國家做出多大貢獻,我們需要的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孔子不僅提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認為“民無信不立”,這都表明我們要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樂亦在其中——這是我曾經最耳熟能詳的課文之一。君子之所以被稱為君子,不僅僅是因為他擁有的才華,更是因為他所具備的“氣質”。無論我們身處怎樣的環境,都能不被其所影響,甚至更好的利用周圍所給予自己的一切。君子飲食不求飽,居處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謹慎地說話,又能常向有道之人來辨正自己;君子 “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 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子為學,當重德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

學習錢穆老師所寫的《論語新解》,讓我再次重溫經典,讓我彷彿穿越了時間的隧道,身臨夫子教導的場景,感悟到了經典的平凡智慧。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感受到了論語的從古至今深層含義,也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修身正己,勤勉自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是我以後生活與學習的目標;與此同時培養堅強的意志,讓書中的知識真正實踐在生活中。學習並不僅僅是為了知識,還有的是對態度的培養,氣質的養成。才所謂德才兼備,堪為君子。

讀《論語》有感10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書中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思想和主張,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和廣泛。

《論語》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語言質樸精練。其中有許多傳誦至今的名言,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任重而道遠”。它們所蘊涵的深邃的寓意膾炙人口。

讀《論語》,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是一道晶亮跳躍、清澈見底的小溪,而是一條遼闊、深不可及的滾滾大江,它磅礴的'氣勢深深打動了我們,讓人久久地沉思。

孔子將“禮”作為最完美的倫理規範和制度,同時,他又將“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論語》中被著重表達。它的內涵是豐富的,其中體現之一為“仁者先難而後獲”,意思是:仁人是難事做在人前,收穫退居人後。相當於我們今天常說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這也是當今社會衡量人的道德水準、精神品質的尺度之一,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努力追求的一種境界。由此可見《論語》對現實社會的積極的影響和它強旺的生命力。

《論語》中有與當代思想相悖謬的地方,應該芟除。但它的菁華必然陶鑄我們。

讀《論語》有感11

在這物慾橫飛和高科技時代,人們大都追求物質享受,而我在今年除夕的前兩天到安順書店買了一本《論語》回家過年。把除夕之夜過完,大年七年級就在家裡開始看《論語》。我覺得書能讓人忘卻一時的疲倦和憂愁,使人心情淡定,能給人力量和學習的動力。有人常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種祿。”每當閒暇之時,手捧一卷書,沏一杯香茗,令人神思貫注其書之魂,乃人生一境界。書讓我夏天不再燠然,冬天不再寒冷,書讓我不會寂寞,書是我的知音。讀一本書可以讓人很放鬆,可以和作者交流思想和心得,可以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書是我的心靈伴侶。

《論語》此書是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著作,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全書二十篇,《論語》原本沒有篇名,後人摘取每一篇第一章第一句的開頭兩字或三字做篇名。《論語》的開篇,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倡導人們溫故而知新,學習不忘時常進行復習,鞏固已學知識。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難道不感到快樂嗎?人們不瞭解你而不生氣,這就是一種自我修養,是君子風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提倡學思結合,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失方向而一無所獲,然而只一味進行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停止不前。只有學思結合,才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讀《論語》讓我懂得萬世先師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勤奮學習和謙虛治學的精神。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人,其中最好學的是顏淵。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淵的住處很間陋,別人無法忍受這種貧窮清苦,而顏淵還是那麼刻苦好學,顏淵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諸葛亮在其草廬上書:“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當今社會,如果貧居鬧市,做到清心寡慾,靜得下心來,知足常樂,不被外界事物干擾,找到心靈的從容和淡定,就會樂在其中,安然自得。

孔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夫子在學習時不覺得厭資料來源於貴大,甚至忘記了吃飯和睡覺,到老了都不知道。學習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孔子教育學生從來不疾言歷色,總是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如《論語》“夫子循循焉善誘人。”然而現如今有些老師在教育學生時採取應付了事,粗暴間單,對待後進生更是不聞不問,歧視冷漠,缺少關愛和鼓勵。我們老師在教育學生時應該即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多鼓勵少批評,多和學生交流,多溝通,多談談心,教給他們持之以恆的學習方法,怎樣培養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等。

回顧我第一次讀《論語》時,有許多不太明白,因為基本上都是文言文,雖然有註解和譯文,但讀得太快而潦草。第二次讀《論語》時細細品讀之,有很多感悟,無論是孔子廢寢忘食的好學精神,還是誨人不倦的教學原則,以及為了實現自己政治抱負跋山涉水周遊列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精神,令人為之折服。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這裡,孔子所主張的.教學的精神,人生修養的道理,就是教給我們為人處世首先要做好自己,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無論在什麼崗位除了做好自己以外,還要想到別人,對待別人應該有顆寬容的心,能容忍別人一時的錯誤,多看別人的優點,不計較小節。

總之,我讀《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做人要誠實,謹慎,謙恭,果敢和剛毅,同時古聖先哲的智慧和光芒永遠激勵和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

讀《論語》有感12

隨著百家講壇這樣一個面向大眾的學術交流平臺的推出,讓我們認識了易中天、于丹等文學大師,他們用平實的語言,為我們刻劃了一個個生動的歷史人物形象、為我們重新定位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地位,正如於丹所說: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象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于丹用這種樸素的心態為我們描述了孔子的思想在當今也能普遍適用的法則。

仔細回想起來,我們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離不開這些生活的理論的.。尤其是在工作方面,孔子主要提出了幾大建議:

一、做事要有分寸,要有公正的心態。

在做事分寸上,孔子認為“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過猶不及”嘛!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待所有人的過失,“以直抱怨,以德報德”正是一種分寸的體現。如何保持分寸呢,就是用公正的心態,坦然面對一切。

當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需要有一種習慣,去問問自己,這樣做合適嗎,這樣做公平嗎?有時候為了完成個人工作,而破壞公司的規章制度,表面上看是為了讓工作更有“效率”,實際上則是對公司制度的踐踏,破壞了現有的工作流程,將會讓更多的人失去應有的“效率”。

二、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

孔子鼓勵的是少說多做,其實也是避免“言多必失”。

在當前以服務為主的技術型公司裡,需要我們隨時保持積極的工作作風,對於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都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去世處理,因為同處一個團隊中,無論問題是否是由自己的原因引起,事不關己的作風只能導致團隊競爭力的喪失!

三、做事要謹慎。

在軟體開發中,謹慎是一種必需具備的工作態度。因為在開發中,實現最終結果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各種方法都會有自己的優缺點,認真恆量每種方法的缺點,並找出彌補的方法將會使開發過程逐步成熟而易於控制。

記得前不久公司舉行拓展訓練,其中就有個“過電網”的專案,在同一個隊中的十多個成員,需要鑽過大大小小的網孔而不能觸網,而我們隊幸運的全部過關,

不得不說這是團隊全體成員齊心配合,謹慎行事的結果。

四、做事要尊重別人。

不尊重別人而給別人帶來的傷害,就象小男孩釘在木板上的釘子一樣,釘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個洞永遠不能消除了。所以,做事前,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取得別人尤其是客戶方面的認同才會得到相應的肯定。

事實上,孔子帶給我們的太多太多,無論何時,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帶給我們的將是真正的成功和內心的愉悅。

讀《論語》有感13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樸素的語言中無不透露著孔子對社會﹑人生的思考,蘊含深刻智慧與哲理,是世界公認的人類文明的偉大財富。

“仁”是本書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認為“仁”是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好仁者,“無以尚之”。《論語》於此講了兩點:一,“仁”的內涵;二,如何致仁,由此引出“德行”二字。一句話,“克己復禮為仁:要約束自身並使言行合乎禮。孔子還提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即有正確的愛憎觀念,仁者“愛人”、“知人”等觀點。主張愛護、瞭解、尊敬他人,並把孝悌作為“愛人”的一個根本立足點,“愛人”必須孝敬父母,“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另外,“仁”還包括“剛,毅,木,訥”——剛強,果敢,樸實,謹慎。此外,對仁德的修養,主要還是靠個人自覺的`努力。仁者安於仁道,在任何環境下都要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還有事奉賢者,結交仁者。

其二,與“仁”相輔相成的是“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認為“禮”是維護國家穩定的根本。“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此句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說明“禮”對人民的教化功能。對個人而言,“不知禮無以立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而“仁”和“禮”並非兩個獨立概念,二者結合才是“完美人格”。孔子認為東周後期“禮崩樂壞”的原因在於當時的禮法重形式而薄內容,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從內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禮和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提出“仁”正是為了糾正周禮的缺陷,“人而不仁,如樂何?”而孔子的每一個行為都以“禮”為重:盡孝時不違背禮的規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學生們厚葬顏淵時孔子認為不符禮的規定;孔子患病無法起身穿朝服見國君,就把朝服蓋在身上;他與國君吃飯時都先主動嘗一下,這些都表明他對禮的遵從。

除此之外,《論語》中還介紹了大量有關品德修養,待人處事,孔子的教育內容與理論,學習態度與方法等方面的內容。如孔子的弟子讚譽他的美德時概括為“溫,良,恭,儉,讓”五字。孔子強調的“仁者”“君子”應具備“智、仁、勇”三德,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自覺遵守道德規範,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通觀全域性,領導全域性,謹言慎行,對國家或個人負責任,成為合格的領導人。其次他也多次強調“孝”,孝要依禮而行,對父母和顏悅色,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從內心深處真正孝敬父母。孔子有很多先進的教育方式,甚至如今也還有深遠影響,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啟發學生興趣等,他要求學生能舉一反三,讓學生充分獨立思考。除書本知識詩、禮、樂,道德修養之外,孔子常帶領學生周遊列國,注重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他辦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治國安邦的人才。在學習上,他強調學思結合,及時複習,不恥下問,虛心刻苦,實事求是,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可事物我們還是要批判性地繼承。孔子曾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可見其輕視婦女的思想,後來則演變為“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男權主義,這種思想如今看來是應接受批判的。他“述而不作”的原則反映其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此原則很難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還有他所說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忽視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道理,畢竟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都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

無論怎麼說,《論語》融入了孔子所有的智慧,今天我們仍可以從中汲取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幾千年前的智者尚且如此,如今我們卻有太多太多人與孔子的推崇背道而馳。不妨泡一杯香茗,憶人生點點滴滴,聽聖人暢談人生哲學,收穫心靈的安寧與靜謐。

讀《論語》有感14

我來到讀書會已經一個月了,每次都在輕鬆歡快的氛圍中和大家學習《論語》,分享各自的經歷與心得,這些就像純凈無雜質的溫水,不斷注入我心中的杯子。

最近讀到《學而篇第一》的第四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國小時就已經知道這則了,但知道歸知道,根本談不上真正的瞭解和體會,但通過讀書會,便有了自己更深的感悟。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而自省可通過三個方面:忠,信,傳。通過讀書會,我對於「忠」和「信」有了新的理解。

「忠」和「信」同屬於儒家強調的「八德」。盡己之謂忠,這是盡心的態度。「忠」字,心上一個中,便是懷著一顆「中庸」的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偏離自己的初心,堅持自己一開始所堅持的始終不變;不倚,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便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力量,或許就是責任和擔當。做到這兩點,便離「忠」很近了;那何為「信」?以實之謂信。一是對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根細刺,那是難以暴露的私慾和雜念,不僅別人看不見,連我們自己也很難找到,這就需要我們抱著很大的勇氣去揭開自己的心並找到它;二是對他人,這也要分為兩個方面來談,首先是我們自身對於他人的信,懷著誠心、講誠信,便是「信」的第一步;其次,是看清他人的虛實,就如學長在讀書會上所說:「看人就像看浪花一樣,不僅要看見海面上不斷迭起的波浪,還要看見浪花下的那片海。」看清他人實質的內心,分清誠偽虛實,也是「信」的一部分。

於這一則,另一個讓我深有感觸的是「自省」。就像前文所說,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根刺,反省便是那個揭開內心尋找它,並將它連根拔起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確很痛,因為我們總是把眼睛放在別人的身上,看得見他人的是非對錯,卻覺察不出自己的問題。我有自省過,我知道那種需要將一切都放下、不斷揭開內心不敢暴露的陰暗面,發現自身的缺點並承認它、正視它的感受。或許由於自己並沒有那麼大的勇氣,我也很久沒有觀察自己的內心去尋找那根刺了。學姐說:「自省是一個過程,是需要不斷努力與反覆的過程,可能很快便發現自己改變了,但也有可能需要更久的時間與磨練,但是隻要堅持下去,最終會變得更好。」

很感謝當時聽從內心的聲音來到讀書會的那個自己,《論語》讓我認識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自身的渺小與脆弱。我知道自己現在心中的那杯水沒有很多,但通過不斷注入,總會有醍醐灌頂的時刻。

讀《論語》有感15

兩個孤獨的生命面臨著危險的境地,它們如果放棄的話,將立刻腐爛變為土壤,不再擁有那充滿活力迎接陽光的生命了。甲種子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它說:“我們已經被運送到了這無光的地方,不會有生存的'希望了,認命吧,比現在在這兒掙扎好受一些的。”而乙種子卻說:“雖然我們生來是默默無聞的種子,但我們應該努力實現自己作為種子的價值,讓我們的生命多姿多彩,雖然現在身陷絕境,我相信,一定會有機會見到陽光的。”後來,甲種子消融在泥土裡。

運貨的車來了,把乙種子運到了戶外,乙種子便成長了。長出了油綠的葉子,開出了滿樹的繁花,引來了成群的蜂蝶。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自己,雖然我是一個內向的孩子,不是很優秀,老師曾說過;無論在多麼寒冷的冬天,與嚴寒抗爭到底的永遠只有松柏,它們的堅強和堅持讓它們成為冬天裡唯一的綠色,是金子,最終會發光。我相信只要我自己拼搏向上,也一定會實現自己的理想的。

蠟燭雖然生命短暫,但它的一生卻因追求而發光,為人類提供了光明,力爭使自己著的更亮,甚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不停止,這與乙種子的精神多像!乙種子的精神讓我心動,更加值得我學習。我相信追求不斷,成功則會不斷,我將堅持到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