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

《認識分數》是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北師大版53—55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分數,是學生學習分數知識的開始,對後面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重要。下課後我仔細回想課堂上的點點滴滴,我做以下反思: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的。

一、創設情境,架設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樑

上課開始我從創設“開心餐廳”的情境入手,再提問:“四塊雞翅平均分給兩個人怎麼分、兩瓶飲料平均分給兩個人怎樣分比較公平?”,喚起學生對“平均分”的直覺,接著出示兩個人平均分一個比薩餅,每人分得多少,讓學生從“一半”這個生活經驗開始,理解分數的意義。這樣的教學設計,真正地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溝通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絡。在教學分數的比較大小時,我採用了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幫助學生將日常生活中分西瓜與本節課的結合起來,藉助生活經驗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概念,二分之一大於四分之一。

二、自主探究,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

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的,是在認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摺紙,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想一想塗色部分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暢述,來幫助學生鞏固分數的意義。尤其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請學生將圓紙片當成西瓜折一折、分一分,直觀的比較出分數的大小。

三、學習活動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教學是學生思維被啟用的一個活動,讓學生自己獨立去發現,科學上已經被發現的東西,是由學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數學王國的活動過程。在教學中也不止一次的閃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2份,學生折出了四種方法,這進一步實現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設計意圖。

但是,反思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課堂上教師引導的還不夠,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安排的還得當,課堂紀律有點亂,對學生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有一些細節處理得不夠妥當。作為一個教師,我還要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更要研究學習過程,找到教學中有效的切入點,加強課堂的駕馭能。使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愉快學習。

《認識分數》是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北師大版53—55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分數,是學生學習分數知識的開始,對後面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重要。下課後我仔細回想課堂上的點點滴滴,我做以下反思: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的。

一、創設情境,架設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樑

上課開始我從創設“開心餐廳”的情境入手,再提問:“四塊雞翅平均分給兩個人怎麼分、兩瓶飲料平均分給兩個人怎樣分比較公平?”,喚起學生對“平均分”的直覺,接著出示兩個人平均分一個比薩餅,每人分得多少,讓學生從“一半”這個生活經驗開始,理解分數的意義。這樣的教學設計,真正地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溝通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絡。在教學分數的比較大小時,我採用了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幫助學生將日常生活中分西瓜與本節課的結合起來,藉助生活經驗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概念,二分之一大於四分之一。

二、自主探究,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

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的,是在認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摺紙,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想一想塗色部分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暢述,來幫助學生鞏固分數的意義。尤其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請學生將圓紙片當成西瓜折一折、分一分,直觀的比較出分數的大小。

三、學習活動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教學是學生思維被啟用的一個活動,讓學生自己獨立去發現,科學上已經被發現的東西,是由學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數學王國的活動過程。在教學中也不止一次的閃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2份,學生折出了四種方法,這進一步實現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設計意圖。

但是,反思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課堂上教師引導的還不夠,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安排的還得當,課堂紀律有點亂,對學生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有一些細節處理得不夠妥當。作為一個教師,我還要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更要研究學習過程,找到教學中有效的切入點,加強課堂的駕馭能。使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愉快學習。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

如您認為網站上由使用者上傳的內容(包括檔案、圖片、視訊等)侵犯了您的智慧財產權,請點選這裡提起版權異議,我們儘可能地保護您的合法權益。注意:智慧財產權包括著作權(含鄰接權)、商標權、專利權等。

如何進行版權異議?

點選本頁下方的“進行異議申訴”按鈕,進入申訴頁面,並按照提示填寫相應的申訴資訊。請您在開始填寫前準備好所需的相關檔案,以防止因頁面超時等原因造成申訴提交不成功。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

1、人主體資訊和相關材料:權利人的姓名/名稱、聯絡方式、地址及營業執照(單位)、身份證(個人)等證明權利人主體資格的材料。若權利人委託代理人進行申訴的`,還應提交代理人的姓名/名稱、聯絡方式、地址及營業執照(單位)、身份證(個人)、授權代理證明等材料;

2、權利人申訴內容及要求:包括要求刪除、斷開連結的內容的準確名稱及確切的網路地址;

3、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明材料:包括但不限於著作權登記證書、商標證、專利證書、作品首次公開發表或發行日期證明材料、創作手稿、經權威機構簽發的作品創作時間戳、作品備案證書等能有效證明權利人擁有相關權利的權屬證明;以及對侵權行為的具體列明。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3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和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參要求,我對這節課定出教學的基本環節是:複習舊知,產生猜想——舉例驗證,歸納方法——推廣應用”的教學過程。

《課標》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活動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教師的作用是藉助活動的載體引導學生去發現。在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讓學生先估一估三個長方形的'面積,接著用1㎝2的小正方形擺一擺並把結果填一填,再議一議自己的發現,然後說一說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的關係,推出公式。因為是學生自己發現的,所以在感覺上格外親切,使學生的活動積極性更加強烈,學生的思維逐步抽象與概括,他們在觀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規律,對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這種知識的建構,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大量感性經驗支撐的,學生獲得的不僅是公式的推導,空間觀念的拓展,還有一種自主發現的快樂感。

當然也存在著不足:1、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有的在長方形的表面擺滿1平方釐米的方格;有的是沿著長、寬各擺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後畫1平方釐米的格子。這些方法在學生的合作中都有體現,如果能讓不同方法的學生利用投影儀分別演示一遍更有利於學生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2、在教學時為了避免學生把面積和周長的概念混淆,課上強調周長和麵積的關係。反而造成了學生的一個誤區,學生在探索正方形面積的公式時,有的學生把求正方形的周長公式=邊長x4與正方形面積公式=邊長x邊長混淆了,導致部分學生對求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還是模稜兩可。

總而言之,這節課上學生對概念的掌握還是較清楚,並能夠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基本的問題,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4

“住新房”這一課 是學生在學習兩位數乘以一位數和兩位數乘以整十數的基礎上進行後繼學習的內容,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算理,掌握豎式筆算的方法。鑑於知識比較簡單,所以在教學中多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促使學生通過遷移類推主動探究新知。

教學中,利用“住新房”這一情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展開小組合作交流,讓每個都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在交流中學會計算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非常開闊的思維空間,只要是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始終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一點很好的體現了新課改大力提倡的“以人為本”、“確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演算法多樣化”、“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等基本理念。在講解豎式的過程中,我原來設計的是以角色的轉化來進行,學生當老師,老師做學生的形式出現,幫助全班同學明晰算理掌握方法。學生不能夠很好地把教學中這一重點講清楚時,教師引導全班學生互動交流的形式,突破本節課的重點。

這節課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師要敢於放手讓學生去研究、去發現解決新知識的方法。為了解決新問題,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他們想方設法要把一個“新”的問題轉化成一個“老”問題來解決;即把一個乘數是兩位數乘法的題目轉化為加法或兩位數乘一位數或乘整十數來解決。通過他們的努力新問題終於解決了,這些知識的獲得不是老師教的,而是學生自己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明白的。長期積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的。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5

教材把認識分數作為一個單元,足以說明學生建立分數這個概念,需要一個過程,同時對意義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學習時需要創設具體生動的問題情境,啟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實驗操作、觀察、判斷等直觀手段逐步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分一分(一)》這節課就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分蘋果”遊戲引出分數。在活動交流中初步瞭解分數的意義,逐步懂得分數的讀法、寫法以及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以數學遊戲活動—“分蘋果”引入二分之一,這一環節中每一位學生都動手摺一折、塗一塗感悟 。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突破了難點,而且為學生理解分數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礎上這一方面作了鋪墊。進一步感受分數的意義,掌握了分數的讀寫法以及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認識分數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折一折,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通過塗其中的1、2、3、4份,引出1/4、2/4、3/4、4/4分數,進一步感悟分數、理解分數、應用分數。這節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活動學生參與面廣達到了百分之百動手參與在全員參與中通過觀察、思考、領悟、理解逐步來認識分數。從始至終全班每一個孩子充分參與動手實踐,最大限度的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的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實現了讓學生成為主人這樣的`教學意圖。 總之這節課實現了我的設計意圖體現了課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這節課有不足之處,比如遊戲(二)這個環節處理不當,應該讓每一個學生自由的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分數,並用在圖形中把它表示出來,再讓學生結合圖形說一說分數的意義。還有的是:探討半個蘋果可以用什麼方式來表示,這個環節也是處理不恰當,討論後急與引出 ,應該是多讓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把學生所想到的表示方式都板書在黑板上,再優化用 表示是最好的,從而體現數學的簡潔美。

通過這次的課堂,我得到啟示:作為一個教師必須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更要研究學習過程,善於思考,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加強課堂的駕馭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進步、發展,讓孩子成為真正的主人,才能落實教學任務。數學教學活動是激發學生思維培養邏輯推理能力等方面的一門重要課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探索和努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與新課程共同進步。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

《面積》這單元的概念比抽象,備課時,我分析了教材的邏輯關係,理順了教學內容間的關係,從大處上做文章,在小處中潤色,在教學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數學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 “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創造的機會”。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師生以什麼樣的心境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面積這一概念對於三年級的國小生來說可能聽說過,但是要透徹地理解什麼是面積卻不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在課前我就以拍手歌的形式匯入,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接觸本節課的知識,將“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有趣化,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課的`引入是比較成功的。另外,在教學中我關注到學生的情緒狀態,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維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環節設計張弛有度。

(二)直觀操作,理解含義。

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面、課桌面、藥盒面等出發,引導學生“選擇身邊的一個物體,邊摸邊說說這個物體的一個面” 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藉助身邊的物體,選擇其中的一個面,來感受它的大小”感知“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選擇身邊的一個物體舉例子說說它一個面的面積”感知“物體表面的面積”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物體表面的的面積”這一概念。從實物紙板自然過渡到“封閉圖形”,從而觀察、比較出封閉圖形也是有大小的。這兩個基本概念的教學是本節課的重中之重,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我在“物體表面的面積”一部分教學中花了大功夫,為後來教學“封閉圖形的面積”做好了鋪墊。我在引出和講解面積的概念和含義時,給學生在理解上留了很多個比較容易的思維臺階,讓學生能慢慢的拾級而上,理解並基本說出面積的含義和概念。

(三)合作探究,啟用思維。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任務驅動的設定,可以使學生迅速的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引發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衝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的慾望。“比一比”中,前兩組都非常容易比較,而第三組學具學生在觀察後卻不能統一意見,從而產生了矛盾,老師及時引導並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同學們小組合作,動腦筋,想辦法。通過他們的實踐探索活動,經歷兩個圖形的面積的大小比較過程,從中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四)遊戲設計,拓展延伸。

我覺得本課設計的遊戲環節比較成功,學生在第一個“比一比”遊戲中鞏固了面積的概念,而且介紹了“觀察法”和“比較法”;在第二個遊戲“猜猜看”中男女生分組看誰猜得準。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前一個練習中數方格時總結出了,方格越多面積越大,很自然的這個練習中學生會認為女生看到的16個格的面積大。不但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漲,而且還自然引出來“面積單位”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我想這與符合學生個性和心理的教學設計是分不開的。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7

本節課我在教學中運用知識的遷移,讓同學從比較中發現新的知識其實是已學知識的延續,他們有著相同的特點。一開始,我設計了從幾個分數中發現它們的不同之處,分一分,哪些是我們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同學很容易就分清了,一類為上節課的知識是幾分之一的分數,而另一類為幾分之幾的分數,在老師還沒有出示課題之前同學已經對這一類的分數有所瞭解了,但作為老師要十分清楚,同學只不過是對這些分數表層意義上的瞭解,也就是能讀出這些分數罷了,至於對幾分之幾的分數真正意義上的理解還需在進一步的學習研究中帶領同學去探索。我是這樣想的,當然也是這樣做的。在接下去的教學環節中,我所設計的讓同學自主探索分數幾分之幾與幾分之一的內在的聯絡與區別。同學經過對同一圖形(一個圓、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若干分,取其中的一份與取其中的幾份相比較,發現它們的相同點都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數相同,只不過取的份數不同。比較探索之後,同學還能進一步指出幾分之幾其實就是有幾個幾分之一組合而成得。從同學的口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老師還需要再反覆強調那些生硬刻板的知識內容嗎?在這裡培養了同學分析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由於第一階段的良好的攻勢同學在對幾分之幾分數的理解上已不成問題。在接下去的環節中讓同學動手實踐,利用手中的學習用品發明一個分數。同學勁頭高漲,人人都投入到工作之中,合作氛圍融洽。人人都有事做,個個都有效果,這就是我認為本堂課比較勝利的一個方面。通過合作學習,引導同學善於通過合作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分享學習效果。通過再讓同學發明出一些其他分數,豐富了同學關於分數的表象。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在平時一點一滴慢慢地潛移默化地積累的。從心理學角度考慮三年級同學的注意品質還是以無意注意為主,為了加強對同學有意注意的培養,平時課堂上要求同學能完整表述同學或老師的一些講解內容,能時刻關注老師在某一知識點的提出或書寫的過程,再次邀請同學進行總結與概括。本節課上在分數的讀發與寫法的提出環節中我不是一味採用教師講同學聽地方法,而是邀請同學從老師上課過程中所聽到的看到的進行提煉與概括。果然同學不負眾望,能完整地表述出分數地讀發與寫法,還能較精確地表述分數各區域性的名稱,在經過教師的點撥之下,分數各區域性所表示的意思也能概括得十分精確。

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也採用讓同學動手塗一塗,動腦想一想的教學方法,直觀地得出結論,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加深了對幾分之幾的認識,也為下面學習同分母分數的簡單計算做準備。

在鞏固練習階段,採用闖關的練習形式一下子把注意力已經有點分散的同學又吸引到了某一焦點上,使得鬆弛的弦再一次繃緊了。在練習中加強了同學對分數的認識,同時也採用梯度式的層面讓有能力的同學盡情發揮自身的才幹。

這堂課完全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讓同學理解性地學習數學,在每一個環節地設計中教師都能以人為本,注重對同學注意品質的培養。雖然如此,我還是覺得這堂課存在著某些欠缺的地方,那就是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照顧還不夠。下一步我要朝著更加完美的方向努力,讓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學好數學。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8

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並有效的在教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樑。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不僅完成了對新課內容的建構,而且真切地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真諦。

2、選取現實素材,激發學習興趣是本課的最大特點。課前的購物活動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教材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由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要求。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更加親近數學。 為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數學、用數學,教師充分挖掘“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眾多的生活例項中選取“購物”這一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並通過創造性的勞動恰到好處地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糅合在一起。 課堂上,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購物清單,提出數學問題。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發問題,學生的探索必然是積極主動的,發揮學生購物付款的經驗,對小數加減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對“列豎式為什麼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這些在傳統的教學需要教師總結、歸納的學習重點,在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9

1、引導學生進行分工合作,學會交流

在實踐活動中除了讓學生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還要學會合作與交流。在小組製作年曆的活動中,教師注意對各個小組進行指導,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進行分工合作,如教材上展示的“誰設計花邊”“誰寫每一月份的日期”“誰標重要節”等。另外,在製作活動完成之後還進行了製作成果的展示與交流,在展示中,學生既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可以欣賞、借鑑別人的優點,培養了承認他人、向他人學習的意識。

2、注意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體驗了年曆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通過教師的提問“你們的年曆還能做什麼”,引起學生的討論與思考。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

《求平均數》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在實踐中探索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在其中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同時對資料分析結果作出簡單的推斷和預測,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培養鍛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對於學生來說,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難度較大。因此,在設計教案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他們所熟悉、感興趣的素材組織教學,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適當地調整教材,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學習興趣,以達到教育較學目標。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所以教材安排了一個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收集礦泉水瓶的例子,目的是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數學不再枯燥、抽象,數學就在他們的身邊,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當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很想弄懂但又無法弄懂,很想說清但又無法說清的時候,便會萌發強烈的求知慾,教師適時恰當引導,能使學生較快進入學習情境,有利於對新知識的接受和掌握。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1

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平移和旋轉是常見的、也是比較簡單的運動方式,教學平移與旋轉的知識,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描述物體的運動,從而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首次教學平移與旋轉,對它們的認識只能是初步的,只要求結合例項認識,不進行抽象的描述,更不下定義。在方格紙上平移的圖形應該是直線圖形,而且是比較簡單的圖形。只要求平移一次,或是水平地左、右平移,或是豎直的上、下平移。主要的教學環節分為:

1.識平移、旋轉的教學活動。

2.格紙上平移圖形的教學活動。

在安排圖形平移的練習時本著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平移的圖形要簡單,邊數不宜多,不要出現曲線圖形;二是平移的距離要稍遠些,防止圖形平移前後有重疊的`部分。但是在教學之後,從作業反饋上還是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找方向

由虛線圖形—實線圖形就是圖形平移的方向,學生很容易搞混。

二、兩種窗戶和窗簾。

重合是門是平移,推拉的門是旋轉;窗簾既不是平移也不是旋轉,因為窗簾雖然在移動,在改變形狀了。無論是平移還是旋轉都是位置發生變化,但形狀和大小都不變。

三、找對應點。

在平移時,原來圖形左邊的點,在平移後學生會把當成平移後的圖形右邊的點。

四、不在方格圖交叉點上的“特殊點”。

以上是學生出現錯誤最多的地方。為了改正和避免此類錯誤的再次發生。在課上結合作業上的題目讓學生自己講一講,老師歸納出解決方法。讓學生體會在做題時要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2

三年級數學下冊《歸一問題》教學反思其實學生在二年級的解決問題學習中已經接觸過了,只不過沒有明確這類問題的特徵,解決對大部分學生來說不成問題。在本節課的學習中,要在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上,能明確歸一問題的特徵,會通過畫圖策略來分析、理清歸一的數量關係,能表述自己的解題思路,建立歸一問題的模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地去實踐這幾個目標。

1.閱讀分析數形結合。 讓學生默讀題目,說出所獲取的資訊與問題後,要學生用畫圖來表示資訊與問題。由於學生平時畫圖策略用得不多,往往這樣的畫圖要求對他們來說,只是為了完成老師要求的畫圖而畫圖,所以學生往往先列式解答,再去畫圖,這樣會失去畫圖的作用。為此我在巡視的過程中提醒學生先要列式還是先要畫圖。同時在反饋中讓學生明確畫圖後,資訊與資訊之間、資訊與問題之間的關係理解起來更好清晰明確。

2.提供句式表達清楚。 為了讓學生能清楚明白地表述自己的解題思路,提高他們的表達力。我在學習要求中提供了表達思路的句式讓學生參考,同時又不拘束後這個句式,只要學生表達完成,說清楚,都給予鼓勵,儘量讓學生的個性得到體現。

3.提煉特徵建立模型。 在對歸一問題的兩種型別題目進行解答後,讓學生進行對比,通過學生的觀察表述提煉出歸一問題的特徵,再出示一組題,讓學生判斷說理是否歸一問題,從而強化歸一問題的.特徵,意在讓學生建立起歸一問題的模型。由於課堂時間沒有把控好,使得練習不能很好地進行反饋。

4.經歷完整過程提高解決能力。 我覺得三年級的學生一定要讓他們明白,解決問題必須經歷閱讀與分析、回顧與反思的過程,只有老師課堂中不斷地提醒強化,才能讓學生慢慢地形成這樣的意識。在這節課中我就讓學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雖然沒有提煉到黑板上板書,但學生已有了這樣的意識。

5.教學不足之處: 教學下來自己感覺有許多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是練習的量太少,主要有些環節處理得不夠乾脆利落,使得練習的時間不夠了。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3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得出了筆算乘法的方法。從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到相互交流探索筆算方法,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的得出過程,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當然,在課堂中也有不足之處,例如,平時一些發言少的'、內向的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4

1、數學內容生活化 年、月、日是常用的,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間單位,也是來自學生自身和現實生活,教學時,我把教學內容納入現實生活情境中,將學生置身於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上課時,師生先交流此時激動和高興的心情,再讓師生一起記住這難忘的時刻:20xx年4月2日上午8時31分6秒。師問:這句話裡有哪些表示時間單位?師:時、分、秒是我們已經學過的表示較短的時間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表示較長的時間單位,年、月、日,這樣很自然地引出課題。同時,也使學生感到,要學習的知識就在他們身邊,接著藉助課件演示講解,年、月、日的概念,老師再用生活中經歷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使學生初步體會年、月、日的'時間概念,接著讓學生說出課本中四幅有意義的日子發生在什麼時間,這樣,再一次將“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一思想在學生頭腦中明朗化。最後讓學生在猜迷語的愉悅的氣氛中,師生共同進入新課。

2、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整個課堂中,我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始終以“導”的姿態,讓學生富有興趣去觀察、探索、發現新知。即新知的教學中,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年曆,讓學生嘗試回答問題:一年中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一樣嗎?等問題,通過這樣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接著在師生共同的遊戲中引出二月這一特殊月份,教學時通過設計一張1988—20xx年中各年份中二月份的天數,讓學生自己觀察、探索,發現四年一閏的規律,教師再用課件上的算式說明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這樣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原則,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判斷推理能力。完成創新教學模式中的探究過程。

3、留給學生充分思考問題的時空 在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問題的自由空間和時間,這樣教學、學生才會放飛思維,張揚個性,但是,在教學中,由於內容比較多,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所以後面判斷平年和閏年這個環節中講得比較快,加上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練習深化新知,導致有些學生吃而不消,這就是這節課留給我的遺憾。 以後在教學中,我必須認真反思,爭取在不斷的反思中,走出疑惑,在不斷的挫折中,完善自我.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

因為學生每天都和時間打交道,比如睡眠的時間,飛機飛行的時間,營業的時間等。所以上課多以引導,以生活事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和計算經過的時間。如:老師上班是7時05分出家門,7時45分到校。問老師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呢?教材中也安排了簡單的求經過的時間的例題,難度並不大,書上呈現的例題是通過線上段圖,和鐘面上直接數,非常直觀的.得出結論。但在後面的練習中,就涉及到用數學方法去解決問題,把所有時間轉化為24時計時法,用結束的時間減去開始的時間。但在計算過程中,學生容易跟多位數加減的退位搞錯。另一類睡覺問題又另很多學生摸不著頭腦。因為這裡涉及到跨天的計算,比較複雜。可以用線段圖來表示,這兩個時刻是在兩天中出現的,應當分天計算,這樣的教學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教學中我還發現學生在時刻與時間的概念上比較模糊。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5時指的就是5:00,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5點,這是一個時刻,而平時生活中所說的5小時指的就是經過了5個小時,這是一段時間。

隨著學生認識和理解的深入,加強練習,相信學生對於這樣的問題會更有經驗,讓時間真正深入學生的生活,也讓學生們能真正瞭解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