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象人讀後感9篇

讀後感1.22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象人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象人讀後感9篇

象人讀後感1

重讀《象與騎象人》,開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義,

10年冬天,章總和我說起這個的時候,自己還不太理解,

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到底在期待什麼樣的答案,要什麼樣的答案我才會滿意,

作者喬納森海特大學四年級時開始思考的問題,我今天才開始思考,這個我不嫉妒,他是學哲學的,我不是,並且,我也開始思考了啊,只是個時間點問題啊。

說句題外話,我是學生物的,生命美麗而神祕,所以最後達爾文也相信上帝造人了,

書中的內容,哲學的和心理學的,我都不太熟悉,讀的時候,只是憑感覺,

開玩笑的講,我是有原則的人,你問原則是什麼啊,我的原則是。哈哈哈。

言歸正傳,書的開篇,就描述了我的困惑:我經常會有這樣的'狀態,那就是理智上告訴我應該這樣,但是情感上就是沒有辦法接受,

喬納森把這兩者的關係,比作象與騎象人,情感是大象,理智是騎象人。他為了讓自己的這個觀點,更容易讓人接受,引用的佛陀,柏拉圖和弗洛伊德的話,

書的最後一章,得出結論:當人們肉體、心理和社會文化三個層次的生活連貫一致時,人就會找到人生的意義。

象人讀後感2

人生的意義為何?我相信每個人在漫漫人生中都將發出這句“聖問”。作者從外部(人生目的為何)及內部(人生本身的目的)展開對答案的搜尋,隨後聚焦內部,從愛與工作、全心投入、跨層次一致性、群體選擇、超越自我的'意義感進行深度探索。

作者認為追求人生的意義是一個高貴的行為,我欣然同意。青少年期若能發出這一哲學思索,作為教育者,我們更應從積極層面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成長與蛻變。聯想近期的學生波動現象,結合作者的觀點,我想以下三個因素可能是部分影響源:

1.特殊社會背景,疫情下延遲開學,到復學復課,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2.受國情影響,宗教信仰的傳播有所限制和淡化,缺乏儀式感將降低意義感。

3.青春期的自我意識劇增,加之體內荷爾蒙的變化導致學生的激情行為較為凸顯。

我自己在會考後的假期,也若有若無地思考了這個問題。期間,都在聽音樂,大把消遣時間,想吃吃,想睡睡。回想起來,即便思索無果,但自由發呆對於孩子而言是必需品,在精神世界或幻想世界遨遊,身體學會如何與一團亂麻的腦子相處是極其重要的。從這個層面而言,思索已有果。

我個人以為人生沒有意義,人生的目的在於找尋意義。而人生的過程便是建構意義的過程。那些缺乏安全與愛的嬰幼兒,在其成長過程中,更難建構意義。與主要撫養者間的聯結不足或中斷將容易引發其人生危機。當然,並非在安全與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不會受困於危機與迷失,而是他們擁有更多的能量、資源及所建構的意義等支撐他們走出迷失。

象人讀後感3

讀完《趕象人》這本書,故事裡的情節歷歷在目。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老實木訥的男孩塔德和一個大膽獨立的女孩西西跟一頭可愛的大象庫什尋找失散媽媽的故事。

為了尋找媽媽,西西和塔德四處打聽媽媽凱蒂的訊息,他們得知媽媽在延綿遼闊、空曠蒼茫的西部大草原,於是踏上了去大草原的路。在遇到想搶奪大象的壞人的時候,他們帶著大象乘上了去西部的火車。可是路程還沒走到一半,火車失事,塔德和西西因為和大象坐在火車最後一節車廂,幸運地活了下來。他們現在只能徒步到遙遠的大草原。

他們經歷了千難萬險,都快要絕望時,遇到一位好心的大爺,大爺一輩子也沒有見過大象!他驚奇他們的遭遇,得知有人想要霸佔他們的大象時,大爺送給了他們一條木船,還給大象庫什搭了房子在木船上以便讓它隱藏起來。他們划著木船從密西西比河前往俄亥俄州。在數天的航行中,木船被河裡的水流沖刷,大象也按耐不住,暴露在人們的視線中,最終脆弱的木船在頃刻間坍塌,追趕他們的壞人再度發現大象。窮凶極惡的壞人一路追趕並製造假的`文書!但這一切都沒有嚇到塔德和西西,他們在善良的人們那裡據理力爭,還原事情的真相,再次得到族長的幫助,繼續前往西部草原!

終於他們來到了大草原,他們找到了他們的媽媽,雖然媽媽滿臉皺紋,面板黝黑,但是有了媽媽的保護一切的困難和邪惡都不可怕,他們成功擊退了壞人的陰謀!

讀完這本書後,我對兩個主人翁的聰明才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有著堅持不懈、永不退縮的精神!在遇到困難時從未想過放棄或拋棄對方,兩人一起合作與壞人鬥智鬥勇,他們這種團結向上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象人讀後感4

《象與騎象人》,作者為喬納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學家,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獎獲得者,偉大的思想家、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袖。(坦普爾頓獎旨在鼓勵科學和宗教對話,因獎金比諾貝爾高而著稱。)

這本書的讀後感,醞釀了大半年,自己反思了很久,一直再問自己:為什麼這麼喜歡這本書,這本書到底解決了我什麼問題?

最近幾個月我上班都提前半小時,喜歡繞辦公區後門走連廊到前門,跟隨上班的人流,從廣播中聽喜歡的音律,有時會觀察人流中的人,有時會反思自己,有時也會練習正念。

也就是走在連廊的某一瞬間,我明白了我為什麼喜歡書的內容,那是因為我一直思考的很多問題和書介紹的內容剛好匹配起來了,而且還在書中找到了令自己一直費解的很多答案。

最近兩年自己都在思考人生的意義,越思考越知道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特別經歷了年初父親的過世和朋友的突然病世,自己更想明白如何去生活。自己有努力的學習西方人的高效,但是又嚮往東方佛學的無常;一直在追求幸福的生活,又總是疲憊的應付現實生活的蹂躪。

本書給我一個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們既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也要有活在當下的心境,既要有積極去追求幸福的行動,也要有應付現實困難的勇氣。最後我得到人生的意義為體驗生活,積極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對現實,經歷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通過生活體現,那生活也就有了意義,這應證了《活出意義來》的一段話:忙碌而積極的生活,其目的在於使人有機會了解創造性工作的價值;悠閒而退隱的生活,則是人有機會體驗美,藝術,或大自然,並引為一種成就。至於缺乏創意、又不悠閒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機會提升其人格情操,並在備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選擇其生活態度。

象人讀後感5

《象與騎象人》,作者為喬納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學家,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獎獲得者,偉大的思想家、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袖。(坦普爾頓獎旨在鼓勵科學和宗教對話,因獎金比諾貝爾高而著稱。)

這本書的讀後感,醞釀了大半年,自己反思了很久,一直在問自己:為什麼這麼喜歡這本書,這本書到底解決了我什麼問題?

這本書給我一個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們既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也要有活在當下的心境,既要有積極去追求幸福的行動,也要有應付現實困難的勇氣。最後我得到人生的意義為體驗生活,積極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對現實,經歷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義。

內容介紹:如果單獨來看書的.每一章節內容,甚至每一小節的內容,它們都沒有太多的聯絡。但運用象與騎象人的比喻貫穿整本書就比較容易看到書的主線。從象與騎象人的比喻開始,瞭解他們的相處,如何追求快樂,心理層面和道德層面如何成長,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

作者知識面太廣,所以內容多且雜,我第一次閱讀的時候還被卡在心理和道德成長的章節,第二遍閱讀才把全部內容勉強讀懂,而第三遍閱讀的時候才知道整本書內容是如何渾然一體的,這還不包括我不時的翻開隨便讀讀。

而內容的廣也導致不好寫本書的總結,加上書中翻譯後組織的語言是我喜歡的,任何一章節似乎已經是濃縮後的精華,想單獨去提任何一個我喜歡的內容,都需要從文中摘抄整段出來,否者我提的任何一個內容點,最後都只是浮在水面上冰山的峰尖。

我個人認為:正確的快樂假設應該是:快樂之道在中庸。關於“綜合”這個觀念最深刻的一個見解:當人們肉體、心理及社會文化三個生存層次的生活連貫一致時,人就會找到人生的意義。

個人在做決定時,往往處於自私的動機,但是如果有一群人持續不懈地想改變這個世界,那麼他們的願景。

象人讀後感6

這是一本積極心理學方面的書。作者把我們的心理用人駕馭大象來做比喻,象就是那個本我,它怎麼想,怎麼做,騎象人無法控制,但可以適當引導。這種比喻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常常下定決心想減肥,但又抵擋不住去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感。

但其實“象與騎象人”只是描述我們為什麼會自我分裂打的一個比喻。

全書討論的話題有如何認識自我、如何彼此相處、如何追尋幸福、心理和道德層面如何成長以及人生的目的和意義。與雞湯文不同的.是,本書通過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詮釋如何活得更幸福,告訴讀者背後的原理及具體的做法。

比如說,作者提到一種人類的情緒——“提升感”,它不只是一種快樂的感覺,而是會讓我們心中充滿愛及信任感,自覺地想去幫助他人或讓自己變得更好。實際上,這是具有安神鎮靜作用的迷走神經和荷爾蒙、催產素一起作用產生的感覺。通過閱讀名作,觀看經典電影,或是去教堂參加禮拜,我們都可以產生這種“提升感”。

雖然我會逐漸淡忘這些概念、原理和案例,但這本書卻帶給我一種信心——無論未來我遇到什麼樣的情緒,我都可以更加平靜地面對、接受,並運用這本書的內容去嘗試適當調整。這可能是我讀這本書的最大收穫。

象人讀後感7

初看《象人》的時候,一是自己慣來對黑白色的偏愛,二是衝著導演大衛·林奇(David Lynch)的名字,這次的《象人》,大衛·林奇1980年的處女作,讓我哭了。

象人不是象,象人不是動物,象人是人。這是影片的主題,也是主人公Merrick被-逼進絕望的夾角時最後的呼喊,卻尋求不到解救。就像影片緩慢拉開的序幕:一個相框中的美麗女人,一個接下來絕望的可人兒的母親,一群喧囂的大象。伴隨著背景聒噪的喇叭聲,一個女人的身體被象群踩過,踐踏。這個女人,一位母親,這熱帶雨林中荒誕的經歷,故事的起源就用這樣的蒙太奇給抽象帶過。然後是冗長的兩個小時。黑白畫面。伴隨讓人產生自然的生理嫌惡的哮喘聲,變形的身體,醜陋的面板,碩大的頭部,唯一能分辨出的`清澈的左眼和一隻還是本來面目的左手,醜陋面貌下的美麗聖潔的心靈,夜夜禱告神經的羔羊,被屠殺的羔羊。那就是象人。

象人是無辜的,他像個孩子一樣膽戰心驚,他害怕人們對他的鞭打,對他嘲笑,他害怕窗戶外突然出現的那些不懷好意的人的臉,他害怕哪怕只是一個突然的關門聲,他害怕的不敢說話。他隨身帶著他母親的照片,一位有著天使般面容的女人,然後他又傷心的說:如果我的母親還在,她一定不會想見我,她……會以我為恥,我,我讓她蒙羞了……哪怕那些人只是作態般的接近他,他卻受寵若驚,開心的像個孩子,他會說:那是真的嗎,真的是這樣的嗎?他不敢相信,他以為他一生會真的像一個動物般的在陰暗潮溼的低層度過,伴隨著衰弱的身體,和沉重的哮喘聲。他對窗外教堂的希望,來自於他只想做一個普通人的渴望,可是那教堂就是窗外不遠的地方,那麼近,他看不見,他只能在心裡畫出它的輪廓,運用自己的想象來打造他的理想,一個對於普通人而言不值一提的理想。

象人讀後感8

人類以外三類具有超強群居性的物種,其共同特徵就是:以基因為導向、為了家族的生存願意犧牲自我。群居性超強的動物進化出家族性超強的特性,家族性超強的動物則自動衍生出高度合作的行為模式與大規模的分工。

一報還一報,以牙還牙,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就怎麼對待對方。這種策略是在雙方第一回合互動時產生。在和善地對待對方之後,則是依據對方在第一回合對待你的方式來回應對方。這種一報還一報的對應模式,讓人類走出犧牲自我以利家族的限制,開啟我們與陌生人互助合作的契機。

知恩圖報及有仇必報這兩種心理可說是一體兩面,兩者缺一不可。一個知恩圖報但卻不會報仇的人,和容易會變成被人利用的`犧牲品,而一個有仇必報但卻不知感恩的人,則很快就會遭到所有人的排擠。

所有關係一開始時,都處於非常微妙的階段,付出過多(似乎給人一種不顧一切之感)或付出太少(好像有點冷漠且拒人千里之外),都會毀掉彼此的關係。健康的關係來自平衡的施與受,尤其是適當地互送禮物、互相幫忙、互相關心、互吐心聲,都是培養那個彼此關係的重要技巧。

象人讀後感9

你聽過約瑟夫·梅里克這個人嗎?他就是《象人》這本書裡的主人公。他其實是一個象人。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貧窮、醜陋的人的'故事。那個人就是梅里克。沒有人喜愛她,大家都嘲笑他。人們將它放在一個籠子裡,當作動物一樣展覽。直到有一天一位醫生髮現了他,覺得他很搞笑,想研究他。象人就這樣出了名,每個人都想拜訪他,甚至連女王都來看望他。

為什麼剛開始人們逃避他,之後又接近他呢?看了這本書,我便明白了。就是這位醫生----特里弗斯。特里弗斯一位這個象人有病,就帶了他到醫院檢查。但沒有查出什麼怪病。醫院裡有很多善良的醫生和護士,包括那裡的院長,他們都同意象人住在醫院。可是醫院沒有多少錢能給他住在那裡。院長就給《泰晤士報》寫了一封求助信。讀者們都很仁慈,給了醫院很多錢,足夠讓梅里克在醫院住一輩子。之後有很多人來拜訪他,甚至英國女王也每一天來看望他……

這些善良、仁慈的人給了梅里克一個重生的機會。能讓梅里克有一個和朋友交談的機會。讀書的空間和一個歡樂的聖誕節。他的人生將在這歡樂、短暫的時刻結束。

世界上有這麼多友善的人,我將成為他們中的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