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時間簡史》讀後感(通用35篇)

讀後感2.21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時間簡史》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時間簡史》讀後感(通用35篇)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

時間看不見,摸不著,且人人擁有,只是,有些人習慣於把時間收縮,收縮到一輩子就等於一天;而有些人,卻可以將時間無限膨脹,膨脹到令宇宙萬物臣服於他的腳下。《時間簡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教授,就是這樣一位時間的巨人。他以堅強不屈的意志,在天體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僅告訴了我們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何而來?又向哪裡去的?更讓我們認識到,時間竟可以這樣書寫!

書中告訴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佔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溫度極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髮生複雜的反應,逐漸形成星系,空間繼續擴大,大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形成。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因為地球,才有了人類,有了創造新世界的我們!

按照霍金教授的理論,宇宙持續地在膨脹,也許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佔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結束。到底會不會這樣,現在還說不定。

固然時間將會結束,但對我們而言,那只是科學的某個概念,存在在未來的某個結點,也許那時又會有新的爆炸產生,新的宇宙產生,新新人類產生。周而往復。然而,我們即已幸運地存在於當下的空間內,就應該成為一個對得起“時間”的人,決不能辜負了那50億年前的爆炸。

對比霍金教授,我們是何等地幸福。21歲時,霍金患上了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說他至多隻能活兩年半。這種打擊之大可想而知!但是,面對死亡,他沒有低頭。他對自己說:“時間只有兩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讓生命留下一點輝煌。”最終,他成功了,成為了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他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與死神散跑。他的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風行世界。書中,解釋了宇宙、空間、時間以及黑洞的概念以及一些其它的內容,比如不確定性原理,簡單的說就是在測量一個天體的位置與速度時不可能同時準確測量,只能取其一。作者語言生動有趣而不乏深刻,字裡行間都體現出了一位偉大物理學家的智慧與幽默。也許,這就是為何一本科學類的著作能風靡全球的原因所在吧!

通過閱讀《時間簡史》,普及天體物理的知識,讓我對宇宙的神祕產生了濃厚發興趣,更驚訝於那是多少次的必然與偶然,才有了太陽系,才有了地球,才有了孕育人類生命的場所。月朗星希的夜晚,我便會擺上天文望遠鏡,通過自己的觀測,去感受天體的無限,去感知那遙遠的夜空。同時,這樣的夜色下,也總是令我的思考走向深遠,但是,就如同無法洞穿那無窮的宇宙一樣,我無法想象,霍金教授,是運用了怎能樣的力量才能完成這“時間”的書寫!他的書中的內容令我神往,他的精神更令我敬佩!

我們都只是時空間中,那微小的塵埃,但是,我願意讓這塵埃能在時間的爆炸中,現出耀眼的光芒!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斯蒂芬。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讀完之後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霍金教授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達到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儘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在這部書中,他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品讀書籍,不得不讚嘆霍金教授那如絲般縝密的邏輯性,你會發現字裡行間無不顯示出他過人的才智,他可以把相對論當做孩子手中的乒乓球來形象地描述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是無法分離的這一物理規則。書中的偉大成就之一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

那麼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麼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後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著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在大擠壓奇點處出現區域性區域或整個宇宙坍縮,從而消亡結束。

《時間簡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教授,就是這樣一位時間的巨人。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他在天體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霍金用他被禁錮的身軀,以堅強不屈的意志,在宇宙中暢遊,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向真理髮出了挑戰,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感嘆霍金教授帶給我的龐大科學資訊之餘,更多的是敬佩他敢於質疑、敢於想象,更勇於論證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在教育引導學生過程中應重點保護的,萬萬不可有意無意地扼殺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這本書,不管我們是否能讀懂,總會讓你受益匪淺。捧起書本來,徜徉在其中吧,你會覺得其樂融融!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3

有位名人這樣說:“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清楚,有人問我,我想給他解釋,卻茫然不解了。”有一群科學家,就是衝著空間和時間的神祕,不斷地奮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霍金,我想他的著名更是因為他是個身殘志堅的睿智者。

霍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得了盧伽雷氏症病,從此被禁錮在輪椅上,到後來他得了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剝奪了他說話的功能。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就一蹶不振,雖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動,但他卻用驚世駭俗、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膽提出了目前最偉大的宇宙學說,解開了許多宇宙之謎。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迴;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後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隻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裡呢?

迴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一天。因為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為宇宙的不規律才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隻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於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空,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4

充滿奧祕的世界,浩瀚無垠的太空,給予人類無盡的幻想,太多的未知的真理等待人們去發現,去相信。《時間簡史》是由著名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書,它已成為科學著述的里程碑,討論令人敬畏的主題。

對於天文愛好者,閱讀《時間簡史》也許是對宇宙瞭解的最好途徑。奇特的領域,帶著迷幻的色彩,一個神祕的異地空間在我們眼前緩緩浮現。霍金提出: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這個問題,唯有讓時間來判斷。有始有終是萬物不變的規律。永恆之所以長久,是因為沒有找到它的盡頭。如果瞭解到宇宙的起始點,我們就能得知,由人類創造的高階文明社會在爆炸中何時完結。

從他發現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時,引力,量子力學與統計學就被深深地聯絡到了一起。也因此,人類才認識到黑洞的強大生命力和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空間與時間相對論的提出讓人類對宇宙的起源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沒有絕對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對的。時間從無限的過去向無限的將來流逝。《時間簡史》告訴了我們:時間和空間都是依附於物存在的,宇宙則是人類面臨的最大未知物。

常人無法想象的科學探究在霍金的努力下得到了一次次的驗證。霍金曾說:“身體和精神是不能同時殘障的。”雖然,他的身體一刻也沒有離開過輪椅,但是,他的思維卻飛出了地球,飛出了太陽系,飛出了銀河系,飛到了上百億光年外的宇宙深處,飛向了神祕莫測的黑洞。他在大腦中想象著,論證著,計算著。霍金,以毋庸置疑的姿態站立在科技的最高峰,他用卓越的思想無限延長著生命的價值。

《時間簡史》的歷史意義不在於它對於宇宙的概述有多麼詳盡,多麼準確,而在於它開啟了人們對於未知事物思考的新方式,在於它為現代科學的前進鋪設了一條可行之路。我們要善於將模糊的東西清晰化,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做到最大限度的解決,更要擅於運用創新的頭腦,將不可思議與學術理論掛鉤。

“愛因斯坦錯了——他說‘上帝不玩色子’。對黑洞的研究表明,上帝不光玩色子,甚至有時候他會把我們弄糊塗,因為他把它們丟到了看不見的地方。”霍金玩笑的話語中讓我們感受到了智慧的光芒。人類的求知慾會在無盡的探索中求得滿足,而我們,需要找尋開啟天外之門的鑰匙。創新的頭腦,敢想敢拼,頑強的毅力,我們需要像霍金那樣用生命的腳步去追趕未知的真理。重任擔負在我們的身上,也正是在一代代的進步中,人們認識到了天地萬物,是多麼的廣袤。

當《時間簡史》讓我對於宇宙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時,我對於霍金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命運也許給予霍金一個破敗花架般的身體,但是不能阻止他用思想讓生命繁花似錦。我深知,我們肩負的是振興與崛起的使命,是時代的重任。

我要學習霍金永不放棄的精神,像霍金一樣將自己精神力量投入到偉大的科學事業當中,對未知事物不懈地探索。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5

在孩童時期,我們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我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我們的宇宙到底是什麼東西,它是否有邊際,它是否有一天會消亡?”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會經常縈繞在我們稚嫩的腦海中。可是隨著我們漸漸的成年,這溯本求源的好奇心、毫無束縛的想象力卻淡去了,開始滿足於各種現成的似是而非的論斷,於是,眼中的世界慢慢地由奇妙的立體變成了平淡的扁平。然而,對存身於其中的宇宙的神祕感卻永遠潛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普及版)就試圖帶我們這些常人去解讀時間和空間的奧祕。

在書中霍金以詩一般的語言向我們描繪了他所理解的宇宙:“我們生存在一個奇妙無比的宇宙。僅有憑藉非凡的想象力才能鑑賞其年齡、尺度、狂暴甚至美麗。在這個極其廣袤的宇宙中,我們人類所處的地位似乎微不足道。所以我們試圖理解這一切的含義,並且瞭解我們在宇宙中的主角。”

儘管只是“普及版”,但以我目前的知識水平,很難真正理解霍金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所涉及的哲學理論是同樣偉大的,我實在理解不了,只能是最粗淺的體會,所以,也寫不出什麼東西來了。

霍金的經歷和他的科學貢獻一樣是一個奇蹟,他20歲時即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症,醫生甚至預言他當時還僅有兩年的壽命,然而霍金卻創造了奇蹟。因為特徵性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故俗稱“漸凍症”。儘管如今他只能坐在裝有馬達的輪椅裡,依靠一個電腦發聲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但他卻同其他科學家一樣,用經歷告訴世人:執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動力。

就是這樣一位被漸凍症固定在輪椅上的人,他的思維卻穿越時間與空間,追尋著宇宙的盡頭、黑洞的隱祕;他敏銳的直覺和堅定的推理直接挑戰已被人廣泛認同的傳統量子力學、大爆炸理論甚至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我心中,除了這本著作所帶來的洗滌與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對這顆偉大心靈的崇拜與敬仰!

雖然我不僅僅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並且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一顆偉大的心靈。可是在瑣碎的生活中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讓《時間簡史》把我沐浴一番,這樣,它能使我在這個變得日益浮躁和功利的世界裡沉下心來,收拾一下雜亂的思想。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人都有必要翻開《時間簡史》,讓我們一齊,心平氣和地傾聽霍金對我們人類和宇宙說了什麼,儘管你可能聽不明白。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6

儘管人類已經發展到了資訊和航天時代,可是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還停留在一千多年以前的水平,時間和空間到底存在不存在,時間和空間到底是什麼,一千多年來,人們一直苦苦追問。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困惑是現代科學探索迷茫與混亂的主要原因。時間和空間問題是擋在科學理論發展道路上的兩座高山,不逾越這兩座高山科學就無法向前發展。

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人們將一年分割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中國還將四季細分割為24個節氣;人們將一天分割為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午夜、黎明,中國還將一天細分為多個時辰。

霍金先生是如何看待“時間”這個觀念的呢?文中說過“直到本世紀初,人們還相信絕對時間。也就是說,每一事件可由一個稱為“時間”的數以唯一的方式來標記,所有好的鐘在測量兩個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上都是一致的。然而,對於任何正在運動的觀察者光速總是一樣的這一發現,導致了相對論;而在相對論中,人們必須拋棄存在一個唯一的絕對時間的觀念。代之以每個觀察者攜帶的鐘所記錄的他自己的時間測量——不同觀察者攜帶的鐘不必要讀數一樣。這樣,對於進行測量的觀察者而言,時間變成一個更主觀的概念。”

遠古人類有了簡單的思維活動後,從白天黑夜的交替,月亮圓缺的交替,季節冷熱的交替,逐步產生了日,四季,年的認識,這些都是個體對時長的感覺與認識,還沒有上升到時間的概念。

牛頓對時間感覺是正確的,但是,牛頓認為"時間是客觀存在的東西,無疑是錯誤的。宇宙並不存在時間這種東西,時間是人為的產物。

下面我們再來聊聊空間。通過閱讀,我明白了,我們這個世界是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很相似。打個比方,一隻螞蟻要從紙的這頭到紙的那頭,不能往前也不能向後。假設紙無限大,那麼螞蟻就永遠到不了地點了。那麼如果說螞蟻將紙用口水破出一個洞來,是不是就可以瞬間到達他要去的地點呢?對的!這也就是四維,五維甚至十維、二十六維的奇蹟!

有人堅信只要科學家們夠努力,是有五六維空間的;有人說,我們最多也就只是能夠接近五六維空間,但並不能真正找到;還有人認為,什麼五六維空間啊?根本沒有這回事兒!雖然也有人贊同二三點,但是更多的人、更多的科學家都還是贊同第一點的。

今天,我深深地和大家一起了解了時間與空間,其目的是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瞭解相關聯的一些科學知識。例如:相對論......霍金先生在坐在輪椅上時還能完成如此偉大的著作,有如此頑強的毅力,怎能令人不佩服?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7

暑假時,我饒有興趣的簡讀了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其作者是當代著名的宇宙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這本科學著作可以說的上是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的最完美的一本書,出這點之外,此書還詳細的闡述了黑洞效應和大爆炸及宇宙奇點問題。

倘若這本書以數學公式、證明過程和科學術語為主,那麼我認為它不可能這麼暢銷全世界。這本書正是以它通俗的語言文字、幽默的插圖、強有力的論證過程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將讀者帶入廣漠無垠的宇宙,去體會黑洞邊緣的神祕,去感受大爆炸的壯闊,發人思考,引人入勝。

《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溫度非常高。在隨後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溫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於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並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後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通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而書中的另一偉大成就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麼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麼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後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並在宇宙中消亡。

從這本書中我不僅獨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識,我還讀到了一種敢於同命運抗爭,頑強不屈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眾所周知,霍金出這本書時已是全身癱瘓,可以活動的僅是3隻手指。在這樣的條件下他憑著那充滿智慧與知識的大腦,毅然對宇宙發出思索,對真理髮出挑戰。最後他成功了,出版了這傲然屹立於科學文獻之林的偉大著作。讀完此書我受益匪淺,我學到的東西遠遠不止那些,而更多的精華還有待於我更深一步的閱讀,更深一步的探索。最後我引用牛頓的一句話來結尾:“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待我。我只覺得自己好像是在海邊玩水的小孩,偶爾是到美麗的貝殼,就高興不已。但面對真理的浩瀚大海,我仍茫然不知”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8

《時間簡史》給我的感觸很大,同時也為我帶來了許多問題和猜想,而本文就將探究並說明眾猜想之一——宇宙的構成規律。

宇宙的構成是有規律可言的。閱讀中,我發現了一個大多數人都發現了的規律:電子繞原子核做的運動就像行星繞恆星做的運動,這就像是在說明宇宙的基本規律是不變的。曾有一句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將這句話與這個規律聯絡起來,我做出了一個猜想:“是否每個原子都是一個星系,每個星系都是一個原子?”也許這個世界是無限大也是無限小的,在分子中有一個比我們的宇宙小的多的另一個宇宙,而在更大的世界中,也許我們的地球僅僅是一個未被其他生物觀測到的質子。如此解釋,這個世界彷彿變得很簡單,無限大的無數世界和無限小的無數世界相連,從而形成一個無底洞一般的系統,而生命或人類也許只是系統中的“生成物”或“漏洞”。

在讀完有關夸克的一章,我更想證明世界並沒有科學家們想象的那麼複雜了。

第五章《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寫道,中子和質子由六種分別叫做“上”“下”“奇”“粲”“底”“頂”的夸克構成。換句話說,構成質子和中子的夸克大體上僅僅只有六種。六種夸克通過不同的組合變成不同的中子和質子,從而構成世間萬物。這似乎從一個物理問題變成了電腦程式設計的問題。

讀到這裡,我突然想到曾在哈爾濱遇到的一位智者告訴我,可能世界的構成就像電腦程式設計一樣,通過“0”和“1”的不同組合,編出五花八門的事物,組合成宇宙。而我們完全可以想到,六種夸克類似於“0”和“1”一樣的程式設計程式碼。

可是在一段時間後,我又想到,夸克的內部仍有許多層夸克,於是我推測,最外層的夸克僅僅是已經由最內部的“0”和“1”夸克構成的“001”或者“100”之類的半成品。我們世界的構成程式碼也許比想象的困難,也可能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更加簡單。

那個人還曾說過一個我很認同的觀點,就是在人類所能觀察到的事物愈接近於無限時,便愈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系統錯誤”的、無法觀測的狀態。就拿黑洞為例,物質在坍塌時,質量變得無限大,於是便產生了可以吸入並毀滅一切物質的能力,這多像電腦中出現的BUG!宇宙還有許多無限的東西,例如物理題中經常出現的無限勻速直線運動,反比例函式中的無限接近於0,或是圓周率π……

宇宙無限,無限到小孩子不願觸碰,無限到大人仍在探索。幼稚的我只是在巨人可能錯誤的結論上利用自己可能錯誤的理解能力得出可能錯誤的猜想。

是啊!我也僅僅是會用幼稚的思想表達成熟的見解罷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9

霍金:當愛因斯坦說到“上帝不擲骰子”的時候,他錯了。鑑於黑洞給予我們的暗示,上帝不僅擲篩子,而且往往將骰子擲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以迷惑我們。 ——題記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科學家史蒂夫霍金的《時間簡史》。

讀完了全書之後,我腦中一直縈繞著許多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麼?……

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 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麼才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最後,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才,提出的理論。首先我們應該慶幸自己趕上了這樣一個好的時代,有這樣好的環境來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培養自己的能力。其次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聽從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應該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我們也應該多多向老師請教,畢竟老師的知識和閱歷還更加豐富的。同時在校學習的期間我們也應該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這也能更真切地給我們有競爭的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而我更是被作者霍金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空前的。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這是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空,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0

讀霍金的時間簡史,斷斷續續用了一個月時間,有種高中物理書的既視感,能堅持讀完的原因很簡單:對時間的宇宙學思考很感興趣,雖然整本書讀下來還有些雲裡霧裡,但還是從宇宙這個視角瞭解到了很多知識。

首先,人是怎麼誕生的,地球從何而來,宇宙如何起始,這些困擾人們的問題一直被探索著,至今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也許這就是不確定性原理的具體表現,目前研究結果比較傾向於宇宙奇點,即大爆炸作為宇宙的開端,經過很長時間的演化,有了地球這樣一個可以孕育生命的星球,再經歷很長時間的生命進化和淘汰,人的誕生也只是一個偶然。當然也可能是神創造了這一切,賦予一定的規則和定律。但無論是怎樣的開端,我們都不得不歎服於宇宙的神祕性,這也讓人們樂此不疲的探索。

說到時間,我們很容易想到用時鐘及一些時間單位來度量,但如果放到宇宙的角度,時間是什麼,時間有方向嗎,如果有,那麼是否有不同的方向呢,比如一個花瓶上一秒是完整的,下一秒被風吹落到地上摔碎了,時間發展的箭頭是向無序性發展,這就是時間的無序性,這個方向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那如果時間箭頭是反向的,我們就能看到花瓶從無序的碎片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瓶子,那我們能記憶的是未來而不是過去,當然,這個有悖於我們的常識,宇宙發展的時間箭頭是傾向於無序度,這也是我們的心理學時間箭頭。

提到黑洞,它並不是黑的,我們觀測到的也只是黑洞的事件視界,因為光都無法逃逸,黑洞有著很高的能量及引力,黑洞裡是時間的終止,從宇宙開始的最初時刻,就存在很多小的黑洞,稱為太初黑洞,這些黑洞不斷地向周圍輻射和擴散,到達黑洞的生命終點將會爆炸開來,當然這會是一個很漫長的時間線,可能幾百萬年或者幾百億年。連線不同黑洞或者平行宇宙之間的時空細管,被命名為蟲洞,蟲洞能夠提供時間旅行的可能性。

借用書中的一句話“為何宇宙是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答案很簡單:如果它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就不會在這裡。這個是對強人存原理很好的解析,我們是宇宙為數不多的能夠生存下來的高等智慧生物,所以我們有機會做出以上質疑。相對於強人存原理,是人存原理的另外一種觀點:弱人存原理,即我們不會對周圍環境做出質疑,因為我們感覺理所當然。在我看來,能夠生存在這個奇妙的星球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強人存理論教會我們學習和成長,弱人存理論教會我們要滿足現狀。

宇宙和時間一直按照它的規律執行,晝夜不息,我們人類只是渺小的存在,雖渺小卻從不終止對宇宙奧祕的探索,希望時間帶領我們,看到更多可能性。

人的一生相對於宇宙而言,就像白駒過隙,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會遇到挫折,痛苦,磨難,當然也會有快樂和成長,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經歷的,是時間和生命的贈禮,讓我們好好接受這份禮物,活出生命的寬度!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1

夜晚抬起頭將視線投向廣闊而深邃的天空,深邃的藍黑色天空像一個神祕的漩渦。宇宙是多麼的浩瀚,它到底有沒有邊界。黑洞是多麼恐怖而神奇,掉進裡面的東西究竟會去向那裡。時間是多麼的無窮,逝去的時間到底魂歸何處。這些疑問常常充斥著我的腦海。直到讀了《時間簡史》,我對這些問題終於有了一些更深層次的瞭解。

在科學文明的21世紀,如果有人說宇宙是一個烏龜馱著的平板,也許三歲的孩子也會覺得可笑,可是我們對宇宙究竟瞭解多少呢?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論天》一書中,就已經能夠對於地球是一個圓球而不是一塊平板這一論點提出兩個很好的論據。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是不動的,太陽 月亮 行星和恆星都以圓周為軌道圍繞著它轉動。他相信這些,是由於神祕的原因,他感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圓周運動最為完美。托勒密模型也為預言天體在天空的位置提供了相當精密的系統。然而,1514年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教士提出了一個更簡單的模型,他的觀念是,太陽是靜止地位於中心。後來,兩位天文學家——德國的約翰斯·開普勒和義大利的伽利雷·伽利略開始公開支援哥白尼的理論,儘管它所預言的軌道還不能完全與觀測相符合。……從龜背駝平板的理論,到地心說,再到日心說,人類對於宇宙的瞭解可謂越來越科學話。但宇宙仍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名詞,宇宙到底如何開始,它到底有沒有盡頭,這些問題只有經過科學家的繼續探索,才有可能得出結論。

科學的事例和科學的專業術語,這本書讓只有淺薄物理知識的我讀的有些吃力,但依舊深深為它而著迷。同時也對這本書的作者,史蒂芬·霍金產生的瞭解的慾望。霍金,這個21歲便被禁錮在輪椅上,卻用他的智慧征服了全世界的人。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寫出了享譽世界的《時間簡史》。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更應該為了科學探索而努力。我們應當如這本書中一樣,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在生活中善於觀察,遇到問題大膽假設小心論證。也許我們無法超越霍金、哥白尼等偉大的科學家,但我們可以在思考和探索中提升自己。

《時間簡史》是一本好書,在這個盲目的世界裡給我帶來了科學的清醒。它的各種深奧之處自然是我無法完全體會的,但它所描繪的宇宙、時間、空間卻深深的震撼了我。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2

一本好書不僅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斯蒂芬。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讀完之後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霍金教授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到達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儘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必須難度的。在這部書中,他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品讀書籍,不得不讚嘆霍金教授那如絲般縝密的邏輯性,你會發現字裡行間無不顯示出他過人的才智,他能夠把相對論當做孩子手中的乒乓球來形象地描述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是無法分離的這一物理規則。書中的偉大成就之一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十分大,物體的逃逸速度十分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麼這樣的空間能夠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麼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十分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後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能夠放射出正反粒子,並且它還有著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在大擠壓奇點處出現區域性區域或整個宇宙坍縮,從而消亡結束。

《時間簡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教授,就是這樣一位時間的巨人。霍金的生平是十分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景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他在天體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霍金用他被禁錮的身軀,以堅強不屈的意志,在宇宙中暢遊,他憑藉智慧,向真理髮出了挑戰,為人類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感嘆霍金教授帶給我的龐大科學資訊之餘,更多的是敬佩他敢於質疑、敢於想象,更勇於論證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在教育引導學生過程中應重點保護的,萬萬不可有意無意地扼殺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這本書,不管我們是否能讀懂,總會讓你受益匪淺。捧起書本來,徜徉在其中吧,你會覺得其樂融融!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3

這學期有幸拜讀了霍金的《時間簡史》一書,書中對時間的本質、宇宙的由來作出了權威性的總結,雖然有很多內容僅僅是假說,但這又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才能大膽提出來的假說。霍金的理論和構想已經成為科學領域的里程碑。

雖然這本書頁數不多,但我讀來依然吃力,閱讀過程中腦海中一直縈繞著許多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個無限小的點?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的?人類是否真的能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到未來?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麼?

也許有人現在就可以給出一個十分滿意的答案,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許我們現在看宇宙的視角,正是井底之蛙的“蛙”的視角,若干年後發現原來宇宙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此時你可能會有所思:到底什麼オ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這本書想要完全看懂它需要的知識儲備絕不止一座山。而我只是在讀罷後有些許感悟而已。人類在浩瀚的宇宙銀河和龐大的歷史長河中是那麼的渺小與無力。古人有:“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詩句,面對宇宙的無窮和生命個體的有窮,古人尚且如此,我們又何必因為一些小事而大傷腦筋。

今天我們探索宇宙,歸根結底無非是在奇蹟與尋常中實現著我們作為茫茫宇宙中的個體所特有的意義。就讓我們在思考中朝向真理而不懈奮進,也許那會是無止境般的漫長,但我們仍銘記時空無盡、生命不息。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4

一般認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用於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確的理論。在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框架裡,霍金和彭羅斯證明了,在很一般的條件下,空間-時間一定存在奇點,最著名的奇點即是黑洞裡的奇點以及宇宙大爆炸處的奇點。在奇點處,所有定律以及可預見性都失效。奇點可以看成空間時間的邊緣或邊界。只有給定了奇點處的邊界條件,才能由愛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於邊界條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給定,所以宇宙的命運就操縱在造物主的手中。這就是從牛頓時代起一直困擾人類智慧的第一推動力的問題。

如果空間-時間沒有邊界,則就不必勞駕上帝進行第一推動了。這隻有在量子引力論中才能做到。霍金認為宇宙的量子態是處於一種基態,空間-時間可看成一有限無界的四維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樣,只不過多了兩個維數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結構都可歸結於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所允許的最小起伏。從一些簡單的模型計算可得出和天文觀測相一致的推論,如星系、恆星等等的成團結構,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勻性,空間-時間的平性,即空間-時間基本上是平坦的,並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生命的發展成為可能,還有時間的方向箭頭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論的意義在於它真正使宇宙論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是一個自足的理論,即在原則上,單憑科學定律我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

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5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齊諧》 如是曰。古人之想象奇特而又瑰麗,竟能於窮山惡水中想象出鯤鵬之異獸,寄託自己想要御風而行的願望。相比之下,似乎現代越來越少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幻想出現,格局越來越侷限,難道是因為人類科技進步到一定的程度之後,連想象力都要束縛在系統之下嗎?老實講,人類甚至連自己的歷史都還沒有摸清——世界上那麼多的奇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基督教可以寫出耶穌,可以擬出天使,佛教能夠構思出菩提,這些難道都是憑空杜撰而來的嗎?難說啊。說不定真的會有一段人類想象不到的文明或是交流出現在了某個年代,給後世的人們留下未解的根源。

轉眼時間簡史已讀過半,對於霍金描述的奇幻的宇宙更加好奇而又不解。我們好像是封閉在監獄裡的囚犯,靠著電視和廣播接受外界的資訊,卻無法走出這方空間。各色各樣的假說也好,都只是用理論來符合現實的狀況,而現實的狀況又僅僅是呈現出的這些嗎?大爆炸之前究竟是什麼?時間這種抽象的東西竟然也會被扭曲,竟然也會有開端和終結,黑洞裡面真的沒有生命的存在嗎?越讀越發現這宇宙啊,僅僅漏出了一絲氣息,卻讓人們手忙腳亂。

赤壁遺響仍然在世間迴盪,似乎又聽到客曰: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此生破解宇宙不可得,希冀如蘇子般享江上之清風,賞山間之明月。黑洞這種東西總不會現在就要搶我的小星星吧。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6

我利用假期簡讀了這本《時間簡史》。這本書讀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讀過這本書的人就一定有這樣的一種感覺:

全書共十二章,通過簡單易懂的語言講述了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的知識,讓我們似乎是局外人的人洞悉了字宙的奧祕,包括:我們的字宙影象、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字宙、不確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等內容,深入淺出地跟我們講述了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並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

通過閱讀,讓我覺得自身的渺小,宇宙的奇妙,人類的生命力……“在一個無限的宇宙,每一個點都可以認為是中心,因為在它的每一邊都有無限顆恆星。”每一句話都值得我深思,本以為自己眼前的生活就是全世界,其實我們只是萬物中渺小的一微粒而已。看清自己的所在,看清自己的本心,看清自己的未來,這才是這本書真正給我的啟發。霍金的思想讓我感嘆科學的無窮力量,讓我們能夠開啟思維,放眼觀望一切。我們看到的字宙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其實是因為我們的存在。空間和時間不僅去影響而且被髮生在宇宙中的每件事所影響。也影響著我們自身的今後一切。所以通過了解黑洞、瞭解奇點、瞭解我們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

通過閱讀、通過學習,普及天體物理的知識,讓我對宇宙的神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驚訝於多少次的必然與偶然、才有了太陽系,オ有了地球、才有了孕育人類生命都可場所。霍金教授的思想與智慧令我敬佩,讓我深深感受到那耀眼的光芒。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7

現代傑出的物理學家,被譽為“宇宙之王”、“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思想家、理理物理學家之一。”1942年生於英國牛津,畢業於牛津、劍橋大學,並獲得劍橋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21歲的他,患上了漸凍人症,被禁錮在輪椅上20年,他的貢獻正是在輪椅上做出來的,他,就是身殘志堅的霍金先生。

《時間簡史》是一本優秀的天文科普作品,它使我認識到--在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多麼神奇和美妙。《時間簡史》清晰地解讀了宇宙的很多問題,將高深的理論物理學通俗化,增配大量圖片,讓讀者更加理解霍金的思路。

讀了這本《時間簡史》讓我更加深刻地瞭解許多天文科普知識,讓我更加全面地瞭解禁錮在輪椅上20年的成功人士--霍金。

霍金雖然是一位殘疾人士,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向外發出告示,只能靠助理和家人的幫助下生活,只能靠輪椅到世界各地演講,只能靠三根手指去控制輪椅,雖然他的身體殘疾了,但他的腦子和心靈都沒有殘疾,正如他所說的:一個人,身體有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

我也要學習霍金的這種身殘志堅的精神,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不低頭,勇敢去面對現實,在生活上,微笑地面對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遇事無難易,而勇於敢為”正是我以後奮鬥的目標。

霍金一生的堅強,一生的志氣值得我們學習,他面對困難不低頭的意志更值得我們學習,雖然現在我還沒有完全讀懂這本《時間簡史》,我想,在多年以後,我會重新拿起這本書,細細地品味,書中的宇宙論,書中的霍金意志。

世上永無霍金,時間永留簡史。世界上永遠都不會再次擁有霍金,但是,霍金的智慧和《時間簡史》永遠留在世界上,保留著。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8

《時間簡史》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代表作,這本書剛出版時,它連續在紐約時報暢銷榜上保持了一百四十七週,在泰晤士報暢銷榜上更是破紀錄的保持了兩百三十七週,成為了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科普類書籍,這本書在二十多年裡賣了一千多萬冊了,到現在應該是已經無法統計了。

不過買書是一回事,買回去讀沒讀是一回事,讀完之後有沒有讀懂又是一回事。雖然霍金已經儘可能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寫了,但是很多人還是表示太燒腦細胞了。居然有人問那我就把霍金的書儘量再捋一捋變得更簡單易懂。

從古到今,人類一直是在試圖瞭解我們所生存的宇宙。很早以前,有的人覺得宇宙是一個烏龜馱著的塔,有人覺得馱著宇宙的是大象不是烏龜。但是隨著人們開始藉助望遠鏡之類的工具觀測宇宙,他們就不再滿足於用神話故事來解釋世界,而是提出了一些早期的宇宙模型。比如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它行星都繞著地球轉。但是後來哥白尼發現我們其實是在繞著太陽轉的,再後來科學家們意識到宇宙簡直太瘋狂了,它一刻都不安生,各種天體都在運動。

到了近現代,天文學家們利用更全面更細緻的觀測資料,提出了更精確的宇宙模型。然而不管這些模型多麼漂亮,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單純靠這些觀測結果,我們最多隻能描述這無邊無際宇宙中的'一片非常渺小的空間,很多更加深入複雜的問題得不到解答,比如說宇宙是什麼?他將變成什麼樣?既然如此,我們怎樣才能更全面的理解宇宙呢?答案是依靠計算。在這本書裡,霍金就給我們描繪了用這種方式認識的宇宙,介紹了它的結構、起源、發展和最終的命運。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9

由於暑假裡韓老師讓我們再看一本數學故事書,所以上個星期天,我就硬拉著爸爸到上海書城給我買書。我想:一直都十分熱愛數學,而且又很喜歡看書的爸爸,一定能為我挑出一本適宜我看的書。果然,爸爸馬上為我挑出了一本他中意的書——《時間簡史》。

這本《時間簡史》是由著名的史蒂芬·霍金所寫的。當爸爸告訴我,他被尊崇為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時,我著實被嚇了一大跳。我掂了掂手裡的書,雖然很輕(只有100多頁),但我想,裡面包含的知識肯定遠遠超過了這個分量。

既然書名叫做《時間簡史》,那麼書中所寫的一切自然是和時間有關的了。為了講明時間,作者從宇宙開始寫起,而後說到空間,而後又說到黑洞,而後再說到蟲洞,最後才得到了結論。書中的語言都充滿了知識性與專業性,讓我感到懵懵懂懂的。雖然如此,但我似乎也瞭解到了時間。如果讓我結合書中的話來談談時間,那我會說:時間確實可以是一種物質,因為萬物皆是物質,如果時間不是物質,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但很明顯,它對於我們無比重要,我們也無法離開時間。用書中的一句深奧經典的話來概括時間:時間也許是不朽的,至少在我們這些生命短暫的物質看來,那確實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產生一個點,就這樣無數個點連線在一起,變成線,變成面,就無限制地編織下去,直到宇宙的結束,如果那宇宙沒有結束,也就繼續不朽地編織下去,做那宇宙創造者的壽衣。

我覺得這本書不太適合我看,畢竟我還沒有學過物理,對書中所說的一切都還不理解,但我知道,這是一本對我們人類來講相當重要的書。我想:等我長大一點了之後,再讀一遍這本書,到時候一定能掌握書中所說的知識。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0

斯蒂芬·霍金教授寫的《時間簡史》出版於1988年,回答了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何而來?又向哪裡去?的問題。書中認為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佔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溫度極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髮生複雜的反應,逐漸形成星系,空間繼續擴大,膨脹,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脹之中。大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形成。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宇宙繼續膨脹,將來也會膨脹,也許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佔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結束。到底會不會這樣,現在還說不定。大爆炸之前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永遠也無法知道。這就是大爆炸宇宙的理論基礎。我認為霍金所說的前半部分是對的,後半部分是不對的。就是宇宙發生了大爆炸到空間隨時間的增長而不斷的膨脹到今天是對的。但是宇宙不會膨脹到一定程度後開始收縮直到又收縮到一個點成為黑洞進而再產生一次大爆炸。宇宙會不斷的膨脹下去!我認為宇宙中有很多黑洞的存在,他們是產生大爆炸的種子,這些黑洞不斷的吸收宇宙中的物質,不斷的膨脹下去直到達到了大爆炸的臨界點就會產生大爆炸。這些黑洞不斷的吸收宇宙中的物質,有的就是來自於其它的黑洞大爆炸產生的物質,如星系等等。就是說一個個黑洞不斷的產生大爆炸,同時由於物質的聚合不斷的產生黑洞。在這個過程中物質是交流的,霍金的理論說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物質是不交流的,這就是霍金的錯誤所在。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1

在動畫片《宇宙戰艦大和號》裡面有這樣一個情節:人類為了淨化被外星人用化學武器汙染的地球造出了可以進行空間躍遷的戰艦大和號去尋找淨化的方法。大和號躍遷到太陽系邊緣的時候在望遠鏡裡面看到了八年前的地球。我突然有一個疑問,如果這個時候大和號再迅速躍遷回去那麼它所到達的是什麼時候的地球呢?是它出航以後的?還是八年以前的?

有人認為是它出航以後的,它現在看到的不過是一個影像而已。但是難道通過望遠鏡看到的不是“現在”的嗎?霍金說對於不同的觀測者而言時間是不一樣的。假設大和號上有一口鐘的話它現在的時間必定和地球上的時間不一樣。通過躍遷找到比光更快的的方式可以實現時間旅行。

有這樣一個例子:假設a事件在地球上發生瞭然後我們乘坐一艘低於光速的飛船來到了冥王星,這個時候我們看見b時間正在發生。我們可以斷言:a先於b發生。這一結論不會遭到任何低於光速運動的物體的質疑。但是如果我們超越了光速我們就可以趕在a事件發生之前把b事件的結果告訴地球人。我們超越了光速所以我們從上帝那裡盜取了時間。這樣一來動畫片中的巨大bug就出現了。本來留給大和號的時間只有一年但是隻要可以躍遷他們甚至可以趕在外星人侵略之前阻止。同樣的邏輯,擁有躍遷技術的外星人完全可以在更早的時候來制止地球人的行動。這樣一來就更加混亂了,這場戰爭或許將變成兩個可以改變歷史的人之間的戰爭。當然有的人提出來歷史選擇論,即現在的歷史就是我們改變過的歷史。大多數科幻電影為了逃避外祖母悖論都是用的這一套路。也有的是通過平行宇宙理論來自圓其說。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2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的創始人史蒂芬.霍金寫的。這一本書對宇宙學思想和理論進行了系統、起全面的解,整合了大量背景資訊和理論資料。這本書帶我們遨遊了遙遠的星系和奇妙的黑洞以及無比廣闊的宇宙。

其中,書中著名的廣義相對論最吸引我的眼球。宇宙以前非常小,然後宇宙空間會膨脹起來,還產生了一系列的大爆炸。多麼神奇啊!宇宙會慢慢膨脹,才能產生出我們熟悉的地球、太陽、水星和土星等多個星球。廣義相對論本身是不能解釋這些特徵或回答這些問題的,因為它預言,宇宙是從在大爆炸奇點處的無限密度起始的。廣義相對論和所有其他物理定律在奇點處都失效了:人們不能預言從奇點會出來些什麼東西。

神奇嗎?想不到,平時我們口中經常提到的宇宙中居然還有這樣的奧祕。這些奇特的物理定律是我在看這本《時間簡史》中才認識到的。然而,命運永遠不遂人意。擁有如此高智慧的物理學家霍金卻患有一種可怕的疾病——盧伽雷氏症。它會使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全身癱瘓而死。不過,霍金先生對診斷結果的反應卻讓我出乎意料。他並沒有屈服在病魔下,而是頑強的與病魔作鬥爭,不輕言放棄。霍金先生的這種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啊!

《時間簡史》上的各種理論十分的神奇與奇特,讓人忍不住去探索。可惜我現在的年紀仍然不能夠將《時間簡史》中的知識完全汲取。希望,若干年後,我再一次捧起這本《時間簡史》,能夠完全讀懂它、理解它。

霍金著的《時間簡史》中有十分奇妙的宇宙論,足以讓我們大開眼界,它蘊含了霍金一生中大量的學術研究。我們也瞭解到了霍金的生活多麼的艱難,但是他卻有一顆頑強鬥爭的心。這次的研究報告讓我們受益匪淺啊!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3

無論是年少的還是年長的,人們總是去不斷的學習,為的是能更好地瞭解我們周圍的各種事物。身為二十一世紀新一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也更有義務去學習、瞭解、研究我們所處的環境。為此出於強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難得的機會我認真地讀了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一書,讀完之後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溫度非常高。在隨後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溫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於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並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後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通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為什麼我們總是記住過去而不是未來,為什麼時間總是向前進?

這裡必須關心一下時間的方向,只有時間有方向的時候才可能出現時間旅行。這必然出現前後和裡外之分,它必然有起點和現在的位點,那麼宇宙就有了一個邊界,宇宙就是有限的。只有當我們低於時間的速度時,我們才相對於時間向後運動,我們才能回到過去。就是說,所有的物體在相對於宇宙的時候都和時間同速,宇宙裡的一切都在隨時間向前運動。如果我們超過時間的速度走到時間之前,那裡還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一切,那裡還是混沌狀態,在那裡不會看到任何東西,我們也不能在那裡存在。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4

宇宙的起源果然是非常奇妙的,就像《道德經》所言,可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啊。奇點也好,暴漲理論也罷,都是從觀察到的現象的角度儘量解釋大爆炸及之後的宇宙如何發展。當然,也會有人擇理論,認為宇宙之所以如此發展,是由於我們的存在。

種種理論,都能夠解釋一些現象,卻還是無法對於宇宙之所以有起源作出最準確的解釋,所以有造物主撥動了大爆炸的齒輪似乎也不是一句玩笑話啊。大爆炸後的1秒鐘,溫度降低到約為100億度,這大約是太陽中心溫度的1千倍,亦即氫彈爆炸達到的溫度。這是第一次瞭解到氫彈爆炸能夠達到如此的溫度。鐵的熔點不過1500多攝氏度,熔點最高的材料碳化鉭鉿合金也只是3990攝氏度,100億度真的是一個人類無法想象,無法描述的溫度——你甚至找不到什麼詞語去形容它。不過現在我知道了,原來人類已經能夠造出爆炸可達10億度的武器了,想不到究竟什麼物質能阻擋一顆氫彈的近距離爆炸。想一想人類還是脆弱的。小到疾病的困擾,大到武器的襲擊,每一樣都可以奪走人類的生命。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也是強大的,可以造出毀滅地球的武器,也可以看到光年之外的星系。《時間簡史》不僅僅給我帶來了物理意義上的思考,還有生命層次的啟迪。智慧這種看不到摸不著的存在,竟也可以反映在幾條染色體上,並且經歷了30億年的從粒子到生命體的演變。我相信以後一定會有基因改造人出現,只是不知道那時候人類是否已經衝出了太陽系。

當下為宇宙起源爭論不休,或許若干世紀之後,人類也能親手製造一個宇宙——就像吹泡泡一樣簡單。作者:李明哲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5

今天,我看了現代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寫的著作——《時間簡史》。

這本書重點寫了我的宇宙、宇宙和 時間、量子物理與相對論、黑一洞、時間箭頭與時間膨一脹這五個方面。

聽說,當時霍金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全身癱瘓的狀態下完成的。我想,霍金已經只有兩個手指能動了,但他還是每天堅持閱讀。這種堅定的意志力是常人不可有的。在輪椅上的霍金,雖然已經全身癱瘓了,但他的思緒飛出了太陽系,飛向了神祕莫測的黑一洞。

他寫出了現代人最喜歡看的《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一洞》,他還發明出了一套科學模組,成為了英國皇家研究院最早的會員。

霍金寫的《時間簡史》主要介紹了宇宙是怎樣由來的到黑一洞的形成。說起黑一洞大家也應該知道,黑一洞是由一顆恆星衰變只後,變成了白矮星,白矮星衰變了之後自然而然就變成了黑一洞。同時黑一洞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引力最大的物體,它的大的連光都逃不出它的手掌心。現在我想到了一句名言:成功=99%的努力+1%的天份。就像霍金一樣,不斷努力,才能成功。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6

大家都知道魔術是非常神奇的東西,而宇宙則像一個巨大的魔術帽子裡面裝滿了無限可能。

以前貝特郎.羅素曾經作過一次關於地球如何繞著太陽運動,以及太陽又是如何繞著我們稱之為星系的巨大的恆星群的中心轉動。在演講結束後,一位老婦人說:“世界其實就是一個無限的烏龜塔。”大部份人決得很可笑但不管怎樣只能讓時間來判斷了。

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論天》中,就已經能夠對於地球是個圓球而不是一塊平板這一論點提出兩個很好的論據。第一,他認為月食是由於地球執行到太陽與月亮之間而造成的。因為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總是圓的,這隻在地球本身為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但如果地球是平坦的圓盤,除非月食總是發生在太陽正好位於這個圓盤的中心下方的時候才成立。第二,希臘人從旅行中得知,在越往南的地方看星空,北極星在埃及和希臘呈現出來的位置的差別,亞里士多德甚至估計地球大約長度為4000000斯特迪亞。希臘人甚至為地球是球形提一供了第三個論據,否則何以從地平線外駛來的船總是先露出船帆,然後才是船身。

神奇而又難以猜測的宇宙,它的魅力將吸引更多的科學家探索。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7

我平日裡很少去思考宇宙的起源,我知道,就算思考,也思考不明白,因為自己知識不夠豐富,《時間簡史》這本書算是讓我對宇宙的形成,發展有了初步的瞭解,打開了我思維的又一扇門。這本書雖然越到後面心越不靜越看不懂,但是我盡力挑選自己喜歡的和認為有意思的翻閱了一遍。

“世界是一個烏龜架在一個烏龜上的烏龜塔啊!”本書的開端來自往前人們對宇宙的誤解,引出世界到底是什麼。通過引力,量子力學說明宇宙是膨脹的。之後談到了黑洞的形成以及最後的蟲洞和時間旅行。最後以物理學中強力,弱力和電磁力的統一做總結。

看了這本書,我覺得自己似乎對物理有關的現象並不很牴觸了。想起了之前看的危機邊緣裡的時間機器,以及星際迷航中父親回到地球后女兒已經滿頭白髮,對這些的認識似乎有了合理的理性解讀,而不單單是感性的理解。

由於自身的浮躁,後面部分章節並未完全看完,但我明顯覺得這次看比兩年之前看有了很大的進步,因為在看前幾章時並不費力,中間看的過程中還產生了興趣,繼續加油!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8

史蒂芬霍金,一個熟悉的名字又一次映入我的眼簾。他所撰寫的《時間簡史》自發售至今已有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這不是因為書的封面好看,也不是因為書中插有漫畫,而是他能帶給我們知識,帶給我們宇宙的奧妙,今天,我拿來了這本書,一翻開它,立即吸引了我。

在神奇的宇宙深處,蘊藏著一股濃厚的氣息,那就是黑洞的魔力。而早在46億年前,地球也誕生了。這本書就揭開了宇宙神祕的面紗。

在書的一開始,我們便知道了地球是繞著太陽轉,在繞的同時自己也在轉,那麼說明宇宙是多麼有趣。而隨後他又寫了宇宙從何時開始,從何時結束,時間有沒有盡頭,黑洞的蒸發性……許多許多,像一門佛經,好像永遠念不完。

不過,一篇好文章,還是要看作者的用心良苦。本書作者霍金是一個身體上沒有自由的人,但他的心靈永遠是自由的,是永遠得不到約束的,是早就飛向宇宙深處的。我要向霍金,一個身體殘缺,但心靈滿足的大師致敬!

這本書充滿魔力吸引著我一直讀下去,你也去看看吧!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9

對於高中時期是理科生的我來說,《時間簡史》可以說是十分熟悉和陌生的。之所以說熟悉,是因為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難免對其內容及理論有所接觸。而之所以說是陌生,主要還是因為平常並不會對這本書有太多想去了解的意願。而這一次的特色團日活動便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去拜讀一下這一部作品。

《時間簡史》主要闡述了史蒂芬霍金對宇宙中的各種存在的猜想與推測。其中也不乏理論的闡述與說明。與一般的認識中認為其過於專業而比較難懂所不同,因為其對基礎理論的闡述十分詳細,所以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難懂。

讀完《時間簡史》說實話,對我們這些一般人來說,學習生活並不會有什麼明顯的改變。但是我們卻也能感受到自己所處的宇宙之偉大與自身的渺小。在更瞭解世界的同時也能讓我們重新考慮一下對自己的定位。

在讀完《時間簡史》之後,我也對我們所處的世界以及人類未來的可能性重新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幻想。可以說,這本書帶給我們的不止是科學的知識,甚至帶給了我們對未來的期盼。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30

這幾天看了一本書,但說實話確實沒看懂多少,不過我還是努力地把每一段話一遍又一遍地讀,還算有一點點收穫,當我把《時間簡史》看了兩章後,感觸最深的有兩點:一、現代物理學似乎比古希臘神話、比宙斯、耶和華、盤古更具有傳奇色彩,它顛覆了許多所謂的常識,我終於明白了一點:物理學家似乎比神更偉大,因為他告訴我們許多不可能的事都是真的。

另一個感觸,也是讓我想了很久的,我無法想象霍金先生的身體病到什麼程度,這就像我無法想象加上時間的四維座標到底是什麼樣子。彎曲的身子,扭曲的臉龐,他能做到,似乎只是眨眨眼睛,發出“嗡嗡”的聲音。但是一部時間簡史就證明了,這一切都不是障礙。

我突然意識到一點:我有兩隻腳、一雙手,可以走路,可以寫字,可以說笑,可以到處跑。從身體條件上,我比霍金先生要富裕的多,可是他卻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就,而我缺少什麼?既然如此,就不要敗在一道數學題下,就不要在英語試卷前戰戰兢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31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欣賞著五彩繽紛、形態各異的雲彩。我不禁想起了有這著作時間簡史的“宇宙之王”霍金,此時,我能欣賞到這美妙的景色,他呢?此時,他也許正在一件有著高高天花板的舒適小屋裡靜靜地思考著宇宙的命運。

他21歲便患上了能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不久便完全癱瘓,已癱瘓的霍金由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

一次學術報告結束的時候,一位女記者問霍金,覺不覺得命運讓他失去的太多?霍金告訴她,他的手指還能活動……他還有一顆感恩的心。此時,大廳裡掌聲雷動。

霍金讓人們的心靈震顫。對臺來說,僅僅有他現在所擁有的就很可貴,他很滿足。我們比他幸運的多,我們不僅有健全的肢體,還具備完整的五官,然而,我們天天都在使用它們又有誰珍惜它們?似乎每個人都認為能夠使用它們是天經地義的。

再仔細一想,我很幸福。

我們能在教室裡學習,而那些山區的孩子呢?同樣在一個教室裡學習,為什麼有人優秀,又有人不及格呢?上天給了我們學習的機會,有人卻一再讓老師、家長失望。我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回報他們。

不知不覺間,到家了。我去做作業了,拜拜!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32

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想換一本書來寫讀後感,不是不喜歡,而是這本書超出我能力範圍太多了……你要是問我:“唉,你覺得《時間簡史》裡哪種理論最有意思?”就好比問一頭大猩猩:“唉,你覺得我手機裡哪個遊戲比較好玩?”回答你的必然只有滿臉大寫的懵。

其實我在看完第一章之後,就已經深有感觸了,不是震驚,不是佩服,是疑惑。原因有二:一方面在我在懷疑自己和霍金爺爺同為人類,為什麼他懂那麼多,我簡直如同白丁;另一方面在懷疑到底是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我沒有悟得其中真諦,還是我空活了十幾年可能學了一門假漢語,才導致明明每一個文字都認識,但連起來卻難如外星文。

在《時間簡史》中,頭腦超人的霍金爺爺的文風卻走的是低調的親民路線,他力圖以咱們凡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宇宙爆炸和重生等高深理論,一點都沒有知識分子的傲嬌氣質,用的比喻和借代的事物都是身邊平凡之物,將高階的物理學降下神壇,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點令我大為佩服,但隨即發現還是讀不懂……但它還是或多或少地改變了我對物理學、宇宙以及時間本身的觀念。

書中第三章《膨脹的宇宙》,講的是宇宙從微量的原子迅速膨脹到爆炸,然後萬有引力再把同種物質吸引到一起,然後再炸、再吸、再炸……我們今天的宇宙就是被炸了成千上萬次形成的。因為宇宙是炸一次大一次的,所以當宇宙在被虐的同時,無限擴張著自己的疆土,到今天現在甚至下一秒都是,突然覺得《赤壁賦》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句形容人類真的很貼切。

《時間簡史》讓我看到了比言情小說更虐的文字,在讓我對物理的認識更進一步的同時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學無止境。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識根本不值得驕傲,努力學習吧,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33

在茫茫宇宙中,蘊含著神祕的不為人知的祕密。這些藏在宇宙深處的事物,像磁鐵般吸引著人們,激勵人們的好奇心。在學校開展的科普書閱讀活動中,我有幸讀到了時間簡史這部科學鉅著,它是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寫的。書中介紹了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以及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這些神奇的宇宙奧祕在這本書中有了深入淺出的闡述。讀完後,我對神祕的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和發現,甚至讓我對世俗改變了看法。

一開始,我對科學不感興趣,對於我來說,地球、宇宙實在太遙遠了。可是看完這本書,我對千里之外的宇宙充滿了興趣,神祕莫測的黑洞,宇宙大爆炸,一個個字眼在我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象。這本影響這世界的偉大著作教會了我們如何用正確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身邊許多神奇的事物。在21世紀,學會用科學的眼光去衡量身邊的事物是很重要的,不相信歪理邪說,不迷信。所謂的天經地義,只是人們的盲目服從,並不成定果;所謂的天方夜譚,如今已成了事實,並不再是科幻。

我懂得了在如今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創新是時代發展潮流,只有不斷創新,我們的社會才會進步,國家才會更加繁榮富強,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成為東方不敗。21世紀的青少年,要勇於創新,積極汲取科學文化知識,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開拓自己的眼界,不能只鑽在書本中一味的學書本上的知識,多動手,多觀察,多實踐,是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創新。長大以後,成為祖國的棟樑人才,為建設祖國美好的明天做貢獻。

魯巴金曾說過: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在別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就是讀書的最高境界。餘秋雨也說過: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不被已有的思想而束縛,堅持創新,讓創新在浩瀚的太空中任意翱翔吧。多讀書來充實自己吧,擁有一本好書就是擁有了全部。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34

在歷史上的眾多科學家中,霍金一直是我最崇拜的物理科學家。雖然他的一生是那麼的讓人同情(20多歲就全身癱瘓)。但是他仍然堅持不懈地先後創立了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為人類以及物理學界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

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關於黑洞的解說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存在於宇宙,那宇宙又在那裡?科學家認為宇宙開始於大爆炸,並由於爆炸的衝擊力,宇宙正在膨脹,宇宙光線紅移可以證明。之後就有三種情況出現:

一種是星球的引力拉回宇宙,一直拉回到宇宙爆炸之前的狀態。

一種是星球的引力無法拉回宇宙,所以宇宙一直膨脹,最後消失。

最後是宇宙大爆炸的力剛好避過被拉回,但宇宙膨脹的力被無限減弱。

而黑洞則是因恆星耗盡能量而坍縮,最後縮到其引力足以影響光、空間和時間,光是最快的,超光速是不允許的。再加上時間都被影響,可見黑洞的力量有多大。又因為空間也被影響,所以黑洞看起來像一個洞,但是不一定是黑的,黑洞有可能發光或發出其它射線,這點可由星系中心是明亮的來證明,因為黑洞的引力,周圍的星都被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星系,所以星系中心一般是黑洞。

我們需要了解自己,所以就要不斷的學習。科學永遠是唯一的真理,每人都應當為社會的發展貢獻一點力量。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35

最近我在書店裡發現了一本好書,叫《時間簡史》,這本書的內容生動有趣,內涵深厚,裡面的科學知識多如繁星,讓喜愛科學的我愛不釋手,恨不得讓這本書再多幾千頁,再多幾億字。

《時間簡史》這本書講述了牛頓的三大定律,時空旅行和蟲洞,黑洞等許多我非常想了解的科學知識。就拿黑洞來說吧,我原本不知道黑洞是什麼。但在看了這本書後我便知道了:黑洞原來是一個大質量恆星死亡並坍縮後的產物,它的引力巨大,達到了你無法想象的地步。舉個例子吧,光的速度約為30萬千米每秒,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但是,光也一樣不能逃出黑洞,因為即使這麼快也無法達到黑洞的逃逸速度。在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質量黑洞,它的質量比150萬個太陽的質量還要大,真可謂是巨型黑洞。

在我讀完這本書後,我的知識一下就增長了許多,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東西,明白了以前不明白的東西。《時間簡史》不僅告訴了我們許多科學知識,還告訴了我們一些大科學家的小故事,比如《時間簡史》上說了一個關於艾薩克·牛頓故事:萊布尼茲和牛頓各自獨立地發展了叫做微積分的數學分支,它是大部分近代物理的基礎。雖然現在我們知道,牛頓發現微積分要比萊布尼茲早若干年,可是他很晚才出版他的著作。隨著關於誰是第一個發現者的嚴重爭吵的發生,當爭論日趨激烈時,萊布尼茲犯了向皇家學會起訴來解決這一爭端的錯誤。牛頓作為其主席,指定了一個清一色的由牛頓的朋友組成的“公正的”委員會來審查此案。更有甚者後來牛頓自己寫了一個委員會報告,並讓皇家學會將其出版,正式地譴責萊布尼茲剽竊。牛頓還不滿意,他又在皇家學會自己的雜誌上寫了一篇匿名的、關於該報告的回顧。據報道,萊布尼茲死後,牛頓揚言他為“傷透了萊布尼茲的心” 而洋洋得意。

《時間簡史》告訴了我們許多道理,它讓我的科學知識更上一層樓,《時間簡史》真是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