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集合15篇

讀後感1.0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集合15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

每個人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為什麼會有那些情緒,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一種釋然的感覺,思緒不再是剪不斷,理還亂。回首過去,大學畢業時的.意氣風發,找工作時的屢屢碰壁,初入職場時的戰戰兢兢,彷彿就在眼前。從事社群工作也有4個年頭了,從剛開始的滿心歡喜到後來的厭倦疲乏,被各種工作壓迫的感覺望不到頭。常常有居民到社群裡來投訴隔壁鄰居如何如何,樓上鄰居如何如何,被各種負面情緒所困,而我們要做的還是要把他們的負面情緒給消除掉。老年人的倚老賣老,中年人的無理取鬧,年輕人的我行我素,以及大波熊孩子組團逛社群。曾幾何時,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社會不公。

突然間發現,什麼時候開始我也變成那個原來的我所不喜歡的人了;什麼時候開始我也變得那麼消極;什麼時候開始我也有了那麼多埋怨;什麼時候開始我自己也不認識自己了。

我曾經想過放棄,複雜的人際關係,溝通方面的複雜性,各種條線的壓力,這一系列的東西讓我想放棄過。然而,通過實際工作為老年人搭建一個休閒娛樂的空間,讓他們發揮了餘熱,不僅有了朋友,還有了個健康的體魄,讓子女不再擔心;組織青少年開展各類志願者活動,讓他們發揮各自所長,為社群建設添磚加瓦。他們一張張笑臉,一聲聲的肯定使我的想法漸漸發生了改變,我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互助友愛的大家庭感到自豪,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到幸福,更為自己擁有一顆能懂得理解和幫助別人的真心而感到快樂。

在工作中尋找真我,在工作中我更清楚地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而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的我。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所有消極的東西,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2

《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為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於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後,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裡颳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於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著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型別書是那麼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祕。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採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裡,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裡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並不開心,由於婚後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裡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裡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後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後,她終於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 “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體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了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為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裡,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3

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為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於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後,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裡颳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於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著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型別書是那麼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祕。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採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裡,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裡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並不開心,由於婚後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裡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裡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後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後,她終於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體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了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為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裡,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4

這是一本修身心靈的書,看到一半,就會覺得有些枯燥,難以消化的,但堅持讀下去,就會有所感悟。

當今社會,工作壓力大,人才競爭強,婚姻的強迫性和隨屬性多,方方面面的不如意給人的心靈帶來很多困擾。有的人心靈敞亮,不鑽牛角尖,就會少了很多煩惱,多了很多機會和快樂。有的人心地狹窄,就會困在自己的柵欄裡,再也突破不了自己的心門,看不到廣闊的天空,半生都讓自己活在煉獄裡,不得安寧。

其實要說舒心,誰能說自己是絕對的快樂?人要顧忌很多,想要的很多,付出了很多,收穫的卻不一定如期望的結果那樣豐厚。這是人生經歷的必然,不能總是耿耿於懷,要勇於放開那份沉重,積極地向前看,才能看到希望和未來。

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有一點很深刻:人要學著問自己,我是誰?我想要什麼?

很多受到煩惱困擾的人肯定沒有好好地問過自己,為什麼自己把自己困在煩惱裡不能逃脫出來,而是一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實就是缺乏自問,自審的勇氣。

對於感情傷害,很多人都只看到自己遭受的委屈,不肯直面自己的`錯誤,一再地把責任規劃給對方,好讓自己有理由去指責去恨,或者獲取旁觀者的同情,殊不知,越是這樣,越是把自己逼向了死角,把自己逼上了不想回頭的路。

我們去愛自己親愛的人,總是以各種藉口去強加給對方,讓對方順著自己的意願去做,好像這樣才是愛。看完這本書以後我才明白,愛,其實更應該懂得放手,不要事事幹預,事事操辦,這樣既疲累了自己,也傷害了對方,讓對方變成一個無所事事,甚至頹廢的人。

為人處世時,我們的心態決定著周圍人的人際圈兒,跟你走得近的,說的來的,都和你在同一個磁場裡共振,引起了正能量的共鳴,這就是同味相投。相反,有些人總是讓人難以接近,人們都會敬而遠之,那說明你的能量磁場在排斥,那是你自己本身無法發覺的對人的一種潛在拒絕。如果你要改變這種狀態,首先要改變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到底想要做什麼,而不是委屈和抱怨,靠虛華的語言獲取同情和駐足。

我們的大腦是一個智慧過濾器,在眾多的資訊中,多數是按照自己的潛意識狀態去留存自己想要的,失去了很多公平分析的機會,只要我們能認真地檢視自己,站在另一個角度去看看問題,就一定能讓自己的心慢慢變得平和寬大。

多回頭看看,哪些是應該保留的,哪些是應該放棄的,哪些是無法改變的,哪些是應該臣服的,用一顆自然地真正的自我之心去接受和放下。

一個人,要能看透真我,做到真愛,喜悅與和平,才會真得找到幸福的所在。我們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求索,也許就會在某一天,找到或者遇見,那個未知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5

每個人都具有特殊能力的電路,但大多數人因為不知道,所以無法充分利用,就好像懷重寶而不知其在;只要能發掘出這項祕藏的能力,人類的能力將會完全大改觀,也能展現出超乎常人的能力。

物理學家告訴我們,任何固態的物質都具有某種振動頻率的能量。《遇見未知的自己》提到,不僅是所有眼見的物質,連看不到的聲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種有特定振動頻率的能量。

同頻共振,同質相吸。於是,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這個人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

《遇見未知的自己》以女主角李若菱的感情和工作為線索,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通過與老人智者的對話融會在故事裡。此書突破了傳統書籍對心理理論的直接闡述,它採用故事方式,使我一步步地走進作者的觀點裡,並引導我走進了自己內心中最真實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給予我最大的收穫是學會感恩。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是: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 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 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 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為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 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戰勝胜肽──心想事成必須是真心想要一樣東西,很清楚、很具體,而且要為它付出一定的努力,同時言行一致。真心想要不僅僅在思想層面,必須打心眼裡渴望,每次想的時候,都會到了渾然忘我的境界,而不是顯意識特別想要,而潛意識又覺得自己沒有這樣的能力,在吸引定律看來就是自我推翻、能量對撞,會帶來精神上的壓力,能量上的失調,從而造成精神上和身體上的種種問題。我們自己選擇了做現在正在做的事情,那麼我們就要支援自己!而不管做的結果怎麼樣,都不要後悔、不要自我責備!

喬布說:“一個人在心裡怎麼想,他就會是什麼樣。我一直很害怕的事物總是向我走來。”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不行,就不會去採取行動,就不會出現他想要的.結果,這樣他就更加確認自己不幸,從而陷入“吸引力法則”的惡性迴圈。相反,一個人相信自己行,他就會採取一切行動,一些他想要的結果就會出現,這樣,他就更加有信心,會採取更多的行動,取得最後的成功,從而進入“吸引力法則”的良性迴圈。

只管對自己保持這樣的信念:

你已經為自己勾畫出一幅巨集偉的未來藍圖了嗎?

在籌謀的過程中,你已經制定了詳盡的計劃、框架或設想了嗎?

堅持你的構想。若非如此,它必定流產。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6

《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為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於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後,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裡颳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於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著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型別書是那麼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祕。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採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裡,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裡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並不開心,由於婚後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裡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裡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後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後,她終於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體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為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裡,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7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淺顯的把它理解為兩個意思.(1)外面只有你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一個來完成,那意味有點像我的"nobodyelse"一樣.(2)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就好像世上只有你一個一樣,勇敢一點,做更好的自己.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才知道這話的意思是: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

這本書我看的既艱難又容易.容易的是,它是一個銜接很順暢的.故事,所以很好看下去.艱難的是,裡面有好多“專業的術語”甚至到現在我也理解不了;更艱難的是,看的時候有點點震動:原來,瞭解自己是如此痛苦的一個過程.有些時候,我好像感覺到自己所有的過去和思想都被顛覆了.這本書我看的緩慢.靠著每天清晨公車上的時間終於把它啃完.如果可以,再看一遍當然是好的;而更好的是,要有人分享感受體會.無意中在豆瓣上看到別人簡短的一句評論:“唯心論”.一瞬間,似乎是擊中了要害,潰不成軍.但轉念一想,唯心又怎麼樣?誰能證明唯物又是絕對正確的?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這本書不錯,至少在某些方面給我們一些提示,讓我們做更好更快樂的人.它告訴我們真我就是愛、喜悅、和平.書中的老人真好,不遺餘力的去幫助每個受傷的人.真希望自己也可以遇見他.可事實上,如果能夠勇敢一點,其實可以拯救我們的老人就是自己,對麼?

最後一章,老人寫給若菱的信,我很想安靜的親自敲打一遍.嗯.親愛的孩子:該是你展翅高飛的時刻了.我看到你的茁壯成長,心中有無比的喜悅.記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人分享,因為分享跟感恩一樣,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又該是我雲遊四方的時候了,臨走前我總你一句話,記住——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

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現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祝福你,孩子.書中還有一個理論就是“心想事成的祕密”,通俗的說就是想什麼就會有什麼.那麼,好吧,只希望我們所有的遇見都是禮物.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8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張德芬寫的一本關於現代都市人應該怎樣活著的哲理小說。這是一本關於都市人身,心,靈脩行的書。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小我,什麼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而什麼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裡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裡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於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少有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文中有許多富含哲理的句子,而這些句子和以往我所認為的略有不同。在以往的歲月中,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因為父母是命中註定的,是唯一的,他們對你的愛不會摻假,不求回報,是無私的,是偉大的,是這個世界最美好的事物!而朋友是你自己結交的,道不同不相為謀,既然你選擇了這個人當你的朋友,那你們之間也就能交心,那在你有困難時,朋友就會來幫助你。我想這大概是很多人都認為的觀點吧。但是,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文中,卻有著這樣一句話:“親愛的,外面只有你自己,沒有別人。”是的,除了那麼幾個患難之交見真情的摯友外,都市中所謂的社交圈中所結交的朋友,都是有目的性的。此外,朋友會經常隨著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而更新,對於朋友的好壞也不是那麼容易區分的。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別人也許會不求回報的幫你,但是絕不會在損害自己利益的`基礎上幫你的!所以,只有自己足夠強大了,我們才能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好好地生活下去。所以,只有自己足夠強大了,我們才有能力保護自己想要保護的人。所以,只有自己足夠強大了,我們才不會在生活的重壓下迷失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是誰?我不是誰?這是文中兩個白袍老人的問題,我已有了我自己的答案:我就是我。我不是別人。每個人都像生活在一個看不見得牢籠中,放不開手腳,害怕碰壁。這個牢籠可以是法律、可以是道德、更可以是我們心中的榜樣。每個人都說過,至少心中暗暗想過,將來要成為某某。可是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了那個某某,這就夠了,為什麼你還要去當別人的翻版呢?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無可取代的。做自己,活出自己的風格、活出自己的風采、活出自己的風範,活出自己的人生。

《遇見未知的自己》,每個人讀有每個人的感受,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讀會有不同的感受。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當我重拿起這本書讀時,我會有不同的領悟和感受。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9

我通過這段時間對張德芬的佳作——《遇見未知的自己》的閱讀,心裡有很多感慨,每一章節都觸動我心,首先要說的是,這是一本很特別的現代修心書,僅僅一遍的閱讀,比你更不能完全的吸收其中奧祕。

這本書需要我反覆的閱讀、咀嚼、吸收,才能從中獲取更多感悟,漸漸的才會發現,他已經慢慢的淨化著我的心靈…我以前看的書都是些講道理,學做人的書,告訴我遇事怎麼去做,為什麼這麼做…等等,一些只看到表面的東西,而從來看不到真正的自我,離真我越來越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而這本書明確的告訴我,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追求的是什麼,該如何瞭解自己,看到真正的自己,他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都融入到了一個小說故事裡後,引導著我們漸入佳境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

書中的老人就是個智者,第一章中的“我是誰”,讓我驀然驚醒,我問自己:我是誰?而我和作者一樣,並不知道自己是誰,所有的定義只是一個代號,並不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義,只是從外由內看自己,而且看不到真正的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其主要的原因是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一層層的角色面具。而真我恰好被這些面具包圍了,所以但我們隨著生活的改變,包圍真我的面具越多,我們就離真我越來越遠。“人生就像一場戲——角色面具”我非常贊同作者的這一觀點,因為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憑著我這二十年的生活感悟領會到了:‘生活就是一個大舞臺,我們每個人就是臺上的演員,我們的人生觀念就是導演,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我們要做的事,就是要扮演好每一個角色。’書中對於我們所有人所追求東西而下了定義——愛、喜悅、和平。這一點解開了藏在我心中多年的困惑——我們在世界上生活到底為什麼?我們最終所最求的不就是愛、喜悅、和平嗎?

他是由內至外的散發,而不是由外來物質所獲得的,一切的付出,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奮鬥。當然,不能說每個人想要的都一樣,雖然追求的目標一樣,但所追求的愛、喜悅、和平想要的程度不同,是我們的目標有所不同,生活就有了差異。我們喜歡或討厭的一些人或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或需要,就像鏡子一樣,反映我們的內在,當我們看到了自己受到外在事物觸動時,不能只看表面,要往內看,看看自己以前的舊傷有沒有碰觸到,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沒整理好,不能把能量浪費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當我們面對外在的事物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時,我們要把那些的當作是為我們包裝的的禮物,不同禮物就有不同的包裝,他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但是當我們鼓起勇氣,一點點的大開包裝合,我們會發現裡面的禮物值得我們去珍藏。最後讓我深深的懂得,其實一切的問題都出在我們自己身上,要我們去適應這社會,並不是讓我們來改變這社會來改變自己,只要我們改變自已,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人外在事物都會隨之改變。對於這本書,我會細細的去品味,去斟酌,從而提升自己的境界。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0

合手掩上這本書的時候,腦海中自然的出現了這八個字。已記不得這是曾經哪個化妝品的廣告詞了,但這麼多年過去,能留在記憶中,說明了這八個字是多麼的貼近內心。

現代社會,我們在社會中不斷為生存、財富、理想而奔波、忙碌,被外在的物質慾望緊緊鎖住,我們每天都在攀比,追求有房有車的生活,無窮無盡的物質追求讓我們接近瘋狂。朱光潛說過“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了無生趣的囚牢。多可惋惜啊!”。

我們不清楚我們長大為了什麼,我們也總是刻意掩飾自我的情緒,在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去取悅他人,可是卻很少能聽從自己內心召喚,不知道自己真實的需要,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個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更可悲的是我們一直沒有發現、重視和改正這樣簡單錯誤的邏輯,導致生活越來越糟糕,內心越來越沉重,越發感覺不到現代社會物質極大化帶來的樂趣,無法在生活中找到歸宿感,無法尋求到真正內心的快樂!

六祖慧能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們總是感嘆,最快樂的時光是童年,因為童年的我們沒有那麼多羈絆,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因為童年的我們最真。我曾經看著我新生的女兒眼睛感嘆,孩子的眼睛是那麼的純潔,真的'猶如一汪清澈的池水。相反看著鏡子中的我,雙眼已經略顯灰濛,這也許就是書中說的,當我們長大了,被外界影響的小我所控制或支配,當我們不能從“真我”中尋找能量時,就只能像在殺戮戰場,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試著奪取別人的能量,想控制他人、用權力駕凌他人、獲得別人的關注、認可、喜愛,或是證明自己是對的、好的、高人一等的,不一而足。我們看的太多,想的太多,已經讓塵世逐漸迷住了雙眼,那隻能不分好壞的從別處去攝取,從而越發的阻礙了與真實自我的溝通。

“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和別人的事。老天的事,我們無力抗爭,只有臣服。別人的事,我們又管不著。所以,做好自己的事便好,這樣的話,生活會不會變得簡單許多呢!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率性而為,取悅自我”。

取悅自我,面對層層同心圓的包裹,我們需要撕去面具,突破思想與肉體的禁錮,認清自我,發現真正的自己,達到“真我”的“愛,喜悅與和平”。

我們的真我永遠知道該怎麼做,而我們只需要沒有絲毫的糾結去做,去努力地忠於真實的自我,率性而為,聽從真我的召喚,做自己覺得快樂的事,不讓心靈成為肉體安樂的奴隸。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1

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為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於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後,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裡颳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於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著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型別書是那麼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祕。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採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裡,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裡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並不開心,由於婚後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裡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裡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後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後,她終於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體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了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為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

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裡,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2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靈脩的書,總覺得所謂靈脩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脩行者的蛻變,讓我對所謂“靈脩”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脩的心路歷程呈現給大家。告訴我們如何走出困境快樂地生活。

本書的主人公若菱深感“活的好累”,她被外面的人和事評判著,同時也評判是對方。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老人教導若菱:“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和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並不是自然的發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生。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許多煩惱,比如討厭某人、懷才不遇、不公平等等,這些看似外界對我們的困擾,實際是對自己的不瞭解、不認可。種種的痛苦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解釋,是我們自己主觀創造出來的,為了尋求內心的平衡,為這些事情找到能夠安撫自己的解釋。這些問題和困擾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呢?書中的一個觀點,讓我豁然開朗:我們要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臣服於我們無法改變的結果。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按照這樣的思路走下去,抱怨和不滿就會油然而生,懷著這樣的思想去思考問題,自然無法得到正確的結論,這種受害者的思想讓我們總是尋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陷入痛苦。

其實,外面沒有人,只有自己。我們到底有沒有真心關注過自己的內心世界?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一直在拼命地往前衝,根本沒有時間去顧及內心的聲音。改變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換一個方式對待別人也是換個方式對待自己,寬容他人也是寬容自己,嚴苛別人的同時也為自己戴上了無形的枷鎖,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嘗試放鬆一些,換個方式想想,在理解別人的同時理解自己,包容和接受那個並不完美的自己。深呼吸——似乎有些釋懷了,有些沉靜了,有些感受到自己的內心渴求了……。

給自己一個微笑,期待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3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朋友推薦的,建議我買來看看,看了書本簡介瞭解到,其實就是一本心靈雞湯,我一向對於這類書不是很感冒,但是朋友一再推薦,我也就買了,剛收到書的時候,只覺得封面挺好看的,僅此而已,後來的日子也是偶爾無聊才會翻來看上幾頁,但是後來的情況就是,一次比一次看得多,時至今日算是完結,感受頗深,順便將感情寄於字句,寫了這篇讀後感。

全書以愛,和平,喜悅為主題,闡述了在錯綜複雜的各種關係底下,其實是一個很單純的關係和自己情緒相處的能力,並表達了生命成長的藍圖,縮短了茫茫摸索的階段。

現代人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修養和慾望不成比例,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自己。 書中的老人其實就是一面子, 映照出現代人心態的不合適。作者藉助我的親身經歷與感受,展現了現代都市人的複雜與痛苦,並通過邂逅年老智者的引導,逐步自覺踐行身心靈脩,最終從日益異化的現實困境中走出,尋到最初的'自我,實現自我心靈的拯救,求得內心的歸宿。

現代社會人中大部分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我們需要的是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所以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自己。就像書中若菱一樣,她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運,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錯誤行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歸咎給別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優秀的,事業有成,才華橫溢的人。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關。即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我不能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經常會覺得自己弱小,無力,沒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許多可取之處啊。誠實,善良,在一所一般學校讀書,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家人們都很關心和疼愛我,和許多人比起來我也已經是很好的了。在生活中發生過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經不可改變了。能夠改變的就只有對待事情的態度,然後再把這種態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那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觀點,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我從來不喜歡心靈雞湯類的勵志書籍,因為感覺讀起來太累,沒有什麼實踐做基礎,過於虛幻。但是試著看完這本書後,其實也不然,試著去接受某些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也許會有不錯的收穫,以後的我,也要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4

前一段時間,北京老姐發簡訊給我,介紹我一本好書<遇見未知的自己>,那時我正為自己的事情心煩氣躁,哪有讀書的心情,但,老姐說讀讀看吧,很適合你。

說真的,我還真不清楚有什麼書特別適合我呢,帶著這個疑問,在JOYO上訂購了,卻未料這次送書時間慢得出奇,幾乎隔了十幾天才到手中,可能是好事多磨吧,呵呵。

前幾日收到書後,也只是扔在床邊,未上心,直到昨夜得空才認認真真開始讀,卻未料怎麼也扔不下來,一口氣讀完到半夜,心中多年來擰成的一個結似乎就"啪"得一下打開了:當初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不那樣做,為什麼一會兒焦慮不安,又為什麼一會兒無比高興,以前總以為如此情緒不穩定的狀況是自己性格使然,可在昨天夜裡,當讀完這本書最後一頁時,我第一次似乎模模糊糊找到了答案。霎那間,心中突然有了春蠶破繭而出的喜悅。

一本書能讓人愛不釋手,肯定是因為與讀者產生了共鳴,誠然,我在閱讀過程中,從女主人公若菱經歷的一系列遭遇中,的的確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相似的經歷,相似的憤怒,相似的手足無措,還有相似的疑問,幸運的是,這一次終於能讓自己站到旁觀者的立場,冷靜而又理智看到了全部事情真相。

我們都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選擇性看待這個世界,所以當自身遇到問題的時候,太容易把責任推向他人或命運,把自己扮演成受害人的角色,似乎只有如此,自己的心理就能找到平衡點,因為我的命差,才會如此倒黴!!因為你,所以我才那麼不幸福!!因為他,所以。

於是,矛盾和痛苦就此一次次上演,長久不衰。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嗎?

在張德芬的書中,我終於找到了答案,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一切,其實都是自我潛意識操縱後的結果,與他人沒有絲毫關係。

因為這個連我們都無法知曉和控制的潛意識,引領著我們去做了一個個決定,一次次選擇,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的'憤怒,快樂或悲傷,然而,讓人驚奇的事情是,控制這個無比強大的潛意識的能量,卻是我們自己,那個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正自己。

為此,讓我們真正受苦根源,就是因為我們完全不清楚自己是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追尋那些內心根本不需求的外在事物,是造成我們生活諸多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喜歡老人在最後對女主人公所說那段話: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真心感謝老姐,讓我得此機會遇到如此美好的一本書,它讓我的心中第一次充滿了寬容和欣喜。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5

在以前的日誌中提到過一本叫做《遇見未知的自己》的書,這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也曾經是這本書在我極其迷茫的時候給了我一片開闊的心境。

最近偶然的機會,和一個朋友聊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我的回答是真正的快樂是發自內心的喜悅,就想到這本書並且推薦了給他看。然後自己也又重新翻出了這本書開始重溫,發現仍能從這本書中得到啟示,讓自己變得平靜。不知是什麼緣故,看了這本書就很想找人分享,所以,現在就寫寫這次看後的點滴心得,因為還沒全部看完,所以寫到哪就是哪了。

快樂和喜悅的區別快樂是別人給的,而喜悅卻是自己創造的。兩者的區別在於,快樂是由外而內,而喜悅確實由內而外的。快樂需要外界提供給我們快樂的源泉,如果那個源泉沒有了,我們就不再快樂,換而言之,快樂是依靠外界而存在的,我們無法控制。而喜悅則是自發的能感覺到的,是自己內心的一種感覺,無需依靠外界,內心的'滿足感,所以是自己的創造的。以前總會把自己的快樂寄希望於別人,等待著別人給自己帶來快樂,卻也讓自己處在了被動接受的狀態。所以現在,開始慢慢讓自己去創造喜悅,自己去營造那種感覺。比如會在今天晚上,一個人到對面的綠地去晃悠,聽著喜歡的歌,慢慢地走著,看著又大又圓的月亮,四周幾乎沒有人,卻能讓自己和那個真我更加接近,這個時候心情很愜意,似乎真的能感覺到一種內心的喜悅。

關於情緒在書中,情緒被認為是阻礙我們與真我聯接的障礙。一直覺得自己還是個蠻感性的人,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其實這也就是因為太強的情緒,讓我們看不到真我,矇蔽了自己的心,從而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而情緒又是有癮頭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書中是這麼說的: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在生理學上講,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係,如果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悲慘痛苦,那你就是每天都在重複為那張神經網路接線和整合,變成你的一個情緒模式。更糟的是,當我們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形成一種叫做胜肽的化學物質,胜肽會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個細胞,久而久之,身體對某種胜肽有了特定的胃口,產生飢餓感,所以如果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去發脾氣。所以這種情緒會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種背景音樂,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成自然了。

就我自己而言,看到這段話是深有體會的,想到以前的事情,一直因為同一件事去不斷地不開心,是不是也是因為這種胜肽的在作祟呢?還有經過一長段時間的自怨自艾,即使自己明明就是已經可以開開心心了,但是卻因為胜肽的關係,又把自己拉回了那個情緒。很多以前無法解釋的事情,通過這本書對情緒的解讀,有了答案。所以,這也讓我明白,不能任由某種情緒的長期存在,偶爾的不開心肯定會有,但是一直這樣就是個危險的訊號,因為負面的情緒會給我們找來更多不好的事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