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囫圇吞棗》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囫圇吞棗》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囫圇吞棗》教學反思

《囫圇吞棗》教學反思1

《囫圇吞棗》是冀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們來說,這篇課文較長,生字也較多。讀起來可以說是有難度的。為了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前一天留了預習的作業,要求學生晚上把課文讀5遍以上,讀通順。把不懂的字詞畫下來,查字典弄明白。我想,如果學生按著預習要求認真的去做,第二天的課講得也會順利多了。

課上,我先板書了課題,因為已經佈置了預習的任務,所以,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囫圇是什麼意思?課題為什麼叫“囫圇吞棗”?我認為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孩子們卻給了我一個啼笑皆非的答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孩子們踴躍的舉手,叫起來一個後,大聲的回答說:“因為課文裡有一個年輕人叫囫圇,他吃的棗,所以叫‘囫圇吞棗’!我問:“他這樣回答對嗎?”孩子們齊聲說:“對!”

真是讓我哭笑不得,這就是回家預習的結果?是沒把作業當回事兒?

我說:“下面,你們認真的讀一遍課文,告訴老師課文中哪裡寫著年輕人的名字叫囫圇。”孩子們大聲的讀起來,讀完後,再問:“誰能告訴老師你是從哪句話看出年輕人的名字叫囫圇的?”王鑫偉站起來讀到:“吃棗只咽不嚼,這不成了囫圇吞棗了嘛!”原來如此,她們不是沒好好預習,而是理解上出了偏差,不明白囫圇是什麼意思,就把它當成了人的名字。

我說:“先不管這個答案對不對,拿出字典來,大家查一下囫圇是什麼意思。”同學們查完後大聲說:“是完整的,整個的意思。”再問:“它是人的名字嗎?”孩子們一起回答:“不是!”接著問:“根據它的意思想一下囫圇吞棗應該是什麼意思?”孩子們答:“是整個的把棗吞下去。”我再接著說:“那好,大家再仔細讀一遍課文,想想這個故事到底說了一件什麼事兒?”孩子們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

看來,孩子們的想法和我們的想法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他們的思維方式有時很簡單,有時很獨特,在引導他們理解知識時,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思想為主導,要多想一想,孩子們會怎麼想,多問一問,他們在想什麼,根據他們的理解程度再去解決問題,這樣,我們的勁兒才能使在刀刃上。

《囫圇吞棗》教學反思2

《囫圇吞棗》這課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們來說,這篇課文較長,生字也較多。讀起來可以說是有難度的,所以我採用了課前預習的方式,要求學生晚上把課文讀5遍,讀通順。把不懂的字詞畫下來,查字典弄明白。不僅讓孩子們學會預習的方法,更讓學生們體會到預習的作用,進而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所以這節課一開始,我以開火車、抽查讀難句子、單獨讀詞的形式檢查了預習效果,可以說,是非常不錯的。接下來我用脾胃肚三個字來和孩子們交流總結出用偏旁識字的方法,因為這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應該掌握的重點知識。選它們3個字,是因為他們不象其他字那麼容易被人理解,月怎麼和人體部位有關了呢?所以用到了漢字的演變,更形象的告訴學生他們的聯絡。也讓他們對漢字更有興趣。接下來是到這節課的主體部分。這個成語故事講了一位年輕人到別人家去做客,由於不思考,不分析主人的話而作出決定,讓別人笑話的事。可這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起來也是有難度的.。所以我就以一個很表面的問題來引入,你認為這個年輕人是怎樣的人?讓孩子們用默讀的方法來邊讀邊想。默讀,在和學生們交流時,孩子們都知道就是不出聲的讀,我設計這個環節也是為了讓孩子們知道,默讀是應該做到邊讀邊思考的。找出來之後再在小組裡交流。我的本意是想在孩子們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可難就難在理解上。年輕人貪吃、不懂禮貌,很容易理解,孩子們在讀二話沒說,一連吃了好幾個時就跟一開始不一樣了。而這節課的重難點就在年輕人和主人的對話上,可一般孩子抓不住這,我設計的本來是你還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有孩子基本能說到他不動腦筋,從哪看出來的,再來討論他聽懂主人的話了嗎?沒想到今天有個小男孩站起來就說:“他是一個聽話的人。”我覺得這是一個契機,馬上反問別人,他聽了話了嗎?有幾個孩子先是思考著搖了搖頭,我順勢讓孩子們來讀讀主人的話,想想主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以此分析來突破重難點。我也不知道這樣做是否可以,不過孩子們最後理解到了這個年輕人的問題就出在他不思考、分析主人的話,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就是我感覺孩子們在這節課上讀的還是不夠,可這樣不太好理解的課文要是不分析,孩子們就不明白,如果理解了再讀,勢必時間不夠,因為1節課就40分鐘,所以,我設計了讓孩子們改編課本劇表演的作業,以期達到孩子們對文章更加內化的效果。也彌補一下課堂上讀的少的缺失。這就是我對這節課的一點反思,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領導、老師給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