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彷徨讀後感3篇

讀後感9.46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彷徨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彷徨讀後感3篇

彷徨讀後感1

記得在我孩童時,曾讀過一些魯迅的小說,可能那時年幼,看不懂它們,近幾天,我重讀了《彷徨》,讓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複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鬱、彷徨的情緒,但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並沒有改變。《彷徨》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和《傷逝》這兩篇。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裡面有一個我們眾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為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祝福》把目光關注於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國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凶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

《傷逝》是先生唯一一篇愛情小說。真的是大家手筆,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閃爍。“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著,才能言愛。有愛,並不等於有牛奶和麵包。子君和涓生愛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現實生活的壓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經濟上獨立了。所以,女孩,當你在愛和事業中面臨選擇時,千萬記得,沒有事業的愛猶如無根之萍,多半會飄蕩出你的視線。有立足之本才有愛,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裡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餵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著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著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現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為現代人是前代人的後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後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並不以為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為他並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為他不信,所以他藉著“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讀著《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為那時悽慘的現狀而痛苦,為那時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為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才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彷徨讀後感2

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香門第,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在中國是一位地位獨特的作家,大多數人都承認他是最重要的現代作家之一。

他的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學的奠基人。

他的小說使用富有創造力的形式對中國人的國民小生,中國社會的弊端予認深刻的闡釋,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

他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說,散文詩,回憶和雜文等,代表作有《彷徨》,《吶喊》,《故事新篇》,《野草》,《花夕拾》,《南腔北調》……

他前期的小說沒有離奇曲折的劇情,以清末明初的底層百姓生活為主,注重細節描寫,能在點滴間以白描手法鮮明刻畫人物,並挖掘微妙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底層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艱辛;後期作品則以借歷史典故對映現實生活,風格從寬充裕,幽默灑脫,於前期大不相同。

《彷徨》是作者記述的`平時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瑣事和所聞所感,以及對往事的一些追憶,通過文字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看法,對當時社會的評論,無形中也對未來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希望構造一個理想的世界。

《祝福》講的是作者在年底回到故鄉魯鎮,在拜訪老朋友時偶遇祥林嫂,描述了祥林嫂當時的悽慘現狀導致了死亡,又介紹了祥林嫂的背景以及悲慘命運,心中產生了一些疑慮,後來在朦朧中,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連綿不斷,這“祝福”聲似乎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

在蘩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菸,都醉熏熏的在空中蹣跚,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幸福的家庭》敘述的是作者想靠撈幾文稿費來維持生活,他認為做不做全由自己的便,那作品,像太陽的光一樣,從無量的光源中湧出來,不像石火,用鐵和石敲出來,這才是真藝術。

那作者,也才是真的藝術家。

於是,他擬定了“幸福的家庭”為題,開始寫文稿,他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進行想象,將自己理想中的幸福家庭展現在文字間,不斷地將現實與想象進行比較。

《傷逝》中回憶了涓生與子君熱烈且純真的愛情故事,記述了他們由相愛到同居,度過了一段幸福且忙碌的時光,可安寧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這樣的安寧和幸福,在無言中,似乎又都感到彼此的堅韌倔強的精神,還看見從新萌芽起來的將來的希望。

作者感慨:待到孤身枯坐,回憶從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世界上並沒有為了奮鬥者而開的活路;我也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雖然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同時也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他們的分離。

後來分開沒多久,子君就死了,他既悲傷又後悔,於是,他寫下了他的悔恨和悲哀,為了子君,也為了自己,他要遺忘,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要將真實深深的藏在新的創傷中,默默的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他的前導……

總之,《彷徨》一書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辛”,“怒其不爭”關懷,藝術技巧圓熟-----深亡的歷史圖景,對人物命運的敘述參透感情“畫眼睛”“勾靈魂”的白描手段,豐滿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義。

我們活得要有意義,要投入生活,深入社會;有理想,有目標,有行動;要敢於奮鬥,要敢面對和承受現實,更要敢於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其實,彷徨主要源於責,期盼和壓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的方式了。

彷徨讀後感3

彷徨是苦悶的,彷徨時迷茫的,彷徨時無處宣洩的,彷徨就像遊走在荒野上的孤魂,不知該何去何從,不光是身體的無歸無依,更是靈魂的無法寄託。

二十年代的中國,黑暗、混亂、動盪不安,滿目蒼夷,熱血青年奮起反抗,期望著改變這個千瘡百孔的舊世界。“有的隱退,有點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像布不成陣的遊勇那樣“孤獨”和“彷徨”。曾經,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在現在。他在《彷徨》的書扉頁上用了《離騷》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又表現了魯迅先生是十足的智者,是堅強的鬥士,雖然彷徨,雖然苦悶,但仍然求索,不輕眼放棄,仍然在鍥而不捨地抨擊著封建社會,表現了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他的人生是一個圓,有彷徨,有苦悶,但沒有放棄。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壓下,總是會有那麼一點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壓力來源於責任,和期盼,承受,是我們面對壓力的唯一方法,我們承受著親人的與好友對自己寄予的熱望和要求,我們承受著人生變故中的各種打擊和煎熬。

生活在一個比較民主,相對自由的世界的我們,承受著我們這一代的“承受”。有悲傷,有淚水,有歡樂,有笑顏,但作為中國的花朵,我們應該抬起頭,挺起胸,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向我們的魯迅先生一樣勇敢地前行!

在雨季中彷徨,在彷徨中吶喊,《彷徨》是魯迅繼《吶喊》後的又一部小說集,彷徨也是我人生吶喊的起點,在彷徨中成長,在吶喊中前進。

——題記

回眸人生,我不敢相信來生,或許來生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那樣的偉大高尚,但我只願做《吶喊》中的我,在吶喊中學會如何面對挫折與困難;我也只願做《彷徨》中的我,在彷徨中成長,在彷徨中……

面對人生,我只能說我在彷徨中成長,並不能說在彷徨中前進,在雨季中彷徨,我漸漸懂得了雨的艱辛,最後吶喊出了繽紛的彩虹,在夜晚彷徨,我於是知道了白天的可貴,最後吶喊出了旭日東昇的太陽。彷徨是我成長的見證,吶喊是我走向成功的見證,穿越風雨,見證人生。

吶喊與彷徨見證了我的一生,也見證了歷史的`歷程,在選自《彷徨》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猛烈抨擊了當時社會的冷酷、無情、麻木不仁。但人們也在《彷徨》成長,變得懂事,乖巧,思想得以進步。《吶喊》是最好的證明。每一個閃光點後都有說不盡道不完的艱辛與痛苦,我從自己身上,知道了,魯迅《吶喊》與《彷徨》背後的艱辛與痛苦,我也領悟到了彷徨與吶喊在我生命中的歷程,是我一生無法見證的,反而,只能是見證了我的一生。

展望人生,我依然會帶著彷徨與吶喊一起去揮斥人生的熒光棒,一起去探求人生的真諦,歷史的車輪也為此掠過,魯迅在《彷徨》中《吶喊》,成就了一部《狂人日記》;居里夫人在彷徨中吶喊造就了鐳的誕生;女媧在彷徨中吶喊,開創了人類的生命;中國在彷徨中吶喊,成功的獲得了2008奧運會的主辦權;世界在彷徨中吶喊,呼籲出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偉大口號。無數的例子,不都證實了,只有在成長中前進,才能創造奇蹟,創造輝煌。

彷徨——從出生到衰老

吶喊——從失敗到成功

彷徨與吶喊伴我一起走過了16個春夏秋冬。一起和我從國小到高中。未來的路,我尋覓著,向右看,彷徨正孕育新生,向左看,吶喊正走向成功。

在彷徨中成長,在吶喊中前進,我堅信,有一天,成長也是繼我前進後又一閃光點,同時,我也希望閃光點背後的艱辛與痛苦,一併與魯迅的《狂人日記》記錄下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吃、穿、住、用、行、快樂與悲傷。

仰望天空,我看見了彩虹,展望未來,我看見了成功。

然而,我卻只能說,我在雨季中彷徨過,我在吶喊中前進過。

彷徨……吶喊……

成長……前進……

彷徨“山重水複疑無路”,吶喊“柳暗花明又一村”;

彷徨“天若有情天亦老”,吶喊“人間正道是滄桑”;

彷徨“青春”,吶喊“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