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鐘聲叮叮噹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鐘聲叮叮噹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鐘聲叮叮噹教學反思(精選5篇)

鐘聲叮叮噹教學反思1

本課以鐘聲為線索,以“審美”為核心,有序整合教學內容,層層深入展開教學。

首先,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特點,通過啟發引導學生模仿鐘聲,積累感性經驗。我在設計本環節時,合理利用口風琴輔助教學,先啟發學生用“叮”“當”這兩個象聲詞模仿鐘聲練唱,再用口風琴吹奏1—i的自然音階和4、7、i的音準,同時滲透歌曲低音聲部的初步練習,為歌曲學習打下基礎。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通過創設濃郁的情境和多中感受體驗音樂的形式通道,把低聲部形容成“大鐘”、高聲部形容成“頑皮的'小鐘”,形象而生動讓學生在輕鬆愉悅、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歌曲的吹奏和學唱,使三年級學生在剛剛接觸合唱這種合作的演唱形式時避免枯燥、機械的練習。

再次,我設計了圖形譜,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還啟發學生們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通過唱、奏結合使孩子們感到親切、輕鬆,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

本節課從目標的提出、到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都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實踐性、更濃的創造性。

鐘聲叮叮噹教學反思2

表現鐘聲回味鐘聲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一直由多媒體出示的小和尚引領了整一堂課,讓學生們完全融入在情境之中,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高漲,學習也非常積極!特別在利用資訊科技教學4與7的`音高和《鐘聲叮叮噹》的演唱順序時,不用老師有多的講述,學生一下子就掌握了,這就是資訊科技在這堂課中運用的效果!

由資訊科技在本課中的運用,我有以下幾點收穫:

①資訊科技運用的得當,有機地整合,能使學生學習的更有興趣,學習的更快樂。

②資訊科技運用的有效,使想像變得形象直觀,學生易學。

③資訊科技運用的合理,使教師和學生這兩者的關係更緊密了。

鐘聲叮叮噹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節課以“鐘聲”為題材的音樂教學設計。整個教學設計突出體現了培養音樂興趣——聆聽享受體驗——實踐探究表現的教學思路,教學模式也有所創新。淺談個人的幾點思路。

一在一課時內涉及四首曲目的教學內容,稍感內容太多。

二由於我重於對本課內容的.整合,因此對以“鐘聲”為主題的四首音樂作品(樂曲和歌曲)的各自內涵能揭示和表現過程還顯不足。

三注重模仿、積累音樂體驗。

模仿、逐步積累音樂體驗,突出了音樂教學的學科特點是音樂教學的主要和有效途徑之一。該課在“和聲音程”的教學中,我彈奏電子琴分別以低音鐘琴,持續音色演奏《鐘聲叮叮噹》數次。引導學生做聲部律動合作即興反應中用思維和感受的力量全神貫注於有表現音響。

鐘聲叮叮噹教學反思4

三年級最近已經開始接觸二聲部教學了。如何讓孩子們不會感到二聲部演唱很困難,心裡產生畏懼感;如何高質量地開好這個頭為今後高年級進一步學習二聲部歌曲做好鋪墊,我一直思索著。

能不能將故事情境教學也有效應用於聲部教學,或者說故事情境教學能否在聲部教學中也發揮它的獨特魅力?經過兩週的實驗驗證,回答是肯定的。故事情境將枯燥專業的聲部形象化、具體化,利用孩子們的主動投入去參與。

教授第五冊第四單元歌曲《鐘聲叮叮噹》時,全曲歌詞只有“叮噹”兩個字。僅僅乾唱,相當無趣、單調,一定要想辦法創造意境,使學生參與其中才行。為此我先敘述故事做情境匯入的描述,接著上節課《船歌》的故事:小PETER和蘇珊娜坐船游到了湖邊,忽聽樹林間傳來悠揚的鐘聲,若隱若現。大家仔細聽聽這鐘聲來自一處(是單音嗎)?接著又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聆聽,邊放錄音邊用鋼琴伴奏,同時唱出二聲部來。

大家一下子注意力就被吸引過來了。很容易分辨出老師和錄音唱得不同。也就是鐘聲不是單一的,很自然地給大家分享了和聲這個概念。孩子們歡喜地稱高聲部旋律為小鐘發出的聲音,低聲部旋律為大鐘發出的聲音。正是這大小鐘齊鳴給了音樂不一樣的和聲色彩和效果。在這裡專業抽象的和聲概念被形象化,孩子自然樂於理解和接受。

接下來就是分別演唱大小鐘的旋律了。教師的指揮在這裡也可以十分地形象化。比如:一開始我先把重點放在音高的提示和引導上。指揮的手勢的高低根據旋律的走向而變化。指揮大鐘的手勢甚至更具體地模擬成敲鐘的動作——握成拳頭,隨音高變化敲高或敲低。我用一隻手代表一個聲部,兩個聲部的學生只需要注意看老師給每個聲部的手位變化就可以輕鬆地唱準音高。這裡,我沒有給出專業的指揮圖示,指揮手勢甚至不符合學術專業標準,但是隻要有利於學生掌握,我認為就是實用的。

待學生基本建立起音準概念後,我又進一步依靠指揮手勢進行坐在遊船上起伏飄動的情緒引導。學生隨我手臂擺動的方向做身體律動,不僅展示著三拍子節奏的起伏律動感,而且很自然地進入舒緩流暢的演唱狀態。

由學生分角色扮演的大鐘和小鐘帶著搖船的韻律互相聆聽、互相碰撞,逐步和諧著。不強調枯燥的聲部概念,不追求規範的和聲理論,不就拘泥於模仿標準技巧化的指揮手勢,一切都融入了角色表現的情境之中。孩子們流露出了多麼自然的`表情,生成了多麼真實的情感。這正是印證了“音樂是表達情感的一種需要”這句話。課堂上,調動啟發學生投入真實的情感應放在首要位置。教師就是這種情感的傳遞者。從這個角度考慮,什麼“雙基”內容都遠不如引導孩子如何表達真實、自然的情感來得重要。因此,我們備課時,正是應該將情感傳遞放在第一位去設計安排教學。我想,這樣做了,一切“雙基、知識技能、重難點”都會迎刃而解。

忽然想起上次參加省級歌唱教學研討的專家劉德昌老師為我們帶來“以情傳情”的專業指導。作為美育先鋒的音樂教師首要關注的是“是否能夠調動和傳遞情感”。而我們很長時間都只是注重如何在技能技巧和專業知識上武裝自己,卻沒有發現和最最重要的情感交流漸行漸遠。專家的點撥加上自己的教學實踐反思使我豁然開朗。今後教學中繼續跟進,使自己在美育的傳遞中獲得幸福。

鐘聲叮叮噹教學反思5

《鐘聲叮叮噹》是一首曲調短小精悍,旋律、優美的兒童歌曲。6/8拍,大調式。歌詞“叮叮噹”模擬了的鐘聲,彷彿使人聆聽到美妙的鐘聲在空中迴盪。全曲只有二個樂句,基本節奏型相同,在旋律上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下移三度的模進,每樂句中都有一個四度的音程跳進,在平穩中呈現出起伏,彷彿動聽的鐘聲在不斷地敲著。歌曲的合唱聲部,只運用了同音的“1”、“5”作為襯托,豐滿了悅耳的鐘聲效果,猶如交織成一曲美妙動聽的“鐘聲交響曲”,在人們耳邊久久迴響。這也是一首以鐘聲為主的二聲部歌曲,是三年級第一次接觸的演唱形式,所以難度是很大的,所以教學環節的準備都是為這解決兩聲部難點而設計的。

第一環節,聆聽《靈隱鐘聲》創設情景。

課的開始,通過“濟公”的導課引導學生的興趣,在聆聽《靈隱鐘聲》的同時為歌曲教學解決了低聲部大鐘的.“當”音的難點。也瞭解了一種鐘聲的氛圍。

第二環節,形體動作介入,學唱歌曲。

學唱歌曲時,通過各種形象的形體動作幫助學生逐步解決音高及6/8拍子的節奏特點。如:隨音樂屈膝緩上、雙手模仿鐘擺隨音樂擺動、隨音樂節奏輕擺身體等

第三環節,低聲部教學。

學生在學唱中加上敲鐘的動作,對解決低聲部有很大的幫助。用敲鐘的形式,來鞏固節奏,來提示音高。在進行二聲部教學時由簡到繁,一步一步深入。聽音樂輕擺身體—————隨節奏加入撞鐘動作———————輕聲加入“當”的聲音————————隨音樂齊唱二聲部——————二聲部合唱。這一環節,我充分地創造讓學生聽音樂的機會。這一環節共完整聆聽了4次音樂,所以高聲部的學習就相對簡單,學生也能比較好的演唱。

反思後的不足:

一、應該藉助多媒體教學,使學生更直觀的瞭解關於“鍾”的知識。

二、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觀察更多種類的鐘,瞭解時間的重要性。

三、課前加強二部教學聲樂練習,提前為本課打下基礎。

本課是以鐘聲為主的二聲部歌曲,是有一定難度的歌曲,希望這節課的學習能提高對二部合唱的興趣,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