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讀《論語》讀後感

論語1.01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1

《論語》是我的經典啟蒙老師,在生活中她像一盞明燈,時刻為我指明方向。

初次接觸《論語》是在幼兒園的誦讀課上,漂亮的劉老師帶領我們每天進行晨讀,我現在都能熟練地背誦十章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述而第七”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段話告訴我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其他兩人或者其中一人必然會有某一方面比另外一個強的,我們應該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做為一名一年級的國小生更要提高修養、虛心好學,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做到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帶著這樣的學習態度,我進入了國小,雖然認識的字要比別的同學要多一些,但我從不驕傲,反而虛心向同學們學習,小朋友都願意和我交朋友、坐同桌,有了良好的學習關係,我學習起來勁頭更足了。

老師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我現在年紀還小,不能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從《論語》中學習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態度與習慣卻是我們國小生應該做的。

讀《論語》讀後感2

從一年級起,我們每天就在悠揚的音樂聲中進行20分鐘的國學誦讀,從《論語》、《弟子規》、《三字經》到《千字文》,我們在經典中浸潤心靈,在音樂中培養習慣。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它的內容廣泛,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的言論。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我最喜歡的兩句話。就拿我們這個四十多人的班集體來說吧,我們班有的人是“跑步健將”,有的人是“繪畫能手”,還有的人是“數學專家”、“英語博士”、“摺紙大師”……大家各有各的特長,只有取長補短,互相學習,才能共同提高。還有一次,語文姚老師給我們講解習題,其中有一道題我認為講得不對,在經過查資料核實後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向姚老師指出了錯誤,沒想到姚老師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在全班表揚了我。姚老師的年齡比我們大那麼多,知識也比我們淵博得多,可她卻勇於在全班同學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件事情在班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論語》需要我精心拜讀、細細品味、慢慢感悟。

讀《論語》讀後感3

作為對於儒家原典思想的現代闡釋,《論語今讀》表達了李澤厚和孔子的對話。一方面,李澤厚讓孔子復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們言說;另一方面,他又憑其獨特的方式針對孔子的問題給予回答。對於本書的讀者來說,值得思考的不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澤厚所闡釋的孔子的思想。

李澤厚認為,《論語》這本書所宣講、所傳佈、所論證的那些“道理”、“規則”、主張、思想,已代代相傳,長久地滲透在中國兩千年來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人們的行為、思想、諺語、活動中了。它已成為規範整個社會活動和人們行為的準則和指南,並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僅極大地支配和影響了人們的思想、理解答認識,而且也作用於人們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是有關中國文化的某種“心魂”所在。孔子和《論語》所代表的儒學,在塑建、構造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歷史過程中起到了無可替代、首屈一指的嚴重作用。

因為重要,李澤厚重新譯註了《論語》,並圍繞今日如何讀《論語》這個中心,寫下了自己的評論、札記和解說,統稱為“記”。它們長短不一,品類不齊;或講本文,或談哲學;或發議論,或表牢騷;或就事論理,或借題發揮;並無定規,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