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薦】論語讀後感

論語1.41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薦】論語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1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論語。別說裡面的資料了,就單單簡介就把我嚇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在法國巴黎說:”如果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確,我讀了大半部論語,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學習的道理。

論語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說的話。背論語,真是受益匪淺。

8月8日,是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個環節,是有2008個人在擊缶,他們一邊擊缶一邊誦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當時,我大聲地跟著背,我弟弟則在一旁跟著小小聲的背。

論語蘊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並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嚐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當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於學習的人,我們就應當問問自我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候,我們考試成績下來了,考了95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為還有好多同學排在我後面呢。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明白這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那麼多道理的精華,在我們此刻那麼發達的社會都那麼需要它。

論語的資料實在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可是來的。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髓。

論語讀後感2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論語讀後感3

閱讀《新論語》才發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俗易懂,可讀性非常強。通過這次認真地閱讀,我竟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新論語》把孔子評價弟子的所有言論都集中在一起,便於初學者閱讀和理解,最吸引我的就是孔子對顏淵、子路、子貢三位弟子的評價。

對顏淵的評價——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對子路的評價——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對子貢的評價——女,器也。(瑚璉也)

孔子對三個弟子評價不同,在顏淵身上,他看到了“仁”;在子路身上,他看到了“勇”;在子貢身上,他看到了“智”。“人無完人,孰能無缺”,孔子是一個大聖人,他怎能不知道?可是,他看人,最先看到了他們的優點,而且在後面的言論中,他也充分地發揮每一個弟子的優點和長處,擇其長處而用之。

這讓我想到了,孔子手下弟子多,卻都能和諧相處,這可以看出他統籌有方、協調能力強,因而他對弟子的評價,就顯得很重要。協調能力、溝通能力是做好工作的重要能力之一,對公司各部門的協調,與外界的溝通合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哪一個環節做得不好,都有可能導致前功盡棄,使工作成為一盤散沙。因此,協調能力、溝通能力是一門必修課,孔老先生的智慧是我們取之不竭的寶庫,我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再好好學學《新論語》,從中擷取所需,為我所用,從中學到更多的關於為人處事、做好工作的方法和點子,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來。

論語讀後感4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從一年級開始,媽媽就讓我有空的時候多讀讀《論語》,慢慢地,我自己也愛上《論語》這本書,讀著這深奧而耐人尋味的字句,領悟著做人做事的許多道理。

《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我熟記於心,這八個字時刻警醒著我,做人做事要以它為前提,以它為準則。以前,讀低年級時,我還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含義。身為小組長的我,為了下課能多玩一會兒,而請別的同學幫我收作業,聽背誦,編些小理由讓自己得以偷懶。放學回家後,我還把這件事打趣著講給媽媽聽,媽媽聽後,眉頭一皺,讓我把《論語》找出來,再讀一讀。當我讀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媽媽讓我停下,細細地為我講解其中含義。我這才理解了媽媽的用心良苦,想想這八個字,再想起我為了玩而總麻煩同學,想著想著,我的臉滾燙滾燙的,為自己偷懶的行為而羞愧不已。是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怎麼能強加給別人呢?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每每讀到這句話,我總能想象孔子當時站在河邊,感嘆時光如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那種惋惜與無奈。我們既然留不住時間,那就讓我們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最需要的事情上,做到惜時如金吧!讀《論語》,也讓我慢慢地改掉了做事拖拉的壞習慣。

如果我們對學習缺少興趣,把學習當作無聊、枯燥的事情,那是很難將學業學好的。不妨讀讀這一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得到啟示的。而當你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的時候,就會樂此不疲,漸入佳境。

《論語》是一杯甘醇的美酒,令人回味無窮。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讀著《論語》,我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將變得更美好。

論語讀後感5

前幾天的語文課上,我們學了《論語》八則。經過翻譯、理解這八則論語,這些論語讓我受益不淺。

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第二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連孔子這樣的聖人都說要實事求是,更何況我們呢?這句讓我想起了曾學過的《兩小兒辯日》,在這篇文章裡,孔子遇到兩個小孩爭辯太陽,當那兩個小孩想向孔子求證時,孔子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反而讓那兩個小孩笑話。

我們生活、學習中缺少的不就是這種事實求是的精神嗎?當我們面對問題時,不能不懂裝懂,應該實事求是,如果不懂也應該去問。如果我們有了這種學習態度,我們做任何事都會取得勝利的。

就如我,數學對於我來說是一座大山。在做數學作業中,我會有一些不會做的題目。我就會把這些題目空著,等到作業做完時,一起去問父母。不過有時,在我聽了解題的方法後,還是會不懂,然而這時我一般都會就這樣寫上答案。而現在,學習了這篇論語後,我覺得我也應該實事求是,不懂就問。在父母教完我題目時,我還會照著他們的思路再把題目做一遍,如果有不會的,就再問他們,直到做到正確答案。

這句論語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深思,更是一種學習的方法與態度。正如《尚書》中說“好問則裕”,喜歡提出疑問的人,知識就豐富。古人教給我們的有許多,就等我們去好好理解、思考。所以我們以後在學習中要不懂就問,實事求是,而且也要在空閒時間多讀讀《論語》、《孟子》之類的書,裡面會教給你許多東西!

論語讀後感6

《論語》是這樣的一部書,他記載著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著孔子的若干學生的言語行事。

《論語》中學而篇第一中的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就介紹了曾子的為人行事,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呢?老師傳給我的本事是不是複習了呢?”曾子每天都反省反省,他這種勤於反思,時時注意加強自身修養的精神是令人欽佩的。今天我也要繼續發揚這種自我反省的精神,不僅自己的事情,就是見到別人做事時,也要留心學習觀察,處處總結經驗教訓。

《論語》中學而篇第一中的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說了孔子認為學習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但不只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學過了,在定時的實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學生從遠方來(求教),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不懷恨在心,不也是君子嗎?”

《論語》中學而篇第一中的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他們,離開自己的房子,便敬愛兄長,不多說話,說則誠實可信,愛人民,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些以後,有剩餘力量,便去學習文獻。”孔子的這段話,指出了古代對青少年行為的基本要求,今天,學生要在這基礎上對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

讀讀《論語》似乎對我有許多的啟示!

論語讀後感7

在教學上,孔子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啟發,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如子路、顏回,子貢和子夏就是這樣做的。

性率直而魯莽的子路,出於對孔子的愛護,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孔子也很關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當有的學生對子路不太尊重時,孔子對他們說:子路的學問是不錯的,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由於顏回從未對孔子提出過疑問和批評,孔子曾不滿意地說過: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幫助的人,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喜歡的。子貢是孔子言語科的高材生,他經常向孔子請教《詩》。

有一次,子貢引《詩經·衛風·淇奧》篇上的話說:“《詩》雲: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論語·學而》)意思是,《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聽了高興地說: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子夏是孔門晚輩中的高足,長於文學。

有一次,子夏引《詩經·衛風》上的詩句,向孔子請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論語·八佾》意思是,《詩經》上說:有酒渦的臉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轉得真叫人喜愛呀,潔白的底子上畫著花卉呀。這幾句詩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說: 先有白色底子,然後畫花。子夏接著進一步闡明說:那麼,是不是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之後呢?孔子高興地說:卜商呀,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

現在可以同你進一步討論《詩》了。孔子敢於承認比他小44歲的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有啟發,說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學習的勇氣,其精神可敬佩!

論語讀後感8

初讀《論語》,無外乎“之乎者也”,無外乎“仁”,無外乎“克己復禮”,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長,越來越覺得,《論語》是我一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汪國真曾經說過:“我不管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是啊,人生百態,誰能夠一生無憂呢,孔子在許多人的眼裡,不過是個渺小的夫子,可真正懂得孔子的人,都認為孔子是個聖人,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論語》一書,有很多精闢的話語,其中我認為能夠真正形容孔子的就只有這句:知其不可而為之。

生活中的我,不善辭令,苟於言笑。是《論語》教會我堅強是人生的準則,永不放棄,永不拋棄。於是,我對生活中的`許多應接不暇的事情都付諸一笑,無論前方的道路多麼泥濘,我都會堅強到底,永不服輸。我堅信,堅強為人是智者的選擇,我無悔於青春,因為我有堅強的人生。

堅持,是一種無愧於心的表現。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在當時,它的學說並沒有被應用,也很少有君王重視,但孔子堅持了一生。它認為自己是對的,不被採納的意見,不能阻止孔子前進的道路,孔子一路坎坷,但是他的成就是當代人無法想到的,一絲文明的曙光照耀著中華大地,映出來的是孔子,是大成至聖的先師。這是孔子一生堅持的結果,當年嘲笑孔子的人,都被淹沒在歷史的波濤之中,只剩下了孔子。

《論語》一書,可以說的上是中華民族的根,是我們的民族之魂,而珍重堅持到底的精神更是《論語》教給我們的瑰寶。有了它,我們可以戰勝一切艱難危險,不畏人生中的坎坷,不屑於路人的嘲笑。

每當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都會靜下心來,默默地詠讀《論語》,覺得有一位千年前的智者在告訴我一些道理,這已經使我一生受用。

在低谷裡,我遠眺山峰。

在挫折中,我笑納苦果。

在淡薄裡,我靜思明志……

論語讀後感9

這學期,老師組織我們閱讀《論語》,我每每被孔子的情懷所感動,有了很多收穫。

在我們國家的歷史發展中,孔子對於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孔子之善教,在於以自身無比之精誠、無限光輝之德的人格來感召學生,引發其竭力求學明道而不肯休止。學生自覺開啟自身生命真誠來契接孔子之教訓,竭盡所能以奮進,使生命愈發精純。孔門師生互以生命之真誠相感通,於此見之。

孔子不怕困難,始終堅持學習,孔子不論貴賤、貧富、智愚,都熱心教導,開創了中國平民教育之先河。這種精神值得每一位現代教師的學習,我希望我們的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才能,分別採取不同的方式加以指點,教學時應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和反省,鼓勵學生學習和思考相結合,還要經常向孔子,能坐下來與學生多談心,多交流,誘導學生立志。也就是說,我希望我們的老師除了教授我們一般的知識和技能外,尤其要重視對學生人格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孔子不但有大度的氣概,而且做事從來都一絲不苟,對自身要求也非常嚴格,現代許多人已拋棄了這種觀念。我是一名高一學生,目前雖然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但我深知自己還有許多缺點,我做事缺乏耐心,我做事沒有執著的追求,我做事沒有堅毅的品質,我與人相處並不是很大度,我對自己還缺乏嚴格的約束,這些都嚴重製約了我的發展。讀了《論語》,瞭解了孔子,我幡然醒悟,我的學習生涯還很長,我要好好珍惜這珍貴的學習時光,我要嚴格要求自己,不僅要豐富知識,還有培養優秀的品德,我要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中學生。

論語讀後感10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方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通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露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事的原則。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裡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工業文明的社會裡,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暖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想,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對映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行修養,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千年經典絕學的一本著作哦!相信大家都知道《論語》這本書是記載著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其中紀錄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孔子經典語句,讓人讀了之後深受啟蒙,而且裡面的語句還簡單易懂,很容易就明白做人的各種道理。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認真鑽研這本著作,就一定能勝讀十年書啊!

時光荏苒,在逝去的2500多年裡,恐怕再沒有哪一本書會比《論語》有更多的讀者了。我們都被孔老夫子的智慧所折服,無人不佩服他的領悟,他不愧是教育家!

書裡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每讀一句我就會學到一個新的知識,讀《論語》讓我受益非淺!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 ,深有感觸。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就不知道他怎麼可以做人。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怎樣走路呢?”

人在世界上處處需要誠信。生活中,你如果沒有誠信待人,別人就會認為你是虛假的人,是偽君子,甚至會遠離你,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也就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面前——伸出援助之手去幫一個沒有誠信的人,那時候你就會感到無助;學習時,你如果沒有誠信待人,與同學相處時總撒謊騙人,不誠心誠意地交朋友,對同學做事、講話都不誠實守信,那同學們一定會對你充滿了反感,還會討厭你,大家就會不與你交朋友,那時候你就會感到孤獨;社會上,你如果沒有誠信待人,在工作崗位上的話,同事們就會認為你是一個滑頭滑腦的人,也就不會與你合作辦事,大家也會避開你,那時候你就會感到失落!

人與人之間處處需要誠信待人!

論語讀後感12

“閱讀經典誦讀本,品中華民族的文化,從中改善自己。”這是我在讀完《論語》的前三章後總結來的。《論語》同《弟子規》、《三字經》等9本書被列為國學經典誦讀本。

在《論語》的前三章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與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一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句話的意思是: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無違(不違背)。”一天,樊遲給孔子趕車,孔子對他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說‘不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在世時,要以禮服侍;父母去世後,要按禮節安葬和祭祀他們。

說到這,我想起一個故事,《黃香溫席》許多人都聽說過吧!故事講:黃香的母親去世後,他與父親相依為命。冬天的時候,黃香讀完書便悄悄地躺在床上,當自己身體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後,再叫父親來睡覺。夏天的時候,由於黃香家住矮房蚊蟲多,黃香讀完書後,便拿著扇子先把房子裡的蚊蟲扇跑,再把床鋪扇涼,然後扇著扇子讓勞累了一天的父親入睡。黃香是一個多麼孝順的好孩子啊。

也有些人相反。以前有個人的父母有許多房子,他有一個妹妹,他想得到大房子,就在父親去世後把母親接到自己家住,他表面上說自己是醫生,把母親接到家裡看病方便,其實心裡想:一是為他在單位分到大房子,母親是家庭成員,分房子時可以加分;二是等母親死後,子女分割遺產時,他因為贍養了母親,可以分得多一些。當他得到大房子後,就把母親鎖在一間6平方米的房間裡,直到餓死。這個人心眼真惡毒,我們不能學他啊!

在《論語》這本書裡有著許許多多的人生道理,我們應該多讀讀這種書,因為我們要學的還有很多很多。

論語讀後感13

我想,像佛教一樣,每一部經典,每一種思想,它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不是因為他有多麼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種弱點,從長遠來看,人是很沒有記性的一種動物。論語講的主要是兩部分,做人和治學,但是做人和治學不同於科學知識的積累,知識可以通過媒介傳承積澱,但是對於人,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即使是有關於做人的知識,他也要自己親身的實踐與體悟才能真正有所收穫與進步。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人對於自己的認識與控制往往並不像科學知識那麼客觀和理性,或者說,要想幹點實事兒並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什麼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點,自私,貪婪,慾望,懶惰。孔子告訴我們的,就是要克服弱點,終有所成。因為人性的弱點是永恆的,所以論語二十篇,雖經千年歲月,卻仍歷久彌新。要克服這些本性,走向克己復禮,走向仁義禮智則必須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謂“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無論現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評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們如何的百般蹂躪,不可否認的是,以《論語》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經作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國人的心靈中,體現在人們的舉止行為中。但在現實社會中,隨著社會的轉型和思維的改變,在數千年不斷拉大的歷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趨勢。

論語給我的啟示太多太多,關於交友,關於養身…… 論語中的人文精神,是我們永恆的追求。希望大家多關注國學。對一些著作多一些見解,讓我們共同提高自身的修養。

論語讀後感14

古往今來,中國有著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在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有一部永垂不朽的著作,這就是偉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所寫的——《論語》。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等力後人津津樂道的千古名句都是出自他之口。他活到老,學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高尚品質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他學無止境、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方法難道不值得我們借鑑嗎?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熱情和對學習的熱愛難道不值得我們追求嗎?孔子一生好學、謙虛,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哲學、智慧,他做的每一個動作都飽含了他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啊!這樣一位擁有高山情懷和大海淵博的哲學家,怎麼不應該受人尊敬?他所寫的《論語》怎麼不應該流芳百世呢?

在這個資訊時代,我們應該追求孔子那種學無止境、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傳誦《論語》中的每一句話,發揚“孔子精神”。我們曾經學過“言必信,行必果。”“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些都是出自《論語》,我們要積級做到這些話中包含的含義,做一個誠信、好學的少先隊員。每一個人都應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團結友愛,這樣才能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這就是《論語》對現代人的啟發。它還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腳踏實地的做人,奮發圖強的學習,誠實守信的交友,這樣會使我們變得更加自信、完美。如果說《論語》是心靈良藥,那麼我們就好比那些心靈瘡傷的人,只要一讀《論語》,就能安撫受傷的心靈,得到溫馨的安慰。

這部《論語》是孔子的智慧結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星星。我們一定要繼承孔子的精神,讓孔子和《論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永遠!

論語讀後感15

隨著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說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五四運動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文革期間“批孔”思潮也曾盛極一時,而在現在,我們也可以不時地聽到“新儒家”等給傳統儒學重新定位的概念。然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如何看待儒學的現代意義,成為一個思想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閱讀了《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說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