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聽了各位老師的公開課後,感覺兩年的支教生活是自己在國中教學生涯中的一大損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現在的語文組是“藏龍臥虎”,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看家本領,越聽越覺得自己底氣不足,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下面就是我在聽課之後的幾點不成熟的想法。

新課改新理念的要求在這幾節課中得到了很大的體現,最先聽的是白叢林老師講的《老王》,他把從長城中學帶來的新理念貫穿的淋漓盡致,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率很高,白老師在談笑間指點江山,及時的鼓勵,講課時幽默的插科打諢,使得一節課在輕鬆的氣氛下結束了。他對課堂的駕馭力,使人望塵莫及。

楊豔華老師一直以來被人稱為“楊門女將”,她講起課來絲絲相扣,一環接著一環,老師在聽課時時刻能感受到備受重視的尊重,小組間的成員合作很到位。楊老師那很

具親和力的氣質,那循循善誘的教法使人有一股如沐春風的感覺,有這麼優秀的老師,實在是這些學生的福氣。

當然,語文組組長嶽希志老師、蔣佰紅老師、張建娟老師、徐麗老師、左世娟老師,他們都各有各的優點和長處,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相信以後的語文組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在嶽組長的帶領下,會一步一個新臺階,走向嶄新的未來。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雨說》是九年級第一單元的一篇詩歌,它清新活潑,明朗而耐讀,輕美如音樂。讀來給人以美得享受,結合自己所上的課,特反思以下幾點:

詩歌的教學中在讀,是訓練朗誦的最佳時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對朗誦加以評點,加以指導,讓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讀。書[內]讀百遍,其自見,更何況是有感情地朗讀,品味式地朗讀呢。要多讀詩,讀好詩。這是寫給兒童的一首詩應該讀的親切,自然,充滿愛心,這是關鍵。

把握詩歌內容,整體領悟詩意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精神活動。整體把握其實是對詩歌的解讀,要認真閱讀,理解詩歌的寫作思路。既然是《雨說》,那麼就要讓學生明確“雨”說了什麼。並品味它的語言魅力。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感受。與文字對話,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

通過詩歌的學習,激發學生對於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輝,通過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現,從雨的角度來看,學生體會到善良的內心、博大的胸襟,給別人帶來快樂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從“少年兒童”的角度來看,則會看到,人的一生不論遇到何種坎坷,都要勇敢、樂觀的生活。對於學生來說,無疑會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老師要將這種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避免空洞的說教.在品味詩歌感情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樣一來,便達到了詩歌教學的目的。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一)、課堂閱讀教學要由封閉走向開放

1、教學內容要開放

“教材只是例子”,教每一篇課文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讓學生把這一篇課文“吃透背熟”,而是以課文為引導,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語文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把握課文重點、難點當然是必要的,但這絕不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唯一內容。我們應該有機地結合課文思想感情和讀寫知識,自然而然地引進一些經典名著或優秀時文,“把時代的活水引入課堂”(於漪語),以此為學生開啟一扇扇文化的視窗,進而將學生的閱讀視野由課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讀物,引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天地。

2、教學形式要開放

比起過去“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幾大步驟的語文課堂教學,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顯然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許多本來不乏科學性的新的教學形式又逐漸在“語文教改”的包裝下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新的公式化程式,僵化了語文教學。在開放性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要講究模式,但決不模式化。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課文教材及不同的訓練重點,靈活多變地採用多種教學形式,甚至讓學生也參與教學形式的設計與實踐。共同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如質疑式(其操作程式為:學生質疑→帶疑閱讀→嘗試討論→小組交流→解疑存疑)討論式(其操作程式為:出示討論題目→定向學習材料→組織小組討論→開展全班交流)辯論式(其操作程式為:學習新材料→確定討論題目→分組做準備→兩組展開辯論→辯後師生總結)茶館式(其操作程式為:課前預習教材→ 七嘴八舌談見解→教師適當作點評)等等。這樣的閱讀教學課堂一定會充滿勃勃生機。

3、學生思維要開放

語文課應成為學生思維的自由王國,而不只是教師思想的櫥窗。在這樣的語文課中,對一篇課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應只有教師的聲音,教師更不應該把自己的觀點定於一尊,而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尊重學生的思考權利和精神自由,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創造性的觀點或看法;努力使整個課堂閱讀教學具有一種開放性的學術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穫,這樣的語文課即使結束以後,學生的思想也不會停止,他們的思想仍在繼續展翅飛翔。

4、教師思想要開放

中學語文教師的確不應該僅僅是文章學、修辭學、語言學、考試學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與教參的熟練操作者,而首先應該是文明的傳播者、思想的啟迪者、人生的導航者——即真正意義上的“高師精神”(法國作家季洛杜語)的體現者。語文教師要融入文化的變革之中,追求先進文化的先進思想。當然,這絕不是要讓語文課又成為“政治課”,而是要恢復語文課“人文性”的特點。面對教材上的任何一篇課文,教師都應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來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

(二)、把“教”的過程變成“學”的過程

閱讀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閱歷和主觀意志審視、感受文字內容及思想感情,進而產生聯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但是在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用自己的教學願望將學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學設計,而忽視了學生自己去領悟和感受的過程。這就是所謂以“教”代“學”。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考慮得比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堂表達非常清楚,也不過是用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現在,我們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課文)的平等對話,進而讓讀者(教師和學生)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在這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力求貫穿兩條線索;學生的“學”(感受、質疑、鑽研、討論、聯想、感動等等)和教師的“教”(引導、求疑、交流、爭鳴、釋疑、歸納等等),這兩條線索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情感體驗和人格薰陶交織在一起。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的主導性主要體現在通過對符合學生求知慾望、閱讀心理、知識背景的巧妙引導,讓學生自己感悟作品,引導的線索是學生對課文的質疑(這是學生主動鑽研的思想火花),圍繞學生所提的問題展開研討,從而把學生的閱讀欣賞引向作品的深處,也引向學生心靈的深處。

課堂是實施新課輪的主陣地,而閱讀教學又是課堂的重頭戲,那麼,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該如何來組織閱讀教學呢?接下來結合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現代文閱讀部分的特點,我想談一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二、 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閱讀的特點及分析

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閱讀部分共五個單元,在這些篇目中既有現代名家舊作,又有當代名人新作,外國作品的比例略有提高,課文負載的文化內容比以往要豐富得多,價值取向也更為開放和開闊,一眼望去,盪漾著斑斕的文化色調,這樣更為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有助於培養學生興趣。為了與編者意圖相巧合,切實保證閱讀教學落到實處,我打算從如下兩方面開展工作:

(一)採用單元教學法

單元教學法就是遵循教材的編排體系,把體裁、題材或表達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課文作為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教學階段,從整體出發確定教學目標、要求,制定施教方案、課時等等,這樣就變一冊教材幾十個教學目標、要求為幾個教學目標要求。這樣有利於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隨意性,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體現教學的階段性,使學生得到較為系統的知識,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針對九年級語文上冊教學中25篇文章,我是這樣處理的:

1、以單元知識為綱。

主要通過教師講解,指導學生弄清概念、要點,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客觀上把握知識結構、規律,做好學習課文進行訓練的理論準備,使學生在讀寫聽說訓練中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具有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能力。學生若能把握不同文體的知識結構,明確每單元的學習目標,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閱讀時就能有的放矢,從而準確把握文字要旨,像在上新課前我針對散文、議論文、戲劇文學的不同特點,幫助學生建立了如下知識體系,並將本冊書一至五單元的主要內容及學習目標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對本冊書有一個感性的整體把握。

知識體系散文

1、散文的特點:作者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感悟。

2、散文的線索:時間推移、地點轉換、記敘線索、感情線索還有含義深刻的語句貫穿全文。

3、散文的表現形式:借物喻人,以小見大,側面暗示,象徵等藝術表現形式。

4、散文的語言:優美、細膩、親切含義深刻。

5、散文閱讀要求:瞭解分類,明確特點;理清線索,抓住文眼;品味語言,領會意境。

議論文

1、論點的判斷和歸納。

2、論據的判斷與補充,論據的要點,論據與論點與關係。

3、論證的方法與判斷。

4、議論文論證的方式:立論和駁論。

5、議論文的閱讀要求:把握論點,理解論據,分析論證。

戲劇文學

1、戲劇是綜合語言、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成像所構成的舞臺藝術。

2、戲劇文學的重要內容:戲劇衝突和戲劇語言。

3、戲劇衝突的構成:

(1)人與人之間的衝突;

(2)人與社會間的衝突;

(3)人物本身內心矛盾衝突;

(4)喜劇性衝突和悲劇性衝突。

4、戲劇語言:人物臺詞和舞臺說明。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很久以來,我們語文為什麼變得枯燥無味了?事實上,是我們教學的主導思想存在問題,當我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時候,語文就有趣了。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做講臺的“霸主”,大量擠佔原本屬於學生的空間和時間,好像講臺是專為我們設計似的,課堂上總希望學生接受我們的一切,恨不得在學生的腦袋上找個洞往下灌,當然,公開課上我們都做得很好,一到隨堂課,我們常常身不由己的講得多。結果,死記硬背多抄寫成了學生的家常便飯,學生的考試成績可能上去了,但能力是否上去了?我卻不敢恭維。當我們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時候,可曾看見學生昏昏欲睡?我們還總責怪學生不守紀律,我們是否該反思了?很多有實幹精神的老師們在教學中關於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上是做了,不會說;而我們有些老師呢——會說,但不做。

到了說課的時候,只要說到理論,我們很能引經據典,總不忘搬出理論家們的一大堆理論來證明什麼。但一到實際教學中,我們總愛忘記那些高談闊論,依然充當那講臺的“霸主”,照樣滔滔不絕,我們果然是會說,但不做。

是到了我們反思的時候了,我們不能光會說,還要真正的做。我們要減少對學生時空的佔領,還給孩子們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

要真正做到還學生以時空,我們就得忍痛割愛。

首先,我們的課堂準備要轉換一個角度。改以“教”為核心為以“學”為核心。也即是教師要留給學生大多的時間和空間,由學生在探討中感悟、體驗我們到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皇帝的新裝》一課,我們可以把教學內容設計成課本劇,交給學生分成小組去排演,課堂上老師只要在匯入時設計一個問題(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啊?他的新裝有什麼特別的嗎?),然後又學生分組表演。學生表演了課本劇後再設計一個問題(看了這個皇帝和他的大臣們的故事,請你說說哪個小組表演得最好最像?為什麼?),由學生把對劇中人物的看法如:“你覺得這個皇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大臣們都是些什麼樣的人?騙子是什麼樣的人?請寫在黑板上”。老師再指導學生小結,就解決了我們很多老師平時滔滔不絕時的所有問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學到了知識,還通過他們的合作學習在探索中有了創造性的提高。我們可否得出一個結論:你把問題拋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發展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效果會更好呢?

其次,把學生作為備課和上課的第一要素。

備課時備課標,備教材是不變的程式,但備學生才是關鍵所在,學生應該是我們教學環節的第一要素。只有弄明白學生有了哪些知識積累,學生喜歡怎樣學習,他們的時代觀念,他們的時代精神,才能去構建適合於學生髮展的問題情境,才能去構建“教師搭臺,學生唱戲”的教學模式。

比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我們不妨從結尾入手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我們一家回來改乘聖瑪洛船,這究竟是為什麼啊?我想,沿此問題追溯回去,學生一定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閱讀,通過閱讀,他們會了解,我們一家之所以在回家時改乘聖瑪洛船,知識為了躲開于勒,之所以躲他,是因為他從一個我們記憶中的富翁變成了窮水手,之前天天唸叨他,是因為他在信中說要給“我”父親一大筆錢,“我”父母已經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打算用於勒的錢置一所別墅,最先要把他趕到美洲去,是因為他不但吃光了父母分給他的遺產,還大大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份等一系列問題,學生都可以自行解決的。因此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記住他們是我們整個教學環節的第一要素,才是我們語文老師最應該重視的問題。

第三,創造機會,讓學生合作學習,使得他們在合作學習中快樂並進步著。

再用《皇帝的新裝》課本劇教學方式為例,各個小組的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他們除了表演課本內容之外,應該還會猜想皇帝和大臣們在騙子離開後的不同的語言和行為,甚至還會有讓我們老師想不到的創意內容。如果我們真正的把時間和空間交給了學生,真正讓學生充分的合作學習,我想,學生會而且能夠在合作學習中得到快樂,並創造性地進步著。

第四,教學相長,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與時代同步,與社會接軌。

語文合作學習是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所追求的一種境界。這與時代精神是同步的,之所謂“面向現代化”嘛。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石。現代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否概括與吸收他人的意見等。因此,培養學生團結、協調的集體合作精神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做一個教學中的指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有一次我讓學生創意地寫一個網名,其中有個學生這樣寫:帥得驚動大家。學生都歎服:太有才了!我汗顏:比我有創意多了!

我想,我們應該推出“教學相長”式的合作學習模式,我們除了正式職能以外,還可以成為一個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焦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

黃沙如海,找不到絕對相似的兩顆沙粒;綠葉如雲,尋不見完全相同的一雙葉片;人海茫茫,我們也找不到完全相似的兩個學生。放手吧,把時空還給孩子們,他們會還我們一整世界的精彩!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會考的腳步越來越近了,我的感覺和大腦在伴隨著緊張同時,然後又衍生出混沌和短路,不僅語言上、思想上發生著改就連平時自己上課很悠閒自得的狀態都發生著改變,語言迫切了,行動急促了,要求嚴格了,而這切的變化都來源於會考的腳步。

心裡有了一股急切的願望,希望將自己的所有關於語文,關於考點,關於對會考預測的皮毛,一股腦的全給學生,並且也希望這所有的一切學生也能夠全部接受,理解,消化,並最終化為己有。可是越是這樣迫切的希望,要求,就越適得其反,於是老毛病又犯了暴躁的脾氣開始了,學生也越沉默了。其實很不想這樣,嚮往著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心裡也很痛苦,也很矛盾。

惟願自己溫和,平淡!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一、段落結構

這首詩是漢樂府中的名篇。全詩分為三段。

第一段,寫羅敷的美貌,勞動人民為之傾慕。

第二段,寫使君覬覦美色,向羅敷提出無理要求。

第三段,寫羅敷拒使君,並盛誇丈夫以壓倒對方。

二、思想內容

這首民歌寫一個美麗的採桑女子機智拒絕太守無理要求的故事:美麗的秦羅敷如同耀眼的太陽出現在城南,牢牢地吸引住了眾人的目光;過路的太守垂涎羅敷的美貌,貿然上前求愛,被羅敷一口回絕,接著她通過誇耀自己的丈夫嘲笑了太守的不自量。通過這個故事,揭露封建上層統治者的荒yin無恥,並表示出對他們的鄙視。

三、羅敷形象的簡析

羅敷是一位美麗的古代勞動婦女。從詩的第一節寫她的美貌可知。詩一開始,就為讀者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美麗姑娘的形象,使人能產生豐富的想象,想象她也將是心靈純美的品德高尚的人。在第2節裡,她面對使君這個權勢赫赫的無恥之徒的侮辱性的要求,毫不畏縮,斷然拒絕,並且嚴詞斥責,辛辣嘲諷。她不僅敢於鬥爭,而且善於鬥爭。第3節裡,羅敷從官位、權勢、富貴、氣度諸方面極力誇耀自己的丈夫,這是羅敷面對那個欲以權勢來攫取自己做玩物的使君所採取的一種鬥爭策略。她採用這種鬥爭策略,從氣勢上有力地壓倒了地方,並且巧妙地保護了自己。

四、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來刻畫人物

寫羅敷的美麗一是為了塑造一個鮮明、突出、動人的人物形象,二是與下文使君形成對比。寫羅敷的美麗採用的主要是側面描寫的方法,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襯,有美麗服飾的描繪,有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傾慕。詩中的側面描寫調動了多種藝術手段,運用了誇張、排比的手法,極大的美化了主人公,使羅敷的形象鮮明、突出。

五、修辭方法

詩篇在採桑事件中運用排比、誇張修辭方法和側面描寫方法,描寫出了羅敷的美麗的形象。先寫羅敷採桑用具的美好、髮型的美觀、耳環和珍貴、衣著的美麗,襯托出她容貌的美麗;再寫不同年齡、不同身分的人看到羅敷都忘卻了正做的事,以致“來歸相怨怒”,表現出羅敷的巨大吸引力量,進一步從側面烘托出了她容貌的美麗。這樣,一個光彩照人的青年勞動女性的形象,鮮明地樹立在讀者面前了。

六、藝術特色

①構思巧妙、故事完整的五言敘事詩。

本詩寫美麗的採桑女子秦羅敷不畏權勢,機智拒絕太守無理要求的故事。故事以被侮辱者的勝利而結束,從而把一個在一般情況下本應是悲劇的故事,變為一個喜劇故事。

全詩三層。第一層先以華美的詞藻對羅敷的美麗做鋪敘性的正面描寫,再以誇張手法寫眾人看到羅敷後的失態反應,從側面烘托羅敷的美,並由此營造出一種輕鬆活潑的戲劇氣氛,為太守的出場作了鋪墊。第二層寫羅敷拒絕太守的無理要求,幾乎全用對話寫成。太守與羅敷之間本有一段距離,對話雖緊相承接,其實有小吏在中間奔走傳話,具有戲劇表演般的效果。第三層寫羅敷誇夫。在誇夫中處處暗含著與太守的對比和對太守的譏諷。從羅敷揚眉吐氣、越誇越高興的語氣中,可以知道她已鎮住了太守,至於太守聽後的掃興之態,就留給讀者去想象吧。所以本詩雖嘎然而止,卻餘意綿綿。

②高超的側面描寫和對話描寫。

第一層描寫羅敷之美,先用華麗詞藻極寫羅敷服飾之美,接著該描寫羅敷資質之美了,但也許作者認為羅敷太美了,再美的語言都不能從正面把她的美充分表現出來;於是換了個角度,從側面以調侃、誇張之筆描寫各色人物見到羅敷後的失態舉動,讓讀者從他們的神魂顛倒中想象羅敷之美。這樣反而打破了正面描寫的侷限性,任何讀者都可根據自己的審美標準,在想象中重塑羅敷形象,獲得最大的的美感,。這種描寫方法收到了正面描寫所難以達到的效果。

第二、三層,幾乎全用對話寫成,非常生動有趣,把羅敷機智、自信、自尊、自愛的性格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③誇張、襯托手法和喜劇色彩。

本詩富有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充滿活潑、愉悅、輕鬆的氣氛。這是詩歌主人公的美麗、樂觀、機智、自愛、自信的品質帶來的,也是作者對這位主人公的親切、熱愛、讚美之情渲染出來的,又靠運用某些藝術手法來完成。

本詩的基本藝術手法是誇張,如寫羅敷的服飾、人們見到羅敷的失態和羅敷誇夫。其次是襯托手法,如用人們見到羅敷的失態襯托羅敷之美,用羅敷誇夫比襯太守的醜惡。通過誇張和襯托,突出了羅敷的美麗、樂觀、機智和自信的品質,產生了幽默情趣,渲染了歡快氣氛,加強了喜劇效果。

七、《陌上桑》翻譯

原文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羅敷前致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繫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譯文

太陽從東方升起,照到我們秦家的樓房。秦家有位美麗的少女,本來取名叫羅敷。羅敷很會養蠶採桑,(有一天在)城南邊側採桑。用青絲做籃子上的絡繩,用桂樹枝做籃子上的提柄。頭上梳著倭墮髻,耳朵上戴著寶珠做的耳環;淺黃色有花紋的絲綢做成下裙,紫色的綾子做成上身短襖。走路的人看見羅敷,放下擔子捋著鬍子(注視她)。年輕人看見羅敷,脫掉帽子整理儀容。耕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犁地,鋤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鋤地;回來後互相埋怨生氣,只因為觀看羅敷。

太守乘車從南邊來了,拉車的五匹馬停下來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過去,問這是誰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羅敷。”太守又問:“羅敷年齡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歲還不足,十五歲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問羅敷,“願意一起坐車嗎?”

羅敷上前回話:“太守你多麼愚蠢!太守你本來有妻子,羅敷我本來有丈夫。(丈夫當官)在東方,隨從人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頭。憑什麼識別我丈夫?騎白馬後面跟隨小黑馬的那個大官就是,用青絲拴著馬尾,那馬頭上戴著金黃色的籠頭;腰中佩著鹿盧劍,寶劍可以值上千上萬錢,十五歲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歲在朝廷裡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歲成為一城之主。他長得面板潔白,疏朗朗略微長一點鬍鬚;他輕緩地在府中邁方步,從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會時)在座的有幾千人,都說我丈夫與眾不同。”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大家知道,語文複習階段是國中學生進行系統複習的最後階段,也是國中學生參加畢業和升學考試的衝刺階段,總複習效果如何至關重要。現將本人的一些做法和體會介紹一下,談不上經驗,只是在此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一、認真研究大綱和考試說明

大綱是我們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是語文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考試說明是確定複習要點的依據。在複習前,應認真的分析大綱和考試說明,大膽的取捨複習內容,選準複習側重點,尤其注意會考的一些新動向,也就是一些最新的資訊要了解,避免難易不分,避免一些無用的複習,這樣能使複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理計劃,分階段複習

在吃透大綱和考試說明的基礎上,制定可行的複習計劃是很重要的。各階段的複習側重點要選好,要注意各知識點的相互聯絡,切不可孤立的複習。

(一)課本知識的複習階段

這個階段的複習目的是:教師幫助學生過好課本關,掌握好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由於複習時間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方法:

首先,我大膽的取捨複習內容,打破逐冊複習的方法,確定好重點的冊,然後再分體裁複習。分體裁複習時確定好重點的單元、重點的課文以及語文知識(當然非重點的內容也能涉及一些),然後師生應進一步明確哪一些內容是應瞭解的、哪些內容是必須掌握的,瞭解到什麼程度、掌握到什麼程度,一般運用什麼複習方法都要有明確的要求,避免學生盲目複習。同時就這些內容一般怎樣考查、一般會出現那些問題以及怎樣應對,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例如,文學常識中的作家作品,內容繁多,就要讓學生明確哪一些是應瞭解的、哪些是一般掌握的、哪些是應詳細掌握的;字詞內容除了集中記憶以外,課文中的預習提示、課後練習,一些閱讀材料甚至一些學生作品,在講解之前都要求學生準確朗讀,讓學生平時就養成藉助工具書記憶字詞的習慣,這比強行記憶效果要好得多;修辭方法、說明方法、論證方法、表達方式、詞語的感情色彩以及刻畫人物的方法等一些學生易混淆的內容要讓他們分清;課本重點語段的閱讀訓練,及時引入相關的課外材料,注意了知識的強化和遷移的訓練等等。

(二)綜合複習階段

這個階段的複習目的是:通過訓練,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閱讀理解和寫作題就很好的訓練了學生的.這些能力,因此,我重點訓練了這些內容。

閱讀訓練

我分析了許多會考語文試題,發現:試題的閱讀板塊分為文言文閱讀和現代文閱讀,分值佔全卷的40%--50%。這一部分有以下幾個特點:(1)在選文上,課內選段,課外選篇,兼顧多類文體,注重文質兼美,適合考試;以課外文字材料為主,重視科技文閱讀。(2)在設題上,以簡答題為主,由側重靜態地考查語文基礎知識(包括字、詞、句、文體常識、文學常識、作家作品等內容)轉向注重整體感知,注重創造性閱讀能力的考查。(3)在答案設計上,多強調意思對即可,鼓勵學生寫出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針對這些變化,我採取以下方法進行了訓練:

(1)精心選材。圍繞會考閱讀題的選材特點,我分體裁精選了閱讀材料,這些材料的選取體現了較強的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涉及素質教育、環境保護、人口問題、最新科技、實事新聞以及精美時文等(今年應考慮到教育改革、北京申奧、9.11事件以及美國落選人權委員會等實事熱點內容),用這些內容來考查學生學過的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

(2)精心設計問題。除藉助這些材料繼續訓練字、詞等基礎知識以外,我修改材料的問題,突出文章整體的感知、理解和領悟的訓練。

(3)注重方法指導。實踐證明,解答閱讀試題,真正能派上用場的,不是有關問題的“答案”,而是有關規律性的知識、解題的思路和方法。對選中的材料,我們要求學生首先要仔細閱讀,教師講解時要檢查學生掌握情況。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所謂反思,實際上就是行為主體對自身、對實踐活動過程及相關的主體性認識的再認識,就教育工作而言,是對本人的教育實踐活動及其潛在的教育觀念的重新認識。在教學中經常反思是必要的。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進行教學,既讓學生“吃的飽”,又讓學生“吃的了”,的確是我所遇到的一個新課題。我在教學中,除了與同組教師共同教研,精誠團結之外,還嘗試著從一下幾個方面著手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閱讀理解是會考的重頭戲,每年都佔試卷分值的三成。而學生的得分均分往往只有12分左右,這意味著提高閱讀水平對學生會考語文成績有著重要影響。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光靠學生自己做練習,效果不會理想,根本出路還是在課堂、課本。只有將教材這個例子用好,才能事半功倍。否則,只能徒勞無益。 古人攻堅,講求突破,攻其要衝,任你金城湯池只要一點突破,便土崩瓦解,如雪澆湯。講析課文,在統觀全文的基礎上,尋求到牽一髮動全身的突破口,便可化難為易,執一而馭萬,舉重若輕,引發學生興趣,從而迅速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流程,必須設計好主要問題。主要問題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主要問題設計好了,然後努力改善每個教學環節,使每個環節煥發異彩,吸引學生,達到教學效果的最佳境界。如語言的含蓄、深刻之處,文字說出來的往往只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沒說出來,即所謂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事實上它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要引導學生喚起有關表象,運用語境和自己的體驗品位出“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例如《公輸》中寫道:“北方有侮臣者,願借自殺之。請獻十金。我的身上倒有不少鹼性,你我碰在一起,不就中和了嗎。”句中通過侮臣 獻十金讓我們看到了墨子的機智,我在教學時讓學生通過品位、揣摩等方式,透過現象看本質,悟出這幾句話潛臺詞的弦外之音。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寫道:“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生病的。至於若瑟夫,他用不著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克拉麗絲這話說得何等冠冕堂皇,真的是怕傷胃,怕慣壞孩子嗎?醉翁之意不在酒,原因是怕花錢。通過引導,學生體會出言外之意,理解克拉麗絲的真正用意,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

教學中,我提倡學生獨立思考,鼓勵他們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髮表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如我在複習古代詩歌鑑賞的時候,將國中要求的李白的詩歌放在一起,用專題的形式講解。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我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廣泛地閱讀李白的作品,深入瞭解李白的內心世界和詩文風格,組織學生分專題性地研究李白,如:李白與酒;李白與月亮;李白的情感世界等。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探究內容進行整理,加上自己的心得,製作成多媒體,在班級中進行彙報。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濃厚起來,這樣避免了學生機械的背誦,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就是遵循著由“實踐——認識——再實踐”之迴圈往復以至無窮的“螺旋上升”的規律的。我們的教學也是如此,帶著一顆愛心進行教學實踐,及時記錄反思,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完成由實踐到認識的飛躍,把感性的體會上升到理論認識再去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這樣不斷地迴圈往復,才有可能把我們零散的教育之珠,穿成精美的教學之鏈。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今年我帶九年級語文,我的觀點是以素質教育為根本,結合應試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並提高應試技巧,應該是目前九年級語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一)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根本:

語文素養的提高雖然有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但只要找準切入點,也並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礎司組織編寫的《語文課程標準解讀》認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語文素養的三方面內容。因此歸結起來就兩個字:積累。

廣泛的閱讀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因此,"積累"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關鍵點。如何快速積累?課堂教學之外,我們是這樣做的:

1、抄寫、背誦。每星期佈置三篇的抄寫作業,分別是美文欣賞,名言警句,古詩詞。既可以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寫作。對於語文尖子生,還要求他們從抄寫的文章中自選題材寫一篇同題作文,教師面批面改;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課內外名篇佳句全不放過,因為"背誦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也是一個文明的辦法"(黎錦熙)。

2、注重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和學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鐘效率。教材既要講得精,又要滲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學習內容上,引導學生關注科學、人文、自然和社會、人生及歷史、現實、未來等科學文化、道德藝術各個領域。可大膽嘗試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如:在學習《論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時,就讓學生討論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使學生思想的火花在課堂上盡情的燃燒。

3、作文積累。增加作文的訓練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師全批全改,並保證在一週內反饋給學生,以幫助學生形成樂寫的習慣。堅持每天寫日記,每週寫美文點評,每學期自編自寫兩到三本書.。 通過以上方法,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薰陶和強化,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為會考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這些工作抓得越早越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通過實踐,效果是明顯的。

(二)提高學生應試能力是關鍵:

時間不等人,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考是提高學生成績的關鍵。但單純的題海戰術又會陷入惡性迴圈。因此,應針對會考具體情況,設計多種訓練方案,提高學生應試能力。

1、每星期的課外閱讀訓練。讓學生觀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賞美文中提高解題技巧。教師的講解是應有針對性,並總結歷年會考課外

閱讀的考點規律,使學生心中有數。

2、讓學生經常接觸會考題型。如果等到會考前讓學生訓練綜合試卷和模擬考題已為時過晚。因此,從上學期就開始發放往年各省市的會考試卷讓學生訓練。以免學生怯場,便於學生的應試。

3、注重自主性和開放性。教師引導學生自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一、教學設計

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上我儘量體現其詩意。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說‘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

課堂上,儘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如在介紹余光中的生活經歷時,用這樣的語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風光,夫子廟的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期間輾轉於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他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中華文化早已根植於他的心中,因此,對中華民族的眷戀與深情便化作他心靈深處的一縷縷鄉愁。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二、課堂教學效果

這一節課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雖然每個教學環節都能落實,但上完後總感覺少了什麼,原來缺少的是一種感染力。主要表現在:

1、學生的朗讀缺乏情感。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並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因此學生在朗讀時並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不必要的緊張使這節課上得很拘謹。情緒緊張使課堂少了些許靈動的東西,缺乏教學的機智,更少了一種教學的激情。由於這種緊張情緒的干擾,使課堂出現兩處明顯的失誤,一是產生錯覺,提前下課。二是收束本節課的配樂朗誦,本來是由老師朗誦的,因口誤,多說了一句“讓我們一起朗誦”,學生便一起朗誦了。學生參與朗誦,情感的表達未能恰到好處,使配樂朗誦缺乏感染力。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傳統的教學注重教師的傳授作用,往往是教師一人在那裡生硬說教,學生茫然聽講,主動性得不到發揮,能力得不到培養,造成課堂高耗低效、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為了克服這些弊端,在改革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習興趣,我們進行“以學定教,同案協作”課堂教學改革,下面就我近期的教學實踐,簡要反思如下:

一、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幫扶學生上路

不少學生不會學習,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掌握比較科學的學習方法。老師應為他們創造條件,教給學習方法。比如教學生思考的方法。一篇文章該怎麼讀,怎麼入手,怎樣深入,怎樣通過字面把握文章深層的內涵,怎樣學習借鑑文章構思立意謀篇佈局。寫作,教學生可以按“為什麼寫——寫什麼——怎麼寫”這樣一個流程進行,根據要求,分別在語言操作技法上進行指導。揣摩課本範文,思考如何謀篇佈局,結構文章。讓學生模仿、操練,通過實踐,懂得寫作技法,從而內化成自己的能力。

二、在學習中培養學生能力

教學中一定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使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服務作用、參與作用,讓學生在受控的環境中學習,這種方式可以即時瞭解學生重難點掌握的情況。學生自主合作交流,老師隨時按教學要求進行調控,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習取得最佳效果。課堂教學不應該過於注重教材設計,而是重在滿足學生的需要,體現以學生為

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自主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接受式、等待式為參與式、主動式學習,這與傳統的“師講生受”教學比較起來,它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後開討論會,討論會上學生踴躍發言,思維活躍,達到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目的。

三、有效指導積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有效指導積累,從形式上看,是對“以學定教,同案協作”中“學”的呼應和教學過程的收束;從內容上看,則是對教學重點的深化和完善。“有效指導”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二字強調方向性、重要性,“積累”能使學生掌握許多活生生的語言材料。這樣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落實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積月累,持之以恆,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自然生成,學生在知識、能力、身心素質上也會獲得全面提高。

總之,課堂學習作為學生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教師要從個人特點的實際出發,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要從學生認知規律的實際出發,最重要的是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當作演員,作為主體。教師上課,不見得每節課都精彩,但一定要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收穫,一定要讓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素質得到培養,這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九年級語文教學與七年級、八年級有明顯不同,他所有的指向都較勢利,那就是一切為了會考,為了會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學導向旨在引導學生應對及操作會考試題的策略和方法上。

文言文考查試題越來越具有強烈的背誦及遷移性質。會考文言文試題中解釋加點字意義的出題範圍內容基本上全是從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中來的,另外翻譯句子的評卷方針是意譯不給分,直譯時關鍵的一個字漏譯也會被砍去一半分。這種嚴格到殘酷的評卷方式使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變得相當嚴肅。總結以往的失敗教訓,九年級的文言文教學更應偏重於授課的細緻,細到每一個字的意義都不能馬虎。老師講課時絕不允許只串大意而不通詞素,必須引導學生養成一字一字的翻譯習慣。另外,要求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除專有名詞外一率得會背,包括個別較難句子的整句翻譯也要張口就能背出來。背誦的實惠不僅能應對課內文言文的試題,課外文言文的好歹也全仰仗學生對課內文言文字詞的理解記憶。

我學生一課一課背,教師一課一課落實,然後再讓學生見識課外文言文,引導學生把課內字詞意思遷移到課外。剛開始時學生不會遷移,一見到課外文言文就懵了。

所以教師應該合理安排好文言文複習計劃。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開學一月多 了,為了更好地開展以後的教學工作,從考試中吸取經驗教訓,現對上學期語文教學工作作一全面反思。

我擔任的是九年級 二 班的語文課,我的主導思想是提高學生的成績,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由被動變主動,由讓我學到我要學。因此我主要做了兩項工作:一是抓學生的思想,二是抓學習。一學期下來有許多收穫,也有許多不如意之處:

一、在思想上 :

在思想上主要結合課本中現有材料,如:孟子二章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一系列古文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明白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對知識的追求都是孜孜不倦的,都需要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成長也是需要鍛造、需要磨練的;也讓學生明白了知識大到對國家,小到對個人的重要性。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

二、在學習上 :

在學習上主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基礎教學)並提高應試技巧。廣泛的閱讀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因此 ,“ 積累 ” 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關鍵點。如何快速積累 ? 我是這樣做的:

1 、背誦 : 課內外要求背誦的課文和古詩詞全不放過,達到全員會背誦、全員會默寫。 2 、注重課堂教學 : 全面提高 45 分鐘效率。大膽嘗試探究性學習的方法、愉快學習方法、古典學習方法。力求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啟用學生思維。 3 、提高學生應試能力是關鍵 : 在講解中有針對性,並總結歷年會考課外閱讀的考點規律,讓學生經常接觸會考題型,使學生心中有數。

通過以上方法,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薰陶和強化,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為會考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當然 , 這些工作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都不夠特別滿意,也沒有做到盡善盡美。最困惑的就是學生不能吃苦,做事沒有常性,沒有目標,連短期目標都沒有,所以實施起來就特別困難,不知如何去做。

三、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 : 期末考試結束了,面對成績,認真檢討自己,才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

1 、背誦力度不夠,不嚴,至使一些同學有懶惰思想,檢查不到位,使一些同學無緊迫感得過且過。

2 、閱讀教學中有時為了趕課,存在開快車的現象,使一些重要的知識點無重點訓練,同學記憶不深,運用不好,另外,未重視生字詞等基礎知識的訓練。

3 、作文中對中、差生指導不到位,議論文訓練太少。

4 、課外閱讀面太窄。

5 、學生基礎差,大部分學生不願學,班級學習氛圍不濃,紀律也不嚴。

四、今後措施:

1. 繼續加強古詩文言文的背誦檢查力度,分小組任命小組長,課間檢查,自習檢查,加強晨讀力度,每天明確背誦的任務,加大默寫檢查力度,每週活動課型式進行古詩文背誦。

2. 作文教學中,加大議論作文訓練力度。多上一些諸如審題選材,立意方面的知識講座,加強語言表達能力、日記、摘抄活動,一是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二是提高作文的技巧。

3. 分類推進:優生促進、中等生優化、差生轉化。

4. 分期分批談話,指導優等生,鼓勵關心差生,提高輔導質量,增多輔導次數。但願反思自我,能提高自己。高中語文教學反思國中語文教學反思論文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一)要訓練學生自己習得知識的能力。

基礎知識的學習可以很簡單,老師報答案,學生記答案,但是長期下來,學生一個養成了惰性,二來,對聽來的答案他們也難以真正掌握。

如果,在更早的時候,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讓學生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養成藉助學習資料自己找答案的習慣,他們的自學能力會有更多的提高,他們的知識面和字詞的積累以及語感反應都會有更樂觀的表現,碰到這樣的選詞填空的題目,也會更有信心。

(二)要讓學生有規律有技巧地進行答題

很多時候,學生在碰到類似的閱讀問題的時候,信手寫來,憑著感覺走是最常見的答題方法。其實,閱讀文章的答題也是有技巧有規律的。文章中關鍵句子的把握,答題時關鍵詞句的出現,常常就可以讓閱讀問題的回答變得又快又準確。 如果學生在答題前就有這樣的答題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現在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上,從內容看,不外乎為塑造人物服務,從結構看,或作鋪墊,或埋伏筆……那麼他們在答這道題時,答題的大方向是不會出錯的,同時,這樣的答題技巧也會自然地對他們的答題語言進行約束,出現更多的得分點。

這樣看來,我以為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一定要搞閱讀文的題海戰術,但

是,做一篇文章,卻應有做一篇文章的效果。要讓學生在做題目的時候,瞭解出

題者的出題意圖,熟悉並掌握一些經常出現的題型的答題技巧與規律,並能在閱

讀文訓練中發覆運用。

以上是我對自己這一年來語文教學上的反思,其中有經驗也有教訓。

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一)、聯絡教材,研究課標。

在《20xx年命題指導》中強調“語文試題應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徵,符合學生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就明確了試題要嚴格遵循《課程標準》來命題,體現語文學科的性質,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集中測試學生的語文素養。《課程標準》規定:語文素養的考查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語文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每個方面的考查又涉及到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發展狀況,自然試題中會重視語文積累和運用的考查、重視語言文字獨特的人文價值,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感悟、體驗和審美活動,尊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個體差異。題目不會難,但會很靈活,會有多層次的考查。如測試語文積累與運用中,既有測試記憶,也有測試學生的理解水平,還有測試其運用能力等。另外通過研究《課程標準》就明確了複習的範圍。如50篇詩文以及14部課外讀物,而這些都在課文中出現過,聯絡教材,只需作好重點內容的鞏固就行。

(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根本

語文素養的提高雖然有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但只要找準切入點,也並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礎司組織編寫的《語文課程標準解讀》認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語文素養的三方面內容。因此歸結起來就兩個字--積累。

“腹有詩書氣自華”,廣泛的閱讀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因此,“積累”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關鍵點。如何快速積累?課堂教學之外,我們是這樣做的:

1、應從七年級開始就讓學生訂閱《語文報》、《散文》、《讀者》等優秀報刊。

. 這些報刊雜誌每一期都有優美的文章、豐富的課外知識、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情感教育。除讓學生廣泛閱讀外,每星期還用一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閱讀以上報刊雜誌,從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提高其文學修養。因為在短時間進行大量的名著泛讀是不切合實際的。到九年級時,學生在閱讀方面已積累了許多經驗,老師只啟發和點撥即可。

2、抄寫、背誦。

每星期佈置三篇的抄寫作業,分別是美文欣賞,名言警句,古詩詞。既可以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寫作。對於語文尖子生,還要求他們從抄寫的文章中自選題材寫一篇同題作文,教師面批面改;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課內外名篇佳句全不放過,因為“背誦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也是一個文明的辦法”(黎錦熙)。

3、注重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和學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鐘效率。

教材既要講得精,又要滲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學習內容上,引導學生關注科學、人文、自然和社會、人生及歷史、現實、未來等科學文化、道德藝術各個領域。可大膽嘗試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如:在學習《論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時,就讓學生討論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使學生思想的火花在課堂上盡情的燃燒。

4、作文積累。

增加作文的訓練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師全批全改,並保證在一週內反饋給學生,以幫助學生形成樂寫的習慣。七年級開始到九年級堅持每天寫日記,每週寫美文點評,每學期自編自寫兩到三本書.

如果能通過以上方法,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薰陶和強化,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為會考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三年的實踐,效果應是明顯的.

(三)、提高學生應試能力是關鍵

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然而時間不等人,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考,是提高學生成績的關鍵。但單純的題海戰術又會陷入惡性迴圈。因此,應針對會考具體情況,設計多種訓練方案,提高學生應試能力。

1、每星期的課外閱讀訓練。讓學生觀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賞美文中提高解題技巧。教師的講解是應有針對性,並總結歷年會考課外閱讀的考點規律,使學生心中有數。

2、讓學生儘早接觸會考題型。如果再等到總複習讓學生訓練綜合試卷和模擬考題已為時過晚。因此,從九年級年的上學期就開始發放往年各省市的會考試卷讓學生訓練。以免學生怯場,便於學生的應試。

3、注重自主性和開放性。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究語文資源開展實踐活動。如學生做完20xx年各省市會考試卷後,要求他們自己分析和總結,寫一篇20xx年會考語文命題預測,各抒己見。然後教師綜合權威預測,給同學作一些分析、評點。

4、課文複習考點化。課文複習有邏輯性的分為各個考點,指導學生系統的掌握課內知識。

(四)、更新觀念,抓好複習,提高成績

九年級語文總複習階段,傳統的觀念只重視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而忽視或輕視它的人文性,往往會造成學生老師功夫花的不少,能力卻不見提高.因此我認為無論在常規教學,還是在總複習階段,同樣要抓住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服從遊戲規則,又超脫其上.找到總複習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以素質教育為根本,結合應試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並提高應試技巧,應該是目前九年級語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