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牛虻讀後感集錦【9篇】

讀後感2.65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牛虻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牛虻讀後感集錦【9篇】

牛虻讀後感1

今天,我看了《牛虻》後,有很多感想。我們現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中長大的。比起亞琵,我們要比他幸福好多倍。我們吃得好,穿得好,用的也好,還在家長的愛護下快樂的成長。然而,亞琵不僅失去父親,而且還是去了母親。在她的養父的欺騙下,他決定離家出走。

我們現在的孩子,雖然活環境好,但是在感情下卻很平淡。肯定有很多孩子的家長天天押這孩子做作業,而怕孩子偷懶,自己接在孩子的一旁陪她一起看,也就是“陪讀”。

去到書店,只要看到什麼學習用品、學習軟體等等……都會拿出錢包把它買下,不管價格多少。而玩具就一律不給。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就因為這樣,我們孩子的成績都會慢慢的退下來。成績一旦退下來就還被家長打罵,這樣的日誌誰會好受?假如孩子們也像亞琵一樣,受夠了氣,就離家出走。那這個社會會成什麼樣呢?

誰然成績很重要,但是還要需要好的人格、品質也要好。只有好的人格和品質,才會有更好的.成績。有人活著為了錢,在他們看來錢是萬能的,是十足的好東西;有人活著為了權,因為在現在的社會,有權就會有錢,隨之什麼都來了。有人活著為了愛,為了愛自己的家人,朋友和伴侶。這些都要做到,但我看了,一個人,活的有意義、有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而不是味同嚼蠟的活著。這才是我們活的最快樂的是吧!

牛虻讀後感2

牛虻一書是作者伏尼契受到當時身邊革命者的獻身精神的激勵寫成的。它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義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鬥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黨人牛虻的形象。

小說主人公亞瑟的成長是通過各種矛盾衝突來表現的。這種矛盾衝突主要包括父子關係、宗教信仰兩個方面,集中體現在亞瑟同神甫蒙太尼裡的關係上。開始時,亞瑟並不知道蒙太尼裡是自己的父親,而只是把他當作慈愛可親、堪予信任的神父。當時的亞瑟受到了爭取民族解放獨立思想的影響,在跟神甫的討論中堅持認為:做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與一個為義大利獨立而奮鬥的人並不矛盾。他不知道兩者在當時的義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甫對這種天真的想法十分擔心,他寄希望於將來能偷偷打消會導致亞瑟反教會統治的危險思想。然而亞瑟對神甫因父子私情而產生的寬容卻作了錯誤的理解,認為宗教與革命是可以統一的.,並且不恰當地把神甫看作是教會統治的代表。由於這一錯覺,當新神甫到來時,他立即遭受懲罰:他和所有的革命黨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兒時女友瓊瑪給他一記耳光,人家告訴他新神甫告密,以及蒙太尼裡就是他父親時,他那天真的幻覺才痛苦地消散。他開始認識到民族獨立與教會統治是勢不兩立的。

這次挫折對亞瑟來說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同時又是火中鳳凰的新生。因此,亞瑟自殺這一情節安排有良好的藝術效果,是小說的精華所在。從此之後,亞瑟再也不是舊“亞瑟”了,他變成了“牛虻”。

牛虻讀後感3

愛的保護傘下長大。而亞瑟呢,在小時候他就失去了父愛,在比我們大些時又失去了母愛。在生父欺騙了他的情況下,他離開了家鄉,開始了流浪生活。現在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優越,但在感情上是貧窮的。父母往往是逼著孩子做作業,自己也在一旁“陪讀"。開到什麼xx學習法,xx學習軟體,都毫不猶豫地掏出錢包,儘管價格不菲……家長們望子長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正因為這樣,孩子的成績稍有退步,便遭到父母打罵,這樣的 現在的孩子,是在蜜水中長大的`。比起亞瑟,我們要幸福得多了。我們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在家長日子好受嗎?如果他們都像亞瑟一樣,一咬牙,離家出走,那這個社會又會怎麼樣呢?

成績固然重要,但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質,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亞瑟從小成績優秀,但其他素質都差,那麼他長大後,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堅定的、頑強的革命戰士,成為一個擁有大無畏精神的人。

一個人,只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而不是平淡無味的,我想,這就是人生最大的樂趣吧。

牛虻讀後感4

《牛虻》一書,作者是——艾捷爾·麗蓮·伏尼契,這著作影響著千萬人的一生,包括我。他的主人公是亞瑟——也就是牛虻。

這本書寫的是亞瑟在經歷重重困難後仍不忘革命,堅持革命。在他被抓入獄後,許多人都認為他已死,但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又重新出現在眾人的面前,在勞倫佐·蒙太尼裡的幫助下堅持革命。他自己命名為牛虻,因為他有牛虻的優秀品質。

這驚心動魄的`故事把我深深地震撼住了。牛虻被最信賴的人欺騙過,被最愛的人傷害過,淪落到拖著殘廢的身軀在甘蔗園賣苦力,甚至當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一個活生生,苦苦掙扎的人的靈魂,束縛在那個扭曲的身軀裡,被迫為它所奴役。在一次次的困難中,牛虻都選擇了勇敢地去面對,不曾退縮。在經歷種種磨難後,他變得成熟,換言之,那叫成長。

這本書讓我知道,成長,是艱難的。挫折中難免要流眼淚,但我們要擦乾它,並站起來,這樣才意味著我們長大了,堅強了。用牛虻的話說,他從死亡那裡走來,也就不怕死亡了,他對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對朋友的坦誠、對愛情的忠貞、對生活的投入、對死亡的蔑視,永遠是我們可以借鑑的一個楷模。雖然生命已盡,但愛與希望永存!對於牛虻來說,他所面臨問題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對權貴如飢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應該破除這層羊皮,直刺狼的心臟。牛虻是個強者,真正的強者,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楷模。?

牛虻讀後感5

牛虻被愛與恨的枷鎖捆縛一生,無論是他又愛又恨的神父,還是想愛又不敢靠近的詹瑪,亦或是他一直堅持有時卻不被組織支援的信仰......

這本書實在太震撼我了,已沒有餘力一一敘清,以下略撿一二,算是對自己也對這場頭腦風暴的交代啦!

亞瑟對教父蒙太尼裡的愛之深,蒙太尼裡二十年的陪伴讓亞瑟感覺到了真實的父愛,他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格,對信仰的虔誠,發自內心的關心,無疑給了亞瑟很好的教導。亞瑟有什麼理由不去敬愛蒙太尼裡呢???亞瑟和蒙太尼裡的愛是相同的.,可是他們的信仰背道而馳。亞瑟對蒙太尼裡的愛深切又矛盾,所以後來他會冷酷的評判蒙太尼裡,也會換一個名字為蒙太尼裡洗白。可能這樣做對他們當時的活動也是有些好處的,但是也也從側面反映了牛虻愛的矛盾和痛苦。牛虻的信仰堅定虔誠,但是最後一次越獄逃跑,面對神父他依然不忍下手。牛虻之前所有冷酷的偽裝在這時候都土崩瓦解,他深愛著蒙太尼裡。蒙太尼裡的信仰虔誠又堅定,他覺得犧牲亞瑟就可以拯救很多人,可是痛失最愛後他發現這群殘忍的人根本不值得去拯救,他們飲著別人兒子的血肉,卻一點同情也沒有。心情悲痛的神父在亞瑟死掉之後很快也死去了。這真是一場悲劇。

這本小說因為此更加真實。

牛虻讀後感6

現在的孩子,是在蜜水中長大的。比起亞瑟,我們要幸福得多了。我們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在家長愛的'保護傘下長大。而亞瑟呢,在小時候他就失去了父愛,在比我們大些時又失去了母愛。在生父欺騙了他的情況下,他離開了家鄉,開始了流浪的生活。現在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優越,但在感情上是貧窮的。父母往往是逼著孩子做作業,自己也在一邊“陪讀”。看到什麼xx學習法、xx學習軟體,都毫不猶豫地掏出錢包,儘管價格不菲……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正因為這樣,孩子的成績稍有退步,便會遭到父母的打罵,這樣的日子會好受嗎?如果他們都像亞瑟一樣,一咬牙,離家出走,那這個社會又會怎樣呢?

成績固然重要,但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質,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亞瑟從小成績優秀,但其他素質都差,那麼他長大後,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堅定的、頑強的革命戰士,成為一個擁有大無畏精神的人。

一個人,只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而不是平淡無味的,我想,這就是人生最大的樂事吧!

牛虻讀後感7

今天下午終於把《牛虻》讀完了,用了兩天的時間來讀,當然不是全部時間。讀起來的感覺就好象三年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樣,因為是同一性質的書籍。雖然是同一性質,但是我一定要閱讀它,首先因為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再者我不閱讀的話,我無法給自己當初那這本書到身邊一個交代。

《牛虻》,一本影響三代中國人的外國名著。書的.內容提要是這樣寫的:既是慷慨動人的革命書籍,又是高壓純正的文學名著。主人公叫牛虻,是上流社會的叛逆。年輕時經歷過幾番刻骨銘心的感情苦難。他曾因無知而鑄成大錯。他最熱愛的姑娘,給予他慘痛的心靈傷害;他尊敬的生父,卻是凶殘的政敵!然而他義無反顧地追求真理,拋棄了愛情與生命――為了義大利的獨立於自由。

牛虻,讓我想起了保爾,因為我從他身上看到了和保爾同樣的東西――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不屑犧牲自己的一切,執著堅定地都鬥爭到底。

年青時被捕,堅決不招供,雖然後來中計。

逃亡落難時,被一個強大自己兩倍的人大了個殘廢,想到自己的“工作”而沒有自殺。

再次被捕時,面對殘酷的統領,毫不畏懼,面對死亡,依然從容不迫;活著令人起敬,死時更令人佩服!

牛虻讀後感8

讀完了《牛虻》這本書,似乎看見小說的主人公這微笑中倒下。

《牛虻》講述了主人公亞瑟從加入義大利黨到走上成熟的革命道路以致最後犧牲的經過,這是一部以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為背景的著名小說。

小說中有兩個情節深深打動了我:一是牛虻犧牲,二是牛虻在外流浪的經歷。其中一段牛虻和他的戰友瓊瑪的對話,牛虻告訴她自己在最初五年受到的殘酷打擊。他在小店裡當夥計被印度水手打成瘸子;他扮成駝背,做馬戲團的小丑,遭觀眾的睡罵;他做礦工的下人,忍受礦工的無息打罵......他經歷的苦難,令身邊的瓊瑪不忍聽下去,禁不住問:你為什麼不自殺呢?”

是啊,自殺可以逃離這水深水熱的也切,但是牛虻,他選擇了的道路是頑強地生存。記得不就看過一則新聞:一位高中生因受不了父母離異和學業的`雙重壓力而走上絕路。高中生也有十七八歲吧,牛虻牛虻離家開始流浪也不過十九歲。但他們選擇了的卻是截然不同的道路。挫折面前,站起來的是強者,倒下的是懦夫。

古往今來,多少名人成才的道路都是不一樣的一帆風順的。貝多芬在雙耳失聰的打擊下成為世界著名的音樂家,奧斯特洛夫斯也是在全身癱瘓的情況下完成了驚世之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們要想在今後激烈的社會競爭上獲得成功,又怎能不經歷風雨呢?只要我們像牛虻那樣挑戰命運.自強不息的精神,總會有迎來彩虹的一天!

牛虻讀後感9

《牛虻》重的亞瑟無疑是一個很有信仰的人,先是堅定不移地篤信上帝,後來呢?又堅信無神論,並以同教士為敵而樂,並因此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與他對應的紅衣主教蒙坦里尼同樣也是一個信仰堅定的人,他自始至終都篤信萬能的上帝,悲痛地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被處死,自己也因悲憤過度而亡。

當亞瑟在獄中要求他的.父親、紅衣主教同他一起逃走並一同戰鬥時,他事實上也在要求他父親放棄他的信仰,甚至向他的信仰開戰,這對紅衣主教來說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忍受的;而當亞瑟斷然拒絕蒙坦里尼安排他逃走時,他拒絕的不僅是教士的恩賜,更是一個父親的愛子之心。亞瑟要堅持他的信仰,蒙坦里尼同樣也要堅持自己的信仰,後者所能做的只有安排前者越獄;而前者拒絕這個安排與其說是堅持自己的信仰,倒不如說是出於對教士的憤恨和對蒙坦里尼的絕望。

一個人的政治思想,行為習慣是很難改變的,所以交朋友只能順其自然,而不能以自己的思想、信仰和行為苛求對方。父子親情都可以因此而破滅,更不要說僅僅交往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