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

讀後感1.44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1

一口氣,讀完貝多芬傳,不免長噓一口氣。

為貝多芬的困苦而嗟嘆!為貝多芬的抗爭而讚歎!為貝多芬的才華而驚歎!

貝多芬的一生是困苦的。三歲失去教導自己的祖父,七歲失去疼愛自己的母親,兒時經常被酗酒的父親毒打,三十歲失去聽力,曾經心愛的二個女人都離他而去,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在生命的最後,依然沒有擺脫窮苦的命運。

貝多芬的悲劇一生似乎沒有快樂可言,但他畢生都在為藝術獻聲。他說:“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當我接近這地步時,我該多麼幸福啊!”相信正是因為這種追求,貝多芬才能忘記命運的不濟以及生活的'艱辛。他完全沉醉於音樂,他的快樂來自音樂,他的幸福來自音樂,這種快樂和幸福只有他一個人能享受,這或許也是他創作的靈感和源泉。他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在與命運的搏鬥中,貝多芬無疑是勝利者。他的拼搏與他的作品都贏得了後人無限的敬仰和愛戴! 貝多芬的一生是偉大的,最然他的作品不算最多,但是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沒有之一。我們熟悉的作品有《歡樂頌》、《命運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等,最為難得的是他秀的作品都是在他失聰後最為困苦時創作出的。這也應了古人那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看完全書,久久不能平靜,上帝不會因為誰是天才而眷顧誰,更不用說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了。有句玩笑話這樣說:“點背不能怪社會,命苦不可怨政府”,話糙理不糙。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挫折和痛苦,當我們面對病痛或困難的時候,就應該以這些名人、偉人為榜樣,不再怨天尤人,唉聲嘆氣,要揚起生活的風帆,堅定生命的信念,為了理想而努力奮鬥!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2

在《名人傳》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貝多芬傳》,貝多芬一生苦難,痛苦不堪。

貝多芬的父親想開拓貝多芬的音樂天賦,把他當作神童一般炫耀。四歲時,他被整天釘在洋琴面前,或是一架小提琴一起關在家裡,他的童年生活幾乎被繁重的工作壓死。他的童年儘管如此悲催,但他還是有著永不放棄與堅持不懈的信念。當他 20 歲的時候,更大的痛苦來臨了。聽力開始衰退,這算是對音樂家最大的折磨了吧!這對他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折磨,更是心靈上的痛苦。他甚至已經寫下了遺囑。

令我驚訝的是,在寫下遺囑之後,貝多芬並沒有自尋短見,相反,恰是這份遺書激發了他尚未爆發的潛能。也許我應該好好想想,在如此大的壓力下,我能像他一樣“扼住命運的咽喉”嗎?

“一個世界不給他歡樂的人,盡創造了歡樂帶給人間!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壯語所說的那樣,他以自己的.痛苦鑄就歡樂。在那句豪言壯語中,濃縮了他的人生,併成為一切勇敢者的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樂’”

這應該就是對貝多芬的生命進行的一個最好的解釋。

我們都渴望成功,但我們卻缺乏拼搏的精神。我們總想一蹴而就地取得成功,或是在取得了微薄的成績之後就停滯不前。貝多芬恰好是給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他照出了我們內心的那份卑微與渺小,給我們的心靈以良好的啟迪。貝多芬是一位不朽的英雄,他讓我們呼吸到了強烈的“英雄氣息”!

羅曼羅蘭以音樂評論家的獨特視角描繪音樂家的內心世界,羅曼羅蘭細緻入微地寫出了貝多芬在從事音樂中的心理活動。

貝多芬不得不說是一名偉大的音樂家。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3

《名人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著作,這本著作包括了《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篇傳記描寫的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他們雖然各自所處的領域不一樣,但是,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他們追求真理與正義而獻出了別生的精力。在這三篇傳記中愛最深的是《貝多芬傳》

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代表音樂家之一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等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在這輝煌的人生中他又有著悲慘的命運,當他在學習時他母親患重病,並很快地離開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親人的`貝多芬悲痛欲絕,過度悲痛使他接二連三地得了幾場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遠地毀了他的容貌,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祕密。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於自己的殘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後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使他痛不欲生。但他並沒有意志消沉,而是繼續為文學而奮鬥,為世人留下美妙的音樂。

貝多芬的悲慘命運與他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思考嗎?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世界不曾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我們一定要想貝多芬一樣當一個強者,正如扼住命運喉嚨的強者貝多芬告訴我們的那樣:“噢,人啊,你應當自強不惜!”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4

莎士比亞曾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的確書對我們很重要。我利用寒假讀完了《名人傳》

《名人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創作的傳記作品,其中包含《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貝多芬傳》。 貝多芬的一生遭遇了許多的不幸,他一共談過三次戀愛,但都以分手告終。

對於一個畫家而言,眼睛最重要,因為他要去發現美,觀察美並且畫出來;對於一個歌唱家來說,嗓子最重要,因為他要唱歌;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耳朵最重要,因為他要聆聽音樂,去譜寫歌曲。而被稱為‘’樂聖“的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卻失聰了。即使這樣,貝多芬也沒有灰心喪氣 ,在他失聰後,他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

在大家看來貝多芬十分的'可憐,但是貝多芬自己卻不這樣認為。他雖然可憐但十分富有同情心和責任心。貝多芬的朋友和保護人,失散的失散,死亡的死亡,他的兄弟卡爾也在同年逝世,他從此便孤獨了,此時他唯一的朋友瑪利亞馬埃爾德迪也和他一樣患了不治之症,一八一六年,她的獨子又突然去世,貝多芬便贈給她自己的作品,去安慰她。

在貝多芬的兄弟逝世後,貝多芬要養他每天穿梭在賭場的侄子,他對他侄子非常的好,把他侄子當自己親身兒子一樣對待,即使自己還揹著債,還努力安排他的前程,希望他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益的公民,從不責備他。

貝多芬之所以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是因為他從不向厄運低頭,奮力頑強的拼搏。對於正在學習的我們而言,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也要努力克服,用最大的力量去克服。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5

走進英雄,感受崇高。

——題記

二十年出,羅蘭感到世風日趨頹靡,便把變革世界的力量,寄託在那些英雄人物之上,他先後寫了《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合稱為名人傳。在這些傳記中,羅曼.羅蘭極力頌揚他們敢於正視黑暗現實,鞭撻腐朽社會,渴望自由,主持正義的精神!

縱觀三傳,羅蘭的英雄都有著共同的命運圖式及方向。而在三傳中,我最欣賞的人,為第一傳中的貝多芬!

有這麼一種人:面對重重困難,他永不言敗,生命中只有滂沱的大雨和苦澀的笑,但他執著地謳歌歡樂,他被別人傷得傷痕累累,但他依然為他們祈禱,並無怨付出一生……貝多芬就是這樣一種人。

羅曼。羅蘭曾把貝多芬譽為普羅米修斯。貝多芬的一生都被鎖在懸崖上,與普羅米修斯相比,他的痛苦有過而無不及,普羅米修斯雖受身體摧殘,但他受到了人類的理解和愛戴,他的精神是受到安慰的。但貝多芬沒這樣幸運了,他不僅身體受到打擊,心靈上也是一浪接一浪。他不是神吶!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喪失聽力,失去愛情的普通人,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卻儘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人類造福。而實際上也確切證實了,他做到了,在他去世的幾百年後,他的音樂不知給了多少人力量。

在與苦難搏擊的漫漫征途中,英雄們都展現了巨人般的力量和變苦為樂的生存勇氣。他們都是藝術家,藝術在他們的手裡不是"生命之顏色的可有可無的鬧鈴",而是"生命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

他們的生命是一部又一部的悲劇,但是"每部真正的悲劇都用一種形象的慰藉來解脫我們;不管現象如何改變,事物的基礎中的生命都堅不可摧。"

也就是說,英雄在他們走向悲劇性的毀滅頂點是,才真正完成了英雄的塑造。我們看到的不是毀滅,而是那不屈的精神,那承擔痛苦的偉大勇氣。

走進英雄,感受崇高。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6

一口氣,讀完貝多芬傳,不免長噓一口氣。

為貝多芬的困苦而嗟嘆!為貝多芬的抗爭而讚歎!為貝多芬的才華而驚歎!

貝多芬的一生是困苦的。三歲失去教導自己的祖父,七歲失去疼愛自己的母親,兒時經常被酗酒的父親毒打,三十歲失去聽力,曾經心愛的二個女人都離他而去,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 …… 在生命的最後,依然沒有擺脫窮苦的命運。

貝多芬的悲劇一生似乎沒有快樂可言,但他畢生都在為藝術獻聲。他說:“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當我接近這地步時,我該多麼幸福啊!”相信正是因為這種追求,貝多芬才能忘記命運的不濟以及生活的艱辛。他完全沉醉於音樂,他的快樂來自音樂,他的'幸福來自音樂,這種快樂和幸福只有他一個人能享受,這或許也是他創作的靈感和源泉。他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在與命運的搏鬥中,貝多芬無疑是勝利者。他的拼搏與他的作品都贏得了後人無限的敬仰和愛戴!

貝多芬的一生是偉大的,最然他的作品不算最多,但是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沒有之一。我們熟悉的作品有《歡樂頌》、《命運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等,最為難得的是他最優秀的作品都是在他失聰後最為困苦時創作出的。這也應了古人那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看完全書,久久不能平靜,上帝不會因為誰是天才而眷顧誰,更不用說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了。有句玩笑話這樣說:“點背不能怪社會,命苦不可怨政府”,話糙理不糙。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挫折和痛苦,當我們面對病痛或困難的時候,就應該以這些名人、偉人為榜樣,不再怨天尤人,唉聲嘆氣,要揚起生活的風帆,堅定生命的信念,為了理想而努力奮鬥!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7

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比有堅韌不拔之志。

在羅曼。羅蘭心中,他佩服過三人,但他最佩服,又佔據英雄之位的:就是貝多芬!

從童年開始,挫折與噩運就"偏愛"他,他的童年中,父親急於開發他的音色天分,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去換物質品。還有其父親最愛的酒,他的母親在他十幾歲時,漠然逝去,給他精神上的悲痛。然而,在其創作的巔峰時期,命運給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的耳朵聾了,聽不見音樂了,也不能創作了……

一切又一切的挫折都向他湧去,雖為"超世之才",也是經受不住這麼多的困苦的。可是,他堅持住了!火一樣蓬勃的頭髮,深邃的眼睛,堅毅的眼神,構造了一個"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貝多芬。

而他"堅韌不拔之志"體現在他遭遇挫折後的反抗。在雙眼失聰後,他也曾迷茫:"我得隱藏在悽慘的聽天由命之中,"聽天由命!多麼悲慘的隱忍!".可是迷茫之後是重新的認識:啊!能活上個千百次是那麼的美啊!——不,我感受的出來,我不是生來過這種恬靜的`生活的。"

那麼在我們受到挫折時是否要一味的去抱怨呢?

不,我們不能這樣,在受到挫折時,想起貝多芬的挫折與克服挫折的不屈意志,讓我們也振奮起來。往前是山脈,往後是河流,向前是挫折,向後也是挫折,那麼,我們能不能拼搏,去克服挫折呢?

每一個人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命運總是如此,但是隻要你能拼搏,你能不放棄,那麼你總是會衝破黑霧,獲得光明!

耳畔,響起一曲《命運》,我用心傾聽著這用生命演奏出來的,不屈意志的樂曲。

音樂巨人貝多芬,不屈意志,貝多芬!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8

貝多芬,他全名叫做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科隆附近的波斯,一所破舊屋子的閣樓上,讀名人傳貝多芬有感。他是弗蘭芒族的。他一開始的人生就像一場殘暴的鬥爭,他父親想開拓他的音樂天分,便讓貝多芬從4歲起天天“釘”在鋼琴邊或小提琴關在家裡。貝多芬沒有厭惡這樣的生活就已經十分萬幸了,但他父親還用一些暴力的手段來迫使貝多芬學習。在1787年,貝多芬喪失了疼愛他的母親,在貝多芬心目中母親就是他最好的朋友。他與他的.母親一樣,都有肺癌,但他仍舊堅持著成為了音樂家,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

我看完了貝多芬傳後,我覺得,我比他幸福到哪去都不知道了。貝多芬他渴望母愛,而我有母愛,但還覺得不足;貝多芬渴望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而我雖然有時會生點小病,但至少沒有像貝多芬那樣,一病為好一病又來,一生中不知患了多少種疾病;貝多芬他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而我,有朋友,但有時還要嫌棄朋友西嫌棄朋友東的。所以,我覺得,貝多芬身上有太多我要學習的了!

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鬥。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鬥。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

《名人傳》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9

貝多芬是一位鋼琴家,他是德國人,全名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他出身貧寒。貝多芬原本不願意學鋼琴,是因為小時候他的父親用暴力逼迫他學鋼琴,經過不懈的努力成為了優秀的、眾所周知的鋼琴家。我很佩服他,他用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去壓制自己的頑疾,從而去創作鋼琴曲,自由自在揮灑自己的筆墨,創造了一部又一部的傳世佳作——《第九交響曲》等優秀作品。 貝多芬有一句名言,那就是:“通過痛苦,得到歡樂”。因為這樣一句話,我看出了貝多芬坎坷的一生,也看出了他不畏艱難苦險,反而把苦難轉化為了歡樂。他患的'病是耳聾,這是音樂家們最忌諱的病症,一旦患上這種病,他就沒有辦法再用耳朵欣賞音樂,創作音樂更是難上加難,這種打擊對每一個音樂家都是致命的打擊,貝多芬也不例外。然而,他不願就此放棄自己的音樂生涯,而是更加發奮地創作樂章,真不知道他為什麼能在耳聾的狀態下創作那麼美妙的樂章,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優美。我想,他一定是在用心靈和音樂溝通,用心在進行創作。

貝多芬曾經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將無法使我完全屈服”!貝多芬用整個一生詮釋了這句話。

我曾這樣想過,貝多芬沒過過幾天生活寬裕的日子,上天不賜予他歡樂,一次又一次壓制他,但是他敢於和命運作鬥爭,不屈服上天的安排,終究成就斐然。我們應向他學習這種不屈服於命運的精神,為了心中的理想和目標,去奮鬥吧,去追求吧!貝多芬這位鋼琴家值得我們從內心給以最崇高的尊敬。

貝多芬僅僅活了五十七歲便與世長辭了,他終於完全拋開自己的痛苦與不幸,但卻把歡樂奉獻給了全人類。這篇*我讀過後,心裡有一縷淡淡的憂傷,我哪會不承認這位矮小的音樂家,此刻在我的心目中是如此高大、如此輝煌……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10

“呼吸英雄的氣息”這或許就是《名人傳》所給人帶來的最大的魅力吧,書中通過對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三位令人敬佩的英雄的事蹟,表現出他們在逆境中不斷努力,最終在追求真善美的領域裡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不懈努力,堅持奮鬥,不為困境所迷,一步一個腳印,認真執著的精神。

其中最讓我敬佩的是音樂家貝多芬,他身上堅強的性格給我很大的震撼。他一生挫折不斷,其中有天災、也有人禍。剛剛二十五歲的他就因為身體虛弱而一日不如一日,但是他在筆記中表現出了頑強的鬥爭意志:“人必須在這一年顯示出他的完整的人來”在生活中,他不斷與命運抗爭著,他相信自己的天分,相信帶給他快樂、幸福的音樂。他的血液在沸騰,不斷尋找開啟現實的視窗。在現在的社會中,我們是否仍要有這種堅強的意志呢?答案是肯定的,張海迪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她身殘志堅,在5歲就落下的終身殘疾,卻始終不願向命運低頭,自學了許多課程、語言,在文學上也取得了很高的造詣,深得許多人的敬佩。這不就是在現代社會中實踐貝多芬精神的很好的例子嗎?

貝多芬的悲慘不只有這些,他的感情也屢受挫折,孤獨的他在內心深處呼喊:“啊!上帝!救救我吧!你看見我被全人類拋棄了……”他不斷的`被孤立,無助的呼喊表現的是他內心的矛盾。但這逆境中的堅持,卻成就了貝多芬最輝煌的時刻。這逆境似乎也成了他成功的一個因素了,令我欽佩。

生活中,困難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如果能擁有貝多芬1%的堅持,那麼我相信,成功永遠會眷顧在逆境中堅持的人。在逆境中堅持,不但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方式,一張通向成功的車票,不斷追求人心中的那段美好。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11

讀完《名人傳》一書,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書中的人物無一不是與命運抗爭的偉大英雄,他們經歷重重挫折,堅持著心中所想,擊碎了命運掀起的滔天巨浪,最終成就了他們的偉大。其中貝多芬給我的印象最深刻。

貝多芬出身貧寒,一生經歷無數坎坷,命運的`“打壓”、親情的辜負、愛情的背叛、病痛的折磨,無一不重重地打擊著他。他孤獨地活著,堅強地活著,彷彿與世隔絕,也許可以用這麼一句話來詮釋他寂寞的心境:“烏雲敞月,人跡蹤絕,說不出如斯寂寞!”但他沒有就此被擊倒,他在黑暗中活著,在無聲中抗爭著,在與命運搏鬥著。最後隨著《第九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等作品的相繼問世,象徵著他的勝利,他戰勝了厄運,他戰勝了疾病,戰勝了困難與障礙,更戰勝了命運!他的精神攀上了生命的巔峰,他的心靈空前強大。

我從貝多芬身上感悟到堅忍不屈,欲與天公試比高的精神。同時他的不屈於命運的精神也讓我陷入沉思。如果肉體的創傷會很痛,那麼精神上的痛苦更甚,與貝多芬受到的重創相比,我們碰到的困難只能算毛毛細雨,但是我卻不能展現如貝多芬一般的頑強、堅忍,因為一點點小挫折放棄了勇敢,放棄了拼搏,更放棄了機會。如今長大了,面對的越來越多,如因為挫折和困難而退縮、逃避,我們就會失去很多。人生就是要奮鬥,要勇於與命運鬥爭,不屈服於命運,總有一天你一定會成功,只要頑強拼搏,努力抗爭,最壞的結果不過大器晚成。

《貝多芬傳》讓我感悟到堅強的重要,讓我求學的步伐更為堅定了,真的受益匪淺。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12

在《名人傳》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貝多芬傳》,貝多芬一生苦難,痛苦不堪。

貝多芬的父親想開拓貝多芬的音樂天賦,把他當作神童一般炫耀。四歲時,他被整天釘在洋琴面前,或是一架小提琴一起關在家裡,他的童年生活幾乎被繁重的工作壓死。他的童年儘管如此悲催,但他還是有著永不放棄與堅持不懈的信念。當他20歲的時候,更大的痛苦來臨了。聽力開始衰退,這算是對音樂家的折磨了吧!這對他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折磨,更是心靈上的痛苦。他甚至已經寫下了遺囑。

令我驚訝的是,在寫下遺囑之後,貝多芬並沒有自尋短見,相反,恰是這份遺書激發了他尚未爆發的潛能。也許我應該好好想想,在如此大的壓力下,我能像他一樣“扼住命運的咽喉”嗎? “一個世界不給他歡樂的人,盡創造了歡樂帶給人間!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壯語所說的那樣,他以自己的痛苦鑄就歡樂。在那句豪言壯語中,濃縮了他的人生,併成為一切勇敢者的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樂’”

這應該就是對貝多芬的生命進行的一個的.解釋。

我們都渴望成功,但我們卻缺乏拼搏的精神。我們總想一蹴而就地取得成功,或是在取得了微薄的成績之後就停滯不前。貝多芬恰好是給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他照出了我們內心的那份卑微與渺小,給我們的心靈以良好的啟迪。貝多芬是一位不朽的英雄,他讓我們呼吸到了強烈的“英雄氣息”! 羅曼羅蘭以音樂評論家的獨特視角描繪音樂家的內心世界,羅曼羅蘭細緻入微地寫出了貝多芬在從事音樂中的心理活動。 貝多芬不得不說是一名偉大的音樂家。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13

正值灰暗潮溼的四月,萊茵河畔霧氣瀰漫……

年華正好的貝多芬眷戀波思的親切,萊茵河溫柔而洶湧的河水撫慰著一顆懵懂而熱切的音樂之心,潺潺流水融匯著熾熱的夢想,一路向前,來到了輕佻浮華,卻又令人心馳神往的音樂之都——維也納。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音樂像是一根堅強而頑固的柱子,為貝多芬撐開了一片浩蕩無垠的天地。貝多芬憑著天賦的靈感與奇異的思想,一次次的在琴鍵上烙下新的篇章。正當貝多芬名利雙收是,耳疾的糾纏使他痛苦不堪。一個喪失聽力的音樂家猶如擱淺的魚,蹦跳著掙扎,卻始終抵不過失水的幹乏。無盡的逃避與隱瞞。有時,貝多芬也會轉動著深邃的眼睛,向天空投去一抹奇妙的'目光。帶著深思和憂慮。他在思考什麼?人們只能從悽然的笑容中看出深深的無奈。在一紙紙書信中,貝多芬用修長著手指記敘著內心無比痛苦以及深深地自卑……猶如如的黑夜中,刺目劈下的一道閃電,迸發出的幽幽熒光撕裂了長空,雷聲吶喊著,咆哮著,浩浩蕩蕩的籠罩在身旁,使人惶恐而窒息。然而看似凶猛的痛苦終究如流星般逝去,一道耀眼的陽光劃破黑夜,撥開層層陰霾,一個不羈的靈魂站了起來,貝多芬不甘淪陷苦痛,勇敢的指揮著《第九交響曲》,縱使聽不見掌聲如雷。

"我的王國在天上"

也許是因為貝多芬那傲岸孤僻的個性,維也納從未垂青過貝多芬,一時的光芒褪去,剩下的也只是貧困寂寞。貝多芬不畏皇權,他那大膽狂妄,肆無忌憚的言談舉止並不討喜。在絕望的日子裡,因為對藝術的追求使貝多芬格外珍惜生命。他說:"文字被束縛住了,但幸運的是,聲音還是自由的。"在骨子裡,貝多芬仍保持著樂觀向上的天性,但在命運的欺凌下,他壓抑著,痛苦著,卻仍然追逐著夢想。

貝多芬嚮往著南方的明媚,渴望陽光的溫度,卻只能狂風暴雨中執著地追尋。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14

第一次想到“靈魂”這詞,便是從貝多芬身上認識到的,特別是他堅毅的靈魂。

讀了,會為貝多芬的命運嘖嘖感嘆,但這些感嘆更多是在無言中字字珠珠得到昇華,內心也獲得洗煉。不過,還是要寫下,因為這是“英雄的氣息”!

貝多芬出身貧寒,十三歲輟學,十七歲挑起整個家庭生活的重擔,二十五歲剛剛嶄露頭角,耳朵卻開始失聰。誰能想到他那些不朽的傳世之作,竟是在他失聰後寫成的!這位音樂巨人在愛情上充滿疼痛與遺憾,在親情上被填塞了悲苦和背叛。這樣令人絕望的情況下,這位巨人變得更加堅強,始終保持他那堅毅不屈的人格。他終獲成功!第九交響樂令觀眾如痴如醉。然而當觀眾全場起立鼓掌時,他卻聽不到一絲聲音——一位嘔心瀝血創作不朽之作的人,想聽到別人讚歎又“力不足”時,該是多麼無奈悲哀呀!

但那顆自由的心感受得到。

從他的樂曲中感受到他與命運抗爭的堅強與樂觀,隨時能感受到激情澎湃的力量,這才是音樂的'無價之處。在那個時候,是為喚醒沉睡的人類;如今,他的人格和他的音樂是一種英雄的氣魄的凝聚,激勵人民奮發向上,永不言棄。

運動賽場上的健兒,不畏艱難,努力地為自己的目標奮鬥;守衛邊疆的戰士,嚴寒酷暑化為了自己的動力,守衛著每一寸的領土;莘莘學子們,寒窗苦讀十年書,是為祖國的未來……

但是,渴望成功,倘想一夜成名,卻不付諸努力,便成天方夜譚!

中國有句古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有克服一切苦難的決心,無休止的奮鬥,才可成功。這正是貝多芬身上“力”的體現。

這位巨人的靈魂,永遠會在長河中熠熠生輝。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15

黃昏即將到來,雷雨也隨之醞釀,烏雲蔽日,飽蓄著雷電,夾帶著大風雨,突然,當暴風驟雨之際,黑暗裂了條縫,夜晚被趕走了,由於堅毅的意志力,白日又重新歸還給了我們。

這就是貝多芬的人生,他將所有的一些化為美妙的音符,汩汩的從指尖流出。

貝多芬有著艱辛的童年時代,他有著一個喜歡酗酒的男高音父親和一個做女僕的母親。父親用暴力威脅他整日練琴,把他當做炫耀的工具,這種嚴苛的訓練方式讓貝多芬喘不過氣來,與莫扎特不同,貝多芬從未感受過家庭的溫情。在後來,貝多芬失去了最親的母親。內心的憂鬱越來越深。過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後來,貝多芬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到了都城維也納,一生幾乎都在那兒度過。他的一生一貧如洗,雖然名聲大噪,卻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評。痛苦在一次悄然而至,30幾歲的`他遭受了耳聾的折磨內臟也遭受著令人難以忍受的痛楚,他的生命裡難到永遠失去樂聲了嗎?不,貝多芬,他能用心靈去感受最純真的音樂。

很多人都認為是這會使貝多芬厭世,可是令人驚訝的是,貝多芬的許多作品,都帶上了一種青年人的純真,他是頑強的天使,無論暴風雨如何猛烈,貝多芬都能撕破烏雲,尋找到光明。他一生沉浸在音樂中,如痴如醉,完成著自己心無旁騖的追求,他是不朽的靈魂!

他用自己一生的悲哀與歡樂凝成了一部著作——《第九交響曲》,這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聆聽他的人,彷彿就可以看見,貝多芬悲慘而有激情的,宛如一個雷雨天的一生。他掌握了大自然的精神。他是自然界的一股力量,原始的力量和大自然的其餘部分交戰之下,便產生了荷馬史詩一般的壯觀。

外人也許認為貝多芬是個憤世嫉俗,瘋狂的人,但是,在貝多芬隱祕的外表之下有著一顆想去完成偉大事業的慈悲的心。

一個不幸的人、一個被孤獨、貧窮和殘疾所折磨的人、一個被痛苦籠罩的人,世界不曾給予他歡樂,他卻自己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

這就是貝多芬,一個不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