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見識》讀後感通用

讀後感4.06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見識》讀後感通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見識》讀後感通用

《見識》讀後感通用1

這本書是吳軍博士對自己職場經驗和人生經歷的總結或者說是從他的視角看到的世界本來這本書是“得到”app上矽谷來信的基礎上補充材料,展開論述重新創作寫成的。

全書圍繞個人的精進這個主題,是個人認知升級類著作,就像封面所說:“你最終能走多遠,取決於見識。”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第二章的一個觀點:“人生需要做減法。”

其實我曾經也有一個困惑的地方:李笑來老師《財富自由之路》裡面提到:多維度打造自己的競爭力,就是做好自己最好的維度之外,多拓展幾個維度,多學一些東西。這裡好像就有一個矛盾:一個教我們少做、一個讓我們多學?那我們究竟該怎麼做。

現在我想分三個方面講述自己的理解:

①有時候我們老想著同時做很多的事情。計劃安排的滿滿的,然後可能被各種事情打亂計劃,或者對計劃的事情低估難度,老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感慨計劃跟不上變化。

然後歸因於沒有抓緊時間,下次還是重複這樣安排,陷入惡性迴圈。

其實這本書第64頁一個觀點非常有精髓,很好解釋了這個現象:“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因為你已經很抓緊時間了。你需要做的是跳出原有思維方式,少做事。如果你想通了很多事情不做其實也無關大體,就不要去做他們,這樣你就不會天天忙忙碌碌的。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他首先想到的就應該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讓自己更忙碌。”

這個概念是我以前沒有意識到,所以我覺得這個觀點真的讓我長了見識,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然後我也推薦一個忙忙碌碌總有做不完事情的朋友看了這本書,特別是這個觀點。

②再看一下書中提到的生活中撿芝麻丟西瓜的行為:為了省一塊錢計程車在路上多走十分鐘,為了搶幾塊錢的紅包,每隔三五分鐘就看微信(當然這個觀點小編保留意見,有時候搶紅包只是希望和親人朋友多一些互動,目的`是增進關係而不是搶幾塊錢紅包)等等,這是人的問題,不僅在於時間利用的沒有效率,更糟糕的是它們漸漸習慣於非常低層次的追求。人的心智變的非常低,就很難提升自己,讓自己得到越來越高的層次上。

其實,很多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我們要懂得捨棄一些,專注於做重要的事情,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老做撿芝麻丟西瓜之類的事情,”人生需要做減法”。

以前我什麼都想學,時間也經常安排的滿滿的才甘心,對知識的焦慮、對浪費時間的恐懼,讓我整個人都處於慌亂的忙碌中,撿芝麻丟西瓜,導致不擅長的事情沒做好,擅長的該做的事情也沒有做好。現在我開始懂得取捨,只學對我有用的、必需的,在我能力範圍之內做好做專幾個事情就可以了,貪多嚼不爛。不做那些消耗我寶貴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少玩手機、少看視訊、不玩遊戲等等。

③這裡我還想到一個詞:專注。就是做事情的時候要專心,在看書的時候就專心看書,在開會的時候就專心開會。其實很多人包括我,在看書的時候一會兒整理一下東西,一會兒玩玩手機,或者開會的時候想的是某個還沒有做完的事情,等到時間快到了,驚覺書沒有看多少頁,看書好慢,或者開會討論了什麼問題宣佈了什麼事情自己錯過了,然後再去問別人。其實我們應該反思一下,為什麼我們不能一開始就專注做完一件事再做下一件事呢?

《深度工作》這本書裡面有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專家研究發現,人一旦習慣不斷分心,當他想專心的時候,很難擺脫分心的惡習。所以我們不要不斷分心,而要不斷專注。

《深度工作》裡的“專注”、《見識》裡的“做好事情”這兩個觀點和李笑來老師在《財富自由之路》這本書裡面的一個觀點又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要把一切可能性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上。

《見識》讀後感通用2

《見識》是吳軍博士人生感悟和體會,涉及到其的世界觀、投資理財、職場建議等各個方面,但總體都是圍繞如何實現個人精進展開,大道至簡,殊途同歸,其實就是對待人生要樂觀,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更重要的事。但吳軍博士結合自己的多年的生活體驗,讓我們更加直觀的去操作和思考如何去樂觀和堅持,讀這本書,更像是和吳軍在聊天,《見識》是對得到APP中吳軍的《矽谷來信》的系統歸納總結出版。我把全書主要總結為下面三個方面。

1、對待人生應持有什麼樣的態度。

信命和認命,知道自己有所不能,做事不超越命運給自己畫的界線,對於得不到的坦然接受。從小我們就被教育,通過努力我們可以改變命運和創造人間奇蹟,但我們應該知道改變的程度是有限的。你可能會說,信命和認命太悲觀了,不適合現在年輕人對生命的勇敢追求,然而,但這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言卻是通往幸福的最快之路。這樣,你才能真正的日拱一卒,實現人生的`精進。每個人由於其成長環境和現實遭遇,其內心形成一套看待世界的方法論和思維方式,這正是決定了每個人的命運。人的一生無非就是一個追求幸福的過程,而這種由衷的幸福感(自我滿意的感覺)來源則是我們的行動對社會產生了一定的正向影響力。這種正向影響力可以是開一家公司、在工作中很好的完成了一項任務、為家庭分擔了一部分責任等。世界沒有欠你什麼,你寒窗苦讀十年,也不過是增加一點成功的機率,環境、家庭背景、外貌等一些因素也起一定作用。不可否認,在任何一個時代,社會都是分層次的,好一點點的社會,無非是有上下流通的機會,假定社會有100層,每上升一層,你可能就需要付出很多,而向下的通道永遠是敞開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別人的努力。

2、減少做事焦慮和實現精進的方法。

做事的焦慮來源於壓力,而壓力則來源於在一定的時間內感覺完不成,所以為減少做事的焦慮,應該對自己一天內要完成的是按重要程度排個序,一天之完成一兩件重要的,對於不那麼重要的事,應該放棄不做,你不做,天也不會塌下來。衡量做事的標準,不是你一天開始了多少件事,而是你一天很好的完成了多少件事,拒絕做偽工作者。莊子講:吾生也有涯,而知而無涯。每個人一生就那麼一點點時間,多少天其實都可大致估算出來,知識和事情都是學不完和做不完的,在有限的人生中我們應該做更重要的事。

看待一件事如果時間這個維度剛進去,一次的成敗也就沒那麼重要了,這樣也會減少焦慮。不能以現在"有"的事實,去看待"無"的問題,不能按"有"的邏輯,去揣測"無"的可能。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管你起點如何,我們要做的在這個過程中能不斷的前進,最終能否到達終點,或是以第幾名到達終點也就沒那麼重要。有的人一輩子矜矜業業,然後突然被來一場大病,一下把幾十年的積蓄花光,只為能多活上幾周。

3、對職場的認識及如何提升自我。

工作與事業的區別:工作就是把自己的時間賣給公司,有的工作年薪也許較高,但折算為時薪卻並不高。事業是一輩子要做的事,那種獲得短期回報,並不能促進你專業進步的不能算作事業,從中收穫你的價值。進入公司,無論公司如何,都把自己當成公司的主人,而不是過客,想著跳槽。在溝通中保持對別人的最終,但在是非問題上態度要堅決明確。說話和彙報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把話說清楚為關鍵,先彙報結果,像一個手機app一樣逐層展開。

小結:尊重自己的價值和合理評估出自己的狀態,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

《見識》讀後感通用3

吳軍,原騰訊副總裁,也是當前Google中日韓文搜尋演算法的主要設計者,著有《數學之美》、《浪潮之巔》和《文明之光》。《見識》一書全書共分為九章,是根據吳軍在“得到app”上的矽谷來信整理而成的。年近不惑,無論生活還是工作,總是有些不近如意,有些不知所措,讀了《見識》這本書還是有些收穫。

你最終能走多遠,取決於見識。見識是格局,是對周圍環境和自我的準確認知和定位,是一旦認定方向即“不到黃河不死心,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氣魄和膽略。人生旅途漫漫,如何增長見識?吳軍告訴我們,可以選擇古代聖賢,也可以選擇當代科學家。考慮到空間、時間以及個人條件所限,一般來講,我們能夠增長見識的途徑,應該就是“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

從愛因斯坦身上找差距。此書告訴我們,愛因斯坦和我們普通人的區別有三點,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一是愛因斯坦是一個持續提出問題的人。一個能夠提出,且善於提出問題的人,往往比只善於解決問題的人成功,因為需要他們有深厚的知識儲備,有發現問題的眼睛,更要有先人一步的'思維,善於找題目,做研究,不受外界干擾。二是愛因斯坦喜歡異想天開。這種異想天開就是讓大腦不受限制在憑空想象的各種場景馳騁,將看似沒有任何聯絡的點、線、面結合起來,找出其中的規律,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由此可見,“頭腦風暴”和“務虛會”的重要性。三是愛因斯坦做事持之以恆。他的恆心在於願意花一輩子去驗證。統一場論的假設至死沒有完全明白,60年後20xx年才被幾位科學家證實。我們大多數人不可能有愛因斯坦那樣的造詣,但可以學習他的見識和做事方法,在自己人生中作出一些成績。

對照檢查,你是一個偽工作者嗎?首先看怎樣算偽工作者。吳軍給出了以下的參考標準:既不能給公司帶來較大利益,也不能給使用者帶來價值的改進和升級;明明可以通過學習一種新技能更有效工作,但是偏偏用舊工具,甚至是手工操作;做事情前不認真思考,做事情時通過簡單的試錯方法盲目尋找答案;不專注有限的資源解決95%的問題,而是把大部分時間糾結在不重要的5%;每次開會找大量不必要人旁聽,或者總去參加不必要的會議等等。對照上述標準,不難發現,我們周邊存在很多偽工作者。反思自己,就是典型的偽工作者,感覺一天忙忙碌碌,可真正有意義的工作做了多少?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該書提出了破除困境的“三板斧”:第一板斧:確立"願景—目標—道路"。分析行業前景,確立明確的奮鬥方向,即為“願景”。根據願景,設定可實現的階段性“目標”。將每一個目標細化分解成可操作的步驟,即為“道路”。第二板斧:即使聽到不中聽的話,也要試著找出其中的合理之處。歌功頌德和讚美的話少聽一些,多從長者、領導和自己的對手交談中獲取知識和了解自己的不足,體會對方話語的語境和深意,從不中聽的話中找到合理性,避免陷入林黛玉式困境。第三板斧:凡事做記錄,這樣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善於總結經驗和教訓。記錄的好處,不僅可以節省時間,記錄的同時也是再思考的過程。

工作中要有大局觀。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工作十幾年,專業方面沒問題,工作也兢兢業業,為單位為公司付出了很多,但一直得不到提拔,好像遇到了事業瓶頸期。此書指出了我們可能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大局觀。就好像我們在欣賞一幅畫時,“只盯著自己當前畫的那個色塊,不願意往後退兩步看看整幅圖畫。有時候自己覺得顏色塗得很好,如果能退後一步看看大局,就知道自己的想法、做法並沒有從全域性優化來考慮。”大局觀,要求我們做每一項工作,都要從全域性出發考慮你所做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與其他部門做好協調溝通,在必要時候,提出自己發現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建議。

20xx年即將過去,希望20xx年自己能夠繼續讀書、行走,多多增長見識,在大家陪伴下繼續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