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孔乙己讀後感

讀後感5.36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乙己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孔乙己讀後感

孔乙己讀後感1

《孔乙己》是一篇的短篇小說,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末期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死要面子,不肯脫下那件象徵讀書人身份的又髒又破的長衫,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時刻不忘顯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嘲笑奚落他時,還要一再表現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只有當人們觸到他靈魂深處的傷痕——“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才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他在長期封建文化教育薰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會營生,養成好喝懶做的惡習。有時免不了做些偷竊的`事,最後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慘境。

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覺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制度不僅毒害、摧殘了他的靈魂,而且也摧殘了他的黑暗。作者在刻畫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東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後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對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寫他教“我”識字、給小孩子分茵香豆,他在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他還“寫得一筆好字”。

這些描寫,更激起讀者對毒害、摧殘他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憤恨。這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過_上的痛苦。作者將孔乙己的容貌、服飾、姿態、語言、行動諸方面交織在一起,使這個被科舉制度欺騙愚弄了一輩子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富有立體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功名不就,卻自命清高;四體不勤,卻好吃懶做;貧困潦倒,卻死愛面子;受盡摧殘,卻麻木不仁。在風燭殘年之際,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著離開了人世。

孔乙己讀後感2

穿著破舊長衫的高大體型,青白的面色,深陷的帶著傷痕和蓬亂的白色鬍子,這就是魯迅所描繪的孔乙己的樣貌了,一口的之乎者也和愛面子就是它的特點,這種人物,是不值一看乃至一提的,但在別人提起他的`時候,卻總能記起他,讓人感覺那是一種微妙的存在,不用特別去記住它,也不用刻意去忘記它。

但是,孔乙己就是孔乙己,不會把他和別的長衫文人混為一談,個性鮮明,喜歡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好吃懶做,死要面子,這似乎也跟別的文人沒什麼兩樣,但卻似乎沒有其他文人如此高傲。說是平易近人,也有那麼點差距。總之,這是一個很特殊的人。

就是這樣的一個孔乙己啊,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那個時代人的冷漠讓我感到震驚,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可以對死亡這麼的輕描淡寫,就連孩童都如此的自私,而人們關心著的是自己的腰包,從不會關心到別人,就像老闆想起了孔乙己,也只是因為那十九文錢罷了。

不過,這也不怪他們罷,那些領導,可曾有一個關心過民眾?或是沒有空,正在忙著往腰包裡塞錢,或是根本不願意去管了。試問,在這樣的領導下的人民,又怎能關心到別人呢?

現代呢,好像的確是有人關心到別人了,但是,卻有一些人比以前更加惡劣。比摻水還要過分的賺錢方法比比皆是,似乎是有人要反省一下科技帶來的是,是利還是必,科技該不該發展,文人該不該誕生,我不希望“孔乙己”越來越多,更不希望漠視人情的人越來越多,還不希望長衫文人越來越多。但是,可能嗎?

孔乙己讀後感3

幾年來,我接觸過不少魯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便是其中一篇。

再讀一遍,對孔乙己這個人物似乎不再理解為“考不上功名且酗酒的讀書人”。在我讀過的文章裡,多見的,便是以一段優美的環境描寫來引出情節。

《藥》: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著。《故鄉》: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地響,從縫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地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孔乙己》這篇文章是用魯陣酒店的.格局來引出孔乙己在此地所發生的故事。在這篇小說中,“我”是一個從十二隨便在酒店打工的小夥計。而孔乙己這名字只是別人從描紅紙上“上大人孔乙己”那句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得一個綽號。

孔乙己讀過書,但既無功名,又無手藝。因此,日子一天比一天窮。幸好他寫得一手好字,可以幫人家抄抄書,混碗飯吃。但他好吃懶做,幹了沒幾天,人家的“文房四寶”便沒了蹤影。我想是因為當了喝酒吧!漸漸的,便沒人讓他抄書。情急之下,自然免不了偷雞摸狗之事。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在酒店品行很好,欠的酒錢,三四天必然還清。孔乙己的一生還是毀在了“偷”上。之前偷竊不成被吊著打,並沒有讓孔乙己吸取教訓,還去偷丁舉人家裡,人家自然不會饒他,打折了他一條腿,以示懲戒。此後,只買過一次酒,欠下十幾文錢,便沒來過了,沒人再見過他,興許是死了。

魯迅先生用手中的筆抨擊了當時的社會,發人深省。

在我同情他的遭遇,鄙視他的懶惰,唾棄他的偷盜之餘,也不滿當時的社會風氣。只為一個頭銜,窮盡一生讀書。在孔乙己面臨人生人生低谷時,眾人不是鼓勵他幫助他,而是像看笑話似的譏笑他。甚至在瀕死之時,也無人問津。

孔乙己讀後感4

“大街上,一個人,用蒲包墊在身子底下。用手挪著一點點地向前走。他的背影是那麼孤獨。那麼悲哀,那麼蒼涼!”每當我讀起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時,這個場景便會在我的腦海裡若隱若現。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心地善良,飽讀詩書,卻連秀才都沒有考上。在當時科舉制度的毒害下,變得一無所能,潦倒貧困,連僅會的“之,乎,者,也”都成了人們的笑柄。窮得一無所有的他,偶爾也會偷東西。最終偷到丁舉人家裡。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孔乙己慢慢的死去。

也許,在剛開始讀時,會覺得《孔乙己》這篇文章的語言風趣幽默。可是當你細細品味時,就會覺得《孔乙己》是“喜劇”中的“杯具”它表達了魯迅對當時封建制度的極度不滿。寫出了腐朽的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心靈的殘害。

“竊書不能算偷”!這是孔乙己的經典話語,此刻人們聽了甚至會感到好笑,偷書不算偷嗎?當然是偷!可是,正是孔乙己的這句“竊書不算偷”,恰到好處地說明了封建社會的腐敗,讀書人的悲慘命運嗎?孔乙己想看書,沒錢買,偷書看,遭人罵。正相反,那些秀才,舉人們卻在深宅大院裡讀著一本又一本書籍,可是他們最終又做了什麼?誰也不明白。

如今,封建社會已不復存在,在此刻的社會中,只要有才華,敢於展示,哪裡都是舞臺。金子無論在哪兒,都會發出耀眼的光芒。而此刻的'一切,更讓我們為孔乙己這樣的人,心痛叫屈,飽讀詩書的人為什麼沒有展示自我才華的機會?

我吶喊,為什麼孔乙己會生在封建時代,遭受悲慘命運的折磨?我吶喊,為什麼無才之人能夠作威作福,有才之人卻總是找不到屬於自我的“伯樂”?我吶喊,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能夠眼睜睜地看著封建制度殘害人命,卻見死不救?

孔乙己讀後感5

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著特殊的經歷,他受著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餘人。

文章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通過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又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原因在於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在這種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麼樣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會現實的打擊,和自己早已註定的命運。

他的路不知從哪裡開始,但卻知道在哪裡結束:一段歲月的冷漠,一箇舊制度的腐朽,一個時代的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