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的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發揚成績,讓我們好好寫一份總結吧。你想知道總結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總結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總結1

回顧日常語文教學工作,相信我們每位也做了許多,我們一直也在倡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一、二、三年級讀成語故事、寓言故事、中外童話故事,讀連環畫、小人書,讀一些高年級同學讀的書等等。四、五、六年級讀《童年》《名人傳》、四大名著等中外名著。從孩子一入學,我們也幫助孩子們學習積累古詩詞,欣賞名家名作。我們儘管讓學生讀了大量的書,寫了一些讀書筆記和習作,但是,我敢斷定,長期以來,我們缺乏一個完整系統的讀書模式,缺少高效、科學、符合規律的讀書方法。我們的讀書活動雜亂無章。我們急需要這方面的理論指導。正好,主題閱讀來了,我們的思路也越來越明朗了。

今年,國小三四五年級語文全員培訓了語文主題學習的相關內容,讓我學習到了以前在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在培訓中,又通過學習各位老師上傳上來的教學資源,真的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以後如何進行紮實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

自從實施主題學習以來,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呈現出了嶄新的面貌,老師教得有動力,學生學得有活力。審視我們的學校走過將近一個月的主題閱讀之路,其間有成功的快樂,也有煩惱的困惑,首先老師們打破了以教師為圓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課堂上不再有老師大量的講解與提問,而是由書聲琅琅,朗朗書聲構成了一曲曲天籟之音。

現就將我的一些收穫總結如下:

1、主題單元教學必須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找出單元課文的相通點,找出學習方法的共性,制定出適合學生高效學習的學案。在精讀課文中教師引導學生摸索出學習方法,然後在略讀課文中運用這種學習方法,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交流。

2、主題閱讀以讀為主,從讀中領悟文章中的精髓。從不同形式,不同聲調,不同理解去領悟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如陸恕老師所說的“一讀解千愁”。

3、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在課堂上,學生對語言的學習、訓練要紮實有效;採用合適的、不同形式的讀,使語文課堂書生琅琅;課中課後注重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

4、閱讀教學以讀為本。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們,朗讀是學生領略課文蘊涵情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如教學《草原》中“那裡的天比別處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時,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要正確地停頓; 二是要讀出重音。“那裡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過這樣的朗讀指導,學生將會感受到草原的天,由於沒有遮攔,顯得格外開闊,也叫人特別愉快。有了這種體會,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這種意境,也就會無拘無束地讀出作者那種對草原的熱愛之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課文當中,進入文章的意境,學習效果可見一斑。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指導有感情地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將更加努力,認真做到語文教學體現以語言訓練為中心,特別加強語言的運用。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努力轉變教學觀念及方法、策略,提高語文課堂的效。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總結2

在“資訊科技支援下的國小語文提前讀寫”實驗課題的引領下,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成長的幸福,在表達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本學期,從以下幾方面做了探索和努力:

一、繼續推進主題閱讀和整本書閱讀

結合實驗教材《水的語言》主題單元,向學生推薦了一組與水有關的文章:《水弟弟》、《水的自言自語》、《到宇宙去找水》、《泉水》、《假如水會說話》,從不同的角度介紹有關水的知識,延伸了課文的學習。

在整本書閱讀方面,本學期我們共讀了《時代廣場的蟋蟀》、《鼴鼠的月亮河》、《親愛的漢修先生》三本書,推薦學生自讀《塔克的郊外》、《愛的教育》等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實踐中,我逐漸摸索出整本書閱讀的一套系統的指導方略,對不同階段的閱讀有不同的教學策略:導讀課——激發閱讀期待;推進課——推進閱讀程序;交流課——深入故事情節;延伸課——拓寬閱讀空間;展示課——與人物面對面。本學期,籌劃了《時代廣場的蟋蟀》的課本劇表演,因時間倉促,沒有細緻排練,下學期決定把課本劇引進課堂,與整本書閱讀呼應。

二、多樣化習作,激發表達願望

(一)結合生活練寫作

葉聖陶老先生講:生活即語文。生活的舞臺有多大,語文學習的空間就有多麼寬廣。及時捕捉到生活中的片段點燃學生寫作的熱情,是我指導孩子們寫作的第一招。結合綜合實踐活動安排學生到高新區消防大隊參觀,孩子們寫下了一篇篇生動的參觀記;今年三月十一日,日本發生里氏8.0級大地震,我和孩子們留下了飽含國際友情的《祈福日本》;觀看了反映大地震中人間真情的《心動奇蹟》,我們寫下了感人至深的觀影感;辮子姐姐鬱雨君到我校與學生互動交流,我們及時記錄下《與兒童文學作家面對面》;四月底,組織班級學生到朱家裕參觀,到章丘採摘草莓,孩子們留下了一篇篇《春天裡踏春忙》……因為是親身經歷,所以孩子們的習作充滿真情實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思考,記錄下童年的美麗回憶。

(二)延伸課文來練筆。

本學期,在“以讀引讀、以讀引寫”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學習完魯教版教材《玩出了名堂》,學生寫出了最讓自己難忘的《遊戲中的樂趣》,學習了實驗教材《奇妙的聯絡》一組文章,孩子們暢想出自己的“多米諾骨牌”故事。在學習了《搭石》一課,孩子們也寫出了自己眼中平凡的美——粉筆的無私奉獻、鏡子的黑白分明、蠟燭的美麗心靈……

結合魯教版以主題編排教材的特點,我們在手寫習作方面也有新的進展:美麗的風景、喜歡的動物、觀察日記、遊記、創編童話故事、想象作文等,孩子們逐漸養成了電腦打寫和手寫同步發展的習慣,完成了由低年級段的單純打寫到中年級手寫習作的過渡。

(三)習作比賽點燃創作激情

本學期,我校五個課題班分別參加了“編個故事給你聽”、“續編故事”、“創編童話”、“故事接龍”、“命題習作”五個話題的現場作文比賽,均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三年級作品評出一等獎九名,我班有三名同學位列其中,他們是:王懷洋、馮子洋、趙叢鑫,其中王懷洋同學是一等獎第一名。在“第二屆‘陶行知杯’作文大賽”中,我們班學生成績斐然,有一名同學獲得特等獎,四名同學獲得一等獎,十名同學獲得二等獎。寒假“讀一本好書,寫一篇讀後感”活動中,我校被評為推進閱讀“優秀組織獎”。

參加比賽,歷練了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創作能力。最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孩子品味到寫作的樂趣。

三、走出去、請進來——吸納百家之長

本學期,我先後到德州躍華實驗學校、張店潘南國小、臨淄大武學校、寧夏固原參觀學習,與當地老師共享教育智慧。無論是德州的“晨誦、午讀、暮省”,還是寧夏的“技術啟迪智慧”,帶給我的不僅是新的資訊,還有嶄新的理念和思維,更是堅持改革的決心和勇氣。

深圳南山張鵬校長到我校調研工作,對我校的課題實驗給予高度評價,並指出新的研究方向,尤其是主題單元和整本書閱讀課程化的問題,帶給我許多全新的思路。結合課堂觀察用表的`使用,觀摩了王崧舟、孟強兩位老師的課,對於如何引導學生學好語文,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我有了自己的思考:研究教材,把握語言,積澱語感,培養閱讀,點燃表達。做語文教師該做的事。

四、常規教學,一絲不苟——紮紮實實學語文

本學期,語文課調整為每週七課時,兩套教材、十八週教學時間,時間緊,任務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成為我對教學的持續思考。深入研讀教材,確定教學重難點,對內容多次解讀,查閱大量資料,精心製作課件,就為一個目的——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

教材的每一組內容都一個主題貫穿,緊扣主題組織教學,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而每一篇文章又是相對獨立的,所以在上課時,要把握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切入點,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比如,在學習了《頤和園》一課,讓孩子們學會“移步換景”的表達方法,指導他們學習寫遊記;學習《白鵝》、《白公鵝》,重在體味作家的語言——-表面看是批評、責備,實際上是喜愛、讚美的反語表達;學習“神話、傳說、寓言”一組文章,重在體會故事豐富的想象力及蘊含的道理,對語言的體味是次要的,重在激發表達……語文課堂要提速,教師就要懂得取捨,有所側重。

對於每天的晨誦、午寫,我堅持做到提前到位,指導細緻,嚴格要求。對學生的每一次作業,我力求做到按時批閱,及時反饋。

總之,一學期忙碌而充實,緊張而有序,我相信: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教學之餘,我注意及時和孩子們溝通,瞭解他們的心聲。有時開開玩笑,讓他們感受老師的童趣。我和孩子們之間形成了默契,感受著語文學習的樂趣,我們樂此不疲。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總結3

一、問題的提出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這是因為閱讀的過程是知識吸收和積累的過程,在大量的閱讀過程中,同學的語文知識會不時豐富,文學修養的訓練與提高更是得力於大量的課外閱讀,作文水平的提高也與大量的閱讀密切相關。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新課程規範》中明確規定:“應逐步培養同學探究性閱讀和發明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使同學“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範圍,拓展自身的視野。” 要做到這一點語文教師必需通過適當的教學戰略,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空間。“拓展性閱讀教學”正好為同學構築了這樣一個開放而活躍的語文學習的平臺。其目的在於讓同學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同學對所學文章內容的內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並結合自身的學習興趣、學習實踐和對未知領域的設想,構建一個更為廣闊的知識網路,積極開創知識的新內涵,從而增強創新意識。從資訊理論角度看,閱讀的過程是資訊的輸入(吸收)過程。從這方面講,“拓展性閱讀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同學獲取資訊的觸角向外延伸,讓同學“多讀”、“博讀”,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向外延伸。

“拓展性閱讀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思維和形式也將是多元化的。它不但能開拓同學的視野,活躍同學的思維,激發其潛在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為同學的終身學習和適應學習型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積極開展拓展性閱讀是有其一定的實際意義的。

二、實驗措施

大體有這樣幾個內容是我們語文課堂經常進行拓展的:一是向文字拓展:二是向生活拓展;三是向學科拓展。

1、向文字拓展

關於文字拓展,又可以分為互文對照、課外閱讀指導、填補課本空白三個方面。

1)互文拓展

任何文字都是一種互文,任何一個單獨的文字都是不自足的,其意義是在與其他文字互動參照,互動指涉的過程中發生的。互文拓展,和我們以前進行研討過的主題教學相似。比方在《盤古開天地》一課中,教師就將各民族的創世神話推薦給同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進行互文對照學習,但是也是同學學習這個神話的一個互文參照。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對比閱讀。

如在教學老舍的《母雞》一課時,我就和課本里的《貓》,還有課外的一些寫動物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同是寫動物,手法不一,表達的中心思想也不一樣,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同學在這樣的歸類閱讀裡,一下子理解和懂得了許多,估計以後要寫一篇關於動物的作文,應該可以胸有成竹了。

學習一篇課文,從而瞭解許多篇同一內容或形式的優秀文字,猶如在一面鏡子面前立起另一面鏡子,出現的便是一條風光旖旎的鏡子長廊!

2)課外閱讀指導

閱讀是人們獲取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一個人的思想生長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文字拓展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課外的閱讀指導。它的方式有很多種。

將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寫作背景和作者其他作品整合起來,實現師生和文字、作者三者的立體對話。在閱讀教學中,對話追求的應該是教師、同學、文字、作者之間的靈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我們促使同學與作者進行深入的對話,能協助同學正確掌握文字的思想內涵,能激起同學對文字的嚮往。和在武漢的聽課中,有好幾堂課都有這種方式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教師介紹寫作背景,還有作者當時創作這篇文章的激動心情,對同學懷著激動的心情感情朗讀文字,有很大的啟發和情境創設作用。

要對同學進行課外讀物的推薦和介紹。我在教學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課後,推薦同學去閱讀他的《我與地壇》還有他的《務虛筆記》,同學很感興趣。有的同學把史鐵生所有的作品都找來讀了遍,寫了篇長長的讀書筆記,感觸極深。如這樣優秀的作家,這樣優秀的作品,還有許多。我憑藉自身豐富的課外閱讀積累,向同學推薦介紹古今中外的許多名篇,帶領同學在人類思想精華的海洋裡漫遊。事實證明,積極的閱讀課外健康讀物的同學,往往文化修養較為深厚,生活視野開闊,個性心理健全。這就是浸染書香的益處。

3)填補文字空白

對文字的拓展還有一個內容就是填補文字空白,引導同學想象,藉以對同學進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在《搭石》一課中,讓同學想象還有其他人來走搭石,會是怎樣的情景;在《坐井觀天》一課中,老師讓同學想象青蛙跳出井後,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說些什麼。這樣的文字拓展,是為了空虛課文內容,也是為了同學更好的理解課文中心思想,更是對同學進行想象、創新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2、向生活拓展

向生活拓展,就是讓語文迴歸生活,讓語文教學走向社會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使教學成為生活的論述,閱讀成為生活的體驗。比方說讓同學寫觀察日記、開展實踐活動、進行社會調查、寫信、遊記等。重視應用文的寫作,讓作文學以致用。這就是將語文知識向語文能力轉化,將語文課堂和生活融合起來。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就是讓同學能掌握好祖國的語言文字,藉以語言文字進行順利的交際,獲取廣博的知識,獲得幸福的生活能力。

3、向學科拓展

向學科拓展就是將音樂、繪畫引進課堂,讓語文和數學、社會、自然等學科融合起來。語文原本就是一門工具學科,它和其他學科的整合,對於國小來說,可以更好的激發同學對學習的.興趣,對知識的渴求。在武漢的很多課堂裡,就有這種學科之間的拓展,運用得恰如其分。讓同學在語文課堂上看到更加廣闊的學科的知識的魅力,更增添語文學科的美。

三、實驗效果

“營造書香班級,讓好書陪伴同學,讓經典滋潤同學童年。”拓展閱讀活動做到全員參與,師生個個看書、做筆記、寫讀後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活動中,班級裡已經形成了“人人愛讀書、人人讀好書”的氛圍。

1、拓展閱讀活動激發了同學的語文學習興趣

據同學問卷調查得知,有20%的同學特別喜歡學習語文,50%的同學喜歡學習語文,只有10%的同學不太喜歡學習語文,這已形成可喜的局面

2、拓展閱讀活動陶冶了同學的道德情操?

無數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其中蘊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潛移默化地薰陶了同學,影響著同學的言行,陶冶了同學的情操,&ld

quo;勤奮好學”已在全校形成了濃濃的氛圍

3、培養了同學的語文能力?

我們出了一張閱讀測試卷,實驗同學的成果明顯高於同齡同學,充沛體現了同學的理解能力和發明能力。

4、提高了同學的讀寫水平?

我開展課外閱讀時充沛調動了同學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堅持多讀多背,提高了同學的讀寫能力和水平。同學在多讀多背中積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領略到寫作方法,從讀中學會寫。有十幾名同學在閱讀和作文中獲獎。

5、拓寬了知識面,開闊了同學的視野

區域性同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中外名著也略知一二,全面提高了同學的綜合素質,為今後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問題與反思

幾年來的實踐,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值得我們考慮。

1.拓展,必需建立在尊重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內涵上,不能偏頗或者曲解,也不可面面俱到,拓展的內容也要符合同學的實際。

2.區域性同學缺乏興趣,閱讀量不夠。方法不當,造成高耗低效。良好的閱讀習慣仍未養成。仍然語感不強,語言不豐富,同學的閱讀、作文能力較低。這些同學的提高急需解決。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總結4

在國小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讓閱讀教學有效或者高效,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特別關注的問題,要想大幅度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我們必須更新觀念,把握好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成功的教育教學都離不開情感因素的作用。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巧妙地調動和利用情感因素,對於提高閱讀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實施情感激發,教師首先要優化自己的性格,具有良好功夫,努力吃透課文,仔細挖掘每篇課文中豐富的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上課要靈活機動,積極探索,在活躍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和智慧的發展,並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教育心理學認為:成功的教育教學都離不開情感因素的作用。國小語文作為人文學科,本身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影響尤其深遠。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巧妙地調動和利用情感因素,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因素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教師要優化自己的性格。

具有良好的情感修養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教師的情感能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在上課時,我們絕不能只是把握教材的技術訓練,以至於把活活的語文教材講“死”,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嚴重影響語文課應有功能的充分發揮,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愉快、開心,那麼,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痛苦,那你的教學就是失敗。我舉一個例項,我在教學《伯牙絕弦》一課時能根據文章內容讓孩子理解伯牙與鍾子期的友情,無論伯牙彈什麼,子期都能聽出音樂中的內涵,所以伯牙視子期為知音,在教學中我因勢利導設計如果伯牙要彈奏其他內容子期該如何稱讚,設想並試著練習。學生說出雪,風,明月等。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絕弦,揭示“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的可貴,教師要善於把自己對於教材的感受和對於生活的情感體驗傳達給學生,使學生的思想與認識聯絡在一起。備課要吃透課文,挖掘豐富的情感因素 。想比之下,在教學《唯一的聽眾》這一課時,語言缺少激情,情緒不佳,對情節渲染不夠到位。所以整個教學過程平淡無味。《 新課標 》 反覆強調,教學課文時一定要仔細“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不僅體現了人文學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目標,還展示了一條有效學習途徑。語文是語言、文字、文學的綜合,具有傳遞資訊、交流思想的重要作用。

 二、教師飽含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教師只有在備課時認真體會作者的情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用真情掀境,使學生被深深感染。此外,在教學中,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課型,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教師只有在感染一種情境,或愉快,或悲哀 ?? 有效地引領學生順著這種情境去深入地學習課文,讓教師的情、學生的情進入境界,從

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培養。在教學《最後一頭戰象》時,我也設計了朗讀的環節,可是對課文把握還是不夠充分,所以在指導朗讀時只就句講句,學生不但沒有讀好,而且理解課文“嘎羧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盪漾的'江面”在想什麼?“在龜型礁石上親了又親”是為什麼,理解的就生硬??弄得課文朗讀教學蹩腳,讀的索然無味,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反思之後覺得老師在指導朗讀時必須創設情境,在情境中讓孩子與文字產生共鳴,這樣讀文、學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上課要靈活機動。

善於運用不同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開放、鮮活、靈動的學習平臺,絕不能一成不變地讓學生呆板機械地學習。只有探索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打動他們的內心世界 。

 1. 運用語言激發感情。

首先是用自己的情感朗讀激發學生情感。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將文字表達的情感變成易於理解的具有情感的節奏,注重聲調和音量外,還要進一步滿懷感情地範讀,讀出文句中蘊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老師是讀者、作者之間的橋樑。通過了這一橋樑,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並且瞭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情感,需要我們的“情感王子” —— 學生主動投入、積極參與到閱讀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挖掘出來,有效地運用感情朗讀,那麼說明學生對課文已經理解,那麼閱讀也隨之被學生所深愛,成為他們無限的樂趣,其次是用體態語言激發學生情感。眼睛是心靈之窗,臉面是心靈之鏡。師生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是師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顯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提供的情感線索,恰如其分地幫助進行情感體驗,產生共鳴。

2. 用藝術手段激發學生情感語言和藝術是同源的。

將生活中某些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拿過來,運用於語文教學中,使得對課文描寫感受更真切。例如,用圖畫再現課文內容;用音樂渲染與課文相似的氛圍,像《月光曲》、《伯牙絕弦》一類,幫助學生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用戲劇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把對課文的細節描寫在頭腦中編成動畫、電影,再現情節,從而使學生更深切地理解課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語言和行為,在童話故事,可以運用表演和分角色朗讀體驗情感。在朗讀過程中,學生的喜、怒、哀、樂隨文章的情脈心絃;有的有如春雨霏霏,滋潤心田。通過朗讀,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情趣,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學生在課堂發言時積極性也提高了許多。傳統的語文教學常常重理智控制,輕情感溝通。而我們新課改時強調從理性與情感統一的高度來駕馭教學,能產生強烈的心理效應,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滿足。他們敢於用自己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理解。因此,我們在今後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時,讓學生在輕鬆、自然、活躍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和智慧的發展,並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總結5

國小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可見培養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這樣,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彙、說話、朗讀、概括、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麼,怎樣培養國小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淺見。

一、培養閱讀能力,首先要加強詞句訓練。

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和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準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二是要與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結合起來。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說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並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詞語一讀就懂,不需要講解。有的詞語稍作比較;學生就理解了。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哪裡?重點應引導學生說,也就口頭運

用。 為了是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我們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課文中詞語、句式變換說法。

 二、教給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

1.指導預習,教方法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

學生剛上三年級,不會預習,我就把預習拿入課堂,集中上好預習指導課,教給學生預習方法:①讀熟課 文,要求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②邊讀邊想,讀後能比較準確地回答出課文的主要內容;③要藉助字典 認字,理解詞語。如在教學《孔子拜師》一課時,讓學生按上述預習方法,學習課文,當學生熟讀課文,說出 課文主要內容,並藉助字典認字,理解詞語,把不理解的句子劃上記號以後,再讓學生回顧剛才的學習過程, 讓學生自己歸納出預習的方法和步驟。這樣,在課堂上指導三、四篇課文,學生就基本掌握了預習方法和步驟 。

隨著閱讀訓練專案的進行,預習要求也相應提高,在上述訓練的基礎上,再給學生布置方向性預習提綱, 讓學生有所遵循,使預習由扶向放過渡。學生課前做了充分預習,不僅提高了教效果,為大量閱讀創造了條件,而且學生通過預習,掌握了預習方 法和步驟,提高了自學能力,使閱讀起步訓練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2.上好精讀課,教學法。

集中識字後的閱讀教材是按單元分組的形式編寫的。教學時,要抓住本單元本組的訓練重點,以精讀帶略 讀,以課內帶課外,以一篇帶多篇,有重點地、有計劃地訓練學生,逐步提高獨立閱讀能力。因此,要用主要 精力上好精讀課,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培養閱讀能力要善於啟發學生質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閱讀教學中,只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學生總是處於被動的局面。我們要通過一篇一篇課文教學使學生學到閱讀知識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教師可以讓學生預習課文,有不認識的字,讀讀拼音,詞義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決的,老師幫助解決。教學中,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內容等)提出來。有的時候,學生確實提不出來,教師就問他們某句話,某個意思懂不懂。這樣讓學生逐步養成閱讀課文時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並且提出問題來的良好習慣。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儘可能啟發他們互相解答。他們確實解決不了的,才由教師講 解。

  四、培養閱讀能力要注意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

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在教學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一時難於解答。可是,發動學生又把疑難解決了。在三鄉光後國小聽課時,有位教師教了《蜘蛛的網》後,有個學生提出問題:“蜘蛛的網能粘住小飛蟲,甲蟲等等,它自己卻不會粘住,是什麼原因?”教師想不到學生會提出這個問題。教師隨機應變,發動學生,說:“你們想想吧!看誰能想出來?”有個學生回答說:“因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師接著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學生答:“我在《動腦筋爺爺》那本書上看到的。”由於學生多看課外書,既提高了閱讀能力又增加了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是在教材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閱讀。教師還要啟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學生廣泛閱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無疑是朋友國小生閱讀能力的好方法。 五 、讓學生在朗讀中展開聯想,昇華情感

學生在國小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表現在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悟能力上,他們在看、聽、讀之中,就能憑藉直覺和聯想去體會,使抽象的文字化為真切的具體的畫面,從而領悟語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學習《陶罐和鐵罐》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導語的設計、角色的演示,

讓學生從中體會陶罐和鐵罐神態的不同,激發學生不僅僅從語言中感觀,還得學會神態的感情色彩;通過分角色朗讀,讀出文章的“味道”,讓學生在對其“滋味”的品嚐中領會語言的內在含義,使思維活動更加深刻,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語感能力。在此基礎上再拓展學生的思維,進行豐富多彩的想象,然後引導學生把這些美好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樣既使教學情景交融,學生的感情產生共鳴,得到昇華,又鍛鍊了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總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去培養和發展,國小生的閱讀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總結6

我的學生在經歷了“悟、賞、品、悅”的過程之後,能對語言文字內容進行把握,能對語言文字表現形式進行賞析,能對文章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進行品評,能以愉悅、飽滿的情緒開始語文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發展、昇華情感,從而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從而能夠得到自主發展:即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1、寫出跟讀書有關的名言、詩句、諺語等。

2、說說你讀過哪些課外書。你對哪本書的印象最深,為什麼。

四、關注學生個體上的差異,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學完本課後,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學生會解答的,也可能是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

等學生的問題彙總到一起之後,大家再在一起交流,探討,解決。

每次學習新課文的時候,我都會讓學生提前預習。這種預習完全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自身的素質,把自己認為重點的,自己能夠學會的內容或者自己的疑問記錄下來。

語文課上,我會先給學生一段時間讓學生讀書。然後對照閱讀捲來獨立學習課文,並把自己的想法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樣做,能夠讓每一個孩子都主動對問題進行思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大腦,培養他們思維的活躍性。

接下來,讓學生們在小組內,在全班進行交流。在交流中,獲取別人的感悟,別人的體會,並不斷地豐富自己的感受,提升自己的認識。這種發散的思維讓同學之間的理解和感悟得到了互補,情感會因此而得到昇華。長此以往,學生的'表達能力將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得到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也會不斷髮展,他們對問題的思索會越來越有個性,慢慢形成自己的獨特的理解。因為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之後,學生們已經能夠獨立地來針對一篇文章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來。他們通過跟小組的同學及全班同學你問我答,共同交流的方式輕輕鬆鬆地解決彼此的問題。當然,對一些文章的知識點,教師還是需要把關,要努力讓學生“一課一得”。

這樣,我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從“扶”到“放”的過程,讓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從教師領著“悟賞品悅”到能夠自主發展,從而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境界。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總結7

國小生天真無邪,活潑好動,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優點,但也有自我約束能力差,逆反心理強的缺點。隨著年齡的增長,語文科目開始出現閱讀理解的題型,這讓不少教師在國小閱讀理解方面犯了難。怎麼讓好動的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聽課中,保證他們在這一難點上不掉隊呢?通過視訊學習,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設計閱讀教學。

一、激發興趣,引導參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抓住這一強烈的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誘發良好的思維情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主動參與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

二、把握課堂主體

愛因斯坦說過“只有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麼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濃厚的興趣如磁鐵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驅使他們積極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因此,閱讀教學充分挖掘這一有利因素,把認知與煉能有機融入到生動形象的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會在興趣中強化,學習效果就會在興趣中顯現,學習能力就會在學習中形成。學生在這種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中,既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激活了思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真正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課堂教學的主題策略落實到實處。

三、讀的時間還給學生

閱讀教學的主體是讀。因此,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儘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心不到,則情無共鳴。在不斷的練習中薰陶情感,發展智力,增強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智慧的生長。

四、把樂趣帶給學生

學生主動發展的火把,需要教師點燃。課上要激發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感知,主動質疑,主動思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主動的核心是創造,在教學中要善於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創造因素,創設語言文字訓練的創造情境,開展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提倡學生髮表異見,獨見,創見,品嚐創造的樂趣。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總結8

我校開展“國小語文高效閱讀教學法”活動以來,自我感覺有一定收穫,現把自己的記錄與心得寫出,與各位同仁共勉,不足之處,請各位批評指正。

一、快速高效閱讀法的主要觀點

快速高效的語文閱讀教學,是資訊時代的產物,是閱讀領域的革命。它是以現代閱讀學、心理學、腦科學、語言學等科學理論為研究基礎,以開發人的左右腦智力為核心,以全面發掘和調動人的身心資源為主體,積極而富有創造性地快速吸收和處理有用資訊的閱讀方法。快速高效的閱讀教學所產生的“效率意識”,對學生的終身學習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二、快速高效閱讀法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閱讀教學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快速高效閱讀法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快速高效閱讀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與效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開拓型、創造型人才,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

長期以來,學生們用傳統方式讀書,水平停留在五十年代前的水平上,所以傳統的閱讀將面臨三個挑戰。一是無限的書籍對有限的人生時間的挑戰;二是呈幾何級數膨脹的資訊對人們接受能力的挑戰;三是大量新知識對人們理解能力的挑戰。因此,在資訊時代,面對劇增的知識、資訊,如果不能高速度、高效率地讀書、學習,不用說建設四化,就連生存也難以保障。將來不管傳遞資訊手段多麼先進,閱讀始終是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我們如果仍因循守舊,不思變革,就難以跟上形勢發展,所以說,快速高效閱讀教學的出現,順時代,適人心。

三、快速高效閱讀教學法的研究物件與方法

快速高效閱讀法是綜合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語言學、思維學等有關原理,借鑑國內傳統的優秀讀書法和國外盛行的快速閱讀法,並結合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實際設計而成的,是以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提高閱讀速度與理解水平從而最終達到提高閱讀效率為目的的一套閱讀訓練方法。

1、充分利用學生競爭心理,用計時閱讀訓練激發學生的緊迫感和效率感。

學生閱讀速度慢,不一定都是由於記憶能力低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缺乏緊迫感,時間觀念不強。因此,充分利用學生積極向上的競爭心理,用計時訓練法,增強他們的緊迫感,是提高閱讀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快速高效閱讀過程中,由於有老師為訓練準確計時,然後按統一答案和評分標準給每個人判分,這樣就可根據閱讀的量(字數或段落)計算出閱讀速度、理解率與效率這三個資料。根據這三個資料,把閱讀訓練搞成競賽形式,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由於這種訓練時間是以分秒計算的,一開始,學生的心情就是興奮的,思維是高度集中的,不容許有拖拉疲沓現象,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緊張作風。同時,由於在閱讀中要加強記憶,思維活動空前活躍,思維能力也就得到了加強。

2、探索閱讀規律,實現閱讀訓練規律化。

要達到快速高效閱讀的目的,必須把握閱讀的.規律。只有有了規律,再加以系統訓練或強化訓練,使學生形成技巧,才可以在精讀理解中既快又準。有了規律,根據教育學上的定勢原理,讓學生把這些規律在腦海裡強化記憶,形成固定的閱讀程式,就會使閱讀速度、閱讀效率加快。根據定勢理論,快速高效閱讀法把閱讀過程基本固定為七項內容:(1)標題;(2)作者;(3)出處;(4)基本內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實;(6)文中特點及有爭議之處;(7)文中的新觀點、新思想及讀後啟示。每次閱讀時,都循著這七項內容去讀,久而久之,這七項內容在腦子裡就形成了“定勢”。只要閱讀,就會自然地、習慣地循著這七項內容去讀。這七項內容中,不但有一般記憶,還有思考、理解,所以在閱讀速度提高的同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也相應得到了提高。

3、個別突破,整體推進。

實踐證明,諸如閱讀訓練、快速歸納段意訓練、快速提煉中心思想訓練、快速辨析結構與思路訓練、快速鑑賞藝術特色等能力訓練,都是可以實現量化的。借鑑相關學科原理,克服影響速度與效率的弊病。

關於朗讀與默讀。人們閱讀過程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朗讀,即看到文字,讀出聲音,再由聲音在大腦中轉換成意思,達到理解;另一種是默讀,就是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腦轉換成意思,直接由文字來認識意義,所以,默讀速度要比朗讀速度快得多。

閱讀時,不要用手指指著讀,用手指著一字字讀,眼睛停頓時間長,且每次停頓時,讀的材料少,因此,閱讀量就少,影響閱讀速度。所以,要儘量爭取每次眼停時的識字量。

閱讀時不要擺頭,有的人由於情緒緊張或習慣使然,或苦思不得其解時,往往出現不自覺的頭部擺動現象,這種多餘的動作只會影響閱讀速度。

快速高效閱讀教學法一直是在中學研究進行的,在國小階段實行,他們還只是一個嘗試,但是,通過他們的應用課型觀摩,讓我們感受到在國小階段實行快速高效閱讀教學法,雖然有一定難度,但也是可行的。在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方面,快速高效教學法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我想快速高效閱讀教學法是有藝術性的,其探索是無止境的。只有精心鑽研,大膽嘗試,掌握規律,循序漸進,才能確保其順利實施,並最終取得成功。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總結9

今年我擔任四年級語文課教學,並有幸實踐著中心校擬定的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在半年的實踐中,我的感觸很多。現在我就自己半年來教學的方式方法,利與弊的反思,以及自己的困惑做一總結。

一、教學方法: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我嚴格遵守中心校擬定的教學模式並且在閱讀教學中還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

1、合作學習,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建立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閱讀過程中,學生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和討論,有利於學生認識的提高、思維的發展、情感的薰陶,在這樣的過程中閱讀能力形成了。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又反過來加深了學生閱讀對話的深度和廣度。

2、自主學習,探究發現,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平等寬容,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教師角色應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由“導師”向“學友”轉變、由“統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把學生學習的課堂“放心”地交給學生。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轉換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轉換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

二、閱讀教學模式的反思

由於每學完一篇課文都進行了閱讀材料的補充,學生進行了大量的閱讀,所以我驚喜的發現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有了變化。

比如我們都知道讀文章如同看樹林一樣,人站在樹林前不能把眼睛光看著一棵樹,甚至只盯著樹上的葉子,一張一張地看,看到最後,還是一張一張葉子,葉子固然要看,但整棵樹也要看,整片森林更要看,我們必須迅速把視野擴大,這樣才能對森林全貌有所瞭解。讀文章也是如此,如何才能加強對閱讀文章的理解呢?那就是在閱讀文章材料時要學會快速閱讀。

快速閱讀是綜合運用閱讀技巧,在快速閱讀時通過邏輯思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在整個快速閱讀過程中,要高度集中思想,讓大腦處於高度興奮狀態中。如果念得很慢,一詞一詞地讀,往往唸完全文,很茫然,詞都認識,就是不知道文章講什麼。通過閱讀教學學生的讀書速度長進了。還有 整體理解 積累詞語,和書面表達都從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三、閱讀教學的困惑

1、師的主導和生的主體的關係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針對以往被動接受學習提出的。這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是我們要大力研究、在教學中很好體現的。自主學習的核心是學得積極主動。

在閱讀教學中,自主學習首先應體現在自主閱讀、潛心讀書上。教師在鑽研文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沉下心來,認真讀課文,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儘自己之所能,儘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課文讀懂。其次,應組織學生進行有預備的交流,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互動,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體會到語言的精妙,領悟到寫法的特點。但是閱讀教學中對於時間把握和難易程度把握還有一定難度。

2、與此同時,自主學習與接受學習不是對立的,自主學習需要教師的指導、點撥甚至講解。歷史、地理、人物、事件等背景知識,學生限於條件或能力,難以弄懂。碰到學生經過討論、交流還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師就應點撥,如同畫龍點睛,或使學生提升境界,或使學生茅塞頓開。

碰到學生歸納、概括不全面、不清楚的地方,教師就應用條分縷析的、正確的語言幫助歸納與概括(如,文章主旨、學法、寫法)。當經過啟發、引導,學生還理解不準、不深甚至理解錯誤時,教師就應進行精當的講解。自主學習與接受學習,我覺得還不能合理的進行時間上的分配。

3、時間上的分配不好,感覺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如從前。

我認為,國小語文教學,須臾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引領學習過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要害處點撥以及精當的講解上。教師要善於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提出問題,特殊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不僅要能用問題引導學生體驗、感悟語言,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指導學生學習提“語言問題”,不僅會提思想內容方面的問題,而且會提詞、句、段、篇表達上的問題,通過圍繞這一類問題讀、議、練,使學生既知道在表達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裡,為什麼好。只有這樣,才談得上遷移與運用。所以,今後的閱讀教學中我會更努力實踐學生喜歡的高效閱讀。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總結10

對於現在的國小語文,我們的教學方法一般都是老師在上面教,學生在下面聽,是非常機械式的一種教學方法。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關於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以讀為本”的閱讀訓練方法使學生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

在讀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課文的豐富的內涵對學生的薰陶感染,一方面是學生以自己的全部經驗對課文作出的多元反應,培養了語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語感。

2、“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是以尊重學生為前提的閱讀訓練方法。

在國小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他們的智慧、潛力和創造力。學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問時,要採取開放式的補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於單一的答案。

3、“以讀為本”的閱讀訓練方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

學生在國小語文的學習中,通過自己讀、分組讀、齊讀、個別讀等多種形式,能做到認真讀文、大膽提問、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