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

日子在彈指一揮間就毫無聲息的流逝,迎接我們的將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戰,此時此刻我們需要開始制定一個計劃。計劃到底怎麼擬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

一、教材解讀

一年級下冊由“我們周圍的物體”和“動物”兩個單元構成。“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有7個教學內容,分別是《1、發現物體的特徵》、《2、誰輕誰重》、《3、認識物體的形狀》、《4、給物體分類》、《5、觀察一瓶水》、《6、它們去哪裡了》、《7、認識一袋空氣》。“動物”單元有6個教學內容,分別是《1、我們知道的動物》、《2、校園裡的動物》、《3、觀察一種動物》、《4、給動物建個家》、《5、觀察魚》、《6、給動物分類》。兩個單元總計13個教學內容,原則上每個教學內容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另外每個單元最後都有“科學閱讀”內容。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是國小生物質科學領域學習的開篇,指向“組成世界的物體能夠依照它們的性質進行測量、分類和描述”這一科學核心概念。物體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中最為常見,一年級學生對其有直觀感受,他們對物體性質的理解又將為他們持續建立材料和物質的概念打下基礎。為此,“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從具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到一瓶水和洗髮液再到一袋空氣,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們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以加深他們對物體具有質量、形狀等特徵的理解。

“動物”單元同一年級上冊的“植物”單元一樣,指向“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這一科學核心概念。給一年級學生設計的“動物”單元,主要是為他們提供探索動物的機會,使他們認識到動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樣,動物具有獨特的外部結構,能幫助自己實現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圍的生活環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動物”單元首先從喚醒學生們的生活經驗開始,經過尋訪校園裡的動物,對動物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後通過對蝸牛和魚的身體結構、運動方式和生存環境的細緻觀察,豐富對動物某些共同特徵的理解,最後一課給動物分類的活動,則是從研究方法上給學生們以啟示。

這兩個單元從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都強調了在比較中觀察,以及對觀察物件的描述和記錄。另外,分類和識別在兩個單元中也都處在重要的位置。儘管這些活動主要是從運用感官及簡單工具的層面上展開的,但對國小生理解什麼是科學、科學家如何做科學都十分重要。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大多為六、七歲,他們對物體的認識主要圍繞質量、體積、狀態等表觀特徵展開。在面對一個物體時,一年級學生大多可以說出其最明顯的特徵,如黃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學生大多不會描述那些不顯著的特徵,如與質量和體積相關的特徵。通常,只有當描述物體特徵的任務明確指向與質量或體積相關的特徵時,學生才能說出哪個更大、哪個更重。儘管一年級學生掌握的詞彙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體的特徵,但是他們認識物體的主要困難並不在於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認識物體的角度,不能從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體,無法穩定地從物體的外部特徵、質量和體積三方面認識物體。

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但是一年級學生依然處於形象思維階段,他們的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當學生走出教室尋訪校園裡的小動物時,很容易出現“興奮有餘,活動不足”等現象。在觀察蝸牛、金魚等活動中,也會出現注意力分散、觀察無序等現象,會有不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等問題。為此,除了教科書為學生提供的“科學詞彙”外,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範和引導,注重提供語言表達的範例。

三、教學目標

1、“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物體的顏色、形狀、輕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徵可以被我們觀察和描述。

②不同的物體之間有許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徵,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徵對他們進行分類。

③水和空氣具有無色、無味、會流動的特徵。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的方法觀察和描述事物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②能以討論、繪畫、書寫等形式進行描述和交流。

③嘗試以圖示的形式組織資訊。

④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對資訊進行整理和分類。

⑤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回顧和反思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科學態度目標

①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資訊的重要性。

②樂於在情境中學習,保持對一個問題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

③樂於小組合作探究,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④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講述自己的觀點。

⑤具有分析、反思探究過程的能力。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認識到水和空氣是重要的資源,需要珍惜和保護。

②知道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特徵,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2、“動物”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知道地球上生活著多種多樣的動物。

②知道不同的動物具有共同的特徵,同一種動物也有個體差異。

③知道動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④知道動物會運動、呼吸、生長、繁殖和死亡。

⑤體會動物生活在適宜的環境中,他們需要空氣、食物、水、陽光等。

⑥知道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環境。

⑦說出周圍常見的動物名稱及其特徵。

⑧知道按一定的標準可以給動物分類。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觀察動物。

②能用語言、圖畫描述和記錄觀察內容。

③能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④能飼養小動物一段時間。

⑤能用合適的科學詞彙進行簡單的表達。

⑥能按自己的標準給動物分類。

(3)科學態度目標

①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常見的動物表現出探究興趣。

②對動物的特徵和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④養成參與、表達和傾聽的良好習慣。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瞭解動物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密切關係。

②瞭解動物是地球家園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認識到保護動物的重要性。

四、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學習興趣對於科學學習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型別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臺,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五、教學設計進度表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備註

1

2.28—3、6始業課:科學家這樣做

2

3.7—3.131—1發現物體的特徵

3

3.14—3.201—2誰輕誰重

4

3.21—3.271—3認識物體的形狀

5

3.28—4.31—4給物體分類

6

4、4—4.101—5觀察一瓶水清明假期

7

4.11—4.17機動

8

4.18—4.241—6它們去哪裡了

9

4.25—5.11—7認識一袋空氣勞動節放假

10

5.2—5.8

科學閱讀1

11

5、9—5.15

2—1我們知道的動物

12

5.16—5.22

2—2我們知道的動物

13

5.23—5.29

2—3觀察一種動物

14

5.30—6.5

2—4給動物建個家六一、端午節放假

15

6、6—6.12

2—5觀察魚

16

6.13—6.19

2—6給動物分類

17

6.20—6.26

科學閱讀2

18

6.27—7.3

期末考查

注:以上教學安排僅為參考,實施中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調整。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2

一、學情分析

我班共有學生56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5人。由於學生剛從幼兒園轉入國小,學習習慣較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加上他們來自不同的幼兒園,所學技能與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差別。學習習慣養成還需要進一步的培養,教學的課堂常規對於剛入學的他們來說是一個新鮮的內容,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指導,才能讓他們逐漸步入學習的軌道。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其中第一單元“五官”兄弟共三課:1、“五官”兄弟,2、觀察水果,3、不一樣的立豆子;第二單元認識小動物共3課:

1、兔子,

2、金魚,

3、螞蟻;

第三單元元我在哪裡共3課:

l、我的前後左右,

2、太陽和東南西北,

3、逃離冒險島;第四單元磁鐵“魔法”城堡共3課:

I、磁鐵小屋,

2、磁鐵遊戲,

3、多種多樣的磁鐵。

大象版《科學》一年級上冊教材內容。重點培養學生認知與發現的能力,把這一能力作為本冊教材要培養的一級目標,同時兼顧對學生的探究能力、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培養,力求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全面、綜合的提升。積極倡導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搛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3

一、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積極、穩步、有效地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為主線,以教學為中心,務實創新,落實規範,提高效率,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為打造“以德立校,明德立人”的辦學宗旨而努力。

二、學生現狀分析

本班現有學生33人,學生分別來自周圍九個村莊。一年級的國小生,整體看他們活潑好動,大多數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熱愛關心班級集體,學習勤奮。但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習氣,部分同學對他人的尊敬,對集體榮譽的珍惜趨於表面化,為了做給別人看而做,行動上缺乏自主性,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意識狹隘。在新學期中應注意理論聯絡實際,讓學生思想不斷提高,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習慣。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徵(1)生活性;(2)開放性;(3)活動性。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根據《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要求和本套《品德與生活》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教材將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並重點突出以下特徵:

1.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範體系或德育目標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著眼於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

2.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教材試圖“以適應兒童現實生活為起點,幫助兒童實現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作為一以貫之的編寫線索和基調,圍繞“如何發展兒童判斷、選擇、適應、超越的能力,以爭取個人幸福、社會有用性和更廣泛的人類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題,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3.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徵的過程導向設計

為切實地引導活動型教學的開展,教材設計將改變傳統教材編寫中以教師的“教”組織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消解以“預成的學習結果”為核心的教材組織模式下課文加練習的刻板結構,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因此,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裡呈未分化狀態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4.讓教師和學生走進教材,保持教材的彈性和廣泛適用性

各主題單元均選擇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師生具體真實地參與的活動題材,使教材成為師生開展活動的指導,從而將各地具體而微的自然、人文資源和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師生的經驗和興趣等等都納入課程資源體系,為師生在活動中進行二次開發留有空間。

四、本冊教材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本冊教材包括我是國小生啦祖國的生日美麗的秋天我愛我的家冬天來了五個單元。

五、具體目標

1、體驗學校生活的樂趣,順利地完成從幼兒園到國小的過渡。

2、熟悉班集體,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

3、學會基本的生活知識和勞動技能,友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4、初步瞭解學校及其周圍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友探索的興趣。

六、各單元目標

第一單元:我是國小生啦

1、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國小生了,要講禮貌、守秩序,遵守學校生活常規。

2、幫助學生熟悉和適應學校生活,讓學生學會利用學校中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

3、讓學生體驗學校生活帶來的樂趣,喜歡上學。

第二單元:祖國的生日

1.認識我國的國旗、國徽,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2.知道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感受人們迎接國慶的喜悅心情。

3.用實際行動迎國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祖國媽媽生日的祝賀。

4.學習收集有關資料。

第三單元:美麗的秋天

1.引導學生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找到秋天,感受大自然的美,體驗大自然的奇妙,培養孩子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感受、發現和表達秋天的美好。

3.體驗、感受秋天的美好,在與秋天一起玩的過程中盡情享受秋天、找到快樂

第四單元:我愛我的家

1讓學生初步認識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要學會自理,還應該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學生認識到在學校在家一個樣,誠實、有禮貌,能為家庭帶來歡樂。

2.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養成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的行為習慣。通過學習做不會做的事情,培養學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的品質。

3、讓學生體會到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親敬長,從而學會感謝他人,關愛他人。

第五單元:冬天來了

1、體驗冬季生活的快樂,增強體質,鍛鍊意志。

2、主動觀察、發現冬季的特徵,養成探究的習慣,獲得有關知識。

3、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主動參與新年的集體活動。

4、瞭解冬季保健的知識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

七、教學中的主要措施

1、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2、認真備課,注意教學方法,加強課堂教學,切實上好每一節課。

3、按照激情---明理---導行---反饋的思路教學。

4、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慾望。

5、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絡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資訊,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

6、適當補充教材,豐富教學內容,強化觀點形成。

7、採取跟蹤調查,聯絡家長等措施,促進學生良好意識、習慣的形成。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4

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一年級現有四個教學班,共有學生145人,他們的有效注意只有8—10分鐘,很多學生還不懂課堂的規矩,不懂提問的方法、回答問題的方法,通常對感興趣的問題說起來就剎不住車;學生在幼兒園裡、家庭裡都有經驗多少接觸過……教師要耐心組織課堂教學,隨時表揚好的提問、傾聽、回答等習慣。還要注意通過問話交流方式瞭解學生的已有知識。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活動探究答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驗、玩玩具等活動,引導從生活與經驗中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進行學習。

2、通過用眼看身邊事物的顏色與形狀、用耳辨別各種聲音、用面板感知物體的冷熱與乾溼、用鼻聞物體氣味、用舌嘗物體味道等活動,來感受物體外部特徵及現象,初步學會運用感官去認識周圍事物。並綜合運用觀察、比較與分類法進行探究活動,學會用簡單語言初步描述所觀察物體或現象的資訊進而得出結論的意識。

3、通過認識和使用放大鏡、削筆刀等工具,初步認識使用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學會運用簡單工具的功能和方法,結合身邊材料和簡單工具,動手完成簡單的任務。

4、科學探究不但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課內充分參與活動,經歷探究的全過程;課外運用學到的方法,自主參與家庭實驗探究,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好奇心。

教材分析

本套教科書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學生生活經驗的擴充套件為主線,以學生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培養為富先進行整體建構;將“探究技能”、“方法指導”、“安全提示”等多種探究元素融合在探究過程之中,提高探究水平;通過“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拓展活動”等模組化設定,形成完整的探究鏈條;設定單元評價,以融合化的“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四個方面目標為依據,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促進學生髮展。

教學內容

1、本冊書共有5個單元,共計16課。《我們一起學科學》、《我們怎麼知道》、《玩中學》、《水》、《工具是個好幫手》。第一單元是緒論單元起著把學生領進門的作用。第二單元是方法單元,讓學生掌握初步的觀察方法來認識事物。第三單元引導學生用感官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第四單元藉助水讓學生髮現和多有趣的現象;第五單元初步瞭解實用工具可以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

主要教學措施與教改思路

1、從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入手,以實驗為主,社會實踐為副,力爭讓學生從親自動手實驗,把課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現象運用電教媒體進行再現,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實驗方式加以驗證,並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寫出觀察報告。同時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精神培養,及過程的培養。

2、繼續遵循在玩中學、做中學、用中學、想中學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3、配合科學教研組舉辦的創“海洋知識多少”吉尼斯紀錄活動,將繼續堅持課前五分鐘的科學小知識問答,小知識大學問,培養學生讀科學、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4、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5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半年時間的科學學習與訓練,已經對科學這門學科有了一定的認識,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同時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初步的探究能力。但是,畢竟是一年級的學生,其認知水平比較低,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比較薄弱,動手能力不強,還不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學生之間也沒有形成合作探究的習慣。因此,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為蘇教版教材,共分四個單元和一個專項學習。

第一單元石頭與泥土,有三課內容,分別為《石頭》《玩泥巴》《沙子與粘土》。本單元的設計,基於一年級學生已有的日常概念“石頭”和“泥土”,立足於觀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見的石頭、泥土以及顆粒更小的沙子和粘土的外形特徵,通過操作這些材料,豐富對岩石、土壤的感性認識。本單元力求儘可能的多給學生創造玩石頭、玩泥巴的`機會,在玩中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學會用科學的語言來描述它們的形狀、顏色、大小、斑紋、質地等方面的特徵。

第二單元水,本單元包含三課內容,分別為《水是什麼樣的》《玩轉小水輪》《鹽和糖哪兒去了》。第一課和第三課從科學概念層面入手,著力於幫助學生觀察並描述水的顏色、狀態、氣味等特徵,知道有些物質在水裡能夠溶解,有些物質在水裡很難溶解。第二課則從工程技術層面入手,針對第一課習得的科學知識,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及其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

第三單元空氣,本單元有三課組成《找空氣》《這裡面有空氣嗎》《空氣是什麼樣的》。本單元對空氣的觀察和描述採用先感知再觀察的設計思路,層層遞進,前兩課運用多種方法,充分感知空氣的存在。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第三課首先引導學生通過一組活動,發現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以及空氣會流動,再運用前兩單元認識泥土、石頭、水的方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儘可能多的描述空氣在顏色、狀態、氣味等方面的特點。第四單元動物與植物,本單元由三課組成《形形色色的動物》《多姿多彩的植物》《動物·人》。《形形色色的動物》在認識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基礎上,學會用多種方法初步描述動物的主要特徵,進而歸納出動物的主要特徵。《多姿多彩的植物》在認識生活中常見植物的基礎上,學會用多種方法初步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徵,進而歸納出植物的主要特徵。《動物·人》先比較人和動物的異同之處,歸納出共同本質特徵,再比較人和黑猩猩的異同之處以及人與機器人的異同之處,進一步認識到人是最具智慧的動物,生命體與非生命體之間存在著本質差異。

教學目標與要求

1、知道石頭和泥土是組成地球的重要物質,學會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石頭、沙子和粘土的特徵。

2、喜歡玩石頭、玩泥巴並從中有所發現,樂於與同伴分享發現。

3、能夠運用多種感官觀察並描述水的特徵,通過觀察把物質放入水中的現象,知道溶解是怎麼一回事。

4、製作小水輪,探究讓小水輪轉得更快的方法,能夠與同學共同完成觀察、實驗等活動,體驗動手的樂趣。

5、能夠運用多種方法找出空氣,知道我們周圍存在著空氣,並且意識到人類離不開空氣。

6、能夠積極參與對空氣的研究,通過觀察和類比描述出空氣的特點,並且樂於與同伴交流與分享。

7、知道動物、植物以及人都是自然界重要的組成部分,引導學生喜歡動物和植物。

8、初步學會用科學語言描述動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徵,並且能利用觀察比較等方法對動植物進行分類。

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創設科學探究的情景,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的課外拓展,充分利用課程和校本資源,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5、充分運用教具、現代媒體、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教學時間安排

周次單元課題課時備註

第一單元石頭與泥土

1、石頭12

2、玩泥巴13

3、沙子與粘土14單元複習15

第二單元水

4、水是什麼樣的16

5、玩轉小水輪17

6、鹽和糖哪兒去了18—9單元複習1機動1課時10

第三單元空氣

7、找空氣111

8、這裡面有空氣嗎112

9、空氣是什麼樣的113單元複習114

第四單元動物與植物

10、形形色色的動物115

11、多姿多彩的植物116

12、動物·人117—18單元

複習1機動1課時19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6

一、教材分析:

《科學》一年級上冊由《我們都是科學家》、《我眼裡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它們是什麼做的》、和《提出問題》五個單元組成。

本冊教材以觀察活動為基本結構和呈現方式,重視構建良好的活動結構,而且貼近兒童生活,適應學習主體的發展需求。

在科學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覆蓋了三大領域:《我眼裡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地球與宇宙、《它們是什麼做的》——物質世界。

在科學探究方面,考慮倒一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還不可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出於科學探究始於提出問題、細緻觀察的特點,教材將著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提問能力、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全冊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儘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物件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發展。教材綜合性地考慮了科學探究方面諸多能力的培養。為了發展學生的科學判斷能力,教材還充分體現了對觀察記錄的重視。全冊教材自始自終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

教材在活動設計中,力圖從對待科學、對待自然、對待科學學習、對待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等多方面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並能選擇自己探究的問題。

2、能以親身經歷來理解科學,並與科學家的經歷做對比,找出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進一步明確科學是什麼,體會做科學的滿足感。

3、通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使學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體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兩類,知道生物有能夠繁殖、長大、呼吸、吃東西、運動等幾個基本特徵。

4、過對植物的觀察、分類,引導學生認識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瞭解植物的多樣性,知道植物作為有生命物體所具有的基本特徵;通過對兩個不同類動物的觀察以及對它們之間的比較,認識動物的一般特徵。

5、通過對人的觀察,與植物、動物進行比較,找出不同和相同之處,從而進一步理解生物的特徵,完成現階段對“生物”這一大概念的認識。並以活動經歷和體驗的形式進行愛護動植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6、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 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並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7、能從多角度認識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義;能夠用多種方法證明物體中含有水。

8、能夠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簡單的器材,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關水的資料,進一步認識水的基本物理性質,並能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有資訊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思考,得出結論,發現和提出關於水的相關問題,並能夠用多種方法(語言文字元號等)將用過觀察所發現的現象表述出來。

9、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展學生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慾望。

10、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多種方法認識一些常見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人造之分。

11、通過對身邊常見的紙的觀察研究,能不斷髮現和提出關於紙的相關研究問題。經歷對一張紙的外部特徵進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觀察描述的活動過程。能用對比試驗的方法觀察比較紙的效能,初步感知物體的效能與用途之間的相互關係。瞭解古代的造紙技術和現代的造紙工藝,通過簡單的造紙活動,體驗紙張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節約紙張。

1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的工具,認識一些常見的紡織材料,並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知道它們的區別、特點和用途。

13、瞭解常見金屬的,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金屬進行分類。

14、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工具對塑料進行研究,知道塑料有很多優點,但也有缺點。

15、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樂於試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關心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正確使用材料,注意安全與健康,養成節約材料的好習慣。

16、能針對某一特定的觀察、設計情景,提出問題;知道問題可以有多種來源,愛提問題是一種好品質。能嘗試把不能通過觀察、調查、實驗找到答案的問題轉變成可能;並能根據有價值的科學問題標準提升自己能夠探究的問題。

三、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應用新課程理念,用好《大綱》、《教材》、《教師用書》三本書;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7

一、學情分析

我校一年級現有四個教學班,由於剛入學,對《科學》這門課程充滿著好奇。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逐步大學生知識範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絡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內容由“植物”和“比較與測量”兩個單元組成。其中“植物”單元有 6 個教學內容,“比較與測量”單元有 7個教學內容,總計 13 個教學內容,原則上每個教學內容需 1 課時來完成教學。另外每個單元最後都有“科學閱讀”內容。

(一)“植物”單元:這是國小一年級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它將引領學生走進國小科學學習的大門,掀開科學學習的第一頁,對學生今後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讓孩子把植物作為一個生命體來思考,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是生命科學概念體系構建和技能目標達成的基礎和需要。

(二)“比較與測量”單元:比較和測量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技能。在本單元中,他們將觀察事物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重演標準尺的產生過程,體會比較和測量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地球上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莖、葉。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需要水分、陽光,每個植物個體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

4.植物會生長和死亡。

5.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1.能用多種感官觀察植物。

2.能用語言、圖畫描述和記錄觀察內容。

3.能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4.能種植一棵植物,並使其存活一段時間。

5.能用合適的科學詞彙進行簡單的表達。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對植物產生研究興趣。對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養成實事求是的態,養成參與、表達和傾聽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措施

(一)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要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二)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

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

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

(四)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五)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8

一、教材解讀

一年級下冊由“我們周圍的物體”和“動物”兩個單元構成。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有7個教學內容,分別是:

《1、發現物體的特徵》、《2、誰輕誰重》、《3、認識物體的形狀》、《4、給物體分類》、《5、觀察一瓶水》、《6、它們去哪裡了》、《7、認識一袋空氣》。

“動物”單元有6個教學內容,分別是:

《1、我們知道的動物》、《2、校園裡的動物》、《3、觀察一種動物》、《4、給動物建個家》、《5、觀察魚》、《6、給動物分類》。

兩個單元總計13個教學內容,原則上每個教學內容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另外每個單元最後都有“科學閱讀”內容。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是國小生物質科學領域學習的開篇,指向“組成世界的物體能夠依照它們的性質進行測量、分類和描述”這一科學核心概念。物體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中最為常見,一年級學生對其有直觀感受,他們對物體性質的理解又將為他們持續建立材料和物質的概念打下基礎。為此,“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從具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到一瓶水和洗髮液再到一袋空氣,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們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以加深他們對物體具有質量、形狀等特徵的理解。

“動物”單元同一年級上冊的“植物”單元一樣,指向“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這一科學核心概念。給一年級學生設計的“動物”單元,主要是為他們提供探索動物的機會,使他們認識到動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樣,動物具有獨特的外部結構,能幫助自己實現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圍的生活環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動物”單元首先從喚醒學生們的生活經驗開始,經過尋訪校園裡的動物,對動物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後通過對蝸牛和魚的身體結構、運動方式和生存環境的.細緻觀察,豐富對動物某些共同特徵的理解,最後一課給動物分類的活動,則是從研究方法上給學生們以啟示。

這兩個單元從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都強調了在比較中觀察,以及對觀察物件的描述和記錄。另外,分類和識別在兩個單元中也都處在重要的位置。儘管這些活動主要是從運用感官及簡單工具的層面上展開的,但對國小生理解什麼是科學、科學家如何做科學都十分重要。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大多為六、七歲,他們對物體的認識主要圍繞質量、體積、狀態等表觀特徵展開。在面對一個物體時,一年級學生大多可以說出其最明顯的特徵,如黃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學生大多不會描述那些不顯著的特徵,如與質量和體積相關的特徵。通常,只有當描述物體特徵的任務明確指向與質量或體積相關的特徵時,學生才能說出哪個更大、哪個更重。儘管一年級學生掌握的詞彙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體的特徵,但是他們認識物體的主要困難並不在於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認識物體的角度,不能從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體,無法穩定地從物體的外部特徵、質量和體積三方面認識物體。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但是一年級學生依然處於形象思維階段,他們的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當學生走出教室尋訪校園裡的小動物時,很容易出現“興奮有餘,活動不足”等現象。在觀察蝸牛、金魚等活動中,也會出現注意力分散、觀察無序等現象,會有不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等問題。為此,除了教科書為學生提供的“科學詞彙”外,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範和引導,注重提供語言表達的範例。

三、教學目標

1、“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物體的顏色、形狀、輕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徵可以被我們觀察和描述。

②不同的物體之間有許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徵,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徵對他們進行分類。

③水和空氣具有無色、無味、會流動的特徵。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的方法觀察和描述事物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②能以討論、繪畫、書寫等形式進行描述和交流。

③嘗試以圖示的形式組織資訊。

④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對資訊進行整理和分類。

⑤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回顧和反思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科學態度目標

①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資訊的重要性。

②樂於在情境中學習,保持對一個問題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

③樂於小組合作探究,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④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講述自己的觀點。

⑤具有分析、反思探究過程的能力。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認識到水和空氣是重要的資源,需要珍惜和保護。

②知道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特徵,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2、“動物”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知道地球上生活著多種多樣的動物。

②知道不同的動物具有共同的特徵,同一種動物也有個體差異。

③知道動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④知道動物會運動、呼吸、生長、繁殖和死亡。

⑤體會動物生活在適宜的環境中,他們需要空氣、食物、水、陽光等。

⑥知道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環境。

⑦說出周圍常見的動物名稱及其特徵。

⑧知道按一定的標準可以給動物分類。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觀察動物。

②能用語言、圖畫描述和記錄觀察內容。

③能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④能飼養小動物一段時間。

⑤能用合適的科學詞彙進行簡單的表達。

⑥能按自己的標準給動物分類。

(3)科學態度目標

①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常見的動物表現出探究興趣。

②對動物的特徵和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④養成參與、表達和傾聽的良好習慣。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瞭解動物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密切關係。

②瞭解動物是地球家園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認識到保護動物的重要性。

四、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學習興趣對於科學學習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型別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臺,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五、教學設計

周次教學內容備註

1始業課:科學家這樣做

2-1-1發現物體的特徵

3-1-2誰輕誰重

4-1-3認識物體的形狀

5-1-4給物體分類

6-1-5觀察一瓶水

7-機動

8-1-6它們去哪裡了

9-1-7認識一袋空氣

10科學閱讀

11-12-1我們知道的動物

12-2-2我們知道的動物

13-2-3觀察一種動物

14-2-4給動物建個家

15-2-5觀察魚

16-2-6給動物分類

17科學閱讀2

18期末考查

注:以上教學安排僅為參考,實施中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調整。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9

一、教材分析:

《科學》一年級上冊由《我們都是科學家》、《我眼裡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它們是什麼做的》、和《提出問題》五個單元組成、

本冊教材以觀察活動為基本結構和呈現方式,重視構建良好的活動結構,而且貼近兒童生活,適應學習主體的發展需求、

在科學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覆蓋了三大領域:《我眼裡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地球與宇宙、《它們是什麼做的》——物質世界、

在科學探究方面,考慮倒一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還不可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出於科學探究始於提出問題、細緻觀察的特點,教材將著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提問能力、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全冊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儘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物件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發展、教材綜合性地考慮了科學探究方面諸多能力的培養、為了發展學生的科學判斷能力,教材還充分體現了對觀察記錄的重視、全冊教材自始自終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

教材在活動設計中,力圖從對待科學、對待自然、對待科學學習、對待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等多方面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並能選擇自己探究的問題、

2、能以親身經歷來理解科學,並與科學家的經歷做對比,找出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進一步明確科學是什麼,體會做科學的滿足感、

3、通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使學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體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兩類,知道生物有能夠繁殖、長大、呼吸、吃東西、運動等幾個基本特徵、

4、過對植物的觀察、分類,引導學生認識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瞭解植物的多樣性,知道植物作為有生命物體所具有的基本特徵;通過對兩個不同類動物的觀察以及對它們之間的比較,認識動物的一般特徵、

5、通過對人的觀察,與植物、動物進行比較,找出不同和相同之處,從而進一步理解生物的特徵,完成現階段對“生物”這一大概念的認識、並以活動經歷和體驗的形式進行愛護動植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6、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並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7、能從多角度認識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義;能夠用多種方法證明物體中含有水、

8、能夠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簡單的器材,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關水的資料,進一步認識水的基本物理性質,並能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有資訊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思考,得出結論,發現和提出關於水的相關問題,並能夠用多種方法(語言文字元號等)將用過觀察所發現的現象表述出來、

9、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展學生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慾望、

10、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多種方法認識一些常見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人造之分、

11、通過對身邊常見的紙的觀察研究,能不斷髮現和提出關於紙的相關研究問題、經歷對一張紙的外部特徵進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觀察描述的活動過程、能用對比試驗的方法觀察比較紙的效能,初步感知物體的效能與用途之間的相互關係、瞭解古代的造紙技術和現代的造紙工藝,通過簡單的造紙活動,體驗紙張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節約紙張、

1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的工具,認識一些常見的紡織材料,並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知道它們的區別、特點和用途、

13、瞭解常見金屬的,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金屬進行分類、

14、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工具對塑料進行研究,知道塑料有很多優點,但也有缺點、

15、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樂於試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關心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正確使用材料,注意安全與健康,養成節約材料的好習慣、

16、能針對某一特定的觀察、設計情景,提出問題;知道問題可以有多種來源,愛提問題是一種好品質、能嘗試把不能通過觀察、調查、實驗找到答案的問題轉變成可能;並能根據有價值的科學問題標準提升自己能夠探究的問題、

三、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應用新課程理念,用好《大綱》、《教材》、《教師用書》三本書;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0

一、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我所任教的五一班,學生為名。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並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

2、已有知識、經驗: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學生的科學常識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科學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第五冊。全冊教材包括了“我們的地球”主要使學生知道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科學發展史)以及對地球儀、地圖的主要標識和功用等。

“光與色彩”主要使學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光是有顏色的;日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以及有關眼睛的構造及保健方面的知識。“電和磁”本單元主要使學生知道電是生產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認識完整的'電路組成;會組裝一個簡單電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掌握安全用電的常識;認識磁鐵的性質;知道電能產生磁性;會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瞭解電磁鐵的應用等。“呼吸和血液迴圈”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過程及常見呼吸疾病的產生和預防的初淺知識;瞭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增強健康及保護的意識。“解釋與模型”和“自由研究”6個單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三、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四、教學目標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五、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5、由於班級人數多,教學中要指導學生互幫互學,形成良好的班風。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1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11人,經過學前教育的科學學習,基本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絡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五個單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巨集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絡,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待科學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睦相處,真愛生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觀察與探究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的祕密,初步瞭解地球內部的結構特徵。

2、探究聲音產生的祕密,知道聲音傳播的途徑和方式,認識噪音的來源和危害。

3、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初步發現星空變化的規律,讓學生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4、能判斷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能按材料對物體分類,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如導電、溶解、傳熱、沉浮等)能將材料的特徵和用途想聯絡起來,區分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知道溫度的改變可以使物體的形態發生改變,知道水的冰點和沸點,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三)能力培養

1.養成善於觀察,善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尊重證據,願意合作和交流。

2.培養學生分析、採集和整理資訊的能力。比如: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並做記錄。

4.培養學生能制定計劃,對自己的探究活動設計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將探究結果和假設相比較。

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和評議,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2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國小生雖然年齡小,但是好奇心強,學習積極性高,擁有活躍的思維並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

根據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徵,此階段的課程內容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絡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並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交流和主動創新意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四個單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巨集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絡,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待科學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睦相處,真愛生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觀察與探究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的祕密,初步瞭解地球內部的結構特徵。

2、探究聲音產生的祕密,知道聲音傳播的'途徑和方式,認識噪音的來源和危害。

3、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初步發現星空變化的規律,讓學生參與中長

期科學探究活動,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4、能判斷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能按材料對物體分類,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如導電、溶解、傳熱、沉浮等)能將材料的特徵和用途想聯絡起來,區分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知道溫度的改變可以使物體的形態發生改變,知道水的冰點和沸點,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三)能力培養

1、養成善於觀察,善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尊重證據,願意合作和交流。

2、培養學生分析、採集和整理資訊的能力。比如: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並做記錄。

4、培養學生能制定計劃,對自己的探究活動設計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將探究結果和假設相比較。

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和評議,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四、教學措施

1、多種形式培養興趣,生動活潑發掘潛能。充分挖掘學科課程的科技含量,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結合學生特點適當補充一些科普新知識和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激發學生的興趣。

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教師講授、指導少而精,儘量讓學生多練、多動,多給學生時間以發揮創作空間。

3、採取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呈現一個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4、對學生學習中的表現進行及時而且積極的評價,激勵新的創新火花的迸發。

5、教學內容、方法應以學生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的作內容形式上的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3

一、指導思想:

以郊區科學課堂教學模式《學案導學——-自主探究》為指導思想,根據學校的發展大計和教科研的工作要點,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育人第一”的教育宗旨。同時結合科學課程標準,深刻領會教書育人的精神,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勇於探索、創造性的開展科學教學工作,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從而使我校的科學教學有進一步的突破。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經歷真正的科學觀察活動的過程和體驗;初步體會到科學觀察需要細緻,講求方法;並在一系列的觀察描述活動中獲得自信。

2、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調查活動;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

3、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活動過程,經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觀察內容的過程;經歷解決觀察活動中的問題,嘗試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程。

4、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

5、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6、能查閱資料,瞭解有關的問題。

7、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展學生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

三、教學措施:

為了較好完成本學期的教學目標,針對我們學校學生在上學期期末考試中科學學科存在的實際情況,結合學校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突破教材難點,解決重點,結合現在三四年級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措施:

(一)教學工作方面:

1、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讓學生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認真鑽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

4、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課堂常規有序:課本、筆記本準備好擺放在書桌上,鈴停準時上(下)課,互不侵佔時間。

7、課堂中隨時提問評價給分:加分內容(發言、傾聽、猜想、敢於提出不同意見、合理的建議、創新的設計等),進行及時評價反饋,讓學生即時掌握自己的平時情況。

8、實驗實行評分考核:為了使每位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實行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輪流制,實驗記錄考核制。

9、要求學生平時多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並且能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個或幾個生活問題,真正實現科學的生活化。

10、實行課課內容當堂理解掌握,下節課提問打分制度,單元一練一測驗的模式,課堂作業,及時批改,讓學生養成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而且作業也實施評定。

(二)教師成長方面:

1、認真參加各種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課程培訓活動,促使自己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課程意識和課程實施水平,為新課程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2、認真參加《科學》課程標準、新教材的學習和培訓活動,明確科學學科課程改革的方向;經常進行科學研究,攻克難關,提高課程理解能力;

(三)科學特色活動

1、科學幻想畫:

活動目的:

為進一步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以及大膽想象、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培養孩子成為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熱愛家鄉,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

活動內容:

低年級學生可以全員參與,創作出與科學有關的敢於大膽創新,有意義的畫作。優秀作品頒發獲獎證書。

2、明天小小科學家:

活動目的:

為了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養成善於觀察,敢於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科學發明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旁,是鮮活的,並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發明創造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內容

學生可以利用身邊的物品,自己設計創作,進行科學小發明。內容體裁不限,優秀作品會在全校進行展出。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4

一、學生知識現狀的分析

本班學生共有67人,在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數學學習後,具有一定的觀察、比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積累了一些較淺顯的生活經驗,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識和較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由於學生年齡小,好說好動,精力難以集中,思維跳躍性大,課堂常規較差,尤其是傾聽的習慣和隨便插嘴的習慣。因此,本學期要立足於端正學習態度,提高積極性,抓好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簡析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位置,20以內退位減法,圖形的拼組,100以內數的認識,認識人民幣,10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一),認識時間,找規律,統計,數學實踐活動。教材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內容的展開儘量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數與計算的教學重視發展學生的數感,體現演算法多樣化;提供關於物體空間關係的更豐富的內容和素材,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注意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認識100以內的數及加減法的計算,培養學生的數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使學生經歷和體驗學習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統計意識,學會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3、養成良好的觀察、書寫、思考、傾聽、提問等學習習慣。

四、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能夠熟練掌握100以內數,會讀寫100以內數。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順序和大小,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並會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

2、熟練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會計算100以內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會用加、減法計算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認識人民幣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愛護人民幣。

5、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知道珍惜時間。

6、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7、會探索給定圖形或數的排列中的簡單規律,初步形成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五、教學措施

1、結合具體情境,運用小棒、圖片等教(學)具進行直觀教學,並充分利用電教媒體。

2、主動與每個學生交談,瞭解每個學生的情況。教學中,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良好的行為,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3、提出具體的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傾聽習慣、交流習慣。加強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

4、聯絡生活實際和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通過學習喜聞樂見的遊戲、童話、故事、卡通等形式,創設活動情境。

5、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絡,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5

一、學生分析

1、通過一個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對《科學》這門課已經有所瞭解,知道科學課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這是令他們喜愛的。但是他們卻常常不能自覺作好課前準備。

2、雖然經過一個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但是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有待提高,學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內在,難以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

3、對實驗感興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4、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缺乏對科學學科重要性的認識。

5、大部分學生的都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而且喜歡科學,愛動腦、愛動手。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平時的學習習慣較差,以往的基礎知識不是很紮實,再加自己不嚴格要求,所以教師平時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從知識覆蓋面年,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科學三大領域,各領域的知識或以綜合主題單元的形式,或以獨立單元的形式呈現,前者如《冷和熱》單元,後者如《奇妙的聲音王國》單元。從探究技能的覆蓋面看,既覆蓋了單項的初級過程技能,又出現了綜合過程技能中的“假設與蒐集證據”。老師們可以對照教材所設計的活動,考查諸活動中提供的探究技能訓練內容,進行相應指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覆蓋面也很寬泛,覆蓋了“對待科學”,“對待自然”,“對待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等方面的內容。

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涉及的核心概念有4個——空氣的性質、空氣流動的規律、空氣對運動物體的影響和對生命的影響。這個單元的學習中,學生的動手機會比較多,他們對好多都會感到驚奇、感到有趣,教師要抓住好學生的興奮點進行教學。第二單元《冷和熱》。這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包括的核心概念有熱傳遞的方式、物體吸熱散熱效能、物質三態的變化及其變化條件、熱脹冷縮、霧雨露霜的成因及蒸發、凝結等。這個單元探究的問題比較多,且探究的要求比較高,教師要讓孩子先學會訂計劃,學會與他人合作,講究操作的嚴密性。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王國》,包含的核心概念有聲音來源於物體的振動,聲音能穿過許多物質,耳朵聽聲的機理,聲音的音色、音強和音調,樂音和噪音等。

這一單元與原先的自然課本里有好多相似,但也進行了相應的修改,注重了活動性和趣味性。第四單元《食物與消化》包括的核心概念有:食物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作用。食物金字塔——營養搭配、消化器官的認識及食品安全的知識。教學時要從價值觀上入手,讓學生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要讓孩子們意識到吃得合理、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第五單元《假設與蒐集證據》,是專門的探究技能練習單元。本冊教材前面的諸單元大量滲透了“假設與蒐集證據”的活動,本單元是對這一過程技能的昇華和提煉。

三、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的技能目標,主要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兩個方面。

本冊教材的情感目標:是激發學生學習現代科技知識的興趣,培養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行為習慣。

1、要求學生能夠自己想出辦法增進對研究物件的瞭解。

2、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並選擇適當的詞彙、資料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

3、要求學生不僅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四、教學重點

激發學生學習現代科技知識的興趣,培養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行為習慣。

教學難點

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並選擇適當的詞彙、資料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

五、教學措施

1.用教材教前必先教好教材

通過一年的科學教學,好多教師認為會教了,科學就是那麼回事情,於是出現了一些對“用教教材”的誤解。他們有的任意的增刪教材,或不用教材,或放大教材,認為這樣就是“用教材教”。其實不然。“用教材教”是一種思想,在“用教材教”前必先教好教材。對於我們在用教材教的時候考慮到的一些問題,編教材的專家們他們都會有所考慮,有的比我們考慮的還要全面,還要具體。所以我們在拿到教材時必先領會他們的思想,他們所要表現的意圖。只有把握了這一點,也只有先教好教材,我們才會真正的去實現用教材教。

2.注重孩子們的預測

猜想、預測是做科學的第一步,它反應了孩子們某一問題的看法,反應了孩子們的已有知識經驗。課堂上我們應該給孩子這樣預測的機會,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猜想,在沒有得到證據前不要對孩子的猜測妄加評論。而且還要關注預測背後的深層內涵,即孩子們為什麼會這麼想。接下來我們要對這些猜想加以分析處理,組織學生去找證據。

3.注重證據的合理性和可重複驗證性

本冊探究的綜合技能的著力點就是“假設與蒐集證據”,所以在找證據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們注意證據的合理性,即我找的證據能不能支援我的假設。如果不能則要讓孩子們學會思考,是我找的證據不對,還是我的一開始的假設就有問題,學會反思,然後要再實踐。其次,要注意證據的可重複驗證性,即我找的證據是能夠經得起多次驗證的,並不是偶然的。證據還要充分,有時還需多找一些,這樣更合理一些。

4.講究評價的策略

評價一直是我們做得比較薄弱的環節。學生評價時要做到公平、公正。可以採用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的形式,在每一節課上有我們的評價,這學期尤其將單元評價單獨列了出來(見教學進度表),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後面的評價表,自己還要做一些評價表。要讓孩子感覺到評價也是一件樂事,這不得不讓我們對評價的方式作一些深入地思考。可以採用心情曲線、填合作餅圖、專案標星的方法,不僅關注做了沒有,更關心做得怎麼樣,與同學的合作,自己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提升等等。

六、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備註

1空氣佔據空間嗎9月1日開學

2空氣是會流動的嗎空氣影響物體的運動

3空氣也是生命之源單元評價

4熱水變涼熱往哪裡傳

5熱往哪裡傳

6國慶節放假

7吸熱和散熱

8冷和熱對物體的影響水的變化

9水的變化單元評價

10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是通過什麼傳播的

11我們怎樣聽到聲音聲音的大小和高低期中測試

12快樂的小樂隊單元評價

13我們吃什麼怎樣搭配食物

14食物的消化

15我們的食物安全嗎

16單元評價

17假設蒐集證據

18小小紙飛機元旦放假

19彙報自由研究

20彙報自由研究

21整理檔案袋

22期末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