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人間草木》讀後感(13篇)

讀後感2.02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間草木》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間草木》讀後感(13篇)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1

看汪曾祺的《人間草木》,惹起我無盡鄉思。

他說:“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難聞死人。”小時,上學前,放學後,就愛在亂草叢中鑽,有時會不小心,沾惹上那些臭兮兮的臭芝麻,粘在衣服上怎麼也揮掃不去,有時竟就帶著那身臭氣進學堂,好在那時有幾個孩子沒這樣被臭芝麻沾惹過呢,倒也沒覺得與眾不同。

他說捉天牛,他們也以為天牛頭上的觸鬚有一節就有一歲。想其小時,捉到天牛,用繩子系在觸鬚上,我們也是數它的觸鬚有幾節就認為它是幾歲,如果剛好是十節的話,那是很高興的事情,我們會很隆重的給它過生日,用很多的青草葉嫩樹葉來做生日禮物。天牛是童年時期的好夥伴呢。

他說:“我每天醒在鳥聲裡。我從夢裡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我有何嘗不是呢,清晨在有鳥鳴做背景音樂的夢裡醒來,聽著熟悉的啄木鳥清脆的.“篤篤”聲,喜鵲的嘰嘰喳喳聲,其它鳥兒婉轉的歌唱聲,一天就從此明快起來。尤其是早春時節,當幾天連綿的冷雨後,一清早能聽見窗外婉轉清脆的鳥鳴,就知道窗外肯定是一個陽光的明媚,心情一掃幾天的陰霾,彷彿所有的好心情都是鳥鳴所賜,聽著就是那般的喜悅。

他說:“我愛逗弄含羞草。觸遍所有葉子,看都合起來了,我自低頭看我的書,偷眼瞧它一片片的開張了,再猝然又來一下。”似乎就是我小時逗弄含羞草的一幅白描,舅公家在陽臺上養的一盆含羞草,每次去時,就會粘住不走,一遍又一遍用手指輕觸柔嫩的葉,看她含羞的低頭,不勝的嬌羞,竟怔怔。

他說昆明人家喜歡在門頭上擺放一盆仙人掌以辟邪。我想起了我家門頭上那一盆長得極肥大的仙人掌,倒垂著披掛下來,肥綠的掌葉,猝然開出極燦爛極豔麗的黃花,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那一片明黃,給遊子一種熨貼的溫暖。

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醬醋茶來之不易。細一想所謂“柴米油鹽醬醋茶”全都指著人的那張嘴,這些也全都出現在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之中。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2

汪老先生那一篇《衚衕文化》是北京人的生活寫照,那麼樸實的語言,卻留下無窮韻味。是感慨?是懷舊?深深的文化氣息瀰漫在圖書館一隅。

離開浩如煙海的小說區,在散文專區的架子上搜尋。

終於,這個灼熱的夏日,我還有幸品讀了他的《人間草木》。

餘秋雨的`散文多少有了商業的氣息,易中天的三國只品出自己的味道,韓寒郭敬明忙碌著展現80後個性。俗世匆匆,讀書,本應該是一種享受。

汪老先生這本集子,並不是一本純粹的花草鎖記,細品,他的筆墨下描繪的一草一木帶著盎然詩意,真可謂悠悠人間草木情!

他的散文已臻化境,其文字技巧用爐火純青來形容並不為過。他的散文沒有空泛的好為人師的大道理,也少有巨集大題材,流淌在字裡行間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愛好,瀰漫著文人的情調。

其中的一篇《昆明的雨》詠道:

“蓮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

木香花溼雨沉沉。”

最後一句是我的摯愛。

抹著溫潤光澤的修長葉子,沁著花香的連珠花朵,木香花在絲絲細雨中柔情纏綿。纏綿中又不覺嬌柔,品茗,或斟酒,人間的閒逸之情淋漓盡致。

又如《花園》中寫道,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園是我們家最亮的地方。雖然它的動人處不是,至少不僅在於這點。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於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魯迅的《百草園》意趣豐富,汪老先生這篇則是鄉情四溢,咂摸幾遍更是意韻無限……

“巴根草,綠茵茵,唱個唱,把狗聽。”鄉土氣息撲鼻而來,展現的淳樸魅力並非在紙上褪了色。

再如《夏天》中“牽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開,午時即已萎謝。秋葵也命薄。瓣淡黃,白心,心外有紫暈。風吹薄瓣,楚楚可憐。”

真的是婉約唯美,頗有深情。

《山丹丹》、《枸杞》、《槐花》那幾篇,生活中淳樸的細節被藝術之筆披上了美的華衣。

讀一本好書當然需要幽雅的氛圍,且聽風吟,且聞雨露,且潤甘霖。

悠悠人間草木情,恰似一杯清茗賞沉浮,道盡世間滄桑幾多愁。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3

就在今天早上,讀完了汪曾祺老先生所寫的散文集《人間草木》。本來想寫個梗概給大家看看,結果發現編後記中寫的很全,寫出了汪老被草木動物觀察的細緻,也寫出了情懷。那我只好沒得寫啦。轉念一想,我也是一個頗愛草木的人。所以也就寫寫我與草木的二三事吧。

花裡面我養過的花的品種搬著指頭就可以算出來……但是我最愛家裡的吊蘭。我記得那還是上國小時爺爺送給我的一盆。嗯,到現在還活著!

有啥趣事呢?就是我家那盆吊蘭本來好好的,後來不行了,葉子泛黃,有的枝條軟弱無力。施肥澆水……都不管用,還是老樣子。後來覺得是土壤不行了,我和媽媽就開始給花做手術。結果把土拿出來,把跟搬開,發現中間好大一個蛆。原來是它,換了新土,剷除了害蟲。我的花自然健健康康,活到了現在。吊蘭開花,花是白色的,白中帶點綠,有著黃色的蕊。一切是那麼淡雅素淨,一切是那麼有骨氣。這也是我這麼多年喜歡吊蘭的原因。

我也喜歡竹子,同樣也是喜歡她身上那股傲然挺立的氣質,怎一個美字概括!

後來去了南方,見的花更多了,長在高高的大樹上的,或者長在盆裡面的,或長在地面上的,或者依偎在大樹旁邊的,顏色有紫的黃的紅的白的`……但是我更加覺得花應該種植在人比較少的地方,因為那樣,少了喧囂,多了幾分安靜,該賞花的人還是會去賞的。

還記得學校桂16旁邊的那顆花樹,本該很美的,但就是因為種在了學生流量比較大的地方,少了幾分美,每逢下雨,踩著花瓣,泥與雨水混合在一起,簡直像一坨垃圾……

汪老給《草花集》寫了個序,還特別解釋了一下草花不是花草,草花專指那些不名貴,但是容易種的花品種。隨便把她丟在那個旮旯裡,只要給一撮土就得。

我就想,以後我的院子裡也要種滿花花草草,不需要多麼名貴,閒暇的時候,坐在她們旁邊,看看這些花花草草,聞一聞帶有青草氣息的淡淡的香味,也是一種樂趣,妙哉妙哉……

最後啦,改編汪老的一句話做個結尾。

有的寫,就寫幾個字;沒得寫,就空著,斷斷續續,長長短短。什麼時候意猶未盡,就收場。當然我與小動物的那些故事也可以寫成個《人間動物》但這名字些許就沒那麼雅緻啦!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4

超越人生的殘缺和不完美,似乎只得藝術和宗教兩條路徑。前者,周寧在《人間草木》第二章裡多以“審美”一詞加以表述。

不知是單純評價蘇曼殊還是統概藝術創造和藝術化人生,周先生在文章裡提出審美在經過“失重”、“放縱”後卻難免“落空”的過程窘境,並進一步指出其原因是審美是通過主體內心的充實、更新,彌補人生的殘缺,這較之大部分宗教捨棄自身、拋棄身外的修行過程輕薄了許多。

真如周先生所言,那麼藝術創作或者詩意化生存就只是徹頭徹尾的短暫醫學專用,如不能從藝術生活過渡到宗教生活,感性便成為自加的罪過。

也有道理。

宗教是決絕的,割裂因而能不再受困。與之相比,審美更像是徒勞的修補。

開始“嚴肅”地思考自己的'生活,深感自己的感性真是萬分險惡。

讓我我試著很感性(很裝)地描述寫一下與這本書的遭遇:

我陷入北京路附近的一仄小巷子,“學而優”書店的燈箱廣告有些漫不經心地亮著。只有兩個店員模樣的女子蜷在一樓正堂的藤椅裡,不大的正堂因為燈光暗淡似乎有將她們淹沒的態勢。我想這正該有咖啡的香味,於是連步走上窄窄的樓梯,並對綠色的牆面致意。

二樓亮堂點,我告訴店員我要買一本叫作《人間草木》的書,周寧寫的。

另一店員去找的時候,我隨手翻看擺在當前的《書屋》。因為惰性,我已有一兩年沒買這本雜誌了。

一分鐘後,店員好像剛完成了一次長跑,手裡正拿著《人間草木》。她有些抱歉:先生,書名是“人間竹木”吧?我一下被擊倒,但我像士兵生疏了用槍的方法但篤信自己開火的能耐,很快鎮靜下來。說,那是仿篆書的“草”字。書脊上偷看到的“草木”二字消除了我的遲疑。於是兼收得書後的滿足和獲勝後的喜悅,交錢下樓。

頭一天,我在《南方都市報》上看到《人間草木》書評。

用很熟悉的狀態、裝模作樣地寫上面幾段描寫的文字,過程中我很感自由。過後會怎樣,真用不著想。現實還容不得你像寫字一般遊戲對付。

還得感性下去。因為刻意改變自己無異於又加大殘缺的可能。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5

我一向對散文是敬而遠之的,這種痛還是來自於高中時期,不管自己如何拼詞造句,作文分數始終保持在中下水平,成績很穩定。那個時候十分羨慕小笨同學,看似隨意寫出的幾句話,就可以拿到作文高分,十分不解。最近有些疲累,這天下班後,我打開了躺在kindle中有一段時間的這本散文集,打算讓我這個快禿了的腦袋切換一種模式,放慢一下,放鬆一下。

我在每開啟一本新書的時候,總會有種默默的小興奮,直到最近流行起來了盲盒,我才確認了自己的這種情緒。開啟一本新書,就像是開啟一個盲盒,對此充滿了期待,同時又有些擔心其內容自己是否喜歡,在開啟這本《人間草木》時,這種情緒更勝以往。

我的擔心多餘了,在一開篇,我就被文中的詞句所吸引了,越往後讀,越發感嘆汪先生對細節描述的拿捏,對感情流動的捕捉著實是信手拈來,恰到好處。汪先生對食物的描寫實在是細緻入微,看其字,聞其香,品其味,尤其是在下班路上的我,越看越餓。

汪先生的字裡行間中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是的,我們生活在的這個世界其實充滿了玩味。夕陽下,沙灘上,一人一狗;車窗外,大街上,一老一少;又或者是,新雨後,屋簷下,一草一木,每一張定格畫面的`背後,都是生動的故事,都是百味的人生。快節奏生活狀態下的我們,無心留意身邊的美好。“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慢下來,適時地讓自己慢一些,感受一下世間的美好。

汪先生說北京人是愛喝花茶的,在我這裡是可以被印證的。記憶裡,爺爺那長滿茶鏽的茶缸,即使倒入一杯清水,也會伴有茉莉茶香;奶奶栽種的茶葉花,每次花開,我都會蹲在花盆前,鼻子湊上去,一口深呼吸,白色小花透著淡淡花香,沁人心脾。我也是愛喝茶的,但是沒有那麼講究,紅茶、綠茶、白茶、普洱什麼都喝,最愛是花茶。

今天對著茶杯發呆了好久,思緒千迴百轉,似乎想參透些什麼,卻又把握不住瞬間而過的靈動,於是我寫下了這篇關於茶的聯語,以結束今天的思緒萬千。

浮浮沉沉,世上福禍相倚;

釅釅清清,齒間甘苦留香。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6

人們總說著“人間不值得”之類的話語。當忙於征程,以為腳下阻隔著不可跨越的籬笆。殊不知,那不過是一排嫩草,不時提醒你:記得低頭看看,這個世界也能很美好。

汪老的筆觸就如他的名字般,柔情又不失風趣的美。他所描述的,不過是北京生活中的瑣碎——槐花開啦,用處極多;梔子花開得粗粗大大——“我就要香得痛痛快快,你們管得著嗎?盡顯幽默。他走遍老橋,踏滿青水,養蜂人和撿枸杞的老夫婦都是他畫卷中的主人公。

記得他在開篇即說“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是啊,萬物皆有溫度。在日常生活中,每每於夾縫中尋見花草,無論開得壯烈於否,總會驚歎一番美麗——其實也是在為生命的堅強喝彩。

也曾詢問過大人,為什麼那麼執著於侍弄花草,便是雜草小蟲也一根根揀走。不明所以,因為不諳世事。大人們往往予我幾句敷衍。而在汪老的作品裡似乎找到了答案。月亮做的梨花、玫瑰香味葡萄、雪白的花生仁……即使身臨紙外閱讀時窗外的陽光四溢,紙頁翻動間嘴邊的微微弧度,又不時被汪老的幽默張開雙脣。不經意間,也置身於夾雜煙火氣的花室中。

念念不忘的是湖邊撿枸杞的老夫婦。不為配藥,不因泡酒,只是為了消磨時光。穿著樸素,近水而行,彷彿時光停駐,世界只剩下你我的安穩。年至古稀,童心未泯,兩人相依相伴的踏實溫暖了我的心。愛就是如此簡單而直白,轟轟烈烈奔波追逐的年紀已逝,你和人間一樣值得。

寫學戲的郭慶春時京味兒濃厚。賣西瓜時瓜被軍用卡車撞爛的場景,也折射出北京那時的政治面貌並不光明。他用“晚飯後的'回憶”對郭慶春的一生進行描述,細膩又深刻,將郭慶春學戲的刻苦,買瓜的細緻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也讓我感慨郭慶春與招弟兩小無猜的純真和殊途末路的無奈。

與其說汪老是個作家,不如說他為“生活體驗者”。書是食譜,書頁是鍋,承載的是北京大街小巷的小吃美食文化。一路走走停停,一邊逛一邊嘗。享受著生活的煙火味之氣和清淨的氛圍。有人在眾人反對的情況下,辭掉高薪工作四處奔遊。多少人兒時的環遊世界之夢在嘈雜中淡然消失,又有多少人矢志不渝,兌現了承諾呢?

《人間草木》像是一本日記、一本手帳。煩惱的時候記得插上耳機,讓熱茶的濃煙肆意宣揚。當似乎身臨其境時,有個可愛的“老頑童”笑著跟你說——

“我門外的花開啦。來跟他們說說話吧。”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7

簡淡的筆墨描寫世間百態的清歡,草木山川,花鳥蟲魚吐露世間的美好與靈動。端起手中茶,方可天人合一,融化在大自然的淡雅樸素中。獨自一人,背靠綠水,面向青山,可謂是“人間之至味,清歡也”。

“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昆明的雨下下停停,似一位姑娘掀起她潔白的裙邊,指端從發間掠過,使人舒適愜意。一張畫,一首詩,體現昆明雨季使人動情之處。我雖沒到過昆明,卻也在汪曾祺的筆下看到了這座花香四溢,雨來人去的清城。遊走在雨後昆明的小道間,彷彿置身於世外,在靈動與淡雅中,品味花香與茶香融合在一起的淳樸。

“看花鳥看蟲魚,看的都是人生,談食物談故人,談的都是情懷。”平淡的手筆,耐人尋味的文章汪先生寫的不是作品,她談的是生活論的是生活中本該有的簡單。他讓我明白,人活著比的不是誰成功誰輝煌,比的是誰認真誰細心,只有認真體會世間百態的人才懂得什麼叫“生活”。

《人間草木》是一本適合閒人看的書,這裡的閒,不是無所事事,而是心無雜念。只有戒除浮躁的人才能理解它的韻味。

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在我讀《人間草木》時的感覺就像是與一位“生活家”最真摯的交流。他的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兩個字:不俗。我們以一種普通人的姿態與超凡脫俗的人對話,不正是一件榮幸的事嗎?

從江南秀色到小四合院,從舊人舊事到風土人情,每一個細節都有讓人痴醉的魅力。這本書中沒有大道理,也沒有多麼巨集大的題材,正是他的那份簡單和汪先生獨特的審美,讓我對他產生了別具一格的喜愛,讓我在無數個午後的下午細細品讀。

還記得那隻琥珀扇墜,那隻記錄了汪曾祺與奶奶許多回憶的扇墜。扇墜中的那隻小黃蜂形態如生,讓汪先生記憶深刻,再往後汪先生看到的琥珀中的昆蟲多少缺失了些靈氣。因為那些琥珀不是偶然形成的。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他們往往不是刻意的。就像我無意中看到的那篇文章中說的那樣: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點偶然。

讀完這本書,讓我不能忘懷的還是清歡二字。

清歡,是人間之至味。最美好,不過恬淡舒適,最愜意,不過《人間草木》。這本書教給我的不僅僅是生活的美好,更多的是他教給我面對平淡生活的勇氣,做一個食煙火的普通人就好。品味生活,做自己生命的主宰者,讓簡單美好的大自然伴隨我們,讓這個炊煙裊裊世間成為生活的主打歌。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8

都說草木無情,不解凡憂。在我看來,能在“無情”的草木身上看到有情的人,方才是真正的有愛之人。

蘇東坡算一個: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他說,草木中有時光的無情和生活的無窮。

王實甫算一個:碧雲天,黃花地,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他說,草木中有愛的纏綿和惆悵。

龔自珍算一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他說,草木可敬,自有一種人生的慷慨。

不知什麼原因,儘管當代作品層出不窮,作家很多,文章更是海量,但文氣充沛的不是特別多,其中能將草木寫得風流蘊藉、有滋有味的,數來數去,還就只有汪曾祺等寥寥幾人。

汪曾祺出身文人之家,他的父親和祖父,是鄉間的儒士,喜歡吟詩作賦,愛好金石書畫。汪曾祺耳濡目染,在傳統底蘊上佔了先機;後來師從沈從文,盡得鄉土抒情散文的精髓;本人又喜歡戲劇詩詞美食書畫,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晚年似乎全是為彌補世間好文章的匱乏而活。儘管他一家幾口擠在湫隘狹窄的兩小間陋室裡,白天寫東西要把桌上的雜物堆到床上,晚上睡覺要把床上的雜物搬回桌上,周而復始,他卻怡然自得。每天,汪曾祺在公共區域的過道里燒開水後,提回屋子沏上一杯茶,再點上一支菸,嫋嫋煙火氣中,一篇篇佳作隨筆而出。其中描寫草木的一系列文章,更是在十分隨意中,寫出天地人間的一片茂盛和一片澄澈。

“桂花美陰,葉堅厚,入冬不凋。”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

“玉淵潭的洋槐花盛開,像下了一場大雪,白得耀眼。”

而這片草木邊上的人間,無論是平淡還是悲苦、飄零或是惆悵,在汪曾祺筆下,總都不乏一種通透——花開花落中,他念念不忘的'是有情眾生。淡而有味的字裡行間,隨處可見他潑灑的澄澈本心。

汪曾祺的《人間草木》版本似乎不少了,但我尤愛手中作家社這一版本:精緻,內容全、紙張潔白、表裡清新、厚薄舒服。裡面還有一個汪曾祺手繪的書籤,可以讓我每天隨意翻到哪裡,就在哪裡隨意地一讀,自在,清淨。

世間再匆忙,每天總有一會兒,我可以在這一草一木中,洗滌澄澈的本心,再讀懂一種愛惜,得到一絲精神的放鬆和歡喜。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9

讀《詩經》讀到一句:“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出自《詩經·大雅·卷阿》,詩人借鳳凰和鳴,歌聲飄飛山崗;梧桐生長,身披燦爛朝陽來象徵品格的高潔美好。

時有梧桐,鬱郁而生,蔥蔥茂茂;時有朝陽,端著萬丈霞光,從容揮灑。

此時再看《詩經》,大多皆從草木寫起,便如“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再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時人風雅,以牡丹喻國色,以松竹言品行。那我便暫且從草木說起吧。

爬山虎

我曾經寫爬山虎,枝幹盤虯,紫紅色的藤蔓纏繞著網線,蒼翠的葉片迎風招展。及至深秋,雖說看起來仍舊繁茂,可卻隱隱露出精力不濟氣血不足的疲態來,風若是颳得緊緻一點,黃葉飛舞,刻意的優雅也無法掩蓋凋落的事實。

按本意來說,該是稱讚其生命力頑強,品性不屈,雖然渺小,亦可偉大。但是如今想來,一切都不過是身為作者的臆想。

作家與其眼中微小的事物

作家們總是能從那些微小的事物中幻想出許許多多的故事。他們說過草木無情,卻又把草木想象得有情有義。

詩人們喜歡寫草木,歲寒三友,春風一家都被描繪過無數次。他們寫蘭花,贊其有君子之風,又寫寒梅,稱其不畏霜寒。《愛蓮說》裡寫道:“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我說過這一切都是作者的臆想,他們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平凡的草木,似乎越是微小越顯其可貴。很多人附和他們,將這些本該自生自滅的草木捧成了珍寶,僱了人悉心栽培,供人觀賞。

我想如此一來,草木便也不能稱之為草木了。草木的微小,在於其漫山遍野,隨處可見;世人眼中的可貴,便是它們在惡劣的環境中亦可從容生長。一旦被拘泥在富庶的花園之中,草木也就不是草木了。就像盆景,在我看來也只是盆景。盆景之於草木的區別,在於自由。草木可以肆意生長,盆景卻只能被束縛在那一方真正渺小的天地。

自由使人有了想象的空間,草木的.自由,使其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生長成任何模樣。在自由的世界裡,一切相遇都不再試普通的相遇,而是邂逅。因而才產生了那麼多的詩作名篇。

草木只是生長,詩人只是想象。

最後,容許我再臆想一次。身為草木,也許它們並不想做那詩人筆下的君子大家,它們或許,只是想做平凡的草木,恣意生長。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10

那天夜裡,下著小雨。隨手合了書本放在桌前,伴隨著思慕人間草木的雨的情懷,我在窗邊大夢一場。

一位少女,清逸出塵,入我夢來。“緬桂花是雨季的花。”她說。雨簾密密的叩擊著房瓦,水霧把她的髮髻都沾溼了,窗櫺邊滾下幾粒水珠,我倚著欄杆去聽雨聲,思緒飄遠。

初春的雨,沒有洋洋灑灑,也沒有潤澤大地的意思,就突然降臨了。石階下,藤架旁,滿園新鮮,雨聲作響。不由得想起書中昆明的雨,明亮,豐滿,易使人傾心,也極易萌生嚮往之情。

雨聲聽得倦了,再把書合上時,雨季的花兒,雨季的菌子,雨季的婀娜多姿,也就全數煎進了茶湯裡,細細的啜飲了,甜到心坎兒裡去。

細看書名,就胡思亂想著參悟,就解讀些世事。懵懵懂懂的雨季中懵懵懂懂的靈魂,蹣跚前行彷彿孩童。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那草木真的無情如此嗎?

不是的。不是的,她說。草木本來就是至情至性之物,至少在此間如此。那隋唐盛世的瓊花,為了不讓昏君觀賞而自行敗落:嚴冬中的牡丹,違抗女皇而被迫遷入洛陽。相比之下可是世上有情之人的楷模。

“你講的那都是傳說,草木既不能動,又不能語,怎個至情至性法?”我笑道。無甚道理。她有些惱了,聲音就蓋過了雨聲,像細碎的木香花。

你看那竹林,自顧自密密的長起來,可曾阿諛奉承?那臘梅,大雪中朵朵的綻將開來,她是彎腰了,還是低下頭?我又不同你頑,草木的精氣神可遠遠超過你們的所謂正人君子,自成你那“世間”,也說不定。

自成世間的'草木?雖然荒謬,到也真實。我心不在焉的叩著欄杆,看著雨幕漸漸停了。滿園春色也都醒過來,綠起來,蔥蔥蘢蘢,草木人間。

人間草木,寫著草木人間,人間本是嘈雜的喧鬧著,草木的乾淨又平添一筆清香。這是遊離於世外的香味兒,也許我們缺的就是這點兒清淨罷。

梔子花頭的純白呵,有款款清香自花架間飄蕩下來。一縷陽光從玻璃窗間劃過,我睜開眼睛。終歸是又回到了人間罷,夢裡人間草木,那般超然,大概也只有汪老先生可以成全並傾注於作品中。

枕邊是一朵開得正盛的緬桂花。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11

高中語文課本里汪曾祺的《衚衕文化》,憑著平易近人的文字、紀實寫真的文筆獨樹一幟。從此,汪曾祺便在我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心血來潮,開始拜讀他的《人間草木》一書。不得不說,讀《人間草木》,確實需要你沉下那份心來,需要一份從容、平和的心境,才能讀懂汪老從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品味。

書共五輯。輯一,一果一蔬。作者在農業科學研究站有過一段難忘的工作經歷,本輯主要描述了作者熟悉的蔬菜水果,如葡萄、梨子、蘋果、馬鈴薯、蘿蔔等。普普通通的果蔬,在作者的筆下,融入了《詩經》、《漢樂府民歌》的聯想,讀起來真是妙趣橫生,又富含生活情調。輯二,季節的供養。這一輯,作者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展開,主要追憶了兒時故鄉生活的樂趣,比如鬥蟋蟀、捉蜻蜓、玩螳螂等,兼有家中長輩對自己的愛憐,很有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韻味。輯三,四方遊記。主要記述了作者行走祖國大江南北的.見聞與感觸。訪名山,四川有峨眉、樂山,福建有武夷山、東山,山東有泰山,新疆有天山,作者並不附庸風雅,他的筆觸更注重此處風景獨有的特色,以及自己的感受。

訪人文名勝,足跡遍佈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雲岡石窟,福州湧泉寺、西禪寺,湖南桃花源、岳陽樓等。作者精通詩詞書畫,又喜愛研究當地的民俗風物,所以在遊歷時,所到一處,便帶著人文的思考與評述在其中,樂得其所。輯四,聯大師友。作者於西南聯大畢業,對聯大有著深厚的感情。此輯中,作者追憶了學生時代的老師、同學,中文系的求學生活。那是個求學條件異常艱苦的年代,住著三四十人一間的校舍,吃著沙石混雜的高粱米;那也是個人才輩出的年代,有金嶽霖、沈從文、吳宓、聞一多等大師的言傳身教。輯五,從容而安。年過七十,作者更加珍惜晚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課。

讀汪曾祺的書,聽他談風俗,看他記食物、寫草木蟲魚,興味盎然地研究著山珍野味,遊歷名山大川,讀著這樣的書,實屬幸事一件,有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勢和雲淡風輕的心態。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12

初讀標題以為這是一本描寫自然景色的書,又加上這是一本散文,應該很深奧難以理解,但只讀到第一篇,這種想法便被打破。汪曾祺在本書中第一篇章所描繪的並不是奇麗壯美的風景,而是那些生活中常見卻不尋常的小物,通過細緻的觀察將其寫下來。《芋頭》這一名字很直白,很樸素,內容也很樸素:作者離家去上海,心情失落之時看見了一顆芋頭,只是這顆芋頭很特別,它是從煤塊中生長出來的,沒有土壤、肥料,僅有一點雨水供它成長。作者將它成為“奇蹟”,是啊,這是奇蹟,這顆小小的芋頭需要克服多少困難才能在這班惡劣的環境中生存!我的心也被震撼了。我們總以為植物是弱不禁風的,總給以他們最周到的照料,沐浴在陽光下,定時施肥澆水,可其實這樣的環境下生長出的植物,才是真正脆弱的。植物本身比我們所想的堅強的多,他們可以經歷風吹雨打,可以在夾縫中生存,只要我們相信,它們就能夠創造奇蹟。

對於我們人類而言亦是如此,我們會逃避困難,畏懼失敗,因為這種滋味很不好受,可換個角度想,只有經歷足夠的風雨,我們才能像那些頑強的小生命一樣不懼風雨,坦然相待,也才能變得堅強起來,走向更高更遠的.地方。同時,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不少似文中的芋頭一般的植物,我覺得這份遇見是一種幸運,因為看見它們——那些堅韌的,充滿生機的植物們,真的會如文中所說,心情變得舒暢起來,內心更加堅強,多了幾分勇氣與朝氣來面對生活。

《北京人的遛鳥》講述了北京許多不同階層的人都有養鳥的愛好他們趕早遛鳥,為了讓鳥鳴叫,遛鳥的們會相聚在一起,不會叫的鳥兒聽其他鳥兒鳴叫能很快學會。這樣的生活是悠閒而快樂的,即使是短暫的、僅有清晨的一小段時光。讀到這樣的文章,心裡覺得很輕鬆,眼前似乎出現了北京人們清晨遛鳥的情景,雖無法親身體驗,但仍覺得心情得到了舒緩、放鬆。現在的生活都太忙碌了——無論大人小孩。

文中這般悠閒的生活已經很難得了,其實我們也可以在平時多出去走走看看,也行不是多麼著名的名勝古蹟,不是多麼壯美的名山大川,只是身邊的一草一木,我們的身心也能得到放鬆,感受到生活的美。閱讀便是如此,它能讓我們看到離我們哪怕很遙遠的風光,瞭解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更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一份慰藉。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13

筆尖流轉,勾勒著華夏的符號。娓娓而來,人間的一草一木傳出芳香。

我們舉頭望天,看得到鋪天蓋地的霧霾沉寂了世界,卻看不到飛鳥的奮力翱翔,閃爍它生命的光輝;我們穿過樹下,看得到滿地的枯黃阻礙行走,卻看不到樹葉燃燒著自己的身軀延續了樹的枯榮;我們俯身低頭,看得到讓自己頭破發麻的螞蟻在腳下穿梭,卻看不到它們正舉著重其千倍的食物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著原始勞動,只為捱過下一個嚴冬……

曾幾何時,有那麼多絕美的畫面從眼前悄然劃過,我們卻不曾得知;曾幾何時,有那麼多生命的讚歌在耳畔流轉,我們卻不為所動……

讀《人間草木》,我才知道自己,曾經錯過了那麼多。

人間草木,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於有限之中!汪曾祺筆下的芋頭、豆芽、鐵蒺藜、紫薇、秋花、冬樹……無一不是隱祕在不為人所注意的小角落裡。正是這樣細小的生命,分織交繪我們這樣美麗的世界。作為經歷過風風雨雨的作家,擁有一雙發現這些細小美好的'眼睛,正是體現了汪曾祺細膩的心。

世間風物,平中顯奇,談中有味,既有濃郁的人文關懷,又瀰漫著最獨特的.氣質。短短一篇《螃蟹》,揭露了“凶惡和滑稽往往相似”的真理;一片《刀螂》,呼籲孩子們從電玩中解脫出來,迴歸自然的懷抱……我們自陽光從天際中露出便投入另一片光芒下——螢幕的光。手機螢幕的光,電視螢幕的光,電腦螢幕的光已將孩子們的視野與心團團圍住,封鎖。這樣的孩子們又如何知道遛鳥的學問,逗蟲的樂趣呢?在網際網路世界不斷壯大的同時,現實世界正在以殘忍的速度不斷縮小。

行者無疆。四周山色臨窗透,一夜溪聲入夢清。一葉飄落而知秋,一葉勃發而又春。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卻又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由此可見,出門遠行,價比千金。國子監、衚衕、泰山、天山……這些孕育著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並非文字可承載。汪曾祺就像一個拿著大口袋的尋寶人,來到一個大寶窟,只能帶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裡行間。宅在屋子裡的作家如同沒有陽光雨水滋潤的種子,即便深埋於沃土之下,也無法生根發芽,更別提枝繁葉茂了。藝術永遠是源於生活,不懂得熱愛生活,發現生活之美的人,也無法寫出動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過客,但是他對這裡的瞭解比我這個常住人士要多得多。關鍵就是他懂生活,懂發現。街邊小草,枝頭小鳥,也是錦繡山河中的一滴墨。關注這些一草一木,我們在能更好的詩意地棲息在這個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