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斷章》讀後感

讀後感2.17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斷章》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斷章》讀後感

《斷章》讀後感1

彷彿是一幅定格的影像,在月光下緩緩展開。

初讀《斷章》,只覺得它明白如話,竟然沒有讓我遐想。可是讀第二遍,我就揹著明白如話的詩吸引住了,感覺詩在開頭就流淌出一股清泉: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

詩歌的意象如此簡單,只有人、橋、風景。但是細細想來,這樣的情景是多麼令人嚮往:月光下,虹橋上,佳人憑欄而立,靜靜地看著被月光濡溼的小巷與屋簷。夜色瀰漫,不遠處的樓上,又有人站在窗前欣賞夜幕下的佳人。人、橋、風景,就這樣不著痕跡地聯絡在一起,構成一幅絕美的月夜圖。此時是人就像站在幕後的解說者,又緩緩吟出下一節: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一節就更加新奇了,“明月”用來裝飾窗子,可見明月的美麗了;而“你”裝飾的竟然是“別人的夢”,就更讓人回味無窮了。究竟是怎樣的明月,怎樣的佳人在這靜謐的夜晚,把夢裝點得如此多彩?循著詩人的意味細細品去,你就會豁然開朗:美也是相互依賴的。

記得在山頂看日出的時候,我的感覺就和詩中很相似。當橙紅色的旭日從雲海中剛剛露出來的時候,金輝頓時射了過來,就像東方有一匹匹金色的綢緞鋪到眼前。這時候,最讓我震撼的不是壯觀的日出,而是周圍遊客們一張張興奮的臉。他們那種對日出的喜悅,對自然美的追求,是我平時體會不到的。他們因日出而震撼,我因他們的興奮而震撼,這種相互依賴的美,不是和詩中有異曲同工之妙麼?

我想,美就是相互依賴而成的。夏天裡的荷花,就是最好的.證明。當荷葉從一泓清水中冒出時,給人的印象並不是很美。只有荷花在荷葉的懷抱中悠然綻放時,美才在淺粉和墨綠中的互動融合中體現——荷花因荷葉而顯得淡雅,荷葉因荷花而顯得嫵媚。它們兩者缺一不可,否則就“翠減紅衰愁殺人”了。

其實,何止是花呢?世間萬物,都因為以來而顯出美麗。就連我們自己,也可能是別人眼中美的風景。我們在遵循萬物的聯絡的同時,也可以奉獻出美麗。或許是一聲溫暖的問候,或許是一個文明的舉止,我們就可以成為相互依賴的美中最美麗的一環,成為別人欣賞的風景。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相互依賴的美,存在於相互的聯絡中。你和我的沒,匯聚在一起,也是永恆的美麗。

《斷章》讀後感2

秋天的傍晚,與卞之琳在“橋上”相遇,楓葉打在肩頭,心的河流淙淙而過。最是那凝眸的一刻,像一朵花落窗前,無人察覺的溫柔,你看見了我,我讀懂了你。

我們,都是橋上的風景,也許靠近,也許分離;也許陌生,也許熟悉。世間所存在的,似乎都是不經意間卻又無處不在風景。明月,在遙遠的距離之中,照在你我的眼裡,卻又近在咫尺。你站在橋上看風景,恰好我經過時看見了你,而那樓上之窗裡的眼睛所看到的.,也許正是我們這道風景。

生活中,其實時常有這樣的畫面,但也只能在詩人的句子裡浮現。因為,喧囂的工作學習環境使我們少有機會靜下來去欣賞這些不經意的美。我們也許注視著,或被注視著,但那麼多的風景中,總有一幅是屬於你的賞心悅目。我們彼此散發出微光,欣賞別人的美,同時,也遇見那個別樣的自己。

《斷章》原本是一首很長的詩,但詩人卞之琳嫌他太長,太囉嗦。因為,很多時候,美經不起長久的凝視,美也經不起太多言語的推敲,於是就把《斷章》修改成只有四句的短詩。內心的風景,大美而無言。

《斷章》無語淺笑,簡單地走進我們的心裡,字裡行間卻參透深刻的哲理。正因為如此,它在無意、無主、無語、無解的情境中,長久地駐定,連時光都像是靜止的,所有的注視,都成了永恆的風景,歷史長河在其“橋”下生生不息。

你我,天涯相伴,煙火相隨,心懷一種美意,身處一隅美景。無論此身彼身,此岸彼岸,你望她一眼,她對你回眸一笑,生命便會突然復甦。

身而為人,在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之中,如同沙漠裡面的一粒細沙,是何其的渺小,面對生活,太過於清醒,難免迷失自己。於是,我們必須學會斷章,簡單生活,這是一種智慧的體現,“斷章”我們身邊的好人、好事,“斷章”我們看到的美景,“斷章“充滿憧憬的未來,“斷章”那個尚未羽翼豐滿的自己。所謂斷章,不是斷章取義,逃避現實,而是管中窺豹,懂得以樸素之心生活,並追求遙遠的夢。

生活既簡單又複雜,世間世事無常,當我們感到困惑、迷茫時,不要把簡單的事複雜化,不防停下你的腳步,去聽聽花開的聲音,看看藍天上的白雲,感受一下自然的風采,再把你所見、所聽、所感,“斷章”下來,深深埋在心底細細品味,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你想不通的事情,在那一瞬間,豁然開朗。

秋漸行漸深。我願做那橋邊楓葉,飄在你經過的地方,成為你眼中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