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優美文章

哲學文章讀後感

有哲學性質的文章很多,你看過哪一些?有什麼感想?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哲學文章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哲學文章讀後感

哲學文章讀後感:哲學的故事讀後感

在我的認識中,幾乎每本談及哲學的書中,首先都是說到哲學最基本的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在《哲學的故事》一書中,作者布萊恩·麥基為我們剖析了哲學在西方的發展歷程,每個時期、每個國家、每個宗教的代表人物

在這半個學期的哲學的薰陶下,我深刻的認識到哲學的力量是強大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學科知識,是眾多學科的起源。每位偉大的哲學家都是非一般的,他們不僅是優秀的哲學家,有的是著名的小說家,生物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等等,哲學對我們思維的開闊無疑有深刻的影響,他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更深邃。

柏拉圖說過:不懂數學者不準入內。這位哲學家,將早期關於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的對話引向自然界和人類生活。我所就讀的數學專業正是與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哲學的嚴謹和不容推翻的邏輯在數學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哲學包羅永珍,讓人慾罷不能,無可奈何的數學此時在哲學面前也變得如此渺校

被哲學信徒們公認為自古希臘以降哲學領域裡的傑出人物——伊曼努爾·康德,享譽全球的他,竟一生中從未離開過格尼斯堡。儘管是如此平淡的一生,他動人的演講已受得人們的擁簇。康德有一個著名而又經常被曲解的論點,是所謂“不可知論”。南海先生在《諸天講》裡述之如下:“然天下之物至不可測,吾人至渺小,吾人之知識有限,豈能以肉身之所見聞而盡天下之事理乎?”這是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限不能窮無涯的通常說法,冠以康德之名,實在是既無端又武斷的強加。

此書中也有提及中國的哲學,儘管在過去的很久一段時期,中西方在哲學方面並沒有交流的可能,但他們卻不約而同地在思想上是統一的,而中國提出的思想卻比西方要早上好幾百年。中國在哲學的觀點上囊括了西方的觀點,但敘述上更為簡單易懂。然而,在近代,中國的哲學已在世界的哲學發展上落下了一大截…..

以上是我對哲學的一點點淺薄的瞭解。

哲學文章讀後感:哲學的故事讀後感

哲學往往就在我們身邊,關鍵在於能不能發現,能不能好好的去體會,去做出行動,《哲學的故事》講的是許多大哲學家的一生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讓我們體會哲學。維爾·杜蘭特在晚年創造了這本書,用娓娓動聽的敘述,給熱愛哲學但又心存敬畏的我們敞開了一扇親切的大門。

書裡講了好幾個著名的哲學家人物:

愛思考有思想的柏拉圖,他把“理式”或宇宙間的原則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恆普遍的,至於感官接觸的世界則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無永恆性和普遍性,所以不僅是第二性的,還是不真實的。我認為,柏拉圖似乎把理性看得太重要了,的確,人在生活中缺少不了理性,但是感性也是必要的,如果一個人的生活就光是理性的話,他的生活肯定會很乏味的。

自然主義有創新的亞里士多德,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徒弟,但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思想卻不一樣,他則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學的領導者,領導著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實的殿堂。

詼諧但又自私的叔本華,他也被人們稱為“悲觀主義者”。他對生活和人生充滿了太大的希望,但卻因為爭強好勝,讓他嚐盡了失敗的滋味。其實,我認為,對人生有好的目標,好的理想是對的,但是不能把目標定的太高,萬一我們失敗了,會覺得很失落、很難過的。

追求真理的培根,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的思想,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為人類、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們中間,最使我敬佩的事培根,他用盡自己一生的努力,對人類的生存,為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不就是我們口中常常說的“雷鋒”、“蜜蜂”嗎?但是我又想起一些為其他國家當奴隸的中國人,你們可是中國人啊!你們應該為自己的國家奉獻力量、奉獻一生的!可是你們卻學好了知識為別的國家奉獻。由此,我就更敬佩培根了,敬佩他的文學知識,敬佩他的人生哲學,更敬佩他為自己祖國奉獻的精神。

這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學家帶給人類的感覺也是不同的,有些是樂觀的,有些是悲觀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開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則是無神論者。他們的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觀點都不一樣,但都存在著意義,對於某些人來說,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更適於他的人生,但對於另一些人來說,柏拉圖的思想才更瞭解他自己內心的想法,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哲學也並不存在對與錯。而這些有名的哲學家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和一定的信心和力量,所以,讓我開啟知識的大門,去尋覓和哲理一樣美妙的知識吧。

哲學文章讀後感:哲學類書籍讀後感

《生活有哲學》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開卷有益的小冊子,作者以一位哲學家的敏銳,結合他的工作、生活等經歷,思考、挖掘、發現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讀起來很輕鬆,但其中的哲理又很受用,對我自己很有啟發和激勵。

首先從書中,我受到了“終身學習”的理念教育。從作者的幾篇關於閱讀的文章,我意識到閱讀不是簡單的打發時間,閱讀的目的是理解,是與智者對話,是要明白作者“究竟”說了什麼、“想要”說什麼、“能夠”說什麼以及作者的意思“應該”是什麼。培養閱讀的興趣,可以無止境的擴寬自己的見識,豐富的觀念是充實人生內涵不可缺少的條件。並就閱讀的型別,推薦了人文作品,書海無涯,唯有人文,人文類書籍涵蓋了人的潛能與實現,人生意義的探索,人生價值的追尋,這些問題或早或晚會成為我們關懷的重點。閱讀人文作品,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即明白人生除了“有形可見、可以量化”的成就之外,還有內心裡面追求真善美的願望。由物質層次轉化提升到心智層次,經過閱讀可以開啟個人的心靈歷練的過程。作者也介紹了自己學習英文的一些方法和心得,這些對我都觸動很大,從學校畢業後到工作崗位,就很少靜下心來系統的學習了,大部分的學習都是在工作中摸索積累,這樣眼界勢必會狹隘,進步也空間也小。看完作者的淳淳教誨,也給了我警醒和動力。

接著我看到了作者取捨的睿智,懂得如何做一個內心堅定的人。作者喜歡聽一位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的音樂,進而有了學習義大利語的衝動,但一次作者請一位義大利學者將這位歌唱家的一首義大利文歌曲翻譯為英文,對方居然譯的很困難,於是作者意識到,作為一位義大利學者,想搞明白一首歌詞都這麼困難,更何況自己是一個義大利語的門外漢呢,想要達到理解、欣賞、品味義大利語作品更是難上加難,要付諸巨大的時間和心血。作者於是放任置之,繼續享受著朦朧和自由想象帶來的美感。再如作者介紹自己的寫作經驗時,說自己善於說理而拙於抒情,很早就明確的自己的寫作方向,揚長避短,忠於自己所思所想,側重於運思與推論的合理性及邏輯性,進而希望能說服讀者。

懂得取捨不是妄自菲薄,而是要把握住自己作為主體的立場,自行建立價值,不要隨人俯仰,跟著流行的觀念走。既然我是一個主體,擁有選擇的能力,並且我的時間、精神、力量十分有限,所以就要做好“選擇”。由此,作者確立了“以學術研究而為人所知”的發展方向,並全力以赴朝著目標努力,對金錢、名聲、詆譭均採取心不在焉的態度。

這些都給我了很大的啟迪,在當今社會,資訊豐富繁雜,目標眾多紛紜,更別提生活中的誘惑了,如何進行取捨,在生活和工作中,堅守自己內心的價值準則和奮鬥目標,集中精力做一個有追求和內心堅定的人。

書中,作者也談到了對行動力的認識和實踐。任何事情都有機緣,與其等待空幻的未來,不如把握具體的當下。並介紹了自己聯絡定力的簡單方法,就是設定生活目標,每天按照作息錶行動,將外來的干擾降到最低。

在做任何事之前,要有充分的準備,不能以天氣、心情等原因作為藉口;在做事的過程中,要全力以赴;做完一件事之後,要立刻放下,收拾心情,準備面對下一件事情。要配合自己對每一件事的規劃及掌握,逐漸做到從容之後,就覺得生活變得更有效率,也更能感受到意志的主動力量。

而我恰恰在行動力方面做的很不夠,也時不時的提醒自己要行動,行動,但是效果總不是太好。作者好的做法,也給了我有意的啟發。

還有很大的一個收穫就是如何能做到“知行合一”。作者在書中說:我是靠“小心謹慎”,才可以平安的行走在人間直到今天。我並不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只是努力把握手邊正在做的。作者談到的小心謹慎,並不是畏手畏腳,而是指聰明+謹慎,聰明是“知”,謹慎是“行”,必須知行配合,才足以顯示一個人的明智。

我最早接觸“知行合一”這個說法,是在讀《明朝那些事》這本書時,裡面提到了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王守仁,是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並作為一位踐行者,完美的詮釋了這一理論。

我對“知行合一”有淺顯的認識,簡要的說就是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係,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實踐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作者“小心謹慎”的處事哲學,正是大智慧的體現。

正如作者在最後一篇文章中談到的,我們首先要認識自我,保持健康的體魄;不斷學習,促進心智的成長;同時要保持對自己內心的修養。面對生命,一個人要懂得“約束”自己,懂得與他人和睦,懂得知足常樂、謙卑安分,同時保持樂觀上進的態度,這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處處都閃耀著哲學的光輝,而我們在不斷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的過程中,也一直在感悟著哲學的真諦,哲學並不高深晦澀,它正如麵包中調味的蜂蜜,讓我們的生活更甜美多彩。

※本文作者:※

標籤:讀後感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