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精品】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讀後感1.11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1

拜讀了特級教師黃愛華的文章,觀摩了數十節精彩而又妙趣橫生的課堂教學,使我深受感染和啟發。黃愛華老師在教學上孜孜不倦地思考與實踐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

1、數學教學過程的基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

按照《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的發展包括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和情感四個方面。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這幾個方面的發展是交織在一起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今天的學習,是為了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數學教學應該以發展為核心,學生要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從黃愛華老師的課堂教學中,相信每一個人都不難發現這一點。

2、尊重學生,與學生“和”、“平”相處。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同時學生又是一個個存在個性差異的活動物件。由於學生在情感態度、興趣愛好、發展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必然導致課堂教學中的“差參不齊”,但我們絕不能就憑此而人為地把學生分為好學生與差學生,只是發展的程序有快有慢罷了。黃愛華老師在尊重學生的問題上,把握好了兩個字:“和”、與“平”。“和”指的是“和諧融洽的氣氛,“平”指的是“地位平等的交往”。

教學的過程教師不應該是一位“獨裁主義者”,應該是一位致力於幫助學生、涉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的擁有先進教育理念、善於合作的“良師益友”。在黃愛華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他對學生髮自內心的表揚與鼓勵、蹲下身子走下講臺與學生交流合作;我們也經常聽到“再想想看,老師和同學們都相信你一定行”、“你得想法真得太偉大了,堅持下去前程似錦”等許多沁人心田的話語。所有這些無不反映出黃愛華老師高尚的師德、先進的教學理念也為人處事的原則。

二、追求卓越的教學藝術

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這已成為廣大教師和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共識。藝術是什麼?藝術就是“無意於法則,而自合於法則”“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體現。黃愛華老師的教學藝術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求“實”。

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結合自己的特點、學生的實際來進行教學。“沒有教學的合規律性和合個性,就沒有教學藝術的創造性、表演性和審美性。只有教學的合規律性和合個性的統一,教學才成為引人注目、令人為之傾倒的藝術品,教師才能成為受人欽佩的教學藝術家。”

求“活”。

運用各種教育教學手段、方法或技巧來豐富課堂教學,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效益。教學藝術是在科學地再現的求“實”中,師生對特定的教學內容進行“活”化,以達到科學再現與藝術表現的'完美統一。

求“美”。

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審美意識與情趣,使他們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通過誘發和增強學生的審美感以提高教學效果的手段,這種手段的運用能使學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積極愉快的求知氣氛中。獲得知識的營養和美的享受。

求“趣”。

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數學這門課,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們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們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求“新”。

在學習別人教學藝術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創新與發展,顯現自己鮮明的個性。創造是一切藝術的特質,沒有創造也就無所謂藝術。這些創造,或表現為對常規的、傳統的教學形式的突破而代之以各種革新;或表現為對課堂結構的新穎而獨到的設計;或表現為對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塑造;或表現為對教學內容的科學選取與藝術的加工。

求“效”。

學生在藝術的課堂教學中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取得了非一般的教學效益。

寫到這裡,我似乎又有了一種更深的體會:與其說黃愛華老師是一位名師,倒不如說黃愛華老師是一本書,一本只有認真思考、認真實踐後才能讀懂的書。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2

我有幸讀了《學學孔子怎樣當老師》這本書,深受啟發,真是受益匪淺。只感覺自我教學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堅定和從容。讀完此書,如沐春風,豁然開朗。做教師若不學孔子乃是一種缺憾。孔子不僅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積累的豐富教學經驗,構成的博大精深、獨具風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傳統教育思想中的寶貴遺產。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廣泛而全面:從教育度到教學方法,從教師修養到教育手段,構成一套他獨創的、完學工作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透過讀《學學孔子怎樣當老師》這本書,我覺得在今後生活、教學工作中就應像孔子一樣誠實守信、以身作則、像孔子一樣約之以禮、重視自省、做到終身學習、不斷進取。像孔子一樣誨人不倦,對待學生一視同仁,關愛每一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像孔子一樣學思並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樣教學相長、重視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用心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在簡單愉快的學習中學到知識,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總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取其精華融於現代教育的實踐中,這是保證我們的教育,個性是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3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收錄了作者對50本經典書籍閱讀後闡發的感受。作者10年來堅持每週閱讀一本書,並寫一篇讀後感,十年如一日。書中有很多文章我在報刊上曾經閱讀過,但開啟浸著墨香的新書,發現這些似曾相識,而今,又經推敲修訂過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構在了五個小專輯裡,足見作者的用心。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內在有著嚴密邏輯的教師閱讀圖譜。書中作者列舉的書,我也曾跟著買了不少,但認真閱讀,能夠引發自己新的思考的書,不多。但閱讀《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時,偶爾還會翻出對應的書籍,愈發感受到常生龍先生閱讀的思考之深及論述之廣。

常生龍先生的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裡的選書,都是作者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於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於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育家,他的課堂如行雲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於自然、樸實中顯功夫,他的課堂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紮實。作者從於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範”的為師觀。沒有乾巴巴的說教,但道理卻深入人心。

再看其它專輯,同樣可見作者多層面架構的心願。所選著作涉及面廣,作者有中外名家,也有一線教學精英、新秀。所列內容有方法介紹類,有前沿、理性的觀念引領類,也有傳統經典名著導讀類。作者把這些內容有序列地搭配、組合在一起,呼應著每一輯的標題主旨。

在這個書籍浩如煙海的時代,讀一些經典書籍是捷徑也是正道。教師如果有心,認真閱讀每一輯的書目,猶如一張教師閱讀圖譜,若能按圖索驥,閒暇時多讀上幾本,再圍繞對應主題,思考相關問題,相信一定會收穫多多。

看書,人人都行,但是閱讀,並不是人人都會。當然,這裡除卻休閒式的隨性閱讀。教師閱讀專業類書籍,有時因為獲取的資訊比較直觀,只需瀏覽即可,但更多時候是需要細心閱讀的。常生龍先生的閱讀態度是嚴謹的,我作為他的粉絲,曾讀過他幾百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觀點和感悟,使我受益匪淺。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4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可以為教師們定下一則金科玉律。在可能範圍內,一切事物都應該儘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智慧的開端當然不僅止在學習事物的名目,而在真正知覺事物的本身。”教學的直觀原則的提出是教育史上一個進步,但一開始只是停留在感覺論、經驗論的水平上,隨著教學實踐不斷豐富,心理學研究的進展,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產生,人們才逐步對這一原則有了全面的解釋,使它得到正確的運用。

現代教學論認為直觀之所以必要,是由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總是建立在對事物感知的基礎上,學生特別是青少年缺乏直接經驗,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容易犯抽象、空洞、形式主義的毛病;還由於青少年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是沿著由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向抽象邏輯思維佔優勢的`趨勢發展,教學要適應和促進這個過程。教學富於直觀性,有助於解決名詞術語脫離事物、抽象概念脫離具體形象、理解脫離感知等矛盾。鮮明生動的形象,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有助於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培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直觀材料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提供真實的事物本身,運用經過精心設計、改造和典型化的模擬物、代替物和象徵物,例如標本、模型、圖片、圖畫、圖表;在特定條件下由教師用形象化口頭語言描繪,或用比喻及其他方式喚起和改造學生已有的表象,等等。這些直觀材料和方法,要按照當前的教學任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運用。直觀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形成學生的生動表象並藉以形成概念,促進抽象思維的發展。

教師採用直觀教學的原則,要跟運用語言講解和啟發思考結合起來。教學中詞和直觀的相互作用幾種結合形式:教師用語言來指導學生觀察;口頭解說提供學生不能觀察到的東西;用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概括;通過語言把新知識傳授給學生,而直觀被用來作為例證。貫徹直觀原則,要求教師充分利用直觀材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並引導他們對直觀材料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20 世紀以來,由於廣播、幻燈、電影、錄音、錄影、電視、電子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手段的發展和應用,使直觀物件本身和人的感官本身的侷限有了重大的突破,這為直觀教學原則的發展開闢了新的廣闊的前景。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5

在《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中提到:“對幼兒園老師而言,與家長溝通,積極尋找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從而提高教育的質量,顯得尤為重要。幼兒教師除了在每天上學、放學的過程中與家長面對面溝通、進行家訪等方式之外,還可以努力思考,建立多種渠道,採用多種方法與幼兒家長溝通。”現在我們每個月都會去孩子的家中進行家訪,以家訪的形式面對面的與家長進行交流,這種形式受到家長們的歡迎,作為老師也能在家訪的過程更多的全面的瞭解孩子。但我們的家長由於平時工作比較忙很少來幼兒園裡,接送的大部分都是孩子的爺爺奶奶,更別說走進學校、走進課堂,瞭解老師的教育工作,體會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的重要性了。雖然我們幼兒園在學期中也會組織一些親子開放活動,但家長對幼兒園平時的常態教學活動卻知之甚少。

為了促進家園之間的理解、溝通,我們曾經開展過“利用家長資源,讓家長走進課堂”的親子系列活動,該活動得到了家長們的積極響應,有很多家長都表示願意走進幼兒園,嘗試著做一回老師體驗幼兒園的教學工作:記得我們有一位在銀行工作的媽媽,她準備了一些錢幣給孩子上了一堂“認識人民幣”的數學活動,一開始上課孩子的積極性非常高漲,特別是她的孩子更是非常開心和自豪,但後來由於都是以講解和示範為主,孩子們開始蠢蠢欲動起來,讓這位媽媽無法掌控,活動結束後她對我說:“周老師!你們上課時怎麼能讓孩子注意力一直集中的,我在課上真是沒有辦法,你們可真不簡單啊……”還有一位是在環保局工作的媽媽,準備了一些環境汙染的圖片,給孩子們上了一節環保課;還有是警察爸爸,給孩子上了認識“安全標記”的活動……這些家長通過走進幼兒園,“客串”一回老師,他們更加了解了幼兒園的工作,也體會了老師工作的'不易,對我們的教育教學更加的支援和理解了,而我們也在此類活動中受到更多的啟發。因此,利用家長的豐富資源,讓更多的家長走進課堂,架起家園溝通的橋樑,受益的是我們的孩子。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6

科學家們認為,成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而決定一個人能否獲得成功,智商卻並非主要因素,在成功者具有的特殊品質中,良好的習慣與健康的人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給老師下的定義,於今已不大適宜,卻指出了為人師長的基本任務,我們不僅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即要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閱讀中能初步理角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當然,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基礎,是根本,失去了工具性,人文性就沒有了依託,但是,人文性更是語文課程的靈魂,失去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去了好處。一向以來,我們只注意到在語言技藝的層面上發揮孩子們的用心性,把語文學習孤立地理解為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運用等,卻往往忽略了語言藝術中的思想意蘊,忽視了語文教學中的人文關懷,而語文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則具體體現於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

那麼,在我們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究竟應培養孩子們哪些健康的人格呢根據美國社會學家亞歷史斯.美克爾斯提出的現代人的基本特徵及曾欣然教授對社會主義新人本質特徵的理解,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關鍵在於培養“四心”,即:愛心、誠心、自信心和職責心。現謹以國中語文教學為例,談談我對語文教學中人格培養的`體會。

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心教育;

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培養學生的愛心,首先是培養他們的孝心,沒有孝心,就沒有愛心。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余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可見,一個孩子如果連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孝敬,又怎樣去愛他人呢《三字經》中說:“養不敦,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孩子缺乏孝心,關鍵是並未體驗到更未理解到父母的艱辛,我們沒有喚醒他們沉睡的孝心。

因此,我們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愛心教育,讓他們從孝敬父母開始,感受愛,學會愛,做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現行的國中語文教材中,能夠滲透愛心教育的篇目是十分多的:《金色花》《紙船寄母親》《背影》等文章,能夠讓孩子們體驗並理解對父母的愛;《阿長與〈山海經〉》《老王》等文章,能夠教孩子們用善良去體察善良,用愛心去換取愛心;《黃河頌》《最後一課》《木蘭詩》等文章,能夠讓孩子們感受到強烈的愛國情懷;《春》《濟南的冬天》《珍珠鳥》《敬畏自然》等文章,能夠激發孩子們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高尚情操……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誠心教育;

誠信,是立身之本,是全部道德的基礎。“言必忠信,非法言不道。”(清·陳瑚)有人統計,一部《論語》,“信”一共出現了三十八次,可見,誠信於做人之要義。

“人之初,性本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因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童年時的誠實守信會受到嚴重的挑戰。有人分析:兒童說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成年人的不良影響,或讓孩子說真話而受懲罰,或自己就常常說謊……

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活動中,首先要以身作則,“言必信,信必果”,讓孩子意識到,謊言才是災禍的導火索。只有讓說真話的孩子受到鼓勵,而讓說假話的孩子受到懲罰,並持之以恆,才會讓孩子逐步養成誠信的好習慣。

餘秋雨先生的《信客》一文中,以誠信為準則的信客,以服務大眾為已任,歷盡辛苦,受人誤解甚至蒙受冤屈,卻依然能夠寬容和體諒別人,不就是一個很好的誠信楷模麼

三、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孩子們的自信心;

自信心對孩子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自信導致成功,自卑導致失敗。當前的孩子,自信心是顯然不夠的。由於長期受到優越環境的影響,他們害怕挫折,自我壓抑,敏感,孤僻,有的甚至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老師的一句批評就走上了不歸路!“偉人之所以偉大,只是因為你跪著。站起來吧!”(但丁)我們千萬不可忽略,要喚醒孩子們心中的巨人——自信心。

“故遇笨拙執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誘之,既得其機之所在,即從此鼓舞之,蔑不歡欣,而惟命是從矣。若曰以夏楚為事,則其弟因苦,其師庸樂乎”(王筠)成功的經驗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礎,在經常的挫折和失敗的影響下,人就會懷疑自己的潛力而構成自卑心理。我們能夠利用《在山的那一邊》《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蘿瀑布》等課文教孩子們正確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我們應多讓孩子們體驗成功,對他們的一些小過錯,切忌動輒發怒,挖苦,諷刺甚至體罰,而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則應多鼓勵,讚美,讓他們在日進月漸中,能有自得之樂,即使愚鈍,也不至於沮喪無為,讓他們意識到“尺有所短”,但“寸有所長”,增強自信心,做到競爭失利不灰心,競爭取勝不滿足,不怕失敗,屢敗屢戰!

四、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孩子們的職責心;

職責心,是社會主義新人的主要標誌之一。沒有職責心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現代社會,人們相互依靠的程度越來越高,分工越來越細,分工越細越需要職責心。

孩子們隨著年齡增長,獨立意識逐漸增強,而另一方面,又往往離不開對老師及家長的依靠性,這就需要培養他們的職責心,構成他們的獨立發展,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意識。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應有的放矢地培養孩子們負職責的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經常反省自身的言行,正確應對自己的過失,勇於承擔職責,在家庭和學校中承擔具體職責,自我服務,服務他人,有社會職責感等。我們有的師長要麼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懂事”,不給孩子鍛鍊機會,縱容其過錯行為,要麼對孩子的過失大聲訓斥,甚至誇大其辭的恐嚇,都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職責心。

當然,作為語文教師,要重視語文教學中的人文關懷,要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之擁有“四心”,首先得學高為師,行高為範,為人師表,為人典範。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是否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了呢我們熱愛工作,熱愛學生了嗎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過言而無信嗎我們做錯了事,傷害了學生時真誠地道過歉嗎顯然,如若不能正確的為人,亦便不能很好的為師。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7

現在,全世界的課堂中都在進行著一場課堂教學的變革,即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教師的挑戰》作者佐滕學先生稱之為“寧靜的課堂革命”。這種寧靜的革命是對傳統教學的徹底顛覆,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從各自呆坐的學習走向活動性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在教學方式上表現為從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他認為,這種革命不但是師生的共同願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作為在課堂上直接面對學生的我們該如何做?

一、從備課做起

我們可以在“備”上下功夫,既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既要備詳案,也要有簡案。在相對具體、詳盡的標準化教案中,在那一招一式的模仿中練就駕馭課堂的基本技能;在相對開放、簡明的教案中嘗試自己的探索,驗證自己的思考,追求個性化的教學,尋求無招勝有招的真諦。在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學情來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步驟。課前要有應付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種種意外的心理準備,並具備不以一堂課的成敗論英雄的超脫心態,才能使每一堂課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加油站。

二、在與學生的交流上下功夫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教學上,再也沒有比讓學生說真話、表真情更重要的了。教學的功能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自主建構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創造的快樂,感受知識的無窮魅力。現在提倡“自主學習”,實質是讓學生有自主思考解決問題,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權利,而不是“一言堂”。

佐滕學先生認為: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兩個課題為中心來展開:一是“從勉強到學習的轉型”;另一個課題是教室中“傾聽關係”的形成。為了實現“活動的.、協同的、反思”的學習,就要在教室中建立“相互傾聽”的關係。在“對話”教育中“傾聽”比“言說”重要得多。無論提出的意見多麼活躍,如果不以傾聽為中心,就不可能改變每個人的認識,就不能讓交流更加豐富。

在學生中培育相互傾聽的第一要件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他指出,除了教師自身成為出色的傾聽者、培育相互傾聽關係之外,別無他法。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信任和傾聽形成了潤澤、融合而安全的言說環境,也在無意之中培養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信賴和傾聽關係。

三、從關注“邊緣化的兒童”入手

每個班級都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都較冷漠,缺少參與的熱情和機會,更談不上自動探究。佐滕學先生把這部分學生稱為“邊緣化的兒童”,無論哪個課堂上都不乏這種邊緣化的兒童。他們常常會因作業不會做、考試不及格而自卑,覺得自己什麼也不行,什麼也做不好,一次一次的“出醜”,結果只會導致他們的自尊心受挫,以至於學好學壞對他們來說都無所謂,內心根本沒有好好學習的願望,這種內在的力量一旦消失,任何巧妙的措施對他們都將無濟於事。佐滕學先生認為“從這種邊緣化的兒童與其他兒童之間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學習的可能性”。

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尊嚴有深切的體會和共鳴,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充滿期待,在課堂重視“不懂”的兒童,讓邊緣化的兒童得到同學們的支援,開展自主學習,所有學生都能開展高尚的探究。佐藤學通過二十多年的課堂觀摩經驗總結出:在教學中是否能夠形成合作學習很大程度(將近七成)取決於能否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而教師的經驗與學習理論、教學的技能,不過佔了三成的比例。

學習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師生基於對話的“衝刺”與“挑戰”。在合作學習的課堂裡,每一個兒童與教師一道奏響著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交響曲。教師面臨的挑戰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

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8

讀了《教師應該做的和教師能夠做的》這本書感受很深,我們要了解怎樣組織適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課堂教學,以便吸引孩子參與有意義的活動。

我對書中的'小標題“在錯誤中不斷進步”感觸也很深。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更何況是年幼無知的幼兒。孩子自然會犯很多錯誤,我們不要怕孩子犯錯誤。作為教師,只要知道孩子平時可能會犯什麼樣的錯誤,並能夠及時地指出錯誤,耐心的幫助孩子找出犯這些錯誤的原因,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犯錯是學習的一部分,可謂是“失敗乃成功之母”。今後,當我的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要用更加寬容的心去原諒他們,允許孩子犯錯誤,重要的是犯錯誤後如何積極、有效地開導他們,使孩子們能“吃一塹,長一智”。

好教師和差教師的區別不在於他們懂得多少,而是在於他們如何行動。今後,我要努力摒棄慵懶與懈怠,勤學敏思、銳意創新。我要永葆對教育的一顆赤誠之心,繼續苦練紮實的基本功,學習優秀的教育教學經驗,永葆對孩子真誠的關愛與教誨,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付出情感,付出汗水,付出青春,才能收穫充實,收穫信任,收穫尊重。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9

西點軍校裡有一個廣為傳誦的悠久傳統,就是遇到軍官問話,只有四種回答: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不知道!報告長官,沒有任何藉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據美國商業年鑑統計,二戰後,在世界500強企業中,西點軍校培養出來的董事長有1000多名,副董事長有20xx多名,總經理,董事一級的有5000多名。任何商學院都沒有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沒有任何藉口是西點軍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是西點軍校傳授給每一位新生的第一個理念。

沒有任何藉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但它卻可以激發一個人最大極限的潛力。它是在強化我們要想盡辦法去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不是為沒有完成任務去尋找藉口,哪怕看似合理的藉口,其核心是敬業、責任、服從,誠實。

奮戰在教育戰線上如我一樣的教師群體也確實存在一些尋找藉口的可能。在工作上缺少勇於負責的態度,一抓到底的決心,追求完美的精神。搬出一些這樣那樣的理由,搪塞上級,開脫自己。因此,“沒有任何藉口”是踏實工作的原則,是完善人生的態度,是奉獻社會的精神。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卻包含了多種深刻的涵義。

首先是責任感,對自我的責任、學生的責任、家長的責任、學校的責任等,責任無處不在,就比如說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這一件事來說,這也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也許在看這本書之前,看到學生行為修養上的一個小過失會不以為然。但教師是園丁,是培育下一代責無旁貸的任務。在祖國的明天和希望面前,你能有什麼藉口嗎。

其次,忠誠也是必不可少的,忠誠是人類最重要的美德,那些忠誠於集體、忠誠於國家的高素質人群,都是努力工作、不找任何藉口的群體。這也是組成一個優秀集體的基本元素。忠誠如何體現?我認為只要在有生一天,那麼我就要做到無愧於這份工作,無愧於社會,經常反問自己一下,我努力了嗎?我真的對得起這份工作嗎?當然,這不需要自欺欺人的`答案。如果答案經常是肯定的話,那麼沒有人會懷疑我的忠誠度。同時忠誠不僅是對國家對組織的忠誠,更是對自我的一份忠誠。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把工作作為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心去感悟,去呵護,與之同悲同喜,並通過完成一件件工作任務,去享受獨有的樂趣。

沒有任何藉口所體現出的是一種負責敬業的精神,一種服從誠實的態度,一種完美的執行能力。這是一個要自己全力以赴去做事情的動力,追求成功並不把自己的失敗作為一種理所當然的認識,更不能讓藉口成為拖延的溫床。我清楚的知道,工作上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學習如何把一件事情作對,其次是努力、正確的付出代價,努力地去實行,沒有任何藉口。

世界上最遠,又最近的距離就是人的思想;改變你的思想,就等於改變你的人生。《沒有任何藉口》給予我們的就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一種習慣,是我們每一位優秀教師和追求成功的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與思想。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有太多這樣和那樣的藉口上班遲到了,會有路上堵車、手錶停了、今天家裡事太多等等藉口;業務拓展不開、工作無業績,會有制度不行、政策不好或我已經盡力了等等藉口;事情做砸了有藉口,事情沒有做,有藉口。很多人現在都變成了藉口專家我們為什麼不能去做我們決心去做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工作做得更完美?甚至有時候,我們連最基本的一些工作都完不成呢?當一些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很多人都還會為自己找各種各樣的藉口。

一個人要幹好自己的工作,不論做什麼,都應該竭盡全力。這種精神的有無,可以決定一個人日後事業上的成功。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10

讀了《做有智慧的教師》這本書,受益匪淺,我才真正明白了做一個有智慧的教師的真諦。

有智慧的教師要有教學智慧,有較高的教學機智,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能在課堂教學中隨機應變,遊刃有餘,不但在學生的質疑問難中對答自如,,而且在學生的批評建議中從容不迫,顯示出高度的.教學智慧。

有智慧的教師要有創造智慧,不但要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而且還要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並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髮現新問題,探索新途徑,提出新觀點,總結新經驗,取得新成果,敢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走出自己的一條自主創新之路。

在課堂教學中,有智慧的教師不是居高臨下的,學生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一開始就精神飽滿,快樂學習,學生的身心處於最佳狀態,對所學知識是感興趣的。有智慧的教師在課堂中能對學生真誠地表揚,熱情地鼓勵,公正地評價,善意地批評,誠懇的指點。學生和學生之間能友善地相處,平等地交流;學生對老師能坦誠地尊重。

有智慧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解放課堂,解放學生,解放老師,讓課堂呈現創新的活力。有智慧的教師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防止學生盲目地創新,一味地生髮,隨意的自主和形式的組合,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靈活誘導。

總之,《有智慧的教師》是一部啟迪心靈,陶冶性情的文章。這本書讓我身心浸潤於教育智慧的滋養中。通過學習,我更加感悟到,在人類滾滾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教育是一首永遠寫不完的詩篇。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將繼續努力鍛鍊自己,爭取做一個有智慧的教師。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11

讀了《做一個有謀略的教師》,我覺得這是一本讓老師學會將教學工作變得愉快的好書,使教師反思調整自己的言行,不再讓工作得事情困擾自己,教育變得更有意義。

例如,常常聽到因材施教這個詞語,其實對其含義,我一直是很迷糊,讀本書《最後的成功一課》,張老師的兩段看似矛盾則精彩的話,分別是對一個“優等生”和”差生”的話,他對優等生說,你在國小考了第一名,這不算什麼,還有中學,還有大學,甚至參加工作呢?只有你用自己的學識、智慧、勇氣和毅力贏得了社會的財富,你才算成功了,這不是你最後的成功。他又對一名學習成績很早糟糕的同學說了另外一段話:你國小沒考上第一名,沒關係,還有中學,還有大學,這不要緊,將來還要走向社會呢,你一直沒成功,這不要緊,這反倒使你一直冷靜,不自滿,從零開始的良好狀態。世上是本來就沒有最後成功的歸宿。那麼按照張老師的邏輯,看來是前後矛盾的`,實際上卻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我認為張老師是用心良苦,對待“優等生”鼓勵其制定更高更遠的目標,不能滿足於現狀,而對於“差生”學習的失敗者,反彈琵琶,指出不成功的好處,防止他破罐子破摔,激勵他,相信他,保留並激發他僅存的一點自信心。

不怕大家笑話,“阿倫森效應”這個詞語是我第一次看到,讀完了考試和孩子的心這兩個小故事,我認真的思考,許多“差生”在課堂上以惡作劇形式表現自己表面上是起鬨,是一種叛逆,其實骨子裡是希望被關注,其實那些差生更需要老師的關愛和呵護。

教師的教育智慧是無處不在的,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問題要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特別是對一些細節問題的處理更能顯現出教師的教育智慧。

社會在進步,教育在不斷的革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與時俱進,不進則退,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12

作者談到,在工作中,他給大家出了這麼一道填空題:“當我教得最好的時候,我就像。”目的是希望生成和探究我們教得最好時我們的獨特身份認同所蘊含的隱喻和影像,從中發揮教師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人們為自己提出了許多成功的隱喻——教得好的狀態就像一個瀑布、一名爬山向導、一名園丁或一個天氣系統。每個人的隱喻是不一樣的,因為優質教學來自教師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而作者在空格里填了什麼呢?牧羊犬。“當我教得最好的時候,我就像牧羊犬。”讀到這裡,我也在思索著自己的隱喻,但同時又很認同作者的這個隱喻,它很確切地描述出了一個實踐真正共同體的空間影像。“牧羊犬有四種重要的功能。它維持一個使羊群能放牧和自己吃草的空間;它把羊群聚集在那個空間之中,不停地把走失的羊群找回來;它保護空間的邊界並把危險的掠奪者阻攔在外;當放牧的草原上的草吃完了,它和羊一起轉移到另外一個可以得到它們需要的食物的空間。”當我教得最好的時候,我就像牧羊犬。

教師在教室中的任務就相當於牧羊犬在草原上的任務——給羊一個空間讓它們自己吃草,而學生一定要自己去“餵飽”自己,而當他們已經知道在那個地方能學到什麼知識時,教師就一定要把他們轉移到下一個“牧場”,這就是主動學習,這就是學會學習。

本書中還有許多精彩的論述深深地吸引著我。例如,有關從微觀世界教學的幾個生動的`案例,用以說明專注於“偉大事物”的教育共同體的力量:一個是醫學院裡的微觀教學,一個圍坐在活生生的、真有病的病人周圍進行的教學所產生的教育力量;一個是社會研究的微觀教學,一個探究種族概念的對話過程,以此說明讓學習者“把點連起來”去建構經驗的益處。

書中還介紹了維持開放的學習空間的技術手段,在第一章和第五章中,提到了作者的一位極具教學魅力和獨特氣質的導師,一位深切地熱愛他的學科、學生和教學、希望學生也能認識這門學科的導師……書中很多地方,值得我們駐足停留。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13

幾年前我就知道《做一個幸福的教師》這本書,只是一直以來都沒有時間去看,或者說自己沒給自己擠出那樣的時間來學習。這個學期,學校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有了這個規定,也就有了一種無形的壓力,有了這樣的壓力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

細讀這本書以後,我的感受頗深。其中陶老師告訴我們一句話:“一個不會思考的人,即使讀的書再多,也不過是前人文字和觀點的堆積罷了”。陶老師這句話讓我感受到思考對一個老師來說是多麼重要。我們要想讓自己的課堂精彩起來,照搬是萬萬不可的,借鑑也要慎重,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要充分分析自己的課堂,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生,找出屬於自己的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陶老師還說:“千萬不要故弄玄虛,更不要故作高深。”是的,我們讀陶老師的文章,感覺就是在聽一位智者娓娓講述人生的故事,陶老師的語句真實、自然、質樸無華,似山澗流水,叮咚悅耳。陶老師說,十年前,他寫文章的時候,也曾有意用上一些華麗的詞句,可是在今天的他看來那是令他羞愧的事。從這段話中我們看到了迴歸的陶老師,看到了正逐漸和自然融合為一體的陶老師,我一直堅信文風彰顯人性的說法,覺得陶老師的自然質樸文風和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語句中那股透心的爽頗有相似之處。

我也曾有過捧書閱讀到深夜的時候,那只是因為我喜歡;也曾嘗試著去背誦《論語》《老子》,那是因為我想傾聽聖人心聲,領悟他們的思想律動,讓浮躁的我在聖人如水的心境中感受一絲超然;當課堂上的我捉襟見肘時,當我的微笑不再讓孩子著迷的時候,教育類的專業書籍又走進我的書架,我對自己說,我只是想做一個稱職的教師,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教師,除此之外,別無它求。

今天讀了陶老師《做一個幸福教師》才認識到,一個幸福的教師必須有深厚的'文化資本,那樣他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一個幸福的教師還要有一定的生活閱歷,那樣他的教學才不枯燥,他才能將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及時傳達給學生,他的課堂才有吸引力;一個幸福的教師還要有一顆寧靜的心靈,只有心的寧靜,才不會被外界紛繁的世界所誘惑;一個幸福的教師必須有著高度使命感,使命感讓他愈挫愈勇,讓他心懷高遠。

輕輕合上書,一個輕微的遊絲樣的聲音飄過來:我距離幸福還有多遠?我默默地記下曾經幫過我的長者,正在鼓勵著我的朋友,始終鞭策著我的領導,記在心底,從不敢忘卻,也很少提起。我知道我最好的回報方式就是默默地記著,並且努力不要辜負了他們。快樂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爭取的。只要你帶著一顆善良、美麗的平常心,就會發現世界到處都是美麗的風景。

我距離幸福還有多遠?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要踮起腳尖,我就會距離幸福更近一些。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14

寒假中,我認真拜讀了王曉春老師的著作《今天怎樣當教師》,雖然書中的100個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國小校園,然而卻關係到所有教育戰線上的教師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理解。今天,我們應該怎麼當教師?書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師德是不夠的,光激情燃燒是不行的,還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的專業水平。

要當好教師,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在工作中,對待問題要多問“為什麼”,學會理性的思考進行分析。下面對書中的一則案例發表自己的感觸:下面對書中的一則關於教師的愛的案例發表自己的感觸:

案例中講的是一名老師幫助一個學習成績差且沒有興趣的孩子培養興趣,提高學習成績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師的耐性讓人佩服,他真的是傾注了自己的愛給學生。感動之餘不僅想到,如果有人問我:“你會喜歡每一個學生嗎?”在沒有看書之前,我會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愛每一個孩子是教師的職責。這不正是經常教導我們的思想嗎?要全身心的把愛無私的奉獻給每一個孩子們?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不正是教師的職業精神嗎?我們的教師行為是否與說的相一致?面對案例中的學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師那樣耐心呢?這時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績優秀同學那一字不差的作業時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績較差同學那滿是狼籍的作業時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說的愛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一視同仁呢?細細品位王老師的點評,不禁讓我感觸頗深,她說:“要區分職業的愛和私人的愛”,書中說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主要是職業的愛,而不是私人的愛。因為任何一個人愛的付出,都是有選擇,有重點的,“博愛”不僅會把人累死,更把教師的職責範圍擴大。是啊,職業的愛是必須做到的,但私人的愛是無法強求的。教師就必須用教師的職業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孩子,在孩子有困難時,在孩子做錯事時,在孩子得到進步時,作為教師才能一視同仁的對待,教師的'愛就是滲透在平時的點滴中,貫穿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簡單的幾句話讓我豁然開朗。

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這個極端的教育謊言像枷鎖一樣天天束縛著我,使我常常生活在自責和愧疚之中,使我天天懷疑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我真的就認為我就是那個不會教的教師,否則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學生不會學習呢。今天通過學習我才知道,它只是一種浪漫主義的宣傳鼓勵口號,而絕不是評價教師工作的客觀標準。

老師們,讓我們輕鬆上陣,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觀念育出不同的人才,快樂地生活,快樂地工作,做一個享受教育的陽光教師吧!

最近我讀了幼兒教育中的一篇文章,它的名字叫《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畫出五彩世界》。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學到了許多對好的方法。

首先,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題材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筆者在文中說到,要深入到幼兒生活中去發掘他們關注的熱點,將目標拓展到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求知慾,在開展一系列探究活動中去尋找美術創作的題材,並將幼兒的創作放在一個不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通過案例,我們也知道了只有當孩子對事物產生興趣,才會自發地想去了解並進一步觀察和探究,而這些行為都是建立在幼兒主動的基礎上的,最終幼兒學到的都將通過一系列手段展現出來。

其次,引導與評價相結合鼓勵幼兒主動學習。在孩子的眼裡,一切似乎都是生命體,而情節的創設,讓我們在引導幼兒學習探究和興趣需要之間找到了一個切入點。教師在引導過程中,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幼兒對美術的興趣,易於讓幼兒產生輕鬆、愉快的遊戲心理,所以儘量運用形象生動地語言將活動內容和孩子的生活經驗相聯絡,讓孩子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自己也投入到情節中,以自己的情緒去影響孩子、調動孩子,這樣孩子會自然而然的參與、自然而然的投入到情境中去,和活動融為一體。無論幼兒的作品是否理想,教師都應以認真、細緻的態度去欣賞,儘量去發現其中的閃光點並及時予以表揚和指導,使每個幼兒都在活動中體驗到老師的關懷,從而增強繪畫的興趣和信心。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15

寒假裡認真閱讀了《教師閱讀地圖》,感覺受益匪淺,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摒棄浮躁,閱讀才能走近靈魂。

這本書,讓我深刻反思了自己以往閱讀中的陋習。感覺自己二十多年來的閱讀,是那樣雜亂而隨意,閱讀只是被我當我了一種休閒的方式,生活的調劑。一味的追求數量與速度,使自己的閱讀生涯多了些浮躁。從來沒有想過,我想通過閱讀得到些什麼,想讓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老師。是《教師閱讀地圖》,引發了我的思考,督促我嘗試著改變自己的閱讀方式。

我覺得,閱讀,不是一味的被動接受,而是努力與作者對話,不斷構建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閱讀,不僅為了愉悅心靈,更要診斷心靈所缺失的營養,以便及時補充。書中,關於我們備課的準備,這樣說“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於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只有這種沒有任何功利性的閱讀,才能日漸完美我們的生命。

二、幾部好書,可以成就我們的專業發展。

對我來說,這本書最大的亮點,是對於書本的推薦和評價。長久以來,我一直苦於不知道該讀什麼書,有的書浪費了時間精力讀完,覺得言之泛泛,並沒能留下什麼觸動靈魂的東西,走了許多彎路。閱讀地圖,幫我們解決了這一實際難題。用不同的案例分析,告訴我們一位專業的教師需要些什麼,列舉了部分優秀書籍,並分別做出了精闢的評價。使我今後的閱讀,有了正確的方向。

假期裡,我根據書中的推薦,看幾部電影,真實地感受到了來自生命的震撼和共鳴。《楚門的世界》,幽默詼諧的情節中,有讓人流淚的酸澀和無奈,同時感悟到,自由和真實對於生命的意義!《霸王別姬》中,小豆子的命運,在民族興衰,世事變遷的背景中顯得格外淒涼。其中京戲團師傅的一個舉止,讓我刻骨難忘,一個練功的小徒弟,準確流利,聲情並茂地背出了戲詞,掌心卻捱了師傅狠狠一記戒尺,師傅說:“打你,是讓你記得,下次還得這樣背!”,看到這裡,我的.淚差點掉出來,中國千百年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傷害了多少兒童的肉體和心靈!

按照這本地圖的索引,我相信,自己在以後的教育生涯中,會體會到更多的真諦和共鳴。

三、書,該怎樣來讀。

讀閱讀地圖,我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掌握了閱讀的方法。

首先,整體上人的閱讀史,是要經歷浪漫-精確-綜合,三個時期的。書中有一段話:“浪漫期閱讀,如春風化雨,身處戲中,身在局中,越是痴迷,越是入境;精確期閱讀,如庖丁解牛,目無全牛,出入自如,時而舉一反三,時而舉三反一,能左右逢源就是正道;綜合期閱讀,一飲一啄,莫非親切,讀海德格爾不覺其玄深,讀民間傳說不覺其淺俗。”。這段話將閱讀的境界描繪的入木三分,讀來可以讓人從巨集觀上把握自己的閱讀方式,對閱讀有個整體的規劃。

其次,書中介紹了一些具體的閱讀方法,實用性很強。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知性閱讀,書中將知性閱讀比作爬山,過程中充滿不斷地懷疑自己,缺乏勇氣,甚至迷失路徑的挫折,雖然汗流浹背,但周圍的景色始終在變化,越來越開闊,直至無限風光在峰頂。這種汗流浹背的閱讀,或許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也是最能提升自己,有所突破的閱讀。

閱讀,並引起了思想和行為上的改變,這也許就是我閱讀《教師閱讀地圖》最大的喜悅和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