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擺的研究》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1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自己製作的擺,測量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觀察、思考推測出影響擺擺動的因素,做出自己的假設。並能根據假設設計實驗。

2、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擺的快慢與什麼有關係,知道對比實驗中的定變數關係,讓學生經歷一個觀察現象——推理判斷——制訂方案——論證計劃的可行性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實驗能力。

3、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到與人合作共同完成實驗任務和探究擺的規律的樂趣。

教學重點:

能夠根據自己製作的擺,推測影響擺擺動次數的因素。經歷一個觀察現象—推理判斷—制訂方案—論證計劃的可行性的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

通過小組合作,嘗試自行設計對比實驗,研究出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擺角的大小無關,只與擺線的長度有關。初步學會分析和推理對比試驗中的定變數關係,並學會設計控制一個變數的實驗。

教具準備:

鐵架臺、線繩、曲別針、小螺帽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出示一個簡易擺。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你看到過類似的裝置嗎?

(擺鐘,鞦韆,吊環……)

師:在科學上,我們將這個簡易的裝置叫做“擺”,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擺。(板書:擺的研究)。

師:同學們能給它們取個名字嗎?這根線叫什麼?下面的重物叫什麼?

這根線在科學上我們稱它為擺線,下面懸掛的重物我們稱它為擺錘。

你們想不想做這樣一個擺呢?請材料員拿出材料,開始吧!

2.學生做擺。

(師邊巡視邊指導學生製作)

3.數擺。

師:同學們,做完了嗎?那我們怎樣來數擺擺動的次數呢?哪個同學上來示範一下。

(一生上臺示範,大家觀察。)

師:我們在數的時候,手拿著擺錘,擺線要拉直,實驗時,將手輕輕一放,不要用力去推,擺出去,再回來,這樣往返一次,我們叫做擺動一次,數1。

教師示範,將擺錘輕輕放下,口中倒計時:3、2、1,放——停,一共擺動了幾次?

教師再示範,在擺錘還沒有返回的時候喊“停”,要求學生弄清:如果沒有擺回來,就不能算一次。

二.展開:

1.數自己做的擺在10秒鐘內擺動的次數。

師:同學們,會數了吧!那讓我們一起來數數你們的擺在10秒鐘內擺動了多少次?

在數之前,你們有什麼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學生提出數擺注意點)

師:是啊!在數擺之前,周老師也有一個友情提醒:(小黑板出示要求)

(1)合理分工:1人掌握擺錘,1人看時間,1人數數,1人記錄。

(2)實驗一次記錄一次。反覆實驗三次。

(3)實驗後共同分析,選擇好我們的資料。

2.彙報,教師板書。

3.這些資料都是我們的擺在10秒鐘內擺動的次數。看到這些資料,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在相同的時間內,為什麼擺的次數會不一樣?——這是最主要的)

4.是啊!都是10秒,擺的次數有多有少,這說明擺的快慢不同。你猜測為什麼都是10秒,擺的快慢會不一樣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有重點的板書:擺錘的重量擺線的長短擺角的大小)

(擺角的大國小生可能不會說明白,但應該可以說出這個意思,例如學生說出擺的幅度師就概括揭示:在科學上,我們稱這個為擺角。)

三.加深:

1.制定實驗方案。

師:同學們,我們猜測擺的.快慢跟這些因素有關,事實真如你們猜測的那樣嗎?我們還得用什麼方法來證明?

師:現在請小組討論一下,怎樣來做這個實驗呢?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我們的假設是什麼?我們的猜想是什麼?不變的條件和可變的條件有是什麼?

請記錄員拿出記錄單,小組討論,並填寫完整記錄表中的有關資料。

2.討論實驗方案。

師:好了,那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大家的實驗方案。

學生彙報。

師:其他同學有什麼意見或建議嗎?

在學生的彙報過程中,注意傾聽學生的實驗方法,操作方法的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實驗結果。

特別是在當學生說到擺線的時候,要讓學生明白,為了讓實驗的結果更明顯,在選擇兩次擺線的長度時候,要相差大一些,不要太接近。

3.學生實驗。

師:下面就要開始實驗了,你有什麼要提醒大家的嗎?

4.實驗彙報。

師:實驗完成了,我們要照例開一個實驗的報告會。

請各小組的報告員將你們的實驗結果告訴給我們。

學生彙報結果。

彙報的重點:你們是怎麼做的?發現了什麼?跟你們實驗前的猜測一樣嗎?你們的結論是什麼?

如果實驗中有一些特殊的情況,那得讓學生上臺展示一下,共同來找找出錯的原因在哪兒?

擺線的長短彙報時,還應再引導學生得出:擺線越長,擺就越慢;擺線越短,擺就越快。

5.實驗小結。

師:通過我們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了擺的快慢與擺角的大小、擺錘的輕重都是無關的,只跟擺線的長短有關。

四.拓展:

1.再做擺。

師:同學們,通過研究,我們知道擺的快慢只跟擺線的長短有關係,如果周老師要求你做一個在10秒鐘內擺動10次的擺,你會嗎?趕快試試吧!

學生做擺,除錯。

2.學生展示。

師:大家都好了。請將我們的擺全部放到桌子上,請各小組的材料員拿擺錘,周老師為你們計時,一起來數數。

一起數擺。

師:成功了嗎?請成功的小組舉手告訴大家。

師對成功的一些小組:請問,你們現在的心情如何?

師:非常好。記錄資料是非常科學的方法,有了資料,就更有說服力了。

五.總結:

師:同學們,通過了剛才這麼長時間的研究,能告訴大家,你有什麼收穫嗎?

(我知道了擺錘、擺角和擺線,我還知道了擺的快慢與擺角的大小、擺錘的重量無關,只與擺線的長短有關。還有,擺線越長,擺速越慢,擺線越短,擺速越快。)

附板書:

擺的研究

擺錘

無關

擺 擺角

越長越慢

擺線 有關

越短越快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2

本課以用擺做實驗為主要內容,是一個典型的探究不同因素的對比實驗。結合單元目標和教參,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科學概念:

1、通過用擺做實驗,說出擺快慢與擺幅的大小、擺錘的輕重無關、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上節課觀察鐘擺和我們的擺的對比,推測多種可能影響擺的擺動快慢的因素。

2、結合控制變數和對照實驗的方法,進行改變擺錘重量、擺繩長短對擺的快慢是否產生影響的實驗研究,並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記錄每個實驗資料的重複測量結果,初步意識到精確測量結果的得到是需要反覆測量的。

2.通過觀察相同繩長不同長度擺錘的擺運動的快慢,認識到在實驗中細心觀察發現新的問題很重要,並且對新的問題有繼續研究的慾望。

本課重點是:

自主進行改變擺的擺錘重量和擺繩長短對擺的快慢是否產生影響的實驗研究,並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說出擺的擺動快慢與擺幅的大小和擺錘的輕重無關、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本課難點:

結合控制變數和對照實驗的方法,自主進行改變擺的擺錘、擺的擺長對擺的快慢是否產生影響的實驗研究,並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教學反思:

本課的亮點在於對實驗測量方法的改變和資料的處理。

教材安排測量擺在15s內擺動次數,同時存在15s計時和半次怎麼數兩個問題,而且計時同學參與度不高。所以本課借鑑李子組蔡垸老師的教學反思,更改為測量擺擺動20次所用時間,這樣就誤差就集中於計時的誤差,是無法避免,並且對實驗結果影響較細微的,擺繩長短的實驗資料梯度也較為明顯。

另外對於資料的處理,因為實驗中的誤差是難以避免的,並且需要讓學生學會真實記錄,並且能在理解誤差的基礎上認識到我們的實驗結論。所以我借鑑了一篇文獻中提到的一個方法,也就是趨勢圖法,利用誤差對資料的影響具有隨機性,而變數引起的誤差具有規律性,通過趨勢圖的分析和對比來讓學生在接受誤差的基礎上得出正確結論。

本課也存在很多需要探討的地方

1.比如在組織教學時,怎樣處理擺幅大小這個點。

本來我的設想是把這個放到上一課,教材上本課第一幅圖已經暗示了學生可能已經通過上節課的實驗發現擺幅對擺的快慢影響不大,因為連續擺動的擺擺幅逐漸減小,但每十秒擺動次數相同,所以這裡是不是可以給學生講擺幅對擺的快慢的影響。

在劉老師的指導下我認識到:擺在連續擺動過程的擺幅和起始擺幅在學生認知中是存在區別的,如果略過反而是對學生疑問的忽視,並不妥當。

然後我就把這部分內容作為實驗分工與操作以及實驗資料分析的示例,讓學生在演示中理解實驗的基礎上,分組自主進行擺錘輕重和擺繩長短的實驗。這樣讓學生的得到了鍛鍊,對這個實驗的細節和要點也更清楚。

但可能是我個人原因,這部分要講的注意的細節和操作原理講解較為瑣碎,我總是覺得條理不是非常簡明清晰,而且用時較長,老師講解很囉嗦的感覺。

2.最後一個演示實驗的選材,最開始我用的是幾個用膠帶捆綁在一起的鉤碼,結果是可以做出來,但是由於鉤碼太重,很容易讓學生注意到它的重量,而且擺動過程中還會帶動鐵架臺晃動。然後我試了一下可塑橡皮,橡皮泥比較軟不太好勾,而且要做得比較長也有點重,最後在唐老師的提議下,我用了比較輕、好連在一起,又很有實驗效果對比的`積木。這個要感謝總是發現探索的唐老師對我的幫助。

當然還要感謝給我提了很多建議的我們的鄧校長和鳳凰國小的陳韻芝老師,我從上次集體視導到這次合格課,我的提升也離不開我們最認真最可愛的周更營的老師們,是周老師分享了用圖片和視訊演示方法,茶小何老師提出了真實對話,關注實驗資料真實記錄,還有提前劇透給我這節課很多要點的蔡垸老師,還有許許多多細節方面來自大家的教學反思,可以說我們雖然沒有見面,但是神交已久,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跟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也要多跟小夥伴們交流。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要感謝搭建周更營的劉姝教研員,我會努力達到劉老師想要的效果。

哈哈哈,為什麼教學反思到最後說得像獲獎感言,總之我覺得我還是有進步,但是進步還要感謝大家,而且我的提升量對比周更營老師們的乾貨分享量還是讓我有些羞愧,我以後還會繼續努力寫囉嗦的教學反思。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3

上完《擺的研究》這一課後,我的感悟是:教學一定要貼近實際,聯絡生活,走進學生,才能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擺的研究》是一堂典型的科學實驗探究課,我引導同學們從生活中觀察到的擺鐘出發,發現問題,擺的快慢與什麼有關?開闊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大膽猜想,推測出儘可能多的可能有關的因素,一一板書。接著,暗示學生,生活中的每一個推測,必須通過多次實驗驗證,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科學素養的形成有意薰陶,那我們針對其中的一個推測,設計出什麼樣的實驗來驗證呢?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滲透其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思維清晰的自主設計實驗,並及時的要學生說出實驗中要注意的地方,我及時鼓勵,及時肯定,我越引導,學生說得越細緻,越到位,為順利完成實驗打下基礎。然後,水到渠成的是學生開始動手實驗。實驗完後,再引導學生分析資料,得出結論,也引導學生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對於有誤差處,我還抽出時間讓學生再次實驗,直到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科學的嚴謹性,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嚴謹性。最後運用得出的實驗結論再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生活中擺鐘走得太快或太慢,我們應該怎樣來調節擺繩的長短,使得擺鐘走得準確呢?

不足之處,因為有一個細節,事先對學生的實際操作情況沒了解到位,引導時沒發現,使得實驗中產生了一些小誤差,那就是有一部分同學做擺時繩子不會打活結,打得不規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測量擺的快慢的準確性。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4

有人說,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句話似乎可以給不太理想的課後反思提供些慰藉。我則不喜歡,如果不好,就應該勇於面對,只有敢於面對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改進和提高。試講中發現了一些問題,研討之後找到了解決的有效手段,效果明顯地增強了,所以我感到很欣慰。再教設計的過程中感受是很深的,本來不覺得這樣的課會有什麼深度與難度,鑽研之中卻發現恰恰相反,本課的難度的確不小。首先,三維目標的實現必須體現在探究過程之中,讓目標自然地實現其實並不容易;其次,與實驗相關的許多細節都要有鮮明有效的處理措施,而這些措施的策劃與選擇卻很需要我們的創造力,一個精巧構思的形成往往是在絞盡腦汁、輾轉反側、反覆修改之後;再次,知識本身的內在邏輯聯絡常常是教學流程的設計依據,發現這種聯絡就需要教者對它有獨特透徹的理解,做到這一點也不像閒庭信步那樣容易;最後,字斟句酌、推敲教學語言,使之規範、恰當、精煉、生動,緊扣學生的心絃也很難做到。另外,我自身素質的提高仍然是當務之急。特別是對過渡語的設計能力太低,很久也想不出來一個比較恰當的“語言連結”在這方面不僅需要今後加強學習和交流,還需要對科學課的內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下面說一下我對本課教材設計意圖的理解以及處理方法上的得與失:本課是在《機械擺鐘》一課剛剛學習了擺的等時性(即“同一個擺擺動的快慢是一樣的”)之後的進一步拓展,旨在引導學生探究——不同的擺,擺動的快慢一樣嗎?什麼條件決定了擺的`快慢呢?怎樣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探究過程中懂得反覆實驗的意義同時明確對實驗資料及誤差的正確處理方法,從而實現讓學生自行發現問題、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P61在本課最後,設計了擺繩長短相同、擺錘的長短明顯不同的兩個擺的對比實驗,其意圖在於引導學生認識到擺錘的重心高低也會影響到擺動的快慢,其實質是增加了擺長,而擺長的概念在學生的頭腦中並沒有建立起來,這就離不開教師的清晰講解了。因此,我在處理這個環節的時候,不僅想辦法讓學生意識到重心的改變可以影響到擺動的快慢,同時也要讓他們明白:擺的快慢在本質上是擺長決定的。為此,我設計了版畫示意圖以及一個文字不等式來直觀簡潔地說明解釋,我的預設是要把這個實驗同“擺錘的輕重對擺的快慢的影響的實驗”聯絡起來,相互照應,相互印證,可是由於時間倉促,忙亂之中把之一美好構想給忘記了,這不能說不是個遺憾。也是本課收束得不夠透徹的主要原因。總之,教學目標達成了,重點也突出了,難點突破的不夠徹底。這是我對這節課的自我評價。

板書設計的第三次改進方案:

結語設計:從演示實驗來看,擺動的快慢與擺錘的長短有關,擺錘越短,擺動越快。這是我們的直觀感覺,下一節課,我們將設計實驗,用資料來探究這個結論究竟對不對,大家感興趣嗎?請你準備實驗材料:寬1cm長10cm20cm30cm的木條各一根,磁鐵一對,秒錶一塊。請同學們課前預習和嘗試,以便下一節課上彙報。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並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感覺是會出錯的,深刻理解重複精確實驗的價值 ;感受探究單擺的快樂。

【教學重點】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並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教學難點】對真正擺長的認識與理解

【教學準備】統一使用秒錶計時(教師)(小組)、鐵架臺、長中短棉線各一、3個鉤碼、一長一短兩個鐵管,分別在中間及一端用等長的擺線懸掛、一組不同的'擺(演示匯入用)等硬紙板20cm、30cm各一個以磁鐵當作擺錘,(延伸演示用)。 為可能的生成而準備:圓柱形塑料盒子內可裝兩個鉤碼,蓋上帶掛鉤或鐵圈。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我們知道擺具有等時性,那不同的擺自由擺動的快慢都一樣嗎?

2.師出示自制幾個單擺使他們逐個擺動起來,問:擺的快慢一樣嗎?你覺得與什麼有關呢?

3.揭題:擺的研究。(板書課題)

二、用擺做實驗:

1.推測:擺的快慢你覺得與什麼有關呢? (擺繩長度、擺錘大小等,如出現擺的幅度這個因素,可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實驗。)

2.討論: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要改變什麼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

3.學生分工負責計時、計數、記錄。

4.集體彙報。

5.小結:擺的快慢與繩長有關嗎?有怎樣的關係?

6.討論:改變擺錘重量的實驗:要改變什麼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

【注意:鉤碼的掛法,要按老師的演示去做】

7.學生分工負責計時、計數、記錄。

8.集體彙報。

9.小結:擺的快慢與擺錘輕重有關嗎?

過渡:通過以上兩個活動,我們能否回答如下問題:

(1)擺的快慢與繩長有關嗎?與擺錘的重量有關嗎?

(2)什麼樣的擺擺動得慢?什麼樣的擺擺動得快?

三、擺的快慢與什麼有關:

1.閱讀課本P61下面的插圖和文字。

2.讓學生進行推測。

3.師出示如圖的兩個擺,擺繩長度一樣,擺錘長度不一樣,演示實驗。

4.討論:你發現了什麼?你是怎麼想的?

5.師引導:擺的長度並不等同於擺繩的長度,真正的擺長是指擺角頂點(固定點)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6.小結: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

7.回顧我們所做的第二個實驗,你能解釋為什麼不把鉤碼這樣掛嗎?教師演示:鉤碼垂直掛接。

說說你的想法。

8.出示20、30cm的兩片硬紙片、大頭釘、兩塊磁石,組合成一個擺,並演示它的擺動,問你怎樣使它擺動加快?下節課,需要準備20、30cm的兩片硬紙片、大頭釘、兩塊磁石,我們將要製作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擺,運用本課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擺的研擺的快慢與什麼有關?擺動幅度大小對擺動快慢影響不大輕擺錘 擺動的快慢沒有改變長,擺動慢;

結論:擺的快慢與擺錘輕重無關;與擺繩長度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擺的長度 = 擺繩的長度,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6

繼上節課製作簡單的擺的學習,學生髮現了擺的等時性的特點,但是相同時間內不同的擺擺動次數是不一樣的,上節課學生觀察過自己的擺,可能會猜測擺的快慢與擺繩長短、擺錘重量、擺動幅度有關,這個課重點探究影響因素。

提出問題,學生對每個可能影響的`因素進行預測,並設計方案驗證,重點是學生對控制變數法學習和應用。每個小組的擺繩長度剛開始是隨機的設定的,在研究擺繩長度影響時,全班規定了按照10cm,20cm,30cm,保證擺動幅度和擺錘重量相同的前提下研究,得出的資料組內是有很明顯的規律的,學生能通過本組的資料得出結論:其他條件相同時,擺繩越長,擺動速度越慢,第一個實驗我重點引導了控制變數的設定,在分析資料之後,其他的影響因素交給學生自己小組設定變數,課堂反饋是很好的,整個操作環節基本是沒有難度的,學生能夠在掌握了控制變數實質的基礎上有自己的設計方案並正確實施,這也是課堂的重要目標之一。

五年級學生在設計實驗方案,表達自己觀點,以及描述實驗現象方面都沒有很大的問題,但是實驗結束後發現每個組之間的資料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於是我增加了引導學生分析原因環節,有學生會發現剛才實驗中擺繩沒有拉直、計時不嚴謹以及次數數錯等情況,我覺得這個環節也是極其重要的,讓學生理解誤差和錯誤之間的關係,為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需要避免錯誤的操作,但是誤差是無法避免的,只能是儘量減少。不僅這節課,其他實驗也是如此,為了保證實驗探究的效率,實驗的嚴謹性是很重要的,讓學生能夠養成這種實驗精神和習慣,也是科學課堂態度目標的培養方向。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7

本節課我從學生覺得新鮮、感興趣的觀察擺鐘入手,讓學生動手玩玩擺,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讓學生從玩擺中發現問題:為什麼相同時間裡擺動次數卻不一樣,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問題意識順應被激發,學生的思維很自然轉入對問題的假設上來;在深度討論中明確該實驗的研究方案,讓學生對實驗中的細節加以關注,體現動手之前先動腦的科學研究思路,嚴謹的科學態度的培養目標蘊涵其中。

在彙報交流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在探索擺長、擺錘重量和擺的'快慢有無關係的經歷中,有的小組成功了,也有的小組失敗了,他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卻和科學的結論有偏差甚至相反。但在此過程中,每一學生都獲得新知和體驗,這也正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和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在這裡,知識、能力、情感有機的交融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三維目標的達成。在課將告結束時,我問學生:現在你們有什麼想法?學生的回答意味深長:做實驗真不容易。我想我和在場的每一位學生都能深深體會到這“不容易”中所包含的意味。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8

今年,我參與了哈爾濱市國小科學“進取杯”課堂教學大賽,我執教的《擺的研究》一課獲獎。經過幾次教學實踐的磨礪,我對這節課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對科學課的教學有了新的考慮。這節課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花象。

在第一次試講時,我對這節課的結構作了如下佈置: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對“擺的快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進行猜想,學生討論後認為有許多因素可以影響擺的快慢,如擺錘的輕重、擺繩的長短等。接著將問題引到“擺的快慢是否與這些因素有關”這一問題上來。問題一提出,學生就七嘴八舌地發表了自身的看法(猜想):認為有關係的31人,認為沒有關係的26人。究竟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輕重、擺繩的長短有沒有關係,學生自然想到通過做實驗進行驗證。這個實驗對於五年級同學來說並不是特別難,學生根據自身的猜想,設計好了實驗方案,也提出了做這個實驗時的注意事項。在接下去長達18分鐘的時間裡學生分別做了兩個實驗,而後進行彙報交流。第一個實驗難度不是特別大,結論也明顯。但學生得出的實驗結果可不是這樣:全班9個組,實驗的資料標明有一個組在做擺的快慢與擺錘輕重無關的實驗時,測出的幾個資料都是不同的。先彙報的兩個小組說:“擺錘的輕重與擺擺動快慢無關。”因為他們測出的資料都是不變的,我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很滿意,褒揚了他們。當第七組同學用膽怯的聲音告訴大家,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輕重有關時,我隨口說出,你們的實驗可能出錯了。其他同學的疑慮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養學生實證意識的機會就這樣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試講結束了,但留給我的考慮卻更多了。

科學課的全面推開在我區已經有5年多了,而我們對科學課的認識到底到了什麼程度,科學究竟是什麼,簡單的猜測、合作、假設、實驗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科學嗎?這個問題多次在我心中質問著我。我認為科學最大的特點應該是以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尋求對世界的解釋,用實證的方法尋求對世界的認識,它是講求真憑實據,講求用證據說話的。科學對事實的尊重,對觀察的依賴,對結論的謹慎,對錯誤的勇於修正,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講給學生聽,他們就可以內化的,而必需在小朋友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親歷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去感悟,去體驗才幹達成的。

當證據與事實不相符合時,而我卻將結論告訴給學生的例子還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師也都會有同感。我想我們的實驗證據與我們所要得出的結論發生的矛盾,它並不可怕,因為我們都知道實驗中的誤差是無法防止,也不可能防止的,誤差是永遠存在的,最關鍵一點是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去面對誤差,去分析這些資料,僅僅簡單地告訴學生實驗的結果決不是我們所要的科學態度。

一、分析這些誤差發生的原因

既然誤差的得來是不可防止的,所以迴避它絕不是聰明的方法,如果一遇到學生的實驗資料與結論不相符合時,都由老師來告訴學生實驗的結論是這樣的,那麼科學探究還有意義和價值嗎?學生的科學素養還能提升嗎?在課後的研討中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作為一名科學老師在事先的備課環節中就應考慮到這點,學生還小,他們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學家那樣,通過幾次實驗操作就得出科學的結論,更何況科學家結論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勝利的。

當第七組同學說出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輕重有關這一結論時,我不應該簡單的告訴他們,你們的實驗出錯了,而應該組織全班同學討論:為什麼他們的結論與事實不相符合,可能會有哪些因素導致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輕重有關?比方說我們人為的因素,花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是否有差別……,假如能這樣理性地引導學生看待誤差,這樣學生的分析能力,對待問題的科學態度都將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尋找減小誤差發生的方法

既然誤差的發生是不可以防止的,在我們的'科學課中就應當積極面對,尋找為什麼會發生誤差,怎樣做才幹減小誤差。那麼如何來減小誤差的發生呢?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1.仔細檢查實驗裝置

誤差的發生有的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與實驗裝置的設定有關。因此在學生動手實驗之前,讓他們仔細檢查自身的實驗裝置是不是還存在著缺乏之處,需不需要改進。例如在做這個實驗時,假如實驗花稍微有些小毛病,就會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實驗花一定要精心選擇,把干擾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控制到最小。選擇擺線,我試過紗線、細棉線、尼龍線、滌綸線、繡線等等,都存在缺乏,最後才選擇略粗一點的棉線。對於擺錘,教材用大小螺絲帽表示輕重兩種不同重量的擺錘。其實當兩根擺線長短一樣綁上大小兩個螺絲帽後,實際上擺長就會發生變化,大螺絲帽的擺線要比小螺絲帽長。所以我將螺絲帽換成鐵墊圈,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誤差。

2.滲透重複檢驗的科學思想,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

科學家得出一個實驗結論並不是做一次或兩次實驗得出的,而是做了幾十次、幾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實驗資料分析才得出一個科學結論。因此,儘管課堂教學時間無法讓我們像科學家那樣反覆實驗,但我們也不能僅僅從一次實驗中就得出結論。

協助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個擺的探究活動勝利和失敗的關鍵,那麼,捨得花時間對實驗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討就成為極具價值的活動了。在研究實驗方案時,我問學生:“為了讓我們的研究更加科學,操作更加精確,實驗中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生:多做幾次實驗。師:為什麼你這樣認為? 生:一次可能有巧合。師:那你覺得做幾次比較合適?生:三次以上吧。師:行!我們每組爭取都做三次,實驗中有干擾的不算,假如還有時間,可以多做幾次。接著,我又提出一個問題:“假如三次實驗有三個資料,應該怎麼辦?”學生說可以取平均數。

通過對實驗中注意事項的研討,強調了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的科學思想。讓學生先明確每個實驗中一定要堅持相同和一定要堅持不同的因素是什麼,運用“控制變數”的方法來收集有效證據。尤其是引導學生對實驗操作細節加以關注:做三次以上就是重複做;求平均數是計數要求簡單性……,教師強調了丈量要客觀、精確,它將影響證據的可靠性,在教學中向學生充沛滲透了實證意識。

3.通過蒐集證據,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9

本節課中學生將就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進行討論與思考,並且用實驗去驗證學生自己的一些猜測。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在這一節課上,學生將實驗測量不同重量擺錘的擺在 15 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和不同長度擺繩在 15 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學生在對測量資料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會發現:影響擺的快慢主要是擺繩的長短。本節課的教學實際上就是:猜測——實驗驗證——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更正猜測的一個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

二、根據設計和實際教學情況,滿意的是:

1、激發興趣,巧妙匯入

學生一般對活動有興趣,利用這一規律。我巧妙利用盪鞦韆的圖片讓學生找尋生活中的像盪鞦韆一樣擺來擺去的現象,引起學生的求知慾。通過學生的回答以及老師收集的一些相關活動的圖片巧妙地匯入課題。使學生感覺很自然。

2、提出問題,大膽猜測

在教學活動中及時出示不同的擺,同時提出有關條件,讓學生大膽猜測結果。然後讓學生想辦法進行驗證。根據驗證的結果,及時提出問題: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讓學生又一次進行大膽的猜測,並讓學生想辦法進行驗證。一次又一次的猜測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

3、合作探究、求真釋疑

在實驗驗證的過程中,我讓每一個小組進行合理的分工。根據實驗的要求自主的進行探究活動,然後根據小組實驗的資料分小組討論整理實驗的結果,最後進行全班彙報。根據彙報的`結果同前面的猜測進行比較,讓學生自己體會到以前的猜測是對還是錯。體會科學是講求實事求是的。同時讓所有的同學都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悅。讓所有的同學從探究中獲得真知。這個過程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

4、適度拓展,昇華教材

最後,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適當進行拓展。讓學生從圖片中看到,擺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是相當廣泛的:農業上、工業上、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而且我們的人生中也包含著擺的哲理。從而使教材內容得以昇華。

三 . 精益求精,永無止境

通過這次賽課活動,我得到很多老師的指點,使我的這一節課越來越好。也使我從中學到不少的知識,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雖說這一節課使我自己覺得滿意了,但確實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如怎樣讓學生採用更簡潔的方法進行驗證;如何減少實驗中的誤差;如何讓所有學生更多的參與探究活動;如何變枯燥的科學實驗為有趣的探究活動等。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是第三單元第6課的內容,講授新知之前,先帶領學生回顧了上節課的知識點——擺的構成(擺線、擺錘等)和操作注意事項。為這節課的內容提供一個認知基礎。

接下來通過“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來提出研究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假設,學生推測影響擺的快慢可能與擺動的幅度有關、與擺錘的輕重有關、與擺繩的長短有關。讓小組談論,我們應該怎樣根據自己的假設去設計實驗呢?這才是鍛鍊學生科學思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時在這個實驗過程中,也隱含著學會控制變數的實驗操作方法。例如,如果要驗證擺的快慢與擺的幅度有關,我們在實驗中一定要保持哪兩個因素不變呢?引導學生去思考,因為只有改變一個因素,這樣實驗才更具有說服力。

根據控制實驗變數的方法,逐一進行實驗,最終學生很容易得出擺的快慢與擺繩的長短有關。最後,我又拿出擺繩長短一樣的兩個擺,結果擺的快慢又不一致,從而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引起擺長的概念。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不足的是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由於有時學生過於吵鬧,從而會影響到實驗的準確性。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11

本課主要進行的是兩個實驗:一個是擺錘的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另一個是擺繩的長短對擺快慢的影響。

在教師用書上,期望教師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起到一個從“扶、引、放”的教學思路。而在我看來,兩個實驗,要完成“扶、引、放”三個過程,課堂時間不夠,並且缺少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樂趣。因此,在今天這堂課中,我改變了原先的教學方法,採用學生自主的,有選擇的探究方式,老師只是整個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這樣的教學即可以避免由於研究內容過多而造成探究時間不夠,又可以讓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緻地探究。

科學研究是為了解釋生活中的科學現象,解決生活中的科學問題,指導學生科學生活。所以本課沒做好的是未設計生活化的場景,幫助學生遷移運用,感受科學與生活的關係。我打算在下課中,補充怎樣調節鞦韆速度的問題,讓學生將課堂知識進行生活化的分析運用。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12

一、取捨合理的教學內容

本節課中學生將就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進行討論與思考,並且去驗證學生自己的一些猜測。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在這一節課上,學生將測量不同重量擺錘的擺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和不同長度擺繩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學生在對測量資料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會發現:影響擺的快慢主要是擺繩的長短。但是,在課文的最後又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即:擺長也是影響擺的快慢的一個因素。所以說,本課的教學是讓學生從問題中來,又帶著問題離開。

修訂以後的《擺的研究》這一課,捨去了原教材中影響擺的快慢三個因素中擺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將這一內容移到了上一課完成,應該說這樣的教材更容易教學。因為,原先的教材,是將三個因素一起在一堂課裡研究,這樣時間難於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過,由於今天這堂課是公開課,這一課又是第二教時,所以我還是適當地引用了“擺幅大小”這一因素,但不作為研究的重點。

二、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

《擺的研究》這一課,主要進行的是兩個實驗,一個是擺錘的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另一個是擺繩的長短對擺快慢的`影響。在教師用書上,期望教師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起到一個從“扶、引、放”的教學思路。而在我看來,兩個實驗,要完成“扶、引、放”三個過程,很難。因此,我個人認為,這一課教師用書上的內容,至少是這一部的內容,仍舊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內,還沒有及時地更新。所以,在今天這堂課中,我改變了原先的教學方法,採用學生自主的,有選擇的探究方式,老師只是整個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這樣的教學即可以避免由於研究內容過多而造成探究時間不夠,又可以讓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緻地探究。

三、提供有結構的材料

材料的運用,主要就是對教具的運用。在課堂上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能夠使教學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確。在今天課堂上的第一個教學環節中,也就是讓學生測出15秒內各個擺擺動的次數時,我給學生提供了各個不同長短的擺,讓每組學生的擺在15秒內次數各不相同。這樣的安排,可以讓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什麼擺的次數會不一樣?”、“擺的快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更為順利地引入到了課文探究的主題。

第二個有結構的材料是,在學生進行探究擺的快慢的實驗中,大多數陣列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組我提供的是鉤碼。學生在探究擺錘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實驗中,讓鉤碼一個一個的掛起來,從而得出了與研究不同的結論。為什麼呢?引起學生的共鳴,為下一課的教學內容“擺錘長短的研究”做了鋪墊。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13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40分鐘內全神貫注是不可能的。如果好好發揮學生好動的天性,對於科學探究就有很大幫助。將“動”設定一個目標,並且能夠吸引到這個目標中。所以活動的設定要有足夠的吸引人的地方。我曾經看到一位數學老師在某班上課,我對那個班比較熟悉,自我表現力比較高,因此採用男女生比賽的形式。科學課上也可用一些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我們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誰發現更多,誰的誤差最小。

在擺的研究這一課中,特別是上組內公開課的那個班級,使我第一次見到學生做實驗的那份專注,第一次看到小組合作配合的很完美,就連平時很愛鬧的學生都在做自己在行的事情。可能有一些老師在,學生不敢鬧。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對擺的實驗比較喜歡,擺的'實驗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他們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而且在實驗過程中給予的自由時間多,大約是一半。但是在這個實驗中,對於學生的計時和數數有很大的要求。有些組會出現參差不齊的資料,可能的原因出在數數和計時。所以在前一課的教學中要特別強調這兩個方面。因此,我就認為有位老師將機械擺鐘突出了探究的過程是很適合的。他將擺鐘的擺動次數略去,而加強了擺的等時性的探究。在實驗之前,更是對學生進行了數數和計時的有效指導。這樣的教學,明顯是為下一課鋪好路。

在實驗過程中,擺不是聽話的小孩,往往會打圈,接著就碰到鐵架臺,學生就只得重來。因此就對學生的操作方面進行個別指導。在擺的研究過程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更加增強探究氛圍。同時,我覺得學生的彙報也是相當的精彩。專拎好資料是我的失誤,應該愛護每位學生的成果。世界多美呀教學反思牧場之國教學反思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14

一、課堂教學要依據學生實際水平有效處理教材

材料選擇:五年級學生在研究擺的快慢實驗中,對幾個變數實現精確控制具有相當的難度。如果實驗材料稍微有一些小毛病,就會直接影響到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實驗材料一定精心選擇,把干擾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控制到最小。在對擺線的選擇上,我曾試過很多:繩子太粗,摩擦力和阻力過大;用紗線和棉線不經擺,易斷;用尼龍線會伸縮,影響擺長還用了滌綸線、釣魚線、繡線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後採用工業用縫紉線,干擾因素影響最小。對於擺錘,教材推薦用大小螺帽表示輕重兩種不同重量的擺錘。其實當兩根擺線長短一樣綁上大小兩個螺帽後,實際長度就會發生變化,大螺帽的擺線要比小螺帽長(因為大螺帽直徑比小螺帽長)。我將材料換成用原來“沉浮實驗盒”中的小吊桶(大小高低都一樣),在吊桶裡分別裝大小相同的塑料塊和金屬塊,就很好地解決了以上問題。

二、課堂教學要追求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本課目標設定為:能夠使用“控制變數”的實驗方法蒐集影響擺的快慢因素的證據,通過測量蒐集、記錄資料,並選擇有效的資料支援證據;能夠對影響擺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設,能夠根據假設進行驗證;體會反覆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果的重要性,體驗在擺的'實驗中對變數的精確控制可以提高實驗的準確性。課從學生覺得新鮮、感興趣的觀察擺鐘入手,讓學生動手玩玩擺,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從玩擺中發現問題:為什麼相同時間裡擺動次數卻不一樣,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問題意識順應被激發,學生的思維很自然轉入對問題的假設上來;在深度討論中明確該實驗的研究方案,讓學生對實驗中的細節加以關注,體現動手之前先動腦的科學研究思路,嚴謹的科學態度的培養目標蘊涵其中。在彙報交流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在探索擺長、擺幅、擺錘重量和擺的快慢有無關係的經歷中,有的小組成功了,也有的小組失敗了,他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卻和科學的結論有偏差甚至相反。但在此過程中,每一學生都獲得新知和體驗,這也正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和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在這裡,知識、能力、情感有機的交融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三維目標的達成。在課將告結束時,我問學生:現在你們有什麼想法?學生的回答意味深長:做實驗真不容易。我想在場的每一位學生或聽課老師都能深深體會到這“不容易”中所包含的意味。

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體現科學課的特點———滲透對科學本質的理解。

科學的本質之一就是“實證”。科學是要講證據的,科學是可以重複檢驗的,這就是“實證意識”。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證據成為本課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任務。追求實驗的“精確性”以收集有效證據,讓精確實驗的思想滲透在每一個教學細節中,詮釋著科學課堂中實證意識的教學,成了本課的一大亮點。從以下幾個片段的設計和教學可窺見一斑:“實驗中我們還應該注意什麼”——師生深度研討實驗方案體現重複檢驗的科學思想。幫助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個擺的探究活動成功和失敗的關鍵,那麼,捨得花時間對實驗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討就成為極具價值的活動了。

這個活動我設計了四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展開討論:

1、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和多個變數有關時,可以怎麼研究?

2、能不能用兩個不同重量的擺錘來研究擺長問題?

3、每一個對比實驗中相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分別又是什麼?

4、為了讓我們的研究更加科學,操作更加精確,實驗中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

《擺的研究》教學反思15

《擺的研究》是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的第六課。學生在上一堂課中對擺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相同的結論。但是在實驗中也發現在相同的時間內,有的組擺擺動得快,有得組擺擺動得慢。這節課就上堂課留下的這個問題進行探索研究。

本節課的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觀察兩個不同的擺(擺繩長度不同、擺錘不同)的擺動,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這兩個擺的擺動速度不同。五年級的這班學生在課堂上觀察得比較仔細,有的學生還提到其中一個擺擺到後來方向發生了偏轉。根據學生提到的這些觀察結果,我及時的引出本堂課的研究內容。應該來說本堂課的引入部分還是比較成功的,孩子們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討論影響擺擺動速度的因素時,孩子們也提出了3種觀點:1.擺繩的長度2.擺錘的重量 3.剛開始放手的力度。由於在上節課學生實驗時發現擺擺動時,擺幅越來越小,但是速度沒有變化。因此,這節課上,沒有學生提出擺幅的大小會影響擺動的'速度。但是,對於學生提到剛開始放手的力度會影響擺動速度的觀點出乎我的意料。

本節課用“控制變數”的方法來設計實驗是教學的重點。在研究擺錘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上,我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法,實驗中要控制哪些條件相同,改變哪個條件。因為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對比實驗。在彙報時,學生基本上都能說出要改變擺錘的重量,但是控制哪些條件相同,學生一下子不能說齊,我讓其他的小組進行補充。最後教師整合各組的觀點,完善實驗的方案。在設計擺繩的長度是否會影響擺錘的速度時,由於有了前面充分的討論,因此就順得多了,花的時間也比較的短。

本節課在材料的準備上,我就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結合實際自已動手製作了5個簡單的擺,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大大節省了時間。在巡視學生分組做“擺錘的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時,我發現有的學生操作不當使實驗資料的偏差。雖然經過指出學生也進行了改進,但使我意識到實驗前指導還不夠到位。實驗前,教師應該要儘可能的想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並細緻的指導,這樣才能保證實驗有效的開展。

在最後一個環節“擺的快慢與什麼有關”時,我先讓學生總結擺擺動的快慢與什麼有關。接下來,我丟擲一個問題:那是否兩個擺繩一樣長的擺,擺動的速度就一樣呢?並出示了演示器材。學生一下子就懵了,大多數的同學都認為是一樣的。在演示實驗時,前2秒這兩個擺看上去似乎擺動的一樣快,當時還有個學生大聲的說了出來:“擺動的一樣快”。我讓學生再仔細的進行觀察,慢慢得著兩個擺速度就很明顯的區分出來了。利用這個機會,我還對學生進行了教育,觀察要有始有終,要認真仔細,這樣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更精確。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有成功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是我在進一步改進教學中值得深思的,我將繼續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