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讀後感2.41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

在以前的日誌中提到過一本叫做《遇見未知的自己》的書,這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也曾經是這本書在我極其迷茫的時候給了我一片開闊的心境。

最近偶然的機會,和一個朋友聊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我的回答是真正的快樂是發自內心的喜悅,就想到這本書並且推薦了給他看。然後自己也又重新翻出了這本書開始重溫,發現仍能從這本書中得到啟示,讓自己變得平靜。不知是什麼緣故,看了這本書就很想找人分享,所以,現在就寫寫這次看後的點滴心得,因為還沒全部看完,所以寫到哪就是哪了。

快樂和喜悅的區別快樂是別人給的,而喜悅卻是自己創造的。兩者的區別在於,快樂是由外而內,而喜悅確實由內而外的。快樂需要外界提供給我們快樂的源泉,如果那個源泉沒有了,我們就不再快樂,換而言之,快樂是依靠外界而存在的,我們無法控制。而喜悅則是自發的能感覺到的,是自己內心的一種感覺,無需依靠外界,內心的`滿足感,所以是自己的創造的。以前總會把自己的快樂寄希望於別人,等待著別人給自己帶來快樂,卻也讓自己處在了被動接受的狀態。所以現在,開始慢慢讓自己去創造喜悅,自己去營造那種感覺。比如會在今天晚上,一個人到對面的綠地去晃悠,聽著喜歡的歌,慢慢地走著,看著又大又圓的月亮,四周幾乎沒有人,卻能讓自己和那個真我更加接近,這個時候心情很愜意,似乎真的能感覺到一種內心的喜悅。

關於情緒在書中,情緒被認為是阻礙我們與真我聯接的障礙。一直覺得自己還是個蠻感性的人,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其實這也就是因為太強的情緒,讓我們看不到真我,矇蔽了自己的心,從而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而情緒又是有癮頭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書中是這麼說的: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在生理學上講,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係,如果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悲慘痛苦,那你就是每天都在重複為那張神經網路接線和整合,變成你的一個情緒模式。更糟的是,當我們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形成一種叫做胜肽的化學物質,胜肽會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個細胞,久而久之,身體對某種胜肽有了特定的胃口,產生飢餓感,所以如果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去發脾氣。所以這種情緒會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種背景音樂,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成自然了。

就我自己而言,看到這段話是深有體會的,想到以前的事情,一直因為同一件事去不斷地不開心,是不是也是因為這種胜肽的在作祟呢?還有經過一長段時間的自怨自艾,即使自己明明就是已經可以開開心心了,但是卻因為胜肽的關係,又把自己拉回了那個情緒。很多以前無法解釋的事情,通過這本書對情緒的解讀,有了答案。所以,這也讓我明白,不能任由某種情緒的長期存在,偶爾的不開心肯定會有,但是一直這樣就是個危險的訊號,因為負面的情緒會給我們找來更多不好的事情。(未完待續)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2

這本書雖然是在我急需的時刻買的,但買來之後,未敢急著去讀,怕這一頓溫馨柔情的盛宴被饕餮得杯盤狼藉;或者僅是草草吃完,勉強充飢。我不是想用來充飢的,而是想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受益一生。想使自己這“無心”之人,讀完後,能夠為自己找回一顆鮮活的“心”。

發現這本書是作者20xx年秋完成的,20xx年1月出版。所幸在我迫切需要成長,需要破繭而出的20xx年,有朋友推薦給我,感覺自己真的很幸運!

它以小說的形式,講述女主人公經過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點,從煩惱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快樂,並取得生活事業雙豐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純心理學書籍的深奧枯燥,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煩惱,比如對某人的討厭、對工作的煩惱、對待遇的不滿等等,都是我們自己人為地在放大。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這本告訴我們: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麼不快樂?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我們所揹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別人是無法強壓給我們的,因為我們可以不接受。總是認為自己的苦惱時因誰或其他什麼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於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

我們多少人是因為與別人攀比而疲於奔波,為財富為地位,可一旦擁有了所追求的財富地位卻並沒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懷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為那不是真正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那是外在的東西。就象作者在書中所談到的快樂和喜悅的區別,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因與別人攀比去追求財富地位過程會帶來快樂,但一旦實現了快樂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擁有財富和地位且明確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就會造福社會讓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樣了,那就達到了喜悅的'境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最頂端,不要為虛榮追求那遙遠的不現實,自己會被自己活活壓垮。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得到了也會失去至少失去原有的光澤。那麼你得到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外在環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認識真我,從自身做起。因為外面沒有別人。這本書讀了之後讓人受益頗深,要試著學會放下,當我們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種結局,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3

前一段時間,北京老姐發簡訊給我,介紹我一本好書<遇見未知的自己>,那時我正為自己的事情心煩氣躁,哪有讀書的心情,但,老姐說讀讀看吧,很適合你。

說真的,我還真不清楚有什麼書特別適合我呢,帶著這個疑問,在JOYO上訂購了,卻未料這次送書時間慢得出奇,幾乎隔了十幾天才到手中,可能是好事多磨吧,呵呵。

前幾日收到書後,也只是扔在床邊,未上心,直到昨夜得空才認認真真開始讀,卻未料怎麼也扔不下來,一口氣讀完到半夜,心中多年來擰成的一個結似乎就"啪"得一下打開了:當初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不那樣做,為什麼一會兒焦慮不安,又為什麼一會兒無比高興,以前總以為如此情緒不穩定的狀況是自己性格使然,可在昨天夜裡,當讀完這本書最後一頁時,我第一次似乎模模糊糊找到了答案。霎那間,心中突然有了春蠶破繭而出的喜悅。

一本書能讓人愛不釋手,肯定是因為與讀者產生了共鳴,誠然,我在閱讀過程中,從女主人公若菱經歷的一系列遭遇中,的的確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相似的經歷,相似的憤怒,相似的手足無措,還有相似的疑問,幸運的是,這一次終於能讓自己站到旁觀者的立場,冷靜而又理智看到了全部事情真相。

我們都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選擇性看待這個世界,所以當自身遇到問題的時候,太容易把責任推向他人或命運,把自己扮演成受害人的角色,似乎只有如此,自己的心理就能找到平衡點,因為我的命差,才會如此倒黴!!因為你,所以我才那麼不幸福!!因為他,所以。

於是,矛盾和痛苦就此一次次上演,長久不衰。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嗎?

在張德芬的書中,我終於找到了答案,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一切,其實都是自我潛意識操縱後的結果,與他人沒有絲毫關係。

因為這個連我們都無法知曉和控制的潛意識,引領著我們去做了一個個決定,一次次選擇,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的憤怒,快樂或悲傷,然而,讓人驚奇的事情是,控制這個無比強大的潛意識的能量,卻是我們自己,那個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正自己。

為此,讓我們真正受苦根源,就是因為我們完全不清楚自己是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追尋那些內心根本不需求的外在事物,是造成我們生活諸多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喜歡老人在最後對女主人公所說那段話: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真心感謝老姐,讓我得此機會遇到如此美好的一本書,它讓我的心中第一次充滿了寬容和欣喜。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4

這幾天一下班就在讀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看後很是感慨,現代人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修養與慾望明顯不成比例,反求諸己,修心,正心,養心,才能有好的心態。書中有一句話堪稱經典: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琢磨。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還是人生減速慢行的彷徨時期,唯有保持關照內心並感恩的心態,一切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書中說,這個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呢?能量的爭奪!這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日本的江本勝博士做了一個實驗,讓水分別聽音樂,讀文章,接受電池波。然後分別冰凍兩小時觀察狀態,結果發現水的結冰程度會因為聽到,看到,接受到發生很大的變化!還有一個實驗就是分別把三碗同樣的.米飯放在一起,第一碗米飯每天對它說我愛你,你很漂亮,第二碗你不理它,第三碗對它說它很難看,結果一個星期過後第一晚米飯只是有點泛黃,第二碗發黴發臭,第三晚還算好點,這些實驗證實了一個觀點,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能量的。

我們大腦每秒鐘要處理四千億位的資訊,但我們只能意識到兩千位的資訊,所以我們會有選擇的去看東西,並且以此來體驗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物。至於如何選擇,就是受個人從小被灌輸的各種約束俗成的觀念,信念,標準,價值觀等的影響。完全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每個人環顧四周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東西,其它的大腦會自動排除,所以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成見也是這樣形成的。還有如果你不斷重複的做某件事情,從生理學角度我們神經細胞就會建立長期固定的關係,比方說每天你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痛苦悲慘,那麼你每天都在重複地為那張網路神經連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還有更糟糕的是當我們身體層面和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分泌一種叫做“胜肽”的物質。隨著細胞跑到我們全身各處,久而久之我們的身體就會對某種胜肽產生依賴感,如果你長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有生理需求逼著你去發脾氣。這個是很恐怖的,就像吸毒上癮一樣!

總結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折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你的內在。當外境由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要記得向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又被觸痛了,看看自己是不是還有陰影還沒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事物上,先在內在層面做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那些外在可改變的事物。

每個發生在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份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比較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和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個災難也可以是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的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它內在的蘊藏的豐盛美好,因為這是上天精心為你打造的禮物!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5

一直說想要找本書看看的,因為現在很多人的業餘時間大多都浪費再手機上了,感覺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就找了一個畢業後就認識的好友,因為看到她這些年的變化和朋友圈經常發表的一些學習感悟,給朋友們推薦的很多自己已經看過不錯的書籍,所以找她借來一兩本我自己適合學習的書,她直接推薦了這本身心靈暢銷書作家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自己對於身心靈脩行課也不是很瞭解,但是她推薦的肯定也是值得我學習的。

先看了作者寄語:在身體和心理層面,先從自己能夠切實做到的一個好的小習慣開始,身體層面,比如飲食或運動;心理層面,每天檢視今天是誰或什麼事讓你產生了負面情緒,然後向內探索原因。現在自己也是給自己每月每天定一個小目標,今天必須完成什麼,必須達到什麼結果。每個好的習慣一定要有意識地持續至少21天,才可能轉化為潛意識中的習慣(自動化)。四月份開始堅持每週跑步,每天抽空把書讀幾章節,要求自己就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開始。

本書是以主人公若菱與老者每次的見面談話及尋找問題答案追溯來展開。從主人公生活工作中的迷茫,失落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再到解決問題、認同結果,迴歸真我的自然狀態。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是書中的主人公,每天也都會遇到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書中有講到能量作用及影響,比如壞脾氣的壞心情的傳播,觀察者影響被觀察者的小實驗測試,引用書中的日本國小生的米飯實驗,教室放三碗米飯,每天上學同學們對第一碗米飯說我愛你,你好好吃哦,第二碗完全沒有任何關注,第三碗米飯得到的話語是:你醜死了,沒人要理你。一個月後,第一碗米飯變黃色,發出酒香味兒,第二碗米飯黑色發臭,還長了黴菌,這就是無人理睬的悲哀,第三碗變黑髮臭,稍好一點,因為至少有人理睬。這跟平常我們自己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是一樣的,比如每天有人誇你今天看起來好精神,今天的妝容很漂亮,你會一天的心情都是超好的.,看到什麼也都感覺是美好的,但是每天被人說醜,笨,心情是沮喪的,看到什麼也都是灰暗的陰天一樣,長此以後,自然整個人都會被情緒影響,工作生活也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所有的人、事、物都式你自己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當外鏡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我們都生活在自己思想觀念的牢籠之中,卻渾然不覺,想要走出自己的觀念,你首先要看到自己的觀念,而且你的觀念是阻擋你進入自己內在和平、喜悅的唯一障礙。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6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靈脩的書,總覺得所謂靈脩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脩行者的蛻變,讓我對所謂“靈脩”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脩的心路歷程呈現給大家。告訴我們如何走出困境快樂地生活。

本書的主人公若菱深感“活的好累”,她被外面的人和事評判著,同時也評判是對方。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老人教導若菱:“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和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並不是自然的發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生。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許多煩惱,比如討厭某人、懷才不遇、不公平等等,這些看似外界對我們的困擾,實際是對自己的.不瞭解、不認可。種種的痛苦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解釋,是我們自己主觀創造出來的,為了尋求內心的平衡,為這些事情找到能夠安撫自己的解釋。這些問題和困擾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呢?書中的一個觀點,讓我豁然開朗:我們要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臣服於我們無法改變的結果。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按照這樣的思路走下去,抱怨和不滿就會油然而生,懷著這樣的思想去思考問題,自然無法得到正確的結論,這種受害者的思想讓我們總是尋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陷入痛苦。

其實,外面沒有人,只有自己。我們到底有沒有真心關注過自己的內心世界?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一直在拼命地往前衝,根本沒有時間去顧及內心的聲音。改變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換一個方式對待別人也是換個方式對待自己,寬容他人也是寬容自己,嚴苛別人的同時也為自己戴上了無形的枷鎖,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嘗試放鬆一些,換個方式想想,在理解別人的同時理解自己,包容和接受那個並不完美的自己。深呼吸——似乎有些釋懷了,有些沉靜了,有些感受到自己的內心渴求了……。

給自己一個微笑,期待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7

我通過這段時間對張德芬的佳作——《遇見未知的自己》的閱讀,心裡有很多感慨,每一章節都觸動我心,首先要說的是,這是一本很特別的現代修心書,僅僅一遍的閱讀,比你更不能完全的吸收其中奧祕。

這本書需要我反覆的閱讀、咀嚼、吸收,才能從中獲取更多感悟,漸漸的才會發現,他已經慢慢的淨化著我的心靈…我以前看的書都是些講道理,學做人的書,告訴我遇事怎麼去做,為什麼這麼做…等等,一些只看到表面的東西,而從來看不到真正的自我,離真我越來越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而這本書明確的告訴我,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追求的是什麼,該如何瞭解自己,看到真正的自己,他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都融入到了一個小說故事裡後,引導著我們漸入佳境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

書中的老人就是個智者,第一章中的“我是誰”,讓我驀然驚醒,我問自己:我是誰?而我和作者一樣,並不知道自己是誰,所有的定義只是一個代號,並不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義,只是從外由內看自己,而且看不到真正的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其主要的原因是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一層層的角色面具。而真我恰好被這些面具包圍了,所以但我們隨著生活的改變,包圍真我的面具越多,我們就離真我越來越遠。“人生就像一場戲——角色面具”我非常贊同作者的這一觀點,因為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憑著我這二十年的生活感悟領會到了:‘生活就是一個大舞臺,我們每個人就是臺上的演員,我們的人生觀念就是導演,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我們要做的`事,就是要扮演好每一個角色。’書中對於我們所有人所追求東西而下了定義——愛、喜悅、和平。這一點解開了藏在我心中多年的困惑——我們在世界上生活到底為什麼?我們最終所最求的不就是愛、喜悅、和平嗎?

他是由內至外的散發,而不是由外來物質所獲得的,一切的付出,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奮鬥。當然,不能說每個人想要的都一樣,雖然追求的目標一樣,但所追求的愛、喜悅、和平想要的程度不同,是我們的目標有所不同,生活就有了差異。我們喜歡或討厭的一些人或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或需要,就像鏡子一樣,反映我們的內在,當我們看到了自己受到外在事物觸動時,不能只看表面,要往內看,看看自己以前的舊傷有沒有碰觸到,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沒整理好,不能把能量浪費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當我們面對外在的事物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時,我們要把那些的當作是為我們包裝的的禮物,不同禮物就有不同的包裝,他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但是當我們鼓起勇氣,一點點的大開包裝合,我們會發現裡面的禮物值得我們去珍藏。最後讓我深深的懂得,其實一切的問題都出在我們自己身上,要我們去適應這社會,並不是讓我們來改變這社會來改變自己,只要我們改變自已,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人外在事物都會隨之改變。對於這本書,我會細細的去品味,去斟酌,從而提升自己的境界。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8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網上,勵志的書看過不少,靈脩的書卻從沒有涉及過,總覺得所謂靈脩總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的作者張德芬的介紹,從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脩行者的蛻變,讓我對所謂“靈脩”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關注這個人,進而關注她的其他作品來。而關於張德芬的作品,首推的應當就是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據說這是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脩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的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說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特別。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極大放任了人性私慾的膨脹,於是,人就陷入到貪婪和佔有的漩渦之中,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著好累!”以至於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以至於聯“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我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佔有的越多,迷失的.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為什麼常常不快樂?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是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記得老人的教導:“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並不是它自然的發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使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者那樣的發生,就像書中所說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而結果。

書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裡,但是總可以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身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著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保持關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才會走向完美。

這本書裡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為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9

這是一本修身心靈的書,看到一半,就會覺得有些枯燥,難以消化的,但堅持讀下去,就會有所感悟。

當今社會,工作壓力大,人才競爭強,婚姻的強迫性和隨屬性多,方方面面的不如意給人的心靈帶來很多困擾。有的人心靈敞亮,不鑽牛角尖,就會少了很多煩惱,多了很多機會和快樂。有的人心地狹窄,就會困在自己的柵欄裡,再也突破不了自己的心門,看不到廣闊的天空,半生都讓自己活在煉獄裡,不得安寧。

其實要說舒心,誰能說自己是絕對的快樂?人要顧忌很多,想要的很多,付出了很多,收穫的卻不一定如期望的結果那樣豐厚。這是人生經歷的必然,不能總是耿耿於懷,要勇於放開那份沉重,積極地向前看,才能看到希望和未來。

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有一點很深刻:人要學著問自己,我是誰?我想要什麼?

很多受到煩惱困擾的人肯定沒有好好地問過自己,為什麼自己把自己困在煩惱裡不能逃脫出來,而是一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實就是缺乏自問,自審的勇氣。

對於感情傷害,很多人都只看到自己遭受的委屈,不肯直面自己的錯誤,一再地把責任規劃給對方,好讓自己有理由去指責去恨,或者獲取旁觀者的同情,殊不知,越是這樣,越是把自己逼向了死角,把自己逼上了不想回頭的路。

我們去愛自己親愛的人,總是以各種藉口去強加給對方,讓對方順著自己的意願去做,好像這樣才是愛。看完這本書以後我才明白,愛,其實更應該懂得放手,不要事事幹預,事事操辦,這樣既疲累了自己,也傷害了對方,讓對方變成一個無所事事,甚至頹廢的人。

為人處世時,我們的心態決定著周圍人的人際圈兒,跟你走得近的,說的來的,都和你在同一個磁場裡共振,引起了正能量的共鳴,這就是同味相投。相反,有些人總是讓人難以接近,人們都會敬而遠之,那說明你的能量磁場在排斥,那是你自己本身無法發覺的對人的一種潛在拒絕。如果你要改變這種狀態,首先要改變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到底想要做什麼,而不是委屈和抱怨,靠虛華的語言獲取同情和駐足。

我們的大腦是一個智慧過濾器,在眾多的資訊中,多數是按照自己的'潛意識狀態去留存自己想要的,失去了很多公平分析的機會,只要我們能認真地檢視自己,站在另一個角度去看看問題,就一定能讓自己的心慢慢變得平和寬大。

多回頭看看,哪些是應該保留的,哪些是應該放棄的,哪些是無法改變的,哪些是應該臣服的,用一顆自然地真正的自我之心去接受和放下。

一個人,要能看透真我,做到真愛,喜悅與和平,才會真得找到幸福的所在。我們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求索,也許就會在某一天,找到或者遇見,那個未知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0

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為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於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後,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裡颳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於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著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型別書是那麼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祕。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採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裡,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裡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並不開心,由於婚後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裡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裡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後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後,她終於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體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了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為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

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裡,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1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朋友推薦的,建議我買來看看,看了書本簡介瞭解到,其實就是一本心靈雞湯,我一向對於這類書不是很感冒,但是朋友一再推薦,我也就買了,剛收到書的時候,只覺得封面挺好看的,僅此而已,後來的日子也是偶爾無聊才會翻來看上幾頁,但是後來的情況就是,一次比一次看得多,時至今日算是完結,感受頗深,順便將感情寄於字句,寫了這篇讀後感。

全書以愛,和平,喜悅為主題,闡述了在錯綜複雜的各種關係底下,其實是一個很單純的關係和自己情緒相處的能力,並表達了生命成長的藍圖,縮短了茫茫摸索的階段。

現代人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修養和慾望不成比例,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自己。 書中的老人其實就是一面子, 映照出現代人心態的不合適。作者藉助我的親身經歷與感受,展現了現代都市人的複雜與痛苦,並通過邂逅年老智者的引導,逐步自覺踐行身心靈脩,最終從日益異化的現實困境中走出,尋到最初的自我,實現自我心靈的拯救,求得內心的歸宿。

現代社會人中大部分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我們需要的是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所以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自己。就像書中若菱一樣,她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運,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錯誤行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歸咎給別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優秀的,事業有成,才華橫溢的人。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關。即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我不能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經常會覺得自己弱小,無力,沒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許多可取之處啊。誠實,善良,在一所一般學校讀書,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家人們都很關心和疼愛我,和許多人比起來我也已經是很好的了。在生活中發生過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經不可改變了。能夠改變的就只有對待事情的態度,然後再把這種態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那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觀點,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我從來不喜歡心靈雞湯類的勵志書籍,因為感覺讀起來太累,沒有什麼實踐做基礎,過於虛幻。但是試著看完這本書後,其實也不然,試著去接受某些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也許會有不錯的收穫,以後的我,也要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2

每個人都具有特殊能力的電路,但大多數人因為不知道,所以無法充分利用,就好像懷重寶而不知其在;只要能發掘出這項祕藏的能力,人類的能力將會完全大改觀,也能展現出超乎常人的能力。

物理學家告訴我們,任何固態的物質都具有某種振動頻率的能量。《遇見未知的自己》提到,不僅是所有眼見的物質,連看不到的聲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種有特定振動頻率的能量。

同頻共振,同質相吸。於是,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這個人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

《遇見未知的自己》以女主角李若菱的感情和工作為線索,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通過與老人智者的對話融會在故事裡。此書突破了傳統書籍對心理理論的直接闡述,它採用故事方式,使我一步步地走進作者的觀點裡,並引導我走進了自己內心中最真實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給予我最大的收穫是學會感恩。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是: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 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 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 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為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 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戰勝胜肽──心想事成必須是真心想要一樣東西,很清楚、很具體,而且要為它付出一定的努力,同時言行一致。真心想要不僅僅在思想層面,必須打心眼裡渴望,每次想的時候,都會到了渾然忘我的境界,而不是顯意識特別想要,而潛意識又覺得自己沒有這樣的能力,在吸引定律看來就是自我推翻、能量對撞,會帶來精神上的壓力,能量上的失調,從而造成精神上和身體上的'種種問題。我們自己選擇了做現在正在做的事情,那麼我們就要支援自己!而不管做的結果怎麼樣,都不要後悔、不要自我責備!

喬布說:“一個人在心裡怎麼想,他就會是什麼樣。我一直很害怕的事物總是向我走來。”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不行,就不會去採取行動,就不會出現他想要的結果,這樣他就更加確認自己不幸,從而陷入“吸引力法則”的惡性迴圈。相反,一個人相信自己行,他就會採取一切行動,一些他想要的結果就會出現,這樣,他就更加有信心,會採取更多的行動,取得最後的成功,從而進入“吸引力法則”的良性迴圈。

只管對自己保持這樣的信念:

你已經為自己勾畫出一幅巨集偉的未來藍圖了嗎?

在籌謀的過程中,你已經制定了詳盡的計劃、框架或設想了嗎?

堅持你的構想。若非如此,它必定流產。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3

《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為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於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後,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裡颳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於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著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型別書是那麼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祕。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採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裡,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裡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並不開心,由於婚後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裡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裡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後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後,她終於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體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為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裡,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4

用了十天的時間斷斷續續的把這本書看了一遍,意猶未盡!收穫頗豐!

初識這本書,是一個朋友的介紹。說是一個都市修身養性不錯的書。本決定去江南的旅行中愜意一下,體會一下這本書。誰知到旅行返程的列車上才開始瞄了一下。汗!……在車上就看了第一章就被她吸引,原來我也是很多次問自己我是誰?當然沒有書上的那個深度。

全書以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白領階層的女性,在自怨自艾時又恰逢老人為故事的開始。引出老人的提問:“你是誰?”讓人逐步的去理解“小我”“真我”。

是啊,現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真我”是誰?總是把外在的'條件,或者自己的一個身份,一個理解的角度等一些外在的只是表示自己的東西理解為自己。為去追求我們所定義的某個身份,總是在不知某個時候失落了真是的自己。為什麼我們總是不快樂?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我們總是在做我們自己思想的奴隸。就像書上說的警示的句子“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的東西”;“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小我的虛假認同”“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應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隨著女主角生活上的衝擊和起伏,以及配角的經歷我成長理性的帶著我們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研究“真我”幫助我們從思想,情緒和身體中解放出來。“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些事在生理學上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來長期且固定的關係,比方說,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悲慘痛苦……那麼你就每天都在重複地為那張神經網路連線線和整合,這就是變成了你的情緒模式。”教我們如何去操作我們的身心;感受我們的潛意識;擺脫我們的情緒;檢視我們的思想。逐漸的揭開層層包裹的同心圓,找到“真我”和我們的本質“愛,喜悅,和平”

愛過,痛過,哭過之後沉浮當下。好像這話是是對自己的說的,要試著活在當下,沉浮所有已經發生的事情。就像書中的那句“凡是你所抗拒的,都會持續”事實擺在那裡我們所有的抗拒都是徒勞,同時還要臣服我們對事件衍生的負面情緒。就像老人的那句“這些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他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但願我們都像春蠶破繭而出。開始就是未來!

總之從中體會到的只是很多,需要我們慢慢的去體會其中的道理,我就是打算什麼時候再拜讀一次。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5

“我是誰”“我不是誰”“我到底想要什麼”?每天都會追問自己這幾個問題,不是隨意去想,而是懼怕,怕自己有一天會放棄,會墮落,會變成當初自己最不喜歡的樣子,希望自己不受精神的困擾。

書中寫到:“你認同自己是一個不幸的人,是多舛的命運、不公的待遇和他人錯誤行為下的受害者。你的故事很讓人同情,不過,這也不是真正的你”。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方向,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我們沒有必要去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而應該思考這個世界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我們為什麼常常不快樂,因為這些不快樂而常常失落了最真實的自己,快樂其實很簡單,他只需要愛、喜悅和和平就能被每個人獲得,由內而外的綻放,從內心深處油然而生,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消失,這是快樂;為自己的目標拼搏奮鬥,無所畏懼,這,是快樂;滿足而又不辜負一切事物,也是快樂。快樂是自己給的。

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太差。如果一個人老是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就難怪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我們的話語和意念可能真的有這麼大的力量左右我們的生活。當一個人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在困難面前也能保持鎮定,求得最好的解決辦法,生活一定會許以成功,但若一個人總是抱怨,總想通過不正確的方式方法取得自身的成就,那這個成就一定不會太久,最終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大概就是“吸引力法則”了吧。很多看似簡單的事情,看起來好像無足輕重,可是都潛藏著一些資訊。諸多不順利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顯示出人的潛意識其實並不想走這條路,生活中的某些負面感受往往是來自潛意識的牽引。

走出觀念的牢籠,迴歸真我的自然狀態。固有觀念給人們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真正面對自己內在最不想看見的那些部分,理解他們、接納他們,才能真正的平衡。就像極力維護一個特定的形象,可這一形象本身沒有存在的價值,當發現純粹是觀念在作祟時,大膽地走出固有觀念,不讓這些觀念捆住自己的.手腳,選擇自己覺得對的想法去思考、去做事,衝破觀念的牢籠,活出最真實的自己。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一切都會隨之改變。我們並不知道未來會遇見什麼事情,但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迎風飛揚,遇到困難時,調整心境,保持情緒的穩定,讓自己有時間去思考、解決問題,遇見最真實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瞭解自己的所需,找回最初的自我,不在任何一件事中失落了最真實的自己,不會因為固有的觀念束縛了對世界的認知,追求更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