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300字

讀後感1.18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後感3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目送讀後感300字

目送讀後感300字1

龍應臺的兒子安德烈為母親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母親的第一個反應是“好,我學會了,以後能夠做給你吃了。”,兒子卻認認真真地說:“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自己吃。”

家是什麼?有父母在、伴侶在、兒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家的存在,是成長的催生劑,“躲在書房裡的小姐”做了母親後立刻變成一個很能幹的人,能夠在十分鐘為四個孩子端上色香味加營養到位的食物。家的'存在,也模糊了家庭成員個性的意識,個性是女性,即使如龍應臺這樣的公知人物,“等孩子大了,發現獨自生活的自己又變成了一個不會燒飯做菜的人。”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再怎樣頑執,躲但是生老病死之自然規律,“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目送》書裡《山路》一文裡的一句話,也是作者在敘寫親情的基礎上,對生命和人生的最真實的體驗:哪怕是我們還能彼此擁此的此刻,我們也務必找到自我,素顏修行。若沒有這份獨自承受人生的勇氣,我們無法安放生命中一次次的“傷逝”和“舍”,做不到火葬場的爐門前對父親的最後一次目送,當不了給失憶母親帶來溫暖的“雨兒”,為兒子送行時控制不了“母親的深情”。

目送讀後感300字2

天邊的雲或淡或濃的飄著,像一團一一團一棉花糠似的,悠哉悠哉地趴在這藍色的席夢思上。合上被風翻一動的書,悵然所失地嘆了口氣。

真是不違應臺所言“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也許第一次並沒有怎麼察覺到,但漸漸的,你會發現,你在他往後的生活中已無關緊要,甚至成為多餘。因為在他的眼中,你只是個碰到什麼事都大驚小怪的“鄉巴佬”或是一個茫茫人海中的礙物。

告別時都懶得說聲“再見”。

上天真的是很不公呵!它讓孩子在長大後忘記了你曾經對他灌輸的種種一愛一,而讓你一直天真的以為:孩子還 是和小時候一樣,會朝你撒嬌,講故事......誰都不知道所有都變了,沒了。只有上天。

你說,久別重逢難得嗎?你說,海枯石爛的諾言會成為永恆嗎?你說,快樂會被定格在永恆嗎?

那麼,你說,你一生與幾個人說過再見並實現了呢?

很多時候,緣分盡了,多少個“再見”也彌補不了。

最後,你和他站在地球的兩端,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是啊,為何要再道一聲添與負擔的“再見”呢!

目送讀後感300字3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裡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讀後感300字4

龍應臺的兒子安德烈為母親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母親的第一個反應是“好,我學會了,以後可以做給你吃了。”,兒子卻認認真真地說:“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自己吃。”

家是什麼?有父母在、伴侶在、兒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家的存在,是成長的催生劑,“躲在書房裡的小姐”做了母親後馬上變成一個很能幹的人,可以在十分鐘為四個孩子端上色香味加營養到位的食物。家的存在,也模糊了家庭成員個性的意識,特別是女性,即使如龍應臺這樣的公知人物,“等孩子大了,發現獨自生活的自己又變成了一個不會燒飯做菜的人。”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再怎麼頑執,躲不過生老病死之自然規律,“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目送》書裡《山路》一文裡的一句話,也是作者在敘寫親情的基礎上,對生命和人生的.最真實的體驗:哪怕是我們還能彼此擁此的現在,我們也必須找到自我,素顏修行。若沒有這份獨自承受人生的勇氣,我們無法安放生命中一次次的“傷逝”和“舍”,做不到火葬場的爐門前對父親的最後一次目送,當不了給失憶母親帶來溫暖的“雨兒”,為兒子送行時控制不了“母親的深情”。

目送讀後感300字5

《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對親情和作者周邊人物的感悟,寫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老去,各種真實的情感。

已是不惑之年,再來讀《目送》,頗有共鳴感,經歷的事情多了,感悟也多了。我最喜歡《目送》中的一句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讓我想起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時自己走向教室那小小的身影,上一年級時那大大的書包幾乎能把孩子帶到,到現在,孩子卻不願依賴你了,獨立,她成了少年。

想起自己的父母,他們是多少次這樣目送孩子的離去。父母的日漸老去,我對父母的'依戀依舊繼續著。歲月的流逝匆匆,心裡更加深深地體會著父母情,子女情,父母子女這世世代代的輪迴,上蒼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沒有人能改變上蒼的決定。而我們能做的,僅僅是陪著父母老去,陪著父母,一直走下去……

目送讀後感300字6

讀《目送》,會讓我又一次地感受到與父母分別時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時隔幾年,千里迢迢去看望父母時,二老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

就在去年春節,全家要去蘇州看望父母,準備過一個團圓年。但天公不作美,動身出發的夜裡下了一場大雪,早晨路上厚厚的'積雪讓出遠門的全家做了難,車票已買好,路又不好走,怎麼辦?“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親的電話早早就打了過來,天冷路滑,安全第一,就不要來了,以後還有機會。但,想要見父母的念頭太強烈了,克服種種困難,還是踏上了看望父母的路。

等踏進家門,見到父母的一瞬間,所有的辛苦都煙消雲散,父母老了,真的顯老了,不爭氣的眼淚奪眶而出,一下子緊緊和父母相擁在一起……

目送讀後感300字7

下班路上,忽來大雨,匆忙趕路之際,手機聲響,原來是父親來電,“你帶了傘了嗎?要不要給你送一把過來?”尋常的問題,卻輕輕易易地擊中內心的一隅。

初為人母,相比小女兒時更能體會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於人生的意義,愈加變得害怕“斷、舍、離”,拜讀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強烈的代入感,一路跟著遊走在女兒和母親雙重角色間,經歷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內心的痛點,讀罷全書最後《魂歸》一文時淚已滿了面。

龍應臺說,此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不知道什麼時候父母走路的步子開始慢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呀呀學語的小兒有了自己的主張,從被目送到目送,人生何嘗不是一場輪迴,在時間面前,我們在原地等待目送,還是在彼此擁有的當下做該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龍應臺為我們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課”。

目送讀後感300字8

讀《目送》有感讀了《目送》的第一篇,我就情不自禁地繼續看下去,作者能把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描繪的感人肺腑。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第一篇叫《目送》的文章讓我最記憶深刻。作者的兒子第一天上國小進教室和出國上大學的兩個情景,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卻一次次與兒子疏遠。作者記得她也總是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父親生命結束。

也許,每一個父母都會經歷孩子長大疏遠他們這個事實,經歷自己的父母離開人世。可又有幾人會把這樣刻苦銘心的事記錄下來,用感情記錄下來。一般情況下我們看一篇文章,主要看故事內容,新穎的題材才會吸引我們,讓我們喜歡。可這本書,只有樸實的文字,簡單的故事,平滑的敘述,也能成為家喻戶曉的讀物,贏的就是真情與文字功底。

我們之所以要讀課外書和學習課文,不僅僅是看故事,更要學習,學習語文知識,學習思想內容,學習審美。這樣你才沒白學。

目送讀後感300字9

“我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一世的情緣早已註定在目送下消失殆盡。

記憶裡最難忘的便是年少與母親歸家時,外婆扶著牆淚光盈盈,不停地張望著我們離去的背影。穿過矮屋、過完大橋,拐角時回頭依舊可以看見變成小點的外婆,不知道她是否悄悄向前走了幾步……而母親卻不願回頭,只是怕回頭便會淚流。

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哪怕是火做的',仍是小棉襖。記憶中每次歸去離開之時,外婆總是準備大包小包的東西,出發時外婆一遍遍撫摸媽媽的手,叫她在婆家多做事,少說話,沒事就常常回家,只怕媽媽受委屈。我一直覺得這種感情很是奇怪,直到遠嫁才明白什麼叫兒行千里母擔憂。

每一個離家的女兒,就像是父母丟失的孩子,從此只能問候,再也不能膝下環繞……

生命的長河像極了一輛賓士的火車,很多人還沒好好告別,就消失不見。她的身影在你流動的生命中漸漸變長變長,最終卻像霧一樣消失不見。

第一次見到你是一種期待,從此全是目送著你的離開……

目送讀後感300字10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裡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次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這是《目送》中給我印象很深的句子

其實我們都知道時光不可以停留,無論我們想不想,都不會因我們的想法而改變。由此我想到了一去不復返的童年時代,那些曾經無話不說的小夥伴現在卻是各奔東西,只因為我們踏入了不同的.學校,有了不同的圈子,可能還因為學校的質量不同而有了些許的不同。

教育,是一條垂到井底的繩,下面的人可以攀著繩子爬出井來。我想我們都是一群下面的人,因此我們什麼也可以沒有,可以沒有朋友,衡水中學的學霸們通常是認不得自己同窗三年的同學,我們只要一心學習,不用幹活,不用洗衣做飯,每天只有假裝正經的學習,所以我認為學習應該成為中學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們應該好好靜下心來欣賞路邊的風景,個三差五的約同學出去遊玩,學會愉快的生活。

目送讀後感300字11

最近,看到龍應臺的《目送》,這篇文章,深有感觸。這是一本讓全世界關注和喜愛的書籍,在文學的殿堂裡龍應臺有著不一樣的見解,讓我們看到了對於教育和作為母親,對孩子的期盼和關切之情。

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段“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交車,我從高樓的視窗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黃;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遂,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了,一條空蕩蕩的街,隻立著一隻郵筒。”我透過龍應臺的文字,彷彿看見了一個孩子渴望自由和獨立以及對母親付出的愛的拒絕和疏離,而他的母親雖然理解孩子,內心卻很失落與無奈。

我們很多次用背影讓身後愛你的人目送,越送越遠,直至消失。上學時,父母開著車送我去學校。到了校門口,我關上車門,頭也不回地徑直走進學校,卻不知父母在目送我的背影離去,他們是否也會失落和無奈,我想是會的吧。天底下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是一樣的。我很慚愧,心裡暗暗下決心,在下一次父母送我學校時,我會回頭對他們笑著說:“再見!”我想他們會先是一愣,後面驚喜地笑吧。

有時,回眸一笑,會讓你身後愛你的人重獲喜悅。

目送讀後感300字12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目送》的書,讀到了這樣一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使我的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本書是龍應臺老奶奶寫的,她分別以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的視角,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闡述在她的認知裡最為珍貴的東西——親情。

《目送》中沒有歇斯底里的語氣,卻在你讀每一句時,心靈總是一次次地被滾燙地衝刷,從頭至尾,眼眶都是溼潤的。那一字一句間隱隱的悔恨和憂傷,彷彿不是龍應臺的憂傷,而是我們的父母的憂傷:讀得也彷彿不是別人的心情,而是我們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在孩子尚未領悟之前,總是這樣: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覺這些是天經地義?我小時候愛吃蝦,卻很討厭剝麻煩的蝦殼。於是每次吃蝦我媽總是最忙的那一個,她要幫我剝蝦殼,弄得滿手醬油也顧不上吃飯,而我還厚臉皮地說:”媽媽,蝦沒了。“她一個勁地往我嘴裡塞,即使自己不吃也顯得相當愉快。

我願意捧著這樣的書,看著如此睿智而充滿魅力的文字,靜靜地回想起曾經的過往,遙想即將到來的未來,發人深省,回味無窮……

目送讀後感300字1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

必追”。這是《目送》這本書中母親送兒子上飛機時,內心的一段感受。這段讓人既心酸又感動的'文字,在我心裡不由得產生了一絲絲淡淡的憂傷和令人欣慰的感覺。憂傷的是,兒子在登機前,做母親的多麼希望兒子能回頭

看望一眼,而留給的卻是一個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長大了,不再總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讓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讓兒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真的,“不必追了”。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就是《目送》帶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目送》讀後感300字《目送》讀後感300字。當我們做父母的,第一次送兒子到幼兒園讀書時,在校門外,兒子也曾依依不捨地一次次回頭注視著我們離去時的背影,但當兒子長大後,也是否感到背後目送他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目送讀後感300字14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這本書中母親送兒子上飛機時,內心的一段感受。這段讓人既心酸又感動的文字,在我心裡不由得產生了一絲絲淡淡的憂傷和令人欣慰的感覺。憂傷的是,兒子在登機前,做母親的多麼希望兒子能回頭看望一眼,而留給的卻是一個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長大了,不再總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讓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讓兒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真的,“不必追了”。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就是《目送》帶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當我們做父母的,第一次送兒子到幼兒園讀書時,在校門外,兒子也曾依依不捨地一次次回頭注視著我們離去時的背影,但當兒子長大後,也是否感到背後目送他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目送讀後感300字15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裡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