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家》讀後感必備(15篇)

讀後感2.42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家》讀後感必備(15篇)

《家》讀後感1

《德伯家的苔絲》是十九世紀末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和詩人哈代的代表作。而我則是在讀徐志摩的一篇散文時知曉哈代的,那篇散文叫《謁見哈代的一個下午》,在文章中飽溢著徐志摩對哈代的敬重和尊崇。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農村姑娘的悲慘命運,這個農村姑娘就是書名中的“苔絲”。她的命運似乎有一種宿命的色彩,好像屬於那個冥冥之中的神的意志,但我能讀得出來,她的悲劇是屬於時代的。她有很多好的品德,比如質樸、比如善良、比如寬容,但生活在那個時代,她終究逃不掉那個時代的威力而被它吞噬。像苔絲所說“咱們住的這個世界是帶著疤痕的,在鳥兒甜蜜歌唱的地方,也會有毒蛇發出嘶嘶的聲音。”

苔絲有著誠實的美麗和爛漫的天真,像那含著白雪的玫瑰。書中這樣寫道“地裡的男工只是田地裡的一個工作的男人罷了,而地裡的女人卻是田地的'一部分。男人需要積累和成長才變得厚重和博大,女人往往是天生的。”苔絲就是這樣的人,讓人忍不住感動和愛憐。

當她愛上克萊時,她那樣熱烈而堅定,像一個朝聖者撲倒在聖像面前,我由此想起葉芝的詩句來:“多少人曾愛過你的美麗/愛過你歡樂而迷人的青春/假意或者真情/唯獨一人愛你朝聖者的靈魂/”從此,在她的心中,克萊的靈魂就是聖徒的靈魂,克萊的智慧就是先知的智慧,她讓愛情的光輝把自己包圍起來,把那過去的苦惱全部忘卻,把那些日夜糾纏她的疑慮、恐懼、羞恥全部摒棄。我覺得,在這樣的時候,一個女人的靈魂才是真正的靈魂,才更具聲色香味,更具無邊的美。

然而,她逃不過的種種不幸接連到來:無恥的亞雷,奪取她的幸福;還有那軟弱的克萊,如此辜負了苔絲的愛……現在想來,輕浮的紈絝子弟仍然到處都有,世俗的偏見也總是頑固和強大。一個女人悲痛的歷史對於她自己可以是一個沉重的十字架,而對於別人,也許不過是一場笑話。一個社會缺少同情,缺少愛,這似乎是一件比苔絲的故事更讓人痛心的不幸的事。

最後,在絕望中,她殺死了亞雷,而人間那所謂的“正義”也殺死了她。

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說“人是一個限制”,我此時也想到,時代也是一個限制,人自身的限制和時代的限制使很多不幸的事情產生出來,並一直產生下去。偉大的人當然是有的,他們甚至超越了時代,走在前方去引領,但那樣的人畢竟是很少的,甚至是絕無僅有的,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裹挾在時代的激流或緩流之中,在自身的侷限中曲折的前行。憑良心說,誰都希望現實的社會在理性中運作,一點毛病也沒有,但這又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能做的了主的事,它還真正需要很多很多人並且不止一代的艱苦努力。

從苔絲的悲劇,我想到,真正的愛情勢必會給我們希望和力量的,會教給我們勇敢和崇高。所以,朋友,摒棄遷就、勉強和一切的不堅定吧,勇敢地去追求,去聆聽,相信自己的心,相信自己的心可以不因世俗而屈服,相信自己的心會因愛的洗禮而變得更光明,更美麗!

《家》讀後感2

在很久以前就聽說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但一直由於各種物質原因又或者是貪玩調皮的野性沒有看成。今天將從圖書館借來的《家》看完了,讓我渾身上下有一種急需解放的渴望。

我從來都不喜歡描寫封建時代關於大宅子故事的書,覺得讀來味同嚼蠟。但是卻有例外,家吸引了我。《家》一書寫的是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一代青年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親切溫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說《家》中高覺新一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鬥,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著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裡說對方的閒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覺慧一直懷著熱血與激情卻苦於沒有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就像一口深藏著暗湧的枯井,等待著人們深入的挖掘。

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群象徵著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群象徵著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著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又在家裡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覺慧的激烈與不滿和在一旁屈服順從的覺新形式鮮明的對比,這是新老思想的衝突。

有很多人因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與矛盾中潛行著的人卻分明有著一股激流在推動著。這股激流因為矛盾而真實,因為矛盾而珍貴,因為矛盾而深沉,因為矛盾而被賦於真正的內涵——我又一次被感動了,因為就在那個年代,多少還有一個不小的群體在這股激流中尋找著新的自我,彌補著情感與思維方式的不足。在黑暗與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著的人,有的勇敢地保護著自己青春的稜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卻又最終找回;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確是這股激流在本質上教著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著所有的事與物,追求著理想,追求著自我價值的一種嶄新的體現。因為追求,因為崇高,這股激流才永恆地感動著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當然在這一股激流中也有著像鳴鳳那樣的悲劇,有點懦弱,有點自卑,到最後也做出了不屈服封建禮制,忠誠於自己和愛情的'選擇。

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因為這封建禮制埋藏了多少年輕的生命,讓多少本該享受自由愛情的女子成了陪葬品。但另一方面我又在慶辛,正是那些敢於直視封建傳統的不足,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先進人們的努力,才能有自由、解放的今天!

《家》讀後感3

《班級寵物一家親》這本書是陽光姐姐:伍美珍寫的。書中講的是:李彥寬的媽媽買回來一隻可愛的斑點狗,李彥寬十分開心,把那隻狗取名為伊利小蒙牛。就在這時,班裡舉辦了一個有趣的活動,老師讓每個同學都養一隻寵物,並且為自己的寵物開一個部落格。同學們知道後,開心得手舞足蹈,也都為自己的小寵物開了一個部落格。其間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讓李彥寬明白:原來大家都很喜歡小動物,喜歡和它們做朋友。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打心眼裡羨慕這本書的主人公和他的同學們,他們能得到老師與家長的理解與支援――養寵物。在現在這個社會,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忙於工作,幾乎沒有時間陪我們玩,所以我們難免會感到孤獨。於是就想養一隻寵物來陪伴自己。有了寵物,我們就不再孤獨。寵物會陪伴我們,成為我們最好的'朋友:在我們煩惱的時候傾聽我們的訴說;在我們傷心的時候安慰我們;在我們無聊的時候與我們玩耍。可是我們的家長並不這麼想,因為在他們眼裡,這些小動物身上帶有可怕的細菌,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會把細菌帶給他們,加上這些動物就像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孩子一樣,生活不能自理,會把乾淨的家弄得一團糟,所以家長們也就不讓我們養寵物了。而書中的主人公的媽媽卻是個例外,她不會阻止孩子養寵物,所以我很羨慕小主人公。我更羨慕他的班級,可以舉辦讓所有的孩子都夢寐以求的活動。如果我們班級也舉辦這樣的活動,我一定開心得連做夢都會笑醒。

我希望我們的父母都可以像主人公的媽媽一樣,讓自己的孩子養寵物,希望你們理解我們對動物的喜愛,沒人陪時的孤獨。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你們不可以只看到他們的壞處,嫌棄他們髒。在以前,馬在戰場上不顧生命的與主人們並肩作戰;狗則是獵人最好的朋友,幫助他們捕到獵物;牛任勞任怨的為人們犁地……我們不可以因為現在的科技發達了就嫌棄他們。動物永遠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

真希望大人們也來讀讀這本書,希望你們讀完之後能像這本書的作者一樣――理解和支援我們,讓我們有更大,更多的自由空間,來發揮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讓我們多接觸大自然和小動物,充實我們的生活,使我們更能真正快樂地成長!

[點評]: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援”,這是小作者讀完伍美珍寫的《班級寵物一家親》後的真情流露。的確,我們大人們整天忙於生計,對孩子的物質需求儘量給予滿足,卻忽略了孩子的情感空間。小作者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援”。文章或敘述,或說理,“讀”與“感”緊密結合,足見小作者較紮實的語文基本功。

《家》讀後感4

在歌唱類選秀和真人秀節目大行其道的今天,像《超級演說家》這樣類似脫口秀的演說比賽節目讓人備感新鮮,集合了李詠、魯豫、樂嘉等頂級名嘴和不老的偶像林志穎帶領眾多演講高手全力以赴,每一期都有非常精彩的內容。比如這一期就高潮不斷,樂嘉戰隊與林志穎戰隊的對決,先是90後和00後的PK,00後的楊心龍有著和年齡非常不符的小大人樣,謹重的思考、深情的表達,他演說的內容是“我們喜歡什麼樣的父母”,雖然沒有相聲演員那麼深的功夫和考究的語言藝術,卻也足夠聲情並茂,說到動情處竟然有淚落下來,把孩子的親情感想和成長心態展現得非常真實。連導師樂嘉都被感動得泣不成聲,感染力可見一斑。

如果說楊心龍的武器是煽情,那麼林志穎戰隊的許豪傑就是一出不折不扣的青春喜劇,一段“不要假裝孝順”講得激情澎湃,活力四射,演講詞也是極為生動和幽默,演說家裡的青春派,明顯在表演風格比對手更成熟,技術更全面,旗開得勝也是情理之中。

第一節林志穎戰隊獲勝,但比賽沒有輸家,兩個孩子的表現都非常精彩,而且展示了自己的個性和真我,話題言之有物,沒有無病呻吟,真情實感的噴發令人動容。第二節大王講的“男閨蜜”也非常不錯,個性奔放,把自己講得淚流滿面,但所講的話題畢竟沒有親情那樣能夠讓每一個人感觸,但勝在具有強大的爭議性,這個話題果然在現場激起了熱烈的討論,李詠現場堅決表示決不贊同“男閨蜜”在自己的領地出現。接下來的葉紫涵則很有大將之風,把自己親身感受的父愛故事娓娓道來。

由此可見,《超級演說家》內容都相當充實,深入的人最關心的現實話題,選手們拼的不是語言的技巧,而是拼情感,比如孝道,比如自己的成長,愛情或價值觀,而且每一個選手都是在講自己的故事,擲地有聲而不是泛泛而談,比如親情,還有婚戀和愛情,情之所致,彌補了很多技巧方面的不足。

和唱歌比起來,演說的表演空間更大,故事性更強,表述更真實,能讓觀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內容中,關於演說的`魅力,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中國自古就有蘇秦、張儀憑三寸不爛之舌封侯拜相的傳說,後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經典故事,都是最早的演說家,而對於喜歡電影的觀眾來說,演說更是隨著《聞香識女人》《米爾克》《馬爾克姆X》《國王的演講》一次又一次震撼人心,演說,就是一種最能打動人心的表演形式,比其它任何形式都更真實。

《超級演說家》雖然比不了以上這些演說界的傳奇,但很明顯,節目抓住了演說的關鍵,那就是真情實感,每一段故事都是發自內心,無論悲傷還是飛揚,都無比真實,所以節目有了一種不一樣的特質,隨著節目的進行,競賽越來越激烈,也肯定會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演說類節目將來有可能像火爆一時。

《家》讀後感5

大家都聽過《不萊梅的音樂家》這個童話故事嗎?它描述的是關於四個被遺棄的小動物相遇後,立志成為不萊梅的音樂家,並在前往不萊梅的路途中一同歷險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有:驢子、獵狗、老貓和公雞,另外,還有三個強盜。可憐的驢子、獵狗、老貓和公雞,都因為它們年邁,無法工作,先是受到了主人的冷漠,之後又被遺棄。遭遇相同的它們並沒有喪失對生活的信心,都希望能夠成為不萊梅的音樂家。於是,它們懷著共同的夢想,嚮往著不萊梅,並一同前往。在途中,它們飽經風霜,飢寒交迫,直到遇到了樹林裡的一夥強盜。它們用自己的智慧,團結協作,共同把三個強盜趕出了強盜窩。故事的結局很美好,四個小動物就定居在樹林裡的“新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讀了這個故事,讀者們肯定覺得很有趣,同時也為這四個動物的團結一心,相互合作而感動,最重要的是它們都有著一顆嚮往美好生活的心和一份遇到挫折不屈服的勇氣。但是,我覺得這個故事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是關於四個動物來到樹林裡的強盜窩這個故事情節欠妥。為什麼呢?故事中是這樣敘述的:“驢子最高大,它走到窗戶跟前往裡面看。它趕緊回過頭來,對大家說:‘你們小聲點,裡面坐著三個強盜,他們正在大吃大喝呢!’”通過這段敘述,我認為:驢子僅僅憑藉這三個強盜的外表和神情,就斷定他們是一夥強盜,有些冒然。以貌取人,就判斷出他們的“職業”,簡直是頭“神驢”!

其次,是關於四個動物齊心協力驅趕強盜的情節有些問題。它們發出一個訊號,全體開始奏樂,驢叫、貓喊、雞鳴、狗吠,強盜誤以為這些可怕的聲音是妖魔鬼怪發出的,就慌忙逃跑了。這段文字凸顯了動物們的團結,卻忽視了強盜們的智力和膽量。你想:強盜這種以強取豪奪為生的人,居然還會畏懼這幾種常見動物的叫喊聲,可真是小看了他們的膽識。人的智力還不如一群動物,有些不可思議。

再次,是關於四個動物的“驅趕”行為不可取。樹林裡的'小屋,原本是屬於那些強盜們的,即使他們幹了許多壞事,但房子的所有權還應屬於那夥強盜的。而這些動物用所謂的“驅趕”行為,用怪異的聲音恐嚇了房子的主人,然後以此嚇跑了他們,並佔領了房子,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新主人,換句話說,也是以“強盜”的行為,強盜了強盜們的房產。可見,它們也成為了新的一夥強盜。

最後,故事的結局也不理想。原本是嚮往著成為不萊梅的音樂家們,可是,它們卻放棄了最初的夢想,而是永遠定居在那個強佔來的小屋裡,並沒有再實現自己成為不萊梅的音樂家的願望。它們只貪圖眼前的安逸,不再為自己曾經立下的志向而去努力,最終,這四個動物放棄了音樂家的夢想,也就沒有堅持走向不萊梅。我認為,故事首尾不一致,讓讀者有些失望,有種半途而廢的感覺,真替它們感到惋惜。

童話,終歸就是童話。只有讓讀者們覺得有趣,那麼寫童話的作者也算是勞苦功高了。只有讓讀者感到快樂,富有童趣,那就不會再計較細節的不足與問題了。你們說呢?

《家》讀後感6

很小的時候,讀過巴金爺爺的《家》,當時印象不太深,長大後閒來無事隨手還會翻翻這本書,每次看完都熱淚盈眶,感動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我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悽慘,動人。

小說中的人物有七十來個,但個個性格逼真,栩栩如生。有專橫,思想封閉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還有接受新潮思想的覺慧,覺民,琴。《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慧,覺民,覺新三兄弟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形象,覺慧絕對是一個勇敢的新青年,他敢於和兵對抗,在報紙上諷刺那些封建的人;覺民是一個卡在覺民與覺新中間的一類人,他一開始也是順從家庭,滿腹不願,後受到覺慧的印象才反抗的;覺新從小受到的教育,家族的種種規章制度,社會在不知不覺中對他的影響,造成了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地選擇了逃避、忍耐、順從,使他有了作輯主義,無抵抗主義,也正是這兩種主義毀了他,以至於自己對於心愛的人——梅,不聞不問,一直到梅的死。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卻因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令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章節。一個是第二十章節中,那段夜晚遭遇了一場戰鬥的描寫,尤其是屋外打起來了,大公館內那種人人都擔驚受怕的那種神情,描寫的十分逼真,讓在室內看書的我,也有種心跳加速,不安的感覺,巴金爺爺描寫的這麼栩栩如生,我猜他也一定品嚐過這種恐怖的味道吧。還有一個是第三十八章節的覺慧與大家分離的那一段,我讀著讀著就哭了,因為那段生動形象的描寫了那種苦的感覺,令人有身臨其境的苦感,眼淚情不自禁地撲簌簌的掉下來,滴在紙上。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家》的那些人物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骯髒的官員。這些官員依仗這自己權力大,官位高,到處橫行霸道,欺壓別人。使他人順從自己;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官,他們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肆無忌憚地從公家手中榨取錢財,是門門精通。社會中也有像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一類的青少年,他們整天沉迷於網路所變換出的畫面,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瀰漫於空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那神聖的光芒。

當今社會在進步,會不停的進步,它不會因為某個地區的封閉,羈絆而不停止。總之,這本書對舊社會的封建禮教和壓迫人們的分子,進行了嚴厲的批判與控訴,給予了那些被壓迫人民無限的關懷,讚揚了那些敢於反抗舊社會會封建禮節與規章制度的人們。

《家》讀後感7

前幾日,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家》是一部能充分體現巴金先生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這部作品 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文章的主人公——覺新,是巴金先生花費了很多筆墨才描繪出來的。覺新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有著很大的分量以及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覺新做為長房長孫,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為此,他出國留學的夢想破滅了,他心愛的梅嫁與他人,最終他深愛的妻子也因此慘死郊外,連在她臨死前二人都沒能見上最後一面。他那毫無原則的苟且順從,犧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別人的幸福甚至性命。這完全是因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無疑義的聽從著家人的擺佈。覺新的悲劇,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是,將這一切過錯都推給覺新,似乎也太殘忍了。他如果不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他如果不是長房長孫,他的人生還會是這樣嗎?可是,他就出生在這樣所謂的“富貴之家”,又偏偏是長房長孫,他從一出生便註定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他是整個家族的未來,他承載著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個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為重。因此,他很難把視野投向整個社會,也就不會針對社會弊端做出抗爭。

寫到這兒,我已經開始不討厭他了。相反的是,我好像開始同情他。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註定走向腐朽和墮落。家族的逐漸腐化令覺新認識到它所嚴格遵守的舊傳統再也無力支撐起這個家,現實的巨大壓力使覺新變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是不可動搖的,因而在紛亂的境況中他只有選擇墨守。

還值得一提的是,全文到處閃耀著青春的氣息。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堅定。他最初與俾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迫得投湖自盡。而後,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脫了這個家。也許他會變的不富有,但等待他的將會是屬於他的天空。在那兒,沒有任何封建禮教的壓迫,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心。 作品通過以覺慧為代表的青年一代與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封建腐朽勢力的激烈鬥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腐敗與黑暗,控訴和揭示了大家族和舊禮教、舊道德的罪惡以及吃人本質,並且揭示了其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同時,作品還以極大的激情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以及他們與罪惡的封建家庭的決裂。

《家》讀後感8

讀《家》一書對高覺新有了極深的同情,也產生了對他的欽佩之情。同時,家在不同人眼裡是不同的。

“家”在有些人眼裡是溫暖的依靠,是可以放鬆,休閒,解壓的小木屋,是幸福,是快樂的。

“家”在有些人眼裡是賴以生存的寄居地,是在風雨後能給予你安全感的安全屋,是安心的,是穩定的。

“家”在有些人眼裡是一個“窩”,雖不奢華卻能得到慰藉,是滿足,是圓滿的。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

可在巴金眼裡,“家”是“一片無盡的沙漠,又是一個狹小的牢籠。”在他眼裡是不幸福,不快樂,不圓滿的,有的只是無情冷酷和束縛。

在這個家裡,有封建的祖父,諂媚的姨太,腐敗的兒子和懦弱的孫子。可也有兩個人,他們倡導和平自由的'社會,他們就是覺民和覺慧。

他們曾迷茫,也曾痛苦,但他們勇於反抗,不肯接受這命運的束縛。覺民要和琴在一起,就不顧家的反對,最終他贏了;覺慧喜歡鳴鳳未表達鳴鳳就自殺了,他最終也選擇遠離這裡到別處深造,他也贏了。可有一個人,他徹頭徹尾的輸了。他不像覺民全盤皆贏,也不像覺慧失一得九,他,全盤皆輸。

他就是覺新,一個loser;也許,他在書中只是個次要的角色,也許,他只不過是作者就舊社會的一個例子,但是,他的存在就是鑄就覺民兩兄弟的新社會主義的人。

他作為家裡的長子年紀輕輕就被迫結婚,放棄了梅,好不容易適應了歪曲的生活又扛上了“社會棟樑”這個擔子,適應了工作又要管理雜事,好不容易將一切處理的井井有條遠嫁外地的梅回來又勾起了昔日回憶,可最終梅鬱鬱寡歡而死,而不久後,瑞鈺又因難產而死,只剩下他一個人“苟活於世”。他總是在痛苦時得到一絲安慰,又在最開心時跌入谷底。

有人說他懦弱,說他不反抗,自己弟弟也嘲笑他為“無抵抗主義者”,但我認為他是想反抗的,只是年少懵懂,不諳世事,所以才不會反抗,他是舊社會一位受害者,卻仍要受冷眼和嘲笑,我替他抱不平。

我認為覺新是一個默默付出者,為了大“家”不辭辛苦工作,又忍受著親人的譏諷,不容易,很少有人瞭解他。對比民國教育家陳布雷他更為悽慘,陳布雷還真正風光快樂過,可他卻從頭至尾一直苦痛著。而最後,他也替覺慧料理好一切,放手讓覺慧遠去,可留下的,只有“家”的重擔和數不清的孤寂歲月。

他是家的主人嗎?不,他只是一個服務者。

瑞鈺也是個可憐人,因為丈夫的懦弱而喪失生命,至死未見丈夫和兒子,令人悲嘆。

《家》這部作品讀起來十分費力,因情節的大起大落導致我的心七上八下,時而激情澎湃,時而憂鬱難過,時而痛心疾首,又時而悲痛欲絕。

《家》是一個時代的標籤;《家》是一個不滿的傾訴;《家》也是一個令我們撫今追昔、以史為鑑的珍寶。

《家》是本好書。

《家》讀後感9

家,是將無情歲月裝點成溫馨時光的心靈歸宿;家,是把凍在心頭的堅冰用溫情融化的人生暖爐;家,是風中雪中遠端歸來的遊子們心中堅定信念的來源之地。家這個字,無論何時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都是詩般的美好,它是一種信念,一種力量,支撐著我們在漫漫人海中敢於開拓。但在那個年代,那個社會,家這個字對於青年來說卻是一道真實可感的枷鎖,它不停地壓制著“她們”那顆鮮活跳動的心,就像一個巨大無比的網,籠罩出一片陰影,令人窒息。

在巴金先生寫的《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不是高家祖孫幾代之間不同思想的激烈碰撞,反而是活躍在字裡行間的那些俏麗的身影――那些個性鮮明的女孩們,梅,瑞鈺,鳴鳳的遭遇讓我深深為生活在那個黑暗封建的時代的少女感到同情與惋惜。她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來自不同的階層,擁有不一樣的人生軌跡,但都逃不過封建思想對她們的殘害與壓迫。

梅,正如她的名字一樣,她就像綻放在白雪中的一朵清冷孤傲的梅花,不爭不搶,但也從來沒有能力與勇氣為自己的未來爭取什麼,她只是默默忍受著漫天飛揚的大雪,只能拖著早已被折磨的虛弱不堪身體計算著自己還能在無窮無盡的雪中熬多久。最後,她走了,她帶著怨恨,離開了人世。而這場悲劇的一切,開端竟幼稚的可笑――她的母親,在決定她終身幸福的前夕,與高家太太,即與梅情投意合,青梅竹馬的高覺新的繼母發生一次無謂的爭執,兩家太太抹不開面子,拆散了他們。這也是梅婚姻悲劇的開始,也是梅痛苦的根源。

而瑞鈺,高覺新後來的妻子,這個擁有親和力的善良女子,她真心的對身邊的人好,從不像其他太太一樣苛責下人,寬厚待人,對待她愛的丈夫,更是將所有的少女情懷傾注於他。愛屋及烏,對待被勒令待著家裡不準參加學生運動的高覺慧,她也用女性細膩的關懷顧及了他,讓他來下棋,怕他一人待著心裡煩悶。但順從與善良沒有給她帶來好結局,高老太爺死去後,快要臨盆的她被陳姨太一句“在家裡生產,怕衝撞了,會有血禍”就被要求搬到城外偏僻潮溼的小屋去住,丈夫早已被環境壓迫的無力反抗,她只能流著淚點頭,最後難產死去也看不到丈夫最後一眼,因為“男人進了產房會走黴運”,覺新這次拼命反抗也無用了。

這兩位女子都沒有做錯了什麼,相反,她們用自己的天性與純真為那個黑暗社會增添一絲不一樣的.光輝色彩,但她們錯就錯在不幸生在了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她們的悲劇,不會是舊中國的個別現象,而是無數女子悲催命運的縮影。她們擁有富足的生活,但她們同時也被無數繁文縟節所約束,甚至她們連未來也不能自己決定。她們也擁有一定的學識,在新舊思想衝擊的社會,她們也有渴望自由的思想,因為懂得,所以想要反抗,因為反抗無力,所以反而加劇了她們的痛苦。家帶給她們的,既有短暫的溫馨也有長久的悲劇人生。家的意義,早已失去了光彩。

慶幸我們生活在新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幸福一往無前的奮鬥。家的意義重新被鍍上光輝溫暖的精神。

《家》讀後感10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不錯。其實眼睛確實是通往心靈的一扇窗戶,但卻並不是唯一的窗戶。

《盲音樂家》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天生盲人彼得如何從因先天缺陷痛苦絕望而到最後成為一個受人敬仰的音樂家的故事。這本書裡描寫的不是催人淚下的勤學苦練——沒有不眠不夜練習的辛酸的音樂家生活歷程的描寫。有的只是令人揪心的關於一個盲人的心理生活歷程的故事。

得自幼失明,但是上帝為他關上了一扇窗必然會為他開啟一扇門——他的世界是黑暗的,但是也是繽紛多彩的,是五光十色的。他擁有常人所不能及的靈敏的聽覺——他能僅靠聲音的辨別便把周圍的人和環境區分開來,他可以通過某些意識區分白天和黑夜,他甚至可以依靠音樂區分顏色之間的區別……然而這些本領並不完全是上天賦予的。

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聽到的聲音越來與紛繁多樣,聲音之間的跌宕起伏越來越明顯,彼得開始感到惶恐和茫然,他感覺到不知所措——因為這些都是他所不瞭解的,不熟悉的。對於環境的茫然無措和內心對於某種未知的東西的不滿足造成了他鬱鬱寡歡的怏怏不樂的甚至是痛苦的生活狀態。他內心的渴望隨著成長越加地被放大,他渴望瞭解生活——瞭解不同的聲音,瞭解內心所向往的光明……然而渴望的越多他內心的痛苦就愈加深重,他痛恨自己的先天缺陷,他甚至覺得就連街邊的盲人乞丐都比自己來得幸福——雖然他是地主的獨生子。

讀完這本書,我始終覺得使彼得真正痛苦的是他內心對於“光明”的追求與渴望——是他那永遠不滿足的追求使得他最終得以“復明”。如果沒有這前半生的痛苦的'追尋和對於光明的探索,那麼他就永遠都只能生活在黑暗中,只能永遠成為一個性格乖張暴戾的像敲鐘人一樣的庸碌的人。同樣是天生的失明,彼得最終成為了偉大的音樂家,而葉戈裡卻最終只能成為一個終日埋怨生活,沉溺於個人對於光明的幻想中的呆板的敲鐘人。生活是千變萬化的,即使起點是一樣的人最終也會走向兩個完全不同的極端。

我在設想:如果我也不幸成為了“那些不幸人”的一份子,那麼我會怎麼辦呢?如果我能像彼得一樣對於光明的追求永不止步,那麼我或許會成功;但是如果我像葉戈裡一樣對生活只剩下埋怨和失望,那麼我將永遠失敗!

引用《小貓杜威》中的一句話:“生活、愛和希望絕不是那麼簡單。幸福永遠無法預測。你會在最幸福的時刻受到襲擊,而且永遠猜不透原因。”既然我們不能預測生活中的幸福和不幸,那麼就讓我們用對幸福充滿期待的心靈去活好每一天,要用一種永不滿足的追求去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就像彼得最終戰勝黑暗迎來光明一樣,我們最終也能取得屬於自己的光明人生!

《家》讀後感11

家,一個愛、溫暖、避風港的象徵,但在巴金筆下的這個舊社會中的家卻是惡魔、監獄、劊子手。

小說中,有很多情節讓我感到悲憤,感到惋惜,感到痛心!但我暗暗為自我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激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

在這樣一個大家庭中,梅、琴、鳴鳳、瑞鈺都有不一樣的性格和結果。梅,因母親的態度而與覺新擦肩而過,並早早地做了寡婦,在與覺新重逢後,又因自我的感情不能抒發而抑鬱成病,吐血而死;琴,讀了幾年書,進取地與覺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婚姻,在覺新和覺慧的幫忙下最終取得了勝利,真心地在一齊,過著幸福的生活;鳴鳳,好一個烈女子!為了自我純潔的感情,不惜拋棄自我的生命也不願毀了自我,我真佩服她在這個封建大家庭中毅然選擇這種壯烈的方式反抗;瑞鈺,一個善良貞靜的人兒,任人擺佈,因肚子裡的孩子受到眾人的排斥,被趕到城外的.一間陰暗潮溼的房裡,而他的丈夫覺新太懦弱,導致了她在生下雲兒後離開人世,這使我憎恨迷信,憎恨懦弱。這些女性人物表現出了在封建社會裡有太多的人做了許多不必要的犧牲品。

三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著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不敢揹負不孝的罪名,他屈服了,理解了,忍受著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失去了所愛的梅,失去了賢惠的妻子,失去了無數個反抗的機會,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終,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最終幫忙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覺民擁有提高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提高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我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忙,贏得了琴——一個提高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覺慧,不但擁有提高的思想,並且意志堅定,他帶著一個單純的信仰,不放棄,向目標大步走去,要做自我的主人,不要有一絲遺憾,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最終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感情,犧牲了一個原本完美的生命。高老爺的封建思想、整個社會制度、整個迷信奪取了多少人年輕的生命!

“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我把幸福爭過來!”我會和巴金一樣記住: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完美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活力,我們的心裡洋溢著愛!那麼就讓它作為我鼓舞自我的源泉吧!

《家》讀後感12

一開始通覽書單,我最先決定讀的書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易中天的名聲曾經在央視百家講壇的品三國裡就聽到過,因此對他很感興趣。我最討厭的歷史教師就是那種在課堂上一副老氣,總是照本宣科,把我們看得到的文字再複述一遍,甚至為了只是考試而劃重點,我喜歡那種教自己理解的歷史,用自己的話語方式讓歷史“復活”,讓歷史走近生活走近我們學生的歷史老師。高中時期雖然學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長學識淵博的歷史老師,他就能夠將自己理解的東西生動的展現,歷史課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講課藝術,把哲學史、思想史上這個抽象、深奧、複雜的話題,講解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關老子和莊子部分的,因為高中時期曾經對莊子的“上善若水”這句話極為喜愛,而老子也似乎成為了“智慧”的代名詞。老子給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大家可能會想到我們都知道進化論,進化論的`觀點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說是物競天擇,弱者生存。而易中天就可以把類似思維含量高的東西以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比如,“我讀《老子》這本書,感受有三個字:老、大、難”。這句話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馬想去了解怎麼就“老、大、難”了。他後面的文章語言也很幽默詼諧,很能夠吸引我的注意力,至少在看的時候不會太累。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論著實能夠讓一些出於劣勢的人得到些許安慰。同時我覺得強者同樣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每個人都會有處於劣勢的那一天,以退為進,才是大道。易中天談到了要能忍能裝,現實生活中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最終報仇雪恨的並不少,可是真正能夠做到遇事不衝動的人又有幾個呢?於我而言,我需要學習的就是在各種情況下學會冷靜,只有冷靜了才能正確權衡利弊,才能繼續去“裝”。

至於莊子,如他所說,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夠滋潤卻又不與相爭,而停留在別人都不喜歡的地方(低窪處),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善,說話善於恪守信用,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如果為政者如此,就能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吧。“潤物細無聲”是我想到的一句話,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是離不開水的。這裡,水就成為了所有人身邊不可或缺的一個東西。“以柔克剛”也是極為高明的一條處世之道。而水應該是當之無愧“柔”的典範了,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寫照。特別是在這個弱者強食的社會,當所有的人都在極力變得更強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時,只有如水一般的人會給人舒適之感,讓人信任、親近。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明淨、清澈的朋友關係便成了對友誼至高的評價。我自己對“水”極為推崇,這或許和我的性格亦有關係。

《家》讀後感13

一定有很多人都聽說過巴金的《家》、《春》、《秋》,他們說它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但實際上讀了它,品味它,感覺它帶來了震撼和多少人?在上個世紀的20年代初,中國仍處於封建社會的封建制度中,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和家庭制度的縮影,它講述了一個封建家庭在那個時期的故事。

一個思想,意識,有抱負的年輕人出生在封建制度下的社會裡,可以說是天生的,如果他碰巧出生在一個古老而專制的家庭裡,那就更不幸了。黑暗的社會,同一家族的黑暗,像一個看起來明亮奪目,綠色的,裡面是腐敗,充滿荊棘的`籠子裡,它將自由心堅定地在裡面,讓它慢慢腐敗免費進入廣場,絕望的想安靜地繁殖。心不堅,弱不怕人,決心不趕出籠子。當他們衝出鳥籠時,他們不知道該去哪裡。他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堅強、乾燥的家庭的支援,他們將如何生存。他們無法預測被俘的人的命運。

他們不知道,他們不敢想象,他們無法預測,他們只能低著頭縮在他們他們早已無忍受卻又不得不忍受的牢籠之中繼續他們行屍走肉一般的生活。而真正的勇敢者,有鐵一般意志的人,一定是隨時隨地都在尋找這開啟牢籠的方法,他們有理想,有目標,在一條道路上堅持不懈的前行;他們不需要家族,並不代表他們冷酷無情,只是他們不想再帶著面具虛偽的生活;他們不去預測自己的失敗,只因他們堅信自己定能成功。

這樣的人,一旦找到機會,哪怕只是一點點的縫隙,也一定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撞破牢籠,張開翅膀,朝著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展翅,翱翔。從表面看,高家一家人知書達理,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立法森嚴,但實際上。在這個大家族中處處都存在著激烈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高家的三位少爺,大哥高覺新,二哥高覺民,三弟高覺慧,三人雖是親兄弟,性格卻各不相同。

老大覺新善良卻怯懦,接受過新思想的啟蒙但封建的傳統思想已經在他的腦海裡深深地紮根。他就像那第一類人,內心的掙扎讓他永遠也無法真正地衝破牢籠。祖父的話對於他來說就像是法律,是維持這個封建家庭的支柱,而他卻又對新青年表示出同情,幫助覺民逃婚,覺慧離家出走。他不敢過多地接受新思想,卻又痛恨封建的制度,他夾在弟弟與祖父中委曲求全。而他的“不抵抗主義”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的生活,他的逆來順受卻造成了他與妻子瑞鈺,表妹梅三個人的愛情悲劇。

二哥覺民與三我的弟弟是另一種敢於與人鬥爭,敢於說出不合理的事情的人。他們受新思想的影響,對封建家庭不滿意。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青年運動,滿腔熱情地開始發表和推廣先進思想。但人們更新鮮,更穩定。這個新角色有點緊張,但他很生氣,但想不出合理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勇敢地愛上了家裡的女孩,卻無法阻止她跌倒。最後,他選擇離家出走,完全逃離了那個氣喘吁吁的籠子。認為最終命運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它揭示了封建社會吃人的結果。封建社會和繁瑣的家庭制度必然會衰亡。

《家》讀後感14

古人云:“開卷有益”,書是前人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它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源泉。莎士比亞曾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讓我們的頭腦有知,明智而知不足,擴充知識以外兼可涵詠性情。對於教師而言,讀書不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更是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辛燕工作坊每週推送坊員讀書筆記一篇,使坊員之間形成追趕超越積極讀書,讀好書的讀書氛圍!

成人在藝術教育中的角色

《我是兒童藝術家–––學前兒童視覺藝術的發展》一書是美國高寬課程模式的系列著作之一,主要闡述了高寬課程模式中兒童藝術能力的發展。

閱讀

高寬課程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它主要以公立幼兒園兒童為主要物件,以幫助兒童學會主動學習為基本價值取向,以系列關鍵經驗為主要學習內容,以計劃、行動和反思的活動教學為基本組織形式,旨在讓孩子們對周圍的自然與社會具有高度熱情和廣泛興趣的一種幼兒園課程模式。

《我是兒童藝術家》中探討了視覺藝術在幼兒發展中的價值,提出了一種新的藝術教育法–––單項深度法,以藝術媒介為核心,分為引入、拓展、創作、反思四個階段逐步熟悉藝術媒介,發展幼兒的藝術感受力和藝術表現力。

在《我是兒童藝術家》閱讀中,我感受到美國學前教育教師對兒童在藝術教育中起到的深入引導的作用,這一點還需要我們國內教師客服一定現實因素,積極學習。成人應最大限度地支援兒童的藝術發展,不僅僅是教師,也包括家長。在幼兒藝術創作過程中,我們應更加重視過程勝於結果,提供與真實生活之間的聯絡,鼓勵兒童去探索、創造和對自身的藝術體驗進行反思。

其實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兒童藝術領域方面的發展,成人通過支援兒童的藝術創作與藝術表現,幫助兒童整合了其他領域的'發展。包括空間關係、語言、感覺、記憶、閱讀、數學和社會技能。藝術創作幫助兒童理解了遠近、上下與前後之類的概念。欣賞與討論藝術的過程也是兒童分享各自觀點、學習他人看問題的角度的過程。成人還應提供具體的、與兒童生活相關的學習材料。他們能夠表現真實生活中的人和事,並且觀察到他人是如何使用藝術材料來傳遞和分享自己的體驗的,逐漸地豐富和擴充套件兒童的獨立探索。成人能夠幫助兒童自然獲得感覺、創造與欣賞視覺藝術的能力。

總之,作為成人如果能夠靈活地使用材料和空間,在生活開放性地將藝術納入其中,並且對兒童的興趣和能力負責起來,他們就是有效的藝術教育工作者,也能為每個兒童提供個性化的藝術教育。

《家》讀後感15

傅斯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健將,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學者和卓有成就的歷史學家、教育家。

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在相當長的歲月中人們對他了解甚少。1919年元旦,新潮問世。第一期出版後,在社會上反響很大。傅斯年在很短的時間內,先後發表了《怎樣做白話文》、《中國文藝界之病根》、《白話文學與心理的改革》等文章,並創作了《深秋永定門城上晚景》、《老頭子和小孩子》、《心悸》、《心不悸了》等自由體新詩。在北大師生中,文言功底差而贊成白話文的多,文言文寫得好卻贊成白話文的就極少,而傅就屬於後者。他雖然國學根底很厚,文言文寫得很精彩,但卻深知提倡白話文是文學革新和學術革命的關鍵,所以才追隨胡、魯、陳等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積極倡導白話文運動。

在這場運動中,阻力也是很大的。其中,最頑固的要算文學系的黃侃教授。在一次講課中,黃反對胡適提倡白話文,並讚美文言文的高明。他舉例說,如胡適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電報必雲:“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啊!”長達11字。而用文言則僅需“妻喪速歸”4字即可,只電報費就可以省三分之二。

火燒趙家樓將五四運動推向高潮,不過,傅斯年並未繼續學生 領袖之路,他志不在政治,而在於學問,

。傅斯年講授《中國文學史》,並沒有現成的講義,常常需要刻鋼板油印講義。他不僅授課受歡迎,而且十分關心學生,對成績優秀者獎掖有嘉。傅斯年不但是一位大氣磅礴的學者,卓越的學術組織領導人,還是一位日常生活非常嚴謹的傳統知識分子。

對於教育改革,傅斯年有自己的考慮。1949年3月,胡適由美國來臺,兩人對教育制度進行了深入探討。傅以為,中國的學校制度,可以說是抄襲的,連模仿都算不上。因為模仿要用心,抄襲則隨便。莫名其妙、興之所至,便是學校制度的.現狀。胡適以為,世紀初的學校,章程譯自日本,日本也是抄襲的,中國教育按這個行不通。民初,又學美國,結果長處沒學來,短處卻學了不少。每任教育部長上任,又有新見解、新作為,舊的不改,新的激增,使學生課程繁難,嚴重摧殘青少年身心健康。

傅斯年說,從教育宗旨看,中國仍是傳統的讀書做官論,於是認字的越多,學校辦得越多,社會寄生蟲越多。衡量一個學校成功與否的標準,一是學生是否具有運用課本知識動手實幹的能力,二是能否將所學知識與課本知識聯絡起來。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學生成為社會廢物和遊民。教改的另一原則,則是教育大眾化,以獎學金解決寒門學子的入學與上進。

他辦的四件大事,一是中山大學的文學院,二是史語所,三是北大復員,四是臺大,都是最大的成績。

傅斯年先生,偉大的教育家,讀完他的經歷,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他的“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會一直銘記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