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精選2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精選25篇)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1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這一單元的教學主題是——“感受真情”。親情是人類生活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學生要通過文中的閱讀進行體驗與感受,“理解與關愛”貫穿於本單元的幾篇文章之中,一把傾斜的傘讓我們感受到有的傳遞與延續;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使我們理解了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點點滴滴的用心;無人看管的桃林,讓我們體驗到信任與被信任是一種多麼美好的感情……其實,愛是無處不在的,它使巨人的花園盛開美麗的花朵,它讓遇險的獵狗最終獲得搭救……

當今,孩子們不論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就連上學,無一不在享受著親人的愛與呵護,那麼他們是否感受到了愛的溫馨與幸福呢?他們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報這些愛呢?這幾篇課文正恰到好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在這一單元教學中,我個人認為比較欣慰的幾點:

1、朗讀感悟:注重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注重學生的讀中感悟。教學過程中,我採用自由讀、齊讀,小聲讀、範讀、分角色朗讀、配樂讀課文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以讀代講,達到了讀中悟情,讀中理解的效果。

2、愛的體驗。讓學生說說身邊令人感動的事情,該練習既培養了學生表達的豐富性,又把本課情感目標進行內化,使關愛他人的種子在學生中慢慢地紮下根。

3、指導傾聽。在上課的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引導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學會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4、鼓勵評價。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對學生的評價,通過激勵來更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這單元的教學中,我本著一貫的教學作風,“平實、踏實、真實”,力求落實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著力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和學生都受益匪淺,不僅在課本上學到了很多知識,在人格上同樣也受到了一次洗禮。相信在今後,我們會把我們心中的愛傳播給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讓大家共同生活在愛包圍下!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2

秋天是美麗的季節,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秋天給人帶來美的感受,秋天給人以豐收的快樂。本組以秋天為專題,由4篇課文組成。《古詩兩首》《風箏》《秋天的雨》是精讀課文,《聽聽,秋的聲音》是略讀課文。課文從多角度描寫秋天,有的表達了在秋天裡人們對家鄉、對親人的懷念;有的記敘了孩子們在秋天裡活動的`歡樂;有的描寫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裡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聲音,都會使人們心中產生不同於對其他季節的感受。

板書課題後,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麼?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後再反覆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後曹聖龍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作者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曹聖龍的意見,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麼,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覆讀詩句並結合註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後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麼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學生就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成功。

本節課主要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教學第四自然段“風箏事件”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上臺表演整個事件的過程,注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幾分鐘後,全班沒有一位同學舉手,我只好點名兩位同學上臺表演,結果效果相當差。兩位同學用非常生硬的動作、語言,斷斷續續地說完整個過程,引得全班同學議論紛紛,我也覺得十分尷尬。課後我自我反思:學生表演時沒有道具,憑空想象,加上也沒有對話描寫,只能通過動作、表情等來表達,因此,學生做起來困難。並不是所有課文都能通過表演來增加學生的空間,要因文而異,設計不同的活動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解讀文字還是不夠深入,比如在仿說練習時,完全可以將課文中另外幾個句子進行類似的仿說訓練,並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課文中為什麼沒用同一種句式去描寫秋天的景物。

這一週安校和豐娜老師分別聽了一節課,對我的教學問題給予了指導,受益匪淺。比如,小組合作中,個別學生還沒有完全融入進去,合作意識不夠,另外有些學困生上課不夠專注,影響整個教學的程序,以後要培養學生上課好習慣的養成,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小組評價的積極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多教授學習方法,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養成。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3

(一)課堂教學是一個練兵場,首先要關注對三類課文的把握,精讀、範讀、自讀:

1、精讀課文:

重點學習。

2、範讀課文:

教師半扶半放。

3、自讀課文:

放手讓學生自學。甚至可以兩課連上。節省下來的時間讓給精讀課文,或者課外閱讀。

(二)三年級閱讀分析我歸納了一下,有以下5個非常重要的能力:

1、提拎要點的能力。

就是從語句中提拎要點,在這次會考3-5年級的試卷中都有所體現,如回答問題,概括節意、段意、主要內容,其實都是考查學生是否抓得住文章、段落的要點,即要點歸併法。這個能力老師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閱讀文章中要注意培養。

2、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和感悟能力,就是“語感”。

通過朗朗地讀書,以及大量的.課外閱讀來逐步積累。

3、想象能力

4、培養學生的思想性

這個思想性,也就是專家口中的“人文性”。現在的學生許多都沒有自己的思想,這就要靠老師去灌輸去引導。寫讀後感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5、審題能力答題方式

訓練學生靜心閱讀,看清題意,聯絡上下文思考問題。這個能力其實就是應試的能力,這個能力的欠缺往往導致了卷面上閱讀部分大量失分。

(三)作文能力的培養:

1、興趣引路

通過寫“放膽文”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廣泛地課外閱讀進行語言的積累,搭建作文交流平臺

2、形式引路。

三年級提倡寫“素描作文”,包括靜物素描、景物素描、人物素描、對話素描、活動素描……,把一段話寫清楚、寫具體,同時要言之有序。培養學生精細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情節比較簡單,但內涵比較深,教學中我用引導學生以讀為本的方式引導學生用心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體會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時中比較成功的地方:

首先用簡單的幾張圖片和一段精彩的動畫故事把學生在最短的時間裡帶到課文情境中,而且也在最短的時間感知到了課文中的更多資訊和情感,也就意味著學生以最佳的狀態進入課文學習。

三年級下學期就開始根據課文的特點學會初步概括課文主要意思,並且這些要求一般在第一課時就應該達到,便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大意。本堂課中巧妙利用“水罐發生了哪幾次變化”引導學生通讀了解內容,在此基礎上簡單說說課文主要意思。

對於第一課時的教學,生字是不可擯棄的重要一部分,在教學中,我以課件直接呈現的形式,通過“考一考你”、“挑戰一下自己”等形式,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掌握生字。在評價中,滲透重點字詞的理解。例如“絆倒”的倒,是多音字,我讓學生說說它的另外一個讀音並組詞。還有“唾沫”的讀音是輕聲,尤其要提醒學生。就這樣讓學生在輕鬆、寬鬆的氛圍中學習自主識字,體會了主動探究、合作探究的快樂。學生體驗了成功帶來的喜悅,同時識字能力進一步提高。

書不讀熟不開講,即是說只有在第一課時把課文讀熟了,第二課時才能有效地展開課文的研讀。那麼,是否就意味著只要讓學生在課前或在第一課時自由式地多讀幾遍呢?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課引導學生喜歡讀書,把課文讀順、讀熟、讀好仍然是重要的教學目標,要能體現出教師的指導作用。在指名學生分節讀課文的基礎上,對第2節進行了對比表情讀,對第4節對比語氣讀,使讀書的過程既是學生讀熟課文的過程,也是提高朗讀能力和提高讀書情趣的過程。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5

《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著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裡湧出了一股清新的水流,並從水罐裡跳出了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短短的童話故事,蘊涵著深刻地道理。本課的重點是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愛心對別人乃至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首先,讀書指導具有層次性。教學中我利用自讀,讀通難讀的長句子,感情朗讀來推進教學。而且每次讀的要求不一樣,層次也不一樣。

其次,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感情朗讀,教於讀書的方法。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默讀,畫出學生最感動的語句,並思考是什麼讓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動。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時候,我根據學生的不同感受,指導學生感情朗讀,並讓學生在各種讀的方式下,總結出如何將課文讀得有感情,如何去體會課文所蘊涵得情感。讓學生在感情朗讀的同時掌握具體的讀書得方法。

通過閱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水罐發生的幾次變化,於是我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尋求“這些神奇的變化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這個問題。在學生的閱讀探究之後,一條清晰、分明的線索便出現在學生的眼前。然後引導學生挖掘埋藏在課文中的本質,獲得感悟。從小女孩為生病的母親找水到回家途中把水分給小狗,再到自己嚥了嚥唾沫把水給了過路人這一系列舉動中,體會到小姑娘孝敬母親、愛護小動物、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以及母親讓水給女兒,也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最終使學生髮現母女倆這一切行為的根源就是“愛心”,至此,主題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

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愛的教育。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透露出的那份廣博的愛心後,我進行了拓展延伸這一環節,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感受到了哪些愛?一開始,學生的回答只停留在表面,說的都是同學之間借筆、借橡皮之類的事。於是我加以引導:“想想你身邊,還有哪些人在默默地奉獻愛?”這時,就有學生提到了:“下雨了,媽媽給我送傘。”“媽媽每天起得很早給我做早飯。”“有一次半夜裡我發燒,爸爸媽媽馬上送我到醫院,給我拿藥、倒水,整晚都陪在我身邊。”孩子們已感受到父母的愛了。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6

在本組課文的學習中,教材首次提出開展“記錄自己課餘生活”的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安排在《我們的民族國小》的後面,目的是使師生了解安排此項活動的.意義、目的及開展活動的方法。因綜合性學習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在《爬天都峰》的後面,有編排了“綜合性學習提示”,提醒學生繼續完成綜合性學習的任務。

本組無論是閱讀、還是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訓練,都與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這一主題密切相關。比如,在導讀,點出了本組的專題,課文為這一專題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從課內到課外,繼續圍繞本組專題展開,“語文園地”中的“展示臺”則是這一專題訓練的拓展和延伸。教學中要加強整合的意識,注意發揮整體優勢,使本組教學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7

本組教材體現了以專題組織內容、加強整合的編寫思想。《花鐘》教學時我採用多種方法指導朗讀。

1.聽讀。學習課文之前,可安排學生看課文聽錄音或聽教師範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聽力,讓學生受到錄音或教師朗讀的薰陶。

2.自讀。

3.細讀。所謂細讀,就是一句一句地讀,一段一段地讀,邊讀邊進行字、詞、句、段的訓練。這一步是以“情”貫穿的讀。課文一段我抓住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去引導、我這時適時引導:花開放了你高興嗎?這一段應帶著什麼樣的感情去讀?進行了朗讀指導。二段我主要抓住你讀了課文,發現了什麼?讓學生自讀自悟。課文的最後一段,我主要抓住有趣,讓學生去讀。讀這一部分時,要讀得親切活潑。我設計了這樣的問話引導孩子:“孩子們,這位植物學家的想法可真奇妙,設計的花鐘可真有趣,能不能通過你的讀書聲讓老師感受到他的有趣呢?”

4.賽讀。經過教師的指導,多數學生能讀熟課文。這時,可安排學生分組比賽讀,每組選出的同學再比。讀完後師生共同評議,指出優點和不足,以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在讀熟、讀出感情後,再進行背誦的練習。《找駱駝》一課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上課的過程中,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1、重視小組合作學習,但合作效果不佳。

2、重視學生說的訓練。

3、缺少個性化閱讀。

面臨期會考試,一邊學習新課,一邊複習。學生因為活動多學習積極性不高,心太浮燥,複習做的題較多,測評有一些學生進步了,但有一些學生卻退步了。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8

一、創設語境,激發學生的交際慾望。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裡產生的言語活動,而這種言語交際活動,離不開“特定的環境”。因此,在進行本次“口語交際”教學時,陳主任精心創設了一組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首先,用故事來啟發學生走向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相誇的慾望。

二、多向互動,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課與其說是語言與語言的交流,還不如說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是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在交換思想、看法、意見時進行的心與心的對話。其對話過程構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交際關係,形成多向互動的交際方式。要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必須創造條件使學生由單向個體轉化為不同的雙向群體,並在雙向互動中進行動態的口語交際訓練。在《誇誇我的同學》一課的訓練策略上,學生在小組討論尋找他人的優點,然後鼓勵學生大膽發表看法,在遊戲中學習第三人稱的表達方法。在此過程中,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交際關係。引導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誇也是為了實現多向互動。

在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多項互動活動,使學生“跳出”了自己所置身的課堂環境,積極主動地參與交際,在多向互動中鍛鍊了語言表達的能力,也學會了與人交往的基本禮儀,突出了“口語交際”中“交際”這一特點。

在教學中,陳主任克服了口語交際“獨白化”的傾向,注重了“多個回合,多向互動”。在互動形式上注意了多層面、有重點,師生之間採用了教師與學生個性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群體的互動。在這些多層面、多形式、多回合的互動交流中,滲入了教師的指導、示範,創設了交際情境,營造了交際氛圍,引導著學生的交際由單調到豐富,由表面到深層,由生硬到和諧。在進行“相互促進”這一環節時,學生基本上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交際物件、交流方法,獲取、整理自己所需要的交流資訊。在這種接近生活自然狀態的訓練中,學生的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

三、拓展延伸,把課堂引向生活實踐。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口語交際能力作為一種綜合能力,它的訓練應該與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不能侷限於課堂,在課堂中止步。所以每一節課,我們還應將學生的視角指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導學生在真正的社會大課堂中進行口語交際,從而使學生形成積極、富有成效的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處理事情的能力。在本次口語交際課的結課時,陳主任針對現在孩子“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別人的'長處”的這一弱點,號召同學們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多地去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感受到發現別人的優點是一種快樂,同時對自身也是一種促進。激勵了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多去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真誠的去讚美別人。

語文園地的教學,就是要以生活為主線,就是要讓學生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學生才會用真實的筆觸表現生活,表現自我。因此,我們要教學生從小就接觸和認識社會,觀察社會生活,積累生活,從社會生活(包括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選取寫作素材。指導學生體驗生活,還要指導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讓生活中美的內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畫卷,當生活中的這些美觸動他們敏感多情的心絃,使他們產生寫作上的衝動時,語言的激流就會宣洩出來。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關注天下事,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景和物,從生活中選取素材,提倡寫生活的真實。只有生活真實、感情真摯,文章才會感人,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以生活為主線,要善於捕捉學生生活的資源,把學生生活中的資源,作為張揚學生個性的源泉。在現實生活中,養成學生樂於探究和勇於實踐的精神,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的責任感,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良好個性品質。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9

本單元的各個環節的教學都體現了愛的專題,都是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讓學生能實實在在感受到這種感情。例如:導語告訴學生:愛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能獻出自己的愛;所選的課文都是發生在兒童之間的愛的故事;口語交際也是通過誇獎身邊的同學來表達愛。我們在規劃本模組時,體現了整合的教學思想,圍繞專題組織教學。

《掌聲》這篇課文非常感人。文章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讚美同學們的`寬容和善解人意,也說明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地關心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課文是以小英性格的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的,因此在教學時,陳主任緊抓這條主線,藉助了兩次掌聲,讓學生通過學習相關內容,瞭解到“掌聲”背後的力量,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教學過程中,陳主任先請同學們學習最後一自然段,再說說英子原來是個怎樣的人,採用前後對照的方法,走進從前的英子。再引導學生明白英子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變化,來領悟兩次“掌聲”的含義。整節課,學生邊讀邊感知邊體會,感悟到同學們給予英子深深的愛,訓練了學生思維、語言內化與表達。整堂課,學生非常投入,舉手的同學越來越多,連一些平時不願舉手發言的同學也紛紛要求回答。

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陳主任主要抓住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英子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陳主任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說:“英子,英子,你為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裡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字,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字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心理。當講到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臺時,陳主任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為英子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裡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陳主任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老師:“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又問那位女同學:“英子,聽到這麼熱烈的掌聲,你想說什麼嗎?”她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著面對生活。”就這樣,讓學生在與文字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老師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在理解好整篇課文後,教師要求學生說說自己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獲得別人的掌聲或把掌聲獻給別人的故事。這樣,無疑昇華了課文的內函:既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又要不惜奉獻自己的“掌聲”。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創造性。 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絡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情感體驗。

口語交際是一種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的教學形式,不僅要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從參與表達交流,到樂於表達交流,再到善於表達交流,本次口語交際課陳主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設計的。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10

一、育人先育心

本單元四個小故事意在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矛和盾的集合》告訴我們要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汲取別人的優點集於自身,揚長避短。在教授本文是應順勢讓同學談一下自己最欣賞的同學的優點,並向他們學習。《科利亞的匣子》告訴我們時間在流逝,一切都在發生著變化,我們要用不斷髮展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陶罐和鐵罐》《獅子和鹿》則告訴我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得學會正確的評價自己。

二、依託課文進行聽說讀寫訓練

尋找每篇課文的訓練點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是培養語文素養的基本手段。本單元的訓練點很多,在教學過程中我選擇了以下幾點:

1、聽在單元過關時,詞語關與朗讀關由評審團負責評價,鍛鍊認真傾聽的習慣。

2、說內容關意在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與表達能力。由於本單元課文內容淺顯,主題思想明確,我的教學重點在於圍繞中心展開討論,交流自已是否有過相同的經歷,或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進行“說”能力訓練。

3、讀不僅要讀正確流利,還要讀出自已的感受與理解,這就需要精讀與品讀。在精讀引領環節,我讓孩子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為什麼喜歡。

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基本上能說出以下幾種原因:

(1)用詞準確生動,如動詞的運用、四字詞語的使用。

(2)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語言生動。

(3)它告訴我們了一個道理。我覺得這是語言鑑賞能力訓練的初始階段,時間長了,孩子們也就知道從哪些角度進行品讀課文了。

4、寫在品讀《科利亞的匣子》一文時,我抓住科里亞埋匣子的一個細節進行寫作指導,用恰當的動詞來描寫清晨起床情節,效果較好。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11

根據課文特點,對話較多,在教學中我也主要抓住對話通過朗讀、表演、討論來學習。如《南轅北轍》抓住主人公和朋友的對話體會人物的得意無知,南轅北轍。

《驚弓之鳥》重點通過人物的`對話朗讀體會人物特點,讓學生認識一個善於觀察、思考和分析的更羸。同時明白驚弓之鳥的字面含義以及比喻義。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12

寓言《南轅北轍》的教學首先以理解課題中的“轅”和“轍”入文,然後讓學生在文中找到點出“南轅北轍”的意思的兩個句子,讀讀體會。以為課文基本是對話,所以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對讀來體會人物的特點。同桌對讀,熟悉課文後,師生第一次對讀,教師讀朋友,學生讀坐馬車的這個人。教師在讀時,把文中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讀後讓學生比較,通過比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勸,和反襯這個人的固執,不聽勸。師生的第二次對讀,角色交換,教師在讀時,省去三個“沒關係”。學生認為這樣不能很好地體現這個人的`頑固、傲慢和不虛心,因此補上三個“沒關係”,再讀課文。經過這兩次的對讀,學生從人物的言行中體會了人物的特點,既讀熟、學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後讓學生同桌再對讀,加深理解。

這則寓言故事出自戰國時候,魏王想去攻打趙國的邯鄲,季樑聽到這個訊息後,連忙從半路折回,衣服褶皺了也來不及燙洗弄平,滿頭的塵土也顧不得撣掉,匆匆忙忙去謁見魏王。他先說了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故事講完,又對魏王講了這樣一段話:“如今,你一動就想稱霸為王,一舉就想取信於天下,依仗著大王的國土廣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以擴充疆域,抬高聲威,大王這種不合理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了。正好比想到楚國去而向北走一樣。”教師把這個寓言故事的出處跟學生一讀,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課後,很多學生來打聽書名,來借書閱讀。我想這已很好地達到了教師的預期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導高年級學生閱讀更深層次的書籍。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是在學校組織的“雙優課”評選活動中,展示給校領導和老師們的。我親切、謙和的教態贏得了老師們的讚許,同時對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起到了致關的重要。我非常滿意的是學生們的表現,學習興致高漲,參與意識強烈,發散思維活躍、學習效果良好。一節課的教學安排,老師可以精心準備,但課上的突發事件(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或是無關的),確實往往讓老師始料未及的,怎樣巧妙的處理好,就要看老師的應變能力,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繼而就本課書的教學,發表幾點不成熟的見解:

1、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瞭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方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紮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匯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為切入點,引導理解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並創設平臺,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蘊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紮實到位。

2、迴圈反覆,螺旋深化:

簡單的環節,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覆中提高。

第一,教學中多次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課文中整體認讀、在具體的語句中讀準確、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反覆的認知重現,對孩子學習掌握生字是積極的,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設口語交際訓練平臺,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這節課環節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裡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後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為切入點,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為切入點的問題過於簡單,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意義不大。

4、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

課後,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則”時,發音不準,我沒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說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為“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14

踏上教師這個工作崗位才剛剛三個星期,面對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的工作,讓我感覺束手無策。從沒有教過語文課,很少接觸國小生這一群體,每當拿起語文書,翻開其中的課文,腦子裡一片糊塗。幸好對我們新老師,學校給我們安排了兩個師傅,從教學和教育兩個方面指導我們。

有了老師的指導,這並不意味著坐享其成,自身的努力同樣很重要。記得我們的研訓員說過,如果一個老師能夠堅持寫三年的教學反思,肯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在我們的印象裡,通常會覺得:上一節好課,最重要的是備課和寫教案,往往忽視了對課後的反思。在三個星期的教學過程中,我就體會到了寫好課後反思,不僅必要而且重要。

我要怎樣才能把《驚弓之鳥》這節課上好呢?思考來思考去,都沒有一個好思路。包老師感覺到我的為難,於是她決定上這節課讓我聽。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一個好老師是如何把握課堂,一節課上下來感覺行雲流水一般舒暢。而自己上課時總是磕磕巴巴的,有時怕漏這個又忘了那個。不過我也並沒有灰心,作為一名新老師,關鍵是如何讓這一堂課順利地按照先前的準備上下來。《驚弓之鳥》是一篇成語故事,我想我們在第三課時已經學習了“胸有成竹”這個成語,何不引導學生們從他們瞭解的`成語入手,來匯入我們的新課呢?接下來,對課題這個成語進行解釋,接著開始文章中生字詞的學習。

我把這個想法與老教師討論了一下,老師說,如果一個老師在備課時要求學生學習某一個知識,那麼老師的知識儲備量一定要比學生的多很多。比如我要學生們說說他們知道的一些成語,可能學生的成語儲備量並不多,那老師就應該有意識的教他們一些成語,作為積累。不僅如此,我用的是質疑課題的方式開始新課文的學習,那麼這個對於課題中一些字的解釋,在學生還沒學習這課之前,他們能回答的很好嗎?包老師說,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上,看看到底學生的反應如何?

上完課了,我發現了自己的許多問題。的確,學生們真正能說出來的成語不是很多,如果我僅僅是簡簡單單地不做總結,那麼設定這一環節就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了。對“驚弓之鳥”中驚,弓和之的解釋都不是太理想,尤其是“驚”這個字。通過實際教學,我瞭解到備課時一定要考慮某個教學環節的可行性,不是簡單的隨便想個方式,避免到上課時,才發現不能很好地運用。在生字詞的學習中,我用了“換一換”,“用近義詞解釋”的一些方式,感覺效果還是挺好的。對於“能手”這個詞的解釋,還拓展到提問學生,問他們知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能手?“劉翔是跨欄能手,姚明是籃球能手”,用學生們感興趣的方式,這樣才能進一步加深對詞語的理解。

總的來說,這節課上下來的感覺還是挺好的,但學生們到底能掌握多少還是通過檢測才能反映出來的。以後,上語文時,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該更有新意,抓住學生的興趣,才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的把握這一節課。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15

最近我們一直在學習《新課標》,學習之餘,我總在想:怎樣貫徹《新課標》的精神,上出“新”意?於是我開始苦苦地思索。對於《畫楊桃》一課,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沒什麼可以說的,因為文章內容看上去並不難懂。可是要真正讀懂它也並不是件易事。怎樣設計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學生樂於接受,容易學懂呢?我反覆揣摩,終於想了這樣一套教學思路。

一、自讀自悟,初步理解

《新課程標準》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良好的語感,要先靠平時多讀,和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來實現。上《畫楊桃》時,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用各種方式誦讀課文三次,然後讓學生自由表達質疑。因為我認為:孩子們讀書後,都應該有一種“讀完了就想說一說”的衝動。因此,老師沒有向學生提出任何問題,而是請學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來說一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心得,甚至感覺、感受和疑問。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問題。這些發言,不但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表達質疑的能力和習慣,也使教師瞭解了學生初讀之後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難所在,為教師下一步的教學,提供了學情參考。從學生的發言和質疑看,他們理解的重點放在了對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麼樣就畫成什麼樣”上。至於“認認真真、老老實實”、“一生受用”等學生還沒有意識到。根據這種情況,進入了下一個步驟。

二、親身實踐,思考體驗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點,是現代社會的要求,也是各個學科的共同責任。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並不亞於一些自然科學的學科。因此,在教學時,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學習方式,把學生從被動壓抑的狀態下解放出來,讓學生在主動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於是我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使閱讀教學活動成為學生實踐的過程。為了上好《畫楊桃》,我特地從水果市場挑選了一隻楊桃。並有意將楊桃放在教室的中間,讓學生從各自的角度去畫自己看到的楊桃。學生興致很高,都轉過身靜靜地畫起來。在學生作畫的過程中,老師有意請學生朗讀能夠指導正確作畫的有關課文。這樣邊讀、邊看、邊畫的過程,非常明確地向學生表明了作畫的目的並不是練習繪畫,而是通過“畫”這一手段、這一過程,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驗課文所講的事實,並進一步理解這些事實所蘊涵的道理。人們要做到“是什麼樣,畫什麼樣”,並不像說起來那麼容易,必須像課文中父親和老師說的那樣“不要想當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須像文中的“我”那樣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些道理,經過讀書思考與實踐體驗的結合,學生理解較深,學習效果很好。為此,我以為在實際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實踐的興趣,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給學生以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凋動其積極、飽滿的情緒參與語言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實踐的興趣,從而掌握實踐的方法,逐漸形成自覺開展語言實踐的習慣,這對學生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評價,深入領悟

在學生作畫過程中,老師收集了幾幅具有典型性的學生作品,並把學生的作品用投影儀放大到螢幕上,讓學生“以作品的作者讀沒讀懂課文”為題,對作品進行評價。這一環節我覺得很有效果,經過這一番評價,學生較深刻地領悟了課文中蘊涵著的道理。在整個評價過程中,老師始終堅持聯絡課文語句去評說實踐中的實際事物,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學會閱讀,提高認識能力。

四、把握重點,跳出課文

在學生基本掌握課文內容後,老師還教給了學生一種普遍有用的閱讀方法。不僅如此,老師還把上課初幾個同學的質疑,迴歸給提問題的同學,學生已經能夠回答當初自己提出的問題。老師又讓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段,並討論“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義。最後還引導學生“跳”出課文,從《畫楊桃》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廣泛的領域。於是,一篇淺顯的文章,講出了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的大道理。

語文學科的複雜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改革的複雜性。不同的課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樣找到最適合“本課”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法,而又符合閱讀教學以讀為本、讀思結合的'基本規律。《畫楊桃》一課的教學,雖然教師自始至終沒有提出直接指向內容的繁瑣問題,就連過度性、提示性、點撥性、引導性的問題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難之處都通過學生自主的讀、思、說得到解決,沒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節細部,但課文的語言、結構、內涵、重點都已一目瞭然。整個課始終迴盪著學生琅琅的讀書聲,醞釀著靜靜的讀思。

《12.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這是一個開發學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創設一個類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錢裝滿整間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匯入本課的學習。課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啟發性。我就放手讓學生把課文讀懂,讓學生先參照課文提示,明確學習要求,獨立閱讀、思考,在大體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全班學生交流、討論。

在學生廣泛思考、交流的基礎上,提示一些“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開闊學生的思維。如:畫出《山深藏古剎》《十里傳蛙鳴》 。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16

由於整個四年級的音樂課都是我教,所以班級之間有橫向的比較。有的班級能把歌曲唱的非常流暢,基本無太大節奏問題,而且聲音也不錯,但是會有一點內容來不及完成;而有的班級雖然全部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歌曲卻唱的並不理想。於是這就陷入了兩難。根據現在常州的音樂教學精神,是要求完滿地達到歌曲演唱要求,而且要求有優美的聲音。然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這個班級的學生要具備比較良好的音樂素質和功底,其次課堂紀律一定要好,人人都樂於參與,再一個,老師也要具備比較好的教授能力,要善於運用對比法、聽唱法來讓學生圓滿完成任務。根據我前幾個班級上完之後的情況,我發現魚和熊掌無法兼得,除非課堂上孩子們的'紀律相當好,才有可能做到歌曲唱的很棒,別的律動或者創編等環節也能順利完成。

所以這就給我帶來了難題,如何做到魚和熊掌兼得?如何做到效率高又質量好的課堂?我想這就要在不斷地實踐中去摸索,去反思了。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17

本單元的課文講的是幾位名人的故事,但課文所展示的不是他們作為名人的豐功偉績,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課文通過具體的事例展示了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課前,我讓學生蒐集有關這些名人的資料,課文教學中以列寧和小男孩你喜歡誰為主線,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體會人物的心理,感受作者的寫法。學生能夠從文章中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文章內容。在教學第一段時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抓特點寫灰雀的方法。這篇課文教學中著重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對話、細節描寫體會人物心理活動。孩子們通過抓重點詞句,體會到了高爾基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護,也體會到了小男孩的聰明、勇敢、對工作一絲不苟。續寫很成功,大多數孩子都認為小男孩會回來,併成功完成了拍攝任務。學生續寫非常成功,想象豐富,語言優美。實踐證明,給孩子一個空間,它會給我們一個驚喜。

本單元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還比較好,但是課前預習做得很不好,沒有幾個人去查詢蒐集資料,以後在這方面還要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這單元的習作是寫一個熟悉的人,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寫作方法,條理清楚,知道通過具體的事情去寫人,也有一部分學生不知從何著手,東一句西一句,語句表達不清,線索混亂,需要好好加強練習。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18

第三單元的語文可真應景!當秋天踩著落葉詩意地走進我的視野時,課文裡也開始秋意飄飛。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陽光的顏色就變了——變得金黃金黃,十分悅目,呃。像個和善的老頭兒。在上班時,我時常閉上眼細心地聆聽秋葉"唰啦啦"飄落的聲音。沒想到這一習慣竟不知不覺被學生學了去。

是這麼回事,雖然《秋天的雨》被許老師試上過,但我上得課很不成功,學生顯得疲憊,朗讀很不起勁兒。回到辦公室我仔細地想了想,一是星期一大家還未恢復狀態。二是我自己被他們的吵鬧弄得不勝其煩,停下來整頓了好一會兒紀律,大大破壞了課堂氣氛。而且,我自己的語言渲染突然變得那麼地蒼白無力。

上《聽聽秋的聲音》時,我就改變了策略。實在也巧的很,我寫完課題,窗外正好吹過一陣風,"唰啦啦!"這純自然的音樂激活了我的心。我驚喜地喊:"你們聽,這是什麼聲音?""風吹落葉""風聲。"

調皮的同學站起來喊:"秋的聲音!"

一個有趣生動的導言就自然地生成了。學生們是閉著眼聽完我的範讀的。這首小詩打開了他們思路,竟使有的學生聽到花開的"啪嗒"聲,農民豐收割稻的"唰啦"聲。驚喜在秋之聲中,不斷湧現。它們時而在窗外尋找秋天的影子,時而閉上眼回憶自己海邊的、山裡的童年。

感謝上帝!我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瀾。看來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窗外已有滿眼秋色,又何須我蒼白的語言。

下課了,還有許多孩子圍著我講秋天。突然,丁雅萱很認真地問我:"老師,秋天為什麼不和我們玩兒一下再走呢?"她大概還在想課上的那個"秋天為何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的'問題吧!我笑了一下說:"她已經和你玩過了。只不過你沒注意。比如它‘呼’地一下摸了你的臉,‘唰’地一下又碰了你的耳朵。"小婷開心地笑了。

回到辦公室,丁雅萱的話在我的腦中反覆盤旋,揮之不去。"為何不和我說一下再走?"她大概是沒時間玩耍吧!我突然一下子理解了這個上課愛吹泡泡的女生。也許,下課了,放學了,她又要被推進作業的漩渦裡,根本沒有時間玩。

嘿!我的孩子們自己已經找到了良方。下課了,孩子們放下筆記本,來到走廊上,閉著眼,"哇?我聽到了風聲!""我聽到雲跑步的聲音。"

聽著聽著,我呵呵地笑起來。從未有過的開心!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19

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精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重複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本單元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反思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從扶到放,讓學生自主識字。

雖然說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重點已從低年級的學習生字詞向閱讀、寫作訓練過渡,但識字教學仍然是不可丟棄的重要一塊。那怎樣讓學生由老師的“一手包辦”到自主學習過渡呢?我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對學生的識字教學:

1、佈置學生充分利用字詞典等工具,做好生字音、形、義的預習,這有助學生在學習課文中發揮主導能動作用。

2、在課堂學習生字詞時,注意讓學生自主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再有其他學生自己回答。如果遇到難以理解的.詞語,就引導學生練習上下文去理解,這不僅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更有助與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在抄寫生字詞時,我會讓學生先把詞語帶拼音抄一次,再把抄好的詞語給其他同學批改。在這種互相批改的學習活動中,既保證了學生抄寫時少抄錯,又能在別人的抄寫中辨析生字的對錯。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識記生字詞的效率。

二、充分利用資源,精心備課。

本單元是圍繞“可貴的親情、友情”組織專題的,老師在備課時可充分利用課件,佈置學生去調查、蒐集資料等資源,進行精心的備課。通過這些直觀形象的感知材料,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三、從課文內容到情感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

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綜合。”執教本單元后,我們發現:無論是講讀課文還是閱讀課文,在課堂上教師一定不能忽略讓學生體驗感悟這種情感。學生通過文字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們才會用心去生活,才會逐漸變成一個有理想的人。如通過《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感受到周圍的人對他們的愛,同時知道在生活中處處都要回報愛,付出愛,真正感悟到了愛的真諦。

但是上完課時我們的上課老師感覺到同學們把這種沉默只停留在“給父母過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對父母的表現不只是停留在為父母過生日這一件事上,同學們聯絡實際說到:父母每天為我們準備早飯,我們卻總嫌飯菜不可口;父母每天送我們上學,我們卻從不說“謝謝”等這些生活小時。讓學生主動體驗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反省自己對父母的忽略,可能這樣課堂中的沉默就會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了。這節課中學生感悟沉默,要先讓學生透過文字看清自己,只有這樣才達到感悟的真正目的。

四、從課內文字到課外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對本單元乃至整個學期的課文教學,我們都非常注重課外知識的拓展與閱讀能力的訓練。如本單元的課文中,對“母愛、友愛、博愛”作了很好的闡釋,但父愛的方面卻有所缺失,而讓學生做關於以父愛為主題的課外閱讀,正好彌補了這一塊的缺失。佈置學生每天做一篇課外閱讀,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發現這確實讓學生受益匪淺:對學習優秀,自覺的學生,他們從不斷的練習中,已經摸索到一套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大大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力。對於那些少數的學習比較落後,不是那麼自覺的學生,也許他們只是馬虎做題,隨便敷衍而已,但他們畢竟要閱讀了文章後,才能做題呀。就在這一天天日積月累的閱讀中,也許他們知道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也許他們只認識了某個詞語,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是有收穫的,總比把時間花在看電視、打遊戲機中要強。

總的來說,課外閱讀可以鞏固課內所學過的讀寫知識,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課外閱讀能拓寬知識面,陶冶情操,培養自學能力,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課外閱讀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體語文素質,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等。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20

為了迎接市教科院的評估,學校領導要求每位教師必須準備一節課,我選擇了《太陽是大家的》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首擬人化的兒童詩,描寫了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鮮花上灑滿了金色的陽光,小樹在陽光的照耀下茁壯成長,小朋友在陽光下歡快地玩耍。詩歌文辭很簡單,但含義卻不容易領悟。《太陽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強理解和信任,各國人民才能和平共處,人類才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社會的安寧。

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太陽落山時的美麗,太陽一天的工作以及別國小朋友對太陽的期盼”。(因為朗讀是語文課中閱讀教學的主旋律)我以學生熟悉的“晚霞”為切入點,帶出“紅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節和整首詩歌,讓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所描寫的'美景和太陽給小朋友帶去的快樂和希望;再通過品讀、評讀相結合,又以老師的範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詩歌所蘊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讓這節課學生讀得充分,悟得也輕鬆。

在這節課上,讀是重點,可就在讀這一方面,由於我的評價語的模糊沒有針對性,導致學生在讀上沒有一點進步;朗讀的次數雖然很多,但只是少數同學在讀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結果在後半節課時,有少數同學覺得無所事事,有些散了。學生的問題我在課堂上感覺了事情的變化,可不知道怎麼挽回。這可能是經驗不夠吧,或者是我沒有把面向全體學生這個理念貫徹到腦海裡吧。

而且學生和我預想的也有差距,當我在出示卡片“彤”和“紅彤彤”讓學生讀,並問學生你發現了什麼時,(因為朝讀課時我指導過預習範讀過課文)居然學生都說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釋了半天。

通過這節課,我知道了,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鍛鍊自己。備課時不光備課本,更要備學生。備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21

“愛國情感”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個虛幻、空洞的詞。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愛國之情,體會世界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便成了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而愛國情感不是感性的說教,它務必在教學中有個實實在在的載體,那就是語言實踐。沒有紮實的語言實踐,熱愛祖國的說教自然成了“空中樓閣”。而語言實踐就是要帶領學生研讀文字,反覆品味,深切體會,讀出文中情,讀出文中味,讀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字味來。課剛開始,通過看運動員獲獎,升國旗的錄象和自己在這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中,望著徐徐升起的五星紅旗,你會想到些什麼?通過心靈對話:學生初步明白五星紅旗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尊重和愛護它。在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詞句,感悟愛國情,體驗愛國情。如在指導學生感悟“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著鮮豔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點句子時,呈現典型的`三個層次:讀出理解──說出感受──再讀體驗情感。首先學生自由讀重點段落,勾畫出表示”我“動作的詞句,自讀、自悟、自得;再讓學生默讀體會,說說自己對句中哪些詞有特別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機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從中品出了留學生身上沉甸甸的愛國情意,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決不向飢餓低頭;接著,再給予學生閱讀的空間,讓學生帶著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讀重點語句,讀出自己的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來,切實地體驗到留學生身上濃厚的愛國情思。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點語句中每個字詞裡所蘊含的“愛國情”;也得到“意”,“我”的愛國情與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愛國情融為了一體,使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得到淨化與昇華。

在調控課堂教學發展中,語言機智似乎也有待錘鍊,不僅抓不住學生問題的實質進行有效的課堂生成,而且問題瑣碎,如“哪裡體現他很餓?”“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沒有人給他吃東西?”“他來到麵包店吃到麵包了嗎?”……

這一個個毫無思考價值的“以教定學”問題扼制了學生的發展。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22

本課的對話較多,要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在課文中,有很多語氣詞的提示,例如,“夫人,您買一個吧!”要讀出懇切的語氣;“您是中國人吧?”是猜測,要讀得比較輕。教師指導前,讓學生自己先說說,課文中的'對話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提示學生尋找課文中類似的詞語。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23

新課程標準就閱讀要求我們做到: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嘗試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重視默讀,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讀書的訓練,力求讀透、讀精,即要通過閱讀培植學生自我感受以及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又要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體驗語文情感,豐富語文的積累。《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為實現這個要求我是這樣設計的:

匯入課文時,進行一個說話訓練:你們玩時爸爸媽媽會怎麼樣說你?說時加上爸媽說話時的動作或表情,然後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概內容,誰玩出了名堂?玩什麼呢?怎麼玩的呢?玩出了什麼名堂?學生都能夠答出來,可都說是做出顯微鏡,發現微生物,為了區別發明和發現,我順勢引導,我讓學生補充板書,顯微鏡,填上一個用“發”字組成的詞。突破了詞語關。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很簡單我採取了以讀代講的方式。而第4自然段是難點,我遞進式的提出幾個問題:怎樣玩放大鏡?有什麼新發現,後來又有什麼新玩法?結果發現了什麼?接著引導學生交流資料袋,瞭解微生物。總結課文時,讓學生體會他為什麼會玩出名堂?帶著讚歎的語氣讀文後的泡泡,最後對學生溫馨提示:玩可要節制喲,否則的話就是浪費時間的行為哦。

在教學中,既注重了學生基礎知識詞語的理解,又進行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課前的'說話訓練教給學生描寫人物的方法,注重突出人物的動作神態和表情以表現人物,實質上這是一個寫作方法的培養,總結時,讓學生用讚歎的語氣讀泡泡,充分運用教材,提升了學生情感。尤其是最後的溫馨小提示,根據學生特點說明玩的兩面性,又提醒學生如何合理的玩,用溫馨提示的方式出示出來更能易於接受。遺憾的是在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有點脫離學生,沒能融於課堂。這是我今後要努力的方向。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24

本組教材是圍繞著“壯麗的祖國山河”這個專題編寫的,由3篇精讀課文、1篇略讀課文和1個語文園地組成。《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後雨》:讚頌長江的雄偉氣勢、西湖的旖旎多姿。《富饒的西沙群島》:反映了南疆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美麗的小興安嶺》:描繪了東北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物產。《香港,璀璨的明珠》:展示了現代都市香港的美麗和繁華。

從導語到課文、到語文園地,各項語文活動的安排,都是圍繞著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展現祖國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一主旨編排的。這裡有古人讚頌長江雄偉氣勢、西湖迷人風采的古詩《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後雨》;有反映南疆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富饒的西沙群島》;有描繪北國各個季節不同景色的《美麗的小興安嶺》;還有展示現代都市風采的略讀課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單元內各部分互相聯絡,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使聽說讀寫各項能力整體推進、協調發展。

在二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和二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學習本組課文,可以將新舊兩方面的知識聯絡起來,使學生進一步瞭解祖國的山河壯美。學習古詩,注重讓學生讀懂詞句,理解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其他三篇寫景的課文,注重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在充分的閱讀中,領略美麗的自然風光,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學習過程中,還注意引導學生蒐集有關資料,加深對祖國山河的瞭解。同時,指導學生掌握一些積累語言的方法,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習慣。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25

本課是寫我國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草原的熱愛。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歡騰,同是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如何讓學生也能體會到大草原的美麗、廣闊、歡騰呢?我先用動畫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大草原有一種嚮往。學生有了興趣,課上起來就順了。接著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聽老師範讀課文,自己談體會,讓學生說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就著本課的主要內容,學生分段體會本課優美的詞句,體會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美麗。最後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想對大草原說些什麼?

整堂課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充滿了新意,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都有體現。學生自讀自悟,介紹大草原的美麗、廣闊、歡騰,品味其中的重點詞句。孩子們抓住“清亮、一窪窪”感受湖水的清透、通過“開滿”“各種各樣”“清香”等詞感受野花的多、美、香。學生只有感受還不行,還得發揮學生的想象,我問學生:“欣賞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你有什麼話要說?”學生積極發言,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表現了同學們對大草原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