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家》讀後感13篇

讀後感1.46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讀後感13篇

《家》讀後感 篇1

常聽書友說要多讀經典,尤其是愛好寫文的人要多讀讀八大家的文,我很認同這個觀點。毋庸置疑,八大家的文章,代表了古代散文寫作的巔峰水平,文辭優美,敘事生動,邏輯清晰,道理服人,什麼時候讀來都是享受。

最近讀了大家小書系列的《唐宋八大家》,書中精選了八大家的文章,針對每一篇選文,前有題解,後有註釋和譯文,輔助閱讀,更助於對文章的理解。在閱讀選文之前,作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作者葛曉音,用60頁的篇幅,對唐宋八大家做了一篇精彩的介紹,不但簡要梳理了散文這一文體的形成過程,還對八大家各自的寫作風格和對散文寫作的貢獻做了分析和論述,對閱讀八大家的文章起到了提綱挈領的指導作用。

讀八大家的散文,首先體會的是文字的美感,言簡意賅,朗朗上口。而這種美的形式,從不喧賓奪主,恰恰是為了文章的內容服務的。古文運動提倡“文以載道”,不似駢文詞藻華美、內容空洞,而是用詩化的語言去表達實質的內容,語言優美又言之有物。這也正是八大家的散文得以流芳千年的根本。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古代的交通遠遠落後於今日,而八大家在官場浮沉之餘,都願意踐行親身實踐的原則,不辭勞苦,尋師訪友、踏青交遊。於是後世才能讀到《赤壁賦》、《小石潭記》、《石鐘山記》等精彩篇目。寫景生動,比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寫道:“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短短50來字,潭中靈動的魚兒如同在眼前。

八大家提倡形式為內容服務,他們的文章往往抒發胸意、闡述道理,發人深省。不僅僅是簡單的敘事寫人,更注重人和事背後的問題思考,篇末往往點出一定的處世觀點或者生活哲理。這種注重獨立思考的習慣,也是如今經常被提倡的'。我們都希望自己不要盲目從眾,遇事能夠做到客觀思考、公正對待,八大家的思路值得我們學習。

八大家善於闡述觀點、講道理,他們的邏輯能力非常強。不管是從所思所感中引發人生感慨,還是從某人某事中進行引申論斷,他們所作文章都善於緊貼事實、自然過渡到下一層意思,順序遞進,論述周全,非常具有說服力。

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就是典型的例子,一百字左右的小文,分為四大句話,講述四層意思,層層遞進,邏輯嚴密,令人信服。再比如蘇洵的《六國論》,從“賂秦”和“不賂秦”國家兩方面來分別闡述,支援“賂秦”導致六國破滅的觀點,堵住了別人用“不賂秦”國家來反駁他的可能。他們縝密的思維、優秀的邏輯能力都體現在精悍的文字裡。在邏輯辯論上,他們都是好老師。

讀八大家的文章,不管是用詞遣句、寫景狀物、敘事寫人,還是闡述觀點、邏輯辯論,都能夠學到很多,是享受也是學習。他們的文章,作為千古散文寫作的典範,值得我們反覆去體會和揣摩。好文不厭百回讀,總有新意。

《家》讀後感 篇2

自己一直以為深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比如:棍棒教育等,但是,隨著自己越來越多的讀書,越來越多的思考,已經不太認同所謂傳統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自己在具體的執行上,有時候還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自己一直以來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看完這本書之後,自己覺得一定要改,而且,要有行動地改變。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思考有如下幾點:

第一,嬰幼兒時間的教育。這個時期的孩子由於太小了,也談不上所謂的教育,更多的是陪伴,但是,陪伴也不僅僅只是每天陪在孩子身邊就行了。中國的一大特點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老家,由爺爺奶奶帶,這是廣大中國農村的特色。

城市裡的工薪人員,可能要好點,至少下班回家能陪陪孩子。所以,對於農村的父母,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能陪伴孩子成長,書中強調,特別是孩子在3歲內,一定要有媽媽的全程陪伴成長。

光是陪伴還不行,還要能做到足夠好的媽媽與原始母愛貫注,媽媽能非常敏感,能與孩子建立起一種類似於“心靈感應”的交流。這樣就會讓孩子在陪伴的過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人格,非常有益於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長。

對於這一點,我相信很多城市中的工薪階層,應該比農村的父母們,也好不到哪裡去吧。陪伴孩子的成長,可不僅僅就是一直在孩子身邊,而是要“用心”去陪伴。對於這點,我個人的思考是:高質量的陪伴。就是那怕我是一個月,兩個月和孩子的分離,但是,每次和孩子在一起的幾天,都是用心在和孩子交流,也要比只是人在而心不在孩子身邊的要好,當然,這僅僅只是我個人的思考。

第二,青春期的教育。當孩子們進入青春期後,都會出現一些叛逆,而這些叛逆,正是從小父母教育的問題導致的,父母從小對孩子的控制慾越強,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越強烈。

所以,從小就要學會,主動讓孩子發揮,要引導孩子自主選擇,獨立思考,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權,而不是一味地去按著父母的意願安排孩子做選擇,還美其名曰:都是為了孩子好。

青春期,要以引導、溝通、聊天為主,做孩子的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間,這點對於中國家長來說,就是權威的挑戰,所以,真正要改變的是中國家長父母,而不是孩子。

第三,成年之後,應該儘早讓其與自己分離,不要把孩子用愛的名義,拴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即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網路上被網友們吐槽的巨嬰是如何產生的,就是以上三步都沒有做好,一步一步地,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養成了巨嬰。

對於孩子,整部書,首先,以高質量的媽愛陪伴為主,其次,當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就要學會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當孩子形成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後,很多的決定、選擇,才不需要父母幫其完成,這樣孩子自然而然地就“獨立成人”了。

書中也有了對於夫妻關係的描述,但是,主要還是以家庭教育中的孩子為主,特別是母親這一角色對孩子成長的至關重要性,所以,這也導致了看完這本書的女性朋友們,都覺得太不公平了,感受養孩子、教育孩子都是母親的事了。在我看來,想要孩子健康的成長,父親的角色同樣重要,只不過,本書是以母親與孩子為主線來講述的。

《家》讀後感 篇3

你應該感到幸運,你可以陪著我一起墮落。德伯的笑容裡帶著的是無盡的無奈以及疼惜。世界太複雜,因為太複雜,所以使得有著三個人的世界,就已經痛苦到無法再去有更多的時間去折磨和感受呼吸。

苔絲說,那時候的自己什麼都不懂,你欺騙了我,現在又來引誘我,我恨你,你毀掉我一生的幸福。

也許沒有人明白,“苔絲說”這番哀求卻有苦同的理論,也許可以自流一派,成為一本新的難唸經。

因為追求的太過完美,所以死的也無所。因為看的太透,抑或又看的已經高斯模糊。安奇爾因為容不得背叛,追求者無暇,所以,很快的.應驗了一句話,苔絲無錯,克萊爾無錯,如若德伯不死,傷的會是三人,甚至更多。安奇爾追求並娶苔絲。其實就像是在PS裡很認真的做完一幅圖,然後再認認真真的打上馬賽克,使其失真。

你愛我嗎?安奇爾問伊利,笑容落拓,卻又充滿了調侃的嘲諷。

我愛你,很愛很愛。伊利說。

那你陪我去巴西,好嗎?看到這裡,我對安奇爾心冷。

好啊。這就是伊利的選擇,這兩人可真是一唱一和呢,看到這裡,嘴角突然勾起了一抹嘲諷的笑意。

你真的比苔絲還要愛我麼?突然,我的心有了一絲希望。

不,我沒有苔絲愛你。苔絲愛你可以愛到為你去死,而我卻做不到。伊利的率真的話語,竟讓人有一絲瞭然的恍惚。

苔絲赤著腳走路,卻被黛西這種小肚雞腸之人視為像乞丐一樣的裝可憐而博得同情。其實看到這裡,突然有一種想哭的感覺。突然就想起了陸游其妻唐婉的《釵頭鳳》的其中兩句:“世情薄,人情惡”。用在這裡,再合適不過,真的,誰也不知道,苔絲這個女人,只是捨不得穿那雙安奇爾送給她的靴子,卻被黛西這種人送給了乞丐。是的,現在她連鞋都沒有了,她死在了過去,凍死在了那個名為寒冷的夢裡。

曾經發誓一輩子都不會再結婚,可是,愛情卻抵不過過去的惡禁。

因為偷食了禁果,所以才進不了天堂。明明都愛著,愛的痛苦,也愛的絕望。

為了丈夫,竟然可以殺死另一個深愛著自己的男人。為了,為了換那短暫五天的幸福。可以道貌岸然的生活在一起,又可以像沒有防備的嬰兒一樣。可以毫不猶豫的殺死,其實在那一刻,苔絲可能已經恍恍惚惚地認為自己殺死了那不貞的過去。

露其實我感覺是不配苔絲,其實,她雖然和苔絲擁有相像的臉,擁有更純潔的沒有被玷汙過的靈魂和軀體,但是她沒有心。面對,絕望的苔絲,她可以冷到面無表情,在苔絲被處以絞刑後,卻步了苔絲的塵緣,成了克萊爾太太。他們跪在那裡,太陽不會憐憫,因為,實在是替不了,也成為不了。就算在墮落,要明白,其實有缺點的人比純潔的人好的多。

太陽的光芒,還是沉睡在地下的野蠻的穿著武士裝的身軀,這是始祖,暴力而又野蠻,數代後,自食惡果,嚐到悲慘結局。

走得那麼從容,已經看透。因為墮落了,孩子夭折進不了天堂,徘徊在角落。因為墮落了,所以張開了天使的翅膀。

突然,就想到了以前看過的魔鬼的一句話:你終於長出了天使的翅膀。(很美,但忘記是在哪一本書上看到。)

極痛楚,也極殘忍,因為是墮落的救贖,所以太容易折斷。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竟然不知不覺的溼潤了眼眶。

《家》讀後感 篇4

訂閱了武志紅的心理課專欄後,平時生活中一直弄不明白的問題,讓我茅塞頓開,特別是對原生家庭這一塊,我們現在的想法,所做的決定,做事情的模式,大多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

武志紅老師是非常有名的心理諮詢師,當然有很多有名的老師,但我特別喜歡武志紅老師,就像心理學裡面有很多流派一樣,可能我比較喜歡武老師的講解方式,就算是一個小白,也能很好的理解,而不是講那些專業術語,或者是晦澀難懂的認知

喜歡心理學的初衷是:並不是因為要當一個心理諮詢師,而是因為,我希望通過它,可以更好的認識瞭解潛在的自己,促進和家人朋友之間更好的交流和溝通,利幾利他人,真是何樂而不為呢

很早以前,朋友就推薦過《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我想,很多人看它肯定是被書名所吸引,家是一個幸福溫暖的港灣,為什麼會傷害到自己呢,帶著這樣的困惑我走進了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剖析傳統家庭中的夫妻關係和子女關係,以愛為名對孩子施行的壓迫式教育、夾在婆媳大戰中左右為難的三夾板丈夫、完成學業後仍然呆在家裡啃老的半大孩子,這也反映了當下有很多人自以為是的態度以及不會處理親密關係的無知。

整本書都貫穿著一個觀點:一個人童年時跟父母的關係,決定了這個孩子的人格,“內在的父母”“內在的小孩”的關係模式,便是他與世界的關係模式,如果他跟父母是和諧健康的。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他在處理人生各種關係時便傾向於尊重,寬容,信任、樂觀、也容易得到愛和幸福,相反,如果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關係扭曲,那麼他的人生便會出現各種問題,並通過他的新家庭將不幸傳遞下去。

書中的有很多觀點讓我感觸良多:

感受比事實更重要。沒必要執著於自己眼中的事實,因為每個人看待事實的角度都不同,關注他人的感受更能理解他人。

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

順父母意的孩子容易缺乏存在感,形成的價值感都來自於外部認可。

父母必須剋制按照自己想法來塑造孩子人生的衝動和渴望,給予他們足夠發展的空間。喜歡用獎罰手段的父母都渴望控制自己的孩子。

分離是親子關係的最終發展方向,拒絕分離就是拒絕成長。

母親在0-1.5歲間要給予孩子絕對的關注,在1.5-3歲期間,要鼓勵孩子自我探索,同時讓他知道需要幫助的時候有母親的存在。3歲之前,不宜與孩子有兩週以上的分離時間。

溺愛實際上是父母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是深層次對未得到的.自我的過度滿足,而這種滿足與孩子本身的需要相距甚遠。

孩子的叛逆和被動攻擊都是對本身成長空間被壓縮的反抗。

與任何人緊密地黏到一起都會阻礙我們成為我們自己。

當孩子將父母的問題、家庭的悲劇攬到自己頭上,並作出自我犧牲的時候,這是一種壞的自戀,需要父母認真的溝通。

愚孝是孩子能親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拒絕接受相信他們的父母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真正的愛是活出來的,幸福不在於找對一個人,而是願意理解並接納真實的對方。

《家》讀後感 篇5

席慕容說過:“我習慣了等待,於是,在輪迴中我無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點。我不知道,這樣我還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一個答案;我不知道,如此我還能堅持的等待多久去等一個結果?思念,很無力,那是因為我看不到思念的結果。也許,思念不需結果,它只是證明在心裡有個人曾存在過。是不是能給思念一份證書,證明曾經它曾存在過?”這是,是我們相識的原點,在這裡,我愛上了她是詩歌中的細水流長。但是,讀了《槭樹下的家》,才發現原來她的散文更有一番韻味。

席慕榮在《槭樹下的家》一文描寫了一個溫馨的、幸福的家庭,另人羨慕。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她被鳥的鳴聲吵醒。幾十只小鳥在窗外的槭樹上集合吵鬧,那聲音特別細又特別嬌,可以聽出來它們的雀悅和歡喜。而且孩子們也開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樹下。仔細分辨,孩子們有的坐在矮牆上,有的是趴在樹上,他們不時發出嘰嘰咯咯地笑聲,那種極單純的快樂。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們清脆和圓潤的笑聲比喻成“像荷葉上的露珠,風吹過來就滑來滑去,圓滾滾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靜下來……”

在席慕容槭樹下的家裡,有她親手種下的樹,有細密的草叢,還有湖邊曾經愛笑的`短髮圓臉的小女孩。而我看到的,是她生命裡一路走來點點滴滴收集的幸福與平和。她毫無保留地告訴別人,這樣生活也許更好。槭樹下的家,不僅僅是一個房子,更是讓心靈安定下的港灣。看了這本書,就像是擁簇這一簇微微的火苗,沒有灼熱,有的只是溫暖與感動。

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離別的痛苦,成長的煩惱,現實的事與願違。確實,這些問題我已經遇到了,而且我知道在以後的路上我也必定會越遇越多,可是席慕容在這本書裡用她面對問題的方式告訴我:沒什麼好畏懼的,這是人人都要面對的,我們完全可以在並不完美的生活裡琢磨出只屬於自己的完美。

誰不會抱怨呢?就像現在的生活充滿著競爭與壓力,說得誇張一點就是水深火熱。面對做不完的試卷總是期盼學校的印表機出故障,面對背不會的單詞總是希望一天能二十八個小時。可是,席慕容去在這本書裡告訴了我,這些現在看似痛苦的事情,多少年後再回想起來總能發覺出一絲甜味,一生有太多值得停留的時刻,也去這一刻就是你應該停留的。若是這個時候不苦一回,拼一把,人生的這條路上一定會少了些風景,少了些明媚。

席慕榮在《槭樹下的家》一文描寫了一個溫馨的、幸福的家庭,另人羨慕。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她被鳥的鳴聲吵醒。幾十只小鳥在窗外的槭樹上集合吵鬧,那聲音特別細又特別嬌,可以聽出來它們的雀悅和歡喜。而且孩子們也開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樹下。仔細分辨,孩子們有的坐在矮牆上,有的是趴在樹上,他們不時發出嘰嘰咯咯地笑聲,那種極單純的快樂。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們清脆和圓潤的笑聲比喻成“像荷葉上的露珠,風吹過來就滑來滑去,圓滾滾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靜下來……”

《家》讀後感 篇6

書的裝幀很好,乍一看很難想象是譯林出版社的,好厚的一大本,配合著封面,確實有一種厚重的感覺。書是向同事借的,看完也跨度了一個月的時間。

讀第一部,完全就是紅樓夢的翻版嘛,就只是一頓飯而已。當然整本書和紅樓夢還真是有很多可以比較的。越往後讀,進度越慢,一是與讀書的環境有關,更多的還是後半部分開始拖拉起來,也更多的往哲學方面靠攏,大段的心理論述讀起來真的比較吃力。

在書的封面上,大標題下面,“一部家族衰亡史 德國市民階級的心靈史”應該是本書最好的推介,也正應為這句話,在書的一開頭,儘管呈現的是一幅繁榮興盛的景象,但結局已定,一切的過程似乎就沒有那麼重要了,而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繁榮的表象只不過是衰亡的徵兆罷了。這對於閱讀體驗來說無疑是大打折扣的。一翻開書,所能想象的就是這一望族將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衰敗沒落。

儘管知道未來將會向何方發展,但結局卻遲遲不肯到來,甚至在中間還呈現出了反方向的趨勢。由此書本就越來越厚了,年代也就長了,富貴還是要過幾代的,建立起來的基礎沒那麼容易垮掉,因為人還在。

書中對時代背景的描述是比較少的,僅僅是日常生活。所以衰敗最終還是要體現在人的身上,人丁興旺則家族興旺。托馬斯少年有成,儘管有一個無所事事的弟弟,家族企業最初仍然可以生氣勃勃。就是最後在激勵競爭而處於下風的局面下,仍然是可以勉強支援的。但是商業需要的是進取心,企業家的進取心。時代在發展,固守地遵循舊的商業模式只能是在競爭中逐漸被淘汰。托馬斯已經面臨著這一局面,但是他已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了,他已經耗盡了精力,最初掌管企業時的那種雷厲風行,那種銳意進取已消磨殆盡了,未老身已衰,未老心已竭。第二代布登勃洛克是幸運的,他在商業上停滯不前的時候,後面站著一個可以依靠的兒子,而到了第三代的托馬斯,漢諾卻沒有帶給他父親以希望,或許曾經有過,但終究是靠不住的。

雖然沒有明顯的去寫階級,但階級地位作為一種社會常態去無處不在。女僕永格曼,三小姐安冬妮表現的最為淋漓盡致。安東妮最為書中第一主角(托馬斯應該只能排到第二),無論是對貴族的歆羨、對自家榮譽的維護,種種的虛榮,將一個上層家族的驕傲、精神狀態表現的活臨活現,每一個階層有每一個階層的.規則。

人物的命運都是很悲慘的,除了蓋爾達,自始至終,不管是出閣之前,還是嫁為人婦,還是喪夫喪子,都活在自己的愛好裡,活在音樂的世界裡。但一個暗藏的前提是,她是一個上層家族的女兒,是一個可以出三十萬馬克嫁妝富家小姐。

因為家族的榮譽,婚姻也應該要做到有利可圖,托馬斯從來就沒有考慮過賣花女孩,冬妮毅然放棄未來的青年醫生。人都是活得這樣不快樂,但祖上的傳統終歸是要遵守的,自由選擇的基礎就是以家族榮譽為重。

托馬斯因為牙醫的誤診而死,這真是個很好的死法。如果故事不是這樣發展,那麼將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我甚至覺得這其實是托馬斯有意設計好的,也僅僅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尋求解脫才不至於有損於家族的榮譽。

《家》讀後感 篇7

讀完《家》後,腦裡浮現的是一個彩色的世界,但這些色彩並不美好

“家”中的爺爺是黑色的象徵,他始終被埋藏在心中的陳舊制度控制著。他一直被眼前人們奉承的眼前所矇蔽,卻不知道的身邊人所表現出的尊敬只為了他的財產。他認為自己是這個家的中心,這個家中不能少了他,因此家中的人都聽他的。他用這種言聽計從去出賣自己孫子孫女的幸福,為了自己的面子讓他們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結婚。直到紙包不住火,他兩個兒子在他眼前一個樣背後一個樣的做法被揭穿,孫子為了自己的幸福不在受他的擺佈而離家出走時,他才從這個黑暗的家中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但這是已經太晚了。

覺民和覺慧是家中最有思想的兩個青年,他們有黃色的閃亮與朝氣。儘管生活在一個黑暗的環境中,他們依然不屈服、不怕別人的嘲笑與譏諷,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們畢竟是受過學校教育的人,他們能接受到當時社會比較先進的思想,並且試著去感化他人。儘管受到了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最後他們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去尋找自己的幸福。

家中長子覺新的性格可以用綠色表示,他總想當個好人,誰都不得罪。爸爸死後,在爺爺面前,他希望當個乖孫子,什麼事情都聽爺爺的,但他也不想破壞弟弟們的幸福。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去保護這個家,但是總是被人們誤解。覺慧總麻他是懦夫,認為他沒有自己的主見,在他年輕時,他連自己的婚姻都沒有辦法自己做主。就算有喜歡的人,他也不敢跟長輩說,最後害到兩個人都受傷。在結婚後,看到妻子懷著孕還被破搬到外面住,他雖然很愛自己的妻子,卻不敢頂撞長輩,違反那些無形的規矩。最後他害的兩個女人都在痛苦中死去,他還是默默忍受,把一切的不滿都嚥下。

鳴鳳這個覺慧喜歡的女孩,她的一切都是粉色的。她對愛情有嚮往,她知道自己這個僕人不管怎樣都不可能跟少爺覺彗在一起,但她依然信任他,希望他有一天可一把她帶走這個地方。不過僕人的命運並不是掌握在他們自己的手中,當她知道自己要去給別人家的七十多歲的老爺當小老婆時,她跟少爺的許諾都不存在了,最後這個粉紅色的女孩被那股黑暗的氣息逼著自殺了。

琴這個堅強的`女孩,她也受過教育,有這比別的女孩先進的思想。還有書中那些和她一樣的女孩像紅色一樣激烈堅強,她不像鳴鳳一樣不敢追求幸福,她雖然差點也失去自己喜歡的男生覺民,卻還是努力守護自己的愛情。或許琴的生活環境跟鳴鳳不同,但真正導致兩個人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不是家庭和出生,而是意志和信念。

那些四姨、五姨,就是仗著這些舊規矩生活的人。她們把在背後議論別人當成樂趣,把老爺當成自己的靠山。但他們沒有錯,她們只是無知,是被舊制度逼出來的可憐人,她們的心腸並不壞只是他們不希望成為這種制度的犧牲者,就乾脆做一個順從者。她們的顏色是“白”,沒有主見沒有思想的顏色。

在這個彩色的家中,每個人承擔的不同的角色。不過它卻讓我懂得了,命運的結果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想得到一個什麼顏色的人生選擇權也在自己。什麼制度都無法掌控一個人,只有信念、目標和理想才能指揮自己。

《家》讀後感 篇8

以前我對三國的理解很膚淺,讀了品三國之後,終於把魏蜀吳三家興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發展由來,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的英雄在那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裡有天下紛爭,群雄並起;有英雄豪傑,君主謀士;有文韜武略,氣貫長虹;有兒女情長,肝膽相照。而後來魏國一支獨大統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為後世所稱誦。

每當我們看到趙雲單騎救主,諸葛亮火攻赤壁,張飛在長阪坡那聲驚天一吼,在我們內心升騰的是無限的敬佩與正義感,我們從三國中看到了戰爭,看到了俠客,看到了謀士,我們成醉於其中......但是,我們不曾思考,也不曾問自己:“歷史為什麼會如此發展?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劉備?袁術為什麼最後會餓死於長亭?”曹操為什麼會在官度之戰中大敗當時第一大軍閥袁紹,從此天下莫敵。

最應該有看頭的是魏國的開創者曹操,千百年來歷史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說他是亂世的奸雄。最終也難蓋棺定論。但是他的豐功偉績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英雄,一個推動社會發展的人物。所謂亂世出英雄在那群雄並起,英雄豪傑誕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時的亂世英雄而董卓、袁紹、袁術這三個人用他們的蠻橫和愚蠢反襯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們的蠻橫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蓋世功業,而他們自己只能算作亂世的梟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間他們在對待皇帝的問題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與智慧,那時皇帝的國家統一的象徵對待皇帝的態度是考驗臣子是忠是奸的試金石他們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蠻的廢立:曹操主張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也是想換皇帝的,可見曹操在對待皇帝這個問題上就高人一籌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資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國家統一的情況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獲得了人民的支援。這是曹操在對待大義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籌的,從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就可以看出曹操的軍事和領導才能,在這場戰爭中曹操雖然有政治優勢但軍事力量卻明顯不如袁紹,那麼他是怎樣出奇制勝、以寡敵眾、以弱勝強的呢。他把戰場選在官渡就是一個可以使敵軍一深入就會使補給線拉長戰爭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約財力敵進我退不計較一兩個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這樣說明他有務實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虛名而處實禍的道理,正是這些使得曹操和袁紹在敵強我弱的現實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關鍵了“許攸判逃”就是袁紹的大省失了,為什麼他要判逃呢,是袁紹不聽忠言,這樣的頭讓許攸感覺沒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記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能不勝利麼?從此曹操打敗袁紹就是中原無敵了,為後面魏國統一三國打下基礎。

從《品三國》讓我認識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價值。讀史可以明智從三國中的曹操的成功我們不難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優秀品質:1名至實歸,更重實際。2德才兼備,唯才是舉,3重用清官,不避小貪4善於做自我批評而揚他人等。這些領導作風時隔20xx年的今天仍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家》讀後感 篇9

社會是不斷的在進步,像《家》裡面的“覺民”、“覺慧”那樣,有著先進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著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行為以及家長的封建思想意識,為自己所認識的真理去奮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並不是說我們也要反封建社會(現在我們不是在封建的社會裡),而是勇敢的反對社會上錯誤的腐敗的思想意識,要敢於開拓創新,堅持遵紀守法,相信科學,堅持科學真理,反對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來說吧!文章中的“鳴鳳”是一個丫鬟,她喜歡了“三少爺”,但後來她被“老太爺”賣給“馮老闆”做小老婆,她心中不願,但她身份低下,無選擇的權力,最後跳湖自盡。再比比我們現在的社會,現在的社會人人平等,不分貴賤,沒有主僕之分,一視同仁,而且每一個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會那樣,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隨便給有錢人家的公子少爺老爺當作禮品或物品用金錢買賣,完全沒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們充分的展現了封建社會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識把人們一個個逼上了絕路:大少爺“高覺新”終日思念“梅”;“鳴鳳”因被迫婚自盡;“覺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時醫治,最終死了。當今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層出不窮,現在的思想是開放的,並不侷限於傳統的觀念,新的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到我們面前,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灌輸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識;變封建為開放,變傳統為創新,變專制為民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會中,不敢像我們那樣開放,不敢創新,沒有民主;但現在有了,還有了網際網路,有了電視,有了計算機,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讓我們瞭解最新資訊的渠道,這一對比,證明了社會在發展,人類文明在進步,精神境界在不斷的提升著。我們可以向《家》裡面的“覺民”、“覺慧”學習,接受更多的資訊,敢想敢做;還要以《家》中的“覺新”為借鑑,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順從,否則到頭來還是苦了自己,要為自己的理想去奮鬥。

《家》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後的日趨沒落。通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而今天我們的家,家裡面我們成為了中心,父母長輩為我們而日益忙碌操勞,我們經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連家務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為父母分憂,甚至還常常抱怨父母“沒有給最好的條件”。但是事事父母徵求和尊重我們的意見,寵愛並且溺愛我們,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應該滿足,應該回報他們。看了《家》以後,我們為之反思,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應感覺到慶幸,感到快樂,感到幸福,並不斷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來回報父母長輩們為我們的付出呢?不管怎樣,今天的我們比過去的他們要幸福,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硝煙、沒有戰爭、沒有奴役、沒有飢餓……儘管生活中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是我們已經比他們原來的生活狀態好了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家》讀後感 篇10

傅斯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健將,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學者和卓有成就的歷史學家、教育家。

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在相當長的歲月中人們對他了解甚少。1919年元旦,新潮問世。第一期出版後,在社會上反響很大。傅斯年在很短的時間內,先後發表了《怎樣做白話文》、《中國文藝界之病根》、《白話文學與心理的改革》等文章,並創作了《深秋永定門城上晚景》、《老頭子和小孩子》、《心悸》、《心不悸了》等自由體新詩。在北大師生中,文言功底差而贊成白話文的多,文言文寫得好卻贊成白話文的就極少,而傅就屬於後者。他雖然國學根底很厚,文言文寫得很精彩,但卻深知提倡白話文是文學革新和學術革命的關鍵,所以才追隨胡、魯、陳等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積極倡導白話文運動。

在這場運動中,阻力也是很大的。其中,最頑固的要算文學系的黃侃教授。在一次講課中,黃反對胡適提倡白話文,並讚美文言文的高明。他舉例說,如胡適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電報必雲:“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啊!”長達11字。而用文言則僅需“妻喪速歸”4字即可,只電報費就可以省三分之二。

火燒趙家樓將五四運動推向高潮,不過,傅斯年並未繼續學生 領袖之路,他志不在政治,而在於學問,

。傅斯年講授《中國文學史》,並沒有現成的講義,常常需要刻鋼板油印講義。他不僅授課受歡迎,而且十分關心學生,對成績優秀者獎掖有嘉。傅斯年不但是一位大氣磅礴的學者,卓越的學術組織領導人,還是一位日常生活非常嚴謹的傳統知識分子。

對於教育改革,傅斯年有自己的考慮。1949年3月,胡適由美國來臺,兩人對教育制度進行了深入探討。傅以為,中國的學校制度,可以說是抄襲的,連模仿都算不上。因為模仿要用心,抄襲則隨便。莫名其妙、興之所至,便是學校制度的現狀。胡適以為,世紀初的學校,章程譯自日本,日本也是抄襲的,中國教育按這個行不通。民初,又學美國,結果長處沒學來,短處卻學了不少。每任教育部長上任,又有新見解、新作為,舊的不改,新的激增,使學生課程繁難,嚴重摧殘青少年身心健康。

傅斯年說,從教育宗旨看,中國仍是傳統的讀書做官論,於是認字的越多,學校辦得越多,社會寄生蟲越多。衡量一個學校成功與否的.標準,一是學生是否具有運用課本知識動手實幹的能力,二是能否將所學知識與課本知識聯絡起來。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學生成為社會廢物和遊民。教改的另一原則,則是教育大眾化,以獎學金解決寒門學子的入學與上進。

他辦的四件大事,一是中山大學的文學院,二是史語所,三是北大復員,四是臺大,都是最大的成績。

傅斯年先生,偉大的教育家,讀完他的經歷,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他的“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會一直銘記在我心中。

《家》讀後感 篇11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子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子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 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溫厚善良,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物件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

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瞭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裡,文字就到哪裡。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反覆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為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的提高, 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裡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懂得了許多,我更瞭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瞭解父母,讓父母更瞭解孩子。

《家》讀後感 篇12

週日的夜晚,我在靜如流水的月色下合上紫底飛白花的封面,起身來在月下投下身影,此刻我在享受我家對我的擔當,而在不遠些的地方,一些和我一樣稚嫩的肩膀,正搖搖晃晃地擔當起一個家。

月光篩在這一本叫做《肩挑一個家》的小小故事從書書面上,調皮地於書中百位美德少年的不凡中游走,我看到的是一面面鮮明的旗幟,頂著我們所未經的狂風暴雨前行,雨水溼透了他們的衣裳,流經了他們的髮梢,順著臉頰滴下來,劈這困苦前進,而愈是這樣的困苦,逾顯出他們生命的壯闊,這一百多位同齡人讓我感到羞愧,我無臉相視,他們一個個都是單獨的個體,單獨的振奮人心的力量。而當他們融合在一起,奔流出的這本小小的叢書,就像在默默地述說著什麼,那便是一種莫名的獨特的精神力量,而這種力量,是在他們身後的,在美好的陽光下,藍天下的溫室中的我們所沒有的一種精神力量,所以他們已變成了我們的旗幟,走在前方的旗幟

“每一朵花都要為生命怒放,這是花對生命的約定。”這些和我們一般大小的花苞怒放出了他們的生命,不是在我們的溫室中,而是在風中,雨中怒放,在只屬於勇者的世界怒放。我感慨於他們濃墨重彩的壯闊生命。於是在書的身後,我看到了他們肩上的家和我們肩上所未曾承載的一切。

他們的家,是一種職責,一種像強者捍衛弱者一樣的護衛的職責,這些壯闊的存在,大都命運多舛,多歷經了困苦與磨難在於你我對話,為了他們肩上的擔當,早早的步入社會,翻開那本生澀的大書,艱難地閱讀,理解,學習這個社會,那些責任本不應是他們的,但他們面對不屬於而突然降臨給他們的責任時,並沒有推脫,而是快步迎上前去,用自己的力量為親人,朋友,甚至是並不相識的人分擔,並且走在最前方。這便是一種民族大義,謂之為人之義,他們也許在作出擔當時,並沒有考慮那麼遠,他們的行為也許是出自本真的追求,那是一種民族骨子裡的樸質,而這種擔當的精神,正是我們所缺乏的',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我們不知道什麼叫挫折,風調雨順太多了,多的讓我們忘記了什麼是追求。

我想到的是張曉風的《武陵人》和國外的“挫折教育”。

我們這些在溫室中的苗,喝多了蜜,便開始魔怔。忘乎所以,失去了為人之義,失去了擔當,不知敬畏為何物,肩頭上自然沒了那個小小的家。平日裡知道的只是抱怨,卻不曾想過那些和我們一樣大小,但比我們擔當更多的肩膀,小小的不順便要死要活。其實當一切真正經歷之後,你我看到的就是遍地蓮花啦。

人應當經歷挫折,挫折應是生鐵的熔爐,投爐熔鍊後,不是毀滅,而是新生!那樣,人才是一個大寫的人,才不是一把慵懶的骨頭和一堆鬆弛的肉。那時,再掂掂肩頭,你會發現,那兒有個擔當,有份責任在等待著你我,那時再回頭就會發現自己和那近百位美德少年的歷史重合和自我的成長。於是也便了解了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高明論述了。

走出你我的溫室,找出桃花源中那個“彷彿若有光”的出口,跟上前面的旗幟,頂著風雨和嚴寒,去!去追求,去擔當,去看明天的太陽!

《家》讀後感 篇13

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馬觀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讀完了,在讀這部名著時,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即使現在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著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著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被迫與所愛的梅分離,娶了另一個少女,梅卻被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孃家,最後含恨而終。他也熱烈地愛著她的妻——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他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佈,聽著她在為他生第二個孩子時的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房看她,知道妻因難產而殞逝卻不能與之見最後一面,卻只能夠忍受。他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

我討厭覺新這樣的人,他是那樣的懦弱,那樣的無能,他不去爭取他所愛的梅,也不能保護他所愛的妻,他還是一個男人嗎?他眼睜睜地看著這個他一直維繫的家扼殺他最愛的兩個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們啊!他的順從扼殺了他自己,也摧毀了她們。然而,他卻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滅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掙扎,沒有幸福可言,更沒有希望所在!這是多麼可悲的一個人物!這是怎樣一個吃人的世界!我詛咒這個黑暗的世界,但對於覺新,我就能夠憎恨他嗎?他是最大的犧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說是《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了!作文

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堅定,他最初與俾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迫得投湖自盡,這成了覺慧心中一道永遠的痛!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討厭覺慧,因為他的自私,連鳴鳳向他訴說一切的機會都給扼殺了,他還曾想過放棄鳴鳳,讓這樣一個十七歲的純結少女嫁給六十多歲的老頭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鳴鳳為他犧牲了,她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溼淋淋的屍體,和一個蒼白的吻。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愛情,或許在那個時代,愛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來,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滿的。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著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激情,我們的心裡洋溢著愛!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