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世說新語》讀後感(15篇)

讀後感1.82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世說新語》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世說新語》讀後感(15篇)

《世說新語》讀後感1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複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隻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髮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麼你的頭髮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餘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隻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鬆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於他絕唱的魅力,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後感2

在《世說新語·方正第五》中,講到了丞相王導剛到江南想結交攀附吳地人士,就向太尉陸玩提出結成兒女親家,陸玩回覆說“培塿無松柏,薰蕕不同器。”我們先從它的釋義入手:培塿是土丘;薰為香草;蕕為臭草。小土丘是長不了大樹的,香草和臭草是不可能裝在同一個器皿中的。這句話也就是告訴我們正決不與邪同流合汙,前句意味著環境與事物成長的關係,後句則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那我們是否可以在生活中也運用這種思考?

設想兩個不同的學習環境,一個烏煙瘴氣、嘈雜、每個人自私相處,另一個則是書聲朗朗,遵守紀律,每個人之間充滿了友愛,大家互相包容,互相幫助。那麼哪一個更適合學習呢?我想應該是後者。環境對一個人很重要,特別是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我們如果還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中學習,不但不可能進步,反而很可能會斷送自己的前途。我們應尋找適合學習又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去學習。想想“孟母三遷”,為什麼孟子的母親要一次又一次的搬家,不就是為了給孟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嗎?在生活中,環境造就人才。

同類的物品常常聚放在一起,只有興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才常在一起,我認為後句更深的意思應該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在告訴我們交友時擇友的重要性。呂德勝說“要成好人,須尋好友。”如果你有一位品性不怎麼樣的朋友,那麼你應該遠離他,因為你們朝夕相處,他的惡習很容易就會“傳染”給你,但如果你有一位善良且品德良好的同學、朋友,你會被他優良的作為所影響,久而久之你也會踏上一條通往優秀的路。我們交朋友時要有自主的判斷力,不能因為兩人愛好相同就不看別的方面,這是“管中窺豹”。

瞧啊,《世說新語》的句子,短短十幾個字卻耐人尋味,還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解讀。《世說新語》告訴我:環境造就人才,交友須擇友。

《世說新語》讀後感3

不好意思現在才寫,是我太懶了。

我看了一本世說新語,這本書中摘寫了許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說道德,說道理的故事。不過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書一樣。

我看到一篇什麼管寧和華韻的故事,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裡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撿起金子,而是將金子像泥土一般,繼續翻土。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丟回地上。還有一次,兩人一起在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大家都去看熱鬧了。華韻把書丟到一邊,去看熱鬧了。於是管寧拿刀割斷草蓆,分開去坐,向他說:“你並不是我的朋友啊!”華韻因為一時的`有趣,為了一時的富有,而失去了一個好朋友。我覺得華韻沒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寧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動心,因為這不是他的,他不會做對不起良心的事。華韻從撿黃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黃金佔為己有,只是怕管寧看到。我覺得我要像管寧一樣,不為金錢失去良心。不為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別人抓了,可他一直哀求別人不要把自己的兩個兒子也捉了。但孔融的兩個兒子卻說:“父親難道見過打反了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的蛋,這兩個兒子也立馬被抓了。”雖然這兩個孩子被抓了,但他們小小年紀懂得整體既然保全不了,那麼個體也不可能獨存。孔融的兩個孩子雖小,但懂得這個道理,應此不做沒有用的哀求,從容鎮定的接受厄運。我要學這兩個小孩,眼望未來,知道結果以定,就不做無謂的事了。

鄧艾口吃,總是稱自己“艾艾”有一天,皇帝和他開開玩笑說:“你說艾艾,到底有幾個艾。”鄧艾迴答鳳兮鳳兮,本來就是一隻鳳。鄧艾即顯得子己博學多才,會用論語。又讓皇帝無地自容,無話可說。婉轉的挽回了自己的面子。我遇到困難時,我也要學鄧艾用婉轉的語言跟別人說,不會和別人大吵大鬧。

還有許多,我就不一個一個說過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淺。作文

《世說新語》讀後感4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

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前幾天,我讀了《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後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於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儘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後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華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麼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儘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榮國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世說新語》讀後感5

暑假我接觸到了《世說新語》這本書,裡面都是一則則小古文。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下面我為大家介紹幾則我最喜歡的小古文:

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諮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思是陳紀的兒子陳群很有才華,與陳諶的`兒子陳忠都說自己的父親厲害,一直都不能下定結論。於是就去問陳寔,陳寔說:“元方作為哥哥,不要難為弟弟。季方作為弟弟,不要難為哥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兄弟姐妹之間要和睦相處,團結友愛。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意思是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地裡鋤菜,見到地上有塊金子,管寧照樣舉起鋤頭把金子當作小石頭,而華歆是撿起來然後再扔掉。兩個人以前同坐過一張席子讀書,外面有官員駕著車通過,管寧似乎沒有察覺到,依然津津有味地讀書。而華歆卻興致勃勃地跑出去看了。於是,管寧割斷席子說:“你和我不是同道中人。”讀到這裡彷彿眼前都能出現管寧氣憤的樣子,割席分作的典故就出自這裡。

還有一則故事是: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意思是王戎七歲時,曾經與很多小孩子玩。他們看到馬路上有一棵李樹,李樹上結滿了果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孩子們都去搶李子,只有王戎一個人沒有去。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王戎說:“馬路上人這麼多,要是好李,早就被人摘光了。一個人嚐了以後發現果真是這樣。王戎小小年紀真是洞察入微,無比聰慧。

顧長康啖甘蔗,先食尾。人問所以,雲:“漸至佳境。”意思是顧愷之吃甘蔗,先吃甘蔗地末梢,人家問了以後顧愷之說:“先苦後甜,漸至佳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先吃苦,有苦才有甜。

《世說新語》是非常適合每日誦讀,讀起來很押韻朗朗上口。家裡人也很喜歡聽我搖頭晃腦念文言文,往往隻言片語就可以鮮明刻畫出人物的形象和特徵。幾句話就講完一則小故事,讓大傢伙聽後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古人寫作的魅力。

《世說新語》讀後感6

近日,教學之餘,在翻閱《世說新語》時,讀得其中一個故事,覺得挺有味道,但細細品位之餘,對其觀點我卻不敢苟同:

郭洗馬入洛,聽伎人歌,言佳。石季倫問其曲,郭曰:“不知。”季倫笑曰:“卿不識曲,哪得言佳?”郭笑曰:“譬如見西施,何必知姓名,然後知美?”

在郭洗馬看來,一個人完全可以憑感覺去認識美,“不識曲”照樣能言其“佳”,--就像見了西施姑娘,不必“知其姓名”,也照樣可以“知美”一樣。

我感覺這是淺嘗輒止的看法。美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具體可感性,或賞心悅目,或動聽悅耳。審美欣賞活動首先是憑感覺和直覺來把握事物,或者說,感覺和直覺是審美欣賞活動的起點。因而,美育是通過對美的事物的欣賞,陶冶人的思想感情,提高人生藝術化的程度。但是,審美欣賞活動僅有這個起點是遠遠不夠的,它起碼還需要知識、趣味、心境三個條件。

知識條件指的是豐富的知識修養。郭洗馬“不識曲”也能“言佳”,這裡的“佳”,只是一般人說的“好聽”的意思。若進一步問“佳在哪裡?”“為什麼佳?”他是斷然回答不出所以然的。中國有句俗話:“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郭洗馬所說的“佳”,充其量不過是聽著熱鬧而已。若是要聽出門道,即能講出“佳在哪裡”“為什麼佳”,則不僅需要“知其曲”,而且要具有一定的音樂修養。有人把音樂欣賞分為三個層次:一為“知覺的欣賞”,指聽音樂而產生悅耳的感覺;二是“情感的欣賞”,指聽音樂而產生喜怒哀樂的情感;三為“理智的欣賞”,指聽音樂而能對其結構、主題、技巧加以剖析。一個人要真正領略音樂之美,就應該努力達到“理智的欣賞”的層次。因此,感覺到東西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覺它。

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名曲《田園交響曲》,一個音樂修養高的人會聽得如痴如醉,讚歎不已;而一個不懂音樂的人卻會聽得莫名其妙,甚至酣然入睡。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對於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你已經懂得了樂理常識,又對貝多芬的時代和生平有所瞭解,再聽《田園交響曲》,那時的情形就會完全不一樣。

《世說新語》讀後感7

人生的價值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太過深奧,答案也太多。也許很多人終其一生,等到進入墳墓的那一天,也沒明白。數十年如一日,一生也就這樣過去了。那麼,來此世上走一遭,究竟為了什麼?怎樣才能算是絢爛一生?

在讀《世說新語》的時候,我看到這樣一則。兩位主人公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鳳雛龐統和水鏡先生司馬德操。兩位主人公是莫逆之交,德才也不分上下。龐統先生後來追隨劉備征戰四方,最終在入川時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而司馬徽先生一生隱逸山林。二者均算死得其所。在這則文中記錄了二人的一次見面:

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穎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採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僕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在這則文章裡,呈現了司馬德操的.人生追求:不慕名利,不羨財富。這對龐統也影響頗大。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人的追求是財富、地位等等。有人也在堅持著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人覺得坐擁億萬,富可敵國便是人生意義所在;有人覺得過好自己的生活便是意義。在這裡我不想評價某種認識或者價值觀念,每個人有自己的追求,每個人因自己的受教育程度,見識和眼界所限,有自己的價值觀。無法強求,也沒必要強求。

我想,真正能讓人尊重,真正能過好的人生,便是實現自己的期待,實現自己想做的事。不論這些事是像財富、地位這些物質的東西,還是自我實現之類精神上的東西。對於現在的我來說,人生的意義便是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不被外界和世俗所打擾,不被別人的價值觀綁架。無論財富多少,地位幾何,真正將自己想做的事做完,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便不枉此生了。

寫著篇文章並不是為了說在讀書時感受了什麼,只是想將讀書時的思考和想法記錄下來,談不上感悟,只能算是一點想法罷。

《世說新語》讀後感8

本學期學校為了鼓勵大家讀書,統一發了一本劉墉的《世說新語》之教育祕笈,我在閒暇之餘讀了一部分,讓我回味無窮。娓娓道來的教育祕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有同感:“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是的,就拿我外甥來說,看似動作較慢,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說起來讓人用另一種眼光看他。

他小時候喜歡看課外書,特別是歷史和地理之類的,積累了好多知識,高中時學習再緊張,也要擠出時間(如週六晚)上上網瀏覽一下著名網站,上一下qq,關心一下國內外大事,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幾個地方,就會告訴你那裡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有時模唱幾首流行歌曲還真是有點模樣,這就是“新新人類”。

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我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企望、設想和規矩,於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臺,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路問題少年,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卻不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很讚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為自己積澱一些知識,為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嘆。我記得教育自己女兒時,她出生才八個月就教她自己學會吃飯,讀國小時要求她一定要遵守紀律,要多為他人著想,回家要學會做家務……如今,走向社會了,較快地適應了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儘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需要太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要為他們創造一種寬鬆、和諧的環境,要鼓勵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要讓他們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目標,堅持數年,必有好處!

《世說新語》讀後感9

這本書是八年級時老師發給我們的,班裡人人一本,起初,捧著她我並不開心,我不喜歡文言文,因為每每語文考試時,最令我頭疼的不是繁瑣的閱讀,不是麻煩的作文,恰恰就是那簡短的文言文。就是這一小段文字,我卻幾乎看不大懂,半猜半會的勉強去寫題目。

《世說新語》這本書是一部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談軼事的書,一個個剪短的篇章都是一篇篇有趣的故事。這本文言文體現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幾個字卻能表達出豐富的內容。敘事簡明,精煉生動。對於這本好書,我也有在摘抄,摘抄《世說新語》的過程中,我常常能悟出古人美好的品德。每讀一個故事我就能有心得體會。這樣摘抄久了,藉助每篇文言文下的翻譯和導讀,我能瞭解很多故事,先自己揣測全文的意思,再看看翻譯,查漏補缺,在文言文閱讀方面也有了不少提升。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我領悟最深的是《德行》。《捨生取義》中的荀巨伯面對胡賊攻郡,“寧以吾身代友人命”,雖然我不太相信最後的結局“遂班軍而還,一軍並獲全”。但我想已經是對荀巨伯很大的讚美了,危難之中不棄朋友,可謂是充分展示了捨生取義的意思。胡賊的撤軍也展現了東漢以德為上的.人物評價標準。宋劉辰翁雲:“巨伯固高,此賊亦當入德行之選矣。”這種品德是珍貴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看過《國寶之忠》的正文後才知道,這個忠理應打上雙引號,奸邪的王國寶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王徇,就阻撓孝武帝見王徇之事可見他的陰暗心理和卑劣行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我們應該警醒自己不能犯的錯誤。對待比自己能力強的人,應該尊之敬之,向他學習,憑藉自己的努力超越他,而不是阻礙他為國家作貢獻,用一些卑劣的手段防止他威脅到自己,這是自私愚昧的行為,孝武帝親近他,是一種可貴的信任,而他的做法是對這一信任的踐踏。

《世說新語》是一本好書,對人的道德思想以及文言文功底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好處,讀過它後,真心的希望大家一起。

《世說新語》讀後感10

《世說新語》是南朝文學家劉義慶組織門客編纂的一部記述魏晉時期名人軼事的筆記小說,是反映當時上層社會人們的豐厚內涵與文化的中華經典著作。語文教科書中也編入了多篇該書中的片段,我卻總沒有時間閱讀原書,而在這個暑假,我終於有幸捧起它一覽為快。

《世說新語》共分為德行、言語、政事等三十六門,使我印象最深的則為文學篇的“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一段,講的是一次鄭玄對他的僕人做的事不稱心,想要打她,此時恰有另一位僕人經過,引用《詩經。邶風。式微》中的“胡為乎泥中”問她為何站在泥中,而這位僕人也用《詩經》之句“薄言往槊,逢彼之怒”來解釋她被拖拽於泥中的原因。且不說鄭玄為何要大發雷霆,僕人在當時社會的地位屬於下層,而鄭玄家的婢女卻能引經據典,嫻熟地用於日常問答,不得不讓人佩服他家良好的文化氛圍。

同樣反映出魏晉人士機智聰穎的,還有言語篇中的“鍾毓鍾會少有令譽”。這篇短文描寫了十二三歲的兄弟鍾毓和鍾會共同面見魏文帝的'事。鍾毓臉上流下汗珠,魏文帝問其為何有汗,鍾毓回答說:“戰戰惶惶,汗出如漿。”魏文帝又問鍾會,鍾會回答:“戰戰慄慄,汗不敢出。”兄弟倆隨口應對,巧妙運用同義、同韻的言語回答,字句中流露出他們廣博的學識,而鍾毓後來擔任武將,更可見他們受到的良好教育。“腹有詩書氣自華”,現代社會中的我們,不也該傳承先人的良好風氣,多多體會閱讀帶來的益處嗎?

“木猶如此,情何以堪”、“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指間在書上一頁頁劃過,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幕幕充滿智慧與風度的先哲對話,我一讀再讀,體會著份中華經典的無窮魅力……

《世說新語》讀後感11

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

讀書筆記: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殷羨做到了前兩句,忽視了後一句。不過道家向來都是視名利如浮雲,視仁義如糞土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唯性之所在!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讀書筆記:這則故事,只要是讀過點書的中國人,幾乎都知道的。你如果做過這三件事情:冬日品過酒、深夜吟過詩、踏雪訪過友。那麼,你一定可以對子猷的情致領悟一二了。我們所缺乏的.不過是子猷的“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順從本心本性的生活情致罷了。我們做任何事情目的性都太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深不知沒有結果的結果有時候是最好的結果。至少可以留個念想!

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闢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遊歷既畢,指麾好惡,傍若無人。顧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人,傖耳!”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回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後令送箸門外,怡然不屑。

讀書筆記:子敬之行為確實太過簡傲,我想來想去,此種行為只能是出自真正的貴族,從小衣食無憂,任性放達,骨子裡有一種血統、身份和學識的優越感。評點他人時,毫無顧忌;面對他人批評時,也毫不在乎。獨來獨往,天地四方,惟我惟大!想我輩出身貧寒之人,自是望塵莫及。從小都是按照別人要求的樣子而活,一直以來都在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奔波忙碌,為人處世情願辱沒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別人。此種境遇即使要放達也只能裝裝樣子而已。

《世說新語》讀後感12

《世說新語》是東漢末年至東晉末年共約兩百年間的名士言行錄,它描寫魏晉名士的才能秉賦,道德修養,情感個性,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不但文字簡約,典雅有味,而且活靈活現生動有趣,雖寫古人古事,今天讀來依然好像在看電影一般。

譬如:其中寫一個人的急躁(只有一百字不到),王藍田性情急躁,有一次吃雞蛋,用筷子去捅,沒有捅到,大發脾氣,舉起雞蛋扔到地上。雞蛋在地上轉個不停,他就用木屐去踩,又沒踩中,他更加光火,撿起蛋來放進嘴裡,恨恨地咬破再恨恨地吐到地上。

我讀了忍不住要笑。三言兩語描寫得多生動啊。此外,還有很多的成語都由此書中來,譬如:望梅止渴,咄咄逼人,東床快婿,卿卿我我……等等,不勝列舉。此書共分三十六門,由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品藻,任誕……到仇隙。其中“賢媛”篇,記寫幾位女性,特有現代感,似乎女性主義思想在魏晉時代就已存在。

譬如:許允新媳婦長得很難看,行完交拜禮後,許允根本不想留在新房,可是新娘子拉住他袖子不放。許允就說:女人應有四德,你有幾德?新娘子說:除了容貌我都有。然後反問他:讀書人應有的品行,你有幾樣?許允說:我全有。新娘說:讀書人以德為先,你好色不好德,怎能算都有?從此小兩口遂相敬重。

還有一則:趙飛燕誣陷班婕妤,說她在神明前詛咒漢成帝,班婕妤答得好: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做好事尚且不一定蒙福,做壞事還希望得到什麼呢?如果鬼神有知,不會接受奸人的詛咒,如果鬼神無知,詛咒又有何用?所以我不做這種事。

此外,相對於王戎的吝嗇,在“汰侈”篇中記石崇的奢侈,令人髮指之處亦叫人讀之難忘。但是,我最感到驚訝的是:它對於魏晉名士的荒誕放達,著墨亦能跳出儒家教條,表現出的時代趣味竟然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的`嬉皮(西痞)一族頗為類似。西痞族標榜超脫,崇尚虛無,曠達任性,而魏晉名士派的個人主義作風,尤其竹林七賢那種“散發裸身飲酒縱慾”的生活態度,真的跟西痞如出一轍。原來好的文學作品,非但可以超越古今,還能中外有共識,《世說新語》真是最好的證明。

《世說新語》讀後感13

滕梓帆《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劉義慶等文人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裡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則,每一篇小故事都讓我受益匪淺。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或獲得財富,應該通過自己的誠實、努力。而華歆呢卻總想著不勞而獲,對於有著華麗車馬的貴人非常羨慕,而把自己應該做的,努力讀書提高自己的`能力,實現人生目標忘到了腦後。這樣的人喜歡投機取巧,為達到目的,什麼壞事都能做得出來。所以,管寧看不起他,選擇了和他斷交。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愛貪小便宜,愛慕虛榮,總想不勞而獲。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事要專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陰一寸金”,作為學生,我們上課時一定要提高效率,珍惜課堂的每一分鐘,認真聽講,及時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學習之餘,還能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而我們身邊有些人,卻不懂得之個道里,課堂上儘管一聲不吭,但始終處於遊離狀態,什麼也沒聽進去,還不得不靠課後很辛苦地花大量時間低效率地補課。

就拿“管寧割席”一文來說,這篇文章講述了兩件事,其一是,三國時期的管寧和華歆在一起鋤地種菜。他們看見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把金子當作瓦片一般,視而不見,依舊揮鋤種地,而華歆卻想要拿起來,據為己有。其二是,兩人在一張涼蓆上讀書,有華麗的馬車經過,管寧不予理睬繼續讀書,但是華歆卻丟下書本跑出門外湊熱鬧。管寧於是割席和他絕交。

“學弈”這篇文章也同樣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國最會下圍棋的人之一。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雖然看似在聽,心裡卻想著有天鵝飛來,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兩個在一起學習,效果卻天差地別。其實這並不是他們的資質有差異,而是因為做事的專心程度不同。

《世說新語》中儘管都是一個個小故事,但是都蘊含著很深的哲理,讓我們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書。

《世說新語》讀後感14

滕梓帆《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劉義慶等文人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裡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則,每一篇小故事都讓我受益匪淺。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或獲得財富,應當經過自我的誠實、努力。而華歆呢卻總想著不勞而獲,對於有著華麗車馬的貴人十分羨慕,而把自我應當做的,努力讀書提高自我的本事,實現人生目標忘到了腦後。這樣的人喜歡投機取巧,為到達目的,什麼壞事都能做得出來。所以,管寧看不起他,選擇了和他斷交。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愛貪小便宜,愛慕虛榮,總想不勞而獲。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事要專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陰一寸金”,作為學生,我們上課時必須要提高效率,珍惜課堂的每一分鐘,認真聽講,及時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學習之餘,還能有時間做自我想做的事情,提升自我的綜合本事。而我們身邊有些人,卻不懂得之個道里,課堂上儘管一聲不吭,但始終處於遊離狀態,什麼也沒聽進去,還不得不靠課後很辛苦地花很多時間低效率地補課。

就拿“管寧割席”一文來說,這篇文章講述了兩件事,其一是,三國時期的.管寧和華歆在一齊鋤地種菜。他們看見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把金子當作瓦片一般,視而不見,依舊揮鋤種地,而華歆卻想要拿起來,據為己有。其二是,兩人在一張涼蓆上讀書,有華麗的馬車經過,管寧不予理睬繼續讀書,可是華歆卻丟下書本跑出門外湊熱鬧。管寧於是割席和他絕交。

“學弈”這篇文章也同樣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國最會下圍棋的人之一。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雖然看似在聽,心裡卻想著有天鵝飛來,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兩個在一齊學習,效果卻天差地別。其實這並不是他們的資質有差異,而是因為做事的專心程度不一樣。

《世說新語》中儘管都是一個個小故事,可是都蘊含著很深的哲理,讓我們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書。

《世說新語》讀後感15

見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三國之管寧,避亂世於草莽,身布衣以終老;華歆,登高堂至宰輔,為高官傳清譽。

“割席斷交”這個故事,世人耳熟能詳,講得即為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現常被用來表示,不能夠與志向不相同的人結交為朋友。

故事中,管寧見了金子“揮鋤與瓦石不異”,世人褒讚有佳。而華歆拾起來,明白是一塊金子

後也隨手拋棄,不也體現了他不在乎錢財嗎?世人又何為貶損?何來“志不一樣道不合”之說?又兩人同席溫書,見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華歆之所以出去看熱鬧,也只能說明他讀書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並不能夠確切地評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寧、華歆、炳原皆為三國名士,有“一龍”之稱。華歆是龍頭,炳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管寧與華歆又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寧又怎會只因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熱鬧就鬧絕交,這難免讓人在看文章時引起懷疑。是管寧的“小題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說?

的確,軒冕象徵權利尊貴。由於社會時代的因素,魏晉時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談,一部分文人尤顯得特立獨行,守著“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傲世姿態,遠離世俗,歸隱山林。如此,管寧成就了超逸之名,華歆暢達仕途反而流俗。管寧成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範,華歆註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寧飽讀詩書後明白了世情,從而選取全身遠禍,還鄉做了隱士,與華歆的滿腹經綸用於經天緯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濁孰清?據記載,華歆不僅僅為官清廉,而且為政清明,頗有治國安邦的.高策良謀。且功就之時,他不計前嫌,不縈私懷,屢薦昔日故友管寧出仕,大有讓位以賢之高態,實在讓人感佩。華歆如此德才兼備之人,後世的聲譽卻一向因“割席”而受累,著實令人扼腕!

兩件很小的事情,足見士大夫品評他人與約束自我的尺度之嚴。見微知著,確有可取一面,但僅因小事就武斷絕交,認定華歆對財富、官祿心嚮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寧因朋友一二細節不貼合自我做人標準,便斷然與其絕交,未免苛求於人。須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濁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