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

一、《科學》教材的特點

《科學》新教材,從整體上看,體現現代科學的特點,展現科學精神,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在今後的個人生活和社會工作中具有科學資訊的認識與理解、表達與交流、實踐與決策、預測與判斷、探究與創新的能力。在新教材中,將抽象的內容轉化成具有較強啟發性、趣味性和可讀性的內容,使教材呈現開放性和動態性,充分體現現代科學的特點;注重科學史和科學研究過程的介紹,使學生在瞭解科學的同時學習有關科學知識;教材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閱讀的欄目,注重學生個性化表現,也可以給學生提供無限啟發;新教材中還體現了人文精神,如生物的資源、環境保護等,雖然沒有正面闡述,但可以使學生潛移默化的領悟。

《科學》教材注重科學素養的培養,強化科學探究,提倡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實施生命科學與社會、技術相結合的教育,加強與現代資訊科技的整合,體現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特點,因此,本課程教學具有適切性和可操作性。

二、教學體會

在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的觀念和方法,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要教會他們探究大自然的能力,給學生“魚”,不如教會學生“漁”。因此我加強學生自主參與的探究,通過讓學生積極投入、親身體驗和主動探究,改變了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生命科學知識解決自身實際問題及生活相關問題的能力;更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主動獨立的學習態度與人格品質。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一起探究實驗課題,逐步培養學生對科學樂於探究、勇於實踐的精神,使學生形成敢於質疑,善於實踐,尊重事實,積極奮發的精神面貌,掌握生命科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學會自主探究,提高學習品質。

《科學》新教材中,增加了科學發現和研究史、資訊資料,還有更多是來自生活中的知識,我以任務驅動學生,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幾個板塊,供學生自主選擇,然後進行自主探究。新課程教學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科學思維能力、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表達交流的能力。學生獲取、整合、內化、表達、交流資訊,得到的知識遠遠超過教師在40分鐘中能傳授的,知識內容得到拓展。學生在科學的學習中反映出他們迫切想學的心態,這主要是基於教材新穎的優勢、教師教學方法改革的優勢,更基於學生學習觀念轉變的優勢。

三、尚需改進的問題

1、知識內容的拓展需要更多的教學時間,有許多內容在課堂上不能讓學生充分討論,影響知識的拓展,對於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和應用只能有待於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進行,但本學科處於一個較被忽視的地位,所以有些課題的探究學生不能深入進行,只能停留在一個較膚淺的水平。

2、在長期的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沒有充分的轉換,學生的主動探究還不夠,他們主動學習顯得還不夠。

科學的教學不僅要給學生“魚”,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漁”,才能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要創造條件滿足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培養學生科學的基礎性學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生髮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2

在質量的測量中學生經常會發生一些錯誤,在教學中需要幫助學生分析原因。

1、測量前的調節:將天平放平後,移動遊碼到零刻度線,並調節平衡螺母,左偏右調,右偏左調。

2、測量時的調節:左物右碼,通過加減砝碼並移動遊碼是天平平衡。注意不能再調節平衡螺母!

3、如果測量前沒有將遊碼歸零,則測量結果要偏大,應將測量結果減去遊碼沒有歸零的讀數。

4、如果測量時將物體和砝碼放反了位置,測測量結果也偏大,應將砝碼質量減去遊碼讀數。

5、如果天平的`砝碼使用時因為生鏽或粘上汙跡使砝碼偏重,則測量結果偏小。

6、如果天平的砝碼使用時因為磨損使質量偏小,才測量結果就要偏大。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3

一、建議

《長度和體積的測量》是七年級學生首次接觸到的測量的知識,這時學生從前幾節課中對“科學”剛有了一些瞭解和興趣,但一轉入學習測量,許多學生就感到沒有趣味,對學習物理採取漫不經心的態度,隨便擺弄刻度尺,以為沒有什麼好學的。能否把學生的興趣引到正確的方向,對以後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有重要影響。

(一)進一步激起學習興趣

開始學習《科學》,國中學生往往想到那些有趣的現代科學技術,而對長度體積的測量等簡單的學習內容缺乏興趣。因此,幫助學生克服輕視測量的心理障礙,是搞好教學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應設法引起學生對測量的注意和興趣,從而激起學習興趣,並把這種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二)充分運用實驗來培養學習興趣和實際技能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光靠教師的講解是不行的,必須讓學生有充分的動手機會。比如長度的測量這節課有“目測”、“尺測”、“估測”三部分,先讓學生目測,結果使他們出乎意料,這對於好奇、好問、好動的學生來說是有吸引力的,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操作的積極性。在實驗的過程中進行恰當的引導,可以使他們的學習興趣不斷高漲,並能在這個基礎上認識到測量的重要性,獲得一定的實際技能。

(三)適當組織討論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好形式

只有教師的講解和學生默默地實驗,是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學生好動、好思考,也愛辯論。因此,適當組織討論,正符合學生的心理要求,能激發廣大學生的積極性。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討論的題目,並正確地進行組織和引導,以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展開討論,學生的思維就會不斷地發展,得到許多收穫,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一時激起的學習興趣也不會持久。因此,在組織討論時,必須注意使學生在討論中有所收穫,有所提高。當然,脫離學生的原有基礎提出過高的要求也是不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很好地瞭解學生。

(四)注意實驗,觀察和抽象思維相結合

測量的重要性,刻度尺,量筒的使用方法,長度,體積單位及其換算,量具的正確選用等知識,都不要生硬地灌注,但也不能只讓學生實驗而不瞭解這些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善於在組織學生實驗、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思維,逐步地領會到這些知識。這樣,不僅不會削弱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使他們的學習興趣達到新的高度。

二.收穫

《長度體積的測量》這節課在知識上面應該說沒有什麼難度,難的是怎樣轉變教學思路,怎樣從傳統的啟發式教學轉變到適應新課標背景下的探究式教學。在備課過程中我深深感到這種轉變的艱難。教學過程中我在以下幾個方面收穫較大:

1.要讓學生評價學生

2.不要讓學生猜測老師在想什麼,而是要猜測學生在想什麼

3.不要把學生的思路硬是拉到老師的思路當中去,要給他們充分發揮的空間

4.對學生的想法不要急於作出評價

5.要學會從多方面評價學生的觀點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4

本節課內容較多,難度也較大,試圖通過直觀地球儀演示觀察和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解決難點,設計思路新穎獨特,操作起來容易出現課堂混亂的問題及時間不夠的問題,需要提前考慮對策!

1、地球儀端來端去。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來端去,這樣就會讓學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後有關地球方面的教學是不要將地球儀移動。並且太陽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課時用手託著紙板,結果一方面手不能騰出來,另一方面手又動來動去。實際上有關需要一個參照系的教學都要固定一個物體做參照物。

2、對於難理解的地方一定要讓學生講透。對於太陽的方位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就要花較多的教學時間來講透,特別是要讓學生講,教師要認真聽,要聽出學生到底是哪裡不明白。比如說A點時太陽的方位在東方,為什麼是在東方?讓學生說一說。因為地球儀上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太陽在觀察者的右邊,所以是東方。這與實際情況是一致的。學生最難理解的是B點為什麼太陽在正南方。實際上學生說的是上方,其實正午時太陽確實是在上方,但不是正上方,只有當太陽直射時才在正上方。在我們這裡太陽正午是向正南方向斜。關健是這個正南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很不理解。這裡需要思考的時間比較長,可別著急,一定要等到學生弄懂為止。因為我們是在北半球,當太陽直射點在我們的南面時,所以在南面,而且是正午時,所以就在正南。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要在黑板上畫圖。太陽光是平行光,畫一個地球的平面圖就可以了。

3、打電話的環節比較有趣。假如有個學生現在在美國,在現在給他打個電話的情景。為什麼時間不一樣?這個情景本來設計比較好,可以引出地球的晝夜現象。但由於自己的英語水平已不如學生了,所以自己對起話來顯得十分吃力。所以這些有關情節對話的內容還是要在課前交代學生去練習一下比較好。不事先練習也不好,學生在不明白教師意圖的情況下可能配合不好,如果教師講了意圖學生就不感興趣了,起不到原先教學設計的效果了。

4、讓學生動手上來粘一粘,放一放。這很好。這些簡單的活動學生很喜歡做,並且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活動中看出學生掌握的情況。本節課開始時讓學生上來轉地球儀的方向。有時候學生會說地球的自轉是自西向東轉,但叫他上來真的轉一轉可能就不會了,說明他並沒有真正地懂,有許多時候學生只是沒理解的機械記憶。還有叫學生上來粘橡皮泥,在早晨、中午、黃昏的位置。最後上來用紙帶將晨線和昏線表示出來。這些應該做得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