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優秀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優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優秀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優秀1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要養成良好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資訊,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明理。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靈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點撥者,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教學反思《《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從關注學生智慧出發,拓展有限的課程資源,從各個角度發展學生的智慧。教學設計中,儘可能通過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慧;利用學生的智慧的多元化特點創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課改的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資訊,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之,通過教學和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加以總結和昇華,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教訓,這是難得的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如何做人處事,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優秀2

六年級學生們認為《品德與社會》學科是一門副課,沒必要認真學習,再說課文中的許多知識他們也不感興趣,還不如騰出時光學語文數學呢。聽了學生們的話,我連續幾天陷入沉思,《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很好的學科,為什麼會陷入如此困境?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經過思考與查閱資料,我認為《品德與社會》學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品德與社會》學科不受重視。

素質教育已經提出了多年,但在應試教育模式沒有真正改變的狀況下,社會、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而使它微乎其微。農村國小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流於形式,成為所謂的副科,學生認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無的課程。

二、學生的作業多,負擔重。

教師們為了讓學生考出好成績,加班加點加作業,學生的作業不按時交會受到批評,他們課餘時光寫不完,只能在所謂的副科上偷著寫,而比起音樂、美術、體育課來說《品德與社會》課又是他們最不感興趣的課程,於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成為他們偷寫語數作業的最佳選取。

三、學生對所學資料不感興趣。

有些資料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他們認為太簡單,他們在生活中就已經會了。而有些資料比如有關抗戰歷史、祖國建設歷史、科技發展等,農村學生們平日閱讀量小,聽的少,見得更少,這些知識離他們又太遙遠。因此,他們對《品德與社會》學科不感興趣。

四、教師的身教作用發揮不好。

有的教師對學生缺乏愛心,不尊重學生人格,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仍有發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國小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輔導,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我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農村的國小《品德與社會》教育應面向農村,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農村國小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採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麼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學生揹著沉重的作業包袱怎樣能快樂健康的學習?把玩耍的時光留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簡單愉快的氛圍中理解思想品德良性意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群、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優秀3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要養成良好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教材內容大多取自日常生活,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四年級第1單元《由購物想到的》讓學生了解本地的一些商業場所,調查、比較商品的不同價格,學習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體驗公共設施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知道愛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能夠自覺愛護公用設施。開始具有獨立的購買簡單生活和學習用品的能力。

其中主題二“買東西的學問”《識別包裝上的資訊》一課,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選購商品,知道怎樣合理購物,怎樣做一個聰明的小顧客。

本課時教學設計時我注意讓學生知道購物其實是個複雜的過程,裡面包含著知識、規則,也體現著人們的智慧。幫助學生熟悉購物的過程和方法。四年級學生對購物已經有了一些親身的體驗,很多學生有隨父母購物或獨自買東西的經歷,對買賣過程有了初步的瞭解,但是他們的體驗與經驗畢竟受到年齡的侷限,對買賣過程的認識是片面的、零碎的,尤其在當前市場經濟的環境裡,一方面,有些賣方魚龍混雜,假冒偽劣的商品出現,少數商業人員素質低下,缺乏對顧客的誠信。於是我先通過PPT的展示,讓學生了解正規的包裝應該包括哪些資訊,學生分別認識了“商品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質量安全QS標誌、條形碼、廠家資訊”等重要資訊,隨後補充了條形碼的識別知識,出示條形碼的形狀、結構,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識別條形碼的方法及通過條形碼辨別商品的生產國。學生們學得津津有味,連連點頭。之後,我讓學生親自實踐,用“慧眼”識破不法商販的“障眼法”。

想到學生一放學就蜂擁至小賣部買一些不健康的劣質零食,這一點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被反覆強調,卻收效甚微,我便到小賣部中預先買了這些食品作為樣本,在課上讓學生來觀察他們最熟悉卻又不熟悉的“美食”。學生們在實踐環節中熱情高漲,在小組內積極觀察、傳閱著這些小包裝,然後小組代表信心滿滿地說明著他們鑑定的包裝,“我們組觀察的.是‘香辣雞翅’,它上面有生產日期、保質期、配料表、QS標誌、條形碼……,它的配料有……,我們認為它是可以放心食用的食品。”六個小組相繼發言,其中只有一個小組發現他們手中的食品已經過期,不能食用。其他組的結果都是肯定的。

接著我進一步引申總結,“同學們,我們如果把這些小食品的配料表都放在一起你會有什麼發現?”學生們的情緒稍有降溫,“這些食品的配料都差不多,小麥粉、澱粉、香辛料。”“這些原料與他們五花八門的名字相符嗎?”“不相符。”“哦,原來它們都名不副實。我們在來看看這些QS質量安全的標誌吧。”學生開始對比手中的印刷品和大螢幕上面的正規標誌,“怎麼樣?有什麼發現?”,學生們紛紛舉手,說出包裝實物標誌的“偷樑換柱”之處,隨後我們又一起分析了這種現象的成因,讓學生知道市場管理還不完善時,要練就自己的“火眼金睛”。相信通過這節課學生們對這些小食品會另眼相看了。

課堂不再只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它應該是學生的天地,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的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學習,營造出師生交融,生生互動的平等和諧氛圍,讓教學活動變成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的過程。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延續讓學生體驗的教學設計宗旨,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充分利用情感推動作用,促進學生認知的內化和良好行為的形成;繼續重視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更要加強自身修養。

這就是我在這次課堂實踐後的所得,所思,所感。我會不斷完善自己,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優秀4

《打電話》這篇課文是一則相聲,主要諷刺的是那些無話找話、辦事效率低下的人。本來幾秒鐘能夠講完的事情——邀請朋友看戲,卻東拉西扯,海闊天空,足足講了兩個多小時,說完再見的時候,那裡的戲也就差不多演完了。文章是一篇略讀課文,跟前一課劇本相比較,學生都比較感興趣,並且文章淺顯易懂,又有很強的課表演性,於是在簡介了文章體裁等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沒有做太多的講解,而是直接由學生表演的方式,來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覺得效果還是能夠的:

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並且班主任教師真好有劇本在讓學生們排演。所以我直接讓學生們都參與到課文裡。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主角,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的文字的理解本事,需要學生髮揮創造本事,有利於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

但學生總歸是學生,即便有了對課文的理解,但如何表達還是受到學生本身知識和閱歷的限制,表達起來往往難以到達夢想的目標,於是做適當的示範性朗讀,作為相聲雖然是語言的藝術,但跟詩歌的朗誦、課文的朗讀又是有點區別的,相聲說話更接近於平時的聊天,卻又十分更誇張,是表演,所以還需要有誇張的表情、體態語言來表達。雖然不可能有演員的`水平,但至少對學生能有所啟發。之後,學生舉手要求表演的一組十分多。

不足之處是,限於課堂的時間,不可能每個同學都表演,可是相信從其他同學的表演中,他們能吸收借鑑到一點東西。從他們對錶演組的評價中能感悟的什麼是更好的,什麼是需要改善的。

這一堂課,使我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平時上課教師自我要放開手腳,偶爾“跑跑題”不要太拘泥課堂目標、程式,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本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優秀5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旨在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於探究、創新的科學精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培養:

一、創設情景,誘發創造意識

《品德與社會》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可設情景讓學生憑著自己的想象裝扮春姑娘,激發他們的創造意識。

二、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品德與生活”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活動型課程,強調選擇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教育價值的內容作為活動主題。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從學生的`興趣出,學生才會心情愉快地去學習,探索。表現出個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尊重個性,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創造條件讓他們表現自我。體現個性,讓他們在活動中心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的創造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優秀6

《我們的母親河》是山東美術版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尋找文明的足跡》中的第一課。在認真閱讀教材後,我將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道長江、黃河的發源地、流經省市等地理常識。知道長江、黃河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知道母親河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

2、通過網路、書籍等查詢有關長江、黃河概況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並在交流與討論中加深對母親河的認識。

3、激發學生對母親河的熱愛、關注,樹立保護母親河的意識。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本著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國小生的認識規律的特點,我將教學設計思路擬訂為“欣賞歌曲、匯入新課——自主探究,走近母親河——鞏固內化,歌唱母親河——交流討論,保護母親河”,努力營造和諧自主發展的品德與社會課堂。上完本節課後我有如下感受:

1、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努力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

第三單元《尋找文明的足跡》是一個以地理知識為主的單元。地理是兒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兒童需要通過地理知識來建立自身的空間感,瞭解自己生活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因此在《我們的母親河》的教學中,多次出現地圖(中國行政區地圖;長江、黃河流域圖;長江、黃河水電樞紐圖等)引導學生讀圖,讓他們自己發現地圖中表達的`與本主題相關的資訊。既有老師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又實現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為今後的社會生活奠定了基礎。

2、關注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熱愛母親河的情感。

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倡導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重視利用兒童的現實經驗和親身體驗進行教學,以達到一種“潤物無聲”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兒童的生活實際,著力於將地理教學同兒童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利用學生生活在長江邊上,非常熟悉長江的相關資源的實際,讓學生圍繞“長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展開討論,使學生很容易的就感受到了江與人的關係,是長江養育了我們,我們離不開長江。對母親河的熱愛、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3、利用多媒體課件,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入生活的活水,使學生學習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具有時代氣息,使教材“活”了起來。比如:播放課件:長江、黃河受到汙染的畫面。播放生活中真實情景,引導學生感知母親河遭破壞的情況,生動直觀,使單調的說教感性化,使教學更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更能激發學生情感。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中我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們的母親河》一課包容的知識極其豐富,有地理的、有歷史的、有人文的、有環境等方面的知識,由於自身知識儲備有限,準備的時間不多,對教材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因此在教學中偏重地理知識的學習,而對母親河人文性的挖掘還比較欠缺,同時也影響了情感目標的達成不夠好,沒能充分的激發起學生對母親河的熱愛。另外對於長江、黃河有關一些地理方面的描述還不太科學、準確,這都是值得今後進一步修改的地方。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優秀7

《蔚藍色的地球》是國小品德與社會第十冊“我們的地球”單元的內容。目的在於通過使學生了解地球,知道人類認識地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體會人類為揭開地球奧祕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探索地球的願望。教學重點是感受人類為揭開地球奧祕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

這節課來源於我們品德與社會 “雙新”活動的一節自己的研討課。當時,我從自己出發,把很多知識通過“給”的方式告訴學生,雖然,學生也掌握了,也理解了,也感動了,但是總覺得缺了些什麼!上完課後,雙新老師就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肖老師也做了詳細的點評,她說:到了五年級,品德與社會課需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孩子要能說,要會說,要知道怎樣說,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習地位。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缺的正是主動性。因此,我們做的第一個調整,就是變“老師說”為“學生說”,於是就有了一開課時的交流——“你知道哪些關於地球的科學知識?”上課伊始就充分地讓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來說。課上的交流,咱們也儘量地減縮了老師的話,把言語權、思考權、交流權、表達權留給了學生。

既然要讓學生充分地說,需要學生有內容可說,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需要學生開展好課前的資料調查活動,找到有用的資訊進行合作交流。這也就需要學生明白怎樣去進行課前調查,以及怎樣正確合理地處理好手頭上搜集到的大量的資料,要學會找到關鍵的、與主題有關的資訊,為了鍛鍊孩子的蒐集處理資訊能力,這節課我們就是以小組合作彙報交流為主要形式。肖老師非常正式地提出了關於交流梯度的設計,說這樣能讓學生明確活動任務,注意交流的層次,努力提高合作實效。於是,又有了這一段話:“請大家快速閱讀書上的內容,結合自己的課前調查,在小組內交流,與同組夥伴一起,共同確定大家感興趣的話題為專題,準備相關有實效的資料進行展示,並且請組長安排好展示次序。看哪一個小組能在五分鐘時間內出色地完成合作任務!”課上,孩子們果然行動起來了,他們利用自己找到的豐富資料,有效地進行了不同話題的交流。與次同時,我自己還根據學生特點,利用激勵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並訓練學生的傾聽習慣和思考能力。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既交流了,又學習了,既鍛鍊了,又提高了。

以前,我對於學生的課前調查的評價總是一帶而過,認為他們能找到就行了,沒有具體的要求。這樣一來,學生的交流就很沒有實效了。在這次的做課過程中,也讓我意識到了這麼做的後果,糾正了自己對待學生調查資料的態度。肖老師告訴我,在學生準備彙報的過程中,老師一定也要把自己當做是小組的一員,走進每個小隊進行了解,看他們找到了一些什麼資料,甚至還要幫助學生明確哪些知識是真正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老師的腦子裡也必須清楚地確定小組交流的順序。哪些小組可以先讓他們說,哪些小組的`資料可作為補充,做到心中有數。於是,課堂上,我認真地下到各個組去巡視,去了解,並請來了彩色卡片幫忙,根據學生小組調查內容的不同,我按照時間順序安排了學生的彙報次序。從古人的猜想,到探險家的探索,再從科學家的論證,到宇航員的觀測,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探詢人類瞭解地球形狀的全過程。

課上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出示,每一次提問,每一段講述,都是精心安排的。但是,這也抵擋不了學生的課堂生成。昨天的展示課上,第一個問題就遇到了“冷場”,當我問學生還知哪些地球的課外知識時,幾乎每人舉手,我不知道是孩子們緊張,還是他們沒準備好,當時自己也很急。就在這時,我想起了肖老師平時經常跟我們說的:學生的思考需要靠老師的引導,問題要問明確。於是,我再一次地提問“地球是我們所熟悉的,從咱們平時讀的課外書中,平時看的電視節目中,平時學習的課文中你有哪些收穫?”漸漸地,一個孩子舉手了,兩個孩子舉手了……在後面,為了讓學生感受人類為揭開地球奧祕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我讓學生大聲地齊讀這些科學家和探險家的名字,自己也被他們的貢獻感動著,激情滿懷地講述。因為,只有老師的感情融入了,學生才能被你所感染,體會其中情感。這也是肖老師告訴我的!

這節公開展示課,在教研室肖老師的精心策劃和耐心指導下,我們從設定目標,到設計活動,從準備資料,到課件的利用製作,從大的活動環節,細化到每一句話語,從教案的確立,到學情的預設,都投入了極大的努力。在做課過程中,我被肖老師的認真鑽研態度感動著,被她的示範演繹感染著,被她的表揚鼓勵激勵著……不禁地敬佩著肖老師思維的敏捷,教學的嚴謹,設計的完善,知識的淵博…… 肖老師正是這樣一路走來,正是這樣一路用心地培養著我們青年教師,幫助我們更快地成長。在此,我要真誠地對肖老師說聲“謝謝您!”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優秀8

新一週《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使我深切感受到孩子們是非常喜歡這門學科的,並且這門學科與生活聯絡的很緊密。據我觀察發現,二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愛動愛說,針對這些情況,我在講課的同時,就會讓孩子們做一些遊戲或者播放關於本節課視訊,下面是我的教學反思:

1、培養孩子們良好習慣。

針對課堂表現較弱的班級老師必須要嚴格管理,對於學生的每一個細小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對學生課上回答問題進行訓練,鼓勵孩子們大膽發言。

2、讓孩子們喜歡思品課。

二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得很好,非常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教材中的活動內容也很豐富。每節課我都精心設計不同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了解、去認識生活。孩子們在活動中不僅學到知識,還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同時也拉近了學生與老師間的'距離。孩子們在輕鬆的環境中學得快樂,老師教得也輕鬆。

3、讓學生感受一起合作真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我是引導者、合作者。為孩子的學習提供指導,為他們的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引導孩子投入活動,支援他們的各種活動,同時也在進行著與孩子們的合作,與他們一起共同建構課程。