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讀後感1.42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

初讀張德芬的這本書,我一頭霧水,是小說,卻沒有故事情節,穿插的人物也是個模糊的影子。是訪談,卻感覺是自話自說,是傳說,卻只有個神祕的老人,說的話卻全是現實生活。就這麼囫圇吞棗了粗讀一遍,回頭細細回味,才發現,是通過敘事,在講一個淺顯易懂的處世方式,是主人感悟多年來的收穫,是給讀者的心靈雞湯。

張德芬曾經是著名的美女主播,臺大畢業,有豪宅名車,一定社會地位的`老公,可她不覺得自己活得快樂。後來,她離婚,去美國讀了MBA,有了一個新好男人,二個可愛的孩子,在北京住著別墅,有三個幫傭,一個專職司機,自己在很大的國際公司做培訓經理,薪水很高,在外人眼裡應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了,可她依然不快樂。追其根源,她發現,讓人快樂的不是那些外在的東西,房子車子工作老公孩子服飾髮型,這全是外在的東西,你想抓住的更多卻離自己的內心越遠,自己內心的真我,愛,喜悅,和平,需要靜下心來修煉。對待負面情緒的辦法也不是一味的抗拒,當悲傷,憤怒,絕望面臨時,只能臣服,接受然後等待消散,如能量的轉換,你越抗拒,力量越強大。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著自己那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那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當我再次反覆讀這些文字時,我發現,我明白了。一個人要快樂,首先不要率性而為,要管理好自己的思想和情緒,不要擔憂未來的,無知的,不確定的事,要學會享受當下。好多讓自己不快樂的情緒,其實是自己潛意識裡編出來的故事,並不存在。當然,說起來容易,做來不容易,作者說好的習慣要堅持21天。就真成了習慣(無意識的),這需要長時間的定靜,所謂定靜,就是修身養性了吧?雖說,我亦然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但感覺對自身目前思想狀況能有所幫助吧,可以緩解杞人憂天來帶來的壓力,讓自己有忍耐力,有包容心,笑對生活中的一切好與壞,幸與不幸。所以推薦大家也看一看這本書。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2

美國的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站立;失去信心,你也許永難挽回。可見,一個人失去信心是多麼可怕,但是幫助他恢復信心更是重要。在《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中,作者就是這樣一個失去了信心的人,然而,一位素不相識的老教授卻用自己的愛心,無私地幫助了這位作者,讓他重新找回了自信。

《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主要圍繞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和老教授的語言變化兩條線索展開,記敘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用愛心無私的幫助下,從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為成千上萬的觀眾演奏的事,讚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文章中,一句詩一般的語言深深的印在我的心裡:我停下來時,她總不忘說上一句: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子。我心裡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這從未有過的感覺就是被人肯定、欣賞的快樂,而這恰恰就來自於老人的陪伴與誇獎。老人並沒有指點我如何拉琴,她只是用自己詩一般的語言幫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勵我刻苦練習。其實,如果沒有老教授每天的這句話,也許作者就永遠也沒有為成千上萬的觀眾演奏的機會,可見,老教授的語言是多麼的.重要。這句話也反映了老教授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

一位真誠有愛心的高明老教授,一位勤學苦練有信心的小提琴手。讓我們明白信心的重要,更讓我們明白,如果失去了信心,恢復信心更是重要。然而,作者的變化就是來自於老教授的愛護、關懷,她用自己的愛心幫助他人,用自己詩一般的語言感化他人,使作者成才。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遇見過這樣一位能理解你、關愛你、寬慰你的聽眾呢?他能使你擺脫困難、困境、困惑嗎?我想、這很少。其實,文中的作者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一位用愛心幫助他的老教授,雖素不相識,但是依然無私的幫助他。

我相信,如果我們大家都永遠用愛心幫助他人,這個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3

書的扉頁上記載著買書的日期,20xx年1月1日。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是20xx年元旦我買給自己的禮物。剛買來的時候,興致盎然地讀了幾頁,便擱置起來。後來斷斷續續的讀了幾頁,感覺深奧需要費腦經去想,所以不願意讀下去。

重讀此書時,兩天內竟然讀完了,渴望已久的感覺。讀起來也不那麼費勁了。雖然有些句子還是需要用腦子好好想想,消化消化,但是想來還是有道理,並且可行的。

這本書不是讀一遍就能完全讀懂的,需要讀多遍,並且應用到生活中,行之有效。

晚上整理資料的時候,用一個資料夾替換另一個資料夾,替換完了之後,辛苦好幾月的稿子找不到了。於是兩個電腦來回找,就是沒有找到。這意味著我所有的採訪資料和帥選資料都功虧一簣了,那一瞬間我快要崩潰了。氣憤、沮喪湧上了心頭。立馬起身準備出去,又考慮到夜深了,去一條半個人影都沒有山路實在不安全。想到書中說得,要接受事實,臣服情緒。只有臣服了,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才會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於是,我接受事實,找出那個被替換的資料夾,對照上個月的資料夾,一個文件一個文件的對比,這樣可以少費些力氣。我發現被替換的資料夾只有一個文件錯了,其他的都是正確的。終於可以不用熬夜加班,早點睡了。回到臥室之後,開啟蘋果膝上型電腦,桌面上我的稿子好好地躺在桌面的中央。為什麼我剛才回來找的時候就是沒有看到呢?原來一切的問題都出在我的身上。很多事情都是我的粗心大意,然後自己假想出來自尋煩惱的。

我要再仔細看這本書,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美好。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4

我特別喜歡《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它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作者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它雖然沒有華麗的文字,但是充滿智慧。讀完之後,你真的會覺得人生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我們每個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然而在這各種的角色戲份中,有多少是我們心甘情願演出的?為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同角色,我們每個人都要因地因時地戴上一些面具,難道這就是我們看不見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認同這樣的觀點。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因為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後,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這大概就是書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類聚的道理!

這本書會讓我們驚鴻一瞥那個一直都在的深層的自己,如此的陌生又熟悉,讓我們和自己真是的源頭越來越近,迴歸真我的自認狀態,人生從此變得富有創造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5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多自己很有感受而平常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感想,心情或者說一些迷惑都被這本書一一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本修身養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學的書。看完後深有啟發。

書中指出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得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這樣一來,就有了一個問題啦:既然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援用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所以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自己。就像若菱一樣,她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運,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錯誤行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歸咎給別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優秀的,事業有成,才華橫溢的人。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關。即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我不能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經常會覺得自己弱小,無力,沒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許多可取之處啊。誠實,善良,在一所不錯的學校讀書,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家人們都很關心和疼愛我,和許多人比起來我並不差。在生活中發生過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經不可改變了。能夠改變的就只有對待事情的態度,然後再把這種態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那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6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有很多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感想。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本修身養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學的書,看完後深有啟發。

書中指出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得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這樣一來,就有了一個問題啦:既然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

所以一旦你援用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

但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社會不公,這本書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

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所以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自己。就像若菱一樣,她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運,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錯誤行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歸咎給別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優秀的,事業有成,才華橫溢的人。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關。

即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我不能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經常會覺得自己弱小、無力、沒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許多可取之處啊!我誠實,善良,在一所不錯的學校讀書,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家人們都很關心和疼愛我,和許多人比起來我並不差。在生活中發生過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經不可改變了。能夠改變的就只有對待事情的態度,然後再把這種態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那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7

我們單位發了《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的看了幾天,把這本書看完了,這本書是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第一次看時很不好理解,最近又重讀《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看後有了一定的啟發。這本書要多看幾遍才能慢慢有所體會,它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小我,什麼是真我。

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現實的生活中扮演這不同的角色,都像是帶著層層的面具,我們應該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我的情緒模式總是下意識的把自己擺在“弱者”“無能為力”這種狀態下,覺得把自己放在較低的位置能夠更容易接受這種失敗或者挫折。其實我心裡很明白,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逃避,把失敗的原因都歸咎於客觀條件的限制,自己的性格或者是不努力之類的,然後怨天尤人。從書中,我知道了原來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自己,在生活中發生過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已經不可改變了。能夠改變的就只有對待事情的態度,然後再把這種態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那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讀了這本書我總結了以下4點:1活在當下,停止無謂的思維。2用頭腦賺錢3用心靈面對家人,家庭,朋友和愛4用靈魂來面對自己。而不是思維,頭腦或者是物質。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有多麼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於以發生的事情不會學著接受,我應該學著把事情看淡。這本書讓我們明白了愛,喜悅,和平是從內心,由內至外的散發,而不是靠外物來獲得。

我會再細細看這本書,細細品味。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8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作者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它以小說的形式,講述女主人公經過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點,從煩惱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快樂,並取得生活事業雙豐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純心理學書籍的深奧枯燥,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煩惱,比如對某人的討厭、對工作的煩惱等等,都是我們自己人為地在放大。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解釋。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麼不快樂?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我們所揹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別人是無法強壓給我們的,因為我們可以不接受。總是認為自己的苦惱時因誰或其他什麼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於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

我們多少人是因為與別人攀比而疲於奔波,為財富為地位,可一旦擁有了所追求的財富地位卻並沒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懷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為那不是真正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那是外在的東西。就象作者在書中所談到的快樂和喜悅的區別,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外在環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認識真我,從自身做起。因為外面沒有別人。這本書讀了之後讓人受益頗深,要試著學會放下,當我們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種結局,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9

學校組織的心理講座教師推薦我們讀一讀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已》,很快從網上下載了下來,但拖了很長時間總是不能靜下心來去讀一讀。最近總是被一些事情困擾,便想起了這本書,一看便不忍放下,用了兩個晚上讀完了,雖然有些地方自我不是很明白,但還是覺得收穫頗多。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觀點,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我挺喜歡這本書的,應當說我喜歡這類書——“心靈雞湯”類的勵志書籍,以前也讀過幾本,這類書總給人帶來一場心靈之旅,讀的時候總有一種熱情澎湃的感覺。我總是說自我的心態很好,其實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我想的那麼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並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研究,對於已發生的事情不會學著理解,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其實我明白就算我不能像女主人公那樣真正地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但讀完後還是有一種如浴春風的感覺,思緒不再是剪不斷,理還亂。人人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為什麼會有那些情緒,那就好比是明白了機器是怎樣運轉卻不明白原理,讀了這本後,明白了人喜怒哀樂的源頭,明白了我們要什麼,我覺得書裡說的很正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像權利啦,財富啦,健康啦,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和平。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蜂擁著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期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我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從此刻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夢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永遠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經常審視自我,自我給自我上課,自我給自我打分,尋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時間休閒時不妨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讀一些關乎身心靈成長的書,修心,養心,正心。

這本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0

這本書講的是心理層面的東西,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它是在講一個故事,在故事中學習,很是愜意。故事中的的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我們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我們如何去面對?這是張德芬要告訴我們的。

俗話說,每個人的閱歷都是一本書,我想,張德芬出版的第一本書,就是她人生的閱歷,層層剝繭,我們會看到現實中我們遇到許多不如意。而當我們通過書中老人教導,掌握了心靈成長的方法之後,我們就能脫繭而出,重獲新生,找到更美好的未來。

印象很深的概念是“臣服”,也就是接受已經出現的不好的事實,然後告訴自己不需要它,這是很艱難的,因為不少的人對發生的事情第一反應往往是推卸責任的態度:條件不好、別人不好、這件事情不應該發生在我身上……,結果那些不愉快思緒就像鬼魂一樣依附在你的意識中,讓你不得安寧,其實這樣的折磨更甚於一頓痛打和責罵,有的人甚至讓這些想法跟上自己一輩子,結果本來是一時的不痛快卻變成了一輩子的抑鬱。書上有些方法教導,讓我們感到並不困難,一旦逃離這種負面的情緒,我們就會有機會獲得新生,人生燦爛的一面正在等著你。你會發現自己,原來可以辦到許多以前認為辦不到的事!

另一個概念“胜肽”我也挺感興趣,這種由情緒引起在體內自動產生的化學物質,左右著我們未來的情緒,而“豢養”什麼的“胜肽”其實是由我們每個人決定的,如果平時我們樂觀一些,那麼就有樂觀的“胜肽”,久而久之,細胞感受器對樂觀“胜肽”有特定的胃口,你的細胞會讓你的生理有快樂的需求,這讓我想起了于丹教授講過的兩兄弟的故事:一個負面情緒很重,一個很樂觀,父母把悲觀的孩子關到一個堆滿孩子喜歡的'玩具的房子,把樂觀的孩子關到一個堆滿牛糞的屋子,若干時辰之後,父母開門,悲觀的孩子對著滿屋的玩具發愁,不知該玩哪一樣?而樂觀的孩子對著那堆牛糞正在揮汗如雨地挖掘,因為他堅信有什麼寶貝藏在裡面。其實,“胜肽”也好,正面負面情緒也好,講的不就是同一樣的東西嗎?快點發現自己那些快樂、正面的一刻,豢養它們,你會更快樂、更成功的!

讀了張德芬的書,讓我感到人生的根本是在快樂中成功,而這些快樂和成功實際上是你給自己的,除了你,沒有別人!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1

學校組織的心理講座老師推薦我們讀一讀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快從網上下載了下來,但拖了很長時間總是不能靜下心來去讀一讀。最近總是被一些事情困擾,便想起了這本書,一看便不忍放下,用了兩個晚上讀完了,雖然有些地方自己不是很明白,但還是覺得收穫頗多。。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觀點,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我挺喜歡這本書的,應該說我喜歡這類書——“心靈雞湯”類的勵志書籍,以前也讀過幾本,這類書總給人帶來一場心靈之旅,讀的時候總有一種熱情澎湃的`感覺。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很好,其實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於已發生的事情不會學著接受,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其實我知道就算我不能像女主人公那樣真正地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但讀完後還是有一種如浴春風的感覺,思緒不再是剪不斷,理還亂。人人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為什麼會有那些情緒,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機器是怎樣運轉卻不知道原理,讀了這本後,知道了人喜怒哀樂的源頭,知道了我們要什麼,我覺得書裡說的很正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像權利啦,財富啦,健康啦,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和平。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蜂擁著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理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永遠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經常審視自己,自己給自己上課,自己給自己打分,尋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時間休閒時不妨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讀一些關乎身心靈成長的書,修心,養心,正心。

這本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2

之前聽人說《遇見未知的自己》寫的不錯,暑假就借來看看。看這本書之前我就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守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並淡然悅納。他人的事,是指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我們不能掌握,只能像書中所說“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有讓你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我們費力的在別人和外界尋求答案,結果卻徒勞無功,因為我們找錯了方向,答案不在外界,而在內心。生命本是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是在身處逆境茫然徘徊之時還是看盡繁華歸於平淡之際,唯有保持關照內心並珍惜感恩,一切真相才能水落石出。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實則是大愛無私的。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語言、行動、習慣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會給別人添麻煩,就是愛別人,更是愛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去管別人的事。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引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就難怪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

我們每個人都是天天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國民,好子女,好媳婦,好女婿,好父母,甚至好人。然而這些戲份中有多少是我們心甘情願演出的,為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同角色,我們每個人都要因時間地點的不同而戴上一些面具,既然得演戲就好好演,演一個百花獎金雞獎。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你的正能量帶動身邊的人事物。讓身邊具有和你一樣磁場的人事物帶動你。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3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是上次跟X去錦漢展覽中心逛書展時買的。第一次逛書展,感受最深就是人好多,想不到喜歡看書的人還真不少呵。逛了一上午,也沒啥收穫,就買了幾份香港的英文報,一本考公的理論熱點書,還有就是這本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斷斷續續翻了幾天,總算讀完一遍。看完最後一行字,合上書時,再仔細想想裡面講什麼,卻都很模糊了,也記不起幾句完整的句子。不是裡面的故事不精彩,只是有不少挺專業的,也懶得去多領悟。書的`封面寫著“都市身心靈脩行課”、“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等字樣,標榜的內容似乎很大,但其實就講了一都市白領偶遇一老人的故事。跟大多數心靈勵志書籍一樣,這本書無非也是告訴我們要尋找真正本我,要追求崇尚愛、喜悅、和平。但它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讀者更深體會內心世界的變化,是可以改變很多現實的東西。

說句實在話,確實也有點像在推崇“唯心論”的意思,但是,一定程度上的“唯心”確實也是必需的呀,人很多時候,就真的需要好好審視下自己的內心,看看是否有哪些被扭曲了。太現實,會很辛苦的。想要簡單的快樂,平凡的幸福,從“心”開始,從意識上稍作些改變,其實可以變得更容易。

書中有一句話,“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沒有多大的感觸。但看完整個故事,才知道這話的意思: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意思也就跟“吸引力法則”差不多,積極樂觀的意識可以吸引到積極的光芒,很多不好的東西都是自己的消極想法招惹過來的。所以,要關心內在,要勇敢一點,做更好的自己。

看這本書時,喜歡泡杯綠茶,聽著柔柔的鋼琴曲,安靜地翻動書頁,放鬆自己,享受著寧靜,享受屬於自己的一份娛樂。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4

未放假就接到了新的任務----閱讀《遇見未知的自己》,並寫讀後感。說實話當時是有點抱怨的,放個假還得做作業。但想想自己除了備課已經很久沒好好地看看書了,每次陪女兒到書店,寧願折返回家上網,到點才去接她,都不願看書,即使留在書店等她也是在把弄手機,就當給自己一個挑戰吧。

讀完全書才發現原來浮躁的不止我一個。誠然,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工作的、生活的、家庭的,不勝列舉,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在過分地放大,而忽略了別人的付出,真有點庸人自擾之。我們所揹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總是認為自己的苦惱是旁人或其他什麼事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於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身為班主任總希望自己的班級在每一週能獲得勞動紅旗,期末能被評為文明班級。現在想想只要平時我們的工作做好了,班級有一股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有沒有獲得流動紅旗又有什麼所謂呢?所有的榮譽都是過眼浮雲,積極工作,享受工作的樂趣比什麼都重要。

文中老人最後留給若菱的信也讓我的內心泛起陣陣漣漪。 是的,當你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分享就跟感恩一樣,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每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 看 ,讓我們心懷怨懟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 物 。如果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就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自己量身打造的禮物。

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你的態度決定你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拯救我們的老人是我們自己。

感謝這次閱讀,讓我浮躁的心慢慢沉澱下來;感謝這次閱讀,讓我重獲閱讀的快樂。

曾幾何時,我一度因為不如意的生活而陷入痛苦,也經常會自暴自棄,抱怨生活對我的不公,抱怨家人對我的不理解。我也曾經仰望天空,對著白雲大叫,企圖想要減少我對生活的憂傷。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5

我們窮盡一生追求內心的喜悅,卻往往把快樂誤認為喜悅。忙於奔波,忙於勞碌,以為擁有一件新衣就會喜悅,但當流行趨勢改變後,剛剛感受到的快樂又被想要下一件衣服的慾望擠了下去。其實我們人生中大部分煩惱都是源於自己。

所謂遇見未知的自己,就是擺脫思想、情緒和身體對我們心靈的操控,從桎梏中解脫出來。要得到解脫,釋放真我,首先要和我們的身體和解。正如文中所言,“我們雖然講‘突破身體的障礙’,身體卻是我們尋找真我的必經之路,所以才要傾聽身體的訊息,跟身體聯結。而為了把這條路修直、修正,我們必須要好好呵護自己的身體,就像一輛馬車也需要好好維護一樣,不然有一天寸步難行時,講心靈的追求也是枉然。”如此,正確的飲食方式和適當的運動就顯得尤為重要。油炸食品好吃,涼飲料解暑,但對於我們的身體毫無益處,就應當剋制小我的慾望。如果我們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很多疾病就不會因為日積月累而產生。

保持良好的情緒,不僅於自己身體有益,也對我們的人際關係有好處。人感到憤怒的時候,胃最不舒服,感到悲傷的時候,肺部會難受,焦慮的時候,喉嚨發乾發痛。即使只是為了自己的身體,也要每一天都保持好心情啊。好的能量和負面能量都會流動,一個抑鬱難過的人,散發的就是負面能量,負面能量影響到其他人,也會干擾他人的情緒。誰會願意和一個常常散發負面能量的人做朋友呢。

老人說,指責他人的手,有三根手指是指向自己的。當若菱抱怨志明以自我為中心、不夠關心自己時,以自我為中心不夠關心別人的其實是若菱自己。所以當我們為別人的某些行為感到憤怒的時候,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做的不好的'究竟是不是他,自己是不是也有做的不對的地方。

我以前覺得心想事成是無稽之談,怎麼可能想一想就成功了。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心想事成的關鍵——“要言行一致,不要說的想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外一回事。”當你想得到一樣東西,用力奮鬥就是了,這個道理無論怎麼說都是對的。

最後,真誠的對待我們自己,熱誠的活著,我們都會遇見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