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15篇

讀後感1.38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不做教書匠》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15篇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1

最近不知什麼原因,就是寫不出東西。每天的生活都發生著很多感人的事情,自己也留心積累了不少的素材。可是每當自己坐在電腦前,腦子裡就是一片空白,想不出一個句子、一個詞語,寫作出現了“失語狀態”,鍵盤上敲不出一個字來。這種狀態我不知道會持續多久,心裡焦躁不安。有時甚至還擔心會不會從此就寫不出文章了?著急也沒有辦法,我只有放棄寫作,還是靜下心來讀點書吧。就這樣,在今天,終於讀完了校長的贈書《不做讀書匠》。

縱觀全書,有這樣的一句話

“實踐是孕育思想之花果的肥沃土壤”(第149頁)。我極為贊同,並深有感觸。

20_年年底,我開始了自己的閱讀生活。過去的.兩三年裡,我讀書只是為了求量,根本談不上系統性、目的性,逮住一本是一本,胡吃海塞地吞嚥,看得腦子亂哄哄的。與別人交談的時候,口裡蹦出來的都是書中這個大家、那個學者的觀點,自相矛盾的現象時有發生,自己卻不自知。

出糗多了,就有了自知之明。羞愧的我就特別渴望擁有自己的見解,發出自己的聲音。當時我苦無良策,還是選擇了讀書。那時自己一直相信,讀書就能讀出明白來,讀出明白也就能活出明白來。

三年過去了,成效並不大。

20_年3月初,開學後的第一週,我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了一個訪談調查的實踐活動。從訪談問題的設計、訪談物件的選擇、學生訪談過程的注意事項、活動小組的分工安排、訪談後感受的資料整理、分析以及最後結題報告的撰寫,我一點一滴地做到最後。靜下心來讀書,我可以毫不費力,但靜下心來做事,我從未有過。每次做事,我都是在腦子裡過一遍,自認為懂得了,就動手草草地完成。

整個活動結束,我沒有疲憊的感覺,胸中反而充滿了愉悅感和成就感;整個活動結束,我發現自己好似學會了深思,對所讀的教育理論有了自己的真正理解。我感受了做好一件事是這樣的快樂。接下來,我又嘗試著讓學生自己做小老師,到講臺上講課,我走下講臺;學生訪談調查後,我也尋求突破,對被採訪的老師進行了回訪……

就這樣,在一件又一件的做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我從封閉的讀書狀態中慢慢地走出來,開始積極地做事,並在做事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我發現我的心胸變得比以前開闊了。比如,以前自己的學習之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讀書。現在已擴充套件為三條:讀書、向身邊的人學習和做事。

真地感謝這句話.

“實踐是孕育思想之花果的肥沃土壤”,它道出了我的心聲。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2

在拿到《不做教書匠》的那一刻,我的腦海中就浮現出一個疑問:“如何做,才不算是教書匠呢?”帶著疑問,我開始細細品味起此書,書中管老師利用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小故事給我們談人生、講教育,在閱讀的同時,我也逐漸感受到管老師所說的“不做教書匠”就是要求我們廣大教師要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就是要求我們教師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做教書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育是朵帶笑的花。是呀,世間最美麗的東西是什麼?是微笑;最動人的表情是什麼?是微笑。有的時候,一個微笑會讓你的心情頓時好起來;有的時候一個微笑可以化敵為友,微笑的魅力,有時遠出意料之外,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吝嗇與自己的微笑。正如管老師所說:“我們對學生微笑,生活就對學生微笑,學生也就微笑著面對生活。”可見,教師的微笑對孩子是多麼的重要,孩子是天真的,他們不希望老師是凶巴巴的,他們不願意看到老師整天板著臉孔訓斥他們。當我們用微笑面對他們時,能給他們創設一個寬鬆愉悅的心情,使他們感到親切、溫暖,也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微笑的教育是孩子喜歡的、嚮往的教育。如:在課堂上,當我們提問時,很多時候會發現孩子們其實知道,但就是沒信心舉手發言,這時如果我們能微笑著向他點點頭或微笑著做一個手勢,他們會馬上從微笑裡感悟到老師對自己的喜歡、從溫柔的目光裡讀到鼓勵,隨之就會找到自信、積極發言。又如:我班有個叫欣怡的孩子,初來時她哭鬧很厲害,每天她都是“死”拉著奶奶的脖子、衣服或頭髮不放,每次我們都會微笑著費力得把她硬抱過來,還微笑著安撫家長安心的離去,我們的手好幾次都被她給抓破,但我們還是以微笑對待她,逐漸地她從我們的微笑中感受到了老師對她的關懷;感受到了老師的親切;感受到了老師就像媽媽一樣的關心自己。不久她就獨自進教室了,還能主動和我們老師問早,這次去她家,她還拿出了自己的好東西給我們吃。

很多人在提到教師時,總會與“嚴肅”、“不苟言笑”聯絡在一起。其實,通過實踐,“微笑”的力量才是無窮的。恰當適時給孩子燦爛的微笑,會讓孩子身心愉快、輕鬆學習,與教師親密相處、無所不談,心靈交融。微笑或許是架起師生情感橋樑的紐帶,活躍的課堂氣氛的創設少不了微笑的潤滑劑。今後,我會在孩子們取得成功時,用微笑送去欣賞;在孩子感到失落時,用微笑送去鼓勵;在孩子犯錯時,用微笑送去寬容……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3

《不做教書匠》一書,對我有很大的感觸。管老師在《不做教書匠》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我們要使教育人生充滿快樂,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樂起來;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樂起來,你就一定要投入與付出。”

教師的快樂在哪裡?冰心曾說,在她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最使她眷戀和感到快樂的是學生們和她成了知心朋友 。回想這多年的教師生涯,自己卻總被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為了孩子們那些微不足道卻又反覆重演的磕磕碰碰嘮叨來嘮叨去,似乎總也沒個頭。煩瑣,嘮叨,似乎成了老師的代名詞。同行閒聊開玩笑說,做教師的每天從進教室的那一刻起,就註定得板著臉,不苟言笑,要不,那幫調皮的傢伙鐵定沒大沒小,一發不可收拾。真是如此嗎?不然。管老師說“教育在欣賞中微笑”,一個成功的教師,應該善於發現學生的`美好,找出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一個不快樂的人,絕不會是一名好教師,因為他缺乏熱情和自信。

教師的快樂在哪?當我獨自在燈下細細回想,其實為人師者無時不在享受著孩子們給我們帶來的無限快樂。當我們喉嚨嘶啞時,孩子會給你送上一片小小的潤喉片,這是感動的快樂;當你看見課桌歪了,準備動手排一排時,你會發現,很多孩子早已站起身瞄著眼線在跟著你一起幹,這是一種欣慰的快樂;當你給孩子的作業圈上個笑臉或畫上個大拇指時,孩子們歡呼雀躍,銀鈴般的笑聲不時傳進你的耳朵,這是被感染著的快樂;當你帶著孩子們郊遊的時候,他們會從自己的包裹裡爭先恐後地拿出自己喜愛的零食塞進你的手心裡,那是被寵的快樂……和孩子相處慣了,也許只要你的一個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小小舉動,孩子都會會心地瞭解你的心中所想。這是多麼美妙的感覺呀。

不做教書匠,做一個學生快樂,自己也快樂的教書匠!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4

今年暑假裡,我讀完了《不做教書匠》這本書,讀完以後確實像書中的序言所說,“你很幸運,發現了這本書”。

這本書由淺入深地分別論述一名年輕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與方法。這對現今年輕教師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來說,無疑是一劑“苦口良藥”。管老師把自己成功的經歷與振聾發聵、令人驚醒的經典故事結合著,向我們年輕的教師們講述著教師如何才能更成功。這既是一部對於青年教師來說這是一本量身定作的勵志書,而對於上了年紀的老師也是一本提高修養,修煉“內功”的教科書。

這本書凝聚著管老師的教育人生經歷與教育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名教師的“出身”並不重要,一名教師在教育的歷程裡跌倒過也不可怕,只要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選擇好方向,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再不斷的反思、學習、實踐,終究會成長為一名有智慧的教師的。我敢說這本書絕對值得我們年輕的教師一讀,這本書處處體現著對教師這一特殊群體的“終極關懷”,對今天我們的教師來說,比所有的.教育理論性的書籍更值得一讀。讀後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管建剛老師強烈的責任感,感受到他對教育的無限憂患,對年輕教師的無限希望。他針對教育現狀和年輕教師的思想言行,與青年教師聊人生,談教育。書中講述了一個個令人警醒的教育案例,他心平氣和地將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告訴青年教師,他以他的熱情、智慧和廣博的知識來激勵青年教師。

全書的字裡行間,無不體現著他對教師群體的“終極關懷”,可以說,他是以教育生命和教育人生的鍛造為己任來寫這本書的。因此,“教師”被人戲稱為“教書匠”。我從心裡不喜歡這個稱謂。一個充斥著功利性的“匠”字,把“師”的神聖和崇高全淹沒了。但反思一下,作為一名教師,只把目光集中在一個分上,把快樂建立在孩子們認真完成了冗長的作業,坐得筆直地聽講,做事情以老師的意志為準繩,把判斷好與壞的標準狹隘地定義在成績和是否聽話上,而對孩子們真正喜歡什麼,對什麼充滿好奇和迷惑,卻不聞不問的老師,不就是一個教書匠嗎?“教書匠”和“教師”相同的都是一種職業,最大的差別也是根本上的差別就是:教師是一種理想;而教書匠卻是一種餬口的工具。前者是引導學生學習,開發學生的思維和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後者只是把自己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有機會的話,推薦各位老師去看看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受益良多!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5

看完管建剛寫的《不做教書匠》一書,我開始反思一個問題,“教師是什麼?”

有人說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是燃燒的蠟燭,是鋪路的石子。教師這個職位,充滿汗水與血水,充滿辛勤與努力,充滿喜悅與悲傷。一根粉筆,傳授千萬學子知識,一個課堂,教育千萬學子道理。通俗的看法有多種,人梯與蠟燭是始終被推崇的。不過我覺得這都不是教師的真意。教師是幹什麼的?教師只是一種職業,是三百六十行中普通的一行,如木匠、瓦匠、篾匠一樣,最適當的稱謂就是“教書匠”。

長久以來,人們總是不假思索地認為,教學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因此教師被戲謔性地冠以“教書匠”的綽號,否定或者壓根就沒有認識到教學是一種非常專業的工作。不僅非教師者如此看待教學,而且匪夷所思的是,很多教師亦是如此看待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教書匠,是沒有活力的,沒有創新的,幾十年如一日的重複重複再重複。在教書匠面前,學生是“一碗水”,教師就是“一桶水”。學生年年換,教師從不變,直到教師的那桶水變得混濁不堪,波瀾不現。試想,在麻木的.教書匠面前,學生怎能鮮活?教育如何發展?

書中的八個章節主要講述了“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約束感、有責任感、上進感、奮鬥感、專業感、親和感、智慧感”。我想以上種種品質都是一名“有效教師”所必須具備的。這些特徵或品質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或品質,如個人外表、魅力、整潔、善良和親切、智力、機智、開放、熱情、幽默等;二是與教學工作相關的特徵或品質,如體諒學生、對學生有高要求、教學能力強、學科知識豐富、教學的適應性等等。我想身為教師,應該注意對自身的素質培養,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系統,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學習終生,認真對待學生,無論怎樣認真都不為過,這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一種責任!

我相信,不管未來怎樣變遷,暫且坐定目前那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這是無愧於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的行動。而當你心無旁騖地工作時,工作的樂趣也就離你不遠了,機會和賞識也離你不遠了,人生的精彩也離你不遠了,即便你還是沒有機會走向你夢想的那條道路,但那個時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為“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並非是無病呻吟的讚譽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6

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管建剛老師的著作一共分為8章,每一章都是精髓、至理,生動精彩的故事,精確的解讀,留戀於每一章,這是一本指引我們教師的著作,如同燈塔照亮遠方的船舶,使我們行駛到大洋的彼岸,我們不止是教書匠,我們也是學生學習的啟明燈。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一名有方向感、約束感、責任感、上進感、奮鬥感、專業感……的教師,才符合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在教育的十字路口,既然選擇了教師,就要無怨無悔,誨人不倦,甘為人梯,關愛尊重學生。我們對教育充滿憧憬,可能教學中遇到坎坷,但是教師要有理想,不忘初心,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管建剛老師的著作,使我對教學充滿了信心,一段時間的教學,雖有歡聲也有苦惱,教學就是這樣,班級裡那麼多的學生,每一個都是一個哈姆雷特,他們好奇的面對著老師,老師需要理解他們,而不能一味的批評,以老師的標準去呵斥,這樣學生的叛逆情緒會加重,累了老師苦了學生,一節課效率大打折扣,只因部分同學的批評,影響了全班同學的上課。

學生上課走神,課後作業不完成……作為老師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去。教師的愛是無私的,教師的付出是值得的,教師的責任是艱鉅的,學生的成績有著老師辛勞的汗水,學生知錯就改的態度有著老師的諄諄教誨。

管建剛老師的著作深深的觸動了我們讀者,他是教育的精華,使我們感到自身有許多的不足,是我們教學的啟明燈!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7

拜讀了管校長的《不做教書匠》,頗有感觸。這是一部充滿人情味的,讓人感動,又能催人奮進的著作。不做“教書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 (《不做教書匠》)只要我們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學生,我們每天都很努力地學習著,工作著,始終跟著時代的腳步在前進,我們就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這是最重要的!

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這項工作固然需要經驗的支援,更需要智慧的決斷。一個教師是否具備專業水準正在於他是否具有教育實踐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設想和意圖在智慧、愉悅的實踐中得以完成。可以肯定地說,一個愛敲教鞭的教師還不具備專業水準,一個愛發脾氣的教師也不具備專業水準。具有專業水準的教師是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他們能從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他們能從人的心靈深處出發,找到教育的契機和力量。他們還具備創生教育資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個例子、一個樣本,他們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造出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特徵以及自己的教學個性的方法來。嚴格意義上講,教師不是知識的象徵,而是智慧的象徵。

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時敲教鞭、發脾氣,對學生缺乏細緻有效的'心靈溝通,所以在教學中找不到教育的契機——學生作業沒完成,原因何在,如何彌補?學生違犯了紀律,原因何在,如何改正?甚至是課堂上學生答錯了問題,我們又有多少思考、面對的機會呢?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所有的學生,都十分需要老師的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我感謝這本書,它讓教師們從中汲取力量,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實踐中去。

我國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之漁。當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話,即“教是為了不教”,並把它視為教學的最高境界。國外教育界提出“遷移而教,為遷移而學”。可見重視學生的後天學習、後天發展,是最科學的教學方法。回顧自己的教學,大部分時間只是老師所說的教書匠了。

我想,教師只要立身不做教書匠,以管老師所說的始終保持目標感、約束感、責任感、積極感、學力感與專業感,孜孜不倦地學習、思考、實踐,就一定會感到教育的快樂,做一位心中永遠有追求的教師,真正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從現在開始,調整心態,勇於實踐,讓我們在責任和方向中快樂成長,豪情滿懷地向著我們的夢想進發!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8

教師是蠟燭,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教師是人類的工程師,培育著祖國未來的希望,教師是陽光底下最崇高的職業。近期讀了《不做教書匠》,感受頗深。他給我的教師成長路上點亮了一盞盞希望的燈,書中一共有八個章節詳細的講述著怎麼做一名成功的教師。我想先從以下兩點開始做起。

做一名自信的教師。書中引用蓋叫天先生的一句話“凡事總要有信心,老想著‘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擔心著‘怕不行吧’,那你就沒有勇氣了。”想著自己的行為,回憶起我每去做一件事情,我總會怕,總覺得自己不是很會,怕自己做錯,所以,我決定當不確定的時候,就去問,問確定了再做,這也使我發現,我的問題越來越多,做事的速度也變得慢了。管建剛老師的一句話提醒了我“缺點不是問題,缺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抱住自己的缺點不放。”所以,不能再畏懼每一件事,你越怕它,它就會越強大。而當你把“怕”它的精力放在努力完善自身上,使自己變得更強大,那麼,成功就離我們不遠了!

做一名微笑的教師。“有人說,是金子總會發亮的。但金子被埋在沙裡久了,就不認為自己是金子,而認為自己是沙子,從而自願地過起沙子的生活。這樣金子也就成了沙子。更何況,學生正處於一個從沙子到金子或從金子到沙子的可塑期呢?”當看到這段話時,我的心被震了一下,教師,這真是一個“可怕”的職業,你的教育過程、甚至是微笑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自己的每一個學生,你批評他、教訓他,或是誇讚他、鼓勵他、欣賞他,都會左右他的成長。教師們,我們在學生面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讓教師成為“陽光下最崇高的職業”!讓我們微笑著欣賞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就像卡耐基所說的:“微笑,它不花費什麼,但卻創造了許多成果。”

《不做教書匠》這真的是一本為青年教師量身定做的勵志書,管老師,我想我也不要用手去做老師,而要用心做好老師,我會明確教育的方向,相信自己,我行,我可以的!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9

"匠"指的是某一個領域裡的專業技能掌握者,我們老師也有一個帶有"匠"的名字——"教書匠".我曾經一直覺得能稱之為"教書匠"已經能夠算得上合格的教師了。但是拜讀了管建剛老師的《不做教書匠》之後讓我明白"一個老師千萬不要只滿足於做一個普通的教書匠",應努力做一個胸懷大志的教師,做一個稱得上智慧的教育達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方向感,有約束感,有責任感,有上進感,有專業感,有奮鬥感,有親和感,

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位哲學家讓弟子們在麥田裡行走,並摘下一顆最大的麥穗,前提是隻許進不許退。結果,當哲學家說"時間到了"的時候,很多弟子兩手空空。因為他們總在比較中,總以為前面的機會還很多,沒有必要過早決定,於是一次次的錯失良機。直到此時,弟子們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麥穗,就有把眼前的那個握在手中,才是最實實在在的。

英明的選擇、果斷的'決定,才能讓人生的幸福變得乾脆。但往往在日復一日的猶豫和比較中,我們"這山望著那山高",最後蹉跎了歲月。我想走入特教的很多老師可能和我一樣不是懷著一顆對特教的愛而來的,為什麼報考了特殊教育師範學校?可能為了能順利地留在城裡,可能為了避免普校繁重的升學壓力,可能為了離家近點等等。但是當選擇變成現實之後,之前選擇的原因都成為過去,不管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既然現在你從事了特教,就要排除雜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

這是對學生、家長負責的表現,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家長把自己的飽受命運摧殘的心肝寶貝交付到你手中,把對孩子的歉疚、對未來的希望、對缺陷的補償都寄託在你身上,你就更應該認真對待這項工作,告訴自己要傾其所能,努力做到問心無愧。人生在世,"一個人的活法有很多種,歸根到底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精神立身或者富貴立身".選擇了教育就意味著告別了"富貴立身",那麼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緊自己手中的麥穗",明白自己是幹什麼,這是一名教師必須具備的方向感。

一本書,可以是一面鏡子。《不做教書匠》當之無愧。

當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時候,別忘了捧起它;當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時候,別忘了照照它。它會給我們一種力量,一種使我們勇往直前的力量。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10

粗粗讀完前四章,對第三章中的第三種態度感觸頗深。文中說到教育的三種態度:第一種態度,把教育的事當作學校的事來做;第二種態度,把學校的事當作自家的事來做;第三種態度,把自己的事當作教育的事來做。作者推崇的是第三種態度。

說起態度,我對一些老教師總是充滿敬意。記得徐善英老師退休前夕,將一套口算卡片贈送給我。那完全是手工製作,原本潔白的卡紙經過多年使用已泛黃。可以想象得出有多少小朋友曾使用過,徐老師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可見一斑。我們除了要繼承上一輩人認真踏實的優良傳統之外,還需要發揮年輕人愛學習、愛不拘一格的特點,不做機械重複的事,做出靈氣來不做不動腦的事,做出思想來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個性來不做應付檢查的事,做出實效來。這是作者向我們提出的四條建議。

在學生時代,時常聽到老師這樣批評人:端正你的.學習態度。以前也曾聽人說: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他的高度。的確,態度對於一個人的學習和工作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一個教師如果有了明晰的教育人生方向,並且能朝著這個方向矢志不渝地進行探索、堅持下去,終將有守得霧開見日出的一天。

我們每天和學生打交道、授課、批改,周而復始,天天如此,看起來很機械瑣碎的事,但在有想法、敢作敢為的老師手裡,每天的精彩就會各不相同,而在另一些老師手裡,就是別有滋味在心頭。

要試著去改變自己,做一些嘗試。嘗試,並不總會成功,但失敗也是一次寶貴的經驗,如同愛迪生在一次次電燈實驗失敗後的態度,他說:至少我知道這是不適合做燈絲的。擁有超然、豁達態度的人怎會和成功失之交臂?

威廉·詹姆斯說: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可以經由改變態度而改變生命。這句話為所有準備具有第三種態度的教師揚起希望的風帆。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11

最近,我一直在讀《不做教書匠》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管建剛。起初是被它的書名說吸引。

本書作者管建剛是一位特殊的教師。他用對聯來談論他自己“病重一年,休養兩年,經商三年,農村八年。七代耕田,八面無書,九九冬,十年板凳。”也許正是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使管老師成為一位獨特的老師。

當然,我喜歡讀這本書,不僅因為管老師這份與眾不同,更因為這本書的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發。結合我自己的工作經驗,我有了更多的新見解。

舉其中一個例子——“教育,從小做起”,我也有同感。它說:只有那些願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那些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就是由無數小事結合而成的嗎?

的確,作為老師,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需要花很多時間做的都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例如:早上到學校,進了班,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在這裡,如果沒有人,是什麼原因?誰沒有完成作業?為什麼?學生們在課間休息時吵架,不得不調解等等。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是這些小事是我們老師的日常工作,通過這些小事來教育學生,是我們的工作。

這本書還講述了一個哲學家的故事,他讓他的門徒去麥田裡摘最大的麥穗,條件是沒有人能回來。因此,當哲學家們說“時間到了”時,很多門徒都空手而歸。

因為他們總是在比較,總是認為前方有很多的機會,沒有必要過早的做出決定,所以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了機會。直到那時,門徒們才突然意識到,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麥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你面前的那粒拿在手裡。

這個故事的重點是,不管你喜不喜歡,不管你想不想做,不管它離你的期望有多遠,既然你已經在做了,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讀到這裡,我也有些慶幸,慶幸的是,我是一個牽著麥子的手,踏實的工作,踏實的'管理自己的生活。只有珍惜現在才不會抱怨,才會感到幸福。

隨著我閱讀深入,我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要求老師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意味著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

最後,我想說,面對成長中的孩子,我們應該更寬容,更愛他們。我們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知識儲備,還要引導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不要做教書匠,要做一個辛勤的園丁!我相信,在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們就像一朵朵鮮花,即使經過風雨,也會有一天盛開,讓我們期待著春天的到來!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12

之前看過一本書叫《不做教書匠》,而今天這本是“教書匠”,我倒想看看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教書匠”的人生,因此拿到這本書時,就迫不及待地開啟看了起來,一口氣看完第一節內容,看後我突然覺得自己還是很幸運的,回想工作中我遇到困難跟書裡的主人公所經歷的來比,那簡直是連個零頭也算不上,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啦!這樣一想,突然覺得眼前豁然開朗了許多。

再往下看,就越發感覺這位邁考特先生是位非常有思想的教書匠。他當時的一些所謂理想化的教學思想跟我們現在新課改有相似之處,不是讓孩子死記硬背那些枯燥的拼寫和規則,而是啟發孩子學到知識並鍛鍊其創新精神。例如,他在教授創造性寫作時,他居然讓學生帶菜譜來讀,後來更是讓學生髮揮所長,帶各種樂器來伴奏,把菜譜唱出來不但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快樂,而且讓他們擴大了詞彙量,認識了很多先前都不知道的單詞以及拼寫,從而獲得啟發,去思考更多深入的問題,寫出發人深省的文章。

回想自己的教育歷程,經常感覺我面對的是一群不知煩惱、有的甚至不懂得如何尊重老師的孩子, 當走進教室看到有的同學爭論不休,大吵大鬧,等老師說安靜才安靜的時候,感覺現在的孩子真是難管之極;當老師正興致勃勃地講課,卻突然有孩子搗亂課堂,就會感覺心情很鬱悶,覺得自己所付出的得不到半點回報,或者說付出遠遠多於回報。有好多次我都覺得自己迷失了方向,不知該何去何從。慢慢的,也變得沒有原來那麼有耐性了。

讀了《教書匠》一書後,我漸漸明白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本身就處在一個活潑好動、自制能力差的年齡段,不能對他們有過高的期望,不能要求他們做到完美,老師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做孩子喜歡的`事情。一名優秀的教書匠,不但要看你所教班級的成績,還要看你是否能把學習的能力和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態度植進學生的心裡,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古語道: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教師只有施愛於學生,學生才能親師尊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待學生熱情友好,一視同仁的態度,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對待自己以身作則的品質,都會在學生中樹立起高大的形象。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心靈距離的縮短,是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教師應善於調控學生情緒變化,使他們保持愉快,積極上進的心境。老師只有多接觸學生,多瞭解學生,多關心學生。以情感人,真誠相待學生才會瞭解教師信賴教師。師生之間建立起信任才會有共同語言,才能在一種感情融洽、團結友好的氣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諧環境,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13

這些日子我讀了管建剛老師的不做教書匠,感悟頗深,今天應該怎樣做教師?讓我對自己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做教師,就是做學問,想從學問裡去找黃金屋,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絕不是真的叫你到書中去搜尋黃金,而是從中找到像金子一樣珍貴的精神世界。

做教師就是做學問,就是從學問中感受生活的快樂,教育的幸福,人生價值的輕舞飛揚。人要生存,要有一定的物質資料作保證,衣食足而知榮辱,對大多數人來說,精神是在物質得到基本滿足的情況下去追求的。今天,教師在物質上的生活已經超越衣食足,大多數教師的收入在本地區已進入中上水平,發達地區已有越來越多的教師籌劃購買私家車。但,我還是必須告訴年輕的你,教師這個工作是以精神追求為主的。我們的物質由國家保證供給,有了它,不是圖安逸,而是能使我們更好發沉下心來,做一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

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沒有答案的選擇中永遠地迷失,在沒有答案的選擇中不斷地消耗。而且,我相信,不管未來怎樣變遷,暫且坐定目前那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這是無愧於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行動。而當你心無旁騖地工作時,工作的.樂趣也就離你不遠了,即便你還是沒有機會走向你夢想的那條道路,但那個時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為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並非是無病呻吟的讚譽。

知識都像人的衣服一樣,會舊,會過時,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瞬息萬變,知識和資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的爆炸過。作為教師,如果你不睜大眼睛,不以積極的心態去關注和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你就會被淘汰。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14

責任心是一個人必備品質。社會學家戴維斯說:“放棄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就意味著放棄了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更好地生存機會。”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心中常存責任心,敬重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現出忠於職守,盡心盡責的精神,這才是真正的敬業。

教師更需要責任心。沒有教育責任心,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教師的工作是憑良心的工作,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對待教育,不做機械重複的事,作出靈氣來,不做不動腦子的事,做出思想來,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個性來,不做應付檢查的事,做出實效來。

同時還要對家庭負責,對學生負責。對我們教師來說,也許一屆學生未教好,還會有下一屆,還可以重頭再來;而對於家長,只有一個孩子,根本不可能重頭再來。也就是說一個學生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百分之一,可對於家庭來說他就是百分之百。

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就對我們報有希望。我們要想贏得家長的信任,贏得社會的讚譽,實現學校的發展和老師的自身價值提升,就必須把我們的責任心分解在平凡、普通、細微甚至瑣碎的日常教學每一個細節之中去,讓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手中都得到發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成功。

學生也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會犯錯誤,因此,我們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允許學生在改正錯誤和缺點過程中的反覆和反彈,要能細緻觀察到學生的變化,那怕是細微的進步。

作為一名教師更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對學生體貼入微的愛心、寬廣的容人之心和鍥而不捨的耐心。或許很多人只把教育當做職業來做,而不能當成事業來從事。但是“在其位某其政”這是最起碼的職業道德,當我們走在校園,站在講臺上,面對著孩子純淨如水的雙眸,我們一定要謹記自己是一名教師,清楚自己應該說什麼,做什麼,不能說什麼,做什麼。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15

這次師徒結對,讓我有幸拜讀了管建剛校長寫的《不做教書匠》這本書。粗粗一讀,已經讓我感慨頗多,受益匪淺。《不做教書匠》一書中,實事求是的態度和觀點,讓人感受很深,我們時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樣熠熠發光的思想:做教師,就是做學問!

古人曾經說過:“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因此,只有願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事,比如每天的點名、作業批改、找學生談話、備課、上課……雖然我們花費了許多時間,做的又不是什麼大事情。但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小事”組成了學校的“大事”,我們只有把這些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證學校工作的正常運轉,學校才能在此基礎上謀求新的發展。我們每一位教師就是一顆鏍絲釘,只有每一顆鏍絲釘都發揮了自己應有的作用,學校的巨集偉建築才會褶褶生輝。

教師這份工作,人們都說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在我們普通教師看來,還是很辛苦的職業。但管老師在工作中找到了樂趣,字裡行間給我們教師指明瞭方向。看了這本書後,我明白了快樂來自對所做的事的投入,要使教育人生充滿快樂,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樂起來,使工作快樂起來的奧祕就是投入地工作。工作的樂趣往往蘊藏在你做事的態度裡,而非工作本身。

要麼教育之水把你冷卻,過那種冷卻的平庸的生活,要麼就用你生命的激情與烈焰把教育這鍋水煮沸,沸騰的教育將帶來一個充沛的,充滿活力與生機、樂趣與魅力的教育人生。要想把教育這一鍋水煮沸,要想使自己的.教育工作不再枯燥乏味,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投入地工作,富有創意地工作,你的每一個教學設計都是屬於自己的智慧和結晶,那麼你將對你的每一堂課充滿情感,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你都能感受到教學的生命力和震撼力。課堂上和學生親切平等的學習生活,學生學習中閃現的智慧火花,以及你靈動生成的一個成效極佳的教學場景,都將給你帶來極大的樂趣。教育的樂趣來自思考,當你把思考變成文字,當你的文字得到他人的閱讀和支援,你將獲得樂趣,並且將樂此不疲,充滿自信與自豪,這些文字將提升你的生命和生活的質量。

不做“教書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

《不做教書匠》,就是我們大家的一面“鏡子”。當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時候,別忘了捧起它;當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時候,別忘了照照它。我想,它會給我們一種力量,一種使我們勇往直前的力量。

我想我會一直閱讀這本書,直到教育的終點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