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關於《範愛農》的讀後感

讀後感1.14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範愛農》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範愛農》的讀後感

《範愛農》的讀後感1

範愛農是魯迅在日本求學時的同學。開始魯迅和他有一些小誤會,導致範愛農故意針對他。之後魯迅回到故鄉,謀了一份校長的差事,偶然遇到了範愛農,兩個人解除了誤會並經常在一齊喝酒聊天。

魯迅的學生寫了一些和反動派鬥爭的資料,請求以魯迅的名義發表,魯迅同意了。之後當時的領導(反動派)看到這些檔案,命人抓魯迅。魯迅雖不怕這些,但因與其學生,一些鬥爭派,意見不合,不得不離開故鄉,去往南京。

不久後魯迅得知了範愛農與友人遊湖時落水身亡,懷疑他是自殺。有評論說範愛農是魯迅的影子,文章表達了魯迅對範愛農命運的感嘆和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國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職責感。

《範愛農》的讀後感2

從外表上,範愛農身材高大,至少比訊哥兒要高大。訊哥好像只有1.6幾個頭。而且魯訊的文中也提到“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訊哥也許是彼此相對比較了一把,當時心中。文中的老範是長頭髮的,或許現代看來,高大的人,在帥氣上便有了一點資質。然而再往下讀後,這感想便打消殆盡。還有一點,範是不願意電報到北京痛斥滿政府的無人道的。其一,他或是認為他們這些文人口頭上的痛斥,形同放屁般,是微不足道的。其二,殺人的事情發生,只能接受事實,於人於已無能為力。事前如此,事後亦然。還有一種可能,便是他與他老師的感情未必至深。從“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言語中,他心中似乎破為淡然。此後,“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髮了。”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他在鄉下做教員,生活上看出有些艱難與貧苦的。有時可以做些推論,他或是一有錢便嗜酒,於是常常把錢花光了,不可而知。文中提到“他又告訴我現在愛喝酒。”。而且每每進城必找訊哥喝酒。或許之前他是不愛喝酒的,然而現實社會的悲哀,與人生上經歷,給他不斷的刺激,無能為力改變,又是滿心的悲鬱,以致最後借酒麻木自已。然而在讀下文,“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閒天。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看來之前的喝酒破為是工作與待遇之故。

然而工作後不久“愛農的學監也被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愛農。”老範想必還是喜歡在城裡幹些活計,掙錢的。工作掉了之後,便又恢復如前,時有過之而無不及。竟到了借錢喝酒的地步。從社會家廷方面,他對於妻女,破為不如何的著想。按今天看來是對家廷不負責任的酗酒漢。

總來說,範對社會現實是無奈的,生活工作或少些積極與主動。最後“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希望在他人生裡有訊哥那樣的人來談心與幫助。

《範愛農》的讀後感3

在魯迅先生接下來的描述中,我才真正地瞭解到了一個真實的範愛農先生,他的外表雖然十分冷淡,但是在他的外表下充滿了他當時對整個黑暗社會的焦慮、擔憂和痛惡,他對社會上的那些骯髒、齷齪的反動勢力投以“白眼”他借酒消愁,對社會進行冷嘲熱諷,最後溺水身亡。讀完全篇文章,才能夠體會到魯迅先生對範愛農先生的無比欽佩之心、無比懷念之情。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範愛農先生和徐錫麟先生都是值得我們敬仰的先輩。他們同情廣大勞動人民,胸懷著一顆不與反動勢力妥協,並堅決與之抗爭到底的決心。

魯迅先生獨特的寫作手法,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他在《範愛農》一文中,先從表面言行去描述範先生的如何可惡、如何可恨,再漸漸地引領著讀者走近、深入範先生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

《範愛農》的讀後感4

魯迅是個大文豪,恐怕無法學到他的博大精深。但讀一讀也無妨,於是翻開來瀏覽。隨手翻到了《範愛農》這一篇。

讀了開頭,便有勃於我的常規思路。開頭並沒有寫範愛農,而是寫東京客店裡,從報紙上看到安徽巡撫恩銘被徐錫麟刺殺的新聞,及稍後秋瑾和徐錫麟被殺,幾個中國留學生議論的情形。之後在一個同鄉會上討論發電文時,範愛農才出場,而且是以聲音先出場的:“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接著魯迅看到的“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一句氣憤的話語,一個“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將範愛農的個性和形象,躍然紙上。

魯迅憤怒了,這個範愛農,對自己的先生徐錫麟被殺,竟“那麼冷”,而接著由誰擬電報稿的事,範愛農又說了一句“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這一句,又進一步寫出了範愛農的“離奇”、“可惡”。是個怪人,不易溝通。

我想,魯迅的寫法,應該是先抑後揚吧,前面“抑”著。接下去的閱讀,應該在某處出現“揚”的文字。閱讀的過程中,一心想盡快的讀到魯迅是如何寫範愛農後來的“揚”的。可是,這中間,寫了魯迅和範愛農的一些簡單的交往之外,主要還是一些當時的社會現狀,以及一些場合範愛農與魯迅的對話,對範愛農並無詳細的描寫或深刻的議論什麼的。讀到最後,終究沒有讀到“揚”的地方,範愛農最後竟是掉進水裡淹死了。而魯迅懷疑他是自殺,最後魯迅“也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還是自殺。”

於是我又倒回去重新瀏覽一下。這才細細的想一想,魯迅究竟是怎麼寫範愛農的。整篇文章,著筆範愛農的地方其實倒並不多,總共也不過幾處。而範愛農的語言、個性、形象,以及其悲慘的結局,卻久久留在我的心裡揮之不去。

範愛農的結局,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個性,還有當時那個社會的原因,也是魯迅對那個社會的控訴吧。

不過,我也想到了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魯迅是真誠、坦率的,但魯迅並沒有幫範愛農什麼忙。範愛農與魯迅是有書信往來的,範愛農在給魯迅的信件裡說了些什麼,不得而知。也許範愛農求助過魯迅,也許沒有。但範愛農是多年心存希望的,也許希望魯迅能幫他找份差事。以至於範愛農到最後,還時常說:“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但終究魯迅沒有叫他,或許魯迅確實沒有辦法,或許,正因為範愛農他那樣的性格,魯迅不願意叫他。

也有可能,魯迅曾經應允過範愛農幫他找份差事,否則範愛農也許不會那樣說。那麼憑魯迅當時的社會地位,幫範愛農找個差事,應該不會是什麼太難的事情吧。但終究範愛農沒有接到魯迅的電報,範愛農一等再等,終於因為窮困潦倒,終於因為他的個性與人相處困難,終於等待魯迅的電報等的沒有了耐心,終於因為喝酒,於是,不如死了算了,一了百了。

魯迅通過寫範愛農,折射出對當時的社會和zf的黑暗進行控訴和抨擊。正是當時那個社會造成了範愛農最後慘死的結局。魯迅雖然寫的是範愛農,可範愛農的身後,潛藏著一個巨大而黑暗的社會背景。

《範愛農》的讀後感5

對於這篇文章,說實話,我沒看懂,主要是不懂得它所表達的中心是什麼。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向十分有,意義深刻。我想這篇也一定如此,但我說不清,這篇文章是想諷刺範愛農,還是讚揚?它的中心是什麼?

《範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如果上述材料準確的話,那麼,我按照這個思路再讀《範愛農》,才有了一些感想。我想:一開始,正如作者所說:“從此我總覺得範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作者是真的討厭範愛農。“天下最可惡的人,當初以為是滿人,這時才知道還在其次;第一倒是範愛農。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範愛農除去。”犀利的語言,一番激昂的言辭,可謂快人快語,性格立見吧。後來,作者與範愛農一同喝酒,說瘋話,講笑話,漸漸一些事也談開,了,彼此更加了解,慢慢成為朋友。不過,對於範愛農這個人也好,這篇文章也好,耐人尋味的地方和情節簡直太多了。我想還有待我細細想一想,細細品味一下。

但我還想憑目前粗淺的認識,再說點感想,整篇文章,無論示範愛農也好,“我”也罷,都給我一種很真實的感覺。不是說這事,這人一定完全是真的,但那種感情,直白的情感流露,我卻有意無意的都能感到,並體會得真真切切。我記不清是那篇文章了,但記得其中的一句話:寫文章要真誠。現在,我也體會了為什麼寫文章真誠,才能有真實感,才能感人肺腑;才是好文章,才是好作家!魯迅就是魯迅。

回到範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也疑心他就是自殺的,因為從另一角度想,自殺對於他這種人來說,或許是一種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