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三年級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教學反思

三年級教學反思1

作為一名新教師,在一個多月的數學教學實踐中,在各位數學老師的幫助下,在聽課和學習的過程中,我還是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我對自己的數學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做了一下的分析和總結。

第一單元為動物趣聞,內容是對克、千克、噸的認識。雖然在這一單元當中,內容難度不是很大,但是由於我缺少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困難。在重量單位轉換和重量排列大小的題型中,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根據基本的1千克=1000克 1噸=1000千克這個原理來解決問題。這也是我需要老師幫助的地方,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刻、紮實地來掌握基礎知識?

第二單元是本冊的重點教學內容――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在這一單元中一共有五個資訊窗,對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中,一共涉及了口算、估算、筆算,這幾種計算。在教學中,我存在了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沒有提高他們說話的積極性,我也一直存在一個誤區,就是教師要多說盡量說的明白讓學生清楚,其實這樣並不能很好的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一缺點現在我仍然沒有做到很好,我會虛心向幾位數學老師學習,讓學生能夠儘快變為課堂的主人。在這一單元中,對我來說最難解決的就是應用題的知識點,對於這個知識點,我感覺自己雖然講的很賣力,但是我感覺總抓不到重點,邏輯不夠清晰,應用題這部分的教法我還是很希望得到各位老師的點撥。

第三單元中的位置和變換,我發現很多學生已經瞭解一些相關知識,所以講起來還是比較容易些,在位置變換中有對圖形移動和畫圖的地方,學生遇到了困難。在這一問題中孫主任及時向我講解了問題最簡單的解決方法,所以問題也可以說在課堂上迎刃而解了。

第四單元,除法的學習,今天我也是剛講到,在這一單元中,我認為教學方法應該和除法有相同的地方,但是藉著今天的教學反思會上,我還是很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師的指點,特別是除法和之前學的乘法上怎樣能很好的進行聯絡,還有對我來說最困難的一個問題也就是應用題了,講應用題的方法和思路,以及我應該從哪些方面對應用題進行思考。

最後,就是課堂常規這一問題。我發現在課堂上很多孩子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課堂上學生交頭接耳、不舉手就發言的現象經常出現,針對課堂上學生上課走神、說話、注意力不集中、破壞紀律的現象,應該怎樣的及時制止?

在這一個月的數學教學中,我很感謝給予我幫助的老師,在我遇到困難時候他們總會放下手中工作悉心幫助和指導。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虛心向各位老師學習,爭取做的更好!

三年級教學反思2

第六冊5課《翠鳥》一文,備課會考慮到對於翠鳥這種只聞其名,不見其形的小鳥,學生們知之甚少。針對本課必須完成的教學目標,決定採用網上下載的課件,結合掛圖和若干鳥類頭飾,並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翠鳥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的資料。

課堂中,感到引導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然後分組交流的完成為學生主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提供了適宜的空間,彙報交流中指導學生注意語言準確與生動,培養了想象力與表達力,如出示兩組句子,每句較之前一句都多一個“形容詞”,這樣寫的`作用讓學生觀察,讀中比較體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學生感受、體驗作者抓翠鳥外形美、捉魚本領高這兩部分時,我適時播放了色彩豔麗、富有動感的畫面,藉助了畫面由爪子→頭部→背部→腹部,顏色不斷疊加,呈現了五彩斑斕的羽毛變換,同時配以小鳥清脆的鳴聲,樸稜著翅膀箭一樣捉魚疾飛的身影,魚兒機靈吐水泡的聲音,較好地解決了本課理解上的難點,使學生身臨其境,不僅感受到了翠鳥外形的豔麗之美,而且極好地體會了翠鳥“釣魚郎”的美稱了,對翠鳥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在孩子們饒有興趣之時,我的一句:“你們喜歡翠鳥嗎?原意背下來翠鳥的美麗和它捉魚本領高的描寫嗎?”學生們齊聲“願意”繼而興趣盎然地背起來,全然沒有了畏難情緒和被動狀態,而此時我依然用課件演示外形分環節畫面,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學生。這種分層指導課後效果得到檢驗,絕大多數學生均能背誦下來。

教學中,尤其是講讀課文中,我認為課件適時地引入,對於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養成讀書時的情感投入,確實起到了上述作用。

三年級教學反思3

《掌聲》這篇課文寫的是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子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從一個內心自卑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著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間的鼓勵和關愛。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後面飽含著充沛的情感。

這篇課文是遠端研修期間殷慧老師執教的觀摩課例,當我準備講這篇課文的'時候,我立馬想到就按殷老師上課的思路來講述這篇課文,我想看看我講出來的效果怎麼樣?因為殷老師用的教材是蘇教版的,我們用的是人教版的,課文內容有點出入,我就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稍稍做了一下調整。講完之後,感覺流暢,舒服,學生也能理解到位,總之是比較成功的。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第一課時重點指導兩次次掌聲,讓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這堂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在感悟掌聲的內涵教學中,通過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字產生共鳴。最後,在理解課文後,邊播放音樂邊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心中的掌聲,大多數學生都寫出了自己的體會,文章內容得到昇華。

這份教案讓我真正體驗了一次從教課文走向教課程的過程,葉聖陶老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閱讀、吃透課程標準,年段目標瞭然於胸,然後再去閱讀、理解,這樣在教學中才會胸有成竹,才會方向明確,才會遊刃有餘,才會引領學生在語文的天地中獲得進步。從中也讓我感受到磨課的重要性,人多力量大,智慧多。只要一個學校能像這樣進行磨課,相信每位老師成長的更快。

三年級教學反思4

本課是在上節課瞭解了有生命物體具有哪些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展開研究。本課的編排始終圍繞植物的形態進行。通過對植物由整體到區域性的觀察,獲取有關植物的多樣性、植物的外部形狀等方面的資訊,滲透了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等方面的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夠認識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徵,我組織學生到校園裡觀察植物,並在記錄紙上記錄植物的`特徵。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探究習慣、記錄習慣和文字能力還比較弱,我先帶領學生一起觀察一種植物,然後要求學生按照實驗小組組成觀察小組,觀察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這樣,就集中了多個學生的智慧,獲得取長補短的效果。

在科學活動中,既然有觀察,就一定有記錄,我除了讓學生明白如何觀察外,還實施提醒讓他們學會記錄,養成一個良好的觀察習慣。本課的記錄可以是文字敘述,也可以採用畫圖的方法,把不知名的植物或葉子畫下來。

要學生養成既觀察又記錄的習慣不是說在課堂的四十分鐘就能完成的,我鼓勵學生平時多觀察,多寫觀察日記,引導他們在觀察中發現,尤其是對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只有這樣不停的迴圈往復,才能養成好的觀察下習慣。

三年級教學反思5

本課與《紙》一課一樣,以研究常見材料為主題。

紡織材料與紙都是學生經常接觸的物品,所以我決定從學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匯入學習活動。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古人穿什麼,然後交流現代人穿什麼,通過各種不同活動,從觀察入手,開展實驗,探究布料的性質特點,結合文字介紹,講述紡織材料的發展史。由於教學中需要大量的紡織材料來進行探究,所以我在課前一方面佈置學生蒐集各種紡織材料和關於紡織材料的資訊,另一方面自己也收集一些紡織材料和原料提供給學生,供學生觀察、研究。

在探究活動中,我首先指導學生通過觸控感覺,吹氣、滴水等簡單實驗活動,增加對布料的感性認識,再從布料的紋理、厚薄、軟硬等細微處研究布料的基本性質(吸水性、防水性、透氣性、牢固程度),接著詳細指導學生研究布料燃燒後的氣味和灰燼的不同,讓他們學會鑑別不同的布料,以幫助他們在購買衣服時能辨別布料的真假。最後利用布料的性質,加上合理的想象設計出未來高科技、高效能服飾。應該說隨著課堂環節的`逐層深入,學生對布料的認識能逐步加深,拓展延伸時,很多學生能根據對布料的認識,設計出新型的服裝,展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

但是,對學生來說,綜合運用各種方法來發現面料的性質特點比較困難,需要教師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多加思考。

三年級教學反思6

《掌聲》這篇課文講述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走出了困境,打開了嚮往美好生活的心扉,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它是以英子性格的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的,而重心則落在兩次“掌聲”上。我的`教學過程突出了兩次掌聲和英子性格的變化。

一、藉助朗讀,走近自卑的英子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感情朗讀是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課堂上,我通過讓學生讀書生疑,讀書求解,讀書品味,努力把語言訓練落到實處。我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後,融會自己的情感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讀。

在體會掌聲前的英子時,我主要抓了三個句子

1、因為她小時候生過病,腿腳落下了殘疾,不願意讓別人看見她走路的姿勢。

2、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3、上課前,她早早地就來到教室,下課後,她又總是最後一個離開。

我以提示性語言引導學生多元體會英子是個怎樣的女孩:“我剛剛好像強調了一個詞(總是,默默,早早地,最後),你能再讀一遍嗎?”,“你能感受到英子的心情嗎?”,“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嗎?”

同學們的答案很豐富,能夠從中感受到這是一個文靜的女孩,一個可憐的女孩,一個孤單的女孩,一個自卑(憂鬱、沉默、難過、害怕、不自信)的女孩等等。

二、讀說悟寫,聚焦兩次掌聲

我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兩句直接寫掌聲的句子,然後依次學習有關兩次掌聲的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響起的前後內心的變化。

教學有關第一次掌聲的內容時,我提出問題“為什麼會響起這熱烈而持久的掌聲呢?這掌聲代表什麼呢?”,並解讀句子“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的。抓住“猶豫”、“慢吞吞”、“眼圈紅紅的”反覆體會到英子的內心是多麼痛苦、無奈、掙扎,從而體會英子最終“一搖一晃地”走上講臺是多麼不容易啊!接著在此基礎上我做了精心引讀:所以就在英子剛剛站定的那一刻,教室裡(女生接著讀)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教室裡(男生接著讀)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勵的那一刻,教室裡(齊讀)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而後馬上進行了角色轉換: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學,你想在這掌聲中對英子說些什麼呢?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年級教學反思7

在教學《灰雀》一課時,出現了以下一個教學片斷:

師:聰明的孩子們,你們告訴老師,灰雀哪去了?(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

生1:被小男孩兒捉去了!

生2:被凍死了!

師:你們同意誰的看法?(學生紛紛舉手表示同意學生1的觀點。)

我滿意地點點頭,準備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可就在這時,又有一隻小手頑強地舉了起來,久久不放下。我叫了他,他興奮地回答:“老師,小男孩兒捉走灰雀是因為灰雀受傷了!”說完之後,他得意地向全班同學看了看,期待著我的表揚。聽到他的回答,我有點意外,準備用剛才的辦法讓他也同意學生1的觀點,又想,如果能讓他自己從書中找出正確答案,豈不更好?於是我說:“請你再讀讀文章,灰雀到底受傷了嗎?”孩子又看了看書,好久,才不好意思地說:“灰雀沒受傷!”我笑了,自我感覺好極了!因為我沒有輕易地否定孩子的答案,而是讓他通過讀上下文正確理解了課文的意思,這不是語文學習所需要的嗎?我簡直有些沾沾自喜了。

事後,連續幾天,這個說灰雀受傷的小男孩兒似乎沒有興趣上語文課了。我又仔細回想了當時的'情景,他在那節課上一直都沒抬起頭來,似乎像做錯了什麼事似的,再沒舉手發過言。這是為什麼呢?我覺得我是那樣注意保護他的自信心,怎麼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細細想想,這個說灰雀受傷的小男孩兒有著一顆多麼善良的童心啊!他不願意小男孩兒做錯事,所以為小男孩找了一個多麼合情合理的原因:灰雀受傷了!不願別人犯錯誤,甚至不願讓書中一個角色犯錯誤的孩子,他在生活中該是怎樣的呢?他會去故意犯錯誤嗎?還有列寧最後都笑著問不會說話的雀:“你好,昨天你到哪去了?”而不直截了當地追問小男孩,我們為什麼還這麼直接地讓每個人都知道是小男孩捉走了灰雀,從而打破小男孩在孩子們心中那美好的形象呢?我們為什麼還要讓我們那善良的孩子明確地知道是自己沒認真讀課文而出錯,從而像受了打擊似的,再沒有思考、創新的興趣呢?新課程強調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我們在追求知識傳授準確無誤的同時,是否也該對孩子們多一點人關懷呢?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課堂情景可以重來,我想在他明白是小男孩捉走灰雀的同時,對他說:“你有一顆善良的心,讓我們為你的善良而鼓掌!”這樣的話,那個說灰雀受傷的孩子一定會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同時一定會把自己的善良和愛心帶到自己的生活中,帶到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鐘裡去!這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這篇課文和這個細節也讓我想起了自己平時的教育,我們將多次面對學生出錯,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生犯錯是偶然中的必然,更多的學生是在一次次犯錯中找到前進的方向與動力。”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出錯都是無心之錯,我們何不像列寧一樣給他們時間,給他們空間,用寬容去等待他們的成長呢?

三年級教學反思8

通過教授《秋天的雨》,我發現學生對文字的體會是多元的,有些感受,是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例如,在體會語言表達的美時,一個孩子說到他覺得銀杏樹的葉子“扇哪扇哪”這個動作很美,我一時語快,問了一句“為什麼”,學生一時說不出來。後來我自己想想,也覺得確實很難回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點到即止,而不應該窮追猛打,緊追不捨。

《秋天的雨》是一篇語言優美,情深意濃的文章,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作者以秋雨為線索,描繪了一個豐收美麗快樂的秋天。文章的語言富有兒童氣息,通過比喻、泥人等手法生動地表現了秋天的美景,並運用了總分總的寫法,從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香味、秋天的小動物幾個方面描繪了秋天。通過美的、充滿詩意的語言體會秋天的美好,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朗讀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一節成功的語文課,琅琅的書聲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學設計中,我重點設計以“讀”為主線貫串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學性的語言轉化為具體的想象,讓一幅幅秋天的圖畫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同時,通過模仿句式練習,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讓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1、把握整體,區域性突破

第一課時,在初讀後,老師尊重學生的感受,讓學生從整體感受秋天的雨,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談自己的初讀體會,從而理清文章的脈絡,找到每一個自然段開頭的總起句,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然後,再從一把鑰匙入手,帶領孩子一起走進秋天,去一一欣賞秋天的美景。這樣的設計,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能更快地進入狀態。真正體現了順學而導,以生為主的教學原則。

2、注重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

課文中的生字有很多是讀輕聲的,教學中,我將這些詞語進行了歸類,並讓學生去朗讀體會,讓學生自己發現詞語的規律,提高教學效率,做到有的放矢。多音字“扇”字,則採用動手做一做的方法,體會它詞性不同,讀音不同的特點。

課文中還有許多優美的詞句,在教學中,我也注重引導學生去自主發現,遷移積累。比如“五彩繽紛”,我通過找近義詞的方法體會詞語的意思,讓學生積累運用。

其次,我結合單元訓練的重點對本文的重點句式“它把什麼顏色給誰,像什麼”進行了練習指導,讓學生通過觀察畫面發揮想象,進行了說話的遷移訓練。

3、在朗讀指導中感悟

教學中,老師營造了一個美的氛圍,通過音樂、圖片等渲染,創設了良好的氣氛,並通過教師的朗讀,讓學生走進文字,感受秋天的美,課文語言文字的美。在朗讀中遵循學生的個性體驗,並沒嚴格按照課文中句子的排列順序來指導學生朗讀,而是根據學生的愛好,選擇性地進行對句子的朗讀指導,並沒有過多理論上的要求,只是用了一個動作,一張圖片,讓學生對整個句子所描寫的景物既有了形的感知,又有了情的體驗。

三年級教學反思9

本學期即將過去,回顧前一時期的音樂課研究教學,下面兩個方面體會較深。

一、學習新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的,開闊學生視野。

作為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我認為,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瞭解。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

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1、根據音樂教室現有的樂器,通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並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

二、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配合新課程改革,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電子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大綱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裝置,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絃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下面就《少先隊員植樹造林歌》一課,談一下我的想法。

(一)、利用熟悉的歌曲欣賞,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在《少先隊員植樹造林歌》教學中,我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參與音樂活動,教學效果明顯。表現在:

1、以審美為核心,注意情感育人。教學的整個過程都注意了創設音樂情境,教師情感示範,激發學生審美情感。

2、面向全體學生,強調學生為本,注重了師生情感交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主動獲取,主動發展。

3、結合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進行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4、撕紙貼畫的藝術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

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通過觀察發現、感受到生活的美,並覺得學習也是一種樂趣。

(二)、弱化傳統環節及概念教學,注重體驗。

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過於強化音樂知識學習和技能的訓練,造成學生死記硬背不能靈活應用,課堂學習機械化、成人化;教學環節板塊化,教師教學感到枯燥無味,學生也覺得學習沒有了生趣,這些都與新課標的要求相違背,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本節課教師努力突破傳統發聲、節奏練習、聽音練習的框框,將發聲、節奏、聽辨練習融於歌曲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努力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用自己的方式充分去體驗、感受,知道怎樣的聲音更美及二拍子節奏的特點,同時不知不覺中獲得聽辨能力的培養。

當然,有所得也有所失,主要表現在教學容量安排太飽滿,學習歌曲環節進行得比較倉促,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接受能力。第3、4段歌詞的學唱應該放在第二課時進行。

總之,這節課上完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藝術不容說教,情感不容灌輸,只要教師心中想到的首先是學生,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來設計,那麼這節音樂課就會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目的。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是今後教學的重點。對於音樂教師而言,除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外,更需要有良好的課堂教學的能力,唯有如此,音樂課才能更有意義。

三年級教學反思10

三年級科學課程是要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的,適應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因此在科學教學工作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據此,把本學期的教學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做得比較好的方面:

1、在科學教學中認真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20xx年7月教育部正式頒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同樣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同時,更是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學能力的培養。

2、明確課程理念、目標、任務,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點,從而做出與教材相符,與學生年齡特點相符的教學設計。

三年級科學教材的內容主要是生命科學方面的內容,是適應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1~5單元包括了“植物”“動物”“我們自己”“水”“紙”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內容,而第6單元是從學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飯出發,引發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這些都是貼近生活的內容。因此,教學設計便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將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單元中“大樹的觀察”,就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初步瞭解科學觀察的意義的內容。因此,設計教案時,就儘可能地以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為重點,以引導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的方法為難點,同時重視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等精神的培養。

3、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活動。

三年級學生對周圍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級學生更為強烈和積極,因此,在教學中都儘量放手他們主動參與科學的學習探究。因為,三年級上冊的教材非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注重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結合,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問題,讓他們更容易地進行科學的各種實際觀察和操作。這樣也比教師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促進學生的科學能力的提高。比如,讓學生自己設計觀察方案,並通過戶外的觀察記錄自己的發現,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他們分享觀察和實驗的快樂,也提高彼此觀察、實驗的能力。同時,教師在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這樣的開放的.課堂環境下,學生對科學便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經過多次的實際觀察和實驗活動後,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能力。

4、設計好學生實驗與課堂演示實驗,要求學生掌握相關實驗的方法。

科學知識的掌握,很大部分都來自實際實驗中所得到的啟示和驗證。同時,實驗也是探究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依靠實驗,一些客觀的科學現實能夠轉變了學習探究的科學規律,從而使學習在科學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著科學規律有存在,體驗著科學知識的形成。所以,每一次的實驗都必須嚴格設計,同時,也教予學生進行準確的科學實驗方法。

二、還有待進一步改進的方面

1、雖有挖掘教材資料,但在拓展課外相關知識方面深度還不夠。

為了結合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要求,轉變評價方式與知識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同時也儘量引導學生通過教材資源的學習去發現更多的課外知識,使知識更加全面,充實。比如,在探究水與液體的區別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交流水,海水,油,飲料,浴液……凡是學生能夠舉出的事物都可以放手讓他們去討論。但是在有些知識的拓展方面給予學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夠,比如在米飯一單元中,沒有讓學生在初步區分石膏與澱粉同時,去拓展澱粉和石膏的各自不同用途等等。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在把握好教材資料的同時,引導學生挖掘課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的知識更全面,這樣才能讓學生對科學和生活有更深更廣的瞭解。

4、未能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去完成科學實驗。

科學離不開實驗。因此,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環節就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實驗。雖然在教學中,我都會設計一些觀察和實驗方案讓學生分小組去探究,但由於涉及到安全的問題,有些實驗未能讓學生親身去體驗。比如,澱粉加熱的實驗,由於要用火,就沒能放心讓學生親自去操作。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應該讓學生明確知道安全實驗的重要性,並嚴格遵守實驗的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安全的科學實驗。當然,能有另外的教師協助更好。畢竟,國小生的安全防範意識是比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險性大的實驗還是由教師來示範比較妥當。

3、專業知識方面存在的不足。

由於科學不是自己的專業,又是第一次執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有一些不足。在教學當中,還是有很多細節沒能夠很好的處理,造成教學過程的不完美。還需要日後不斷提升自己本身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不斷去探究如何去完善課堂,讓學生學得更開心。

要生存,要發展,就要不斷創新。我加強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習培訓,積極撰寫教研論文,以提高教學質量,開拓教學更寬更廣的前程

三年級教學反思11

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字

x x整堂課,我設計了匯入新課、整體感知、品讀領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這樣五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為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裡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字,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字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為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裡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

x x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湧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就這樣,學生在與文字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二、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x x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x x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三年級教學反思12

進入一個新學期,接觸一個新班級,一切從零開始,這個互相接觸的過程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適應,在與學生相互瞭解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而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一個班主任更是需要從多方面來了解每個學生。

三年級作為一箇中年級階段,學生在各方面都處於成長階段,各種習慣的培養也是關鍵時期,經過半個月的接觸、瞭解、摩擦,已對大部分學生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開學的`剛開始幾天,發現我們班有好多同學都喜歡吃一些小零食,上課期間有,下課期間更是有好多,弄得教室裡總是有好大一股味,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還有一個更頭疼的問題就是有好幾個學生上課時不會聽課,總是喜歡上課時摳摸小玩具、玩橡皮泥等,經過一個多星期時間的監督,批判,講解等,這種吃零食、上課玩東西等不好的習慣有了些許的改變,但並不是改變的很徹底。習慣是養成的,並不需要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意志努力,如小孩子早上刷牙,如果是家長提醒他才去刷,這種只能叫行為,並不叫習慣;相反,如果是自己拿起牙刷去刷牙,假如不刷就感到嘴裡難受,這種就是習慣了。所以我決定從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開始,俗話說:“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

三年級教學反思13

成功之處:

1.利用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現實問題的情境,創設學生樂學情境。本節課以學生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內容為素材,展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碰到的買麵包的計算問題。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資源,通過提問你發現了什麼數學資訊?吸引學生看圖蒐集主題圖中的數學資訊,再通過提問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為下面的探究學習創設了現實的情景,促使學生能在真實的情境中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想法。在練習設計上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絡,讓學生在學會必要的知識後,及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課件出示一家文具超市一些學習用品的`價錢,再告訴學生給你80元,你喜歡買哪兩樣文具,算一算還剩多少錢?使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時,也使學生理解今天學習的數學知識具有應用價值,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2.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從問題情景中提取數學資訊並和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反饋;使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上通過提問你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嗎?你又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充分交流研討,暢談自己的想法,然後著重說明解決問題的思路。列式計算時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綜合算式,利用現實情境加強分步與綜合之間的聯絡,同時強調不同演算法的內在聯絡。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激勵和尊重學生多樣化的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這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有效地培養學生解決簡單現實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不足之處:

在用小括號將分步計算的式子列成綜合算式時要更加註重理解分步計算時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義,加強分步與綜合的聯絡。另外在小括號的引出時,應該放手讓更多的學生髮表自己想改變運算順序所做的記號,從而得出統一用小括號表示先算部分,改變原來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充分明確小括號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三年級教學反思14

“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把教學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是我設計這堂課的指導思想。本節課的特點如下:

一、教學內容來自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學內容來自學生生活實際,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可使學習更有效。因為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知識經驗,符合學生心理特徵,容易形成知識結構,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生活化的理念。例如,讓瞭解我國幾個城市的人口數量,引導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

二、教學方式關注學生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從複習引入開始,我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不管是萬以內數讀法的回顧還是知識遷移到億以內數讀法的探索及總結,都是由學生之間思維不斷碰撞和相互補充、相互糾正得到的,老師在其中只做了一個穿線引針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重視評價

新課標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評價。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已經成為課堂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劑。對於學生的回答,老師及時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對學生還說這是一個肯定,也是一個學習的標誌;孩子們正是因為認真傾聽了同學的發言,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才能作出正確地評價。對於學生來說,這是一種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一種能力的培養。

不足之處:

(一)教學效率有待提高。本節課內容相對來說不是很複雜,在小結讀法後的課堂練習中,讓學生再次迴歸生活體驗大數的意義並和同桌互相分享,本來還有集體反饋這一環節,由於時間關係就刪去了。教學下來發現,一節課的容量過於單薄,但是教學任務都沒有完成。說明課堂中教學節奏過於緩慢,比如教學語言、學生髮言等等方面。

(二)進一步對教材文字的解讀。時常對於新授環節的設計和處理都有困惑、糾結的時候。比如,在讀大數時,究竟是先以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選擇用自己的方法讀數,還是直接老師給與一種簡便的分級讀數方法;包括數位順序表對讀數是否有輔助作用等等,在課前和課中都給我帶來了困惑。說明我對教材的編寫意圖還理解的不夠。這也是作為一個新老師,經驗和歷練不足的一個顯影。

三年級教學反思15

想要上好一次成功的公開課,你真的是要精心準備很多,不僅要對教材相當的熟練,還要把握好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課下要檢視很多相關資料。

還記得第一次得知學校安排我上公開課的時候,當時的我對自己很不自信,幾次三番地向校長推託,說自己上不好。但是最終還是硬著頭皮上了。當時校長給了我一個星期的時間準備,他是星期一通知我的,當時我就選了一篇即將要上的課文《掌聲》。

《掌聲》這篇課文在剛接觸之前,我覺得這篇課文很普通,也沒有去細細體會課文的內容。但是當我在網上查閱資料,看過它的相關教參之後,我深深被這篇課文感動著。課文大致內容是:一個叫英子的小女孩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痺症,腿腳落下了殘疾,不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行走,一直是個自卑憂鬱的孩子。但是一次班級演講活動,當英子上臺演講的時候,她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同學的掌聲激勵下,她鼓起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起來。整篇文章體現著一種濃濃的愛,這裡的“掌聲”代表著一個團結的班級,在這個班級裡沒有嘲笑,沒有歧視,而更多的是相互的鼓勵、尊重和讚揚,將同學之間的愛體現的淋漓盡致。

準備公開課的那幾天,我看了不少網上的課件、視訊、課堂實錄,整個人的情緒都被課文影響著。在製作課件的時候我插入了兩首歌曲《掌聲響起來》、《愛的奉獻》,這兩首歌對課文感情的表達起到了一個昇華的.作用。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過程中,例如:集體誦讀、男女賽讀、個別學生讀、師生齊讀等方法。讓學生自己慢慢體會課文的感情變化,我再利用課件與學生一起互動,慢慢理解、分析課文中人物感情的變化。我始終相信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整節課學生的朗讀一直很出色,這是值得高興的。最後我再利用這節課對學生做了一次重要的思想教育。我問學生喜歡不喜歡英子的班級,他們都說喜歡,我問他們為什麼喜歡,他們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圍繞“團結”這個詞展開的。我再問學生能不能讓我們班級成為這樣一個“團結”的班級。他們很自信而肯定的回答了我。我傳達著我的意願:希望我們三年級是一個團結的班級,同學之間遇到困難時,要相互幫助,不要嘲笑同學,當同學有了點滴進步時,我們不要吝嗇自己的掌聲,要相互鼓勵,相互進步。就這樣在感人的歌聲中結束了這節課,最後我把自己的掌聲送給了學生,表揚他們這節課的優秀表現,最後學生和聽課老師給了我熱烈的掌聲,真的很感動。

課後老師們對我的課做了評價,說上的很成功,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很到位。不足的是我的板書粉筆字要加強,還有提問的時候不要讓學生一起回答,要多鍛鍊學生自己思考的能力。這些都是給我的寶貴意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