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飄》讀後感15篇

讀後感2.56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飄》讀後感15篇

《飄》讀後感1

夜漸漸深了,星星偷偷地從雲彩後面跳出來,將自己僅有的那一點光芒無私地撒向大地。如果說每一本書都是一顆星,那麼在我心中最亮的那一顆星,無疑就是《飄》了。

這是一位亂世佳人的傳奇人生歷程,一部美國內戰時期著名的史詩級著作。橫看全書,這一部老南方種植園文明的沒落史,一代人的成長史和奮鬥史;而縱觀全書,則是一部令人悲慟的心理劇,用劇的方式向讀者展示女主人公在戰亂中走向成熟的過程。看《飄》,猶如在原始森林,你越是深入到他的情節中,它向你展示的內容也就越美。

對於斯嘉麗這個人,我感到十分矛盾。她一方面將愛情看得十分重,一方面又輕視愛情。她愛過兩個男人,但是這兩個人,她卻一個都沒有看透。她如果看透了艾希禮,看透了他的'懦弱,斯嘉麗就不會選擇愛上他。以斯嘉麗那勇敢堅強,敢於向生活發起挑戰的個性,是絕對不會愛上一個向時代低頭,沉浸在對舊生活回憶中的人的。如果她看透了瑞德,就會明白瑞德對她一直是死心塌地,就不會辜負瑞德,也就不會失去瑞德了。

但是與這相反,在亞特蘭大,斯嘉麗卻因為三百美元而出賣了自己的愛情,嫁給了弗蘭克,將前後二者相對比,我不經感慨到:人是多麼善變啊!一會兒為了愛情至死不改,一會兒為了得到三百美元而出賣自己的愛。

小說的情節正如它的名字,漂浮不定。所有人都需要面對殘酷的現實,那些活在對過去回憶中的人,都被無情的淘汰。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在一個個看似毫無關係又緊密相連的故事中,斯嘉麗一直表現出一種勇往直前,敢愛敢恨的可貴品質。對於艾希禮,開始時愛,但在看透他的本質後,果斷地放棄了;對於梅蘭,開始時恨,但在朋友們都離她遠去時,梅蘭一直在默默地幫助她,使斯嘉麗對她的態度有所改變;對於瑞德,斯嘉麗一直保持不冷不熱的態度,在經過梅蘭提醒後,才明白自己內心深處最愛的人是瑞德,儘管瑞德對她絕望了,她依然勇敢地去愛他。

從始至終,斯嘉麗一直保持著她那種積極樂觀的精神,作者放在末尾的這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也凸顯出她的這種精神。

在《飄》這本書中,瑪格麗特用斯嘉麗、梅蘭、瑞德、艾希禮這四個人物來表現南北戰爭後南方人的四種做派。這四個人物的情感糾葛,命運走向緊密相連,在經歷時代的變革後,勇者一往直前,而弱者徒留悲嘆。作者將小說中人物的各自性格、人生觀、價值觀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同作風的主人公,結局也不同,或讓人遺憾,或讓人欣慰,或讓人惋惜……

在歷史的大背景下,所謂的永恆只是幻想,只有變通才是生存之道。一切都有可能風雲突變,一切繁華幸福都可能成過往雲煙。但不管怎樣,時間不會停滯,一切永遠向前——正如斯嘉麗所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未來總是讓人充滿希望和力量,只有努力去奮鬥,夢想才會實現。

《飄》讀後感2

國小時,我就因母親的推薦,閱讀過這本書,當時只是深深折服於跌宕起伏的情節,如今,再次翻開這本瑪格麗特?米切爾夫人此生唯一的作品,才更加明白她“十年磨一劍”的精妙之處。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農場主之女郝思嘉,經歷情感的挫折,生活的貧困,親人的離去,戰爭的洗禮,一步步地,從一個不諳世事、驕傲任性的富家女,長成一個堅強執著、樂觀積極,可以獨當一面的勇敢女性,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即使是最後,丈夫白瑞德想要離開的時候,她也依然可以堅強樂觀地告訴自己,一切都可以挽回,因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美國的南北戰爭穿cha其間,更讓我感受到了波瀾壯闊的歷史。

猶記初讀《飄》的'時候,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媚蘭,她溫柔嫻淑,寬容大度,心地善良,勤勞能幹,即使是郝思嘉背叛她,她也一直視思嘉為最親的姐妹,以自己的名聲幫思嘉贏得立足之地。較之於她,郝思嘉任性恣意,絲毫沒有大家閨秀的風範,甚至對媚蘭以怨報德。但是,現在再讀此書,我卻更加喜歡郝思嘉的率真性情,她的勇敢與堅強,樂觀與向上,更是媚蘭所不及的,就連她先前的任性,似乎也變得可愛而真實。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郝思嘉,帶著媚蘭和一個嬰兒,自己的孩子以及一個小黑奴,冒著重重戰火,回到塔拉農場。誰能想象,在那個戰火紛飛的亞特蘭大,一個未滿18歲的少婦,用著笨拙的手法為一個孕婦接生。郝思嘉做到了,她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幫助媚蘭生下了孩子,騎著一匹瘦弱無力、滿身傷痕的戰馬,帶著一家老小,返回塔拉農場。本以為白瑞德會護送她回家,卻不想,他在戰火中拋下了她,她還尚且被稱為少女,卻要用稚嫩單薄的肩,挑起守護家園的重擔,甚至是開槍打死一個北方佬,看著滿地的鮮血,卻不能柔弱地哭泣一聲。讀到這裡,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落下。

進入國中以來,我的學業日漸繁忙,也曾有過畏懼困難,怨天尤人的時候。《飄》就如同一個時時懸於我耳畔的警鐘,引領我走向樂觀與堅強的道路。每當我想要放棄,想要放鬆的時候,思嘉那單薄卻勇敢的背影就顯現在我眼前,她那有著愛爾蘭血統的綠色眼睛中,永遠散發著的,堅強樂觀的炙熱火苗,便一下子灼熱了我的內心,促使我前進。

閱讀經典書籍,如同一位老師,引領我前進,也如同一位摯友,與我互訴衷腸。

開啟書,我彷彿就能看見思嘉猶如火焰一般的身影,媚蘭溫和淡泊的眼神,就能感受到她們對國家與土地的熱愛,她們的思想與我的思想融為一體,使我更加成熟。我好像也來到了南北戰爭時的美國,看到了亞特蘭大的繁華與戰火,看到了當時的金戈鐵馬,感受到了歷史長河的波瀾壯闊。

閒暇時,捧一本書,在暖陽下閱讀,享受那一刻的淡泊寧靜,品嚐那一刻的翰墨書香,課餘生活也因此而豐富起來。閱讀,充實了我的思想,我的內心,給予我源源不斷的快樂。每每捧起那些經典名著,愉悅感就會遍佈我身心。徜徉書海,就這樣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些過往的雲煙都會隨風而去,留下的,就是現在和未來所要珍惜的。那些經典名著,將常駐於我記憶之中。閱讀,帶給我無限歡樂,告訴我,不要畏懼困難,因為: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飄》讀後感3

很久沒有一本讓我欲罷不能的小說了,尤其是世界名著類的,哪怕歸屬於通俗小說。

最近看的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中篇小說《幻夜》及《百年孤獨》等雖都有不痛不癢的觸動,卻總是少了一些讓我為書中的人物、情節、揭示的“真理”休慼與共的趣味。

不過我敢肯定,這不是書不夠精彩的緣故,我熱愛每一本能到我手中書,他們都是經過普羅大眾挑剔過篩的結晶。之所以有些能觸動我有些劃過也便不再留念,更多的是我的心境與困惑是否能在當下書籍獲取共鳴,或是解惑答疑。

這次翻看《飄》也是機緣巧合。它存在kindle裡已不下半年,每一次書荒,眼神觸過這個名字,都是毫不留念著摒棄。不知道為什麼對這類噱頭很大的名著反而更不敢興趣,或許是因為涉及了太多的國外歷史、階層制度、思想差異?上一次看《百年孤獨》,也不過是因為感覺受到了神指引。不過名著總是有他永流傳的價值,仔細一想,還那麼多的書不曾靜心享受,這是多少可惜的事。

這本氣勢恢巨集的長篇小說,有太多太多讓我觸動的情境。僅僅是人物某一些品格便讓我唏噓不已,斯嘉麗的愚昧無知與堅韌、白瑞德的洞察高傲、希裡的無能、媚蘭的善良等等,都可以讓我開始絮絮叨叨一番,而小說背景下的恢弘美國南北戰爭戰爭帶來的時代變遷,讓我又陷入及自身渺小之感的寒蟬之禁中。

小說結尾時,思嘉才28歲,自她16歲開始掌控自己人生,才12年。動盪的年代導致她本該波瀾無驚的貴婦生活失去生活保障,掙扎著一次次的崛起的同時,陸續遭受親情友情愛情三重覆滅。她以超乎尋常的愛爾蘭精神,不斷抵抗著生活的碾壓。她展現的“愚昧無知”恰恰是每個幼稚的人都在堅持的觀點,愛而不得帶來執著、陷入深淵的苦苦掙扎,美夢成真時的任性,都是人性最通用的弱點。只不過她敢愛敢恨,在深嘗戰亂貧窮的可怕後,不顧代價地用自己的方式征服這個世界。

而白瑞德,這個比思嘉年長17歲的男人。過於寬廣的眼界與和各色人打交道經驗,輕而易舉地看穿她的每一個小心思,小心翼翼地寵愛著著任性的.靈魂。因為過分清晰的洞察力,反而讓自己陷入了無力的境地,男人就算擁有再怎麼強大的內心都需要有有一片女人母性的柔軟來承載,而一次次的不得後,終於消磨盡了所有的愛意。我想著這死灰般的落寞是最可怕的,其實哪怕有一絲的慾望,都能挑逗起一個人的生氣。

不過誰知道呢。

這才12年的故事,往後,他們要各自經歷多少個12年,遇到多少個其他人。故事永遠沒有結尾,只要有明天,所有的過往都是生命的養分,直到死。

所有人裡面,我欽佩白瑞德。我想這紛亂的思緒,更多的是想紀念下這個輕浮的男人。這是一個多麼充滿勇氣且智慧的腦子,與生俱來的紳士風度融合著對卑劣人性的輕蔑,不掩飾地諷刺所有人的偽善與愚昧,同時不知廉恥地利用著這些。玩世不恭的同時對於真情與美德視諾珍寶,敢愛敢恨,殺伐果斷,毫不沉迷於無意義的情感,卻又對愛抱有最真摯的熱愛。

我是多麼欽佩他的經歷與能力,想成為他這樣的人。

《飄》讀後感4

有很多部經典的小說是拍成過電影和電視劇的。《飄》也是如此,電影版的《亂世佳人》裡同樣綠眼睛的費雯麗曾傾倒過無數的人。而我沒有看過電影,我看的《飄》是母親傳給我的。發黃的紙頁,遙遠的年代—卻恰到好處地配合了這悠遠的、給人帶來無限遐思的作品。

很多人都不喜歡郝思嘉這個人,認為她太“作“了。不錯,郝思嘉的確是一個“作”的典範,但在她的身上依然體現著女性特有的,也是頗為獨到的魅力。

16歲的她傾心於貴族少爺希禮並大膽地表明自己的愛意,並有過一個很衝動的想法—私奔。這時的郝思嘉還是一個小孩子,有著妓好的面貌和身材,也許還有著愛爾蘭血統中的熱情、固執。她其實也不明白,她對希禮的愛究竟是什麼,究竟是愛他騎馬時的英俊,還是愛他灰色的`眼睛、金色的脫須,抑或是她所不瞭解的他的長篇大論呢?顯然她自己並不明白。只知道她喜歡他.要和他結婚,這裡面也帶有些好勝的昧道。然而就是這種少女時代建立起來的、甚至有一些盲目的“愛”影響到郝思嘉的一生。也正是這種從小就根深蒂固著的爭強好勝、倔強、執著以及她獨有的思維方式深深地影響著她的人生。

美國的南北戰爭可以說是郝思嘉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使她從一個無優無慮的、任性的孩子一下卻成為了別人的妻子,之後又成了寡婦,做了一個孩子的母親。這些角色在短短的一年裡變換,而戰爭的陰影卻又日益擴大。這個時候,她的心情是很複雜的。而作者在這一方面的描寫特別成功。一方面,作為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孩子,郝思嘉依然有著無法掩飾的天真和嚮往自由的感情;另一方面,她常常為要陷人喪服一生而煩惱。還有那個啼哭著的嬰兒,她為之而困惑。她也只是一個孩子,又怎能做一個母親。然而,戰爭,這一殘酷而漫長的考驗真正挖掘出了郝思嘉身上深藏的東西。

無論是在炮火連天中照顧待產的媚蘭—希禮的妻子,還是在危機四伏裡隻身趕車回故鄉還帶著剛生產完的媚蘭、小孩以及她自己的兒子。正是在這種種艱難的環境下,在掙扎於死亡線上的鬥爭裡,我才看到了郝思嘉的敢、堅毅,也看到了她不同於一般女人的韌勁。

生活本來就是一種選擇。在戰爭初期,郝思嘉可以選擇丟下媚蘭回到母親身邊,也可以選擇留下,忠於對希禮的誓言在籠罩著死亡的城市中照顧媚蘭,她選擇了留下;逃亡的時候.她可以選擇丟下奄奄一息的媚蘭,但她選擇帶她一起走;在生與死的鬥爭裡,她可以選擇逃避,容易地死去,但她選擇了面對,艱難地生活。所以,面對這種種選擇,郝思嘉勇敢地選擇要走的路,她選得很辛苦,但她走得很頑強。但如果作者只是偏重於她這一方面的描寫,那麼一定是很蒼白的。郝思嘉是一個女人,她有她的溫情,她也恐懼,她也害怕,她也想有一個男人可以依靠。然而遠赴戰場的希札,未戰已逝的查理,半路棄她而去投奔戰事的瑞德,都無法給這個女子一點支援,一點照料。所以她沒有辦法,只能靠自己。郝思嘉也很無助,她也想撲到母親的懷抱裡,抓住母親的衣裙,覺得母親會趕走一切的鬼怪和恐懼。然而她也聽說母親有病了,恐怕已經死在床上了。所以她沒有其他的選擇,因為她本身也是一個母親,還有許多人要她照顧,所以她只能緊緊抓住心中對家鄉的無限思念和熱愛。頂住一切恐懼從死亡裡掙扎向光明。

《飄》讀後感5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前夕,佐治亞州種植園主的女兒郝思嘉,聽說心上人衛希禮即將與別人結婚,一氣之下嫁給了自己不愛的查理。後來查理參軍,不到兩個月就在軍營裡病故了。1864年,北軍包圍亞特蘭大,郝思嘉在白瑞德船長的幫助下逃回老家。可是老家田園荒蕪,遭人洗劫,親人相繼病逝。思嘉為了籌到農莊的地產稅,不惜勾引妹妹的未婚夫甘扶瀾,“嫁”給了300美元。她後來差點被人xx,甘扶瀾、衛希禮等人前去報仇,結果差點丟了命,多虧白瑞德相救,但甘扶瀾還是被打死了。第三次婚姻,思嘉嫁給了有錢的白瑞德。兩人雖過著奢侈無憂的生活,可她仍然忘不了衛希禮。直到女兒出生思嘉都依舊沒有忘記衛希禮。女兒死後,愛她的媚蘭也因小產死去了。媚蘭死去的那一瞬間,思嘉恍然大悟,衛希禮既不愛她,又懦弱無能,無法在社會中生存;而白瑞德才是真正愛她的人,對她百般寵愛,為她不顧自己的生死,甚至為了不讓她傷心,救了她的老情人……但此時,白瑞德已離她而去。郝思嘉決心要挽回瑞德,因為此時她依然年輕美麗,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愛。

起初我讀這本書時,我認為郝思嘉是個敢於追求的女子,後來看到她貪婪虛榮、為了錢不擇手段時,我對她的好感蕩然無存。當感情與金錢利益衝突時,她毅然選擇了金錢,為此甚至把終生幸福當兒戲。但讀到她用雙手挽回農場,用斤斤計較賺來的錢換來自己與朋友們的生存時,我眼眶溼了。或許她的“不擇手段”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都是為了生存。確實如此,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養活一個大家庭,也保不住祖輩留下來的基業。她為了自己和朋友在社會中生存,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不過正是因為她認為婚姻是一場交易,所以當真愛來臨時,她沒有珍惜,只顧追求那隻會給她痛苦的衛希禮,只顧得利用白瑞德的愛作為自保和賺錢的工具。當她想要珍惜時,愛已不復存在。郝思嘉用雙手和婚姻換來了生存和財富,卻丟失了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

倔強的郝思嘉是美國戰後精神的象徵。她愛土地,並像土地一樣承受苦難,飽含激情……這使我聯想到了“愛國”兩個字。《飄》中其實蘊含了美國那種自強不息、默默反抗的`愛國精神。郝思嘉的愛國精神是“陰柔”的,堅定不屈。而中國的愛國精神則是“陽剛”的,體現的是像黃繼光、董存瑞那樣的勇於為國犧牲。若是我們既擁有中國的愛國精神,又擁有美國的愛國精神,剛柔結合;在國家和諧的時候,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做社會的包袱;在國家困苦的時候,自強自愛,支援國家;在國家動亂時,試著幫助國家分憂,共同打擊惡勢力;在國家戰亂時,全力打擊敵人,做好國家的精神後盾……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昌盛繁榮、日漸強大!若是人人都如此愛國,那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來吧!讓我們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成為一個同郝思嘉一類的愛國之人!

《飄》讀後感6

十六歲是淺嘗愛情的一年,眼裡只容得下情花轟轟烈烈在綻放。那年裡第一次不知不覺中鍾情,第一次悄無聲息地失戀……,也是第一次讀到了《飄》。花季明媚而簡單,我像小蜜蜂,無視生活花蕊的奇巧造物,只顧淺淺採集甜或不甜的愛情花蜜。好比那時讀《飄》,真正讀到心裡去的只有斯佳麗苦澀而豐盛的愛情,如同我熟知它《亂世佳人》的中文譯名一樣媚惑,在暗淡紛亂的時代背景中,帶著濃厚亮色飄在十六歲姑娘所能看到的最顯眼處,讓人感嘆又目眩神迷。二十八歲是解讀生活的年齡,愛情早已潛移默化地和生活長在一起。連日來,在平淡的日子裡操作簡單的愛情,那一段把個體命運和情感發揮到極致的故事冷不防在閒暇處冒了頭。所以,在想讀《飄》的時候適時重新捧起了它。“斯佳麗.奧哈拉長得並不美……”,故事從老地方開始,而今當生活授我以體恤,婚姻授我以頭腦,孩子授我以母性的時候,我的心靈不斷在瑪格麗特優美的文字中發生新的碰撞,繼而滋生出許多細小瑣碎的思想碎片來。

-磨難-

塔拉的春天是極美的,漂亮的公子哥兒和小姐坐在蔭涼的走廊下說笑,獵犬和馬匹安靜耐心地臥在紅土上等待它們的主人。屋裡是主婦溫柔的話語和黑人們從田裡歸來的歡聲笑語,屋外飄來泥土和植物的芬芳,文字間瀰漫著春天懶洋洋的散淡和生機,如果這能是永恆,斯佳麗將是這種生活中最明媚的點綴品,直到她容顏老去。然而,戰爭來了。

作者筆下的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殘酷血腥的重要構成,是中學歷史課本上枯燥乏味的必背章節,也是十六歲時翻書的手不耐多停留的文字。可是真正帶著對個體命運的關注,走進這場女性筆下的戰爭,才發現這是些多麼生動的場面!五角場大撤離,四輜重軍車、救護車、堆滿行李的馬車充斥街道。黑人和白人小孩無人看管,前者滿街亂跑,後者大哭大叫。軍隊開倉放糧,老小瘋狂搶運,成百上千的傷員曝晒在毒日下面,等著被抬走或者死亡……;穿越火場的描述更仿如世界末日的來臨。建築物上空咆哮的燭天火光把黑夜照成斯佳麗,斯佳麗將是這種生活中最明媚的點綴品,直到她容顏老去。然而,戰爭來了。

白晝,南軍中衣衫襤褸的少年無聲地倒下,平日裡風度翩翩的瑞特狠抽著馬背駕馭馬車在煉域般的.火隧中飛奔。戰爭再怎麼緊迫現實,到了後人的眼光中也就帶著藝術油畫般的壯美了,就好像作者給斯佳麗的磨難,總是在無奈悲哀中透出攝人魂魄的美。她獨自驅車帶著病弱稚殘的一車人通過封瑣線,她抬起接受舞伴的臂向闖進塔拉的北軍強盜射出了致命的一槍以求自衛和復仇,她用她挑選衣裙的手在地裡尋找一塊蘿蔔以求為全家人裹腹,她竭力在一貧如洗的家裡拼湊出一套行頭以求討瑞特的歡心,又不得已使出她全身的愛情招數誘惑一個討厭的老男人以求保全塔拉……,每一個細節折射出斯佳麗身上的韌性,她那些不被和平認可的任性強悍主見和沒心沒肺,在磨難的調色下全都綻放出了別樣的魅力。

“以後再去想吧,等我能經受得住的時候再去想過去的傷心事。”斯佳麗這句口頭禪把她以及同類的人從一味懷舊固守的人群中絕決地提煉出來,打磨打磨,直至她們最終成為重建時期美國精神的重要構成。至此,磨難把斯佳麗由一道美麗的風景升級成真正主宰生活的主人。

《飄》讀後感7

瑪格麗特·米切爾在她的小說《飄》中說:“冥冥中已命中註定,當一切都隨風而逝,我們還能說什麼做什麼,在現實面前,夢想總那麼脆弱無力。錯過的都已錯過,失去的都已失去,生命中還有許多未知的苦難和甜美,值得我們堅持等待和珍惜,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所以,我也想說,處於或迷惘或頹廢中的我們,醒過來吧,青春年少的我們,何必執著地問:“路在何方”呢?

記得以前,朋友之間經常會進行一些關於幻想的對話。談論最多的是“如果有來生,你最想變成什麼?”我的答案往往大同小異。我想變成雲,因為它去留無意,漫觀雲捲雲舒,令人淡定愜意;我想變成風,因為它無拘無束,微風的吹拂讓人心馳神往。可時至今日,如果你再問我同樣的問題,我竟然不知所措。是我變了嗎?還是生活無情地將我欺騙,讓我失去了靈魂?

不知年少的你是否與我有著同樣的經歷與體會?熟悉的突然變成陌生,周圍的一切都使你狂躁,無處可逃,只好通過幻想來尋找最後的一片淨土。你有沒有試過在課堂上聽著老師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講解題目,看著身邊的同學奮筆疾書,你卻會突然大腦短路,放下筆,只想看看窗外那飄蕩的雲,聽聽那飛鳥的鳴叫聲,好不愜意!可卻又會突然感到糾結,只因看到一片突然掉落的嫩綠的葉子。就在這一陣恍惚中,你又回到了課堂,努力地追隨著老師講課的身影。甚至在街道上,你也會突然走神,駐足觀看這川流不息的人群。雖然盯著人群,而你的思緒卻不知飛向了何方。

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感到陌生,我不再明白是不是經歷風雨後就一定能見到彩虹。我不知道是否真如亦舒所說的“人一定要受過傷才會沉默專注,無論是心靈或肉體上的傷害,對成長都有益處。”現在的.我很焦慮,對此時的厭煩,對未來的恐懼及對人生的無奈包裹著我,讓我無法喘氣。路究竟在何方?我經不起等待。

直到那天,不知是什麼原因,假期素愛睡懶覺的我居然早晨5點多就醒了,閒不住就想到公園裡去晨練。那時的街道上寥寥幾個行人,整個小城依然沉浸在一片寧靜之中。我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不知不覺來到了山頂。坐在樹下,望著天空露出的魚肚白與那似有似無的絲絲陽光,心中好像有了久違的期待。呆呆地望著天空,忘卻了周圍,也忘了自已,只是等待著。我感覺到了太陽在緩緩地上升,一點兒一點兒,儘管雲霧遮擋,但依然溫暖著我。等著看著,太陽的光芒終於突破了雲層的阻撓,將那燦爛的金線灑滿神州大地,我的心頓時覺得豁然開朗,好像堵在心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下來了。對自已說,何必那麼較勁?人生就是這樣!就像天氣預報,雖然能夠預測得到,但又結果往往令人意想不到。所以,何必總是充滿憂慮?何不趁著自已青春尚未逝去,還沒謀殺這似水年華時,努力朝著自已所向往的方向走呢?珍惜好每個今天,才不會成為扼殺明天的凶手!

成長需要方向,也需要等待,方向不是由別人指點,它只在你自已的心中。縱使最後結局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徒勞,我們也依然能驕傲地大喊:“我們曾經歷過!”

《飄》讀後感8

同學們把這個《飄》“漂”到我身邊。我在一千多頁的厚厚一疊裡看著就害怕。當時我就盯著她看。“飄”有什麼不好?怎樣才能有信心和耐心看完?所以這個《飄》是我放在床上的,也只是每天陪我睡覺。直到最近生病在家的時候,雜誌都看完了,沒有書看。突然想起來這本書《飄》,是我留下的。隨便翻了幾頁,沒想到這一翻就停了,直到花了三天時間一口氣看完。

《飄》有很多主題,比如亂世美女的命運,飄零的美國南方文化。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深受美國內戰的影響。戰爭改變了女性。他們在戰火和硝煙中守護著自己的土地。他們勇敢、堅強、不屈不撓,因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如果說讀《飄》讓我感到壓抑,那麼讀《活著》讓我感到更加憤怒和難過。

對斯佳麗的卑鄙、殘忍甚至陰險感到憤怒。我們過去看到的女主人公,要麼溫柔賢惠,大方寬容,純潔善良,忠貞不渝,要麼歷經磨難卻最終找到真愛。不,小說開篇沒多久,斯佳麗為了報復魏西麗和梅蘭妮的訂婚派對,勾引了梅蘭妮的弟弟。不久他們結婚了,生了一個兒子。看到這個地方我很生氣。我希望女主角天真的形象消失。她的驕傲、貪婪、虛榮,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都表現在下面的故事裡。她渴望愛情,不顧一切世俗的想法,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但當感情和現實利益發生衝突時,她堅決把經濟需求放在第一位。為了陶樂300元的房租,在騙了瑞特的錢但失敗後,她又重複了勾引連姐姐未婚夫的乾爹弗萊的老把戲,只因為乾爹有個小木材廠,能給她300元。

我不敢評論生活中的善惡,因為畢竟我的人生軌跡還不到三分之一。二十多歲,思想可能比較幼稚。平心而論,我也有點同情斯佳麗。對於她“不擇手段”的“自私自利”,也許這些都是她為了生存不得不採取的權宜之計。然而,靜下心來想是真的。在斯佳麗生活的動盪多變的時代,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支撐一個家庭,一群朋友也無法留住父親留下的陶樂。斯佳麗靠斤斤計較掙錢,通過各種殘酷的手段,為自己獲得了新的生活,也為朋友的家庭獲得了新的生活。

另一方面,斯佳麗對梅蘭妮也很好,極其體貼。也許這是因為對魏西麗的愛,但後來完全不是。這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竟然達成了一生的'友誼,真是奇蹟。

雖然《飄》只是小說,但通過閱讀《飄》,我對美國內戰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北方戰勝南方是歷史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看了《飄》,我們可以看到,從道德判斷上,南方奴隸制中有溫情,有友情,北方對南方發動的戰爭,某種程度上也是侵略,破壞了南方的秩序和關係,但在某些方面加劇了白人和黑人的種族衝突。

讀完整本書,留學網還挑出了兩句喜歡的話:

“美不使人高貴,衣不使人高貴。”——告誡貪慕虛榮的人。

“我從來都不是那種人。我不能耐心地撿起一些碎片,粘在一起,然後告訴自己,這個修好的東西和新的一模一樣。東西壞了就是壞了。我寧願記住它最好的樣子,也不願意去修復它,然後一輩子看著那些破碎的地方。”

通過一遍又一遍的略讀,我無法體會到多少道理。也許,我看了幾遍,收穫會更多。

《飄》讀後感9

慢慢合上書本,腦海裡細細品味書中最後的場景,帶給我的感覺依舊是那麼堅定與執著我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讀《飄》了。

《飄》這篇小說是瑪格麗特米切爾短暫的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說作品,米切爾以南北戰爭中的南方社會為背景,一號私家的三次婚姻為主線,描寫了幾對青年的愛慕糾葛,米切爾以他女性的細膩,精確地把握了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成功的塑造了郝思嘉這一複雜的人物形象。小說的構思極富浪漫情調,人物和場景的描寫細膩生動,語言優美生動,對白個性化,使得整部作品極具魅力。

在《飄》這一本小說中,我最鍾愛的人物是郝思嘉。郝思嘉是位難得一見的女性,她聰明機智,慎重,有野心,又有遠見,可同時她又太不可思議,為了農場可以與自己不愛的人結婚,可見她有多麼大的勇氣,又或者說戰爭是多麼的殘忍。倔強的郝思嘉是美國戰後精神的象徵,面對被戰火毀掉的家園,她堅定不屈,毫不妥協;面對親人的死亡,她擦乾眼淚,努力振作;面對愛人的離去,她毫不氣妥,重頭再來,她愛土地,並向土地一樣承受苦難,飽含激情。郝思嘉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再苦難中蛻變,在苦難中成長的過程,讓每一個讀者為之震撼,為之感動,但不會為之流淚,只因為郝思嘉的精神在鼓舞著我們,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堅強。同時,郝思嘉還告訴我們:對於你所愛的事物,要勇敢的`去追求,哪怕結果是失敗,也不能放棄對生活的希望,而要更加熱愛生活。

我一直在猜測米切爾為什麼要把書名命名為《飄》,或許是這部小說中的人物的生活太過動亂,又或許是幾段感情的虛無縹緲吧,總而言之,《飄》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說作品。寫到這裡,我又想起了現在的中國。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經濟迅速發展,到現在我們這一代,有太多的富二代。父母親過於寵愛,孩子從小泡在蜜罐裡,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凡事依靠父母,都按照父母給鋪好的路一步一步走向未來,很難想象,假如有一天那我們的父母都不見了,那我們,那這個社會,將會是什麼樣子。著名作家劉冬陽在他十四歲那年的暑假,不帶分文,獨自一人從江蘇南京直奔湖南老家。因為此前他看過一篇報道,中外少年在一次夏令營的較量中,中國孩子垮了。他說:“我想證明中國孩子不全這樣!”

為什麼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國而中國不是?這不僅僅歸咎於兩國的教育方式,更歸咎與人們心中的信念,和所具有的精神。

美國精神有自強不信等,也許你會說,自強不息也是中國精神啊,但是,中國人民有百分之幾做到了真正自強不息?美國落實到行動上,中國只是說說而已。中國不少想者,不少說客,只是做的還需堅強。

這就是中國人的弱點所在。如果中國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向郝思嘉那樣,那中國就不應該站在世界第二這個位置。中國要與時俱進的不僅僅是科技,還有思想與精神。這才是中國所缺乏的,所需要的。

《飄》讀後感10

《飄》的主人公Scarlette(斯佳麗)是一個性格複雜的人物——她給人的印象很好:勤勞、直率、有責任感;而她的風一般的善變性格,正如本書題目“隨風而行”一樣。她之所以有3次坎坷的婚姻,只因她複雜多變的性格。因而,在我讀到這部小說的時候,我不僅沒有因所謂斯佳麗的“叛逆精神,自強不息”所感動,反而為她漂泊不定的生活,失去所有而仍不知真愛在何方的性格悲劇感到遺憾。畢竟,書的結尾這樣寫道:

她具有她的家族那種不承認失敗的精神,即使失敗就擺在眼前。如今就憑這種精神,她把下巴高高翹起。她能夠讓瑞德回來。她知道她能夠。世界上沒有哪個男人她無法得到,只要她下定決心就是了。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作者的這句話給了一代又一代人精神的洗禮,給人以自強不息的精神。而在我看來,“沒有哪個男人無法得”並不能表明她的成功,反而是揭露了她的不擇手段。為了金錢,她可以出賣自己的幸福;而為了自己的幸福,她可以出賣自己妹妹的幸福,出賣他人的幸福,製造出一切她所能製造的假象。可最終,她也不會再獲得什麼真正的愛情。可是斯佳麗,她認為她控制住了那個男人,她認為她沒有失敗,仍然期待著明天——不是充滿自信,而是茫然的期待。這種自私、虛偽的性格,決定了斯佳麗到了故事的最後都沒有一個圓滿的歸宿。

我認為這是一部由於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引發的一個過程坎坷而結局悲悽的故事。然而字裡行間也能體現出斯佳麗是一個善良的人,有著“三大精神”。那時她頂多也不過是個二十來歲的小姑娘,本應是個在母親懷裡撒嬌的小姑娘。可是面對如此巨大的困難,她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敢挑起家裡的重擔,與命運抗爭。這好像成為了她讓自己的妹妹終身失去幸福,讓自己可以去欺騙和隱瞞他人,以至於讓自己的幸福之路多次夭折的“藉口”?面對這樣的家庭窘境,事情難道真的就沒有更好的解決的辦法麼?

這樣說來,斯佳麗在莊園裡辛苦勞作和遭受的一切不幸,只是斯佳麗愛情悲劇的陪襯而已;斯佳麗的人物性格必然成為這部偉大的愛情故事的核心。

所以,最終,還是這故事自始至終的悲慘引發了人們對主人公的同情和對其性格的深深思考。她的性格多麼真實,彷彿這個人就存在於我們身邊——

其實,善變、自私、虛偽,這些性格的弱點也是人人都有,彷彿一個柵欄,阻擋我們奔向事業的成功、生活的幸福。《飄》借愛情的題材,寫了每一個人因為自己的性格弱點而遇到的窘境。“新的一天”固然是好,然而總是期盼“新的一天”,總期待有別的.愛情能夠收穫,而不想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抱著所謂的希望和信心就去尋找渺茫的機會,斯佳麗怎能獲得她的幸福?也許她只能活在所謂的莊園的夢中了。

所以,我們不妨站在斯佳麗這位主人公的視角,遍歷整個故事,你會對“一個人如何挑戰自己的人性的弱點而最終成功”的話題有自己的思考。如果站在白瑞得等主要人物的角度上看,你會感覺到:性格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這本書也激勵著我,也激勵著大家,改變自己的性格,盡力克服性格上的弱點,而不要懷揣著實為“茫然”和“試一試心理”的“自信”,在老路上重蹈覆轍。只有勇於面對自己的性格缺陷,努力實現新的自我,明天才真正是“新的一天”!

《飄》讀後感11

《飄》又名《亂世佳人》,全文是圍繞女主角斯佳麗的一生展開的。從她的少女時代開始敘述,一直到她初為人婦、喪夫以及再婚,這過程中原本天真幼稚的女主角斯佳麗也在不斷地成長、成熟。而從斯嘉麗的成長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啟示,相信這些收穫也將幫助我更好地成長……

《飄》是米切爾的一本也是唯一的經典著作。該書主要講述了在南北戰爭的殘酷的時代背景下,命運並沒有十分眷顧斯佳麗。戰爭使她成為了寡婦,戰爭使她不得不面對飢餓、貧困、社會地位的變遷。她要保護自己的陶樂莊園,她要讓家人和衛希禮一家生活下去,當然,她還想自己能過上好日子。她果斷地拋棄了母系血統南方貴族小姐嬌滴滴的表象,露出父系愛爾蘭人強悍的本色。這本書隨情節跌宕起伏,刻畫了屬於那個年代的故事,塑造了斯佳麗那堅韌而又美麗的女性形象。

斯佳麗像火焰一樣絢爛、像烈火一般光亮的女孩,彷彿就在我們面前,用她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的希望,雖然她不完美,但是瑕疵成就完美,成就了她獨一無二的魅力。她行事果斷剛絕,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說,不在乎道德的束縛,公開在亞特蘭大和摧毀他們的家園的北國佬做生意,毫不在意作為丈夫的弗蘭克會無地自容。斯佳麗在面對生活的轉變時,那種敢於改變自己的勇氣,怎能不令人感到欽佩呢?生活就好像一座大山,山路不可能完全平坦。當從顛峰跌落時,也許會跌得頭破血流,會跌得絕望,會跌得失去生存的勇氣。但如果你要生存下去,你就必須要爬起來,迎合這巨大的改變。無可置否,《飄》的確是一本好書,即使跨越了那麼長的時間,也依舊適用於現代社會的形式。面對轉變而敢於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價值觀甚至於改變自己的思想的勇氣是無論哪一個時代都非常需要的,而斯佳麗就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同時,她也是堅強勇敢的,在亂戰的局勢下她勇敢地承擔起照顧一家人的責任,拋卻富家小姐的嬌弱變身為整日操心勞作的鄉野婦人。她又敢於作為,在女主內的年代裡,她不顧他人異樣眼光,自己獨立經營木材廠,像男人一樣賺錢,證明女人與男人擁有同等能力。然而,最令我印象為深刻的是她那句經典名言——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啊,明天是展望新的未來,若沒有好好把握住機會,那一切都隨風而去了。

斯佳麗教會了我什麼叫堅強勇敢,什麼叫敢於作為,什麼叫行事果斷,在面對我們無法預知的方向時,不管結果有多糟,都會用心地與自己說一聲:“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並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不是悲觀地等待,更不是絕望時的自我開解,而是懷惴著對現實的感激與珍惜,寄予對未來的希望與憧憬。明天,會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每個人都應該相信明天!相信明天會更好!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正是種種困難才使斯佳麗有破繭成蝶的蛻變,斯佳麗的精神品質也將影響我的人生道路。

《飄》讀後感12

拿到《飄》這本書其實也是一個意外,在學校的圖書室中看到了它,覺得名字挺有意思。我看了看書上的瑪格麗特·米切爾,似乎有點耳熟,便饒有興趣的翻了幾頁。或許是和這本書有緣,莫名的喜愛就讓對它我愛不釋手。於是我便從學校借回了這本書。可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我竟然深深的被書中的一個女人——思嘉·奧哈拉所震撼。

當然,我看到的不僅僅是思嘉坎坷的命運,更看到了當時戰爭下人們的悲痛與生活的艱難。我曾讀到人們爭搶死亡名單,有的喜極而泣,有的痛不欲生。那一張張極端的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思嘉幾人之後的日子更加痛苦,當北方佬要攻打到思嘉所在的小鎮上,她還要為自己的“情敵”媚蘭接生,之後跟隨瑞德滿臉土灰、毫無形象的帶著剛生產的媚蘭和一個黑女孩回到自己的塔拉莊園。可是當時沒有豪華的建築,沒有金錢,甚至連最基本的吃喝住穿都不能保證了。這個時候,我看到了另外一個思嘉,儘管在戰爭沒有爆發之前她還是一個任性、自私、並不溫柔的大小姐,但是如今這個在我眼中並不如其他小說中完美的女主角現在竟然意外的堅強。她挑起了家庭吃喝的重擔,照顧著媚蘭、僕人、以及已經痴呆的父親。我知道,那時她最愛的母親卻因為霍亂死了。精神以及物質上的打擊讓我這個旁觀者看著也極為心痛。那種絕望甚至已經從思嘉的心裡,經文字蔓延到了我的情緒中——思嘉需要用自己的力量用盡所有的方法保全一家人的吃喝還有不受到戰爭的迫害。她不是戰士,卻同樣要殺出一條血路。

迫於生活的需要,思嘉不得不為了三百元嫁給另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感嘆,那時的社會真的很亂,正如這本書的名字一樣——“飄”,就彷彿在一瞬間思嘉快樂的生活被戰爭打亂,所有美好破碎了下來,隨風飄去,所有人被迫面對殘酷的現實。如再沉浸在自己的過去,在這爾虞我詐的社會中會像戰爭中死去的人一樣,體無完膚,傷痕累累,再也無法重新對家人說:“我回來了。”

在一個個緊密相連的故事中,我被緊緊的吸引,其中有曲折的愛情故事,也有現實的生死離別。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個女人的桀驁不馴、勇敢,一場戰爭的恐怖、對人們的摧殘。小說流露出作者對奴隸主的`同情,對戰後重建的失望以及對舊制度和奴隸主往昔歲月的不勝惋惜,又通過戰中體現思嘉和瑞德只見的愛情。只不過,令我嘆息的是,思嘉最後還是深深傷害了瑞德,她還是讓瑞德因為自己依然愛著艾希禮而絕望離去。當她明白自己愛的是瑞德時,瑞德卻已經不在她的身邊了。

可欣慰的是,思嘉依舊保持著自己獨有的那份不會被任何東西改變的積極,她說:“還是留給明天去想吧……不管怎麼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思嘉的這個堅強、對生活永不頹喪的精神,給我無盡思考。鮮明的人物,深刻的思考,應接不暇的情節,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百讀不厭。仔細再想想,總會感覺這個故事以及這名叫做思嘉·奧哈拉的女人給人太多感動。

思嘉、《飄》,讓我懂了,無論我們希不希望,第二天的陽光依舊會到來。

《飄》讀後感13

《飄》,是美國文學史上最為暢銷的小說之一,同時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飄》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女主人公郝思嘉所經歷的感情糾葛和成長曆程。

郝思嘉是美國佐治亞州的一位社交名媛,她出生在塔拉當地一個富足且頗有名望的種植園主家庭,母親溫柔和善,父親爽朗能幹,僕人忠心耿耿,而且自己還美麗動人,看起來,郝思嘉似乎擁有了一切的美好。可郝思嘉心裡卻一直愛慕著一個求之不得的人,那就是英俊瀟灑的衛希禮,可衛希禮卻要跟表妹媚蘭結婚。於是,郝思嘉打算在衛希禮宣佈訂婚之前,跟衛希禮表白,卻遭到了衛希禮的拒絕,還遭到了一名外地男子白瑞德的嘲笑。

於是,郝思嘉賭氣嫁給了媚蘭的哥哥查理。可誰料到,新婚不久,查理就入伍並戰死在了沙場,獨留下思嘉和一個孩子。無奈的思嘉便到了亞特蘭大的媚蘭家中,但不久後,戰爭促使思嘉帶著剛生產完的媚蘭回到了塔拉,並打算重振破產的莊園。為了利益,更為了生存,思嘉又先後嫁給了妹妹的未婚夫甘扶瀾和視她為“同類”的白瑞德,前者為了給她主持公道而死,而後者因為思嘉不愛他而出走(然思嘉最終醒悟,準備追回瑞德)。

在思嘉的身上,我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品質,一種來源於思嘉出身名門的母親,這是屬於女人的柔弱,是賢妻良母的專屬;而還有一種則是來自於思嘉年少在外闖蕩的父親,放蕩不羈,野性未泯,有著一股男人的剛強,這種品質使得思嘉在日後的戰亂中能夠創出一片天地,自強不息。面對情感上的一次次失意,母親的去世,父親的精神失常,生命中的依靠一個個消失……面對命運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她並沒有自甘墮落,而是獨自一人承擔著重任。在塔拉的一段時間裡,她從一個養尊處優的大小姐,變成了一個勤勞能幹的.鄉野村婦,她那白皙嬌嫩的小手上,必定是磨出了許多水泡,變得粗糙不堪了。

在整本書中,思嘉最看重的便是金錢,而我並不覺得思嘉很俗,因為有了金錢,思嘉便能有能力保護深愛的家園。這個曾經揮霍無度的大小姐,為了錢,拋頭露面,變成了一個精明能幹的女商人。在思嘉的心中,錢是萬能的,有了錢,就有了一切,錢能讓思嘉過上好日子,能讓她不再受別人的欺凌,讓她不再為生活所困,讓她不再為衣食所憂。思嘉是真實的,連年的戰火和折磨讓她事事從實際情況來考慮問題。少年時雖然一帆風順,但接連到來的厄運使思嘉變得很缺乏安全感,她不敢也不再去奢望那些美好得不切實際的東西,她只想讓生活變得美好一點現實一點真實一點,這讓我對她有著深深的憐惜。

思嘉是不幸的,卻也是幸運的。在最後一段婚姻中,思嘉的丈夫白瑞德對思嘉痴心一片,思嘉也是愛白瑞德的,可卻沒有及時意識到,兩人經過了喪女之痛,關係生疏,白瑞德終於離開,而思嘉明白他的的心意太晚,最終無法挽回。但思嘉不會放棄,她決心要追回白瑞德,找回屬於自己的幸福。

《飄》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讓我受益匪淺,思嘉那堅強的精神會永遠刻在我的腦子裡。

因為,思嘉告訴我——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飄》讀後感14

一本享譽世界的史詩級經典文學名著,向來是歷久彌新的,它在時間的打磨下不僅不會褪色,反倒會變得越發光亮起來,且帶給我們的啟示,涉及到方方面面,無論什麼時候翻開,都會有全新的感悟和理解。

對於我來說,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長篇小說《飄》,便是一部這樣的存在。這部小說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描寫了女主人公郝思嘉轟轟烈烈的人生歷程。這麼多年以來,郝思嘉這個名字,早已不再只是一個文學名著的女主人公角色,而是變成了一個符號和一個象徵。

每當想起她,我們就會想到一些美好的詞彙,比如:勇敢、堅強、獨立、強大等。這足以說明,郝思嘉這個人物角色,對於我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她會在冥冥之中帶給我們的一股力量,每當深陷低谷,總會想起她在小說最後說的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而後重新充滿希望。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有什麼坎兒是過不去的呢?如果說只有一個人能決定我們人生的樣子,那麼只能是自己。只要你不放棄,就不會有人能打垮你。人是力量的源泉,人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只要心懷希望,總會有無限可能。這是郝思嘉告訴我們的道理,也是這部小說所傳達的最重要的主題。然而除了勵志和成長以外,這部小說還會重新整理我們對於愛情和婚姻的.認知,因為女主人公郝思嘉,雖然在個人成長這件事上,有絕對的榜樣作用,但是在愛情和婚姻上,她卻走了很多彎路。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她誤以為自己的真愛是初戀艾希禮,可後來兜兜轉轉,幾經波折,她才猛然意識到,自己愛的人不是艾希禮,而是自己的丈夫瑞德。只可惜那時候的瑞德,已經被她傷透了心,決定離開她去追求自己的人生,而他們的這段感情,註定留有遺憾,註定無法圓滿。

很多人讀這部小說時,會因為這樣的結局而意難平,可等你到了一定的人生階段,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就會慢慢明白,這樣的分開反倒是一種幸運。一個人再愛另一個人,也不能忘記愛自己,如果愛到失去尊嚴,也就不值得被愛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有時候我們以為深愛一個人,並不是愛這個人本身,而是迷戀愛著這個人時的那種不顧一切的感覺,也就是說,你愛著的不過是自己的執念。

正如郝思嘉很多年以後忽然醒悟過來,認為自己對於艾希禮根本沒有愛,只是一種自以為的錯覺,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在小說裡說:

“他從來沒有在現實中存在過,只存在於想象裡,那種感覺特別像做了一件漂亮的衣服,然後當他走過來時,一廂情願地給他披上,而後告訴自己,你愛他。可實際上,並不愛,愛著的不過是自己的想象,愛的是那件衣服,而不是穿著衣服的那個人。”

這段話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你以為你深愛一個人,實際上不過是一種錯覺罷了,當你醒悟過來你就會發現,夢醒了,這段感情也就結束了。心理學上說,一個人總會本能地對那些尚未完成的事耿耿於懷,想方設法地想去完成,這並不是因為這件事本身很重要,必須得完成,而是因為我們眼裡容不下殘缺,接受不了不圓滿。

《飄》讀後感15

《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成書應該是在中年以後。有人說只有青春逝去的女人才會以極大的深情懷想起年輕的歲月,她便是這樣。米切爾筆下的主人公郝思嘉初次登場:雪白的肌膚,雙眉是兩道惹眼的斜線,綠色的眼睛象貓一樣誘惑,穿著新做的裙子,和湯家雙胞兄弟座在自家莊園的廊下,周圍開滿了白色的山茱萸。他們都年輕的富二代,除了玩樂,就是談情說愛。這時,湯家的兩兄弟在向她示好,她卻謀劃著如何跟自己中意的衛希禮私奔......

然而在南北戰爭的殘酷的時代背景下,命運並沒有眷顧郝思嘉。戰爭使她成為了寡婦,使她面對著飢餓、貧困、社會地位的降低。她要保護自己的陶樂莊園,她要保護自己的紅土地,當然,她還想自己能過上好日子。她果斷地拋棄了母系血統南方貴族小姐嬌滴滴的表象,表露出父系愛爾蘭人強悍的本色。她靠著骨子裡的堅強,憑藉白瑞德對她的深愛,在戰後快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過上了自己嚮往的日子。只可惜,她活在衛希禮的夢一直不肯醒來,忽略了她已經擁有的白瑞德的大量的愛。直到最後,媚蘭去世,她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和衛希禮在一起了,這時她終於發現,原來她一直在享受著白瑞德的愛而不自知。瑞德在絕望之餘悄然離去,她卻發誓要重新找回瑞德的愛。

故事的結局精巧,只是簡單的寫到: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時我就經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會想出一個辦法把他弄回來。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是的,郝思嘉在保衛紅土地的同時為自己築起了療傷的堡壘-------塔拉。她很堅強,不依靠男人,憑藉自己的強悍保衛著那方父親留下的紅土地,屬於她得永遠的塔拉。

筆者很喜歡瑞德。他的愛,他的用心,他的`執著與忠貞,在一個男人身上顯得更具魅力。

最後一章有一段瑞德對郝思嘉的經典話語“你有沒有想過,我是懷著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愛所能達到的最高程度在愛你的,愛了那麼多年才最後得到你。戰爭期間我曾準備離開,忘掉你,但是我做不到,只好經常回來。戰爭結束後,我冒著被捕的危險就是為了回來找你。我對弗蘭克·肯尼迪那麼忌恨,要不是他後來死了,我想我很可就把他殺了。我愛你,但是我又不能讓你知道。思嘉,你對那些愛你的人總是很殘酷的。把它作為鞭子舉在他們頭上。”且不論此時他的心情,這句話太有魅力。一個男人默默地在愛的女人身邊守護那麼多年,永遠那麼寵溺,那麼的深情。當今社會這種愛情甚少,物慾橫流的年代有誰能像瑞德般堅守心靈的所屬,不在燈紅酒綠中迷失自己。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的又有幾人,筆者很欣賞這種愛情,偉大又執著。

最後文章看似寫郝思嘉個人的命運,實則是寫整個南方社會隨著南北戰爭的結束,舊有的貴族生活“隨風而逝”。而郝思嘉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成為了新女性面對人生的一句口號。這才是真正的“GONG WITH 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