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關於雙城記家長讀書感想

讀後感8.78K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階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階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階的。”這是狄更斯《雙城記》的經典開頭,也是一曲時代節奏的起始音符,更是一幅恢弘的歷史畫卷最初的那一筆最重的色彩。

關於雙城記家長讀書感想

在貴族眼裡,那是最好的時代;而對於平民而言,那卻是最壞的時代。彼時,貴族,可以因其出身而擁有眾多特權,可以為了隨心所欲的享樂方式去剝奪平民的權利;平民,不得不忍受貴族的欺凌、壓迫,似乎命中註定他們應該接受上天施加的飢餓,不幸與貧窮。

小說前半部分,狄更斯用大量的筆墨控訴著那些自以為高高在上的貴族,他們的馬車可以在碾死平民小孩以後,僅僅是“侯爵老爺向他們眾人看了一眼,好像他們僅僅是一些從地下鑽出來的老鼠。”看到這一段時,我抱著和平民一樣的態度,無比憎恨那些人,期盼著有朝一日那些人能跌落雲端,受到應有的'懲罰。

所幸,好與壞在某種特定的環境背景下是可以發生轉換的。

當貴族不斷運用特權給平民施壓;當儘管平民在貴族的腳下小心翼翼的前行,卻依舊難逃貴族的殘暴迫害;當受迫害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復仇的想法也就越演越烈。一個平民難以反抗,但他們發現身邊的每個人都有著相同的困苦境遇時,便如同擁抱歸屬感般團結起來,為自己喪失已久的自由奮起鬥爭。這時,最好的時代和最壞的時代便倒轉過來了——平民終於可以復仇了,而貴族,卻要因此面臨禍患。

復仇成功,平民們展開報復,將那些混蛋們都送上了法庭接受審判,也公佈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條文,這個國家,成為了“自由、平等、博愛,否則不如死的統一不可分割的共和國”。可就是在這樣的國家,法庭上,審判的標準竟然是人民的情緒,可以因流淚同情無罪釋放,也可以是群情激憤極刑處死。這個國家,依舊每天有許多無辜的人遭迫害慘死,依舊被壓抑恐怖的氣氛籠罩。

勝利者,狂熱、激動、麻木、粗暴;

失敗者,頹喪、惶恐、害怕、狼狽

不過是翻轉了金字塔,最後仍是少數人,實行著同樣恐怖的統治和壓迫。正如葉芝的詩《偉大的日子》裡的幾句詩:“革命萬歲!更多更多的炮聲!一個騎馬的乞丐鞭打步行的乞丐,革命萬歲!更多更多的炮聲!乞丐們換了位置,但鞭打依舊。”

在《烏合之眾》中有著這樣的觀點:“當一場目的在於過去一切制度的大革命進行過後,人們驚訝地發現,這樣大革命的結果就是毀滅一套集權制,繼而建立了一套新的集權制,甚至使它進一步強化,更具壓迫性。”我們在這跌宕起伏的情節中能清楚地看到平民與貴族的權利置換過程,看到不斷強化的壓迫性。群眾對於正確與否沒有判知,一味地隨波逐流,導致了血染法場。情節不斷重演,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新的壓迫嗎?而這壓迫不是更凶殘嗎?縱然貴族對平民實施的暴行無法抹去,同樣地,鮮血對於失去親人的傷痛也無法忘卻,可通過殺戮實現報復,難道就能獲得內心的平靜嗎?逝者已逝,而在集體的狂熱中,鮮血儼然成了祭奠死者的唯一祭品。

集體狂熱的時代,又何嘗不是集體哀嚎的時代?

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對這場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給予高度讚揚與肯定,而狄更斯,則給予了最猛烈的嘲諷和否定。他認為,法國大革命中對人性的抹殺,對生命的摧殘和漠視,只不過是一種暴政替代另外一種暴政而已,不但不值得推崇,最終也會被消滅殆盡。在他的心中,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光輝的景仰,才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和善美,亙古不變。

這場大革命裡,還有著毫不起眼的小人物,西蒙尼替代查爾斯,從容赴死。他高貴的頭顱落下的那一刻,愛情的光輝與人性的光輝交相呼應,刺破大革命瘋狂而黑暗的幕布,如同落日餘暉般絢麗奪目。或許,黑暗的時刻,最終會在這樣的光輝中,慢慢消散。

信仰與懷疑、光明與黑暗、希望與絕望並存,好與壞也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群體之間轉換。就像現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但也沒有那麼糟糕,仍然值得我們為之努力奮鬥

畢竟,愛總是要比恨有力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