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孔乙己讀後感(集錦15篇)

讀後感2.37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乙己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乙己讀後感(集錦15篇)

孔乙己讀後感1

對於孔乙己這個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小人物,我們對其態度還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為多,誰讓他偷東西都偷不明白,害為此丟了一條腿呢?嗚呼“上大人孔乙己”嗚呼害人的封建科舉制度!

《孔乙己》讀完,讓我覺得與《風箏》很像,受虐者總是忘記,體現當時社會的落魄。那一次次笑,與孔乙己的生死之謎,都體現了當時人們精神的空虛與冷漠。

文中的四次“笑”。第一次是孔乙己臉上添新傷疤而被嘲笑,這一次是因為孔乙己偷竊大家嘲笑他,錯在孔乙己;第二次是孔乙己考不上功名而被嘲笑,這是人們往傷口上撒鹽的行為,所以是人們錯了;第三次是掌櫃的為了吸引顧客而賺錢去取笑孔乙己,錯在掌櫃的;第四次是孔乙己被孩子們嘲笑,是這個封建科舉社會把孩子們都教的勢利了,錯在當時的'社會。這四次笑看似是不經意間的描寫,卻是作者的別具匠心。

合上《孔乙己》,短短的幾千字,卻訴說了當時社會的悲哀,可見魯迅的厲害之處,真不愧是“以筆為武器”的一代文學大師!

孔乙己讀後感2

今日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這篇小說展現了一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並經過對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敘述展現了當時社會和人群對不幸者的冷漠和迫害。

孔乙己經常來店裡喝酒,讀了半輩子的書,但因為貧困不得以偷東西,最終還是可憐的死了。孔乙己性格當中具有迂腐、懶惰、清高的特點。他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一個秀才也沒有撈到;他出身貧賤,卻養成了滿腦子的上層士大夫的惡習;他窮苦潦倒,接近行氣,卻又自命不凡,好吃懶做。當時的生活環境是壓抑的:“掌櫃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主人公孔乙己出場了:“僅有孔乙己到店,才能夠笑幾聲……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樣一個人物,難怪他走到哪裡都要受人嘲笑。魯迅先生把孔乙己塑造成一個可憐又可笑的`模樣,但同時又賦予他真誠、善良的品質,比如寫他喜歡孩子。

孔乙己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並沒有引起人們對他的同情,反而成為他們嘲弄的物件,他在社會和人們的心目中得不到作為一個人本應當得到的尊嚴。這樣一個人卻被同時讀書人的丁舉人打死,死得這樣無聲無息,沒有人明白他是怎樣死的。除了他因欠酒錢而被酒店老闆記起之外,再也沒有一個人提起過他,難道孔乙己的生命還不值十九文錢?作者經過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窮困潦倒而招引無休止的嘲笑以至最終慘死的結局,揭示了下層群眾愚昧麻木的精神。

孔乙己讀後感3

《孔乙己》這篇小說上我體會到封建社會末期人捨得陰暗面。他講述了孔以己多次考試卻多次落榜,最好貧困潦倒,悲慘死去。

封建科舉考試落榜的人很多,歷史較有名的就是蒲松齡。數次落榜後,他不甘於這樣讀死書去參加科考,就索興去民間收集傳說故事。最後成功的寫成立《聊齋》。這就說明蒲松齡不是沒有真才實學,而是礙於八股文的死板模式,才學無法發揮出來。由此可想像,因科舉制度而沒摸了多少人才。

再看一看今天中國的教育也不容樂觀。考試也只是不斷重複前人的知識,沒有絲毫想像力和創造力。現在的語文試卷連大學教授也做不出嗎。不是有人說現在學生的作文已成為古代“八股文”的翻版嗎?的卻如此,學生要知道那些在“大綱”內容裡,那些不在。對知識死記硬背,別無他法。

一個國家的發展與他的教育息息相關。與發達國家的學生相比中國學生是最刻苦,最努力的'。可中國學生想要趕超他們去不容易,這是為甚麼呢?中國教育跟不上中國快速發展的步伐就是諸多因素之一。

中國的發展需要的絕不是沒有想象與創造,只能重複前人的知識經驗的人。時代的發展需要實力與創造,我們呼籲:中國的教育迫切需要革新!

孔乙己讀後感4

今天看了魯迅的小說《孔乙己》,表現了一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表現了當時社會和人民對不幸的人們的莫莫和迫害。

孔乙己經常來店裡喝酒看書,讀了半輩子書,但是因為窮,偷不到東西,最後死的可憐。孔乙己的性格是迂腐、懶惰、清高。他讀了大半輩子書,卻連個讀書人都沒抓到;他出身貧寒,卻養成了滿身上流文人的壞習慣;他窮,接近精神,卻自命不凡,懶惰。當時的生活環境是暴虐的:“店主是個猛臉,顧客沒有好嗓子,讓人熱鬧,……”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主角孔乙己出現了:“只有孔乙己到了店裡,才能笑幾聲.孔乙己是唯一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人。”這樣的人物,難怪他走到哪裡都會被嘲笑。魯迅把孔乙己塑造成一個可憐可笑的人物,但同時又賦予了他真誠善良的'品質,比如寫他喜歡孩子。

孔乙己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並沒有引起人們對他的同情,反而成了他們嘲笑的物件。作為一個人,他在社會和人們的心目中得不到應有的尊嚴。這樣的人被同時代的學者丁所殺,死得那麼悄無聲息,沒有人知道他是怎麼死的。除了旅館老闆因為他欠酒而記住他之外,沒人提起過他。孔乙己的命不是值19便士嗎?作者通過孔乙己被封建思想和貧困毒害而造成的無盡嘲諷和悲慘死亡,揭示了下層社會的愚昧和麻木精神。

孔乙己讀後感5

這是一篇短文,是魯迅先生《吶喊》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寫作的目的就是嘲諷那些社會的敗類,和背叛者,他用自己的筆來鼓勵中國人堅持反抗,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細緻的文筆,嘲諷了像孔乙己這樣的“書呆子”好吃懶做的人,但是心中總會有一點悲傷:悲傷當時社會的;總會有一點慶幸:慶幸沒有生活在這個年代;有一點憤怒:憤怒大家對政府的不信賴。種種原因讓我的淚不禁流下。

孔乙己雖然穿著長衫,但不想其他穿長衫的人坐在店裡吃飯,而是像那些貧窮的人在櫃檯前站著喝,而且穿的衣服也是破爛不堪,好像好幾年沒有洗過,孔乙己很想學習但是由於社會的,只能讓他不懂裝懂,他有能力但是因為自己不被別人看好,從而導致他的好吃懶做,他幫別人寫字遭到別人的質疑,所以放棄了自己唯一能幹的.事情,之後他只能靠偷東西來維持生機,但是常常被人發現,被人打斷退,還在酒店中欠了19個錢。

文章一處寫到: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都是泥,原來他便用著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笑聲中,坐著有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的退被人打斷了,只能用手來走路,路人不但沒有同情他,可憐他,竟然嘲笑他,從而體現出來舊社會的麻木不仁。

想象孔乙己,再想想我們00後,他過著被人嘲笑的日子,我們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我們總要買些品牌的衣服,這是不是值得我們去反思呢?

孔乙己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這篇小說展現了一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並通過對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敘述展現了當時社會和人群對不幸者的冷漠和迫害。

孔乙己經常來店裡喝酒,讀了半輩子的書,但因為貧困不得以偷東西,最後還是可憐的死了。孔乙己性格當中具有迂腐、懶惰、清高的特點。他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一個秀才也沒有撈到;他出身貧賤,卻養成了滿腦子的上層士大夫的惡習;他窮苦潦倒,接近行氣,卻又自命不凡,好吃懶做。當時的生活環境是壓抑的:“掌櫃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主人公孔乙己出場了:“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的人。”這樣一個人物,難怪他走到哪裡都要受人嘲笑。魯迅先生把孔乙己塑造成一個可憐又可笑的模樣,但同時又賦予他真誠、善良的品質,比如寫他喜歡孩子。

孔乙己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並沒有引起人們對他的同情,反而成為他們嘲弄的物件,他在社會和人們的心目中得不到作為一個人本應該得到的.尊嚴。這樣一個人卻被同時讀書人的丁舉人打死,死得這樣無聲無息,沒有人知道他是怎麼死的。除了他因欠酒錢而被酒店老闆記起之外,再也沒有一個人提起過他,難道孔乙己的生命還不值十九文錢?作者通過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窮困潦倒而招引無休止的嘲笑以至最終慘死的結局,揭示了下層群眾愚昧麻木的精神。

孔乙己讀後感7

我讀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小說集《吶喊》中的《孔乙己》。這篇文章使我略有所思。

當時的科舉制度殘害了一個封建知識分子。孔乙己的科舉道路沒有走通,這就意味著他數十年的寒窗苦讀,沒有絲毫成果。他只會死讀書,讀死書。又不會“營生”,成了一個徹底的廢物,等待他的,只有滅亡。相反,文中的“丁舉人”,僥倖通過科舉,獲得了社會地位,同為讀書人的他,便可以肆無忌憚的.“嚴懲”一個“偷書賊”他私設公堂,將孔乙己吊打了大半夜,導致孔乙己在悲痛孤獨中死去。晚清的科舉制度,只會把更多的讀書人,變成一個又一個“孔乙己”,而把少數的“成功者”變成“吃人的惡魔”!

封建社會通過八股取士。讀書人為了通過科舉,他們費盡心血,但所研究,所掌握的都是些毫無用處的、酸腐的東西,他們還如獲至寶。諸如茴香豆“茴”的四種寫法。晚清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異常冷漠。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自私麻木,孔乙己這樣一個被科舉制度所摧殘的知識分子,境遇是如此悲慘,不但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相反,被眾人所挖苦嘲笑。

《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說,寫成於1919年三月份,離著名的五四運動僅有兩個月之差,當時中國孕育著巨大的社會變革,作為新文化運動先行者的魯迅先生,他的這篇文章振聾發聵,敲響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喪鐘,用之鋒利的筆刃刺下了致命的一擊!

孔乙己讀後感8

不知道為什麼,拿起這篇文章,就有點放不下的感覺。或許它是一篇小說,裡頭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以及豐滿的人物,再或許它是一篇出自魯迅筆下的名篇。看完一遍,只是感嘆孔乙己悲劇的人生。再細讀一遍,發現這個人折射出了一個大的社會。折射出這個社會的冷漠,這個社會的殘酷。

或許在更多人眼裡,孔乙己是那個社會的“多餘人”,也是那個社會的被毒害者。在別人的貶斥下,我欣賞起他的執著,雖然,我們會怒其不爭,可是,換個角度去看他,他一個人的反抗也是無濟於事的。他熱衷於功名利祿,其實,這個那個社會司空見慣的行為,我們不應該去指責或者去批評,要怪我們只能責怪那個社會,詛咒那該死的`科舉制度。其實,像孔乙己這樣的人,不只是存在於封建社會,當今社會,有何嘗少呢?在這個競爭社會激烈的時代,在這個所謂“人才濟濟”的21世紀,很多“孔乙己”奔波於公務員的考試當中呀。一個職位居然有那麼人來競爭,他們為的什麼?我想不言而喻吧。

以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那如今呢?

孔乙己讀後感9

彷彿又是魯鎮的酒樓,那個穿著破爛長衫的身材高大的孔乙己倚在臺邊,品著溫酒,嚼著茴香豆。

雖沒有進學,但孔乙己也是天天“之乎者也”著,炫耀著他似有非有的文化。幾個小孩向他要茴香豆,他看了看豆,慢吞吞拿起幾顆,一顆一顆給,所剩無幾時,孩子還想要,他便慌忙用手遮住豆,打發走孩子,暗自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矣。”後來,他在丁舉人家偷了東西,被打斷了腿,拖著殘疾的身軀,一頓一頓地用手爬來,青得發黑的臉,破破爛爛的長衫,他向掌櫃買了酒,用沾滿泥土的雙手輕輕接下,一飲而盡。就是這樣的一個酸腐文人,最後也只是落得了“大約的確是死了”的名。

彷彿又是孔乙己,帶著充滿著舊社會迂腐氣息的.他,活活被劇毒封建的科舉制度吞噬。可是,孔乙己“大約的確是死了”,封建社會的毒害沒有死,一個孔乙己被吃掉,還有千千萬萬“孔乙己”會被吃掉。

但是,孔乙己也有善良的一面,他教小孩認字,他分了茴香豆給小孩吃。相比那些坐在店中的人,誰不比孔乙己闊綽?誰有分給了小孩茴香豆?

還是那個孔乙己,難以讀懂的孔乙己,也只能用“彷彿”的語言態度來看他了。

孔乙己讀後感10

閱讀完《孔乙已》之後,我從冷酷無情的封建社會制度的背後,看到了社會的殘酷——社會本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環境,如果你不夠優秀,就會被淘汰。

孔乙已本是一個讀書人,因比較懶惰,才墮落到成為“站著喝酒而不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雖是個書生,自恃比“短衣幫”多些文化,可因好吃懶做,總是竊書,以至被他瞧不起的人嘲笑。後來他被打斷腿,更是無人關心,無人過問,只是年關掌櫃算帳時才提起他還欠數十文錢,最後只是“大約的確死了”

現在我們生活不是一樣嗎?如果足夠優秀,他就會走到社會的上層,擁有金錢、名譽等等,可是,一旦在上進的過程中放棄了努力,他就會被這個社會淘汰,被社會遺忘,甚至連他的生死都是別人的一句“大約”,難道我們不應該努力嗎?如果我們再不努力,不能使自己優秀的話,那麼,我們就會掉隊,就會被無情地淘汰,孔乙已,努力過,奮鬥過,但他不是優秀的,既沒有短衣幫的勤勞,也沒有其它穿長衫的'人那般闊,自己又無法改變現狀,只好去偷,最後自然是落了一個悲慘的結果。

所以,我們必須現在開始努力奮鬥,不是為了他人,只是不在嚴酷的毫無競爭環境中保持在隊伍中,就必須使自己優秀,孔乙已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不優秀,就會被淘汰。

孔乙己讀後感11

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神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題記

假期裡,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孔乙己》。主要內容是:在魯鎮的酒店裡,除了常來的長衫主顧外,還有一個人,雖穿著長衫,但卻很舊,那就是————孔乙己。每次他到酒店,別人說他又偷了書,他就爭辯說自己是讀書人,讀書人竊書不能算偷。後來過了好久,孔乙己都沒來酒店,原來他偷到舉人家被打斷了腿。過了一段時間,孔乙己拖著斷腿蹭著來到酒店,掌櫃說他偷書時,他沒有再爭辯,只是懇求掌櫃不要提。後來,孔乙已就再也沒有來,死了。

這篇文章真實地反映了清朝末年最底層平民的生活。在那個時代,有很多像孔乙己一樣的窮人,他們受封建社會的剝削壓迫卻不敢反抗,命運十分悲慘。我覺得魯迅先生文中表達了對他們的'同情,同時對腐敗的清政府進行了批判。

魯迅先生的文章都很深奧,這篇文章我也不是很懂。不過有的描寫我覺得還不錯,我多讀幾遍就能慢慢理解一些了。大家也可以試一試,讀一讀。

孔乙己讀後感12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的人。”這多麼矛盾呵,可見孔乙己對自己值得“炫耀”的事是——他讀過書。儘管是老童生,這也是他有尊嚴的地方。

“‘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竟天真地以為旁人不曉得他這些錢是偷來的,相當自信地掏錢,可真是自命清高呵!可是他的尊嚴被旁人毫不留情地摧毀掉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東西了!”“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老不到呢?”

短衣幫一次又一次地幾次刺激到孔乙己,他不是面紅耳赤地辯駁就是不屑置辯。最後呢,沒法溝通了,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小夥計以“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的思維冷漠回絕了孔乙己。孔乙己依然懇切地教小夥計四種寫法的“回”字,迂腐可笑呢。

這種惡狀他還能厚著臉皮待下去?這不是逼他往絕路走麼?他的自尊沒了,也沒人憐憫他,他除了喝酒,再也沒有物質上的享受,吃不飽,穿不暖,睡不香。餓得不行只好偷書,一旦被抓就嚐到苦果——腿被打折了。這下好了,他真走到絕境了,用手爬到咸亨酒店喝最後一次酒,然後在眾人的譏笑下離去。

就這麼的結局,孔乙己的.不幸人生到底是誰造成的呢?封建科舉!封建社會!簡直能害死人!但又是什麼造成這惡果呢?孔乙己這人就詮釋了當時所有的悲劇,而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反省與思考。

孔乙己讀後感13

孔乙己,一個生活在封建社會的讀書人。在黑暗社會裡,他唯唯諾諾地活著,一生都在尋求功名,一直考,一直考,可都考不上。在一次又一次的絕望中,他成了一個行屍走肉,一個麻木不仁的人。正像他所說的,“竊書不為偷”。在一些醜惡的人心中,孔乙己成了一個小偷,可在孔乙己心中,他並非這麼想。在與他同齡的人中,只要見到他,除了笑,沒有話講。因此,孔乙己只好向孩子說話,他也只有在孩子面前,才會有輕視的笑。後來有人說他又去偷書,結果被打斷了腿。當他再次來到客棧時,諷刺的'笑聲就沒停過。後來的他只能靠雙手走路,終於,他在人們的笑聲中消失了,過了幾年,再也沒有人見過他。

這就是魯迅先生筆下這篇文章的結局,給人無盡的思考與想象。在描寫孔乙己時運用大量的手法,對人物外物都有描寫,筆墨越多,人物形象越明顯。

我覺得作者用意有兩點,一點在於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抨擊,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運用了不同手法將人物的現在與過去形成對比。對周圍人物和環境的描寫,有力地反映出當時舊社會的制度。在另一方面,作者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從麻木不仁中醒悟過來,這個社會能夠振作起來。

孔乙己讀後感14

他是一個沒有入學的學者。

他是個多餘的人。

他是大家的笑柄。

他就是孔乙己。

被黑暗勢力壓倒的孔乙己,被勢利的麻木人群嘲笑,被和他一樣暴虐階級的'成員嘲笑。掌櫃的嘲笑他招攬顧客後,連十一二歲的孩子都瞧不起他。他是一個讀過書的小偷。他好酒好懶,但人品比別人好。他不欠錢,人很好。只有他會給孩子茴香豆。他是這樣一個難以捉摸的人。

沒有人願意給他一點同情,關心他,給他一點溫暖。即使腿最後斷了,還是被很多看客嘲笑,這就是當時中國人的麻木和無情。

他太愛喝酒了,即使最後只剩下四便士,他也沒有用來買米買藥,或者在知道自己會被嘲諷挖苦的時候,用手“走”去喝一碗酒。當時他已經很可怕了:“他的臉又黑又瘦,還沒有長得像;穿著破夾克,兩腿盤繞,頭下一個蒲團,肩上掛著一根草繩。”這種對外貌的描述越來越襯托出孔乙己的憐惜,但在熟悉的酒店裡並沒有給他任何溫暖,反而被嘲諷挖苦,雪上加霜。店主對付這樣的孔乙己還是會笑著說:“你還欠19塊錢!”還追著他:“你不偷,怎麼摔斷腿?”人的麻木,在這一點上,到了極致。

難怪魯迅選擇棄醫從文。中國人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即使治好了,也只會做無意義的宣傳材料和看客。當時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字喚醒國人。

孔乙己讀後感15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是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中,當時就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週末和佳洲同學一起讀了這篇小說,我有有了新的感受。

文中,魯迅先生把社會濃縮到小小的咸亨酒店之中,通過孔乙己這一封建科舉制度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犧牲品的`悲劇形象,揭示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人們麻木不仁的精神狀態,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病態和腐朽。

這次讀這篇小說,我的感受是《孔乙己》不僅對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對現在的社會也是有普遍性意義的。當今社會,資訊高度發達,許多負面資訊讓青少年過早地體會事態,影響他們“三觀”的形成。多年以後,他們難免會分化為“長衫主顧”、“短衫主顧”和“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難免就會有人象孔乙己那樣不為社會所接納。就這個意義上來講,孔乙己這一悲劇形象代表了理想和現實的衝突,這在任何一個社會背景下都會存在的。

所以,離開封建文化教育的框框來讀《孔乙己》更能感受這篇小說的教育意義,也說明了當今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先生用這有語病的句子做為文章的結尾,我想他的用意也是再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