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地平線讀後感

讀後感2.1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平線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地平線讀後感

地平線讀後感1

地平線,再詞典上的意思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線。消失是指:事物漸漸減少以至沒有,不復存在。那所謂的題目,是不是指世界末日哩?嘴角勾勒出不屑的冷笑,也許自己從心底裡還沒有真正接納這本書吧,可這種想法,卻在自己對這本書的深入中慢慢的結束,另一種想法真悄然的盤上我的心頭。

可笑的是,末日換成了天堂——“香格里拉”。

小說描繪了一個隱藏在中國西南部的淨土樂園——充滿祥和、寧靜、永恆和神祕色彩的藏族生息之地。小說中,作者描繪了一個美麗的王國。在那裡,三條河流交匯在一起,群山高聳入雲,山頂白雪皚皚,腳下深草成茵,覆蓋大地。作者把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大蕭條、全球探險熱等融入書中的人物中。反映當時人們就是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這部小說驚險、刺激、離奇、富於戲劇性。更難得的是,閱讀這部小說將是一次身體、心智和靈魂的體驗。也許,康威的離開是可惜的,如果是我恐怕會一直住下去,直到永遠……

“香格里拉”這只是作者心中的淨土的代名詞,一片虛化的土地,沒有人可以辨別他的真偽,瞭解事情的真相,可是這些就夠了,就像文中說的“她的`氛圍越是平靜,她的神祕感就越激盪人心,而且整個的感覺是愜意而令人欣快的。”是啊,如果真正的,完完全全的瞭解他,這片土地也許就不會這麼美好,這麼神聖,就像殘缺的美,往往是最美的,因為她永遠帶著我們無法揭下的面紗。

現在可以說是個和平的年代,不過“它所蘊含的深刻而驚人的理念仍然可以撫慰了我們的心靈;我們也同樣喜歡這裡的人們普遍具有的深藏不露的情感世界和細膩婉轉的思想表達方式。”在這忙碌的生活中,人們能安安靜靜的停下來喝一杯咖啡或品一杯茶,而不想其他的事竟變成了一種奢侈,人來來往往的穿梭著,為了生計而奔走,根本不會停下來靜一靜,而所謂的“香格里拉”竟漸漸的塵封在心底,畢竟那是多麼的遙遠和不切實際阿。

“沒有人和人之間的鬥心勾腳,沒有名利與財富的互相攀比。”這大概就是“香格里拉”的含義吧!也許這本書獲得了巨大的榮譽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勾起了人們塵封在記憶裡,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吧。我合上書頁,嘴角竟不由自主的上揚……這就是“香格里拉”的魅力啊!

地平線讀後感2

現實的霧靄還沒完全散去,聖潔的陽光又被心靈的霧靄遮蔽。現實的霧靄讓人戴著口罩呼吸,歷史的霧靄迫使人們戴著面具生存,戴著鐐銬舞蹈。前者是標榜現代工業文明的劊子手所為,後者是打著文化革命旗幟的旗手們所締造。

張郎郎算是個倖存至今還能講故事的人,《寧靜的地平線》這個故事被他戲稱為奉命文學。他受父母親的影響,從小就聽故事講故事。以後,在人生的各個關口,他似乎都是靠會講故事僥倖矇混過關。講著講著自己便走進了自己的故事,這就是幸福,就是意義。這本書裡收集的都是頂多有點兒意思的'故事,可我讀來就是找到了歷史。

渾身是戲,渾身靈氣的超華又是藝術家,又是美女,在他們活慣了的北京城,才在學著太極,聽著《天鵝湖》。轉瞬間,天寒地凍。上邊說了,超華她爸爸得批判批判。,不久就進了精神病院,死了多年後連遺體都沒讓家屬見。在那個人妖顛倒的社會,我們即使瞭解也無法理解,難道那月洞門一望還真是個黑洞?歷史讓曉紅,孫維世,關露,王莊,齊曉駿,死刑犯金豆兒等等這些人走進了故事,走進了黑洞。一個個名字只能留在了那些會講故事老人的記憶裡。他們只是緣於對生活的熱愛,對真理的直白,就得揹負所有的欲加之罪。更有甚者,禍起莫須有。這些沉重的歷史是人類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旗手們親手製造的霧靄。

也正是他們對生活的真正熱愛,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他們在那一段灰白的歷史片段中,戴著鐐銬跳著自由的舞蹈,望著鐵窗迎接聖潔的陽光。那些特殊的群體之間的互愛互助,親人的堅守,良知的呼喚,使他們度過了那個製造了血淚故事的年代。

歷史的真相猶如塵封的文物,它會靜靜地等待人們的發掘,也許有的會隨時間的風化呈現在人們眼前,也許有的會沉睡更久遠,也許有的或將已經被徹底破壞無法恢復。可是,我們依然要忠於歷史。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悲哀,同時也有它苦難中的溫情脈脈,一統天下還存有鐵窗內不朽的詩歌在沉吟。大時代的到來,聖潔的陽光終會降臨,希望那時能在任何一片天空下,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呼喚。

講故事和聽故事的人一切安好。

地平線讀後感3

本來是準備練習閱讀,買了英文版,但無奈,堅持力太差,只讀了三分之一便匆匆放下。於是便拿起中文版,逐字逐句的讀過。

其實我不能說這是一本很吸引人的小說,因為人物關係單一,沒有情感糾葛,沒有高潮迭起,故事結構單一,沒有過多的懸念鋪墊,缺乏一般的吸引力。小說採取倒敘的手法,將香格里拉的事情作為一個故事娓娓道來,開頭和結尾都以第三人稱進行敘述,而主體部分採用第一人稱。這一點與呼嘯山莊的寫法正好相反。

縱觀全書,我不得不說,關於活佛的描寫非常精彩,因為這是一位介於凡人、神人之間的老者。所有香格里拉的祕密,都在老者的講述中一一展開。而老者所宣揚的藍月谷的生活態度,不同於俗世。我們姑且可以認為,香格里拉是一個封閉的小世界,有著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與現世無爭、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做到了絕對的獨立,強調個體對於情感和事物保持冷漠的客觀,而將生命的.延長和個人的修行作為生活的主旨。

但這一點與所有的宗教都並不相合,因為一切宗教,建立後為擴大傳播,必定會將個人的修行與個人的成就、家庭的成就、社會的的貢獻相結合,保有造福大眾的特點。而這種功德只受在修行者本人的宗教,缺乏傳播的基本特性,故而是孤立環境中的一個特例。

但是這本小說在出版後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引得無數西方人來到雲南、西藏探訪香格里拉的存在,並且為迪慶的旅遊事業發展做出了空前的貢獻。究其原因,自十九世紀就開始的中國熱、西藏熱功不可沒。無數探險家、博物家、掠奪者來到神奇的中華大地,因為好奇和財富的驅使,探尋神祕的西方文明,感受藏傳佛教的博大精深。而本書出版後幾年,而此時間大戰便開始了,本書中所描寫的孤立、自然、安寧的香格里拉,便成為戰爭中人們寄託幻想的物件。而長壽恰恰就是戰亂中命運不可預知的民眾們最大的渴望。

地平線讀後感4

向水平方向望去,你會看到天跟地相交接的那條線嗎?它很亮、很亮,用手一比劃,離我們也只不過有五寸遠。你追趕過它嗎?你追到它了嗎?我想,這對我們是個未知數,可是,我們知道的是——地平線時永遠也追逐不到的。

《地平線》是賈平凹先生散文中的名篇,是一片借事說理的的哲理散文。作者小時候是多麼的單純,竟然懷疑一位老爺爺是從天邊來的,他又無知地去追趕那條灰白色的“地平線”,然而, 接連兩次他都失敗了,是啊,地平線看似離我們很近,卻遙不可及。

難道說知識不是一條學無止境的地平線嗎?

從小時候的“九九乘法表”,到後來的“解方程”、“分數百分數的應用”,再到現在的“比例分配”、“正比例反比例”,每一次的新知識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場挑戰,然而,我們以後還可能會學到“三元一次方程”、“幾何”、“代數”等等更加難的知識,就算學到老,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都不可能全部裝進我們的腦子裡。當我們去追逐那條叫“智慧”的.地平線時,我們也會在學習中收穫快樂,漸漸長大。俗話說:有一種痛苦叫成長。在這種“痛苦”的成長中,有知識陪伴,不是很幸福嗎?

難道說理想不是一條催人奮進的地平線嗎?

沒有目標的生命是一灘死水,人生的地平線對人們產生了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併為人們提供了巨大的前進動力,正是因為對未來充滿了新鮮的憧憬,我們才會在成長中努力地追求。可追到這條叫“理想”的地平線會是那麼簡單嗎?這中間會發生許多挫折和坎坷,這時候,就是考驗我們的了,怎樣去戰勝困難、克服困難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難題……當你真的成功的時候,收穫的不僅僅是喜悅,更多的是學會成長的感動!

這篇文章講的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追逐自己生活中的地平線、學會成長。

地平線讀後感5

“一些人在青年時代是朋友,但有些人不會變老,他們在40年後跟其他人迎面相遇,就再也認不出那些人。另外,他們之間也不可能再有任何接觸;他們往往是並排待著,但每個人都在一條不同的時間走廊裡。”。

莫迪亞諾在《地平線》中構建的時間走廊,讓生活在同一個現在的人彼此隔離,卻讓同處一條走廊的人“交流”,絲毫不受時間流逝的影響。這種超越過去和現在的對立,而創造出的永恆的世界,或許就是作者本人一直追尋的吧。

小說呈現出來的,是模糊而真實的畫面,主人公博斯曼斯在尋找他一生中的“暗物質”,而故事場景卻又那麼真實。時間走廊讓博斯曼斯從現時不確定的印記中回憶起40年前的一次偶遇。

男女主人公在不斷逃離中短暫相遇,“這種相遇沒有未來,如同在夜裡的一列火車上”。彷彿結局早已註定,一年的短暫相戀,女主人公最終遠去,消逝在地平線上。

忽然想起聶魯達的詩:“愛是那麼短,遺忘是那麼長。”40年都已過去,彷彿所有的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在時間的走廊裡,這40年卻顯得微不足道,只要有這一年的幸福,就足夠了。小說結尾處,博斯曼斯又踏上了柏林的道路,去尋找心中她的蹤跡。

最終兩人是否重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懷疑時,至少還有一種希望,有一條逃逸線朝地平線逝去”。

時間的'走廊連通著未來和地平線。“未來”,這兩個字對於處在永久的現時之中的博斯曼斯,是令人心碎而又神祕莫測的。20歲時,它是地平線在我們面前展現的種種許諾和希望,而在小說中,所有人都迷失了方向,失去未來,無法達到這地平線。

但未來是令人嚮往的,人不可能永遠活在過去,希望是追求地平線的唯一源泉。

時間的逝去會帶走不安與猶疑,給予未來希望的同時也帶來過去幸福的回憶。

40年後,地平線是那遙遠而又幸福的過去,是失去的時間。正如博斯曼斯對地平線的懷念,總有一些事物深藏在我們心裡,從未改變。這美妙的淡藍色的逃逸線,在時間的走廊裡勾勒出迷人的記憶,也給我們留下一生長久的懷念。

無論我們在時間的走廊裡置身何處,始終不變的,是心中的那條地平線。

而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