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陳情表》讀後感

讀後感1.73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陳情表》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陳情表》讀後感

《陳情表》讀後感1

無根的浮萍只能隨波逐流,紮根沃土的大樹才能參天聳立。書是朋友,讀經典文學作品使我平淡的生活豐富多彩,給我以智慧的啟迪,給我以深刻的感悟。文學經典是滋潤乾涸心田的雨露,是孤苦絕望的希望。在文學經典中,我看到了雄姿英發、豪情壯志的項羽,聽到了文豪蘇軾高吟“千古風流人物”,嗅到了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的醇香,更聞到了李密“烏鳥私情”的至孝。

李密至孝,與祖母相依為命,寫此奏章,陳述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提出奉養祖母的要求。“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表達了李密至孝之情,感人肺腑。李密面臨著錦繡前程與侍養祖母的抉擇,他依然選擇了後者,他是亡蜀的降臣,不應招會招來殺頭之罪。有人說他傻,放棄美好前途冒著生命危險,一點不懂得輕重之分。他真的很傻嗎?我卻不這樣認為,他的至忠至孝重於泰山,值得歌頌。

孟子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到週末,從浙江磐安縣城到冷水鎮的30多公里的路上,人們都會看到一輛奇怪的電動車,騎車的是帶著眼鏡的青年,身後坐著他的老母親。60歲的她患了嚴重的`痴呆症,為了照顧母親,陳斌強去上班都會帶上母親。5年的不離不棄體現的不僅是一個兒子的擔當,更為我們書寫了一篇人生的範文。百行孝為先。黃香,9歲那年母親病故。他懷著悲痛之心,悉心照顧父親。天氣熱時他就把父親的枕蓆扇涼,天冷時就先進被窩躺著,待被褥暖和之後,再請父親入睡,如此年復一年,流傳的是一段感人千古的故事,這就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總是在其父面前數落王祥,因而他失去了父親的關愛。繼母朱氏常常想吃魚,但因天氣寒冷,河水結冰,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在冰上禱告,突然間冰裂,冰縫裡躍起鯉魚,王祥非常高興,拿著它侍奉繼母。王祥臥冰求鯉的孝心之舉感動了許多人。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孝敬父母是義不容辭的,父母對我們的愛重如山,深似海。其實父母要的不多,僅需要我們的孝順和關愛,我們要以反哺之心孝敬父母,以感恩之心關愛父母,用真心挽起父母那衰老的臂膀,陪他們走好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

《陳情表》讀後感2

歷史上對《陳情表》有這樣的評價: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剛上完陳情表,問我的學生:“你們感動了嗎?你們流淚了嗎?”學生們很熱鬧地回答“沒有”。他們反問我,我也是否定的回答。

下課後我就想,我們的學生,甚至是我自己和我的同事,讀《陳情表》這樣一篇文章,都沒有了下淚的感覺,一篇感動了一代帝王,感動了一批學士的《陳情表》卻感動不了現在的我們,這是為什麼?這是我們現在人的情感比古代人要淡薄些麼?還是我們根本就已經喪失了“孝”這樣一種情感?還是有更多的原因呢?

每天坐單位的車子上班都會收聽有線廣播,有這樣一則公益廣告:關愛家人,關注社會。我們教我們的孩子去關愛家人了嗎?我們給他們關愛家人的機會了嗎?

這個雙休我們放假,我們就把女兒帶回家自己帶,早上起來她爸爸帶她出去吃早餐,她跟她爸爸說:“爸爸,我喉嚨痛,我感冒了,你爸爸要批評你的,會說你的。”星期一我去幼兒園接她,發現她真的感冒了,就問:“你感冒了呀?”她馬上回答:“我沒有說你,我奶奶說你了。”我們聽一個五歲多的孩子說這樣的話只會覺得好笑、好玩,可好笑、好玩的背後是否有一些思考呢?為什麼孩子感冒父母就要受批評了?他感冒他就認為是父母沒有照顧好,他摔跤是照看的人沒有看好,那以後不讀書是不是就是老師不好,工作不認真就是領導不好,生活不幸福就是社會不好-------那小孩自己該承擔什麼呢?她自己有什麼不好呢?我們從小就幫孩子把他們自身的`問題轉嫁給別人,一個從小就習慣了把自身問題都推給父母的人,那他長大後還會自覺地承擔自己的責任、承擔家庭的責任、承擔民族的責任嗎?我們還能想著“養兒防老”嗎?他會去品味父母對他的用心嗎?他會去感激父母對他的養育嗎?他會去關心父母的需求嗎?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培養他們也去學會關心父母和家人。讓他們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讓他們明白,爸爸媽媽也是需要關心的。

小朋友們會讀“小孔融,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但在過分關愛與呵護下的他們能真正明白那其中的深意嗎?他們到七八歲的年齡能像孔融、黃香那樣懂禮知孝嗎?

我們不空談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可他是我們父母的希望,他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我們希望他能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人,我們希望他的一生都是平安幸福的,而這樣一個樸素的願望卻依賴於我們現在的教育。我們要讓我們的孩子學會關心父母,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

《陳情表》讀後感3

《陳情表》對我來說既陌生又熟悉。

說陌生,是因為此前從未閱讀過;說熟悉,是因為一讀它,便有某些記憶和聯想,與之產生了共鳴。

表,是中國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陳情的一種文體,歷來為文人墨客稱頌的有兩篇: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古時才子大多浮沉於宦海,所呈奏表理應不少,為何只這兩篇為眾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為是二者緊扣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恆久不變地推崇的兩種品格:《出師表》之忠,《陳情表》之孝。

忠之古義與今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人們對孝的定義與理解卻大致未改。因而,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陳情表》無疑是當得起“萬表之首”的稱號的。

古時許多朝代規定官員要守孝,即雙親逝世,官員必須辭官歸家,著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時對內閣學士給予“奪情”之權,即在皇帝允許的情況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辭官守孝。可是整個明朝,將其付諸行動者不足十人,士大夫們對孝道之重視可見一斑。

李密所處的時代,孝道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已經被高度弘揚,可在三國那樣一個兵荒馬亂、人命如草菅的亂世,李密這種安於貧窮、辭官不仕、躬親侍祖的行為就顯得獨特而令人稱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義二字,李密少時仕於蜀漢,再效力於晉,棄暗投明也好,隨波逐流也罷,對飽讀經書、熟習古賢之語的李密來說?忠義不能兩全,內心的抑鬱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為照顧祖母,不惜放棄名節,忍辱負重,即便可能前途盡失也要向皇帝“陳情”。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他將血濃於水的親情始終擺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與他的《陳情表》,在歷代文人的讚歎品讀下得以昇華,成為中國至孝的化身。

反觀現在,物質條件優越,可當人們在重視享受時,孝道與親情被丟到了何處?暫不提大批蛀蟲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裡孤苦無依的老人,低保房裡獨居的白髮,當年他們將子女撫養成人、教導成才,可時至今日卻只能在寂寞和孤獨中走完生命的最後階段。

物慾橫流的社會,還有多少人記得兩千年前李密在《陳情表》中“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的希冀?

當往昔遊子們守孝返鄉的官道被鋼筋水泥覆蓋,人心不應失去它濡養千年的光澤。那些碌碌於紅塵的人們,請別丟失了孝親的傳統美德,讓“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這個時代普遍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