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曹禺的日出讀後感3000字

讀後感1.73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曹禺的日出讀後感30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曹禺的日出讀後感3000字

《日出》以30年代具有中國特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天津為背景,以"交際花"陳白露的華麗客廳和翠喜所在的三等  在作品中,潘月亭、李石清和黃省三,構成了一個既互為對照又互為補充的“三段式”人物鏈,很好地表現了“有餘者”和“不足者”的對立和變化。潘月亭和黃省三可以看作是“有餘者”和“不足者”的代表,而李石清則可以看作是從“不足者”變為“有餘者”的典型。因此,作品中的“潘李之間的衝突”和“李黃之間的衝突”都是作者有意識地要“著力”描寫的重點片斷,其主要目的就在於讓人們看到“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人之道”的“殘忍”。

李石清是一個極端自私而又陰險狡猾的人,而黃省三則是一個非常神經質而又膽小怕事的人。通過李黃之間的衝突,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石清從“不足者”變為“有餘者”的動因。黃省三現在的處境,就是李石清的過去,也有可能是李石清的另外一種前途,如果他不是像現在這樣喪心病狂地不擇手段往上爬,他完全有可能落入或重新落入黃省三的境地。反過來說,如果黃省三也像李石清一樣有心計有手腕還有膽量,他也可能成為李石清第二。而李石清如果擁有了潘月亭的錢財和權勢,他就會比潘月亭更加貪婪和荒淫。現在的李石清就如同“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在對待媳婦時就比當年的婆婆更加殘忍。李石清非常看重自己現在的"襄理"位置,他深知自己往上爬的艱辛和屈辱,他看見了現在的黃省三就像看見了過去的自己,他從心底裡瞧不起像黃省三這樣的怯懦者和失敗者。

看完《日出》,發現曹禺老先生的筆挺有意思,不論角色大小,戲份多少,一律是精工細雕、潛心刻畫,很有點人人平等的篇幅給他作了個“速寫”。這段描寫在整個劇本中是少有的詳細,也是絕對的精彩。黃省三是這樣亮相的——“...他很畏縮地走進,帶著慚愧和惶恐的神氣。慘白的臉上沒有一絲血色,嘴脣凍得發紫......一雙乞憐的眼睛不安地四面張望著......”和王福升一樣,黃省三的亮相後面也有著成百上千黃省三們的影子。他們畏畏縮縮,膽戰心驚地過日子,很可能就這麼小心謹慎地過一輩子。可是,曹禺老先生卻偏偏不這麼寫,黃省三已經小心謹慎了四十幾年,作者不想讓他的下半輩子在平庸和平靜中度過。於是,他失業了。老實膽怯的黃省三找到了經理祕書李石清,向他訴苦。這一出簡直像是一個小職員的自白,從黃的獨白中,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一個兢兢業業的小職員在社會中的辛酸與無奈。他善良老實,賣命地工作,從來沒有卡公司的油;他念過書,有自尊心,從來沒幹過違法亂紀的勾當......一個典型的安分守己的好公民。可是,他失業了。因為沒錢,他的老婆跟人跑了;家裡一大堆孩子餓得直叫;付不出房租,眼看就要露宿街頭;自己身上也有一大堆毛病沒法治......就是這麼一個可憐到家的小人物,奔走求告了半天,也沒討來一絲同情,更不要說工作了。這時候的黃省三已經夠可憐的了,可是作者還嫌不夠。原來的黃省三老實本分,現在失業的黃省三窩囊潦倒.......作者決心讓他做一件既不本分也不窩囊的事情--於是曹禺老先生又大筆一揮,這下黃省三出名了--他用鴉煙毒死了自己的孩子,輪到自己了,卻沒有鴉了,於是他就去跳河,又沒跳成。雖然尾聲部分還是挺窩囊,至少老實窩囊的黃省三還是做了一件能上報紙的事。黃省三的最後一次亮相比他的出場更具戲劇性--“他幽然地進來,如同吹來了一陣陰風。他叫人想起鬼,想起從墳墓裡夜半爬出來的殭屍。”“他的神色陰慘,沒有表情,不會笑,彷彿也不大會哭......”--黃省三瘋了。黃省三的悲劇結局又讓我想起阿Q。然而,除了怯懦,黃的身上沒有阿Q的一切缺點。可是他的結局卻比阿Q更悲慘--阿Q是活得糊塗,死得更糊塗;黃省三卻是活得認真,死得也清醒。他是在把一切能讓他苟且度日的法子都想清楚了之後再下最後的決心的。他尋死前一定也反覆地掙扎過--可是嚴酷的社會現狀由不得他活--儘管他曾是多麼的老實本分,兢兢業業。《日出》是出悲劇。劇裡的人死的死,瘋的瘋,活著的大多也快死,或者快瘋了:陳白露自殺了;小東西自殺了;黃省三瘋了,李石清、潘月亭也快了。這些固然能讓人掩卷遐思上半晌,可是我仍然覺得那些小人物的命運更能觸人心絃,更能揭示出在當時那個社會中人們互相傾扎、謀取生存空間的殘酷事實,使人覺醒,催人奮進--或許這就是曹禺老先生寫《日出》的用意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