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巴金家讀後感12篇

讀後感1.64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巴金家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巴金家讀後感12篇

巴金家讀後感 篇1

激流的青春

“家”,從字面上來解釋,就是幾個人組成了一個大家庭,但是,我卻從巴金爺爺的筆下讀出了不一樣的情感,因為這裡充滿了對封建統治的鬥爭精神。

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了1920年冬至1921年夏末四川成都一個四世同堂的官僚地主大家庭高公官內部的故事。小說圍繞高家第三代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的戀愛婚姻展開情節,著重描寫了覺慧、覺民、琴等青年一代封建道者之間的不幸遭遇和命運。從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社會的矛盾,感受到鮮明的愛與恨。

這部書中使人印象很深的人有很多,但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覺民,覺慧兩兄弟。他們兩人同時受到“五四”運動新思潮的薰陶,但是他倆在美好理想鼓舞下,去迸發出青春的力量,他們富有反抗精神,敢於與舊勢力作不妥協鬥爭,覺民與姑媽的女兒琴相愛,可高老太爺卻讓他與封建遺老馮樂山的侄女許配給他,他堅決不答應,高老太爺一意孤行,強令覺民答應,覺民就決定逃婚,他可不像覺新一樣順從。後來,高老太爺因克安、克定目無家規,敗壞家風,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提出要見見覺民,這也就是原諒了覺民,覺民的抗婚行動得到勝利。

而覺慧呢,則是他們家族中反封建態度最為堅決的一個,他敢於公開反抗祖父,把高老太爺氣得上氣不接下氣。強要囚禁他,他也蔑視禁令,仍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他在外面瞞著家人蔘加某週報的工作,撰寫介紹新文化活動,抨擊制度舊思想,他能夠不顧家人的反對,同丫頭鳴鳳相愛,要她做高家三少奶奶,鳴鳳最終的慘苦使得他痛苦萬分,同時也使他的反封建禮教的意志更加堅定,他支援二哥覺民反抗舊家庭的精神,批判大哥覺新的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希望覺新能夠早日醒悟,認清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我之所以特別欣賞這兩個人,不是他們的行為,而是從他們的所做所為中所顯現出來的精神,當今社會上有哪些人能夠具有他們身上的這種精神呢?我看恐怕不多吧!我們中國小生,家長讓幹什麼就必須幹什麼,所有的生活都是由家長來安排的,沒有一絲一毫的主觀,哪怕家長說錯了,也全盤接受,這樣怎麼能行?家長說錯了或是任務太重讓我們不能接受時,我們就要敢於向家長提出意見,敢於向覺民,覺慧兩兄弟學習,不能畏縮,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

我就是我,我要做一個有個性的我,與眾不同的我,青春就要有激情。

巴金家讀後感 篇2

青春是美麗的東西!——題記

風颳得很緊,飄著雪花路上走著一對年紀差不多的兄弟倆——是有著一樣的身材,穿著一樣的衣服,但弟弟覺慧的眼睛比覺新的眼睛更明亮然而這兩個看似差不多的兄弟倆卻有著不同的思想,最終是兩個不同的命運

哥哥覺新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任何事情都一味的服從,從來沒有抵抗過雖然有的事情心裡是不滿的卻從來都不說“不”父親幫他做親、後來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讓瑞鈺在家裡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去城外生產最終,他雖然不願意卻還是服從了沒有說“不”結果,封建制度吞噬瑞鈺的生命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著“舊式”的生活他的青春就在一味服從中結束了

弟弟覺慧,卻有著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塑造了覺慧大膽、叛逆者的`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反帝反封建的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反抗最後義無反顧地走出了家庭

覺慧的青春是叛逆的、是反對封建等級觀念的、敢於挑戰封建等級觀念的、是有滋有味的、也是無悔的在當時他是一個進步青年,他反抗這個命運,他的思想、他的工作都是從這一點出發的

然而得著這個不公平的命運的,你並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做了這個命運的犧牲者的,同時還有無數的人——我們所認識的和那一些我們不認識的這樣受摧殘的盡是那些可愛的、有為的,年輕的生命我愛惜他們,為了他們,我也應當反抗這個不公平的命運

在這本書中單說憤怒和留戀是不夠的我還要提說的是信念自然是先有了認識才有了信念舊家庭是漸漸地沉落在滅亡的命運裡了我看見它一天一天地往崩潰的路上走,這是必然的趨勢——這便是我的信念

這些在文中的人物的青春有的是無悔的,我想覺新對於他的青春是後悔的吧?青春是屬於我們這個年齡的也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它不屬於任何人甚至我們的至親我們的青春因該有我們自己決定,而不是讓一個人在前面引導,它讓你幹什麼就幹什麼,前提是你喜歡不喜歡、想不想,若不喜歡、不想去做就不要去做不然最終也會後悔的,甚至也成為這個社會的犧牲品

我會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不會讓我後悔,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家讀後感 篇3

《家》作為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中國現代最傑出的長篇小說之一,標誌著巴金思想、藝術的最高成就。

《家》主要講述了擁護新思想的青年人與封建大家長的鬥爭和以高覺新為代表的既接受新思想又逆來順受,奉行“作揖主義”的矛盾群體在社會轉型期中的艱苦掙扎,以及封建家長制的不斷沒落。

《家》裡的感情激流之所以特別能扣動人們的心扉,那是因為作品裡許多悲慘的情節,大都來自於作者的親身經歷,其中浸染著作者強烈的愛和恨。看過《家》的人以及瞭解巴金先生生平的人都隱約感覺到《家》是巴金老先生根據自己青年時期的背景經歷寫成的,高覺慧的身上有巴金先生的影子,而高覺新則是巴金先生因破產自殺的大哥的縮影。

其次,在情節結構方面,小說擅於把眾多的人物、自相的矛盾和紛繁的事件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幅富有時代特點的生活畫面。

再次,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說裡的青年大都有見月傷懷、感花流淚的時代憂鬱症,但作者卻從他們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中,寫出了他們絕不相同的風情神采,從而表現了鮮明的性格特徵。

一部成功的長篇小說免不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個性鮮明,充實飽滿的典型形象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故事情節的不斷髮展使典型形象不斷豐滿起來,《家》——不是以跌宕起伏取勝,而是從各個細節,各個側面去塑造人物的典型性,讓每個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從紙上走出來,歸位於真實環境中的各階層人群。

在對比中刻畫人物性格,是《家》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作品通過不同性格的反比,相近性格的類比,以及同一人物在不同境況中的自比,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和複雜性,以及人物性格之間的對立和差別。這種對比,常常通過在同一事件或場面中各人的不同表現得到展現,這就使不同的性格或同一人物的不同側面在映襯中更加鮮明。比如,寫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災”的鬼話,但覺新“擔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淚依從;覺民要覺新去講道理,對長輩還有所期待;覺慧態度堅決,主張不能屈服,“應該反抗”。三人的不同性格,表現的多麼明晰。又如,寫士娼出生的連長太太到高家借住,克明維護家庭的和自己的尊嚴,大膽衛道護法;克安明哲保身,溜之大吉;克定卻想入非非,意欲引狼入室。刻畫同是衛道者的不同面目和心態,入木三分。

巴金家讀後感 篇4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悲劇”——這是巴金在讀完了小說《復活》之後的一聲感慨,而我覺得這恰是覺新一生的寫照。

整部小說以“五四”運動為背景,描述了一個封建大家庭有昌盛至破亡的過程。這個家庭擁有著華美的外衣,貌似是豪門大家世代書香,其實在這層光鮮的外表下,以高老太爺為首的那些所謂的“衛道”“護法”者早就受了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們不追隨時代的發展趨勢,固守舊制,壓制一切反抗,竭力維護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亡,不亡不孝”這一類的舊話。有這樣一個封建的大家庭,這對於期望新生活卻身為長孫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擔的覺新來說無疑是道枷鎖,將他的身體心靈牢牢禁錮著,在矛盾,掙扎,痛苦,懊悔中艱難過活。

書中這樣寫道:“‘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對他的確有很大用處,就是這樣的‘主義’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衝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並不覺得矛盾”,所以,他坦然地以便讀者新思想的《新青年》,一邊繼續地過舊式的生活。

覺新自己也曾說過:“我的一生就這樣完結了。我不反抗,因為我不願意反抗,我自己做一個犧牲者……我跟你們一樣都做過美妙的夢。可是都被人打破了,我的希望沒有一個實現過,我的幸福早就被人剝奪了,我並不怪別人,我是自願地把擔子從爹的`肩膀上接過來的……”

連他都認為自己是一個犧牲者了,又何來反抗一說》所以,在祖父母親的安排下,他放棄了青梅竹馬的梅表姐,娶了另一個少女瑞鈺;所以,他放棄自己喜愛的化學,開始了上班生涯;所以,在他的妻難產而死時卻不能見她最後一面……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可到頭來他又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卻是失去了兩個他愛的女人。

他心裡不是不痛,只是從來都沒有在人前流過淚。他是令人惋惜的,因為他的身份——長房長子,讓它失掉了反抗的資格,只能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對覺新,覺慧多次批評他的懦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因為覺慧能瞭解哥哥作為一個被犧牲者的無奈心情,覺慧能毫不猶豫地選擇逃離這個家庭,但覺新可以麼?

屬於那個時代陰霾下的青年,都擁著一顆劈開黑暗見日明的心。他們在反抗和鬥爭中,有的是一段段不為人知的辛酸往事。只因為心中仍有夢,所以他就能忍住痛,只因為他的心中仍小小地希冀著幸福,所以,他能堅強地活下去,而不輕易輕賤性命。

覺新覺新,你最終還是,覺醒了吧。

巴金家讀後感 篇5

《家》這部書是以中國封建禮教下的大家庭為背景,闡述了在那個時代的青年們如何被摧殘。

巴金是以自我的大家庭為背景完成這部小說的。在高家這個大家庭中,主要人物有高老爺子,他是整個家庭封建禮教的主人,也是整部小說杯具的創造者。高覺新是高家的長孫,是一個擁有現代思想的進步青年,無奈卻因要繼承家庭,順承父輩的意思,而斷送了大好前程,成為封建主義的奴隸,並在進步思想與封建思想中間夾縫求生。高覺慧是高覺新的同胞弟弟,他同樣是愛國的進步青年,他厭惡自我的家庭,並且支援自我的二哥覺民逃婚,去追求自我的幸福,同時他也干預追求自我的幸福,大膽的同丫頭鳴鳳談戀愛。或許這樣的事發生在現代是很正常的,但在那個時代的`婚姻都是講究門當戶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便可看出高覺慧的確是一個用於衝出封建禮教的進步青年。

當然,高覺慧是一個正面的例子,但在封建社會下,更多的是悲慘的例子。比如高覺新,他的婚事原本能夠很順利,不想高覺新的繼母和梅的母親在牌桌上發生矛盾,於是梅的母親一氣之下就退了這門親事。而高老爺子居然用抓鬮的方式來決定覺新的婚事。而覺新的人生杯具並沒有就此停止。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又遇到了他的初戀情人梅,覺新便在梅雨現任妻子瑞鈺之間十分矛盾,結果梅卻因為覺新而含恨而終,而瑞鈺卻因難產而死,他縱有萬般無奈的怒火卻不敢發洩,這一切都因為封建禮教與他自我的不反抗主義而造成的。

覺慧並不像他大哥那樣軟弱,他決定挑戰象徵封建主義的爺爺,支援並幫忙二哥覺新逃婚,並在他的撮合下,他的二哥覺民最後反抗成功並能夠與表姐琴在一齊。他自我加入新青年的社團,與社團成員一齊出版《新青年》這本雜誌來指責所謂的政府軍隊對學生與百姓們的傷害。儘管他們到處受到政府的打擊與排擠,還幾次被警告務必要停止出版,但他們並沒有停止與惡勢力的鬥爭。繼續想辦法出版《新青年》,但命運似乎也與覺慧開了一個玩笑,他的戀人鳴鳳要嫁給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為妾,而鳴鳳因為覺慧而不願嫁給別人為妾。無奈之下選取投河自殺。覺慧因為鳴鳳的死,大受打擊,一氣之下決定離開這個令人窒息的封建家族。所幸的是在他的大哥和二哥的幫忙之下,他離開這個家,走向一個新的天地,上海。

巴金以自我的形象創造這個人物覺慧,我十分喜歡他,有自我的思想,敢於創造機會,去追求自我想要的生活,這才象我們現代人一樣,有蓬勃的生命力。

巴金家讀後感 篇6

巴金筆下的《家》描述了一個五四時期封建的大公館裡在這個大家庭裡,有個三兄弟,姓高,名叫覺新,覺民,覺慧高老太爺是這個家庭的權威三兄弟都有著創新的的精神

大哥覺新是一個忍受者,他雖然有著新思想他是這個大家庭的長孫,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他被剝奪了學業與愛情待父親去世之後,家裡的重擔子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只能默默地忍受著,忍受著家庭裡任何命運的不公,忍受著自己心愛的梅表姐默默的守寡而不能陪伴在她的身邊,忍受著爺爺的任性妄為……他只是一個忍受者,僅僅只是一個忍受者

和覺新比起來,覺民就比較開放多了他和弟弟覺新一起接受西方文化知識的薰陶,有著先進的思想、昂揚的鬥志,是新時代的新青年不久後,覺民愛上了張太太家的女兒,琴琴是高家親戚裡面最美麗、最活潑的姑娘,她也是一個有著理想、有著抱負的勇敢的新青年覺民白天忙著功課,晚上按時去琴那裡教書

覺慧是這三兄弟中最具批判與反抗意識的一個人,也是當時社會進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平等地對待各個階層的`人

最後覺新終於領悟到了是舊的制度、禮教和迷信奪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和他的前途他意識到了這一點,而他又不能夠抵抗這一切,他只有絕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覺民一起,助三弟覺慧終於逃離了這個家,使他們被束縛著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學一面從事進步的革命工作

我認為覺新,覺民和覺慧就是現在社會中三個不同的人群覺新就相當於社會中剛剛畢業求職的大學生們,他們不停地去聘職,而他們只能聽公司老闆的命令對於這些,他們只能默默地承受,他們不敢對老闆傾訴,也不敢反抗,他們就像覺新,在這個大公館裡面,不敢說話,不敢反抗覺民覺民就像現實中的中年人,非常穩重,成熟而三弟覺慧就像衝動的青年,不顧後患地去追求這樣雖好,但是不顧後患未免表現得太沖動了

《家》是巴金的著作,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封建社會中舊制度的無情,它給我的印象很深

巴金說:“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庭寫一部特殊的歷史,我所要寫的應該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歷史,這裡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裡常常見到的,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走到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寫包含在那裡面的傾軋、鬥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怎樣在那裡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我寫《家》的動機也就在這裡”

巴金家讀後感 篇7

說起書的味道,它不僅僅拘泥於油墨的清香,也不僅僅侷限於淡淡的紙香,書之味是生活之味,是書中的酸甜苦辣,是書外的雨露陽光,生活少不了書,書亦是生活。

我與《家》相遇是一個傍晚,夕陽的餘暉灑在樓前一排楊樹上,竟也閃著零星的光芒,秋風微拂,吹到正坐在書櫃旁的我的身上,我亦如往常一樣,挑選著書讀。“《海底兩萬裡》、《名人傳》……”我隨意地看著,指尖停在一本泛黃的書上。“《家》,會是寫什麼的呢?”隨手翻開它那泛黃焦枯的書頁,一種塵香拂面而來,夾雜著書櫃裡淡淡的木香,竟也讓我覺得有一種洗去鉛華之感。“啊!”我情不自禁地又仔細聞了聞,或許這就是《家》的味道。

翻開書頁,開頭就是描寫:“風颳得很緊,雪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樣在空中飛舞”“已是傍晚,路旁的燈火還沒燃起”。我腦海中浮現出覺慧覺民兄弟兩人的背影,他們親切和諧的談話,華美的大宅子,青年們的笑容……與其說是在讀字,不如說我在讀畫,作者的文筆著實細膩,那一物一事的出現與發展,彷彿都在腦海中浮現,甚至於我能嗅到大宅古院裡浮動的塵香。

每天晚上,或三五十頁,或一二百頁,我總是伴著明月讀書。《家》的語言很美,很輕,很細,就如同月光灑在地上一樣鋪在我的心上。當覺慧參加報社,共同遊行時,我聽到了他們的吶喊,也感受到了拂面的細雨;當琴在燈下讀信時,我能聽見窗外的'蛙鳴,也能觸到紙的溫度。每每抬起頭來,感覺整個世界都變化了,頭上的燈似乎泛黃,窗外的月似乎更清淨了,我久久無法從書中回到現實。《家》的文字,一點也不濃,就如清風流水,月光白雲,淡淡地,但一直都在心中迴盪。書融入了生活,書中的生活亦是我的生活。

《家》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悲劇,亦是一種客觀的評述,為了時代的發展,總有些事要發生改變,而改變又難免帶來痛苦。巴老說:“我和所有其餘的人一樣,生活在這世界上,是為著來征服生活的。我也曾參加在這博鬥裡面,我有我的痛,我的愛,我的歡樂,我的悲傷,但我並沒有失去信仰,對生活的信仰。”

有時候,望著窗外的月亮,我時常會想,覺慧那一代人的生活是多麼矛盾。《家》中所描繪的場景歷歷在目,那文字也氤氳在心裡。一想到《家》,就彷彿聞到那清雅的木香,就想起讀書的日日夜夜,就想起書中人們的悲歡離合。這便是生活,這便是書。

巴金家讀後感 篇8

夜,死了。

黑暗統治著這所大公館。

電燈光死去時發出的悽慘的叫聲還在空中盪漾,雖然聲音很低,卻是無處不在,連屋角里也似乎有極其低微的哭泣。

風在外面怒吼,猛烈地搖撼著窗戶,把窗格上糊的紙吹打得悽慘地叫。

風雪會長久地管制著世界,明媚的春天不會回來了。

家中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鮮活的人物形象。也成功塑造了在革命的衝擊下,各種個體的不同形態,同時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毒瘤的遺害,以及對以覺新為代表的被封建思想牽絆的軟弱者的殘酷迫害;褒揚瞭如覺慧,覺民等具有新思想,新志向的新青年。並以此暗示,以封建思想架構起來的任何旨在迫害勞苦大眾的封建遺骸及其衛道士在新思想的`衝擊下必然轟然倒塌,革命的曙光必將照亮每一個陰暗的角落。

家,真的是遙遠的,封建的,觸不可及的。

覺慧的一句:“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表現了他是一個具有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的反抗者,封建大家庭中‘大膽而幼稚的叛徒’,一個充滿朝氣的典型,但同時他身上又難免有五四青年的歷史侷限性和弱點。

“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運和自然的愛子。我只是一個勞動者。我穿著自己的圍裙,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廠裡,做自己的工作。”這句話覺慧讀的氣宇軒昂而在覺新看來,卻異常安靜淒涼。因為他沒有幸福,志願做一個犧牲者。他凡事採取,“不抵抗主義”,逆來順受,委曲求全。

《家》中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鮮活的人物形象。也成功地塑造了在革命的衝擊下,各種個體的不同形象,同時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毒瘤的遺害,以及對已覺新為代表的被封建思想牽絆的軟弱者的殘酷迫害;褒揚瞭如覺慧、覺民等具有新思想、新志向的新青年。並以此暗示,以封建思想架構起來的任何旨在迫害勞苦大眾的封建遺骸及其衛道士在新思想的衝擊下必然轟然倒塌,革命的曙光必將照亮每一個陰暗的角落……

讀過《家》,從書中看到了珍貴的獨立人格,如果沒有了獨立的人格,在這個社會中就如同行屍走肉。

的確,現在行屍走肉已經形成了一個群體甚至有些人明明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卻總是身不由己。但是我相信大家心中一定都會有一個不滅的信念,那就是:

推開黑暗,追求光明!

巴金家讀後感 篇9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杯具”——這是巴金在讀完了小說《復活》之後的一聲感慨,而我覺得這恰是覺新生命的寫照。

整部小說以“五四”戶外為背景,描述了一個封建大家庭有昌盛至破亡的過程。這個家庭擁有著華美的外衣,貌似是豪門大家世代書香,其實在這層光鮮的外表下,以高老太爺為首的那些所謂的“衛道”“護法”者早就受了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們不追隨時代的發展趨勢,固守舊制,壓制一切反抗,竭力維護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亡,不亡不孝”這一類的舊話。有這樣一個封建的大家庭,這對於期望新生活卻身為長孫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擔的覺新來說無疑是道枷鎖,將他的身體心靈牢牢禁錮著,在矛盾,掙扎,痛苦,懊悔中艱難過活。

書中這樣寫道:“‘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對他的`確有很大用處,就是這樣的‘主義’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衝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我並不覺得矛盾”,因此,他坦然地以便讀者新思想的《新青年》,一邊繼續地過舊式的生活。

覺新自我也曾說過:“我的生命就這樣完結了。我不反抗,正因我不願意反抗,我自我做一個犧牲者……我跟你們一樣都做過美妙的夢。但是都被人打破了,我的期望沒有一個實現過,我的愉悅早就被人剝奪了,我並不怪別人,我是自願地把擔子從爹的肩膀上接過來的……”

連他都認為自我是一個犧牲者了,又何來反抗一說》因此,在祖父母親的安排下,他放下了青梅竹馬的梅表姐,娶了另一個少女瑞鈺;因此,他放下自我喜愛的化學,開始了上班生涯;因此,在他的妻難產而死時卻不能見她最後一面……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可到頭來他又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卻是失去了兩個他愛的女生。

他心裡不是不痛,只是從來都沒有在人前流過淚。他是令人惋惜的,正因他的身份——長房長子,讓它失掉了反抗的資格,只能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對覺新,覺慧多次批評他的懦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正因覺慧能瞭解哥哥作為一個被犧牲者的無奈情緒,覺慧能毫不猶豫地選取逃離這個家庭,但覺新能夠麼?

屬於那個時代陰霾下的青年,都擁著一顆劈開黑暗見日明的心。他們在反抗和鬥爭中,有的是一段段不為人知的辛酸往事。只正因心中仍有夢,因此他就能忍住痛,只正因他的心中仍小小地希冀著愉悅,因此,他能堅強地活下去,而不輕易輕賤性命。

覺新覺新,你最終還是,覺醒了吧。

巴金家讀後感 篇10

坐在回家的車上,隨手翻閱巴金的《家》,不禁感慨萬千。原來那個曾經被母親牽著走的小姑娘如今已成遊子,偶爾回家,偶爾才能去看望爸媽。家——溫馨、幸福的代名詞,是多麼令人心動、令人神往。

巴金先生的《家》裡,覺新、覺民、覺慧、琴、梅……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湧上腦際。那個大家庭中,悲悽無奈的人生,以及人們堅強不息地為理想、為自由奮鬥的歷程,都會令我深長思索。

在那個時代,家——那個偌大的公館,不僅僅是一個家。也許,在一些讀者的眼中,家,只是束縛,只是枷鎖,只是限制自由的牢籠。家,所代表的、所捍衛的也僅僅是死板、固執、陳舊的封建體制。因為這個家、這個體制,鳴鳳剛烈地投湖自盡;因為這個家所發生的一切,覺新葬送了他一生的幸福,失去了他美好的追求。覺民、覺慧雖然不斷努力,也僅僅是逃離了那個黑暗的深淵,逃離了那個家。那種逃亡,包含了多少人的絕望,掩埋了多少人的幸福啊。

每次想到《家》這本書,我都會有無限的感慨與哀慼。為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痛苦,他們是那麼的脆弱與無奈,他們的人生那麼令人心酸,令人悲憫。怒由當時的黑暗社會而起,哀因為他們的悲切生活而生。

所幸,在那樣的時代,仍有那麼一群青春洋溢的熱血青年,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事業而去反抗、去奮鬥。他們的勇敢,他們的激情,總會鼓舞著我。每一個時代,總有希望,他們才是那個家、那個時代的希望,他們才是那個呆滯的社會中活力的源泉。我時常會這樣想,如果沒有那個令人窒息的.“家”,如果沒有那個“家”裡的青年們的精彩的人生奮鬥,自然也就沒有巴金的《家》,自然也就沒有偉大的作家——巴金。

隆隆的車聲,把我從遙遠的“家”拉回現實。我不禁感到慶幸,慶幸我有一個幸福的小家,慶幸自己生存在一個和諧愉快的社會之“大家”。在這樣的“小家”和“大家”之間徜徉,我們沒有太多的負擔,沒有太大的壓力,喊累叫苦只是無病呻吟。家裡有愛、有自由、有希望,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強有力的支援。家是我們的精神寄託,家包涵了我們的生命重心。

無論身處何方,我都可以始終執著,因為我心中有一個溫暖、明亮的家;無論如何迷惘、如何彷徨,我都不會迷失方向,因為我心中有一個溫暖、明亮的家;無論如何艱苦、如何失望,我都不會放棄希望,因為我心中有一個令人充滿信心的和諧之家。

巴金家讀後感 篇11

“有你在,燈亮著”,巴金先生的去世讓每一名讀者感到遺憾和悲傷,讀《家》後感。

我並非是個熱愛看書的人,最初的相識也只不過是教材書中載選巴金先生的幾篇節選,還記得為《雷雨》在老師的課堂上演繹,在《愛爾克的燈光》中體味封建社會下帶給我們的啟發,稱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實讀者,唯一接觸完整的一本書《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細細回味了一遍。

《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那一代人對自由,對愛情,對創新中國的夢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們三兄弟做出的不同決定,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愛還是恨,是走還是留以及這些決定帶來的不同後果,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起伏不定,內心越是激動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個封建壓制極其嚴重的大戶人家,在這個家中有著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讀後感《讀《家》後感》。覺新無疑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種悲劇,曾經深愛著梅,但讓他的父親用佔闔的方式決定了他的命運,娶了瑞珏。他愛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聽從別人的鬼話,將待產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難產而死。他含淚忍受一切不義行為,不敢吭一聲,他活著,只為敷衍,豪無主見,這也正是舊中國的悲哀。然而丫頭鳴鳳對覺慧的不渝也是一個悲哀,這個悲哀是這個社會造成的,但麻木的人們不以為然,在他們心中丫頭擁有的權利不同於他們,他們是物品,可以當作人情相送。而覺民則不同,當他得知與馮家小姐定親時,為了自己的夢想毅然選擇離家,最終他在這個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勝利的人。

讀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為了覺民,覺慧的勝利而歡;還是為了琴,鳴鳳的大膽而喜;或者是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爺的專制受到了打擊而歌。。。。總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難以用言語闡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家》中讓每有一位讀者熱情,衝動和幼稚,《家》中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勇於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不管碰到什麼坎坷和挫折,都要堅定信念衝下去,千萬別想覺新那樣一生充滿遺憾和內疚。

巴金家讀後感 篇12

閒暇之餘,重新閱讀了著名作家巴金的《家》,感觸頗深,一個個人物的形象再現我的腦海。順從的覺新,謙遜的覺民,激進的覺慧……他們在封建主義的黑暗中掙扎、反抗,在黑暗中尋找著那份渺小的希望……

《家》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述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化、潰敗的歷史,寫出了封建大家庭高家公館從最初的繁華到逐漸的沒落。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鬥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書中令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主人公——覺慧。他是整部作品中最具有批判和反抗意識的典型新青年。他痛恨著自己大哥覺新順從而導致自己與所愛之人分離的做法,與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報社辦報紙宣傳新思想,與自己的爺爺——高老太爺對著幹,並且愛著與自己的'身份天差地別的鳴鳳。當最終理想破滅時,無法忍受而離開了這個家。

覺慧是一個典型的“人道主義者”。他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更愛上了與自己不同階層的婢女——鳴鳳。但在封建社會下,他們兩人的愛情最後也無疾而終。當他們二人表述了各自的心意之後,高老太爺卻要將鳴鳳送給馮樂山做妾,鳴鳳卻始終心繫覺慧,不願做他人之妾。可當她來到覺慧的房中,覺慧卻因趕稿為而讓鳴鳳改日再說。最後沒有任何反抗能力的鳴鳳只能選擇跳湖自盡來阻止自己嫁作他人之妾。自此覺慧一直活在對鳴鳳的自責中。最後兩人的愛情還是破滅了,雖然是意料之中,但卻也讓人感到無比惋惜。

在經歷了愛人鳴鳳、表姐梅和大嫂瑞鈺的死去之後,覺慧終於忍無可忍,離開了這個令人窒息的高公館。而此時沒了高老太爺的高家,也終於成為了一具空殼,逐漸沒落。

覺慧是一個大膽而幼稚的叛徒,並沒有迴避舊家庭和少爺的地位帶給他的負擔,而是令人信服地展現了他逐步擺脫這些負擔,走向新生活的過程,從而塑造出一個深受青年人喜愛的勇敢背叛舊家庭和追求新生活的新青年的典型。他是“五四”時代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和新生活的勇敢追求者。他始終是封建社會裡的反抗者們的榜樣和鼓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