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煉金術士讀後感

讀後感1.5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煉金術士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煉金術士讀後感

煉金術士讀後感1

“善良人在追求中縱然迷惘,卻終將意識到有一條正途。”

這就是《浮土德》觸動了我的一句話,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惡”的發展歷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稱為歐洲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詩劇,分上下兩部,共一萬二千餘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紀德國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在傳說中,浮士德是一個追求世俗享受而把靈魂賣給魔鬼的術士。歌德借用這一題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個德國先進知識分子的形象。作品寫浮士德一生從書齋、市民社會小世界走向政治、歷史大舞臺的過程,其中經歷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藝術生活、改造大自然這五個階段,從而總結了詩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經驗,也概括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探索的歷史。

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象徵性形象。但是他有鮮明的個性,那就是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不斷探索的精神。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滿足現狀,享受現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斷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過迷惘,有過錯誤,但是由於他的自強不息,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最後能夠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個“每天爭取上進和生存的人”,並被天使接到天堂,見到了聖母。魔鬼在詩劇中作惡造孽,引誘浮士德墮落,但實際上卻促進了浮士德的前進與成長。套用蘇格拉底的話說,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馬,那麼魔鬼被派遣到這個世上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隻牛虻,職責就是刺激它趕快前進。正是他幫助浮士德走出書齋,投身於實際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錯誤的同時摸索前進,魔鬼其實成為了浮士德在前進道路上不可分離的伴侶。

歌德的創作過程長達六十年。他從青年時代起即構思此詩,直到臨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說,這本身即是一種追求,對文學的一種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斷地學習新事物,探索新問題。而《浮士德》正是這種追求所帶來結果的最好驗證,可以說,是這種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幾百年來的經久不衰。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得到提升。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必須選擇,而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將使其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個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頑強向上、熱愛生活、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的品質。

煉金術士讀後感2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寫這部鉅著,前後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於1808年法軍入侵的時候,第二部則完成於1831年8月31日,是時他已83歲高齡。這部不朽的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書是我的最愛,我喜歡看一些富有哲理的名著,從中汲取無窮力量。朋友介紹我讀《浮士德》,我花了一個星期時間讀歌德的這本經典名著,當我讀完《浮士德》,有種無形的`力量促使我要不斷奮進,促使我不要停歇追求的腳步。

《浮士德》是一部長達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詩劇,第一部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場。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浮士德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這使他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而惡在這裡卻從反面發揮一種推動性作用。歌德辯證地看待善惡的關係,不是視之為絕對的對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係,揭示了人類正是在同惡的鬥爭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斷取得進步的深刻道理。這在詩劇的開頭時上帝有關善人須努力向上才不會迷失正途的議論,以及詩劇結束時天使們唱出的:“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均能救”的歌詞中都得到了明確的體現。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河的對岸風景無限好。”也就是說,自己所向往的東西往往是最美麗的,然而,正是這種美麗的嚮往才促進你不斷上進。

幾個世紀過去了,浮士德這個人物原本就是一個虛構,但他一直活在我心裡,在我疲憊的時候,彷彿他在催促:“不要停歇你追求的腳步!”

年輕的浮士德有詩人氣質,年輕的浮士德熱愛美熱愛女人,年輕的浮士德驕傲而且精力旺盛,年輕的浮士德有各種各樣的慾望。無論在詩劇內還是在詩劇外,我們都是生活中的浮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